嘉靖到萬曆初期除了戚繼光之外還有哪些著名的將軍?


謝邀,這一段時間明軍將領可謂風雲際會,除了戚繼光以外,主要有俞大猷、譚綸、王崇古、殷正茂等人。他們雖然性格各異經歷不同,但在那個年代都為保衛國家作出巨大的貢獻。

人的一生總要經歷一些挫折,起起落落是人生的常態。在不斷的遭受打擊的過程中,很多人因為無法承受而選擇了放棄努力,甚至採用更加極端的方式(比如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還有一部分人在一次次的挫折之中屹然挺立,百折不撓的他們也取得了旁人無法取得的成就。

俞大猷就是這麼一位屢經挫折的人。他從小就秉持著全面發展的觀念,不僅跟老師後面練得一身五個人都近不了身的好武藝,還把易經讀的透熟。雖然家庭經濟環境很差,但是俞大猷從來都很豁達,這可能也是後來他數起數落卻心態良好的原因。

俞大猷

長大成人後,本可以去考科舉的俞大猷卻選擇了考武舉,因為他本來有世襲百戶的官位。這次考試很成功,他被授予了千戶(大概類似於如今的營長)。雖然只是個基層軍官,俞大猷卻時刻關心著國防,幹了不多久就給布政使(省長)寫信大談怎麼收拾海盜。結果這位架子很大的省長發火了:「一個窮當兵的也敢信訪?」給了他個停職查看的處分。

莫名其妙被停職的俞大猷一點也不懊悔,繼續給高級領導寫信談自己的觀點。兵部尚書(國防部長)要出征去收拾越南人,俞大猷又給領導寫了封信談了自己的作戰計劃(雖然和他半毛錢關係沒有),部長非常欣賞他,但是並沒有用他。但是不久以後,在蒙古人大舉進犯的時候,俞大猷卻意外地被兵部選去前線。此時前線的最高指揮官翟鵬在接到兵部尚書的推薦信後召見了俞大猷,在和他會談後,主動站起身走下台階向他行禮:「我不應該把你當個武夫看啊!(明代文官高於武官,而且翟鵬是文官出身)」

很奇怪的是,翟鵬非常欣賞俞大猷,但還是不用他。俞大猷看自己天天只能給領導當個參謀,一氣之下走人,在那位賞識他的部長的安排下做了海防司令,專門對付海盜和毛賊。在他的防區附近有很多三五十人成群的毛賊,盤踞在小島上,非常靈活,想靠大軍進剿收拾很困難。俞大猷到任後,只帶了幾個隨從,一個個島的下點,先給人家擺事實講道理,然後再和他們切磋武藝,「順手」還殺掉了一條能絞死老虎的大蛇,這一下把人家都驚到了,紛紛投降了俞大人。

俞大猷抗倭

打完小毛賊的俞大猷也升了官,去對付名為藩屬實則心懷不軌的越南人。俞大猷來的時候,越南人圍了好幾個城市,整個北部灣都在震動;他來以後,越南人被打的四處流竄,血幾乎染紅了海面。收拾乾淨了越南人,俞大猷又轉戰海南島,平復了那裡叛亂的黎族人。當高層想要血染五指山時,俞大猷卻建議道:「黎族也是人,這麼殺永遠殺不完,為什麼不和他們和平共處呢?」他的一席話避免了人間慘案的發生,黎族人民也非常感激這位俞大人。只是他的戰功報到朝堂上時,卻被嚴嵩等人搶了過去,他只受封五十兩白銀了事。

雖然賞賜沒多少,但作為職業軍人俞大猷還是要以服從命令為天職。華南平定不久以後,俞大猷來到江浙一帶,面對他人生中最強大的對手——倭寇。

倭寇

面對倭寇的第一仗,俞大猷就非常鬱悶:他斬獲無算,卻在回來的路上翻了船,結果就因為這個被停職停薪;他趕緊帶著人繼續收拾倭寇,燒掉了敵人五十多艘船才被恢復職務和工資。之後他被調為蘇松守備(防守蘇州上海一帶),手下不到三百人,在金山一點不奇怪的輸給了近兩萬倭寇,但又很神奇的在援兵到達後反敗為勝,讓倭寇很鬱悶。但是俞大猷比倭寇更鬱悶,因為他的功勞被領導胡宗憲搶了,他自己則是因為金山失守再一次被停職反省,在收拾了一股被擊敗後歪打正著向上游流竄、敢在南京城下示威的倭寇後才復職。

胡宗憲

追著這股流寇到處跑的俞大猷本來覺得該消停了,但是命運卻一再跟他開玩笑:他本來帶著海軍盡心儘力的追擊敵人,把幾千人殺得只剩三百左右,結果這幫倭寇被追上岸以後把嚴嵩乾兒子所帶領的陸軍打的落花流水,不明就裡(可能也是裝糊塗)的巡撫以為俞大猷要養寇自重,立刻就告了御狀。不知道戰局的嘉靖帝信以為真,奪了俞大猷的世襲官位,還要他戴死罪立功,不然就掉腦袋!無奈的只好背著飛來橫鍋去接著打,好不容易把這伙敵人重新趕到大海才贖了自己的罪,還升了官(雖然很快就會再被擼下來,正常操作)

嘉靖帝朱厚熜

胡宗憲在制定了「先定大局,謀而後動」的八字方針後,對當時最大的土匪頭子汪直進行了招撫。結果由於有豬一般的隊友存在,本來已經決定投降的汪直被殺,其部下再次舉起大旗造反,而且不斷有倭寇增援。倒霉的俞大猷因為沒有及時打退敵人,又被拿掉世襲官位,再次要他戴罪立功。本以為這次總能撈點好處的俞大猷卻又被彈劾了,因為言官認為他有意養寇自重,結果立了大功的俞大猷剛撈回來的世襲百戶又沒了,還被扔進大牢。還好俞大猷和錦衣衛指揮陸炳是好兄弟,才免於受刑,轉而去了北方。

陸炳

在北方幹得風生水起以後,俞大猷的世襲又回來了,並且重新回到抗倭前線,與另一位更偉大的將領——戚繼光並肩作戰,並共同光復了興化。只不過這一次俞大猷又鬱悶了——他和戚繼光功勞差不多,只是因為戚繼光先把紅旗插到城頭所以升官發財,而他只是賞了點錢糧了事。在和戚繼光共事的過程中,兩人不僅結下了深厚的戰友情誼,還各自培養了一支彪悍的部隊:戚家軍和俞家軍,分別為陸海軍。儘管戚家軍和戚繼光在日後名氣更大,但我們也不該忘了俞家軍在抗倭戰爭中的貢獻。

抗倭名將戚繼光

倭寇平定之後,戚繼光去北方對付蒙古人,俞大猷則去了兩廣對付少數民族。在任上,他再次穩定地經歷了立功—蒙冤被奪世襲—再立功贖罪的循環三部曲,歲數逐漸大了的他在第N次被奪職後,終於上書請求退休。可惜他並沒有享受幾天好日子,報告批下來沒幾天就溘然長逝了。

縱觀俞大猷的一生,立功無數卻也平白無故蒙冤無數,甚至一度有殺頭的危險。但是難能可貴的是,無論身處何時何地,俞大猷都沒有怨天尤人,而是一次次依靠自己的努力還了自己的清白,並且變得更加強大。這種在逆境中不斷磨礪自我的良好品質值得我們每個人學習效法。

出於對武將勢力的忌憚,宋明兩朝都主張重文抑武,大軍的統帥往往都是由文臣來擔任。但是這並不妨礙出現一批優秀的文官出身的軍隊統帥,比如與戚繼光齊名的譚綸。

譚綸塑像

譚綸的性格沉著冷靜,而且喜歡兵法,因此在他考中進士後被分去兵部職方司(類似於如今的總參謀部)擔任郎中,而後被派到台州去做知府。此時台州的參將正是著名的戚繼光,他們兩個人也成為了一生的親密戰友。

戚繼光

戚繼光和譚綸各自練了一支部隊,戚繼光的自然就是那支名震天下的「戚家軍」,而譚綸的「譚家軍」雖然名氣不如戚家軍,但是戰鬥力同樣不容小覷:譚綸建立了一支從上到下節節相制的軍隊,軍紀相當嚴明,不久就成了浙江地區防禦的柱石。

譚綸浮雕像

練成不久以後,倭寇就來檢驗練兵效果了,譚綸帶著自己的這一支新練成的部隊前去接受檢驗。檢驗的結果是非常喜人的:譚家軍三戰三捷!另一股倭寇劫掠了台州附近的六個州縣後重圍台州,不僅被譚家軍很輕鬆地擋了回去,還被譚綸一路追殺到仙居直到全部剿滅為止。在浙東的整體抗倭局面還不甚理想的時候,只有譚綸和戚繼光接連打了幾個漂亮仗穩定住局面,甚至一路把倭寇驅逐出浙東地界。如此能幹的譚綸自然也官運亨通,一路升到福建巡撫。

來到福建的譚綸所面臨的問題並不比浙江小:都指揮戰死,多座城池淪陷,主要出海口被敵人扼守,想要剿滅倭寇實屬難事。但是譚綸並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還帶來了自己的譚家軍,還有戚繼光、俞大猷以及他們的軍隊。有這兩個得力幹將做左膀右臂,譚綸自己又親自坐鎮中軍,福建倭寇的剿滅也就只是個時間的問題了。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剿匪,朝廷連譚綸回家守孝的請求都予以駁回,直到福建附近的倭寇全面肅清才准予回家繼續服喪。

俞大猷

譚綸還有一個記錄:行伍三十多年,每次打仗都喜歡身先士卒,他親自砍下的敵人首級多達兩萬一千五百顆。血戰正酣、斬首之興正濃的時候,甚至整個手腕都被鮮血浸漬得鮮紅,直到手腕脫臼才被迫退出戰場。

守制期滿後,譚綸又被重新任命為巡撫,先後經略陝西、四川、兩廣,在任上時間都不長,主要是因為朝廷很清楚譚綸的能力,主要讓其扮演一個「救火隊長」的角色。待到新君即位、隆慶稱制以後,譚綸和戚繼光兩人奉命北上組織邊軍訓練,繼續他們的戰友生涯,當然還是戚繼光給譚綸當下級。

明穆宗朱載垕

譚綸被任命為薊遼兼保定總督,在他上任以後,系統地考察完當地的軍力部署以後,譚綸向朝廷上書。他認為:邊境兩千餘里長的防線,只有不到十萬老弱殘兵,很難防守。而練新兵有四難:年費餉銀需要五十餘萬;言官對自己和戚繼光的信任不夠;邊軍驕橫,恐不服管教;新舊將士之間可能產生嫌隙。這四大難題不解決,邊軍很難有強大的戰鬥力。要解決這些問題,則需要完全信任自己和戚繼光,並且調集附近的義勇來參軍,還要把戚家軍北調三年。如果這些全部落實,邊軍還不能禦敵於國門之外的話,譚綸就要自請死罪,甘願伏法!

威震東南的戚家軍

當國的徐階批准了譚綸的請求,還依照譚綸的請求,讓那些巡按、巡邊御史通通閉嘴,不再干涉邊軍練兵事務。有巡撫和巡關御史對譚綸指指點點,報告打到御前,明穆宗果斷地支持譚綸,並且下詔讓言官們不準再多話,譚綸才得以放手去干。

無人掣肘的譚綸根據當地地形和交通的具體情況,將薊門分為三大營、十二路,各營、路之間互為犄角,相互引援。他還和戚繼光一起,修築了從居庸關到山海關的長城。譚綸在完成這一系列工作以後,就告老還鄉,而整個北境在他和戚繼光鎮守的近二十年都沒有大的戰事。

長城

誰說文人不能治軍?誰說書生不能打仗?從譚綸的身上,足可以說明一點:只要文人自己不把自己的尚武精神丟掉,漢族人又何至於漸漸被動挨打?說到底不過是我們自己的幾個窮酸腐儒把我們民族的血性和精氣神弄丟了而已。

如今的對外貿易已經成為了一個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但是在古代,由於邊境形勢持續緊張,因此想要和周邊國家進行貿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明朝,推動對外貿易甚至需要邊關將領的力量。

王崇古就是那個將領,而他其實也是文臣出身。在他擔任常(州)鎮(江)兵備副使的時候,恰逢倭寇大舉進犯。他帶著人把倭寇一路猛追,直接全殲了敵人。隨後,他又和名將俞大猷出海征討倭寇,在東南沿海一帶立下無數戰功。

王崇古

隨著倭寇逐漸被剿滅,王崇古也被調離東南,擔任寧夏巡撫。此時的西北戰事相當緊張,而最高長官陝甘總督陳其學沒什麼本事,手底下幾個能打的總兵全部戰死,陝西巡撫也丟了官。唯有喜歡談兵而又具有豐富戰鬥經驗的王崇古,在其任上常常帶著人親自考察地形、整飭武備並搗毀敵寇的老巢。於是陳其學被罷免,將王崇古提為總督。

擔任總督以後的王崇古為邊境幾大重鎮請下了旗牌(類似於尚方寶劍,可以便宜行事),讓邊將有了直接處理軍情的權力。而後他又親自主持了邊境地圖的修訂,並先後指揮了河東、白城子、長城關等好幾個大勝仗。在陝西七年,王崇古把蒙古人打的嚇破了膽。

白城子遺址

河套平原附近安穩了,宣府和大同一帶就麻煩了。著名蒙古領袖俺答在此地周圍放牧,而且還收納了漢奸趙全等人,招攬了數萬亡命之徒,模仿漢族王朝有模有樣的開始半耕半牧的生活。趙全等人尊俺答為皇帝,還模仿北京修建了宮殿、都城。最要命的是,趙全教會了俺答兵法。

俺答

俺答有了先進的軍事知識做武器,再加上本就彪悍的蒙古騎兵,明王朝就危險了。東起昌平,西至平陽,甚至在北京城下,到處都被俺答和他的蒙古騎兵的鐵騎踐踏過。從俺答還是個年輕小夥子到他已經垂垂老矣,明朝也熬死了一個皇帝,三十年間蒙古人一直攪得明朝的北境不得安寧。而背後最大的禍首,正是俺答和他的好老師趙全。

為了將俺答這塊硬骨頭啃下去,隆慶四年,王崇古被任命為宣大總督。當時的邊軍已經到了要拿金錢賄賂蒙古人,甚至幫著蒙古人打自己的同胞,上任之後的王崇古立刻嚴禁邊軍擅自出關,對那些已經成了老漢奸的傢伙則是欲擒故縱,引蛇出洞。這是硬的一招,王崇古還有軟的:但凡是願意來投誠的蒙古人,都是好吃好喝好供養。兩招一出,一年的功夫,蒙古諸部落就逐漸安穩了。

宣大的地理位置

這年冬天,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投降了明朝。這麼位「小皇孫」之所以要投降明朝,是因為他老婆被人搶了。而搶他老婆那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爺爺俺答。把漢那吉非常生氣,又聽說王總督在招降,一賭氣就帶著幾個人投降了王崇古。

把漢那吉塑像

天天惦記著收拾趙全的王崇古大喜,知道這一回掐住俺答的脖子了。他一面好生伺候著把漢那吉,一面立刻上書:「俺答在塞外囂張了幾十年,現在已經是強弩之末,骨肉相殘,連孫子都不和他幹了。想來俺答如果要想方設法贖回他的孫子,我們就可以以此要求他退還我們的子民,更要將那些漢奸還回來,這是上策;倘若他想武力奪回孫子,則我們就威脅要殺了把漢那吉,逼得他聽我們的,這是中策;如果他不拿孫子當回事,我們就好好結交把漢那吉,拿他當旗幟繼續招降蒙古人,伺機反攻回去!」

奏疏到了北京朝野嘩然,很多御史都不同意這麼干。而當國的高拱和張居正卻非常支持王崇古,封把漢那吉為指揮使。這下子正在欺負別的部落的俺答就慌了,立刻調轉馬頭跑回老窩。而把漢那吉的奶奶天天在俺答跟前哭,把俺答哭得又氣又急。

時任首輔高拱

這時王崇古派人去俺答軍營「勞軍」,俺答雖然內憂外患,但還是嘴硬:「從我用兵開始,邊關將領死了一堆!」使者說:「那些將領和您的孫子誰更金貴?朝廷對您的孫子非常好,要是您用兵的話,您孫子的命......」俺答立刻就慫了,再派使者去王崇古那一看,發現把漢那吉活得很滋潤,就更加覺得天朝上國夠意思了。

王崇古也趁機對使者說:「把漢那吉回去是早晚的事,只要您那邊把趙全那幾個送過來就行。」俺答高興壞了,立刻對明使說:「我哪裡敢和天朝作亂?全是趙全這幾個傢伙挑唆的!天子看得起我,又善待我的孫子,我哪裡敢和上國作亂!」立馬就把趙全等一批漢奸捆了送到王崇古那裡,王崇古也很夠意思,馬上就放把漢那吉見爺爺了。

看見孫子的俺答喜不自禁,高興之餘又向明朝提出請求:互市。鑒於蒙古人以前的互市總是以劣充好,還總想薅明朝的羊毛,王崇古也不能擅做主張,將奏疏打到了京城。朝野再次嘩然,以定國公(徐達的後人)和英國公(張輔的後人)為首的兩派官員為是否應該批准互市吵作一團。內閣再次一錘定音,同意互市!

漢蒙互市

如王崇古等人所願,互市開啟以後,來自全國各地的貨物送往了邊境,而蒙古的戰馬、牛羊也輸送進了國內,雙邊各取所需,其樂融融。互相攻伐了近百年的漢蒙兩族終於迎來了和平,而王崇古在其中居功至偉。在明軍已經休養完畢摩拳擦掌的時候,俺答恰好率部向西迎接佛像。這被朝中的鷹派視作是動手的天賜良機,也正是王崇古以辭職力保,才保得邊境的安穩。而俺答也真沒對不起王總督,迎佛後就老老實實回去了,沒有搞什麼事情。直到明朝滅亡,宣府大同一帶也沒有受過蒙古人的威脅。

嘉靖末年到萬曆前期的北方邊境的和平,有賴於高拱、張居正的正確領導,還有譚綸、戚繼光等人的武力威懾,但是歸根結底,締造和平的人還是王崇古。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也。王崇古的做法,值得後世子孫深思。

在許多人心目中,貪官污吏都是不學無術、坐吃山空的傢伙,除了會挖國家的牆角一無是處。實際上,古代的有些貪官雖然手上不幹凈,但是本事還是有一點的,甚至到了非他不可的地步。

著名貪官和珅

殷正茂是歙縣人,中進士後被選派為兵科給事中,成為了一名言官。在其任上,他的戰果是輝煌的:成功彈劾掉了一位副部級幹部!而後殷正茂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歷任廣西、雲南、湖廣等地的軍分區副司令(兵備副使),而後又回到地方成為了江西按察使。正當他的仕途平穩發展的時候,一起叛亂改變了他的命運。

殷正茂

隆慶初年,古田的壯族人韋銀豹和黃朝盟發動叛亂。韋銀豹的家族是個造反家族:他的父親在弘治年間曾經擊殺過副省長(參政)和軍區副司令(副總兵),正德年間甚至還攻陷過洛容城。嘉靖年間,韋銀豹和黃朝猛一起把剛準備上任的參政幹掉了,隨後接受了提督吳桂芳的招降。但是這兩人也是經常反覆無常,搞得一省都雞飛狗跳。

匪首韋銀豹

高拱再度出任首輔後,決定對他們用兵。在出征的人選上,高拱選擇了殷正茂,朝野嘩然。因為當時官場中有流言,說他每年接受下屬賄賂的金額達到上萬兩!而高拱則力排眾議堅持要用殷正茂,他說:「我給殷正茂一百萬兩,也許他自己要貪掉一半,但是剿匪事宜一定會辦成。如果辦不成請拿我試問!」首輔大人既然如此說,那麼其他官員也就不好堅持什麼,但是大家還是對這位素有貪名的殷大人時刻感到惴惴不安。

高拱

殷正茂被任命為廣西巡撫,與提督共同率領十四萬大軍平叛,而前敵總指揮正是抗倭英雄俞大猷。這樣的陣容用來收拾日本人都綽綽有餘,打幾個犯上作亂的小毛賊更是不在話下:大軍連續攻克近四十座營寨,並且放水淹了反賊們的大本營,叛軍的二把手黃朝猛也被明軍設下的反間計誘殺。韋銀豹覺得大勢已去,就抓了個和自己長得很像的人送給官軍,不想很快他就被活捉,並被送往北京凌遲。而殷正茂則被加封為兵部右侍郎,全權負責兩廣地區的軍務。

俞大猷

來到兩廣的殷正茂並不輕鬆,因為當時惠州、潮州、瓊州的盜匪極其猖獗,還與倭寇殘部相勾結,搞得兩廣幾乎天天都要告急。殷正茂命令各地地方官劃地自守,每個人都必須嚴格落實好各自防區的防務。他又將被發配到海濱的民眾全部遷到雲南、四川、湖廣等地,以斷絕有漢奸為倭寇做嚮導。這還是軟的一手,殷正茂更有硬的一手:他派手下的將領先後擊殺倭寇千餘人,而後先易後難的將嶺南各大匪幫一一剿滅。而後倭寇再次大舉進犯,殷正茂再次剿殺掉上千人,整個嶺南才終於平定下來。

殷正茂

在兩廣任上,殷正茂做的還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廣西鹽法。考慮到廣西經濟一直不夠發達,他改革了鹽法:每年由官府出資購買七萬餘包廣東食鹽,統一由廣西各衛所士兵運至桂林發賣,一部分供本省民眾之需,一部分銷往湖廣南部的衡州、永州諸地,即所謂「官搬官賣」,其中官府抽頭約百分之十七作為運鹽士兵的酬勞。這樣做既能將廣西的食鹽出口到外地以拉動地方經濟,又能很大程度上緩解政府財政壓力,還保證了食鹽運輸的安全。這一德政也一直延續到廣西被清軍攻克才結束。

萬曆三年,殷正茂離開了他嘔心瀝血經營多年的兩廣,來到南京出任戶部尚書,次年調往北京戶部。鑒於當時宮中有公私不分、挪用國庫的現象,殷正茂屢次上奏建議兩宮節約。不想他這樣做非但沒有得到嘉許,反而因為他送給張居正的坐墊坐在了李太后的屁股下面被言官彈劾,只好憤憤致仕。儘管不久又被重新請出山,但隨著張居正的去世,他再次被彈劾行賄,只能再次請求退休。十年以後的一個晚上,他在家中閑坐,看見天上有流星划過,已經八十歲的老人笑了笑,幾天後就溘然長逝了。

張居正

殷正茂在各地為官時,對下屬都要求極其嚴格,自己也比較秉公執法,高拱任用他為廣西巡撫也被拿來作為他知人善任的典範。他一身最大的污點就是貪名太盛,這其中當然有別人故意栽贓的原因,但他自己不太乾淨也總是有的。


推薦閱讀:

明朝嘉靖年間倭患有多嚴重?
假如成吉思汗的軍隊有機會跟戚繼光的軍隊交手,結果會怎樣?
我們歷史老師說戚繼光抗倭使中華帝國警覺,從而閉關鎖國以至落後 。高曉松卻說戚繼光抗的只是小海盜。求解?

TAG:明朝 | 戚繼光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