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當勞、肯德基明目張胆的用百事可樂大瓶裝賣一杯十幾塊錢,為什麼還有人消費?


從成本來講,一瓶2L可樂的零售價是7元,批發價可以低到4-5元,而快餐廳當中通常會把這個大瓶裝放到套餐當中統一售賣,通常在全家桶中佔到的價格是15元左右,為什麼快餐廳當中的售價能比普通超市和便利店當中的售價提升了接近一倍,但是仍然有人購買呢。

原因在於快餐廳的給予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快餐廳給人的消費體驗,到快餐廳進行消費,本身就比到超市購買可樂回家去喝或者回家聚餐的消費者對於價格更不敏感,可以承受更高額度的消費,而且,很多人去到快餐廳中主要的目的並不是為了填飽肚子,很多的時候有社交需求,休息需求,甚至有學習需求,那麼由於有了其他的需求,在這些需求被滿足的同時,對於快餐廳為他們提供的更高額的產品也都採取一個無所謂的態度。

再看快餐廳提供的消費體驗,從超市購買了一瓶可樂,超市並不會給消費者提供享受可樂的位置,但是快餐廳不同,有燈光,空調,舒適的座椅,還有打掃衛生的清潔工,另外也不會有人,將消費者趕出餐廳。消費者購買的不僅僅是一瓶飲料,支付的十幾塊錢當中,當然也包括了對於快餐廳服務的費用,這樣看起來,十幾塊錢其實是一個在消費者承受能力之內比較合理的價格了。而且快餐廳進行選址,租房,場地布置,人員僱傭等等都是要攤在每一杯可樂當中的費用。

由於這些需求被滿足而且消費體驗得到了提升,消費者自然對於十幾塊錢的貴可樂樂於消費。


地攤上的一份酸辣土豆絲和高檔飯店的一份酸辣土豆絲肯定不會一個價啊,加盟費、房租費、機器費、人員工資等一系列問題。而且快餐店的可樂換了可樂杯,用上了吸管,裡面可以加冰,這些都是費用。並且可樂較貴也是快餐店的定價策略。

至於為什麼那麼多人願意購買?

因為用吸管喝可樂和嘴對瓶喝可樂是截然不同的感覺。

就餐環境好;

24小時接待;

節假日不漲價;

車站、碼頭等也沒有漫天要價;

暖氣、冷氣開放;

這樣的體驗也值了!

並且大多數人進去就餐並不是為了喝可樂,喝可樂只是配套需求。

消費者通常都是在開始滿足這個需求的時候才想到另一配套的需求,所以會發現儘管我們提倡使用環保購物袋,但是大多數人還是在進入超市之後快要付款的時候才想起來,最終無奈還是選擇了塑料袋。同樣,去麥當勞主要需求是吃,可樂為配套需求,當你沖著滿足主要需求的目的進入麥當勞之後,突然意識到了配套需求,你覺得你有多大的可能再衝出去買一瓶僅僅便宜2塊錢的可樂?

需要計較到兩三塊錢的顧客一般也不是麥當勞和肯德基的顧客群體。嫌他們價錢貴的人都選擇了不去肯德基和麥當勞,甚至也選擇了不喝可樂。可樂們正是因為發現了消費者的這種需求,才將終端通路拓展至快餐店、火鍋店、電影院、KTV。

這其實就是商家對主營產品(比如漢堡)收取更高費用還是對次要產品(如薯條可樂)收取更多費用這古老的問題。

次要產品為商家帶來的額外收入,降低了主營產品的價格,讓那些對價格敏感的觀眾也吃得起漢堡雞腿等(還有套餐)。這意味著商家能吸引更多的食客,同時又從那些願意購買可樂的顧客那裡掙得可觀利潤。

我們可以把消費者在零售市場下對於附屬商品(比如可樂)的渴求程度,視作消費者對主要商品(漢堡)的支付意願的一種衡量方式。如果消費這兩種商品之間的相關性為正,那麼附屬商品的高價格足以使得商家從那些高消費能力的購買者身上賺取更多的總利潤,並且,主營產品的低價格也足夠吸引顧客過來消費附屬商品。

因此可見,優質的體驗、巧妙的定價策略、消費者習慣以及「你還不夠窮」,這些因素都使得大多數人寧可買7元一杯400+不到500毫升的麥當勞可樂,也不去隔壁便利店買4塊錢600毫升的可樂。


您好,很高興能夠回答您的問題。

關於這個普通瓶裝可樂和快餐店裡面可樂的價格問題其實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一瓶普通500ml瓶裝可樂市場售價為3元錢,但是麥當勞或者肯德基等快餐店的一大杯可樂的售價卻到達10元左右,這裡面的差價足足就有7塊錢。相信每個人都會知道瓶裝的可樂便宜,但是仍然會有許多人去購買快餐店裡面的飲品。

這兩種可樂相比較起來,瓶裝的可樂買來的時候不能加冰,不可以使用吸管,但是快餐店裡面的可樂可以加冰,可以用吸管。有些人可能感覺使用可樂杯飲用並且用上吸管這樣就會比直接用塑料瓶來喝看起來高端很多。這應該是一個購買快餐店飲品的一個原因吧!

另外,關於快餐店的可樂為什麼比瓶裝可樂貴那麼多?首先應該的考慮快餐店的加盟費、店鋪租金、人工開銷等一系列問題。快餐店的飲品相當於對普通的飲品進行了包裝,換上了可樂杯,用上了吸管,裡面可以加冰,這些都是要考慮費用的問題。舉個例子,假如一個盤子在廚具店只是當一個裝菜的盤子,它的價格也許只有20塊錢,但是把這個盤子裝飾一下(畫個花紋之類的),再拿個支架放到一個店鋪裡面充當工藝品來賣,價格也許會漲到100塊錢。快餐店的飲品也是這個道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您,很高興為您解決問題。


從去年十月開始,在肯德基有兼職一年多了,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說說我的看法。


1,價格和食物。

一個單人套餐價位在20~35元左右(主食小食飲料),這個價位還算可以的吧。而且肯德基里保溫櫃的食物有最佳賞味期(字面意思,不是保質期哦),比如辣翅最佳賞味期90min,超過這個時間是會廢棄的。所有的食物都有最佳賞味期的,時間最短薯條的十來分鐘沒有出售就要廢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保證口感。

2,服務。

別的不說,衛生間隨便用,不點餐也可以在店裡坐坐,夏天要冰冬天要熱水,前台在忙都給,要兩杯都不帶只給一杯的,夏天最熱的時候好多人在店裡坐著蹭空調,還有帶作業來做的??????這些優點是大多數這個消費價位的餐館就沒有。而且有時候在前台取餐時顧客的食品掉了飲料撒了,店裡都會給重新換上一份,免費的。

3,消費人群。

在這種店裡消費的人群大多都不會計較貴的這幾塊錢,更多在意的是是否乾淨衛生以及服務質量。這些是路邊的小攤和一些小餐館提供不了的。(就事論事,沒貶低路邊攤的意思,說實話不考慮衛生狀況,路邊攤才是本窮狗最中意的選擇……)

大概也就這些,順便吐個槽,這一年多來,真心覺得在餐飲行業兼職簡直是一種修行,……上次有位顧客給錯了漢堡結果吃完了才來前台說,值班經理給人家道歉不算還重新賠了一個………

另外個人覺得,像這種快餐店的東西……真心不怎麼好吃啊……


ktv一打啤酒多少錢,外面多少錢你心裡沒點b數嗎?星級酒店一瓶怡寶礦泉水多少錢,外面多少錢你心裡沒點b數嗎?只要人家明碼標價,沒有強買強賣,那就一點問題沒有。我倒不是特意為肯德基說話,你可以做個蛋炒飯賣100元一盤,只要你能賣的出去那也是你的本事。

去吃肯德基肯定還會買其他的,渴了肯定得喝飲料,難道你還得臨時去外面小賣部買瓶回來?肯德基是允許外面帶食物進來的,但是誰他媽有那閑工夫。要省錢的話,一天買8個饅頭,早上2個中午3個晚上3個,渴了喝點公共自來水,絕對餓不死,但是活著有啥意思。


首先,麥當勞肯德基的可樂不是直接從大瓶裝可樂中倒出來的,是現做的,有糖漿有二氧化碳氣罐,口感會好點。當然利潤也是很高的,如果沒要求少冰或者不加冰,一杯中起碼有一半是冰。再說了,你點了漢堡之類的,不配點飲料很難咽下去吧,而且一般都是套餐送可樂的,單賣也沒十幾塊那麼誇張吧,七八塊這樣,相比其他奶茶咖啡之類的算便宜了,自然好賣了。


有大瓶可樂就不錯了,有些還是自己調的成本更低。


圖片上顯示的確是用瓶裝可樂倒出來的,不知道當時員工為什麼這樣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肯德基裡面的杯裝可樂並不是直接用瓶裝倒的。而且可樂糖漿加二氧化碳加水現場勾兌,個人覺得比瓶裝好喝,汽少不撐。而且文章中對比價格沒有意義,從省成本角度,肯德基不會用瓶裝代替糖漿來賣,因為太貴。一箱糖漿可以賣很多杯,總體上講比瓶裝便宜。而且肯德基瓶裝盤點時能精確盤點,你要是散裝著賣出去了,這個差額上哪兒找去?

有人反應口感不好,可能是打出來放的時間長了,跑氣兒了,可以要求員工現場打制。上述情況應該是店裡糖漿賣完了,沒有調到貨,暫時用瓶裝代替。


本人有幸在國內最大的院線所屬的五星級電影院工作過,可以有幸為大家解讀分享,眾所周知,快餐店和電影院出售的的杯裝可樂不可能是某些人認為的購買大桶可樂換裝到紙杯的(效率慢,成本高,不合算的哈??),其實都是用可樂糖漿和自來水加二氧化碳勾兌出來的,舉例說明,一箱10升的可口可樂糖漿進價280元,根據應產率可出中杯可樂200-220杯左右,每杯7-9元,可售賣1400-1800元,拋出包材成本50元,自來水和二氧化碳成本50元,凈賺1000元左右。大家可能覺得利潤驚人,電影院和快餐店太黑了??,其實不然,別的不清楚,電影院最賺錢的兩個賣品一個是杯裝可樂,另外一個就是大家知道的爆米花(爆米花的利潤也是驚人哈??)。其餘的賣品本身進價成本就很高,電影院工作人員的工資大部分就來自賣品,其中杯裝可樂和爆米花的銷售佔了影城賣品利潤的大部分。回到正題,來電影院看電影對於很多人而言,爆米花+可樂是標配(當然隨著人們健康觀念的提升,爆米花和可樂越來越難賣,但來到影城的觀影顧客中仍有一定比例的人次還是會到賣品部進行消費),除了自帶飲料和其他零食的顧客,既然來到賣品部,還是會選購部分賣品,好多看電影的都是情侶(來都來了,總得買點吧,男生都愛面子),所以要買賣品咯??。


這就是消費粘性的問題了,只要你在裡面消費就會買的,簡單點漢堡那麼干總得有水下口吧(店裡是不提供開水的,這個國人的面子問題也占很大成分在裡面),再者很多都是套餐,讓你覺得沒那麼貴,單買了又覺得不划算,只能啞巴吃黃連了。當然也有人專門去買一杯可樂,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直接去便利店買一瓶,不光量足而且實惠!最後換作是我的話,頂多去蹭個廁所~這個咱的心裡話,這一點確實大部分店鋪都得自嘆不如的!


推薦閱讀:

TAG:百事可樂 | 麥當勞 | 肯德基 | 財經 | 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