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在所能看到的《蘭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跡嗎?


這問題問得簡直就是一個中國書法學的高科技。為什麼這樣說?

我們還是從王羲之書法流傳和真實性談起吧。

首先,王羲之書法的流傳不是非常廣泛的。因為王羲之是東晉人。他所處的時代,在中國的江南。而王羲之時代,寫王羲之這種書法風格的人,不是很多,恰恰相反而是很少。寫得很少,加上流傳不廣,那麼王羲之的書法真跡流傳到唐代已經非常少了。何況今天?

正因為如此,中國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過一場「蘭亭辯偽」的大論戰。核心就是到底王羲之時代有沒有可能產生「蘭亭序」這樣的書法?

論辯雙方都是大家,一個是偉大的郭沫若,一個是傑出高二適。郭沫若堅決主張《蘭亭序》不但書法是假的,就是《蘭亭序》這篇文章也是假的!真是把《蘭亭序》從天上給拽到十八層地獄去了。

關於郭沫若徹底否定《蘭亭序》當然沒有道理,但是,郭沫若說「天下的晉代都是用隸書寫字」的說法還是很有道理的。事實上,晉代真的不是人人都會王羲之《蘭亭序》那種書法的。

但是,你不能說王羲之的《蘭亭序》完全不存在吧。據我個人的推測,在晉代,頂多也就百分之二十的人是用王羲之書法寫字的。但這些人都集中在中上層士大夫階層,特別是上層士大夫。而大量的中下層讀書人日常書寫應該是用隸書寫字的。

我們看看東魏時代的《敬史君碑》就會知道,王羲之書法確實存在。最大的證據就是《敬史君碑》這個書法作品。這個作品上距王羲之80年,下距唐代80年,書法風格與很多魏碑風格書法不同點是,書法的筆法有大量的王羲之書法體系的寫法。我們有理由大膽推測:如果沒有王羲之的書法體系,《敬史君碑》中的王羲之筆法從哪裡來?這就足以證明,王羲之這個書法體系是存在的嘛!因為《敬史君碑》距王羲之死,只有短短的80年。


好了,王羲之書法有存在的事實,這個我們就不多說了。

我們還是談談,現在還有沒有王羲之書法真跡?為什麼我們有大量王羲之書法「作品」,這些作品有真跡嗎?

我們今天能夠看到的王羲之書法「作品」,與實際應該流傳下來的王羲之書法作品是非常不一致的。

第一,現在所有王羲之書法「作品」不但沒有一件真跡,而且屬於王羲之真傳的書法「作品」都非常少。第二,我們根本就沒有一個科學的書法史,古代的書法史其實只是王羲之的書法史。

那麼,這些似是而非的「王羲之」書法,我們怎麼看它姓王的意義呢?

這就是我所說的書法「高科技」問題。

事實上,王羲之書法的真跡,真的沒有一個字流傳到了今天。但是,所有流傳下來的王羲之「作品」,也不是憑空捏造的,至少是在王羲之書法風格這個體系裡面創造出來的。

這裡面的情況非常複雜。但不外乎1真跡摹本,在這個體系還包括摹本的摹本,2仿造本,這個體系包括集字本。例如著名的《聖教序》就是這種情形的作品。


與《敬史君碑》基本同時代的《張玄墓誌》。風格極為接近,且都有王羲之書法風格的筆法體勢。

不過,不論摹本還是仿造本,總而言之,這些書法的共同特點就是以王羲之的書法特色為基礎而不是瞎想像偽造出來的,這是值得我們信賴的地方。

比如著名的馮承素摹本《蘭亭序》,如果與其他摹本比較,你會發現,都有細微的差異,但是又各有特色。那麼,為什麼馮承素的摹本不是真跡,還是被我們看的像真跡一樣呢?原因是這個摹本太自然如行雲流水了,達到了書法本身的最高境界。我們甚至可以說,就是王羲之本人的《蘭亭序》原稿未必比這個摹本更好也未可知呢。

我們一直認為,真跡就是原作,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作為一種書法流派,大家都模仿學習,那麼,這種學習就有了「它屬性」的異化,本我的成分很少,因此就有趨同性流派性的風格產生出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為什麼王羲之是一個二王體系,而不是具體的二王的原因。

至於臨摹作品,更是以最大的逼真性在學習別人,按照別人的智力意圖寫字,所以,雖然不是真跡,卻是這種風格,而這種風格又是有一定製約的,而且還是很強烈的。所以,現在的二王書法體系,就是一個書法風格體系。具體的王羲之是很模糊的。


現在我們看到的《蘭亭序》版本很多,但都是唐人所摹。有定武本、虞世南本、褚遂良本、馮承素本等版本。因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羲之書法,在得到《蘭亭序》真跡後,曾命當朝書法名家褚遂良、歐陽詢以及弘文館拓書人馮承素等勾摹數本,分賜臣下,以廣布揚。

一、《定武本蘭亭序》

此本至於出自何人摹勒,歷來眾說紛紜,已不可證實,比較多數的意見,以為唐歐陽詢所模拓。後有趙孟頫著名的《蘭亭十三跋》,最為難得。

二、《虞摹蘭亭序》

此卷直至明代,一直被認為是褚遂良摹本,後董其昌在題跋中認為「似永興(虞世南)所臨」,後世就改稱為虞世南摹本。

三、《褚摹蘭亭序》

此卷根據卷前項元汴標題「褚摹王羲之蘭亭帖」,定為褚摹蘭亭序。同時卷中有米芾題詩,故亦稱「米芾詩題本」。

四、《馮摹蘭亭序》

此本優於其它摹本。用筆俯仰反覆,筆鋒尖端銳利,時出賊毫、叉筆,既保留了照原跡勾摹的痕迹,又顯露出自由臨寫的特點,摹臨結合,顯得自然生動,並具一定的「存真」的優點,在傳世摹本中最稱精美,體現了王羲之書法遒媚多姿、神情骨秀的藝術風神,為接近原跡的唐摹本。

至於《蘭亭序》的原跡是否為王羲之所書,尚不能定論,在1965年郭沫若與高二適就因此展開了一場舌戰,最終不了了之。鄙人以為,無論《蘭亭序》是真是假,它都是我們的精神財富,都能給我們「美」的享受,即便不是王羲之所作,也是「李羲之」、「張羲之」所作。既如此,又何須在乎真假呢?


真跡己陪唐太宗葬於昭陵。王羲之書法,.行書蘭亭序.是書寫自己文章,小楷樂毅論.黃庭經是書寫別人文章,其餘都是尺牘,一帖數行.有行書,有草書,多訊問.弔喪.答謝之類,當時收藏者限於親朋好友,皇家收藏始於南朝劉宋時期,帝王搜羅法書名跡,通常賞賜酬金.委以官位.故收羅效果顯著,當時有詳細報告.二王書跡約3000帖,王羲之的不會少於1000帖。到梁朝時.御府收藏二王書達15000紙,王羲之的應有7000餘紙.西魏將領攻陷江陵前夜,梁元帝將古今圖書十四萬卷及二王遺迹付之一炬,魏將進城,拾遺四千卷.王書還有多少不詳。後來唐太宗重金收購王書,民間王書又聚到王府,記載有王書二百六十餘帖,玄宗時已有二千九百紙.應包括一部分臨摹本。有些也毀於收藏者.蘭亭序陪葬昭陵,再以前羲之妻弟收藏的作了陪葬品.王羲之《王略帖》真跡為米芾收得'去世前焚毀。唐太宗聚藏的王書,後來宮禁不嚴,多有流出'宋朝徽宗時,書宣和書譜著錄的王書不超過三百帖,估計雜有摹本和贗品。靖康之難,府內王書再次失散,不知蹤跡.高宗趙構說"余自渡江,無復鍾.王真跡"可見自南宋時.己不見王羲之真跡了。現流傳的都是複製品。現藏大陸的蘭亭序.寒切帖.初月帖.姨母帖.藏台北的遠宦等帖.流失日本的喪亂等帖,流失美國的行穰帖都是名帖,以唐摹本最寶貴,如啟功所說"便與真跡等同了"。


不是真跡,但唐代馮承素雙鉤臨摹版的蘭亭集序最接近於真跡。



在還沒有確切證明蘭亭序是與李世民墓中同葬,只是傳說,我以為蘭亭序(馮承素版)應該是真跡,從魏晉南北朝時代,僅靠當時的人為能力,無論那一種辦法要達到如此高的水準,且不留一絲敗筆是無法達到的!


肯定不是,都是唐代摩本。


推薦閱讀:

法海前世與白素貞可能是什麼關係?為什麼阻止她報恩?
有沒有古人寫字比較丑的流傳到現在的?

TAG:王羲之 | 蘭亭序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