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真正的周瑜是怎麼一個人?


說到周瑜,我們會想到《三國演義》里的周郎,

還會想到那一句話:周郎妙計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那麼周瑜除了英才蓋世,倜儻風流之外,真的就是那麼小肚雞腸嗎?今天我們說一下歷史上真正的周郎。

周瑜 (175 —210 ),活了35歲,可謂英年早逝,他字公瑾,廬江舒縣,也就是今安徽省廬江縣西南人。

為什麼叫周郎?因其身材高大、相貌英俊,人們都叫他「周郎」。周瑜少年的時候,讀書努力刻苦,不僅智勇雙全 ,而且對音樂也十分精通 。著名的歷史書《三國志 ·吳志·周瑜傳》中記載 :「瑜少精意音樂 ,雖三爵之後 ,其有闕誤 ,瑜必知之 ,知之必顧 。」因此 ,東吳民間一帶曾有歌謠 :「曲有誤 ,周郎顧 。」《三國演義》中沒有提到他對音樂的喜好。

與孫策是要好的朋友。1 90年 ,孫堅興兵討伐董卓 ,公元1 90年 ,孫堅討伐董卓 ,把一家老少都移居到舒城 ,在周瑜家住下。孫堅的長子孫策與周瑜一般大 ,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讀書寫字 ,共同探討天下大勢,關係十分親密。公元195年 ,孫策打算奪取江東一帶地區,周瑜幫助聚集糧草 、船隻 ,而且起兵接應 ,輔佐孫策,奠基孫吳大業。

娶絕色美女小喬。198年 ,孫策任命當時年僅24歲的周瑜為建威中郎將。隨後 ,與孫策共同攻下了皖城 ,在這裡,孫策得到了喬公大女,大喬,而周瑜娶了小喬。 輔佐孫權。200年 ,孫策因為遭遇刺殺而不幸身亡 ,周瑜便輔佐孫權繼承了父兄的基業 ,同長史張昭一起掌管東吳的軍政大權 ,為東吳政權的穩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接著,208年春 ,孫權征討江夏 ,任命周瑜為前部大督 。同年的九月,曹操大兵南下,周瑜極力主張抗曹,並親自指揮了使曹操慘敗的赤壁之戰,繼而形成了魏、蜀 、吳三國鼎立的基本情勢 ,周瑜名聲大振。

那麼周瑜是不是像《三國演義》中那麼氣量小呢?他倒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一,周瑜不僅具有卓越的軍事大將才能 ,而且在氣量 、德行 、性情等方面都很令人欽佩。並不是說的小肚雞腸。程普是孫權帳下老將,自恃屢建奇功,資歷較深,有點看不上周瑜,不服氣,多次凌辱,周瑜從不與之計較,最終贏得老將的佩服敬重。他還寬宏磊落,用人不徇私,推薦賢能的魯肅,獨俱伯樂之才。周瑜還情趣高雅,精通音樂。與《廣陵散》並著的《長河吟》,傳說是周瑜作的曲 目,同時還傳周瑜稱此曲只有諸葛亮能和其弦、會其意。

二,周瑜在軍事上驍勇善戰,謀略過人。說他是軍事謀略家,一點也不過分。孫權說他 :「公瑾雄烈 ,膽略兼人 ,遂破孟德 ,開拓荊州,邈焉難繼。」 「孤非公瑾 ,不帝矣。」我們所熟知的赤壁之戰,是經周瑜具體謀劃、安排和指揮的,成為三國歷史上著名戰役。

三,在政治上,眼光長遠,智慧過人。是他幫助孫堅打下孫吳的江山,而袁術也曾經拉攏過他,他看到了袁術的短淺,毅然離開了他,回到孫策身邊。曹操在官渡之戰後兵力日益增強,他下書讓孫權送子到操營為人質。在曹操這個要求面前,謀士張昭秦松猶豫不決,周瑜毅然進言孫權,「今將軍承父兄余資 ,兼六郡之眾 ,兵精糧多 ,將士用命 ,鑄山為銅 ,煮海為鹽 ,境內富饒 ,人不思亂,泛舟舉帆 ,朝發夕到,士風勁勇 ,所向無敵 ,有何逼迫,而欲送質」一番有理有據,慷慨陳詞,解除了孫權的憂慮。

說到周瑜的長遠眼光,我們還會說到他的兩次對孫吳的長遠規劃,一次是建安七年的202年,這是周瑜第一次對東吳的發展做出長遠之規劃。後來周瑜在赤壁之戰後提出了一個更為宏偉而驚人的政治綱領 ,《三國志》記載:今曹操新折衄 ,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 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 ,北方可圖也。這一點也不遜於隆中對呀。如周郎不死 ,以公瑾之雄才 ,江東將領之英勇 ,實現「得蜀而並張」當不會只是歷史的假設和空想,那麼歷史將會重寫。

這就是歷史上的周瑜。歡迎關注我們:發現歷史,謝謝大家。


周瑜字公瑾,廬江舒(今廬江舒縣)人也。父異,做過洛陽令。周瑜高大健壯,儀容俊美。初,孫堅興義兵討伐董卓,將家遷到舒縣,孫堅長子孫策與周瑜同歲,兩人十分交好。周瑜把路南一處大宅讓給孫策居住,還登堂拜見了孫策的母親。及孫策隨父孫堅跨江攻擊荊州的劉表,孫堅被劉表大將黃祖伏擊射死,孫策這時才十七歲,前往投奔袁術。後來,周瑜前去探望在丹陽當太守的叔父周尚,時值孫策東渡。原來,孫策在袁術手下為將,雖然屢建戰功,卻始終不見重用,因此心中不忿,於是宣稱替袁術去收拾仇敵,實則另立山頭,向袁術借了一千士兵,戰馬數十匹,率父親舊將程普、韓當、黃蓋等,辭了袁術,向江南進發。沿途收兵,到達歷陽時,有眾五、六千人。時孫策年才二十一歲。孫策派人快馬加鞭給在丹陽的周瑜送去書信。周瑜得孫策書,立即帶著一支人馬火速來會孫策。孫策見了周瑜,大喜,立即滾鞍下馬,向前握周瑜手說:「有了你,我大事濟矣!」周瑜跟隨孫策進攻橫江、當利,全部攻取;接著渡江轉斗,所向皆破。孫策軍令嚴明,深受百姓擁戴。遂攻打秣陵,消滅吳地笮融、薛禮等割據勢力,轉而攻克湖孰、江乘,進入曲阿縣,太守劉繇棄城逃走。孫策又進攻會稽割據勢力嚴白虎,消滅其武裝力量,佔據會稽。孫策人馬已達數萬之眾。遂有江東之地。孫策派周瑜返回丹陽鎮守。周瑜去壽春探望叔父周尚。袁術見了周瑜,奇之,欲用周瑜為將。周瑜觀察袁術這種人終不可能成什麼大事,於是謝絕了,求為居巢縣長,袁術同意了。周瑜遂從居巢去吳郡見孫策。孫策親自迎接周瑜,命為建威中郎將,並拔給士兵二千人、馬五十匹。這—年是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時周瑜年才二十四歲。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月,曹操率大軍討伐荊州。其時荊州之主劉表歿,劉表次子劉琮望風而降。曹軍佔領荊州,自江陵順長江東下。曹操派人送信給孫權,其略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把曹操書信給眾謀士傳看,群下莫不響震失色。長史張昭等人說:「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不動就以朝廷作為辭令。今天如果抵抗他,形勢會更不利。況且將軍您的優勢可以用來和曹操抗衡的是長江,今曹操已得荊州,佔領了荊州全境,劉表治所的水軍及蒙沖鬥艦,就有上千,曹操把艦隻全部沿江擺開,加以大量步兵,水陸齊下。如今長江天險,已經和我們共同擁有了,而實力對比敵眾我寡又不可同日而論,我們認為上計而言不如迎降曹操。」孫權躊躇不決。謀臣魯肅勸孫權召周瑜回來。時周瑜受使於番陽。周瑜至,對孫權說:「曹操雖然託名漢相,其實漢賊也。以將軍之神武雄才,仗父兄之功業基礎,雄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糧足,英雄樂業,正當橫行天下,為漢朝除殘去暴,更何況如今曹操還專門自己跑上門來送死,怎麼反過來還去迎降他呢!現在,請讓我來為將軍分析計算—下當前的形勢吧:如今曹操的北方地區並不安定,馬超、韓遂在關西為曹操後患,曹操捨棄鞍馬,依仗舟船,來與吳越爭衡,本非中原人的優勢,加上現在天氣嚴寒,馬無草料,驅中原士眾長途跋涉於江南之地,不服水土,必生疾病。此數者,用兵之大忌也,而曹賊行險徼幸。將軍擒獲曹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駐夏口,保證為將軍擊破曹操。」孫權說:「曹操老賊想廢漢自立已經很久了,只擔心二袁、呂布、劉表和我罷了。今數雄已滅,只有我尚存,我與老賊勢不兩立,你說應當抗擊,正合我意。這是上天把你授予了我。」因拔刀斫去案桌一角說:「諸將吏敢再有言當迎曹操者,與此案同!」於是罷會。

是夜,周瑜再次入見孫權,說:「眾人見曹操來信中說水陸步騎兵八十萬而各懷畏懼,不復料其虛實,便想著議論投降,這是沒有道理的。今以實情更正這一虛說,曹操所帶中原之眾不過十五、六萬,且已疲憊不堪;所得劉表之眾亦頂多七、八萬人罷了,尚懷狐疑。瑜得精兵五萬,足以打敗曹軍,請將軍勿慮!」權撫瑜背說:「公瑾,卿言至此,甚合孤心,張昭等人各顧妻子兒女,挾持私慮,使我大失所望,獨你與魯肅與我意思相同,此實上天以你二人贊助我也。五萬兵倉促間難以備齊,已替你選好三萬精兵,船糧戰具都辦好了。你與魯肅、程普領兵先行,我當續發人眾,多載資糧,為你後援。」當即拜周瑜為大都督,總督諸軍,與曹軍作戰。

於是,周瑜率水軍前進,行至赤壁,與曹操水軍船隊猝然相遇,兩軍發生遭遇戰。吳軍前部先鋒甘寧驅船大進,萬弩齊發,東吳戰船,直衝入曹軍船隊中。北方之軍素不習水戰,大江面上,戰船—擺,早立腳不穩;而荊州水軍,又戰鬥力太差,無法抵敵。甘寧等三路戰船,縱橫水面,周瑜又催船助戰。曹軍中葥著炮者,不計其數。從巳時殺到未時,吳軍大勝。周瑜雖勝,只恐寡不敵眾,遂下令鳴金,收住船隻,勿使深入。

初一交戰,曹軍不利,退回江北。周瑜領水軍駐紮江南岸,與曹軍隔江相望。

瑜部將黃蓋說:「今敵眾我寡,難與持久。我看曹軍艦船首尾相連,可用火攻打退他們。」周瑜令取蒙沖鬥艦數十艘,船內裝載蘆葦乾柴,灌以魚油,上輔硫磺、焰硝引火之物,各用青布油單遮蓋。船上樹起青龍牙旗。先讓黃蓋寫信給曹操,佯稱投降。周瑜又預備快艇,分別繫於大船之後,然後依次向對岸駛去。曹營中將士皆伸長脖子觀看,指劃著說黃蓋來投降了。

南船距曹寨二里水面,黃蓋用刀一招,前船—齊發火。時風勢盛猛,火趁風威,風助火勢,船如葥發,煙焰張天。數十隻火船,撞入水寨,曹寨中船隻—時盡著;船隻又被鐵環鎖定,無處逃避。隔江炮響,四下火船齊到。但見三江面上,火逐風飛,—派通紅,漫天徹地。

大火延燒岸上營落。曹軍人馬燒溺死者甚眾。周瑜率輕銳水軍殺到,擂鼓大進。曹軍大敗。曹操引敗軍走華容道,路泥濘,道不通,天又大風,使羸兵負草填敗道,騎兵縱馬過去,羸兵全被踩死,陷泥中死者更不計其數。劉備、周瑜水陸並進,船騎雙行,追殺曹軍,直到南郡。曹軍飢、疫及戰死者大半。曹操使征南將軍曹仁、橫野將軍徐晃守江陵,折衝將軍樂進守襄陽,自引軍北還。

在整個赤壁之戰中,周瑜當然不是《三國演義》中所描繪的那樣,心胸狹窄,非常嫉妒諸葛亮,並從—開始就想殺諸葛亮。當時曹操大兵壓境,東吳君臣壓倒—切的大事,是如何抵禦強大的曹軍。劉備使者諸葛亮來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見孫權,結成了孫、劉聯盟,兩家共拒曹操。周瑜身為大軍統帥,肩負抗擊強敵的重任,勝則威無不加,敗則—身不保。豈能在此緊要關頭,要殺劉備的使者,造成聯盟破裂,這豈不是有利於曹操?當此之時,孫、劉兩家最緊要問題是如何不被曹操吃掉,共同利益迫使他們兩家走到—起,緊密團結起來,與曹操殊死爭鬥以求生存,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如果在此緊要關頭,周瑜所考慮的不是團結—致共同抗擊強敵,而是專門在同盟內部搞摩擦,今天要殺劉備,明天要殺諸葛亮,真要這樣的話,哪裡還會有赤壁之戰的輝煌勝利呢?簡直太不合情理了!也太不可思議了!

周瑜、程普引兵數萬進攻南郡,與曹將曹仁隔江未戰。周瑜派部將甘寧領兵佔據夷陵。曹仁分兵圍夷陵。甘寧派人向周瑜告急。周瑜留部將凌統守營,自率兵救甘寧,大破曹仁於夷陵。周瑜渡過長江,與曹仁約定日期交戰。周瑜跨馬突陣,右肋被流矢所中,傷勢很重,吳軍將士保護周瑜回營,混殺一場,吳軍失利,退還營中。次日,曹仁聞知周瑜傷重不起,便率兵來營前搦戰。周瑜聞知,立即從床上躍起,令從人備馬,就要出戰。眾將勸道:「將軍葥傷未痊,不可與戰。」瑜奮然說:「大丈夫既食君祿,當死於戰場,以馬革裹屍還,幸也!豈可為我—人而廢國家大事!」遂披甲提刀上馬,奮然而出。曹軍見之,無不驚懼。瑜橫刀勒馬大叫:「曹仁匹夫,見周郎否!」吳軍上下無不被周瑜的頑強精神和英雄氣概所感動,大小將士無不鬥志昂揚,人人懷必死之志,個個磨拳擦掌,準備廝殺。曹仁立馬門旗下望之,見周瑜威風抖擻,目射神光,手持鋼刀,立馬陣前;又見東吳將士人人勇健,個個英雄。不覺心驚膽戰,曹軍奪氣(喪失戰鬥意志)。周瑜立即抓住這一有利戰機,立即指揮人馬混殺過來。曹兵大敗,被吳軍殺得七零八落。曹仁急忙先掣一軍飛奔入城。吳兵隨後趕來攻城。曹仁料守不住,棄城殺出,往襄陽而去。吳軍遂有南郡之地。

這時,劉備亦領軍奪取了位於荊州南面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有眾數萬。劉備於是自領荊州牧,立營於油口,改油口為公安。劉備前去京口(今江蘇鎮江)見孫權,說自己所管轄地方太小,不足以容其眾,求都督荊州。周瑜於是上疏孫權說::「劉備以梟雄之姿,又有關羽、張飛這樣的熊虎之將,必然不會長久伏低做小,屈人之下。我認為如今之計最好的辦法是把劉備留在吳郡,給他廣修宮室,多賞給他美女和珍奇玩物,讓他享受聲色之娛,分開關羽、張飛,各置—方,然後由我去指揮他們作戰,大事可定矣。今反而輕易地給土地資助他們,讓這三人聚在—起,恐怕如同蛟龍得雲雨,終非池中物。」孫權考慮到曹操在北方虎視眈眈,正當廣攬英雄,因此沒有釆納周瑜的建議。

周瑜到京口拜見孫權說:「今曹操新敗,暫時不會捲土重來。我請求與奮威將軍孫瑜共同攻取蜀中,然後吞併漢中張魯。留孫瑜駐守,與西涼州的馬超結援。我就回來與將軍合兵攻取襄陽,進攻曹操。北方可圖也。」孫權立即批准了這—計劃。

周瑜立即返回江陵,在途中突然患病,病死於巴丘山區的巴陵(今湖南省岳陽市)。-------(當然不是讓諸葛亮給氣死的)-------時年三十六歲。臨沒上疏說:「本欲為將軍建立功業,卻不料短命。我死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方今曹操在北方,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孫權聞周瑜死,放聲大哭,說:「周瑜有王佐之資(輔佐帝王的本領),忽聞短命,我依賴誰呢!」立即拜魯肅為大都督,代瑜領兵;並親自到蕪湖迎接靈柩。


詞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這首詞雕畫了1副文武雙全的周瑜形象。年輕的周瑜,英俊瀟洒,胸懷韜略,足智多謀,高瞻遠矚,是軍事上有雄才大略的英雄,這就是歷史上的周瑜的主要特點。

周瑜比較傑出的成功體現在赤壁市之戰里。東吳年輕的水師都督周瑜統帥五萬軍隊,在長江邊上的赤壁市抗擊號稱雄師百萬的曹軍,她不畏強敵,團結官兵,無限用反間計、苦肉計、連環計等奇謀策略,再用火攻,徹底摧毀曹軍,對曹插僅率幾百人逃竄,1舉成功了她在《三國演義》里將領的位置,為《三國演義》里吳國的建立與鞏固立發了戰功。 然而,《三國演義》里周瑜卻用悲劇結局。赤壁市之戰後,周瑜不顧吳蜀聯盟,連連使出美人計、假途滅虢等策略,想從蜀國奪取荊州與南郡。然而,她這些看似高明的策略卻為技高1籌的孔明看破,步步為動,招招失利,落得「賠了夫人又折兵」,最後會高呼 「既生瑜何生亮」含恨而亡。

但是據陳壽的《三國志.吳書.周瑜傳》記載。歷史上的周瑜年輕貌美,風流儒雅。他為人寬宏大度,不計個人恩怨,很得部將和其他人的擁護,只是與程普關係一度稍微緊張。但據《江表傳》記載,那實際情況是程普因為自己年紀比周瑜大,而地位卻比周瑜低,所以心中不服,於是便多次凌侮周瑜。可是周瑜能夠「折節容下」,從不與程普計較。最後,程普對周瑜不得不「敬服而親重之」,感動得對人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見《三國志·周瑜傳》裴注)。為將能夠如此虛懷若谷,謙讓服人,不能不說是周瑜的一種美德。 周瑜生活在一個滄海橫流的時代,他本人擔任孫權一方的最高軍事將領,其軍務之繁忙可想而知。照常理講,在這種情況下,必然無心顧及其它。但恰恰相反,周瑜偏有雅興。比如他對音樂就十分喜愛,並且有著很高的欣賞能力。飲酒「雖三爵以後」,如果樂曲演奏有了錯誤,他一定能聽出來。一聽出來就回頭看演奏的人,以致使當時人把這種情況編成歌謠:「曲有誤,周郎顧」。 當然,歷史上的周瑜所以著名,不止是因為這些,而更主要的還是由於他具有深遠的政治眼光和傑出的軍事才能。 比如,魯肅原來散居不仕,劉子揚勸魯肅投鄭寶,而周瑜卻勸魯肅投孫權。周瑜對魯肅說:「昔馬援答光武雲『當今之世,非但君擇臣,臣亦擇君』。今主人(指孫權。——筆者注)親賢貴士,納奇錄異,且吾聞先哲秘論,承運代劉氏者,必興於東南,推步事勢,當其曆數,終構帝基,以協天符,是烈士攀龍附鳳馳鶩之秋。吾方達此,足下不須以子揚之言介意也」(見《三國志·魯肅傳》)。周瑜的這一番話中雖然摻雜著一些荒誕不經的成分,但有一點可以肯定,他是想幫助孫權建立「帝基」,而且在以後的行動中,周瑜也一直把這一點作為他所追求的政治目標。

但是我對周瑜的印象停留在了《三國演義》里,其實要了解歷史上真正的周瑜需要博覽群書,從各方面史書類紀實的書籍資料來評價他,而不應像我一樣以偏概全。


講起周瑜,我們不免想起「既生瑜何生亮」的無奈,也不禁會想起諸葛亮三氣周瑜的情節,然而,歷史上的周瑜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想羅貫中的小說《三國演義》是成功的,這無可置疑,它讓很多人了解到了三國的歷史文化,可這是一本小說,不是史書,它三分虛七分實的手法讓我們產生了很多誤解。而周瑜正是其中最典型的人物之一。

小說把周瑜描寫成一個鼠肚雞腸、妒賢忌能的典型,當他發現諸葛亮的才智和能力遠超自己後,心裡就不舒服了,便想方設法,欲除孔明而後快,自然結果是計謀被一一識破,而自己反被諸葛亮謀算,一而再、再而三,周瑜被氣得吐血身亡,最後無奈發出「既生瑜,何生亮」的仰天長嘆。

小說對瑜、亮二人在赤壁之戰前後一連串的鬥智、鬥法寫得環環入扣,極為生動,從人物塑造的角度講是相當成功的,但從歷史的真實性來講,則屬子虛烏有,純粹是小說家的文藝創造。

周瑜可以說無論是在古代還是放在現在,都是高富帥的典型。論出身,家是頂級豪門,與孫權相交;論容貌,江東第一美男子可不是虛的;論氣質,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其他文字方面的更不用說,曲有誤周郎顧,說的就是他。一生獻給東吳,可見其忠義;愛慕者數不勝數,卻不見他有什麼花邊新聞,也知道他是有原則的。

歷史上當時的「大明星」周瑜,當然不可能是被諸葛亮氣死的,其實歷史上也根本不存在「三氣周瑜」這件事。而且從周瑜與孔明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以及他們倆在赤壁之戰前後的收穫來分析,真正的贏家絕不是孔明而是周瑜。才華橫溢、精明老到的周瑜,在當時遠遠蓋過了初出茅蘆的孔明。

至於周瑜是怎麼死的,也許是天妒英才吧,建安十五年,年僅36歲的他病死在回江陵的途中,無不令人扼腕嘆息。

我不知道別人怎麼看,不過無論是正史、野史,還是在各個詩人眼中,他都是一個令眾人羨慕的英雄形象,而他也確實如此

李白寫道:

「二龍征戰決雌雄,赤壁樓船掃地空。

烈火張天照雲海,周瑜於此破曹公。」

這才是歷史中周瑜真正形象,一個值得我們欽佩的千古英雄!


羅貫中那傻逼把周瑜寫得心胸狹隘,嫉妒諸葛村夫。我就說一個道理:看看誰會嫉妒誰。周瑜二十幾歲成為東吳大都督(相當於一個國家的國防部長,而且東吳歷經三世,地盤基本穩了,是實打實的大集團),而且老婆漂亮(小喬)。一個年紀輕輕就如此作為的高富帥,要錢有錢,要權有權,老婆還漂亮,我就問!周瑜為啥要嫉妒當時的諸葛亮?諸葛亮當時有什麼值得他嫉妒的地方?那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當時的情況:跟了一個瀕臨破產的老闆(劉備逃亡ING),沒地盤沒人(空殼公司,而且曹魏還一直在後面追,想兼并掉),猶如喪家之犬,而且老婆還長得捉急(黃月英聰明,但丑),一個要錢沒錢要權沒權老婆還丑得人,有什麼值得高富帥嫉妒的?


發現歷史!你說的很正確!

歷史上周郎:足智多謀,才貌雙全,就當時之比。從全才的角度衡量,應算一號人物,赤壁之戰,周郎是主角。諸葛亮算配角。因為先是周郎出謀笨:劃成形了,就進攻的方法都訂在:火:字上的。後才邀請諸葛亮合謀。

他不但謀略過人,??上功夫更是了得。孫策,周郎,太史慈算是三傑。有個典故:顧曲周郎,就當時彈琴的琴師彈錯一個細小的拍節,他都能聽出來!

此人英年早逝,否則三國歷史大有改變的可能吧!


推薦閱讀:

熊貓tv的仙某某和周公瑾到底是不是劍網3最強的兩個男人?
王者榮耀,應該怎麼樣克制周瑜?
如果赤壁之戰沒有周瑜參加,還能不能打贏?
周瑜為什麼曾投靠袁術?
為什麼周瑜牌位「周」字後面有類似顏文字的符號?

TAG:周瑜 | 三國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