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石敬塘沒有把燕雲十六州獻給遼國,那宋朝會不會被金國或蒙古所滅呢?
後晉皇帝石敬瑭,用割讓幽雲十六州為代價,換來了契丹人對他的支持。當年如果沒有這麼做,契丹人也會強佔幽雲十六州甚至入侵整個中原,後來的宋能不能出現,都是個問題。
幽雲十六州的割讓,使得遼人的統治擴展到了長城一線,這裡也是契丹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沃野千里的中原,也因此暴露在契丹騎兵的攻擊範圍之內。
所謂的「戰略要地」,不是後晉皇帝給或者不給能決定的,當時的中原四分五裂,遼人強佔也並非難事。圖們江三角洲不是戰略要地么?當年的清政府也沒主動給啊,結果還是被沙俄強行霸佔後,「通知」了清廷一聲。
另一方面,宋朝的滅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其立國根本的問題。宋朝為防止重蹈覆轍,重文輕武,弱外強內,如果有燕雲十六州,不過可能延遲宋朝的滅亡而已,並不代表宋就能抵抗得了契丹人或者女真人。
看地圖就知道。有沒有幽雲十六州,宋都註定被滅。
兩個原因,一個是政治原因,一個是首都選擇位置的原因。
政治原因不說,重文抑武,但這並不是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而宋朝滅忙的主要原因是首都位置選錯了地方。汴京(東京)這個地方作為首都是最錯誤的選擇。
一來由於北方防線過長,已經是的大宋的兵力分散。東北要防大遼,西北要防西夏。而東京還要重兵把守。這就相當於宋朝的主要兵力被分成三部分。一部分要對抗大遼,一部分要對抗西夏,還有一部分要守衛東京。這造成宋朝兵力臃腫,大量的消耗了國家財政,國民賦稅重,起義不斷,為了鎮壓起義又內耗了不少的財力。在宋朝起義叛亂是很正常的,也是很多的。
我們要看到整個宋朝從建國到滅亡,基本上都是以防守為主,前面也主動出擊過,但是失敗了。原因就是兵力太過於分散。
宋朝要想改變現狀,只有往西北遷都。把都城遷往靠近西夏的地方。用原本拱衛都城的兵力對抗西夏。這樣就可以把原本分成三份的兵力,變為兩分。這樣就把兵力集中起來。形成兩個拳頭。
都城在東京永遠只能是個守勢。如果把都城往西北遷,那麼就會形成攻勢。只要都城往西北遷移。那麼就避免了被西夏都大遼夾擊的勢太。
一方面可以集中兵力,另一方面可以壓縮國內戰爭,還有一方面,可以讓西夏國都暴露在大遼的兵力之下。
這樣做的好處很多的,最好的好處就是把兵力全部集中在北方。形成一條嚴密得軍事防線,讓東京以北的大量土地不暴露在戰爭的威脅之下,讓人民安居樂業,休生養息。
如果宋朝的國都個西夏的國都靠近,宋朝和西夏都會聚集大量的兵力在這個地方。這樣可以加劇西夏的危機感。西夏的兵力就相當於被原本守衛東京的兵力釘在這片土地上。而整個宋朝的兵力都集中在北方這塊地方上,相互呼應是很容易做到的。憑藉著南方大量財力供應,西夏支撐不了五十年。
而大遼要打破北方防線,也是很難,因為兵力都集中在北方了,一打就是長期消耗戰。憑大遼的國力根本上也支撐不了多久。
宋朝的失敗在於,國都選擇的地方太不好。每次開戰,一方面要調集兵力守護國都,一方面又要守護北方防線,本來就已經和西夏和大遼兩線作戰了,又要守護國都,那麼就變成了三線作戰,這樣無形中就加大了國力的消耗,這樣不滅才怪。
如果宋朝把國都北遷,西夏和大遼早就被耗死了。
蒙古有沒有機會崛起都是個問題。因為一旦國都北遷,那些文官們就不要那麼牛逼了。只有把他們暴露在危險之下,他們就懂得什麼叫尊重了。那個時候軍人的地位就會得到很大的提升。這樣宋朝才會發生改變。
北宋把國都被遷的話,很容易憑藉著強大的國力把西夏和大遼耗死,因為北宋把兵力集中在北方,那麼西夏和大遼的兵力也會被釘在北方。三國重兵都在這個地方對峙,那麼誰都不敢先動,就看誰能耗到最後。
會的!尚武的民族只有內亂沒有滅亡。但是中國歷史在宋朝拐彎。曾經浩蕩的大軍出征全城巡遊都取消,封壇拜將更是消失殆盡。
北宋趙氏欺人寡婦孤子巧取天下,可憐一代英雄後周柴榮,天不假年死不瞑目。趙氏竊取天下自知為天下英雄不齒,並且自以為五代所以戰火不斷皆是武夫獨大。自此只愛文人不喜武人。
後代皇帝見尊文抑武保的宋家天下317年自以為找到一條江山萬年永固之法,殊不知宋朝的特殊的先天優勢。
宋朝趙氏雖然提倡科舉取士但是民間尚武之風確是不能一蹴而就。自秦漢到五代漢人勇烈不絕,豪傑輩出。從漢朝喊出「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為漢土」直至唐朝開國,七旬武將猶自帶領一家四代人在西域為國流血酣戰不止,為唐王掙得「天可汗」稱號,打的曾經的荒蠻異土為千里佛國。
一代雄主柴榮死於行軍途中,小小的殿前校尉趙匡胤掌握禁軍大權,一夕奪得帝位。結果死於燭光斧影中!哈哈哈,是不是自家的好兄弟趙光義都瞧自家哥哥竊賊一個?生生劈死這個鼠輩?不是說太祖長拳是趙匡胤創造的嗎?不是吹牛「一根哨棒打的八十州都姓趙」嗎!?
宋朝的尚武風氣不會因為趙氏的自私一時斷絕,看當時的文人都能瞧出是多麼的慷慨豪邁,不過是尚武習氣在民間的雄厚底氣影響。可惜後代開國皇帝和趙榮一個德行為了自家的享樂禁止習武提倡文人當權。好處是果然內部穩當但是全部死於外患!!因為文人體質羸弱血性不足,平時都是奴才哪有勇氣面對屠刀。
不該以後也是如此!
燕雲十六州是中原農耕民族防禦草原民族的天然門戶。地理位置和現在越南涼山地區一樣。歷史上中原王朝攻佔涼山地區以後,越南皇帝只能拿降書遞順表了。同樣過了燕雲地區是華北大平原,無臉可守,有利於草原騎兵大規模作戰。歷史上宋幽州守將郭藥師降金後,作為先鋒長驅直入打到汴梁城滅亡了北宋。耶律阿保機幫石敬塘滅後唐,遭到汴梁百姓強烈抵抗,加上天氣炎熱不適合契丹人生活,他在退兵途中病世。用鹽腌製成肉乾才被運回國內。如果宋佔據幽燕地區,修長城隘,派精兵良將把守金兵根本無法入主中原。有個很好例子可以說明。當年多爾袞的大清鐵騎是被吳三貴放進山海關的,而不是被清軍攻破的。說到北宋軍力弱和北宋重文抑武有關也是妄固事實的。范中淹和富弼韓琦都是文人,但指揮打仗也很再行,在抵制西夏入侵戰役中作出重要貢獻,收復河湟谷地擴邊千餘里,說明宋軍是有戰鬥力的。
這根本不是問題,宋野戰不是一般的差,高梁河一戰就是頂峰宋騎和頂峰遼騎的一戰,數倍於遼的宋軍被打得潰不成軍,有沒有燕雲不是主因,為什麼洪武能攻破燕雲?最主要的是指揮戰役的將領,北宋無一名帥,有的只是打小戰役的將才,終宋一代守強攻弱,防守世界NO1,但野戰能力差得掉渣,這是他能活320年但無法開拓疆土的主要原因,跟燕雲無關。
宋朝忘於自己非金國和蒙古,宋朝過於倚重文臣,防範武將,自廢武功,打仗時安排監軍自宋開始,一個不懂軍事的監軍怎麼能打仗?皇帝過多的干預前線指揮,這一政治制度是宋軍事失敗的主因。
有沒有燕雲十六州結果都是一樣,給了區了面子,百姓還好,不給打仗也是被強佔,百姓還要死,當時情況,遼如果想要燕雲十六州基本山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不給的話,一打起來可能順便把整個中原也佔了,實際上耶律德光確實這麼幹了,只不過那時候仍然屬於搶錢搶糧搶女人的階段,所以反抗很激烈,遼稍微有一點漢族知識分子支持,宋能不能起來都有很大疑問
英明的皇帝加上軍費,兵員,強大的經濟和製造能力,國家沒有貪官和叛徒的話絕逼沒問題,當他又說回來,這些條件具備,就不是滅國而是滅別人了…戰爭打的不是你有沒有煙雲十六州,而是你國家的綜合國力,老百姓的擁戴,和一群勇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