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疇皇太極松錦杏塔大戰和孫傳庭李自成的夾縣汝州柿園之戰,到底哪個對明朝打擊更大?


直接說我的答案,當然是松錦大戰對明朝的打擊最大,如果洪承疇沒有在松錦慘敗,就不會有後來李自成的重新興起,也就不會有孫傳庭的敗亡了。

先說說洪承疇的松錦之敗。

崇禎十一年秋天,清軍從牆子嶺進入明境,兵分三路南下,兵部侍郎盧象升戰死。

此前,洪承疇和曹變蛟在陝西潼關的南原大敗李自成,李自成只帶了十八個人逃入商洛山中,關中的農民軍基本被肅清。

於是,崇禎皇帝徵調洪承疇、孫傳庭、左光先、曹變蛟、馬科等人率領甘陝援軍奔赴北京。洪承疇被任命為薊遼總督。

崇禎十三年開始,清軍包圍錦州,兵部催戰,崇禎十四年七月洪承疇親自率領六萬大軍抵近松山,最終與清軍在松山、錦州一帶形成決戰態勢。

明軍集合八位總兵官和十三萬大軍,其中步兵九萬,騎兵四萬。清軍更是傾盡全國之力,外加朝鮮、蒙古援軍。

激戰之後,明軍死亡五萬餘人,吳三桂等少數人逃回寧遠。洪承疇和一萬多殘兵進入松山城,被清軍圍困。

崇禎十五年二月,松山城陷落,洪承疇被俘投降,遼東巡撫丘民仰、總兵官曹變蛟、王廷臣等將官和殘存的幾千將士全部被清軍殺害。

三月,祖大壽率領錦州城中的明軍將士出降,清軍進入錦州城。杏山、塔山也相繼失守。至此,錦州四城全部陷落,松錦決戰以明軍的徹底失敗結束。

松錦大戰的失敗具有戰略意義,洪承疇統帥的八鎮十餘萬明軍是明軍在山海關外的最後的主力,也是明軍中最有戰鬥力的核心部分,至此全軍覆沒,明清之間勝負已分。

再說說孫傳庭之敗。

孫傳庭擔任陝西巡撫時,戰功顯赫,只是因為與大學士楊嗣昌關係太差,一直受到排擠,甚至入獄三年。

當洪承疇被圍困在松山時,崇禎十五年正月,孫傳庭出獄,被任命為兵部右侍郎。同年九月的「柿園之役」中,孫傳庭先勝後敗,在陰雨連綿中多日作戰,官兵的後勤保障大受影響,沒有軍糧,士兵們又冷又餓,只好採食柿園子里的青柿子充饑。也因此,這次戰役被稱為「柿園之役」。

最終孫傳庭大敗,死亡士兵數千人,將官七十八員,孫傳庭逃入潼關。

一年之後的南陽大戰中,孫傳庭又遇到連雨天,大雨七天不止,道路泥濘,後方糧草運輸困難。孫傳庭只好退兵迎糧,李自成率軍追殺。在南陽,兩軍決戰。苦戰之後,官軍潰敗,狂奔四百里,四萬多人死難。農民軍乘勝攻破潼關。孫傳庭死於陣中,屍首無存,時年五十一歲。

此後李自成進入陝西,攻破西安,由山西一路殺向北京,所以《明史·孫傳庭列傳》中說:「傳庭死而明亡矣。」


既便到了崇禎年間,歷史仍然給了明朝許多機會和時間,雖說崇禎上台執政僅一年以後陝北流寇造反,明朝就陷入了內有大規模農民起義,外有強悍滿清入侵的腹背受敵、兩線作戰的尷尬處境當中,但是滿清與明軍的戰鬥都是發生在山海關以外的遼東地區,清軍突破長城深入內地大肆屠殺破壞劫掠在崇禎朝只有四次,第一次是崇禎二年進攻北京,導致袁崇煥被活剮。第二次是崇禎九年,清軍進入襲擾河北地區。第三次和第四次分別發生在崇禎十一年和崇禎十五年。也就是說從崇禎二年到崇禎十一年這整整十年時間,其實明朝並沒有非常嚴重的陷入與流寇和清軍的兩線作戰中。清軍只在崇禎二年和九年侵入北京效外和河北兩次,給明朝造成了一些麻煩損失和破壞,但遠遠達不到致命的程度,並且清軍在飽掠一番後很快退回塞外,在這十年間東北地區明清之間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決戰。在這十年時間,關外的滿清並沒有牽制消耗掉明朝太多的有生力量,也並沒有給明朝製造出太大的麻煩。歷史給了明朝十年時間,用好這十年時間先把心腹大患流寇徹底解決掉,再回過頭來專心對付滿清,使自己從兩線作戰的泥潭中掙脫出來。可是腐朽愚蠢無能的明朝政府在這寶貴的十年時間裡,由於政策戰略錯誤、剿撫失當,不但沒有剿滅本來完全有條件有機會可以剿滅的流寇,反而讓各路流賊如星火燎原一般發展壯大到足以滅亡自己的地步。從崇禎十三年起明朝才真正陷入與流寇和滿清兩線作戰的危險處境當中。為了和己經擁兵數十萬的李自成決戰,崇禎命令汪喬年、傅宗龍、楊文岳、孫傳庭先後飛蛾撲火,終於積小敗為大敗,使忠於明朝的最後一批精兵猛將忠臣全軍覆沒。為了和清軍決戰,崇禎將滿桂、孫祖壽、盧象升、洪承疇逼入死地全部葬送。並將主張對清議和的兵部尚書陳新甲處死以消眾議,崇禎皇帝執政十七年,一系列愚蠢昏聵錯誤的判斷、決策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我個人認為絕對是松錦之戰對明朝的打擊更大。

我們來看看松錦之戰明軍的兵力構成,大同總兵王朴、密雲總兵唐通、玉田總兵曹變蛟、寧遠總兵吳三桂、薊州總兵白廣恩、山海關總兵馬科、前屯衛總兵王廷臣、宣府總兵楊國柱等,計總兵官八,軍十三萬,馬四萬匹,明廷在財政捉襟見肘的情況下,擠出了供這支軍隊一年的補給。明廷很顯然在這次戰役中調集了所有精銳邊軍。

而此戰的結果是明朝最後能抽集的兵力全軍敗歿,總督成擒,此役之失敗,關外憑藉頓失。至此,清軍得以長驅直入,進叩燕都,問鼎中原矣!說這場戰役威脅到明朝社稷危亡也並不為過。

我看了一下《國榷》中談遷對這場戰役的評價,在結語中他如實說道:「九塞之精銳,中國之糧芻,盡付一擲,竟莫能續御,而廟社以墟矣!」

而孫傳庭在當時的軍隊構成是一為新募加以訓練的新兵,二是原來的陝兵。所用者的戰鬥力當然遠不如松錦之戰中已經損失的九邊精銳。《明史》記載當崇禎皇帝催促孫傳庭出師的時候,孫傳庭上言:「兵新募,不堪用。」這應該是事實。

事實上,明朝最後一支頗具戰鬥力的有生力量就是清軍殲滅的。我想假使當年松山之戰未敗,如果調邊軍攻打李自成,獲勝幾率肯定比孫傳庭的新募之兵大的多。


我個人覺得是郟縣之戰的打擊更大,中原地區最後一支能對抗李自成的精銳,曾經在子午谷生擒高迎翔和潼關南原把逆闖帝李自成打了只有商洛18騎的孫傳庭秦軍徹底覆滅,榆林延隋等三邊徹底落入李自成之手,崇禎帝的最後一副家當孫傳庭死則明亡矣,之後除了在寧武關遇到周遇吉的抵抗外,幾乎在吃他娘,喝他糧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口號下簞食壺漿迎闖王,在郟縣之戰後李自成僅用了一天就殺了孫傳庭攻克潼關,當然也有孫傳庭不肯再面對獄史的原因,之前李自成幾乎遇孫傳庭必敗,還被陳奇俞圍在車廂狹,被曹變蛟輕騎邀擊,直到崇禎11年陝西巡撫孫傳庭因為多爾袞岳脫入關破壞牆子林被調去京師頂替死去的盧象升,李自成才有所發展,而松錦大戰後,松山,錦州,杏山,塔山相繼陷落關外只剩吳三桂駐守的寧遠城。但皇太極也因為被逼了流鼻血和不得見辰妃海蘭珠而死,多爾袞豪格競爭,並沒有象李自成一樣席捲北方,孫傳庭只要守住黃河的潼關上游李自成不會這麼容易進京趕考


意義一樣大,在松錦失敗後,柿園之戰此時的失敗對明朝打擊後果可謂更大。不但喪失了孫傳庭這樣的僅剩的有能力軍事將領和軍隊,此後事實上形李自成自此做大再無對手開始切割明朝,明朝不能進攻只能處處防守,內部大出血的再也不能控制,北方京師的步步被圍死局面,崇禎在北方形成了即無精兵強將可用,南北方逐漸被分割,首尾不能呼應,南方調集物資兵源無法北上調動,形成惡行循環的死局,大明內部徹底失控一發不可收拾。松錦大戰的失敗,精銳盡喪平遼希望徹底失敗,滿清威脅空前的厲害,但還不決定明朝生死存亡,只要能平定控制張李之亂,明朝仍有翻盤的機會,內亂的大出血直接導致明朝衰弱滅亡,而柿園之戰直接導致南北軍政控制失控,崇禎空守著北方等死的局面,直接導致崇禎最後殉國滿清隨後進關,以前滿清雖數次攻擊中原但未能立足,皆因內部尚可控,明朝尚能從南方征掉物資軍力勤王,最後明亡就在南北被切,外援斷絕,大明北方兵力物力全無導致亡國。


從結果來看,當然是松錦之戰了。松錦之戰把大明王朝的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野戰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在面對滿清還是流寇李自成再也沒有了主動出擊的實力。防守都不足了。孫傳庭潼關之戰只是強弩之末。兵員嚴重不足,而且大部分都是新招募的新兵。武器彈藥,糧草更是沒有。還爆發了瘟疫。雙方根本就沒有對比性。別說主動出擊了,防守都不見得能防守住。流寇其實也沒有多少有戰鬥力部隊。周遇吉在寧武關帶領幾千兵馬就擋住李自成一個多月的時間。如果不是在松錦之戰把最後的一支精銳兵馬損失殆盡。李自成也打不進北京。當北京被包圍的時候,根本沒有任何兵力救援了。最後一支關寧鐵騎也是不足。一片石之戰李自成都能力壓吳三桂。可見松錦之戰意義深遠。


我們中國人典型的以成敗論英雄,成王敗寇思維極其嚴重,因為後來李自成失敗而滿清統治中國就妄論得失!事實上滿清從皇太極到多爾袞乃至順治都沒有統一中國的想法,最多就是希望如當年金太宗那樣驅逐明朝到南方就心滿意足了(皇太極還為此向諸王貝勒發金太宗傳)當年真正威脅明朝的且打擊最大的還是李自成 ,福王是崇禎的親叔叔被李自成所殺,這在當年的政治影象是震撼的,之後孫傳庭的四萬軍隊事實上是明朝朝廷最後一副鎧甲(兵部尚書語)而真正滅亡明朝的也是李自成


老闆啊,請給崇禎一個英明之主的稱號吧。縱觀歷代亡國之君,崇禎皇帝做了一切他可能都做的事。努力了,最終失敗了,這不怨他,只怨他哥,他爹,他爺爺,什麼都沒留給他。人才一個沒留,制度一個沒留,功績一個沒留,錢也一毛沒留。他的祖宗乾的太絕,把一切都給他帶走了。明朝亡於嘉靖一點不假。張居正的變法是有作用只不過杯水車薪。大明之亡非崇禎之過,都是祖宗太會玩了,煉丹,修仙,打仗,玩女人,學技術,什麼事都在干。把家業糟蹋了。


這個問題用內憂外患解釋最合適了。自古以來亡國的基本都是因為內外交迫導致。對外戰爭失敗直接影響對內戰爭的勝利。所以攘外必先安內是個正確道理。然而松錦之戰如果避免用議和方式代替。而全力剿滅李自成會更容易成功!


推薦閱讀:

劉備的第一任軍師徐庶,為什麼在新野跟劉備道別後,再跑回來說有諸葛亮這個人呢?
和舊教材相比,2017新版歷史教材刪除了扁鵲。具體原因是什麼?

TAG:明朝 | 崇德皇帝 | 歷史 | 孫傳庭 | 洪承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