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動物為什麼只有人類幼崽會哭鬧並且相當脆弱?


很多看過動物世界的人都知道絕大部分動物的幼崽一出生就已經具備了獨立生存的能力,有的就算不能獨立生存,但也是能跑能跳,而人類的幼崽剛出生時眼睛都未睜開,不要說跑了,連頭都不能抬,如果離開父母的照顧幾乎沒有生存下來的可能。那為什麼作為靈長類的幼崽反而如此弱雞呢?

原因就在於人類的幼兒幾乎都是「早產兒」,還沒有發育到「成熟」就被生下來了,如果按照動物生下來就能走的標準,人類起碼還要在母親的子宮中多呆一年,那樣生下來的幼崽基本上可以走動了。

那有人可能又問了,那為什麼人類的胎兒發育期不能延長到一年九個月呢?動物中也有懷孕三年多的比如大象的懷孕期就是三年,小象一出生就能走動。

這個問題就涉及到人類的進化問題,我們都知道人類自從點了兩個技能樹之後就如同開掛了一樣從非洲大陸走向了世界的每一個角落,這兩個技能樹一個是直立行走,一個是高度發達的智力。

直立行走不僅僅讓人類看得更遠,更有利於躲避猛獸攻擊,更重要的是解放了雙手,可以從事勞動,但這也有代價,就是需要更加堅固的骨盆,同時高度發達的智力需要更大的腦容量,而腦容量越大頭部占身體的比例就越大,而人類頭部所佔身體的比例遠遠超過其他動物,所以一般情況下如果人的頭能通過的縫隙身體一般就能通過。

直立行走有了更堅硬的骨盆,智力秒殺一切又有了更大的頭,而人類要出生頭部必須要經過骨盆,所以如果讓胎兒在子宮中發育到能行走那就沒有出生的機會了,因為會發生難產,就算是發育九個月人類的難產率也是在動物中最高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動物下個仔輕輕鬆鬆,而人類有可能丟了命,因為女人承擔了人類進化的代價。


這個要從人類直立行走說起啦。

相比於男人而言,直立行走對女人的影響更大更劇烈,影響的焦點就在那個維繫著人類傳承的骨盆。雌性猿猴的骨盆又長又細,而女人的骨盆又寬又扁,這樣可以附著很多大塊肌肉,方便穩住上半身和拉動大腿前進,大大提高了直立行走的效率。但同時副作用也很嚴重:胎兒出生的通道因此而大大變窄。

這一改變,給女性帶來了極大的麻煩,甚至是危險。

所有哺乳動物中,唯有人類在分娩時伴隨著強烈的陣痛,其他動物都是不聲不響的生下了孩子,然後自個收拾了,把孩子帶著就走。但人類自從直立以後,就沒有享受過這種簡便的生育的快樂。
主要問題出在胎兒的大腦袋上,因為直立行走而能找到更多的營養,使得人類的腦袋迅速增大,與此相對應,女性的骨盆開口也要隨之增大才行。但是骨盆不是方便袋,想開多大口就開多大的口,它的開口幅度是有限的,否則骨盆就要變得更寬,兩腿間隔更大,這樣女人就無法再直立行走,不然剛抬起一條腿就會失去平衡而跌倒在地。

也就是說,女人骨盆開口變大的速度趕不上胎兒腦袋增大的速度。

針對這一矛盾,可以有兩套解決辦法,一是勉強擠一擠,胎兒通過產道時強行擠出去。二是腦袋不要長那麼大。

事實上,這兩套方案女人都在採用。

第一套方案正是女人生產時痛苦的根源,人類的胎兒在出生時確實是硬擠出來的,而且這個硬擠的過程充滿了曲折,因為人類的產道不是直通車,而因為直立造成了一個彎道,所以胎兒在出生時必須在產道內來個轉彎,這個轉變只能通過胎兒大頭的猛烈衝撞來完成,胎兒必須在無人領路的情況下在產道中做兩次旋轉,衝撞著探索正確的出路,對產道無疑是一個嚴重的挑戰。

女人要忍受的還不止是胎兒的大頭,還有為適應樹上生活而出現的鎖骨,那是吊在樹枝上蕩來蕩去摘果子吃的本錢,肩膀是沒法像手腳一樣摺疊起來的,所以也必須跟著大腦袋在產道中不斷旋轉,進一步加劇了對產道的撞擊,有時還會被骨盆卡住,一旦損傷了控制手臂的神經,出生後就有點行動不利索。

與人類相比,大部分靈長類動物在生孩子時一點也不需要擔心,它們的胎兒在穿越產道時暢通無阻,比如黑猩猩的胎兒會飛快地進入產道,直通通地一下子生出來,而且出生時小臉朝上,所以黑猩猩媽媽可以很方便的把小傢伙拉上來,咬斷臍帶,吞下胎盤,舔乾淨羊水,然後把小傢伙緊摟在懷裡。所有這一切做的如行雲流水,無需任何外人幫助。

人類則大為不然,嬰兒在出產道時頭先出來,而且是後腦勺沖著媽媽,媽媽很難伸手夠到嬰兒,無法引導嬰兒降落並保護嬰兒的脊椎,因而也無法及時清潔嬰兒的呼吸道,更無法解開嬰兒脖子里纏繞著的臍帶。特別是,媽媽把胎兒擠出產道後就已經筋疲力盡了,此後的所有事情都需要同類的護理。

這正是全世界婦女在分娩時都需要尋求幫助的緣故。

更有甚者,大頭胎兒會導致產道嚴重撕裂,或造成大出血,或在生產過程中稍有不順,難產不下,則會造成母子雙亡的慘劇。

在現代婦產科出現以前,女人分娩不只是痛苦,而且是極其危險的事情,對寶寶和媽媽來說都是一道名符其實的鬼門關。一百多年前,分娩是育齡女性的首要死因。

但無論付出多大的代價,嬰兒總算降生到了這個世界,這時媽媽們要面臨第二個困難。

這也是她們採用第二套方案所帶來的麻煩。

第二套方案是腦袋不要長那麼大,但並不是永遠不長大,而是在子宮中不要長的太大,非要再長的話,生下來再說,這樣通過產道的風險就要小很多。而要達到這一目標,主要的方法就是提前生產。

與其他靈長類對比腦容量大小可以推算,人類妊娠期應該是21個月左右,而不是現在的10個月左右。也就是大約有一半應在子宮中渡過的歲月被移到了體外進行。在體外嬰兒可以繼續迅速的發展自己的大腦,而不必擔心對母親產道帶來的傷害。但同時,這樣的嬰兒體格特別柔弱,根本不具備獨立行走能力。

所以人類都是早產兒。

原因很簡單,如果不早產,那麼這個胎兒就無法生出來,那時他的大頭將完全無法通過母親的產道。

體外繼續生長正是人類應對大頭胎兒的重要手段,這也是為什麼人類嬰兒需要最長的哺育期的原因,他們必須依靠細緻的照料才能順利活下去。所以我們才說,是因為直立行走才導致嬰兒需要長期抱著的餵養,而不是因為嬰兒需要抱著而直立。

正因為早產,人類嬰兒在出生後繼續保持著在子宮中的那般快速生長的勢頭,尤其是大腦,在所有靈長類動物中是膨脹最快的,明顯的標記是顱骨上的骨縫還沒有閉合,這就是嬰兒頭腦上的囟門,這道骨縫直到一定年齡才會完全閉合。

我們身體中的所有其他器官也是同樣,在出生後的十幾年裡持續不斷的發育,直到青春期才基本完成任務,沒有哪種動物像這類這樣生長的如此緩慢,我們生命的三分之一時間幾乎都用在了生長上,這種漫長的生長消費需要母親提供大量的物質與能量支援。

其他動物則完全沒有這些麻煩,很多哺乳動物的幼仔往往生下來個把小時就可以行動自如,它們在子宮裡已經得到了完全發育,生下來時就是一個精神飽滿的小傢伙。它們的大腦在出生後也基本完成了生長,顱骨完全骨化,與成年後的大腦相差無幾。它們也需要吃奶,但時間不會太長,梅花鹿一生下來就已試著自己吃草了。

而人類母親在後代的漫長生長過程中則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首先她們需要對嬰兒連續哺乳兩年,而這只是一小部分工作,雖然相比於黑猩猩的五年哺乳期不算太長,但五年以後,黑猩猩可以徹底甩手重生下一胎,女人則不行,她們還要繼續餵養自己的孩子,同時準備生產下一個煩人的小傢伙,因為那時哺乳期結束,月經重來,她又可以懷孕了。

人類母親承受的所有這一切苦難的根源,似乎都來自直立行走的需要。

事實上,正所謂禍福相依,有誰能想得到,正是在給女性帶來明顯劣勢的背後,竟然潛藏著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巨大優勢。

在這巨大的劣勢掩蓋下,究竟隱含著什麼樣一種高妙的玄機呢?

要弄明白這個玄機,先來算一筆簡單的小帳。

人類的近親黑猩猩的生育期很長,平均五年才能生育一次,一隻雌性黑猩猩在性成熟以後至少要生育兩胎,這樣才能基本保證種群數量不會減少,要做到這一點,每隻雌黑猩猩至少需要二十年的壽命,這在野外條件下已經是不錯的了。然而要想讓種群興旺,一生只產兩胎是明顯不夠的。如果要多產一胎的話,則一對黑猩猩至少要再多活五年才行。

在野外環境下,想活多少年並不是由自己意志決定的,現今黑猩猩的野外平均壽命可以達到三十五歲,在不受人類干擾的情況下,扣除嬰兒死亡率,基本可以保持種群平衡,黑猩猩數量不會大幅減少,也很難迅速增加,這是它們難以像人類這樣布滿全球的原因之一:生殖效率達不到這個水平。
黑猩猩的生殖效率之所以沒有達到人類的水平,是因為它們有一個錯誤的婚配方式,那就是被人類各種主流社會倫理都一致反對的群交。雌黑猩猩在每個月的短暫發情期內可以與任何雄黑猩猩交配,這樣一來,它們生下的後代就不知道是哪一隻雄性的後代。雄黑猩猩面臨著同樣的困局,它們不知道哪只小傢伙是自己的小寶貝,既然如此,它們也就沒有必要為這些小傢伙們的生活負責,因此,養育嬰兒的重任基本全部落在了雌性身上。雌黑猩猩是沒法推脫責任的,它生下來的必然是它自己的後代,所以它不得不負起全部責任。為了更好的養育自己的後代,雌性不得不依賴於其他個體,大家結成群體生活,這樣可以彼此有個照顧。而集體生活又進一步強化了群交的關係,黑猩猩一時難以擺脫這種循環。

這正是黑猩猩集體生活的原因所在,也是它們種群不旺盛的根源。

再來看看人類的情況因為直立而發生了哪些改變。

如果遠古人類也按照黑猩猩的生育模式展開工作的話,他們的後代就不可能像今天這樣擠滿地球。而要想人丁興旺,無外乎兩條,一是延長女人壽命,二是縮短生育周期。延長女人壽命的策略在遠古自然環境下是很難通過人為努力而達到的,所以最佳方案是縮短生育周期。
人類正是這樣做的。

在自然條件下,女人生育周期是兩年,兩年後停止餵奶,這時可以交配懷孕第二胎,也就是說,女人平均三年就可以懷孕一次。這比黑猩猩平均少用了兩年。
然而,這也為女人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嚴重負擔。
如前所述,因為直立,女人在生產時無法自助完成所有工作,必須依靠他人的幫助,僅此一條,就要求人類必須進行集體生活,否則所有的女人都難以順利產下自己的後代,人類當然就無法繁衍到如今。然而這只是影響人類發展的因素之一,之二在於女人應對大頭胎兒的第二個策略,就是體外繼續發育和生長的方式,早產的嬰兒當然需要無微不至的細心照料,不然小傢伙們會毫不客氣的放聲大哭。而且他們在斷奶以後仍然會跟在媽媽身邊直到成年,從一生下來他們就做好了吃定媽媽的心理準備。

母親本人已經是全力以赴了,她極有可能左手抱著一個,右手攙著一個,後面跟著三四個,肚裡還懷著一個,這樣大搞人類生殖工作的母親不可能有太多的精力去採集或打獵,她們必須依靠別人完成這項工作。

誰來甘心情願的替她們做這種費心費力費時間的事情呢?

在自然界,很多雄性哺乳動物都是名副其實的甩手掌柜,它們在交配之後,除了要把自己肚子填飽外,根本無所事事。雄獅子甚至連自己肚子都不想填,自有母獅子打獵來餵飽它們。這些傢伙絲毫不把家庭與工作放在心上。

雌性在動物界不只是半邊天,而且是很大的半邊天。


這恰恰說明了人類是處於高等動物和食物鏈頂端的地位。

孩子的哭鬧是對父母的「警告」,提高孩子本身的存在感,是長期進化中形成的,因為哭總是暗示「孩子需要父母的幫助」,讓父母從心底產生焦躁感,這樣孩子就會得到應有的重視,並讓父母儘力去滿足孩子的需求,提高生存率。如果父母覺得孩子哭聲很好聽,那麼可能會讓孩子一直哭,孩子多半會死亡。

正常的原始狀態下的嬰兒哭聲是比較弱的,人類成為食物鏈頂端應該有上百萬年了,只有人吃獸,基本沒有獸吃人的了。所以哭聲一般不會招來傷害,而更多是「會哭的孩子有奶吃」——因為人群找到互相照顧,而不像其他野獸那樣將幼崽獨自留在窩裡出門狩獵;


不是這樣的,人類不是特例,比如大熊貓的幼崽剛生下來比人類嬰兒脆弱的多。

一般來說,哺乳動物中,食草動物幼崽相對強壯,食肉動物幼崽相對脆弱。但也不絕對。有人說是食草動物不跑就被吃掉了,弱肉強食,無奈的自然選擇,食肉動物沒有這個擔憂可以生下來慢慢養。其實食肉動物又何嘗不是因為懷孕階段如果幼崽過大行動不便會喪失捕食能力而不得不提前生出來呢。

鳥類也有早成鳥和晚成鳥,小雞孵出來就羽毛豐滿,鳥喙堅硬,具備基本生存能力。麻雀就差多了。


首先,幼崽會哭鬧、相當脆弱並不是人類獨有。例如:大熊貓、鱷魚剛降生時會大哭(但無淚),貓崽餓了、不舒服了會哭喊(但無淚),麻雀、大熊貓、袋鼠剛出生時幾乎比人類的嬰兒更加的簡化。

那些一生下來就會跑、會咬的動物,例如牛羊這些草食性動物,應該是被危機四伏的生存環境逼出來的。提早會跑、提早會吃的兒子女兒,活到了成家生子,它們的特徵也能繼續遺傳給子孫後代;而發育遲緩的兒子女兒,還沒等到繁殖後代就喪命了,長此以往,它們這一種群就在世代更迭之間發生進化了。

像人類這些肢體發育比較遲緩,又能生存下來的物種,是幼年有父母的悉心照顧、窩巢的庇護,或者缺乏天敵、有擅於規避危險的某種天賦、繁殖力超強等原因,沒受到生存環境的嚴苛逼迫,沒對此方面做出進化。



其實與整個動物世界相比,人類幼崽的成熟最為漫長,需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但同時也能夠看出來人類幼崽在成熟過程當中經受的磨練也最為厲害。

其實之所以人類幼崽一出來哭鬧,並且相當的脆弱,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類幼崽出來的時候,並不需要獨立的面對生存環境,他有父母來保護,讓他至少安穩的度過人生的前十幾年。

當然有的人不僅被保護了十幾年,甚至被保護了幾十年,只要父母存在,無論他們的能力大小,都會有一種本能的保護自己孩子的生物學能力。

但是在動物界情況就不是這樣了,生下來的時候雖然也有父母的保護,但是他們面對的是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雖然母親可以保護,但很多情況下,如果幼崽不能有一定的防禦能力,母親也是沒有辦法一個人跟整個動物界的肉食動物進行對抗的。

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環境相對而言更為平和,至少不會在一個嬰幼兒出生的時候就決定了它的毀滅,也許他的生存狀況並不會非常良好,但至少可以活下來,而對於動物界,它就不僅僅是好壞的問題了,而是生與死的選擇。


從生物的角度來說,靈長類的生長期都發育比較慢,需要經過10個月的孕育,以及十幾年的成長。Christopher Kuzawa曾經有個研究指出,人類之所以需要如此多的時間,主要是因為人類的大腦在生長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能量。尤其是孩子四歲以前孩子的成長變化特別大,從嗷嗷待哺的嬰兒,到學會翻身,爬行,坐立,學習站立,行走,語言上也是一個從零的開發,對於小孩子來說,在這個時期,大腦消耗的能量占人體消耗能量的40%之多。

正如此,人類的幼年時期相對來說比其他動物更為脆弱,需要更長時期的撫養和父母的教養


幼崽哭鬧的原因很簡單,不外三個原因。

1、是餓了,找吃。

2、病了,找治。

3、驚嚇了,找保護。

所以,不單人崽會哭鬧,所有動物(如果有幼崽階段的)都會哭鬧。只是人更熟悉人類的情況而已。中國文化中早有烏鴉是孝鳥的故事,那麼鳥類的幼崽就有嗷嗷待哺,何以說動物沒有?

顯然,多數動物的幼崽都是脆弱的。蛇食鼠雀而成龍,鼠食幼蛇而成鼬,雀食幼蛇而成鵬,相剋相生,物之理。所以至強生於至弱,乃道也。

有人說人所以嬰兒弱小是因早產。別的我不敢說,但從中醫學方面來說,是很難支持這種觀點。

1、先不說28個月的論據如何算來,據我私心猜測是把36周誤以為28個月。要不何以不顧事實。醫學上足月嬰兒或雖未足月但由營養過剩造成巨嬰的,都因刺激了子宮,引起宮縮,而要生產了。所以人生產是母體也決定一部分緣由。如比母腹是嬰宅,宅小嬰大已不能居,何以到時而不落?所謂瓜熟蒂落,是自然之理。

2、孕期到10月,羊水變少,氧容不足。所以遲月不出,常因缺氧造成嬰兒智力遲緩,甚而殘疾。所以,當生不生,在醫學上的後果很嚴重,難產可怕的後果是一屍兩命的。所以說28個月的說法完全是惑人惑世。

至於為什麼有的動物生而可跑,出而能食。主要是原為壓迫。在食物鏈末端的生物,只要本能無多需智慧。本能天生就有,智慧必須後天學習。所以要裝入知識轉成技能,必須一個很長的艱苦卓決的學習過程。這就是造物主的平衡之道。

所以,人類因有難產,所以數量不能飛長。其他生靈才有生存空間。一旦人類醫學突破,剖腹產提高人的出生率。人口驟長,那麼極大壓縮了多數物種的生存空間。森林減少,城市增多。但人口多了,動物少了。生態在另一種平衡中變化。


人類與其它動物相比,生存的策略主要依賴後天的學習和創新,它的好處是更能適應不同環境和創造一個更適合自己的環境,對環境更具能動性,而不是更多依賴優化一些身體自身物理條件而更適應特定環境。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區別:功能分化的四肢,後肢負責形走、站立、奔跑,前肢負責勞動、製造,更多靈活、自由度很大的關節,這樣的身體能做出所有動物都不能做出的動作,與此相匹配,就是控制這樣身體的一個更高級的大腦,這樣的大腦不是裝的現成的解決問題的程序,而越低級的動物則越趨向於這樣預存固定解決具體問題的程序,從而靈活性越差,就是幼年個體與成年個體差別不大,對幼體來說看似本領很大,而對成體來說則太笨了。而越高等的功物,則預存的基本性的程序則越多,以期通過後天與成年個體的學習,學會組合這些基本程序的本領,所以越智慧的動物,其幼崽越無能。而人類需預存的存的本能則更基本和量更大,東西越分越細,所以功能越基本則量越大,人的身體更靈活,所需基本單元就越多,比如人手的感覺和控制的大腦區佔大腦極大區域,細化和從組(學習能力)的發展,使人類具有了複雜的語言和抽象思及創造能力,所以人類的嬰兒雖然腦量巨大,但具有的是為後天學習準備的強大的學習能力,所以人類嬰兒最無能,卻潛力是最大的。


這是人類先祖為了直立行走付出的代價。自然界生存相當殘酷,動物從出生開始就面臨被自然淘汰的危機。為了提高生存率,動物在出生之前需要儘可能在母體裡面發育完全。根據現代考古發現,在百萬年的進化過程中,人類先祖為了穩定直立行走帶來的重心不穩,骨盆是在慢慢變窄。這帶來一個後果,人類女性骨盆變窄意味著女性骨盆承載能力降低,人類幼體嬰兒無法在母體中發育完全。這也就是人類幼兒脆弱的原因。


推薦閱讀:

光是怎麼來的?
美國氣象部門預測今冬形成拉尼娜的幾率大幅上升。拉尼娜對我國影響會有多大?
中國至今有什麼未解謎團?
什麼是白蟻的天敵?
梅爾維爾鯨vs龍王鯨,正面相遇誰是最終贏家?

TAG:自然科學 | 生物 | 猴子 | 社會 | 動物 | 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