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自己姓氏的祖先来自哪里吗?


这里先上一张神图,大家找找看自己的姓氏大约是从哪一支发展过来的。要声明的是,这只是多数姓氏的发展脉络,而不是全部。


祖先为黄帝的姓氏:

祖先为炎帝的姓氏:

祖先为伏羲、颛顼、姚舜的姓氏:

下面来说一下,为何中国人的始祖,姓氏多为“女”字旁。

如姬、姚、姜……

历史上有个学说,是说氏族社会的早起和中期,是母系社会。这就是为何始祖姓氏都带女字旁,似乎可以间接证明母系氏族的存在:

可为什么又会发展出不同的女字旁姓氏呢?

我们知道,原始人一定会聚集在有水的地方,因为没水就会渴死。这个河/湖叫什么名字,往往取决于大家约定成熟的叫法。有的部落聚集在jiang水旁,有的部落聚集在ji水旁。女性手艺好,为部落固定人口,男性为走婚,女性才是部落主力军。因此姓氏为女,而又有不同。jiang水旁的孩子,都姓jiang,ji水旁的孩子,都姓ji。

大家也知道了,这就是后来文字形成以后,姜和姬的写法。

大家还知道,部落的人口是越生越多,就不得不往外迁。在迁徙过程中,中国人慢慢过渡到了父系氏族时代,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女字旁的始祖为何都是男性的原因。


迁徙到不同的,适合生存的地方,大家都姓姬,这大片大片的地方所有人都姓姬/姜/姚,同族不同地方的人,又怎么区分呢?对了,根据职业和地域等特质的不同,进行划分。

比方说你是射箭的,你就是姬姓张氏。

比方说你是糊篱笆的,你就是姬姓樊氏。

你当史官,你就是史氏。

你是杀猪的,那你就是屠氏。

你姓姜,但你在魏地呆久了,你就是姜姓魏氏。

姓姜的太多了,有的住东郭,那就是东郭氏,东郭氏的后代,代表人物有东郭顺子和东郭先生;有的住西门,那就是西门氏,西门氏的后代,代表人物有西门豹和西门庆。


黄帝击败炎帝部落,并了蚩尤部落,天下归于一统,主要姓氏都是这统一国度里出来的,因此大家也被叫做炎黄子孙。

到了秦汉,姓、氏就混起来叫了,统称姓氏。秦朝灭了六国,六国原著居民和诸侯子弟,就继续以该国为姓,于是,我们见到齐、楚、秦、韩、赵、魏、韩,在中国都是大姓。还有各种诸侯国,林林总总不下一百个。如吴、蔡、曹、卫、刘、单、晋、许、吕、纪、宋、邓、杨等等等等。

至于“王”这个姓,是诸侯王灭国以后,往往以自己的爵位“王”为姓氏。不过你姓王,始祖不一定肯定就是这种原因姓王,也有可能是被赐姓或始祖改姓。历史上,还有复姓改单姓、异族改姓(如史姓很早就有,但唐代阿史那有改姓史的,金姓也很早就有,但清代爱新觉罗有改姓金的)等等复杂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但基本的脉络就是这样的。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大家大略看看自己的始祖来自哪里吧!更多有趣的内容,请直接关注我!


1、李姓——李利贞

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

李硕宗的五世孙李乾,字元果,在西周任御史大夫,娶益寿氏女婴敷,这就是老子李耳的父亲和母亲。

2、戴姓——戴撝

西周初年,周公旦在平定武庚之乱后,封商朝末代君王帝辛(纣)之庶兄微子启于商的旧都,建立宋国,定都商丘。

宋国第十一位君主(公元前七九九-公元前七六六年在位)死后谥号曰戴公,其庶子撝以王父谥号为氏,称戴撝。后世亦沿用戴姓,并尊戴撝为戴姓得姓始祖。

3、魏姓——毕万

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4、闻姓——少正卯

闻出自复姓闻人氏,是春秋时期少正卯的后代。

少正卯是春秋末叶鲁国人。他博学多识,很有名气。他的有些主张与孔子不合,曾聚众讲学,同孔子唱对台戏,使得孔子的不少弟子都跑到少正卯处听讲。后来孔子利用职权杀了少正卯。因少正卯是当时声誉很大、远近闻名的人,被誉为“闻人”,所以他的后代支庶子孙有的便改为闻人氏。后有一部分闻人复姓改为单姓闻,称为闻姓。

5、刘姓——刘康公

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

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

6、王姓——毕公高

《王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

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亦皆称之为王家。

7、张姓——张挥

张出自黄帝之后代挥。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载:“黄帝少昊青阳氏弟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由此可知,曾经是重要武器弓箭的发明者挥,其后以张为姓氏。

在当时人类基本以狩猎为生,弓的发明是一件很了不起的大事,于是黄帝封挥为专门制造弓的官叫“弓正”,也称“弓长”,又将官名合二为一赐他“张”姓。张挥成了张姓人的始祖。

8、孔姓——孔父嘉

商朝灭亡后,其末帝纣王的庶兄微子又被周成王分封于宋(今河南商丘南),继续奉祀商汤香火。微子去世后,职位由胞弟仲衍继承。仲衍曾孙宋闵公有子二人:弗父何、方祀。

方祀在宋闵公去世后继位为宋厉公。弗父何有曾孙名正考父,历仕宋戴、武、宣公三朝,有子名父嘉,任大司马,后因故被权臣华督所杀。这时他的儿子木金父年纪尚小,由家人抱着逃亡鲁国。等他长大以后,为纪念生父,便以父亲字中的“孔”为姓。木金父的子孙在鲁国又传了4代,便生下了孔子。

9、徐姓——徐若木

徐若木,伯益之子。伯益曾佐大禹治水,为禹治水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在论功行赏时,伯益的儿子若木被封到古代的徐城,建立了徐国。

徐若木传到三十二世徐偃王时,由于他爱护百姓,施行仁政,结果不仅徐国,连周围三十几个诸侯国都非常拥戴他。周天子获悉徐偃王如此深得民心,大为感触,于是便让偃王之子继续治理徐国。因若木首封徐国,其后代便以国为氏,称为徐氏。

10、靖姓——单靖公

靖氏,单靖公之后,以谥为氏,一云,齐田氏之族,靖郭君之后。”(《广韵》四十《静》,《通志·氏族略》)

在两周历史上,单氏族可谓大名鼎鼎!依据史料记载,从西周到东周这一家族就出了二位“伯”和八位“公”,数百年间二十几代先后为官,单氏族居然长期不倒,权倾一朝。在西周时代,“公·侯·伯·子·男”的五等爵位制度,为西周官制的建设,提供了严格的品位基础。单氏族就成了这一品位制度的典型代表。这八位“公”,他们是单襄公、单倾公、单靖公、单献公、单成公、单穆公、单武公、单平公。

11、陈姓—胡公满

陈姓主要得姓于周朝初年的陈胡公满。相传,胡公满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后代。

舜去世后,约 35世传至胡公妫满,被周武王分封于陈,建诸侯国,屏卫王室。此后,胡公满因封于陈而称陈胡公,所建方国亦称陈国,子孙后来也以国名为姓氏,姓陈。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即为正宗陈氏。

12、韩姓——韩流

《世本》载,黄帝娶了西陵氏的雷祖(嫘祖),生了青阳和昌意,昌意又生了颛顼。《山海经》记载:昌意后来被贬谪到若水,生子韩流。

韩流娶淖子族的姑娘,生子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韩流既是人名,也是其所在氏族的名称。韩流氏族是从昌意族中分化出来的,这个氏族便以韩为姓,第一批韩姓人由此产生。

13、席姓——席师

据《万姓宗谱》的记载,尧为部落首领的时候,遇到一个自称为席氏的老翁,击壤(古代一种投掷的游戏)而歌。尧听了以后很佩服,于是拜他为师。席师就是席氏的始祖。

14、周氏正宗始祖——周赧王

周氏是出自姬姓,用国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继承其父姬昌的遗志,联合诸侯,攻灭商朝,建立周朝。

平王以后,传至第24王周赧王时,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国灭掉,以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百姓,迁到今河南临汝县西北。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15、姚氏正宗始祖——仲敬

五帝之一的舜有生于若水,居于地丘的后代,因生在姚墟,其后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

据传,四岳曾向尧推荐过陶唐氏,舜继承王位后曾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他,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他们的子孙有留在妫河边居住的,便以妫为姓。武王灭商后,找到了帝舜的后裔妫满。传至年仲敬时因避王莽乱居于吴郡,改姓为妫。传五世后,复改为姚姓。

16、阎氏正宗始祖——仲奕

商末时,周太王)有三个子:太(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且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太泰伯和次子仲雍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就逃避于三吴一带。

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太泰伯的曾孙仲奕封在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

17、董姓正宗始祖——飂叔安

黄帝的子孙中有个叫叔安的,被封于飂(又作蓼,在今河南唐河县),称为飂叔安。飂叔安的儿子董父,为帝舜驯养龙,被舜赐姓为董,任为豢龙氏,他的后代便以董为姓。

18、杨姓正宗始祖——伯侨

据《元和姓纂》云:“周武王分封其弟叔虞于唐。出公子齐,生伯侨,天子封为杨侯,以国为氏。”建立了杨国。即晋武公时封次子伯侨于杨,称杨侯,是为杨姓人的受姓始祖。伯侨之孙突食采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是为羊舌氏。

公元前514年,晋灭羊舌氏,伯石有子逃往华山仙谷 ,遂居华阴,称为杨氏,史称杨氏正宗。



这里先上一张神图,大家找找看自己的姓氏大约是从哪一支发展过来的。要声明的是,这只是多数姓氏的发展脉络,而不是全部。

祖先为黄帝的姓氏:

祖先为炎帝的姓氏:

祖先为伏羲、颛顼、姚舜的姓氏:

下面来说一下,为何中国人的始祖,姓氏多为“女”字旁。

如姬、姚、姜……

历史上有个学说,是说氏族社会的早起和中期,是母系社会。这就是为何始祖姓氏都带女字旁,似乎可以间接证明母系氏族的存在:

可为什么又会发展出不同的女字旁姓氏呢?

我们知道,原始人一定会聚集在有水的地方,因为没水就会渴死。这个河/湖叫什么名字,往往取决于大家约定成熟的叫法。有的部落聚集在jiang水旁,有的部落聚集在ji水旁。女性手艺好,为部落固定人口,男性为走婚,女性才是部落主力军。因此姓氏为女,而又有不同。jiang水旁的孩子,都姓jiang,ji水旁的孩子,都姓ji。

大家也知道了,这就是后来文字形成以后,姜和姬的写法。

大家还知道,部落的人口是越生越多,就不得不往外迁。在迁徙过程中,中国人慢慢过渡到了父系氏族时代,这也是我们所看到的那些女字旁的始祖为何都是男性的原因。

迁徙到不同的,适合生存的地方,大家都姓姬,这大片大片的地方所有人都姓姬/姜/姚,同族不同地方的人,又怎么区分呢?对了,根据职业和地域等特质的不同,进行划分。

比方说你是射箭的,你就是姬姓张氏。

比方说你是糊篱笆的,你就是姬姓樊氏。

你当史官,你就是史氏。

你是杀猪的,那你就是屠氏。

你姓姜,但你在魏地呆久了,你就是姜姓魏氏。

姓姜的太多了,有的住东郭,那就是东郭氏,东郭氏的后代,代表人物有东郭顺子和东郭先生;有的住西门,那就是西门氏,西门氏的后代,代表人物有西门豹和西门庆。

黄帝击败炎帝部落,并了蚩尤部落,天下归于一统,主要姓氏都是这统一国度里出来的,因此大家也被叫做炎黄子孙。

到了秦汉,姓、氏就混起来叫了,统称姓氏。秦朝灭了六国,六国原著居民和诸侯子弟,就继续以该国为姓,于是,我们见到齐、楚、秦、韩、赵、魏、韩,在中国都是大姓。还有各种诸侯国,林林总总不下一百个。如吴、蔡、曹、卫、刘、单、晋、许、吕、纪、宋、邓、杨等等等等。

至于“王”这个姓,是诸侯王灭国以后,往往以自己的爵位“王”为姓氏。不过你姓王,始祖不一定肯定就是这种原因姓王,也有可能是被赐姓或始祖改姓。历史上,还有复姓改单姓、异族改姓(如史姓很早就有,但唐代阿史那有改姓史的,金姓也很早就有,但清代爱新觉罗有改姓金的)等等复杂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但基本的脉络就是这样的。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了,大家大略看看自己的始祖来自哪里吧!


姓氏的由来

姓氏的具体来历由于年代久远,源流复杂变化形式多样,说法不尽一致。

中国的姓氏在史前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就已出现。形成母系氏族之后,为避免近亲繁殖,保证氏族人丁兴旺,便确定了氏族外婚,内部禁婚,于是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和标志便应运而生。一些古姓如姬、姜、妊、妫、姒等,均为女字旁,子女往往知其母而不知其父,以母亲为姓,即源于这种情况。

姓比氏起源更早。“姓”由“女”、“生”二字组成,即“女生为姓”,生而有姓。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姓”的解释是:“姓,人所生也。——因生以为姓,从女生”。人由母亲所生,所以“姓”字为“女”字旁,造字方法是会意。更多姓名及风水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叶权锋

在夏、商、周上古时代,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姓衍生的分支。《左传.隐公八年》说道:“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意思是说,周天子分封有德的人为诸侯,出生后依据他们始祖情况而赐姓,在封给土地而命氏。南宋史学家郑樵在《通志.氏族略序》中阐明命了上古时代姓与氏的关系:“三代之前,贵者有氏,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三代之后,姓氏合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而以地望明贵贱。”

这段话明确了三个问题:

第一, 上古时女子称姓,姓是用来“别婚姻”的,同姓间“婚姻不可通”《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看来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不利于后代健康的道理,周代婚姻制度就明确规定同姓间不准通婚。显然姓的出现是人类摆脱原始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

第二, 上古史男子称氏,氏是用来“名贵贱”的。氏族部落的帝王、贵族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为若干分支散居各地,每支又出现自己的标志“氏”。比如周朝帝王姓姬,姬姓子孙又分出周、孙、常、林、耿等氏。可见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氏是身份与地位的标志,上古三代只有贵族有姓氏,平民、奴隶有名无氏。当时的“百姓”实指“百官”而言。氏的产生表明人类已进入了阶级社会。

第三, 从秦汉起,姓与氏“合二为一”。春秋战国时,奴隶制度瓦解,逐渐被封建制度取代,庶民及下层奴隶也可以有姓氏,带来了姓氏的大发展大普及。秦始皇统一天下,结束了周朝宗法制度,姓与氏开始融为一体。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说:“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开始混而为一。”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称汉高祖刘邦“姓刘氏”,可见姓氏已合二为一了。如何区分贵贱呢?姓氏合一后改为“以地望名贵贱”,地望即郡望,如李姓为陇西,表明陇西(今甘肃一带)的李姓曾是名门望族。

姓氏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在奴隶制社会的夏商周三代姓与氏是分开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春秋战国时期,姓氏得以发展普及,逐渐合二为一。秦汉后姓氏又不断补充发展,延续至今。可见姓氏的产生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是一致的。

中国人的姓氏来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出处具体,纵贯如一,大部分是几千年来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这在世界各国中为之少见。唐代柳芳曾把姓氏来源归为八类:以国名、谥号、官名、爵名、先祖名字为姓氏,氏于居(住地,如东郭),氏于志(对自然物崇拜,如牛、马),氏于事(祖先职业,如巫师后人姓巫)。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又将姓氏来源细分32类。更多姓名及风水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叶权锋

中国人的姓氏有多少,说法不一,有人统计见于文献的姓氏为5662个。今人慕容翊所撰的《中国古今姓氏辞典》认为总数有6300多个。我国姓氏数量大,历史长,源头杂,变化多。但归纳起来,中国人的姓氏来源大致可分以下16种类别:

1、以母系氏族社会部落符号为姓氏。这些是最古老的姓,有姬、姜、妫、姒、姚、姑、赢等,都是女字旁,以母亲为姓。如夏朝东夷族首领伯益为赢姓,周朝帝王为姬姓等。“任”姓也是从古姓“妊”衍化而来,女子妊娠,孩子生下姓“妊”,从母亲姓。

2、以国名为姓氏。周代大封侯,大大小小的诸侯国遍及神州,其诸侯子孙后代便以国名为姓氏。春秋战国时的诸侯各国,如齐、鲁、晋、秦、楚、宋、卫、陈、蔡、曹、郑、燕、吴、越、韩、魏、赵等,都成为两千多年的常见姓。夏、商、殷、周等朝代帝王后裔,也有以朝代名称为姓氏。一些边远“夷狄之国”如狄、戎、翟、羌、满、安等国,其国民也有以国名为姓。

3、以封地邑名为姓氏。邑,是帝王及诸侯国君分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这些卿大夫后代或邑中人,有的便以邑名为氏,如卞、堂、镐、单等。周武王时封司寇采邑于苏(今河北临漳县西),其后代因此姓苏,这类姓氏近二百个。

4、以居住地为姓氏。齐国贵族大夫分别居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郭为外城,这“四郭”便成了姓氏。这类姓氏不少,以复姓为多,一般带有乡、闾、里、宫、门等字,如百里、西门、东闾、南宫等。

5、以官名为姓氏。西周设置五官,司徒掌管教化,司马掌管军事,司空掌管工程,司士掌管爵禄,司寇掌管刑狱,这五官的后代有的便以其官名为姓氏。汉代设治粟都尉,主管粮食,其后代便姓“粟”。以官职为姓氏的还有贾政(掌商业)、宫正(掌宫中戒令)、上官、钱、农、师、监、库、仓、籍、谏等。

6、以职业、技能为姓氏。优人为古代艺人,优孟是春秋时楚国艺人,其后代姓“优”从事巫术(占术)的人以技传家,后代便以“巫”为姓氏。这类姓还有卜、陶、裘、冶、匠、甄(制瓦器)、镜、画、屠等。

7、以先人得字或名为姓氏。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便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姓.郑穆公之子叫公子非,字子驷,公子非之子叫公孙夏,公孙夏的两个字子驷,公子非之子叫公孙夏,公孙夏的两个儿子便以祖父的字为氏,叫驷带、驷乞,其后代就姓"驷".孔子为宋国公孙嘉的后代,公孙嘉字孔文,于是其后人便以"孔"为姓氏.据统计这类姓氏有五、六百个之多,其中复姓近二百个。

8、远古时代出于对自然物的图腾崇拜,以崇拜对象为姓氏。有对动物的图腾,如马、牛、羊、龙、凤、熊、虎、鱼、等。有对颜色的崇拜,如红、黄、白、黑、蓝等;有对自然物迷信,如山、水、杨、柳、花、夏、冬等。

9、以次第、天干、地支、数字为姓氏。同姓一家,有的按兄弟排行顺序取姓,如老大称伯或孟,老称仲,老三称叔,老四称季,后代便以这些次第为姓氏。中国还有一些表示次序的符号,如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 亥。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壹、贰、叁、肆、伍、陆、柒、捌、玖、拾、零、百、千、万等,皆为 姓氏。

10、以祖先的谥号或族号为姓氏。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死后,朝廷按其生前事迹和品德给予褒贬的称号,始于周朝,如楚王之后为庄氏,齐桓公之后为桓氏,鲁隐公之后为隐氏,其后代公别姓庄、桓、隐。族号如尧的族号为唐,尧的部分后代便姓“唐”。

11、天子、皇帝赐姓。上古三代,许多姓氏是“赐”的,如周穆王的宠妃盛姬死后,为表示哀痛,赐其后代“痛”。汉朝以后,皇帝赐给臣属的姓大多是“国姓”即皇帝姓,如明太祖朱元璋赐外甥李文忠、养子沐英、何文辉皆姓“朱”。有的出于贬损,还强制臣属改易恶性。如隋炀帝时,大臣杨玄威谋反兵败被杀,枭首示众,隋炀帝赐其后人改姓“袅”,意为悬头示众之人。

12、避讳改姓。原来的姓氏如遇到当朝太子的名讳,则要改作他姓。汉明帝叫刘庄,当时姓庄的都避讳改严,庄与严字意相近,为此隐钓富春江的庄子陵改为严子陵。唐明皇叫李隆基,基与姬同音,一些姬氏避讳改为周氏。

13、避祸改姓。孔子的得意门生端木赐,字子贡,其后代为避仇人,改为木氏,又为沐氏。秦灭六国后,齐襄王法章的后裔改田姓为法姓。封建社会刑法严酷,常诛灭九族,一些人便迁地改姓,出现新姓。西汉末年,王莽专权杀戮大臣及后裔,太傅疏广的曾孙疏孟达为避难,改姓“束”,束与疏音同。更多姓名及风水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叶权锋

14、民族融合而改姓。自周秦以来,数千年间各民族大部份并入汉族,民族融合带来姓氏融合。有的改姓从汉姓,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曾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字单姓,共达144个,增加了汉姓的数量,他自己改姓元,达奚氏改为奚氏,其他贵族纷纷改为穆、陆、贺、刘、楼、于、嵇、尉等姓。有的将原姓融合在汉族姓氏,如罗、朴、督、鄂、度、夕、龚这七个姓,《后汉书》称为“巴郡蛮酋”之姓,这些古代西南地区少数民族部落姓氏也汇入汉族姓氏中。少数民族原姓音译的姓氏,约占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姓氏的三分之一左右。慕容、石勒、符、拓跋、赫连等姓,都是在两晋、南北朝时入主北国的少数民族带来的。隋文帝的独孤皇后,隋末大将宇文化及,唐初大将尉迟恭等,其姓都属少数民族之姓,现在还常遇到宇文、尉迟、呼延、慕容等复姓。辽国国姓耶律,金国国姓完颜,元朝大姓冒顿,至今还留下他们的后裔律氏、颜氏和冒氏。

15、因读音错讹姓随音改。“何”姓本为“韩”姓,秦灭六国后,韩国韩姓子孙散居各地,其中一支流落在江淮一带,按当地人口音,“韩”字被读作“何”,于是以讹承讹,,以谬袭谬,沿袭下来便成了“何”姓。

16、因故自行改姓。汉武帝时丞相田千秋,因年迈武帝特准他乘小车出入宫廷,时人称他“车丞相”,后其子孙便姓“车”。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中国人的姓氏是长期历史发展的产物,每个姓的出现都有历史原因。不同的姓可能同出一宗,如“逄”、“逢”二氏,都出自春秋时逢丑父的后代,古代这两个字通用。相同的姓氏不见得同出一源,如“罗”姓,相传古代部落首领颛琐受封罗国,后人称罗氏。西南少数民族有罗氏。唐代西突厥可汗斛瑟罗入中国,其后代改为罗。罗姓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共用的“大家庭”姓。

最早研究姓氏的典籍当属周末《世本》,它记录了黄帝至春秋的帝王世系。据顾炎武《日知录》载,五帝时的姓只有22个:妫、姒、子、姑、已、姬、任、风、赢、祁、曹、坛、董、姜、偃、归、曼、熊、隗、添、允。再加上五帝以外的姓,大约在50个左右。

中国步入封建社会后,旧的姓氏制度趋于灭亡,姓与氏合一,庶民与昔日的奴隶都有了姓氏,带来了姓氏大发展。据《汉书》、后《汉书》等不完全统计,汉代有姓氏960余个。汉代的《风俗通》收姓氏500个。《潜夫论》、《论衡》、《白虎通》等都有关于姓氏的专门论述,许慎的《说文解字》收集了不少姓氏字。

南北朝时期,中国的民族融合带来了姓氏的融合,16国和北朝的各族姓氏纷纷融入汉族姓氏中。从南北朝到隋唐,姓氏学成了一门学问,出现了许多专门姓氏辞书,如南朝何承天的《姓苑》,北朝南齐天俭《姓谱》,唐代张九龄的《姓源韵谱》等。唐代林宝的《元和姓纂》中收录了1233个姓。更多姓名及风水内容请关注公众号:叶权锋

到了宋代,姓氏总数又有了大发展。宋代邓名世的《古今姓氏辨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的《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编的《姓解》,收姓氏2568个,这三本专著对姓氏总数统计差别不大,都是那两千多个。北宋无名氏编的《百家姓》,收姓氏400多个,它作为一本儿童启蒙读物,并非姓氏汇总,因而收录的姓氏只是较流行的一部分而已。

明朝初年,翰林院编修吴沈奉旨撰千家姓,得姓1968个,但这并非全部姓氏。明代凌迪知编《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而明代王圻的《续文献通考氏族考》则增加到4657个姓氏。清代的姓氏专著也很多,如陈廷炜的《姓氏考略》、黄本骥的《姓氏解纷》、张澎的《姓氏寻源》等。清代《康熙字典》,也注明了大量的姓氏用字。

建国后,我国对姓氏虽然虽缺乏全面系统的调查整理,但也进行了多方面工作。

从辞书看,《现代汉语词典》收入我国姓氏935个,其中单姓899个,复姓36。《辞海》收入姓氏1135个,其中单姓1012个,复姓127个。《中华大字典》收姓氏1942个,其中单姓1755个,复姓187个。显然,这些辞书所收的姓氏并不全。

从调查看,1978年有关部门通过户籍和邮电部门,对我国北京、上海、沈阳、武汉、重庆、成都、广州七大城市姓氏情况进行调查,共得姓氏总数2587个。

从姓氏专业书看,1980年,群众出版社出版了《新编千家姓》,共收姓氏3107个。其中北宋编《百家姓》(今本)收姓503个,《续百家姓》,将辞书中有记载的姓汇编在一起,共1852个。《习惯用姓》即辞书没记载,但实际在使用的姓,计752个。

台湾出版的《中国姓氏集》,收集姓氏5544个,其中单姓3401个,复姓1990个,三字姓144个。另据报到道,目前台湾近两千万人口中,共有姓氏1694个,这是台湾实际在使用的姓,约近于上海市一千多万人口中实际在使用的1640个姓氏数(1978年统计)。当然,台湾姓氏大多数与大陆重复。

1985年出版的《贵姓何来》,认为见文献的姓氏总数有5662个,其中单姓3484个,复姓2032个,三字姓146个。这还不包括四字姓和元清时移居中原的蒙古、满族人译改的姓,边疆少数民族的姓也未计算在内。

慕容翊所撰的《中国古代姓氏辞典》认为,中华民族古今姓氏总数有6300多个。其中可能是将上述未包括的姓氏也算在内了。

中国姓氏总数到底有多少?综上述各种说法,可能综为:中国古今汉族姓氏总数约六千多个,加上现在少数民族姓氏,中国姓氏总数当为一万左右。

世界上的事物都处于发展变化中,姓氏也是如此。几千年来,我国姓氏即有相对稳定的一面,又一直处在发展变化中,不少姓氏一分为二或合二而一,一些旧的姓氏消亡了,一些新的姓氏又出现了,直至现在,有些姓氏也仍在变化中。


杨姓,中华姓氏之一,最早源于春秋时期的杨国(今山西省洪洞县),为隋朝国姓,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姬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杨伯侨为得姓始祖。

杨姓在宋版《百家姓》位列第16位。至2015年2月,杨姓总人口约有4270万,是中国人口第6大姓。其中,四川杨姓人口约有380万,是杨姓第一大省。

“杨”是太阳的意思,由“木”和“昜”组成。“木”指扶桑,也称杨树,生长在东方大海上的汤谷(在今连云港云合山),“昜”古同“阳”,是“日升汤谷”的形象描写。以此为图腾的始祖就是古老的杨氏族,由此产生了杨姓族徽,最终形成了姓氏。


徐姓是淮夷一支的族称,由余和太阳鸟组成。(左边是玄鸟向日,暗合徐氏始祖与鸟有关的传说。)余本是俞,类似箭矢的尖锋,它装在天竿华表建木的顶端,指向中天,用它来代表“天齐”(天的肚脐),也就是“中央”。这个形状早在7400--7000年前的湖南黔阳高庙遗址的陶器刻符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陶器和骨雕上的刻符上,都有出现为天竿俞,其下的“一”是“风向仪”(风向标),下面的“八”是干栏支架与分判历度的标志。“余”立在三层坛台上,合起来表示“徐地”。伯益为始祖。这样一看,“徐”就是一个典型的象形字加会意字了。

徐夷有崇拜高山的传统,每到一处均树立“徐山”。现在知晓的徐山是徐州附近的山。其实远不止这些。据考证,大禹会涂山氏的涂山,本身就是“徐山”。据文字学家研究余.涂通徐。涂的古发音为tuo,完全有理由推断;泰山,就是徐山!

1、秦始皇是嬴姓赵氏,本是东夷所出,与徐同出处(徐是赢姓徐氏),所以秦始皇专程从西部到泰山奠基,必有家族文化的因素;

2、泰山的宗教意义是“天脐”,正是徐山的意义;

3、徐山.泰山古译同音;

4、泰山周围,北面的齐国,南面的鲁国原先都是东夷的地盘。


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前面有一个百家姓广场,广场上有一颗姓氏树,在上面可以查到姓氏分支,进而去求证来自哪里:



接下来可以看一下中国大概的姓氏分布图:


























马姓——汉族马姓源出嬴姓。追根溯源,可上溯到2300年前的战果后期,马姓源出嬴姓,分自赵氏。远足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五帝”时代的金天氏少昊。少昊是以凤凰为图腾的东夷族的首领。少昊之裔孙伯益因助大禹治水有功,帝舜把“嬴”赐予伯益的氏族为姓。西周初,伯益的后裔造父为周穆王的驾车大夫,在平定徐偃王之乱中立了大功,周穆王封造父于赵城,即今山西洪洞县北,造父子孙遂以封邑为氏。其后裔赵籍在公元前408年自称诸侯赵国,称为战国七雄之一。至公元前290年,赵王族人赵奢因破秦有大功,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马服古城在今河北邯郸西北,子孙遂以马为氏,从此以后,在中国的土地上有了马姓。

外族基因的融入:
另一支马姓出自外族的改姓。进入汉、晋、南北朝之后,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马姓随其他的原华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马姓中也流入了外族人的成分,而且比其他姓氏更为复杂。尤其在唐宋时期,西域人和中东伊斯兰教回回人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后纷纷改用汉姓,多以马为首选之姓,他们是当代回族的先人,分布于祖国大江南北,成为当代我国回族的第一大姓。宋朝的西夏党项族的马姓、元朝的蒙古人的马姓、清朝辽宁朝鲜人的马姓、北宋金国的蒙古汪古部以及清朝的满洲八旗费莫氏和马佳氏等氏族所改的马姓,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一部分成为今天的回族和当地的少数民族的马姓,但很大一部分逐渐同化为南北各地的马姓汉族了,尤其是长江以北地区这类的同化要早于南方,同时更为普遍。南方东南沿海地区马姓中融入外族基因主要发生在明清时期,来源仍以海上做贸易的中东伊斯兰教回回人为主。除此之外,流入马姓的其他事件是改姓,最重要的是五代以后司马复姓的改姓。

历史上马姓的分布和迁移:
马姓开始活跃于河北南部,秦朝初移民陕西,并以陕西兴平(古扶风地)为中心繁衍发展,东汉时马姓已越过武陵山由湖南进入贵州,至南北朝时,马姓已分布在长江以北和西南广大地区,唐宋时代,马姓由河南过江西进入了福建和广东,清初入台湾。
宋朝时期,马姓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排在第二十五位。马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14.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这四省马姓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52.1%。其次分布于陕西、四川、江西,这三省的马姓又集中了22.4%。全国形成了黄河流域地区和江西地区两大马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马姓大约有7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4%,排在第二十二位。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马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600年中马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26%,人口纯增长了16万。明朝时期,山东仍为马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15.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河北、江苏,这四省大约占马姓总人口的48.2%,其次分布于陕西、山西、河南三省,又集中了23.8%。全国仍以黄河流域地区为主要的马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江浙重新形成另一大块马姓人口聚集中心。

当代马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马姓的人口已近1500万,为全国第十四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18%。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马姓人口由78万激增到近1500万,大约增长了19倍,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马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甘肃、河南、河北、山东、宁夏五省,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陕西、安徽、江苏、辽宁、黑龙江、山西六省,又集中了28%。甘肃为马型第一大省,大约占马型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沿黄河省份的高比率马型分布区域。 马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马姓分布的主要地区。在宁夏、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部、陕西大部、四川北部,是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较高地区,一般达到2.4%以上,中心地区可达10%以上,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5%,大约24%的马姓人口居住于此。在华北、东北、内蒙古东部、山东、苏皖鄂渝北部、四川中部、甘肃西部、新疆北部和喀什地区,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1.2%—2.4%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34.6%,大约53%的马姓人口居住于此。


中文名:张姓

外文名:Zhang,Cheung,?

得姓始祖:张挥

郡望堂号:清河郡、清河堂

分 布:中国 东南亚 欧美

古代名人:张仪、张衡、张良、张飞、张九龄、张骞、张三丰、张之洞、张居正、张化孙……

现代名人:张澜、张治中、张自忠、张朝阳、张海迪、张艺谋、张学友、张国立、张震、张万年、张娜拉、张柏芝、张宇、张庭、张曼玉、张韶涵、张含韵 、张静初、张靓颖、张国荣、张卫建、张春桥、张丰毅、张信哲、张大千 、张学良、张作霖……


张姓图腾

有关张姓的源流和得姓始祖, 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种:

1、源于姬姓:上古黄帝之孙挥,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2、源于改姓而来。

张姓郡望堂号

张姓26郡望

清河郡、范阳郡、太原郡、京兆郡、南阳郡、敦煌郡、安定郡、襄阳郡、洛阳郡、河东郡、始兴郡、冯翊郡、吴郡、平原郡、河间郡、中山郡、魏郡、蜀郡、武威郡、犍为郡、沛郡、梁郡、汲郡、高平郡、河内郡、上谷郡

张姓136堂号

总堂号:清河堂

分堂号:百忍堂,金鉴堂,孝友堂,亲睦堂,冠英堂,燕贻堂,敦睦堂,宗岳堂,敬谊堂,源流堂,一本堂,二铭堂,九如堂,九居堂,九裔堂,三立堂,三知堂,三治堂,三箧堂,于斯堂,大本堂,大忍堂,五眼井张祠,中和堂,文星祠,文星堂,文德堂,世恩堂,世德堂,本立堂,四益堂,永思堂,永庆堂,芝泉堂,存着堂,存善堂,光裕堂,曲江堂,亦政堂,守经堂,聿修堂,孝思堂,志合堂,芹馀堂,两铭堂,序源堂,祀先堂,青湖堂,东聚堂,忠文堂,忠孝堂,尚义堂,尚德堂,味芹堂,明伦堂,明义堂,垂裕堂,和德堂,金陵堂,念德堂,建本堂,草圣堂,持纪堂,思存堂,思孝堂,思则堂,追远堂,衍庆堂,叙伦堂,峻德堂,凌云堂,务本堂,培本堂,萃敬堂,崇本堂,崇德堂,敦本堂,焕文堂,清河堂,张在公祠,绍忍堂,报本堂,万石堂,敬宗堂,敬睦堂,敬爱堂,敬翠堂,棣萼堂,顺德堂,集成堂,复古堂,诒谋堂,敦九堂,敦本堂,敦厚堂,敦伦堂,尊经堂,尊礼堂,道生堂,裕裔堂,睦族堂,爱敬堂,诚心堂,雍睦堂,义芬堂,源远堂,福人堂,嘉顺堂,嘉会堂,寿康堂,聚星堂,鸣珂堂,种德堂,毓秀堂,横渠堂,乐育堂,德成堂,德征堂,馀庆堂,庆馀祠,燕诒堂,燕翼堂,树德堂,积庆祠,积庆堂,笃亲堂,亲睦堂,凝远堂,济美堂,彝伦堂,怀义堂,怀德堂,宝鉴堂,继忍堂,铁耕堂。


张姓祖训

笃忠敬言,急公守法。

完粮息讼,营生业言。

士农工商,各执其业。

慎丧祭言,慎终追远。

宜尽诚敬,慎婚姻言。

娶媳嫁女,咸宜配择。

严内外言,治内治外。

不可易位,敦孝悌言。

事事亲敬,敦宗睦族。

笃教学言,养不废教,

作养人才。厚风俗言。

吉凶庆恤,孤寡有体。

敦和睦言,捍忠御灾,

协力同心,严杂禁言,

奸盗赌博,占欺谋吞。


李氏家谱,是李氏的家谱,内容包括李氏源流、世系表、家训、家传、著述、家谱图像、字辈等。李氏,中华姓氏之一,主要源自嬴姓及他姓改姓;其始祖皋陶为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氏直系后裔,颛顼为黄帝次子昌意之子,与廉、徐、江、秦、梁、李、赵、黄、马、葛、谷、缪、钟、费等姓氏的汉族人,合称为嬴姓十四氏。

李姓在中国的重庆、四川、云南、青海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2010年,据国家统计数据普查显示人口为9200余万;历代名人有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李姓人口众多,在中国有李姓人口约9200多万。加上旅居海外的李姓,就有1.07亿人。李姓在中国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者达60多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和大顺等政权。所以李姓声威显赫。历史教授钱文忠指出,李姓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最多,称帝、称王的李姓人有60多个。

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重要发源地。在台湾地区、朝鲜和越南,李姓也是常见姓氏,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 为区别其他同音姓,常说“十八子李”或“木子李”。 在香港李姓的英文译音分别有Li、Lee及Lay等,而澳门则有Lee、Li及Lei等。Li为汉语拼音,Lee及Lay为粤语拼音,而Lei则为葡萄牙语译音。李姓历代名人极其多,如思想家李耳、诗仙李白等。

中文名:李氏家谱

外文名: The family tree of the Lee

起始年代: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起源

李(Lǐ)姓出自嬴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商代末年,皋陶后代理征因办案公正,得罪了纣王,被暴君无故处死,其妻带着儿子利贞逃难,一路上以木子为食才得以活命。为了不忘这段蒙难的历史,利贞的母亲决定将“理”姓改为“木子”构成的“李”姓。李利贞从而就成了李姓的得姓始祖。李氏是中国第一大姓氏,人口近一亿人,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四。同时也是华人以及世界第一大姓,人口超过1.2亿人。

出自嬴姓

传说皋陶也叫咎繇,是上古东夷族首领少昊氏曾孙。商朝末年,皋陶后裔理征因直谏纣王而被杀害。其妻契和氏携幼子利贞外出逃难,走到今河南西部伊河流域“伊侯之墟”(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过而后已经荒废了的地方)时,母子二人饥饿难忍,疲惫不堪,幸好契和氏发现附近树上结有一些“木子”,母子二人靠吃野果保全了性命。后到豫东,在离淮阳不太远的苦(gu)县(治所在今河南鹿邑东)安家落户。为感激“木子”保命之功,同时为躲避纣王追缉,又因皋陶曾任尧、舜的大理之职(掌管刑法的官),理、李同音通用,自利贞开始改理氏为李氏。

改姓

三国时,诸葛亮平哀劳夷后,赐当地少数民族赵、张、杨、李等姓。北魏鲜卑族有复姓叱李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为汉字单姓李氏。唐李思摩,原为突厥颉利(东突厥)族人,名阿史那思摩,唐太宗李世民赐为李氏。李嘉庆,本蛛鞘族人,姓茹,名常,徙幽州,为朔方部将,以战功赐姓李,更名嘉庆。李国昌,本朱邪氏,名赤心,沙陀突厥酋长朱邪执宜之子,因随从康承训击败庞勋起义军有功,被赐姓李名国昌。另有回族李姓、苗族李姓、壮族李姓、瑶族李姓、白族李姓、畲族李姓、犹太人李姓等。

赐姓改姓

唐朝大规模赐姓,是李氏宗族庞大的转折点。受唐朝赐姓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以立功被赐国姓李氏。

迁徙

始祖:李利贞

李姓从形成时起,族人世居今河南鹿邑一带,春秋时期的李耳,是正史中立传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据《新唐书》记载:李姓始祖李利贞娶陈国契和氏家的女儿,生子李昌祖,后在陈国任大夫,住在苦县。李昌祖的儿子叫李彤德,彤德的曾孙李硕宗,被周康王赐采邑于苦县。其后代分出两支,一支在陇西(治所在今甘肃临洮),为陇西房;一支在赵郡(治所在今河北邯郸西南),为赵郡房。后来,陇西房又分为三十九房,赵郡房又分为东、南、西三组。

两汉、三国时期,李姓人又在许多地方开辟出新的聚居点。西汉时,李姓有徙居今山东、江西者。到东汉、三国时,李姓有更多的人走向四面八方,向东北发展至今辽宁一带,向西北发展至今宁夏一带,如东南发展至今江苏,向南发展至今广东、湖南、湖北,向西南发展至今云南。十六国时,先后出现了两个李姓政权——大成国和西凉国,提高了李姓声望。隋唐时期,李姓随陈化父子入闽留居当地,子孙散处龙溪、漳浦诸县。武周时因避祸,宗室李姓部分人从长安、洛阳逃到比较安静的江南定居。“安史之乱”时,又有一批李姓人逃往江南避难。随后,李光弼因平定“安史之乱”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形成金陵李氏,后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唐宣宗时,因“牛李党争”,李派首领李德裕被贬为崖州(治所在今海南琼山东南)司户,子孙有部分人留居当地,成为最早徙居海南的李姓人。

唐末至五代年间,河南一些李姓人随王潮兄弟入闽,定居于莆田、晋江,后又分支宁化、上杭、邵武、清流等地,进而又向西发展,分布于广东、广西一些地方。唐代以后,出于多种原因,李姓播迁更加频繁,分布地更为广泛。特别是宋代“靖康之变”后,中原人大规模南迁,有的追随宋高宗赵构,有的则自找去处,总的流向是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江南的李姓人,以寓居浙江、江苏者为多,其次还有迁至上海、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地者。

明清时,李姓已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除大陆地区外,李姓还是少数在海外形成大族的姓氏,如在越南,自1009年起,李姓朝廷历八主二百一十六年,李姓人口急剧扩充,成为越南的大姓。在朝鲜,自1392年起,李氏朝鲜历二十七王五百一十九年,直到日本侵占为止。李姓发展为朝鲜第二大姓。此前李姓人口列全国第一位。

炎黄子孙,华夏一统。天下李氏,同宗陇西。海外李氏华人与中华李氏同出一源,血浓于水,情系大唐。他们秉承着盛唐帝王之血脉,施展着帝王般的雄才大略,裂土封疆,称王海外,延续着李唐盛世的帝王霸业。海外李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部周边国家,如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其次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非洲则是李氏人口相对较少的地区

我是吉林省的李姓人

  1. 吉林松原扶余县李氏:振洪纯银久,居正守光明,诚心繁志茂,永世拓平城。
  2. 吉林舒兰白旗李氏:1781年从山东莱州府掖县沙河子北小城子来到吉林舒兰白旗,逐代命名二十字谱字:光明万世永,荣远兴裕祥,兆庭显鸿庆,传继绍德常。家训:忠孝仁爱。
  3. 吉林永吉县关东八支下李氏:忠兴建煜,绍德长继,华春明义,平安久绪。

赵姓,远古时代出自燧人氏,其实不单赵姓,中国所有姓氏都应该是出自燧人氏。赵氏来自嬴姓,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同为嬴姓,秦始皇嬴政又可以叫赵政。赵姓始祖造父,来自山西。其父亲衡父,爷爷孟增,祖父季胜。元朝末年,朱元璋起兵,赵德权投奔朱元璋,征战沙场,后改名赵德胜,战死洪都(江西省),朱元璋追封为梁国公,其子颙公(洪武将军赵颙)领兵征讨乌蒙(今云贵地带),战死毕节七星关,朱元璋儿子封之为麓川公,又称洪武将军,墓葬威宁响塘坡,并为其贴了一副对联:麓川从戎,鸡鸣剑光横北斗; 武侯继绩,马踏云影锁南天! 本人赵姓,属梁国公赵德胜后代子孙。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獲得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
這是啥竹子,好多竹節呀?
趙匡胤在軍事上有什麼突出的才能?
文盲率高達90%的民國為何多「大師」?
民族英雄林則徐的書法為什麼很珍貴?

TAG:中华百家姓 | 家族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