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千里馬真的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嗎?

行者有線上活動日行千里,粗算一下去掉吃喝拉撒,路特好沒坡勉強達標。想像到古代千里馬如此之diao,瞬間被完爆。。


從小草原長大的,七八歲開始騎賽馬,雖然十幾年沒接觸了,但我肯定的說不能,頂多100多公里,而且這麼跑的馬也基本廢了,八百里肯定好幾個馬,古代有驛站,在哪兒可以換馬。講個人經歷,一次比賽好幾百公里兩匹馬接力(因為沒具體測量我也不知道)比賽,有一個選手的馬路上死了,或許有別的原因,但肯定超負荷了,總之沒有馬能跑一千里,排除個別特異能力的哈哈附答住小時候拍的一張圖,大概09年拍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強行分割線
第一次在知乎回答點贊這麼多,好 凍
看到評論區很多大家提出的問題。首先馬也有快慢之分,也有品種之分,就跟普通人跟馬拉松選手沒辦法比較一樣,有專門培養賽馬的人,用各種手段培養馬,開發潛力,不能肥,也不能太瘦,也能培養出一身肌肉的馬,當然你看不出來肌肉,這個可以參考斗狗場,他們那些狗背肌很發達的,所以動物也可以有肌肉。
媽的平均一個小時跑三十公里,如果加速點可能跑50公里,一公里估計一分多跑完了,考慮古代路況各種因素,三十公里一個驛站,二十公里一個小時,大概一天跑900多里路,所以應該這樣來的,如果一個天賦異靈的馬全程跑一千里,那也不是沒有可能,我也聽我老輩說過一些特別有名的馬,或許真的存在,但這麼好的馬肯定不會拿來送"快遞",肯定是皇上的,而且一個好馬,遇到一個伯樂才能跑出最快速度與耐力。
對於我是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少數名族,大部分是草原,所以小時侯騎馬長大的,現在牧民都實現了定居,圖片里的也不是人住的帳篷,也不是氈房,更不是蒙古包。
我們也不騎馬上學,也不騎馬射箭,我離開家鄉在杭州上的高中,在上海讀的大學,正在在讀生。
如果你的技術夠好,沒馬鞍也可騎馬,比賽為了減輕負擔,不用馬鞍,盡量體重小的小孩騎馬,確實會疼剛開始,習慣了就不會疼了,就跟打拳一樣,剛開始手疼,打多了就不會疼,一切習慣了就好。
哈哈再配一個答主練拳的圖。

對於學騎馬,可以去專門馬術場聯繫,畢竟沿海地區也沒草原,第一就是不怕,我覺得無論幹什麼事都得有勇氣,第二珍惜你的馬,對他好,就跟你養寵物一樣,馬是靈性動物,也會流淚。
我以前養了一匹小馬,晚上放出去,早晨找到帶回家只需要找到了後摸一摸頭,給他擦擦身子,他就跟我後面一起回家,我的小夥伴看到了會奇怪,企圖破壞他跟我回家的路線,無論怎麼破壞,他都想方設法跟在我後面,所以希望每一位喜歡騎馬的希望也喜歡你的馬。如果上海這邊小夥伴想學騎馬,可以找我,可以免費傳授經驗。不為別的,只為太喜歡騎馬。


本太師來強答一發。

督工所說各種賽馬的例子,沒有實戰中追殺和逃命來得真實可靠、拚命刺激。

清朝雍正元年五月,青海和碩特部羅卜藏丹津(羅桑丹增)起兵反清,到了雍正二年正月,年羹堯大軍開到,羅卜藏丹津主力戰敗,逃離西寧附近,逃往青海湖邊的草原。

雍正二年二月初八,岳鍾琪率領五千精兵,一人二馬,晝夜兼程,一路追擊,在柴達木大敗羅卜藏丹津殘部,羅卜藏丹津老媽都不要了,帶著少數人瘋狂逃命,岳鍾琪也率領少數精銳在後面窮追。最後到了桑駱海,茫茫無人區,找不到人,實在追不動了。

從二月初八到二月二十二的這段路程,大約400-500公里,花了14天,平均每天三十幾公里,和本太師背著大包包徒步草原的速度差不多。近一半時間花在青海湖邊,主要戰鬥也在這一帶,過了布哈河、哈拉淖爾,基本上就是先奔襲羅卜藏丹津的大營,然後就是死命窮追。

一個拋棄部下,老媽都不顧,死命逃跑,一個為了榮譽擊殺死命窮追,最高紀錄也就每天一百幾十公里,追了幾天見找不到,也就追不動了。

所以不可能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兩馬輪換(肯定是好馬,可能還不止兩匹,有時候馬跑不動了還會騎駱駝),輕裝騎行,性命相搏,每晝夜也不可能超過200公里。這種狀態只能撐兩三工夫,而且一共跑死了多少馬也沒有記載說明。


更新


1、關於高原反應和地形問題,一路上除了昆崙山南面一段海拔較高,其他地方海拔也就3000米左右,柴達木盆地海拔2000多,本人在這種高度沒有什麼不適,剛剛下飛機就跑幾千米比上海確實累不少,但是後來會逐漸適應的,何況蒙古人在那裡已經定居了上百年。崑崙山脈和祁連山脈之間的草原和柴達木盆地,地勢平坦,空曠、乾燥、植被稀疏,人煙稀少,沒有各種堤壩、溝渠、村莊、路障等等,古代跑馬最好的就是這種乾旱草原地帶了。

2、關於走彎路,草原視野開闊,爬上一座幾十米的小土坡,就可以輕易看清周圍大片地區,何況當地以草原和荒漠為主,羅卜藏丹津一路逃跑,路上有死人、死馬、血跡、糞便、丟棄的物資……而且羅卜藏丹津肯定會投奔準噶爾,從青海逃往準噶爾基本上就是柴達木盆地邊緣的南北兩條道,再就是繞道無人區,像當年準噶爾奇襲拉薩一樣翻越崑崙山脈(羅卜藏丹津後來還真的就走了這條道)。即使站在小土坡上看得見對方,過去也得老半天。崗巴拉山上,羊卓雍錯和旁邊的神山盡收眼底,可是公路開車都得開幾個小時。

3、在青海湖周邊幾次戰鬥之後,羅卜藏丹津主力已經潰敗,和碩特反清的各路台吉和寺廟住持或死或擒或逃,接下來的任務就是把漏網的幾個首領抓獲。過了布哈河一帶,基本上就不存在什麼戰鬥了,只有追和逃。

這個栗子,是雙方都在玩命的跑,完全不顧馬兒死活的在追和逃,馬兒跑累了或者跑死了還犯規騎駱駝,簡直就是長途越野的經典案例。


兩個馬種的基本情況對比 - 知乎專欄

蒙古馬

蒙古馬與中亞以東的若干地方馬種,具有共同草原馬特徵特性,因此有稱為蒙古系馬種的。體高多在120-135之間,體重約260-370公斤。因為草原地區遼闊,體格尺寸因產馬牧養條件而不同。根據農業部資料(厘米)

優秀的蒙古馬,體格尺寸上大有增進,僅山丹馬場在1952年統計,公馬120匹平均體高139厘米,胸圍137-143厘米,母馬體高也在125-136厘米

能力:
我國馬種均未育成專門化的品種,工作能力方面要視個體發育情況量才取用。內蒙草原上傳統以騎乘為主,農用運輸上亦適用,但距離騎挽兼用型目標尚遠。從外形上評定,實非理想乘用馬。但對自然環境的適用性,勘粗飼耐勞苦,對一般疾病的抵抗力均強,這些都是原始品種的特性,是蒙古馬有待保存的優點。

騎乘方面,一般蒙古馬步幅不夠伸暢,速力不大,飛越能力差,持久力尚強。凡武裝騎乘,負重約90公斤,日行60-90公里是常事。有於草原上日行150公里連行8-10日的。

1903年在北京至天津間120公里的長程賽馬,以測驗蒙古馬的能力,當時參加38匹,冠軍記錄為7時32分,最初100公里僅需5時50分。

1935年10月在今呼和浩特舉報當時綏遠省出產蒙古馬賽馬會,三華里(1728米)記錄是2分21.8秒

有些蒙古馬由於頭重頸短厚,體格較為粗大,因此是良好的挽用馬。凡載重500-1000公斤的大車,以一匹馬日行30-40公里為常事。以南京市馬車而言,規定乘坐八人,車身重200公斤,一馬駕車每小時可行12公里以上,全日通常60-80公里。究因體重不足,對重劇運輸工作,頗感體力不足。

河曲馬

自古以來甘、青、川三省交界的邊區草原,以產良馬著稱,到唐代尤其重視,而稱其為吐蕃馬和吐谷渾馬等。唐代有多數養馬場設立在今日甘肅,到安史亂後,吐蕃乘虛入侵,隴右馬群被劫散,此地馬種與唐馬有密切關係。宋明二代實行茶馬制度,且特稱來自隴南到天水的馬為秦馬。產地主要在甘南藏族自治區的高山草原。當地以騎乘為主,輸入內地則以挽用為主。但在青海省西北部,可能曾有外來馬混血,這個區域內現有馬種類型不一致。

本種在原始品種內多少帶有小型重馬的體格,這可以說主要是還是受了唐馬的影響。性格尚馴,靈機敏感不夠。後軀發育佳於蒙古馬,蹄廣平,堅韌度不足。體高126-142之間,管圍16.5-20厘米,體重大多在350-450公斤。身高體重均勝於一般蒙古馬。但以上敘述不能完全代表全區馬匹。

能力:
其體型不能要求有良好的速力。1952年解放軍全軍體育運動會記錄,河曲馬2000米輕騎表演為3分8.3秒,蒙古馬為3分0.9秒。持久力稍遜於蒙古馬,但可期望挽力的發展,為西北有力的農運及運輸用馬。凡單套大車,可重載500公斤以上,騎乘能力平凡,一般不善於跑步。軍用上適於炮兵及後勤使用。

小評:

對於我們愛好古代軍事的愛好者而言,馬的種群是非常重要的一種自然資源。與我們通常所想像的情況不同,有唐馬血統的河曲馬和原始種群的蒙古馬都是各有優劣特點的。

由這些建國初期農業部所組織進行的調查的結果來看,蒙古馬的特點是耐力較好,體力較好,耐粗飼,但體格相對較小,很難適用與勞動強度特別大的重體力勞動。

有唐馬血統影響的河曲馬,有小型重馬的特點,在體格、身高上有優勢,體重大,能勝任重體力勞動。但耐力體力則不及於蒙古馬

我們通常討論戰馬,常以馬高為評價標準,認為馬高為好,馬低則差。這種觀點看來是和實際情況很不相符的。

另外補充兩個案例:

案例一:

1925連早秋,М·薩韋利耶夫、阿斯特拉罕第37團的一個連長Н·雷巴爾金與當時參加騎兵指揮員深造班的同學朱可夫(即後來的「紅色戰神「)一同進行了一次長途騎行實驗。

他們從列寧格勒(今彼得堡)附近出發,原定騎馬抵達鮑里索夫。總距離963公里,計劃7日完成。

後實際抵達明斯克,實際行程約1000公里。經過7天乘騎,日均行動里程約142公里,馬匹減重8至12公斤,人員減重5至6公斤。

案例二:

摩根突擊

美國內戰時期,南軍的軍官摩根發起過一次突襲行動。

他率領了這些部隊:

第1騎兵旅 :第2,5,6肯塔基騎兵團,第9田納西騎兵團

第2騎兵旅 :第7,8,10。11,14肯塔基騎兵團

一個炮兵連: 2門Parrott加農炮,2門榴彈炮

全軍約2500人騎

這次突襲始於1863年7月2日摩根率部離開田納西邦聯軍控制地域,終於7月26日部隊最後潰散於俄亥俄州Carroll County,持續25天,突襲經過田納西,肯塔基,印第安納,俄亥俄和西弗吉尼亞州,全程1600公里。參加突襲的2500人,回到南方的不足500。

摩根時代並沒有所謂「烈性炸藥」,雖然他確實對道路橋樑進行了一些破壞,但這次突襲主要表現在對沿途北方城鎮還鄉村居民進行抄掠。尤其是他們在沿途留下跑垮的馬匹,換乘從居民那裡「徵發「來的民馬,這種做法使得他們不用過於珍惜馬力,因而表現出極強的機動能力並因此迫使聯邦政府投入大量兵力來圍剿他們

即使如此,他們平均日行動也不過64公里

案例三:

金字牌的傳遞效力

兩宋時期,為保證軍事信息的快速傳遞,設置了專門的快遞途徑,即「御前金字牌」。

見史料:

近歲郵置之最速者,莫若金字牌遞。凡赦書及軍機要務則用之,仍自內侍省遣撥,自行在至成都,率十八日而至,蓋日行四百餘里。乾道末,有旨令樞密院置軍期急速文字牌。(牌為)雌黃青字日行三百五十里。淳熙二年,尚書省又置緊急文字牌,亦如之。然率與常遞混淆,故行移稽緩。紹興末,趙子直在樞密,乃改作黑漆紅字牌,奏委逐路提舉官催督,歲終校其遲速最甚,以議賞罰。

------朝野雜記 乙集 卷九

驛傳舊有三等,日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里。有軍前機速處份,則自御前發下,三省、樞密院莫得與也。

------夢溪筆談卷十一

宋代的里較今日市裡為大,一宋里約550-570米,則急速奔走最快的傳遞速度,不過日行400-500宋里,約略為200-250公里。

考慮到這是沿途三十里換馬的急速奔走,可見所謂古代的千里馬,在宋代是肯定不符實際的。


馬的馴化才幾千年,比農業文明的歷史還短。最初被馴化的馬無法長時間負擔人的重量,所以第一波帝國征戰用馬車(可以幾匹一起拉)作為高機動兵種,而不是騎兵。直到公元前1000年,馬才足夠強壯,能負擔一個騎士衝鋒,才有了匈奴等蠻族的崛起,以及文明帝國的重裝騎兵。趙武靈王搞胡服騎射貌似是移風易俗,但實際上對面草原民族的騎兵也是個新鮮事物。再早幾代,匈奴人的馬也未必騎的利索。

所以,馬一代比一代強,隔上幾百年就有明顯的進步,我絕不信古代的所謂「千里馬」比現代最優良的賽馬更強壯,更有耐力。隨便舉幾個現代的例子:

【國際】耐力賽馬在智利

佩德羅和其他15名騎手早上七點就出發,馬兒的呼吸聲飄蕩在薄霧尚未散去的葡萄園中——在他們前面,還有至少八個小時的艱苦征程

全部賽程由兩圈迷宮般的30公里路線和三圈20公里路線組成,每一圈都用不同顏色的旗幟予以標識。

每一圈路程結束後,馬匹必須強制休息30分鐘,一是修復體力,二是保證馬兒健康。期間獸醫會檢查馬匹的生命體征,之後騎手及其團隊會給馬兒沖涼降溫,同時補充水分

在這麼強大的後勤保障下,在非常良好的道路條件下,8小時120公里就是世界最強的馬匹了,就算接下來16小時都這麼跑,也才360公里,勉勉強強接近800里,但很顯然,馬肯定會在第二天黎明前死掉。

再看國內:

蔡猛:全國草原馬術耐力賽 打造公平競賽環境

壩上草原有個紅山軍馬場,是1964年建立的,我國唯一一個軍馬場,現在每年提供300匹軍馬給邊防部隊。今年他們運作早,把上世紀60年代一些老馬倌集中起來傳授驚訝懷念,還去草原上選拔好馬種。結果比賽中奪得了第1、2、4、6名的好成績。最後的成績,是30.5公里,45分鐘左右,這已經很快了。

30.5公里,45分鐘,即每小時40公里,如果能連續跑12個小時的話,倒是能上千里……但顯然不可能。這實際上是馬匹中距離的極限狀態了。而且成績還有很大的水分:

這次看上去,比賽時各隊都喜歡找一些小騎手。因為30.5公里,騎手體重大就吃虧了,所以都找10至15歲的小孩,體重三十到四十公斤之間,不加馬鞍,這樣體重就輕多了。所以草原賽馬也在專業化,請一個小騎手,要1000元錢來。

總之,我認為現代馬匹的奔跑成績肯定勝於古代,現代馬跑不出的成績,古代更不可能。所謂「千里馬」只可能是多個驛站接力,傳遞最高級別信息的極限速度。即所謂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驛遞。

相關回答:

1

工業文明為什麼沒有抹去馬的地位? - 知乎

2

為什麼有些生物甘做食物鏈底端? - 知乎

3

從下半身的生理結構上說是不是男人應該穿裙子,女人穿褲子更合理一些? - 知乎


看到這個,不禁想起了 《三國演義》 (明小說)中說到胡車兒乃是一個異人,可負五百斤,日行七百里,後來我跟朋友談論了一下這個可能性。 負五百斤以明斤算,大約比現代250公斤重一些,但是重不了多少,負,如果以扁擔扛起來(淺幅度蹲起),我本人可以扛起280公斤,如果是扁擔低位重心,可以勉強走幾步,杠鈴是不敢,所以負五百斤的可能性是有的,

然而日行七百里,那不是人類能做到的,但是我算了一下,日行七百里,大約時速是29公里,

而現代優秀馬拉松運動員均速可達20+公里,而短跑運動員短時間內可達36公里。所以以短時間內計速,胡車兒時速29公里算比較快,但是是有可能達到的。

再回來看馬,普通馬時速約25-30公里,現代純血馬比賽時速可達60+公里,而日行千里的均速是41公里左右,能達到這個速度的,在沒有現代育種技術支持下了,也算得上好馬的標準了。


我覺得說的可能是速度。。。百度上說馬奔跑的速度在20~60公里每小時之間,用五百公里除以一白天的時間大概在這個範圍內


我記得當時打遍歐洲無敵手的拿破崙大帝的法軍陸軍手冊裡頭說長距離步兵行軍不能走太快,必須要等待騎兵部隊跟上…
(不好意思更新一下是我記錯了不是拿破崙,應該是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時間在十天以上的長距離行軍,步兵縱隊都必須停下來幾天等待騎兵部隊跟進)
馬匹一晚上爆發奔跑可能可以很猛,但是長距離耐力行軍這種事才是人類稱霸世界的關鍵
例如非洲獵人活生生累死獵豹這種事真的不是吹的


時間夠長總有變異出來的怪物,可能存在過,但沒有證據。但肯定極不常見就是了。


說的是騎馬的人,換馬不換人。

人都夠嗆,馬更不可能。

古人愛誇張。

飛流直下三千尺……啥瀑布?

紅夷大炮迴環轟打,一炮糜爛十里
這是核彈頭??

持千里鏡觀之………
單筒的哈勃????


飛流直下三千尺,燕山雪花大如席,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支花,金萬斤……
綜上誇張,虛指……


夜行八百應該是做不到的,但日行千里,大多數成年公馬可以,有一匹叫「行千里」的母馬就成了。


嗯,確實有一千里,另外,戴宗也是。
經提醒,還有馬靈的萬里。
金盜金甲紫袍新,手執磚槍貌似神,腳踏風輪行萬里,馬靈原是得傳人。
我覺得只有孫悟空十萬八千里人家是實數,其他都是虛數。


強答。古人修飾的時候習慣把百、千、萬放一起說,而且習慣取整數。比如千里馬,五十步笑百步,而不是298里或者65步。所以當一匹馬跑了83里時,他們會取整為百里,接著為了誇張(也可以說是語言習慣)再加個千,於是就成了千里馬(當然要是說萬里就太誇張了,古代疆域也不過這麼大)所以不必太當真。畢竟古人動不動就「以一敵百」


我開車去丈母娘家,北京到吉林某市,一千餘公里,高速上時常超速,時速怎麼也超過110。
早七點出門略堵,晚六點才到。
倆人換著開還累的要命
換成馬,速度和距離給它除以二。

.......
應該累死了


中國古人的計數概念,實在是不想說。

三是很多,九是極多。

千萬級的也不在話下,你要問到底多少。

whocare!

反正很多就是了。


在技術上,任何厚古薄今的想法都是愚蠢的、反動的、別有用心的!

包括但不限於絲綢、瓷器、刀劍、盔甲、戰馬、漢服.......


時速一百公里,一定要跑夠一小時才行嗎?日行千里,夜行八百,指的是馬的速度。速度這麼高不一定就要能跑那麼久吧?

日行千里不就是千里每十二小時,八十里每小時?他是用這個速度來形容馬體格強健,跑得快而已。


突然想到去年國慶,我們哥們從天津開車到哈爾濱。4個人一輛車,車都趴窩了。還是可靠性最好的豐田。。。別說馬了。


古人還形容大炮的威力「一炮糜爛數十里」,實際上就是發射實心彈丸的鐵炮和青銅炮。能糜爛數十里的只有核彈頭。


古代的里有長里和短里,馬這裡的里應該是短里,一里差不多70多米,一天跑一千里就70多公里,好馬一口氣跑70公里應該可以吧,這種馬就是千里馬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一上飛機就都要上廁所?
俾斯麥級和衣阿華級哪個厲害?
海豚真的可以用作武器嗎?
大馬士革刀,性能如何?
印度的反潛實力如何,有什麼先進裝備?

TAG:歷史 | 軍事 | 動物 | 戰爭 | 賽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