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拍攝過程中,夜晚室內僅靠燭光或爐火就可以拍清楚嗎?

看了一部叫女巫(The Vvitch: A New-England Folktale)的電影。大概是2013-2014

年拍的,其中有個一家人就餐的片段,除了燭光和爐火好像沒用其他光源。可是印象中看的很多電影電視劇拍夜晚的場景好像都用了其他的光源(室外場景用一種詭異的藍光,室內雖然擺著蠟燭道具,但明顯看見燈光)跟真實的夜間光線很不一樣。 (圖片來源時光網資料庫劇照)
電影的後期處理可以把原本看不清的畫面變清晰嗎?


這個主要是光比控制的問題,簡單的說夜景在拍攝時,通過布光,場景會比最終成片看上去亮。

f55的ei模式下的基準iso可有1250,這已經是很高的基準ISO了配合2.9t或者1.5t光圈的鏡頭要拍清楚問題不大,但是這種極端情況就沒法控制光比了,就是說很容易造成火苗亮部溢出,四周暗部卻又欠曝的情況。

對於拍電影的曝光方式和我們平時照片不一樣。夜戲在拍攝的時候,曝光甚至要比白天曝的更亮(降EI),然後在後期調色的流程中在把畫面壓暗。這樣搞的目的是盡量去記錄暗部的細節。比如說一個房間最暗的地方是-9ev,攝影機在基準iso下最低只能記錄-7ev,怎麼才能讓攝影機吧-9ev的信息記錄進去呢,也就只能提高曝光(降低EI),讓-9ev提到-7ev。

但是這樣搞會損失高光的寬容度,也就是說本來這個攝影機是高光可以記錄到+7ev的,但是為了多記錄暗部,把+7ev高光的寬容度分2ev給暗部,這樣暗部最低可以記錄-9ev,高光寬容度只能記錄到+5ev。

可能不好理解。

但是仔細想看,夜景畫面的特點就是大面積較暗的地方,配上占畫面較少部分高光的閃點、逆光勾邊、路燈什麼的,這些高亮的地方,不需要太多寬容度去表現,反倒是大面積的暗部,需要有層次,過度平滑,所以說拍攝夜景的時候給暗部多分配一些寬容度是有意義的。

當然現場拍攝的時候,會通過控制燈光,去控制畫面的動範圍,盡量不會讓攝影機出大面積暗部死黑或者大面積的高光溢出。

像這種情況,一般會給一個底光,讓暗部不死黑,高光控制到火苗剛剛溢出一點。後期調色的時候就可以輕輕鬆鬆的吧畫面調出來。

關於ei呢,我們直接看機器上是怎麼設置的。

這是sony的f55,按一下屏幕左下方的按鈕,轉動撥盤就可以設置了。

我們把EI降到800試試看。

可以注意到,High Latitude(高光範圍)變成了5.3E了,於是我們試試看吧EI調到2000。

High Latitude成了6.7E也就是說,EI越高高光寬容度越高,暗部寬容度越低。

我記得有篇文章專門講這個事情,講的很細,我也不複製啦,有興趣去搜索【EI曝光】即可。

————————————————————————————
謝謝大家的支持和贊,第一次收到這麼多贊還是很開心的,再次謝謝大家。


想看例子的直接翻下面。


答案是可以的。
不過影像畫質會受到損失。
第一個是拍攝時本身會有頻率問題。
第二個則是因為燭光是「點光源」,會有照明不均的問題。在照明處光線剛好的情況下,其他地方就是暗的,這樣設計畫面就沒有層次,註定會損失畫面質量。

用燭光,爐火拍攝時,要注意光比問題。注意空間性的表達。前、中、後景都有時,後面的光要比前面的弱,否則後面的光會喧賓奪主。比如紅色的紙和綠色的紙,大家正常情況下都會注意紅色的紙。但是當綠色足夠亮,紅色太暗時(比如熒光綠和暗紅色),綠色就會吸引眼球。所以一定要控制好後景的光不能太亮。

影史上最偉大的導演之一——庫布里克就拍過純燭光照明的電影。他在拍攝《亂世兒女》中,用了純燭光照明。
為了解決暗光線問題,這個天才用了50mm,f0.7世界最大光圈的鏡頭,這個鏡頭是美國宇航局NASA為了拍攝月球表面請卡爾蔡司製造的,世界上只有10支,後來被庫布里克取走了3支,拍攝了《亂世兒女》。

即使有神器在手,他也用了很多燭光,嚴格控制演員的走位,才避免影響了畫質。


占坑,剛拍了一個這樣的片子,回去找圖。

前一陣子幫電影學系同學拍作業攝影,就用到了很多蠟燭。本身我是1年級的學生,燈光課在2年級才展開,所以打光的時候也就自己摸索著來。
討論討論布光的思路。
場景是一處客廳,男女面對面坐著,中間茶几,放著蠟燭等物,背景牆上掛著一些美術裝飾的畫。機器是fs7,cp鏡頭組,slog拍攝

想到的幾點:
①燭光作為光源依據
②拍的時候保持整體亮度,畫面沒大面積死黑,後期再壓下來
③美術妹子辛辛苦苦制的景要利用起來

燈只用了一盞,300用兩節魔術臂從兩人正中間往下打,黑卡紙包起來控制漏光(壓低牆面亮度),下面加一柔光板,讓光不那麼硬。

片子沒調色,我自己套了個lut。其實現場控制的不是太好……牆上沒壓下來。我沒有源文件,截圖下來大致拉了拉

【哎哎呀感覺自己拍成這個樣子還放上來要被師哥們噴……】
源文件的話可調空間會大一點。我覺得前期的思路就是把光比控制好,調子出來了,然後再開點光孔,後期壓暗,減少噪點。
還是沒有原文件,所以調色質量不是很好。

至於題主說的詭異的藍光……我也做了一個,色紙顏色特別偏紫,我用米菠蘿反了一下,從下邊彈上來點藍光。因為自己很喜歡做這種,陰影中微微帶點藍的感覺【另一方面這一段劇情很戲劇化,所以光也就很戲劇性】
後面兩張圖是只用蠟燭做光源,頭頂上開了一盞特別特別小的特圖利,打個底子光。像題主所說的、或者庫布里克用一個蠟燭做光源,空間都不算特別大。我倒真不太信只用了蠟燭。沒有現場照片,誰知道演員頭上有沒有米菠蘿給反一下光。
只用蠟燭,可能後邊的人都沒有了,然後人臉上的光可能會很硬(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美術布的景可能也白做了。
電影就是騙你玩的嘛~
http://pan.baidu.com/s/1eSfogJS 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看。放完片子老師還問了問攝影是誰,問導演找的大二還是大三的= =
但是自己看來問題還很多…拍一次經驗多一次。以後我會拍的更好噠~


如果鏡頭的孔徑足夠大的話
是可以的
例子
Barry Lyndon

使用的鏡頭是Zeiss 50mm f/0.75

你提到的影片
使用的是攝影機是Arri Alexa 4:3
基礎ISO是800
此類低照明室內場景下可能會增益
鏡頭不清楚型號,焦距也許是25或者32

在沒有膠捲感光度摯肘的情況下
我認為完全可以拍下此類低照度場景

原本看不清的綠屏和藍屏可以給你弄清


引自American Cinematographer雜誌:

When the Scavs capture Harper, they tie him to a chair in the bright spotlight of an interrogation chamber. The spotlight was a household LED R40 Par, which 「had a cold, synthetic feel that I really liked,」 says Miranda. 「Joe wanted the rest of the room to be pitch black, so that light was all we used. Then, when we see Beech for the first time, he lights himself with a single match. That reflection of Tom in Morgan』s glasses was actually done in-camera. We just moved Tom a little closer, kept him lit with the LED lamp and got that beautiful reflection. I joked with Tom that he was the world』s most expensive bounce card!」

圖中這個鏡頭就是整個場景只用一個LEDpar燈,打在湯姆克魯斯身上,其他地方黑死。你也許要問了,克魯斯在哪呢?這不是曼德拉么?(誤)克魯斯在眼鏡的反光里,led是冷光,所以你看到的暖光全部來自手裡的火柴。 A - Single - Match

Sony F65感光800,蔡司MP頭光孔全開。攝影師Claudio Miranda,影片《遺落戰境》


剛入行的電影攝影師來秀一波智商。
剛剛仔細看了一下圖,感覺景深並沒有很淺,感覺應該不超過2.8-2。alexa大多使用時,特別是國外團隊使用時會使用EI模式,粗略概括一下是可以控制明暗分區寬容度度數的,在此場景下進行增益配和後期調色時的矯正,應該不難得到類似的畫面。

而且從這幅單幀看居中的前景是死黑的,而如果從側方打光的話,很容易影響前景的曝光外,也會影響其他演員臉部的燭光效果。

不要驚訝於這種自然光拍攝手法了,通過現代數字電影機,這一切都不是夢。


我來拋磚引玉——————————
一個個大神回答的都很好,不過我想提醒的是在影視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職位不要忽略不計,他的職責職能可以是整個影視中畫面的靈魂——照明師(燈光師)。
雖然在現在的影視行業中照明大多數歸於攝影下,但是可以說地位並不亞於攝影。
數字電影機發達的現在影視照明依然不可或缺,即使數字電影機的寬容度可以高達幾十檔,也沒有以前膠片機吃光,但是在電影的製作過程中還是需要人工光源來達到基礎照度、控制光比、營造氣氛、刻畫形象、模擬環境、改變觀眾心理等等的目的,即使是白天室外拍攝以大量的自然光為主,但還是要控制光比控制光質還有光效來達到畫面要求。所以很少有影視是純靠自然光或者環境光拍攝的,因為大多時候環境光很難達到基礎照度,特別是像提主說到的只用一根蠟燭作為光線來源是基本上不可能滿足影視的基礎照度的,低照度帶來的後果會是滿屏噪點影響畫質,再放大到電影銀幕上。。。滿眼雪花。。(太可怕了)
那麼該怎麼才能既保證畫質又真實呢???
是啊,怎麼辦呢?
當然就是靠照明師啦!⊙﹏⊙
(我去吃個飯,回來接著寫⊙﹏⊙)
————————————————————————————————————————————————
7.12更新
看到一些人說到現在的數字電影機加大光圈鏡頭完全能達到純自然光/環境光拍攝,這點我認同。反正考慮各種因素和對畫質的要求,可以考慮選擇或不選擇使用人工光源。
我就簡單說說需要人工光源時的布光和拍攝吧。(畢竟我還是個在校學生跟大組的機會和時間還是少)
影視照明在影視製作中是為了給攝像機提供基礎照度保證畫面的曝光正常、細節豐富,這是照明的最初目的。在保證了拍攝的基礎上,照明師會去進行藝術創作:還原真實或者營造環境氣氛,刻畫人物心理或者給人物造型,控制光比等等,所以照明師會按照熒幕空間里真實邏輯的光源進行布光調整。拿蠟燭舉例,燭光特點是低色溫,直射光,光質較硬(也分情況),不穩定(忽明忽暗,搖弋不定),照度低(不能很好的照亮環境),所以在模擬燭光的時候會選擇低色溫燈具加濾色片,控制亮度(或者找物體再燈前晃動遮擋)達到忽明忽暗效果,看情況加柔光片或者不加。所以,在拍攝類似於燭光作為邏輯光源的時候,會把環境的基礎照度打亮到保證畫質的情況下,控制光比減少攝像機的曝光量來達到還原真實環境中燭光的效果。
————————————以下是我們上課的時候模擬燭光而【簡易】的布光————————————((°ー°〃))手機傳不了圖。。看來今天又要鴿子你們一次了。。。。


占坑。最喜歡這種技術問題。有空來答。


能否靠一根蠟燭照亮場景?或者是能否通過後期來提亮?這問題實際上是在問曝光是如何產生的?

攝影機通過感光元件捕捉入射鏡頭的光,產生光電信號,轉化為數字信號,並被記錄單元存儲。這個過程我們稱為數字攝影機的曝光。電影攝影的曝光取決於兩樣東西。
1、攝影機的寬容度
2、動態範圍
拋開創作,理想的曝光狀態是環境光的動態範圍落在攝影機的寬容度內,並儘可能的使用更多的寬容度。

一根蠟燭照亮的問題:攝影機出廠以後,他的感光元件的感光度已經固定了(寬容度則有可能通過固件升級小幅度提高)。比如說AlexaXT,ISO800,WEAPON,ISO400。在攝影機上調整感光度是沒有意義的,和你在後期拉曲線是一樣的效果。一根蠟燭產生的光能否滿足曝光需求,取決能否通過控制曝光的三個變數將環境光的動態範圍控制到攝影機的寬容度內:1、鏡頭光孔值;2、快門速度(曝光時間);3、感光度。通常來說,電影拍攝過程中的快門和感光度是固定的。因此選用光孔越大的鏡頭,越容易用一根蠟燭照亮房間。

後期能否改變的問題:拋開藝術理解。如果環境光的動態範圍大於寬容度,則過曝。反之,欠曝。在過曝和欠曝的情況下,無法通過後期找回細節。就是不能調亮或者壓暗。

結論:最新的數字攝影機,在感光度方面已經完全秒殺了膠片。用一根蠟燭來照明實際上是很容易的。

題外話:從技審的角度,只要勇於開機,曝光不足的情況基本已經不會出現。現在攝影的主要問題是太亮了。不論是廣告還是電視劇。製片人和觀眾都不能接受一團黑的影像。前段時間有個羋月傳攝影被噴的一文不值:羋月傳——攝影學習的反面教材 (羋月傳 影評)。不得不說這種外行揪著攝影的亮點噴的頭頭是道的文章,正反映了當下中國在攝影造型審美方面的落後。


The China Ball provides affordable Lighting for Film, Video, Photo

Lightweight, soft, affordable set lighting. Great for top lighting large, open areas from above. Perfect for lighting round-table interviews. Chinese Lanterns provide a natural light source. Tungsten and Daylight bulbs / lamps can be used to match existing color temperature.

中國球是「China Ball」的直譯,它的外形像一隻圓圓的紙燈籠,它的光能夠向各個方向上發散。你可以使用魔術腿將中國球懸掛在屋子天花板上,以增加房間的整體亮度,也可以在餐桌會話場景上布置一個中國球,模擬餐桌燈光。它的價格便宜地讓你難以置信,唯一的短板是它安裝起來比較困難。
轉的,侵刪!
這種燈在哪裡買得到呢,一般的影視器材專賣店裡沒有,萬能的淘寶也搜不到,為什麼了,上面說了:「它的價格便宜地讓你難以置信」:
Filmtools商店裡它的價格是9.75美元

仔細觀看沒有什麼了不起,不就是中國的燈籠(china ball)嗎,完全可以DIY:
一、淘寶上的白紙燈籠有不同尺寸的,批發價都是5塊以下,買一批備用:(下圖來自淘寶)

二、根據不同的燈籠尺寸選擇不同功率的攝影燈泡。這種燈就很常見了!當然還要有配套的燈口,然後把它固定在燈籠裡面,不要貼紙太近,易燃!

Filmtools推薦的燈籠尺寸對應燈泡功率關係如下:
12"- 60W
18"- 100W
24"- 150W
30"- 250W
三、拍攝過程中不想專門找個人舉著這個白色的大燈籠的話,就準備個下面這個叫」魔術腿「東西,它就更常見了,燈光組必備:

使用這種燈最重要的就是燈泡著時間長了會把燈籠點著,因為它是紙的!


題主給的這張女巫的圖應該是打了光的,不然天花板和後景的牆還有梯子不會那麼亮


大部分面對這種情況,一般我習慣會打燈,補光為主,(我覺得兩種情況不打燈,電影攝影師玩風格走極限,還有窮劇組沒錢,)如果是拍一組鏡頭,還要牽涉到景深鏡頭匹配,我實際經驗,1.4光圈下,感光800,一支蠟燭的光應該還是不夠亮的,也就是你眼睛裡看到是夠的,機器里是不夠的,除非是蠟燭離很近的臉特寫,不然感光應該還會開一點上去。睡前碼字,詳細說能說很多,發一張以前小短片的視頻截圖,現在看是有點糙,層次過渡沒出來,脖子往下應該壓一點,當時也是第一次做沒經驗,再有機會拍這樣的場景應該能做的更好一些。


@Zhu Ashen 這個嘛…
首先鏡頭是50/0.7和加裝投影鏡頭改成的35/0.7,不是0.75
其次,拍攝的時候是把ISO100的卷push到200


最有名,當然是庫布里克的&<巴里林登&>,純蠟燭。美極了。


這幾天,天天跟劇組,我也想吐槽一下,這種,在現在的器材環境下,怎麼可能實現嘛。肯定打了光,只是上了n層柔光讓它散開,後期再拉下來就看不出來了。


現在哪還有靠大光圈玩這種的,光圈太大也很難玩的。大多電影都是拍的時候都是布光布好的,和白天一樣亮,都是後期的,除非很low的電影,強行拉高iso,全是噪點。


影視學生一枚
今年剛好學校給我們專業開了一門燈光課,最後一節課上老師給我們講了如何用燈光模擬蠟燭的照明效果
因為蠟燭的照度是非常低的,給大家解釋一下照度,太懶了上圖,百度截圖,希望大家不要介意

之所以照度的單位是米燭光,就是一隻蠟燭的光通量是一流明,一流明在一米的距離投射到一平方米的的照度就是1米燭光。是照度的最低單位,可見一根蠟燭的照度有多低,一般來說是達不到影視工業照明的效果的,但是現在講究追求自然光,所以燈光師更注重模擬還原現場燈光,燈具的使用也是越少越好,順便還能節約能源。第一次撰寫答案,有點混亂,大家湊合著看吧哈哈哈
以下是老師上課講到的內容,也許能就某些方面解答題主的問題。

這些都是燈光模擬燭光的典型例子,哈哈,老師上課時提供的,如果侵權的話,好不想刪掉啊,畢竟第一次認真寫答案,但是我還是會乖乖刪掉的
看這個女性人體,這張圖片應該是用了兩個到三個光源(老師當時說的是幾個我忘了,學術不精哈哈哈哈)
主光源是從被攝主體正前方投射過來,注意女主腿上那道由於桌子遮擋形成的陰影,燈光的位置應該在桌子與腿部陰影的連線上,水平位置大概在與胸部與鎖骨的中間,因為胸部的陰影偏下,而鎖骨的陰影幾乎向上投射,還有一個輔助光源,從女主的背部投射過來,女主的背到臀,有一圈亮邊,勾勒出女主的輪廓,從木桶的反光也能看出後面是有光投射過來的,輔光可以是燈光,也可以直接加一個反光板就能達到這樣的效果,燈具應該是用的tungsten,也就是鎢絲燈,鎢絲燈的光色溫偏暖,與蠟燭的黃色光比較接近,看女主身上的線條比較柔和,應該在主光源前加了一個柔光片,以上,分析完畢。
學術不精,如有大神路過,歡迎批評指教


不是哦。

來科普一下。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夜鏡並不一定是夜鏡。(夜晚的鏡頭)

比如:

(圖片來自優酷《田埂上的夢》)
這就是看起來是夜晚的景,但不是晚上拍的。
夜晚拍攝難度大,如果可以的話基本都是放在白天進行的。

一般來說,如果有晚上的外景,就在傍晚拍。
天將暗未暗,路燈已經開了,再給人物打上光就行。

室內的夜景,把床簾拉上,調白平衡,就能製造出夜晚睡覺的效果。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庫)
打光真的非常非常重要,一個蠟燭是沒辦法把畫面拍那麼清楚明亮的。

有燈都尚且需要如此,何況是沒燈的場景。


看過權力的遊戲嗎


&<活埋&>算么


推薦閱讀:

人像攝影中美姿重要還是表情+情緒重要?
我是一個攝影愛好者,怎麼在網上找到同齡的攝影愛好者朋友或者攝影師朋友?
攝影師/攝像師大多數是胖子嗎,為什麼?
攝影師 技術提高 職業規劃?
攝影師是如何自然地,近距離拍攝陌生人?

TAG:電影 | 攝影 | 攝影師 | 攝影技巧 | 攝影技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