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寫作中避免使用文藝腔?
自從初三暑假以來,我有志於文學已經有三個年頭了,文風經過了如下的轉變:懵懂無知→郭敬明→裝逼文藝→韓寒式冷嘲熱諷→憤世嫉俗→太平輪式情懷→朔爺式扯淡。
我是看《萌芽》長大的,現在討厭《萌芽》上「青春文學」的那一套,覺得其表面大於內容,太過奶油,而且千篇一律。
我志願寫出深刻的文章,而不是文藝的嬌嗔,而不是騙轉發的雞湯。故而想要力戒文藝腔。
這是我第一次在知乎上提問,看到許多知友認真的回答,我覺得特別溫暖,再次感謝你們!
實在是不覺得文藝腔有啥不好啊……
但是實在苦惱的話有一個簡單辦法啊
那就是!!
寫的時候想像你爸在念!!
文藝腔不是問題,問題是什麼是文藝腔……這就跟不是文藝腔不好,是不好的文藝腔不好一樣。我覺得。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雖然這個話本意不是醬紫,但妄圖曲解一下意思,變個幾變,道理一樣的嘛。題主所說的大概是「文」勝於「質」,確實是虛浮的,但是太過了,「文」達不到「質」,那麼就粗野了,這樣的文字也很難下咽的。而且這同樣也帶來很多問題。如果語言文字不過關,這個文章確實也很難看下去。
重要的,與難的還是協調。不是協調到都很粗淺,而是齊頭並進。一旦「七上八下」,就很容易不上不下。
妄言一句哈,題主高三,很容易看不到「質」,而覺得有「質」的。想要深刻,我也感同身受。我也是,想要深刻,但經常是強說愁。我前段時間吃飽了飯沒事幹,在投稿郵箱里輸入關鍵字「孤獨」,然後出來許多篇文章。快速瀏覽了一下,覺得蠻好玩的。這哪是孤獨,絕大多數只是無聊罷了。然後我悟道,孤獨是需要悟性的。不過我也有時這樣,在「無聊」的空格里,填個「孤獨」來遮掩自己,彷彿很高深,裝神弄鬼。這樣想著,我也沒有覺得郵箱里的文章好笑,有時候那是千萬個曾經的自己。
經常有這樣的成長階段。也沒什麼好不承認的。
我本科的時候,有個老師跟我說,叫我多多看書。審美能力是創作力的上限。一般創作力都是弱於審美力的,有的弱一點,像我,就更弱一點,雖然審美有時候也一般。所以要深刻,最重要的是要明白深刻是什麼。然而審美與判斷,這些都不是朝夕事。
同樣的,《萌芽》也是一個人生階段。也是我的一個人生階段。我也是在《萌芽》上看到偶像的,然後就,九年了。九年里偶像進步超大的,然後我大概也可以自戀地說一句,我的欣賞能力跟著偶像的進步也在慢慢進步。這大概同題主所說的那些轉變也有一樣的地方,雖然具體的步驟不一樣。
所以,我來灌個湯吧。我覺得下面答案里的那些涉及到具體一步兩步的,都不怎麼靠譜。好文章有許多種表現方式,講不定題主適合哪種呢~繁複有繁複的好,要寫到亨利詹姆斯那樣,也是好。簡練有簡練得好,海明威也好,奈保爾也好。沉重有沉重的好,輕盈有輕盈的好,粗獷與精巧,風格不同,都有人寫得好。就算是大段獨白和心理活動,陀思妥也寫得好。所謂的用詞精美的「文藝腔」,我就很喜歡。我覺得像是我女神伍爾夫什麼的,都是很典型的「文藝腔「。所以我也不是很明白,為什麼要否定文藝腔。如果按照某些答案的做法,把很多詞句洗掉,也不一定是好。所以我覺得,沒什麼是必然好的,必然好就是,合適就是好,寫得好就是好。
我的意思是,沒有什麼的絕對正確的,只有衡量合不合適。但什麼是不合適的表達,是針對具體情況的,這在於判斷力的提高。我就十分不明白像這種方法
教你個辦法,人創作的時候腦子裡有個聲音,盡量讓它說方言,起碼是帶口音的普通話,千萬別用標準普通話。方言寫不下來沒關係,一句一句貼著翻成普通話,盡量保持口語的語氣。這樣就確保不會有文藝腔了,因為方言是民俗,民俗和裝逼是天然絕緣的。
這樣教合適嗎?方言濫用也不好,合適的地方用一下就好。
至於什麼是合適的,是要自己摸索的,還是不要指望這些根本沒有例子印證的祈使句來教你怎麼寫了。回答者是不是懂的,看例子就很容易看出來。舉個例子對比下在小說寫作中,人物與人物間對話的寫作,有什麼技巧和手法? - fading 的回答
所以,你志先立著,也別急,這種志不會一年兩年就實現的。快快長大,慢慢地來~
最後想說,其實《萌芽》也沒有那麼討厭吧~也有寫得好的呀。在文章選擇上,總還是有所權衡的,好壞自己判斷咯~比如說,吹吹茫再推一推我一生推的《櫻桃青衣》,六月刊。
讀完像是落了十噸雨在心裡。
教你個辦法,人創作的時候腦子裡有個聲音,盡量讓它說方言,起碼是帶口音的普通話,千萬別用標準普通話。方言寫不下來沒關係,一句一句貼著翻成普通話,盡量保持口語的語氣。這樣就確保不會有文藝腔了,因為方言是民俗,民俗和裝逼是天然絕緣的。
一般所謂的文藝腔,是指無病呻吟,風花雪月。
用魯迅的話說是:對花垂淚,望月傷懷。
我見過很多文藝青年寫文章,動不動就說「月兒孤零零掛在天上」,或者通篇「孤獨」。
風花雪月的東西,本來是美的。人們反感它,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
1、被說多了,成了濫調。
比如一說男女之情就要「巫山雲雨」,一說女孩漂亮就說「閉月羞花」。這樣就毫無創造性了。
王國維人間詞話里,就批判這種約定成俗的濫調。
沈伯時《樂府指迷》云:「說桃不可直說破,『桃』,須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不可直說破『柳』,須用『章台』、『霸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
2、從美學上來說,風花雪月的東西,脫離生活。
風花雪月本質上是一種唯美主義。它是貧血的。
張愛玲曾經說過她對唯美主義的看法,她說這種美,美得不夠厚重。(大意如此)
寫作上的文藝腔,常常把句子雕琢得過於唯美,因此要摒棄許多他們認為不夠「文藝」的東西。而真實是兼收並蓄的,有美有丑。
文藝腔,真的可說是「雅得那麼俗」。
3、情感不真實。
因為有一種潛意識,一下筆必須是風花雪月,必須是漂亮辭彙。
自然就不夠真實,給人一種裝腔作勢的感覺。
甚至起雞皮疙瘩。
這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沒有實實在在想寫的東西。人生的閱歷不夠深厚,就像辛棄疾說的「為賦新詞強說愁」。
4、環境變了,表達沒變。
崇拜自然的風氣在歐洲到十九世紀浪漫主義起來以後才盛行。在中國它起來較早,從東晉起它就很占勢力,所謂「老莊告退而山水方滋」,陶謝的詩是這種新風氣之下最燦爛的產品。從藝術境界說,注意到自然風景的本身,確是一種重要的開拓。人生長在自然中,情感和思想常常會和自然情景交融。【即景生情】、【因情生景】,這在過去是很好的傳統。
但進入現代社會,人們大多數人都處在城市中,和大自然的親密感不強了。我們很少有「悠然見南山」這樣的觸動。所以動不動就大段景物描寫,也不能讓人共鳴。
文藝腔是很難改變的。
我覺得做到這幾點,寫作中可以少一點。
1、少看港台作品。
2、多接觸社會。
3、有話少說,沒話閉嘴。
為啥會有文藝腔,大概是因為一個人忽然有了點靈感,寫出了一小段文字,又覺得不過癮,於是極盡畢生所學,恨不得把以前看過的,會用的辭藻句式全都插進小短文里,然後以之為傲四處炫耀。得到了些許讚揚,復又強抒情感成文一篇。久而久之便形成腔調,冕之以文藝。
而深刻的文字,來源於豐富且深刻的經歷,不是閉門造車強擠出來的。它讀起來不晦澀,卻讓有相同經歷的人眼前一亮「卧槽,真是這麼回事兒嘿~」寫出這種文字的作者是想寫便去寫,略加鍊字,無需賣弄。遍地朝花,夕拾個一兩朵是驚艷,隨便抓一把亦是驚艷,又何必刻意地去往花上強添油彩呢?
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終歸是不一樣的。從平凡到偉大,需要我們腳踏實地,一步步耐心地走出來。
沒有耐心,是我們心浮氣躁的根源,也是矯情、做作泛濫的動力。
缺乏耐心的我們寫文章時,會急於向讀者傾瀉情緒,忙著表達自己,鋪墊潦草,不見細節,從而造出一間間空中樓閣,虛無縹緲。
而耐心,是邁向真情的基石。
我們的感官、情緒和無意識都需要耐心才能成長,這和意志很不一樣,意志只要想高瞻遠矚,就能平步青雲。而當意志飛得太高,情緒和無意識被遠遠丟下,就會出現心與意的脫節。
這種脫節,是我們對「為賦新詞強說愁」感到怪異的根本所在。
是故,當我們越是著意於目的地,就越是會忘記如何到達,等你不想著深刻,不想著偉大的時候,反而更能寫出深刻的文字。
因為越是真誠、深邃的東西,就越需要自然地培育和成長,像一棵樹的生長,想要參天大樹,就得根深蒂固。
所以在追逐巍峨遠大的同時,希望你能腳踏實地,用平凡的一磚一瓦去建築它。
待到時機成熟時,再去看它,你會發現,你竟能被自己感動。
因為鬧蟑螂,所以回答一下。
其實啊,什麼腔不腔的不要太在意。一來想寫個好雞湯不容易,二來,文字風格的變化與掌握只是為了輔助於作品而已。
當然從專業角度上來說,每個人有每個人相對固定和熟練的文字風格,但是文字水平同風格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但是!好的文字沒有廢話!
先把廢話去掉吧,你所謂的文藝腔大概就都是廢話組成的所以你覺得空。
當然,文字還需要潤飾,不然幹得厲害也不容易下咽。
潤飾不等於灌水!
哦對了,你想寫深刻的文章啊?真的嗎?
東西方文論在等待著你~
各個流派、主義、代表作在等待著你~
還有一個叫做天賦的鴻溝也在等待著你~
願前方的溝壑不要阻住你的腳步
像培爾一樣跨上馴鹿
攬住它的脖子,一躍而起,直奔對岸
我突然發現題主是個孩子…嗯,你就當我什麼都沒說…多看、多看、多看好的!我同你一般大的時候,不會寫,就只能看,看各種大師,一流的,二流的作家。每個周能從圖書館借兩本書,就每個周看兩本書,小說,散文,詩歌來者不拒。
那個時候,我什麼都不懂,不追求翻譯家的水平,看不了原著,懶得翻弄論文,不過那時候看的真的多,現在閱讀速度反而下降了。
你就當個愛好隨意寫寫,當做娛樂。等到你真的下定決心為文學獻身的時候,一定要想清楚,這是一條艱辛而孤獨的道路,寫作也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
如果你還打算為文學獻身,而不是孩子般的衝動,那麼恭喜你。
你將苟延殘喘的,艱難的生存在這個世界上,然後感嘆:寫文藝腔和雞湯賺錢也挺好啊。
刪掉不必要的廢話可以解決寫作過程中絕大多數的問題。
不要為了寫文而寫文,要說什麼,盡量簡練乾脆,就算抒情描寫渲染,也以簡潔直接為主旨。
所謂文藝腔,絕大多數時候就是話說不利索無病呻吟。
寫的好的作品,無所謂腔調。
現在賈平凹莫言陳忠實得到承認了你會覺得這些腔調也挺好。
你要寫出你想寫的東西、表達出想表達的東西,然後才談得上遣詞造句、腔調。
其實我感覺很奇怪。「深刻的文章」跟「文藝腔」有何關係?文藝腔不能深刻嗎?顯然可以。這兩者並無直接關係。其次,我想說,文風是自己的。你縱然是才情萬化,可以跟喬伊斯一樣玩文體,文體也終究帶著自己鮮明的特色,這跟閱讀,思考方式等等掛鉤。文風私以為沒有高低之分,駢文辭藻堆砌,美得風華絕代。魯迅白描乾淨利落,餘味無窮。鄙視文藝腔,其實是在鄙視那種愚昧的愛情觀,不能夠因此而貶低文藝腔。更何況文藝腔是一個自造詞吧。深刻與否,蛻變與否,志於文學與否,都不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願題主博覽群書,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
—————————分割一下。
順帶反對知乎很常見的所謂提升文章深刻度需要看心理方面的書籍而非名著。看名著是極有作用的,因為它提供了對人性審視的視角。而看心理方面的書,不過只能加深對心理的理解而不能開創出一個文學的視角。並且反對那些所謂的非虛構寫作技巧。說實在話,無招勝有招,你的寫作方式,就是你自己。而那些所謂的技巧,真的很多餘,很搞笑。寫作這樣一個天然的事情,反倒像是一種變相的自我證明。而且的確肯定沒有用。當然啦,要是說什麼不要拿天才跟我說話,那我也無話可說。當真的文學同所有藝術一樣,其頂層是天才。如果寫作只是為了應付工作,應付女孩兒,那學學那些技巧當真不錯吧。大概。
別看文藝作品,看政治和歷史作品。王朔、郭敬明我一概沒看過。
很多人在想要讀書的時候,都被輿論誤導了,以為讀文人的尖刻、文藝的刁鑽修飾才是讀書。
其實讀書最重要的是思想觀點、歷史脈絡、政治事實,而不是主觀上的對於某個三觀的詠誦。看多少遍郭敬明,你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文人,那是小說。
如果你只是想寫空洞的小說,當我沒說。
三觀不應該是文章給你的,應該是你從事實中去領悟的,文字風格不應該是模仿而來的,而是應該打著你自己的烙印的。
你有觀點、事實需要傾訴的時候,你甚至是來不及對文字進行雕琢的。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有一個方法:把一個詞、一個短語、一個句子或段落遮住,看剩下的語句是否合理通順。文藝腔在我看來就是濫用一些修飾性的副詞和定語,你可以試試,如果刪掉一個短語對句子毫無影響,那就果斷刪掉;如果去掉了那個短語句子的意思就有所改變,那就保留。
其實海明威還有一個更絕的方法:站著寫作。你可以規定自己必須站著寫完一個部分後才能坐下休息,因為站著會很累,所以你絕對不會有心思多打一些無用的字浪費時間。
不過說到底,文章的深刻還在於思想和內容。如果思想很深刻,就算是文藝腔也無妨。你頭腦中的理性思維太少了。
以「秋天落葉」這樣的文藝意象舉個例子:
文藝腔大概是這個樣子:
九月冷漠的風,穿過林間,搖曳著僅存無幾的黃葉,想要帶走這片樹林的最後生機。葉子擦著樹榦掉落在了地上,像是一位老人臨行前的唏噓。禿禿的樹榦上停著的那隻烏鴉,絕望地叫了一聲,飛走了。
一陣風過來,樹葉像是癌症病人做了化療後的頭髮,簌簌地往下掉,而且一掉一大片。好像是誰扭動了季節的開關,天氣突然轉涼了。
要改變文藝腔,僅僅滯留在技巧上,在尋求對更高層級的文字運用的模仿上,恐怕不夠。
如果說文藝腔是一種看似繁華實際空虛的行文方式,那麼改進的方式我覺得並不能僅僅在於將表面上的一種繁華改成另一種繁華或是簡樸。缺少豐富的人生體驗,深入的社會洞察終究會將任何一種行文風格膚淺化。
因為文學本身是用來表意的,有了深刻的內核,自然而然會去尋求最合適的表達方式。而缺了真正要表達的有價值有力量的想法,恐怕再怎麼熟練的文字技巧也只能堆砌出缺乏力度的文字,在我這也就姑且理解為文藝腔。
所以要改掉文藝腔呢,其他答主建議中多看多模仿大師的行文技巧確實是有用的,但我覺得這種是對到了一定境界的人才有用,而對於初學者(姑且這麼稱呼吧)還是難以從根本上改進行文的風格。
至於我覺得,題主可更廣泛地涉獵文史哲之類的著作也好,論文也好,總之要跳脫於文學之外,去觀察更加豐富真實的世界,多思考,直到真的有了想表達的東西再動筆,可能那時自然就會尋找到真正適合的表達方式了。
最後引用羅伯特·麥基老爺子的一個觀點,他認為,文學院畢業生應該都去先開十年計程車,並始終對生活保持憤怒,到四十歲左右時自然就會寫出優秀的作品。(大意如此,略有出入吧)
本人也是在對文字的探求中吧,純屬還沒入門。本答案行文實在不流暢,順序也比較混亂,謹與題主共勉吧。
不要,為賦新詞強說愁,應該,卻道天涼好個秋。
最近看到的曹文軒對中國文學的一個感嘆。
少用排比句和問號、感嘆號
謝邀,如何避免在寫作中避免使用文藝腔的最好辦法是多讀書,沒錯!就是多讀書!不要以為你讀過幾百本書以後就可以學識淵博,就可以隨意巴拉巴拉了,不夠,遠遠不夠!
想要成為一名你理想中的世界一流的文學大家,比如泰戈爾,莎翁,卡夫卡,福樓拜或者中國的李白,蘇軾等等歷史名人。
首先你要廣泛的涉獵各種文學著作,了解並知道各種文體的藝術體裁,寫作方式,同時你還要懂得很多日常的生活知識,能夠深入的了解當時社會風俗以及當時人的心理狀況。
是的,寫作是一條艱難的路,如果你會說一個國家的語言其實並不是那麼困難,但是你要深入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非常困難。
非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
就拿我們的大詩人李白來說,以前我以為李白有才華是因為他的天賦高,後來我稍稍讀了他寫的詩之後,發現李白懂得的典故非常之多,他學習涉獵的內容非常廣泛,人家隨手寫的詩里總是有典故隨手捏來。其中豐富多樣的知識,真的可以說讓人大開眼界。可以看出李白對於之前的歷史,文化方面涉獵很深的。
所以我們想要提高寫作能力就是大量的讀書。
曾經我也以為自己讀了幾本書就自恃才高,後來才發現自己簡直就是井底之蛙,我有跟我的父親說過想成為一名職業的作家,結果我的父親回答我時其中一句話讓我至今都感覺震驚。那句話是:你才讀過兩本書就想成為作家?是的,當我收到批評,深深的反思後,才知道我自己所面臨的窘境,我讀的書太少了,實在太少了。所以我們才要努力的學習,努力的去突破自己。
試想一下如果你連中國一些基本的文學作品都沒有認真看過,你怎麼能提高自己思想的深度與寫作水平技巧。就比如《詩經》,《詩經》算是一本能夠提高自己藝術修養的文學著作吧,但是如果一個人告訴你我連《詩經》都沒有認真讀過,只是喜歡憑藉自己僅有的一點知識水平賣弄文采,這算什麼?
正確的做法是每天堅持用80%的空餘時間來看書,用15%的時間來修改,用5%的時間來寫作。
這是我的個人觀點,但是對於試圖在寫作中有突破的人其實還蠻好的,因為通過閱讀大量的書籍,你獲得大量的知識與寫作技巧等,你才能由比較好的文學素養去進行創作。當然在寫作的過程中你要遵循的規則就是不斷的刪改,你必須要知道的是好的作品是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即使一個寫作多年的作家,他的初稿想必也是有瑕疵的,有許多需要刪減的地方。而關於修改則需要」刪「和」熔」。
刪是刪除文章中不需要的成分,其實你仔細的查看你寫出的文章,你會發現有很多文字完全是不必要的。
而熔則是精鍊文字,是不是可以把自己文章的意思表達的更好?用更簡練的語言表達更豐富的內容,用短小精悍的文字來取代長篇大論?
做學問其實就像是造房子一樣。建造房子的時候,你首先要把你的根基打紮實了,你才能夠建很高的樓?那些幾百米的高樓,為什麼依然屹立於藍天之間而不倒?真正的原因是那底下的打的樁有幾十米,甚至近百米。
現在請你用心的思考,你有沒有努力的為提高寫作能力而用功呢?
你用功到什麼程度呢?
你沒有試著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提升寫作上呢?還是僅僅膚淺表面的學了一些皮毛而洋洋得意呢?
最後一點,如果你覺得這些已經做的很好了,但是自己的水平還是遲遲沒有提高,那麼你需要一位能夠指導你寫作的老師,謙虛的請教別人教你怎麼去寫作。親自去登門拜訪,請教那些比較出名的作家,教你如何去寫作。
嗯,感覺自己說不出其他什麼了,就這些吧。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