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好多抗生素都叫「xxx 素」或者「xxx 星」?各種中文譯名是怎麼來的?

最初是看到這裡面的回答:目前最強的廣譜抗生素是什麼?有什麼厲害之處?
發現可能是音譯的緣故, 好多抗生素直接翻成「xxx 星」,比如:
阿米卡星(Amikacin),環丙沙星(Ciprofloxacin),奧利萬星(Oritavancin),達巴萬星(Dalbavancin)
然後又發現一些抗生素並不遵循音譯,比如:

達托黴素(Daptomycin),青黴素(Penicillin),鏈黴素(streptomycin),萬古黴素(Vancomycin)

就弄不明白這些中文名稱是如何得來的了…


討論藥物通用名(generic name)的命名,就必須提到世界衛生組織維護的一個項目:國際非專利藥名系統(International Nonproprietary Names, INN)。

該項目 1950 年發起,1953 年開始致力為每一種藥物成分提供全球(至少成員國)唯一的名稱,便於統一識別、公共使用。

這套系統的核心是「詞根(stem)」,可以是前綴(譬如 cef-,cefradine,頭孢拉定),可以是後綴(譬如 -vastatin,atorvastatin,阿托伐他汀),也可以放在藥名當中(譬如 cort,hydrocortisone,氫化可的松)。

引入詞根的目的,是希望命名一組藥理學性質相關的藥物時,能夠恰當地反映出它們之間的聯繫。因此命名新類型的第一個藥物時,也事先考慮了此後相關藥物命名的訴求。

我們來看一下題主提到的幾種藥物:

amikacin (-kacin);
ciprofloxacin (-oxacin);
penicillin (-cillin);
oritavancin, dalbavancin (-vancin);
daptomycin, streptomycin, vancomycin (-mycin);

主要涉及 5 個詞根,各自代表的含義如下:

-kacin, antibiotics, kanamycin and bekanamycin derivatives (obtained from Streptomyces kanamyceticus)
抗生素,卡那黴素、卡那黴素 B 衍生物(產自卡那鏈黴菌)
- oxacin, antibacterials, nalidixic and derivatives
抗細菌藥物,萘啶酸及衍生物
- cillin, antibiotics, 6-aminopenicillanic acid derivatives
抗生素,6- 氨基青黴烷酸衍生物
- vancin, vancomycin related compounds
萬古黴素相關化合物
- mycin, antibiotics, produced by Streptomyces strains
抗生素,產自鏈黴菌屬

所有詞根都屬於抗生素類藥物,而且誰與誰是一家子,一目了然。而這些詞根的來歷,確實如 Shuang Song 所言,一部分源於拉丁語:比如 -cillin 來自 -cillinum,-mycin 來自 -mycinum。(別問我拉丁語的意思,我不懂……)

也許你會問,題主想知道中文譯名的來歷,說那麼多英文名似乎答非所問。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漢語譯名,同樣有類似的專門機構遵照特定原則翻譯。

這個機構便是國家藥典委員會。目前,我國化學藥品和生物製品的命名,已經基本採用國際通行的 INN 名稱及命名原則,並制定了《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命名原則》,提出「中文通用名盡量與英文名相對應,可採取音譯、意譯或音、意合譯,一般以音譯為主」、「音譯要注意順口、易讀,用字通俗文雅,字音間不得混淆,重音要譯出」等要求。

同時為了確保 INN 詞根能夠體現在譯名之中,也儘可能保證詞根翻譯(無論音譯、意譯)的一致性。所以,我們才能夠看到這些譯名:

阿米卡星,阿貝卡星(arbekacin),布替卡星(butikacin
環丙沙星,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莫西沙星(moxifloxacin
奧利萬星,達巴萬星
達托黴素,鏈黴素,萬古黴素

至於「青黴素」,之所以不像阿莫西林(amoxicillin)、氨苄西林(ampicillin)那樣命名,大概是根據《命名原則》中的「化學結構已確定的天然藥物提取物,其外文名系根據其屬種來源命名者,中文名可結合其屬種名稱命名」(此處存疑,參見 2016 年 3 月 23 日更新內容)規定,選用了這個譯名。

總而言之,化學藥品、生物製品的中文通用名,由我國的國家藥典委員會組織專家,按照《中國藥品通用名稱命名原則》統一譯自國際非專利藥名。而國際非專利藥名採用的「詞根」系統,就是不同中文藥物名存在一定規律的原因。

2016 年 3 月 23 日更新:關於「青黴素」的命名問題,我又稍加考據。《揚子晚報》曾刊發文章《中國青黴素之父樊慶笙:炮火中帶菌種回國》,文中提到:

史料記載,盤尼西林研製成功並大規模生產之後,樊慶笙考慮應該定個中文名字,便於中國廣大百姓能夠接受,於是,他取名青黴素。為何會取這個名字呢?樊慶笙在晚年曾向外孫女楊帆說起過起名依據:一是形態上,這種霉株泛青黃色,所以取其「青」;二是,英文中詞尾「-in」生物學上常翻譯為「素」,如「vitamin」翻譯成維生素。兩者合一,定名為「青黴素」。

然而另有網友指出:

實際上,在 1944 年樊慶笙先生回國之前,已經有好幾位作者在國內的雜誌上發表了好幾篇題名含有「盤尼西林」、「青黴素」及「青黴菌素」的文章,這些雜誌有《科學畫報 》、《科學世界》、《婦女月刊》、《現代醫學》、《中華健康雜誌》等。

1948 年呂耀宗、陳新謙在《科學大眾》發表文章《國產盤尼西林:北平天壇中央防疫處盤尼西林部介紹》,當時「盤尼西林」可能仍是主流名稱;至 1949 年,湯飛凡先生在《科學世界》發表文章《吾國自製青黴素的回顧與前瞻》,文中同時提及「青黴素」、「盤尼西林」兩個名稱,說明當時國內學界已經傾向於「青黴素」一名。1956 年《科學通報》發表《北京抗生素研究工作委員會的工作》一文,出現了「青黴素」、「鏈黴素」、「地黴素」的名稱,「青黴素」應該已成標準名稱。

解放前、解放初期的文獻,絕大多數在網上難覓清晰掃描件或文本,因此我只能暫時擱下考據工作。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藥品中文譯名在過去的幾十年間,一直在努力向國際化、標準化靠攏,許多原來不那麼符合規範的名稱逐漸被取代(「阿米卡星」原來也叫「丁胺卡那黴素」)。無論是「已慣用的通俗名」,抑或「屬種來源命名」,「青黴素」都算得上無可指摘。

最後,望有清楚來龍去脈者不吝賜教!

2016 年 3 月 25 日更新:感謝 Liu 指出文中「鏈黴菌」的錯誤。


謝邀 絕大多數是直接音譯 題主提到的阿米卡星(Amikacin),奧利萬星(Oritavancin),達巴萬星(Dalbavancin)達托黴素(Daptomycin),萬古黴素(Vancomycin)都是 青黴素算是比較特殊的 事實上青黴素剛開始也是直接英譯成盤尼西林 後來根據其來源(青黴菌代謝產物)而命名為青黴素


謝邀!贊同@zhou zhou的回答,cin翻譯成素或者星都是音譯的結果。


命名為xx素不只是在抗生素方面,一切代謝產物都會有這種規律。這種具有中國特色的化合物命名方法大概來源於生藥學大宗師樓之岑院士,我沒考證過。比如芹菜素、木樨草素是黃酮類,天麻素是芳香酸類。
我們可以發現凡是一類生物代謝產物的母核才能被命名為某某素。就拿青黴素來說,青黴素的衍生物都沒有以xx素結尾的。比如青黴烯酸、亞胺培南。青黴素母核變化變成多一個碳原子的頭孢菌素,母核變了,又出現了xx素(-cin)結尾。
在火車上亂寫的,如果大家喜歡,過兩天再擴充。


來源上,「-cin」譯為「XX素」是取意譯,譯為「XX星」、「XX米星(micin)」是取音譯。具體取了那個,應當是源於當時的偏好。最後偏好固化,變成這類物質的習慣、標準譯法。
另外,「xxmycin」類物質通常源於放線菌。


「素」在漢語中有元素、本源的意思。用做名詞,可以指使某種藥物真正發揮作用的物質,如「激素」使機體激動的物質、「維生素」維持生命的物質。也可以指從某處提純出來的純凈的物質,如「肝素」從肝臟中提純出來的物質。這種用法似乎是從日本傳過來的,日本至今還有很多如「酸素」、「酵素」等用法。

「黴素」來自詞根-mycin,來自於拉丁語mycete(黴菌)和代表化學單質的詞綴-in,漢譯兼有音譯和意譯成分。它是抗生素特有的詞尾,一般這個詞尾,表示從某種具有生長優勢的菌落中提取出來的可以抑制其它細菌生長的物質。比如鏈黴素提取自鏈球菌。

但是,青黴素及其衍生物的詞根是「西林」-cillin,青黴素原名盤尼西林,先鋒、頭孢等等後面詞根都是西林。這個詞根貌似是青黴素的發明人Fleming博士自己想出來的。Fleming博士是蘇格蘭人,我在wiki上查到cillin在凱爾特語中有「小石屋、小隔間」的意思,聯想到青黴素主要作用靶點是細菌的細胞壁,個人猜想命名的緣由可能來自於此。

「星」來自詞根-acin, -ancin。前面說過,-in在拉丁語中是表示單質的詞尾。前面的ac/anc來自於前一個詞根的詞尾。比如氧氟沙星floxacin,-xacin連讀就是沙星,這裡的ac來自於代表氧元素的詞根oxac-, 氧:oxygen。

本人對拉丁語沒有太多研究,還希望有語言學大牛來總結一下這類詞根。


學過一點製藥的前化工狗,現電子工程師斗膽補充一句:

鏈黴菌(放線菌的一種)產生的抗生素,多用-mycin後綴,翻譯成「黴素」,是半音譯半意譯。例如erythromycin紅霉素,前綴erythro-就是「紅」的意思;leucomycin柱晶白黴素,前綴leuco-即「白」(例如leucocyte白細胞)。

青黴素較特殊,它是真菌產生的抗生素,以產生它真菌命名叫做penicillin,半合成的青黴素衍生物都使用-cillin後綴,成為一族抗生素——青黴素類抗生素,過去意譯為「XX青黴素」,現在則將-cillin後綴音譯為「西林」,例如ampicillin(氨苄青黴素,氨苄西林)、amoxicillin(羥氨苄青黴素,阿莫西林)、oxacillin(苯唑青黴素,新青黴素II,苯唑西林)、piperacillin(氧哌嗪青黴素,哌拉西林)等。

小單孢菌產生的抗生素,應該用-micin後綴,現音譯成「米星」,但過去有混用-mycin後綴的,也翻譯成「黴素」,例如典型的例子——慶大黴素(gentamycin,正確寫法應該是gentamicin,但此名字實在沿用太久——1969年慶祝「九大」召開以及建國二十周年大慶而取名),小諾黴素(6"-N-慶大黴素C1a,micronomicin,sagamicin,現也稱作「小諾米星」),西索米星(sisomicin),奈替米星(1-N-乙基西索米星,netilmicin),依替米星(1-N-乙基慶大黴素C1a,etimicin,我國創製的一個品種)等。


謝邀。
音譯+慣例。

在外文音譯成中文過程中,我們傾向於譯成直觀且積極的詞。比如沒把法國譯成罰國。

素:構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元素|因素|要素|維生素。
用在葯里,指某種藥劑的主要成分。足夠直觀。


突然我也有好多問題了呢,為什麼很多俄羅斯人都叫什麼什麼波,什麼什麼斯,什麼什麼基,什麼什麼娃。
為什麼韓國人不是金就是朴,不是朴就是李。
為什麼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都叫星,為什麼月亮叫月亮不叫月星。
為什麼有鯉魚,鯽魚,草魚,金槍魚,鯨魚,鯊魚,他們為什麼都叫魚,弄不懂他們為什麼要叫魚,有什麼來歷嗎。
還有還有,,,,

好吧,沒了


mycin的音譯,如erythromycin紅霉素telithromycin泰利黴素


其實只剩「黴素」 「環素」是意譯的了。
其實意譯源自六七十年代常用的青黴素 慶大黴素 紅霉素 土霉素 金黴素 四環素等等,以此衍生的會牽涉到「素」。原本就是音譯或結構式的衍生為音譯的較多。


瀉藥,贊同最高答案,其實很多專業用詞和藥物都是音譯的。。。沒啥實質意義,但在背和分類的時候很管用哦。。


謝邀。
第一次被邀誠惶誠恐啊,可是這題真心不會啊。
感覺這和某戰鬥民族女的都叫波娃,男的都叫斯基差不多吧?都是音譯來的,而且都自帶開掛光環...
音譯成什麼素什麼星,久而久之成慣例了,一看什麼素,十有八九是種抗生素~
按翻譯界的業界良心,把青黴素的英文可以直接音譯為盤尼西林,可這名字太文藝,總不如青黴素更被大家熟知。


推薦閱讀:

這是什麼文字?怎麼翻譯?
如何看待蒙古國恢復使用回鶻式蒙古文?
李白在唐朝是用陝西話念詩嗎?
為甚麽國人對使用 "小日本鬼子、泡菜棒子、老毛子、印度阿三、東南亞猴子" 等歧視性用語毫無顧忌?
在英语或其他外语中,哪些词汇会被视为是明显的种族、性别或性取向歧视?

TAG:語言文化 | 藥物 | 辭彙 | 藥學 | 抗生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