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定调城规,不建封闭式小区,主张建筑搭积木式建成,全面推广装配式建筑会对建筑设计行业产生怎样的冲击?

建筑设计 新政策 城市规划


谢 @包嘭 邀。
姑且不论诸如此类ZF拍脑袋的决定,具体到操作、推广层面要实现这个目标的难度有多大,先神棍一下:如果真的实现,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冲击应该是颠覆性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设计公司的生存空间会进一步受到挤压。接下来的日子会雪上加霜更加艰难,会有更多的设计企业倒闭、转型,也会有更多设计人员会失业、转行。随着城市化率的提高、房地产投资放缓,这两年行业已经非常不景气了,再被千篇一律,一次性设计就可以用于N多个项目的装配建筑蚕食市场份额,这还让不让人活啊?从注册制度的改革,到取消去年的注册考试,再到这个政策的出台,看来这一届ZF是存心砸建筑设计人员的饭碗啊。

2. 设计行业两极分化会更加严重。一部分设计公司会被迫转型为装配建造企业的设计部(类似于现在大多数制造业的设计部),而另一部分会转为小而美的精品设计公司。前者主要在流水线生产中低端建筑,尤其会以住宅为准,也会有一些中小型公共建筑。后者主要服务于高端、个性化定制建筑,应该是大型公共建筑为主,也会有一些别墅、高档公寓。中低端需求是主流,但高端、个性化需求永远不会消失,只是这一块的市场容量嘛,就看你能不能抢得到咯。

大周一挺忙的,先写这么多,有时间再来更新吧。

-----------------------------------------分 割 线----------------------------------------

今天早上一看就觉得这个问题要火,果然中午吃完饭回来关注人数蹭蹭蹭往上涨。那我就利用午休时间,再来更新一发吧。

前面讲的都是姑且不论操作和推广层面难度的情况,但真正具体到操作推广层面,却有各种各样的现实难题需要面对。这方面已经有答案说得很有道理了,我也仅仅是就自己的理解做一些简单的补充吧。

1.装配式建筑建筑的优势
大规模、模块化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缩短工期。但需要注意的是,降低的只是建造成本,而这部分成本对于房价的影响微乎其微,尤其是在地价占比80%甚至90%以上的大城市。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节省的这一部分成本对于购房者的吸引力很有限,很有可能会被其固有的劣势所抵消。至于缩短建造工期这方面,装配建筑有着先天的优势。远大号称1天3层楼的速度虽然有很大的水分,但比传统建造方式快得多却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在天朝这种好大喜功、大干快上风气盛行的地方,必然极有市场。容易在任期内出政绩,这或许也是政府强推的深层次原因?只是建这么快,沉降以及抗震等安全性如果保证?希望能够有这方面的大牛出来解答一下。

2.装配式建筑建筑的劣势
单纯从技术方面来说,应该就是后期改造的便利性和较难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了。在后期改造的便利性方面的不足,@李思凡已经说得很到位了,建议大家可以直接参考他的答案。

不过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如果把墙体、楼板内部的机电管线空间也按照模块化设计呢?在墙内竖向和横向每隔600mm或1200mm就预留一个50*50mm的管线空间, 让管道空间中内墙内形成井字形,需要用到的就用,不需要用的就用模块化的保温材料填充堵塞掉,改造时就直接抽出来利用呢?如果把每一扇户内的隔墙再进一步模块化装配,比如以一定长度为一个模块逐个拼接为内墙,并且在不同的方向上预留螺栓接口方便把竖向隔墙改造为横向隔墙呢?像我家现在的户型就非常坑爹,楼上楼下的很多住户都已经把隔墙旋转了90度来改户型了。我这个人比较怕麻烦,既希望能够改变现在这个户型,又不希望对原有建筑没有会只有很小影响。所以我经常在想,要是能够直接重新装配的模块建筑,那该多好!

当然这些假设现阶段可能还有点遥远,但是当装配式建筑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也不是不可能的。到时候通过机电管线空间模块化预留、内墙模块化装配,满足较大一部分中低端需求是没有问题的。至于剩下的那一部分高端、个性化需求嘛,当然是由那时候都还活着的那些小而美的设计公司来满足咯。

PS:上面说了那么多,感觉我就是模块建筑的代言人一样。其实我也只是一个传统建筑设计人员的一员而已,大家不要打我啊~ 我只是觉得人们在面对可能颠覆自己行业,打碎自己饭碗的新技术、外来者时,都有一种天生的敌意和不屑,而这种不屑当中其实包含的是恐惧。但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啊。看看被微信干死的短信、被尼康佳能淘汰的柯达、被苹果和安卓颠覆的诺基亚吧,你就会从固守成规变成主动拥抱了。其实不管是装配式建筑还是传统建筑,它都不能自己从地里长出来,不都需要人来设计吗?如果我们能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拥抱,我们就能走在别人的前面,抢得下一轮先机啊。

下面再说说不建封闭式小区这个问题吧。个人觉得相对于模块建筑来说,这条规定就更扯淡了。就像 @一生寻花 说的,这TM完全就是拍脑袋的决定啊。纯技术层面的分析,@李思凡已经说得非常好了,我们家小区现在就是里面地面停车场+4m宽的单循环车道,但是总用那帮不守规矩的人喜欢逆行,每次和他们错车的时候都想骂娘。技术方面我就不再狗尾续貂了,只从市场和法律的角度来说一下这条规定的脑残之处。

《意见》提出,我国新建住宅要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

我不知道这一条最终将会以什么形式下发到各市级、区级规划主管部门,如果以指导意见的形式的话,估计最终会变成聋子的耳朵。而如果以规范、法律条文的形式下发的话,估计建筑师们脑洞大开的机会有到了:像偷面积一样怎么规避这条条文就成了每个建筑设计师的必修课了。在现有消费习惯下,购房者会用脚投票的,谁那么做都无异于自寻死路。

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解决交通路网布局问题,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按现行法律规定,小区内的道路和其他附属构筑物的产权应该是属于小区全体业主(这个我不太拿得准,请了解的朋友指正),而市政道路的产权应该属于政府的。“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可以算是把业主私人或者说集体财产公有化吗?这个需要征得全体业主同意吗?具体配套的法律法规有没有跟进?会对该小区全体业主进行补偿还是无偿贡献?道路周边的附属建筑或路灯等设施设备出了问题谁来负责维修更换?等等诸如此类的权利、义务如何厘清,主管部门你征求人民意见了吗?就算无视我等屁民,需要修改法律的话,你提前征询全国人大意见了吗?还是准备先斩后奏老子就是准备这么干了,你必须跟进修改配套的法律法规?或者新一轮的无条件公有化已经开始了,我们应该喜大普奔迎共产了?

因为上述种种问题,我个人并不看好这条意见的最终落地效果。


就装配式建筑这块,我觉得不能简单粗暴的上升到政府行为,还是应该根据市场自身的需求,选择性采用,理由如下。

装配式建筑为什么在国内这么火?明明造价下不来,结构还是按现浇计算,意义在哪? - Jimmy Chen 的回答


看看日本的建筑技术,装配式。参观了日本建筑工地,被震撼到了。
我不认同“设计行业被挤压”这个观点,大部分普通老百姓住着大众化精装的房子不会有任何问题。


那个啥,没别的意思,中南海算不算封闭式小区,我有点害怕问了不该问的


手机打字,篇幅有限。

从我国开始搞市场经济到现在,始终都面临市场经济与政府过度干预(计划)的矛盾。所以大家都看到了,熔断失败了、杠杆牛败了,再往前说,限购也是失败的。当然也不是没有成功的案例,比如自住型商品房的市场定位,只不过成功的很可能也不知道为什么成功。

只想要市场经济的好处,又不尊重市场经济、资本运行的规律,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难道党还没有意识到,现在行政力量和市场导向的力量已经此消彼长了吗?特别是一线城市。

这次拍脑袋的决定,和以前一样完全没有进步。我只想问一个问题,用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形成什么样的区域形态、开车怎么选择行驶路线,到底谁说了算?物竞天择,在汹涌蓬勃的市场面前,别高估了自己。

补充牢骚一句,先把zhong男sea的围墙拆了。

再次补充,气归气,拆围墙的指导意见一年内取消,赌1000块,对赌限一位(我穷)、限北京、限女性——我真是党的好学生——感觉随意修改规则真的好爽!

第三次补充,抢在有人和我赌钱之前明确一下“取消”的含义哈(虽然这是一个低票答案)。
按近几十年来的经验看,明确承认失误、修改或废止政令很难,一般多采用暂缓、暂停某项政令的方式,或者是发布新政令而对过去只字不提的方式。
本答案下的对赌内容中的“取消”指“实质上取消”,包含但不限于上述两种“实质上取消”的方式,也包含地方政府具体执行措施中的变相妥协。
对赌内容仍然不严谨,我知道,懒得矫情,愿赌服输,欢迎来抢唯一的机会。

另外,除了熔断、杠杆牛、限购取消这些栗子,业内可能还记得某大楼着火后政令强制提高保温材料防火等级的栗子,现在如何?

最后,真有打赌的,私信吧。
仍然手机打字(穷),本答案不再贴补丁了。


我只希望这个文件的出台,是经过了长期的专业研究和大量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而不是灵道们拍脑袋作出的指示。
当然了,灵道们都是身经百战了,比我不知高到哪里去。


首先,容我抛个梗,你们这些人呀,整天喊着要拆墙,现在好了呀。切进正题,谈谈这回出台的意见几条条文吧,先从最有争议的两条谈起。说实话,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街区化的初衷,主要针对的是那些动辄几百亩几十栋的超级小区,现在这种小区挺多的,这种小区封闭成一片显然不合适,在现在这种一届领导拍脑袋决定一个城市规划思路的情况下,确实不方便的,那么,现在分割成几个小片区,道路穿插其中,好转了。这种小区以前见过,我们这块的楼王,X小区,采用的就是这种设计,具体就是一块片区被沥青马路分割成好几块,但是沥青路不宽,双向道。这个小区绿化、环境特别好,有池塘,有草丛,号称春夏秋冬都有花,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植物都可以看到(不知道是不是吹牛),听说夏天时候还有蛙鸣和萤火虫,嘿嘿,路两旁绿化带也很浓密,把单元楼跟路分割开。下面,讲讲大家关心的问题,关于违规停车,怕把小区停车场,有专人巡逻,业主地下车库有私属车位,路旁有超时间违法停车,一旦发现,违规拖走,关于超速,小区里面严格限速,摄像头全覆盖,关于安全,有保安二十四小时巡逻,每栋楼门口,有大姐值班,要进楼找人,登记,叫户主跟大姐通话,关于外人占用小区内资源,这个小区不在闹市区,还在快速路边上,人不多,关于小商小贩,这个暂时没发现,因为高档小区,煎饼果子鸡蛋灌饼总不会钻到里面找市场吧。我现在干的这个小区,L小区,去年出的图,也是这种设计,把二百亩地分成三个片区,但是和A小区用的不同思路,里面绿化适度,主干道两边都是商业建筑,目前按规划有超市,有书店,有菜店,有健身馆等,小区西边规划一所省重点高中新校区,所以这些商铺不愁招租。。。街区化这种规划好吗,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利有弊,一方面,他可以更大地利用资源,促进交通微循环,增进社区经济活力,还有,新闻通稿里面说的促进社区和谐邻里关系,呵呵呵。另一方面,其也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安全,噪音,环境等等,毕竟,不是每个小区都有我前文提到A小区那种条件,那种精力,那种投入。况且新闻里也说要拆除已有小区的围墙,拆墙容易,这些小区在规划时,就没考虑开放化这些细节,以及随之带来的这些问题,怎么妥善解决呢,特别是一些闹市区的老旧小区,本来里面管理就混乱,人流量大,墙拆了,不是更乱。政令现在已出,多说也无益,唯有展望未来。到目前,地产超级企业们还没有回应(忙着跟门外的野蛮人撕逼呢),业内人士也没有表态(深知拆墙真正实行起来,打赌拆不了),作为普通人,唯有希望房地产企业们以后合理规划,希望物业们完善服务,倘有一天一觉醒来,围墙没了,业主们合法权益能得到保障。至于所谓的装配式建筑,如果没记错这个概念提出由来已久了吧,但现在进展貌似不大,我身边也没这种建筑,外国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工厂化制作是好事,可以节约资源,控制质量,前几年我们这里有钢筋下料工厂化,挺不错的,十年30%,近似零基础,任重而道远,依我看,上级要真想推进装配式,就要尽快推出详细方案,完善相关图集,规范,加大从业人员技术培训,严控企业资质,保障建筑质量,而不是只是下一纸空文,说说而已,既想给市场指路,又不给企业带路,这是不对的。至于其他条文,像违反规划追责,八字方阵,提升设计水平,等等,怎么样,听起来特舒服吧,好听吗,好听,好,散了吧,对了,八字方针是个考试考点哦,要熟背。写在最后,为政者当珍惜一辞一令,多考虑国情,多考虑现状。哦,有个快递,先收一下去。


有没有人觉得现在拍脑袋决定的政策比之前多了不少


经济不行,乱投医,方子你也开个看上去靠谱点的啊

没了快播,女大学生不见了
有了“熔断” 7万亿一个礼拜不见了
搞这个 好吧 我觉得广大居民 看好自家的财产孩子 还是很有必要的 搞不好谁倒霉 不见了什么 到时候去哪说理去

庙堂之上的赵家人 你住哪个小区?
你敢公布地址 同时 顺便把警卫这围墙也撤了 也好省点军费?
我想和你谈谈 社会主义好


没有冲击,因为推广不起来。
在我国,做决定的都是外行,说的这些都是实现不了的东西。
你忘了1966年中央推广的东西?那就是强退的结果


大跃进别扯到蛋。
第一个问题。装配式省钱不多。住宅主要成本不是建筑成本而是土地成本。推广意义不大。大城市一平米就差个几百块卵用,小城市住宅市场小装配式工厂成本无法控制。
其次装配式住宅因为成本呢问题必然是套型单一,采光差、通风差、你愿不愿意买不好说。
再次装配式住宅由于是钢结构或者钢混复合结构,不能随意装修。如果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话管线不能改,石膏线放不了,吊顶免谈。那么你必须要买精装房,而且以后无法重新改变装修风格样式。考虑一下你还敢不敢买。

再看下所谓的开放式小区。
你家楼下小朋友天天叫喊你觉得吵不?
如果你家楼下变成马路和农贸市场你愿意吗?
你周末还想睡懒觉吗?上夜班的人还能生存吗?
开放小区真的能增加道路宽度吗?(小区车位一般是住户数50%(地下一层+地面),如果满足每家一辆车就要地下二到三层+地面全部面积。你小区道路变开放你买的起地下车位吗?)
再者说来,你愿意开车走小区里丧心病狂的4-7m道路吗?4m的俩车错不开直接堵死,6m-7m的旁边停个车之后同理,5m尴尬介于两者之间。这真能解决交通问题?看看北京上海小区里的汽车数,真的能玩吗?


1.实行很难,已经有很多建筑已经建完了,再慢慢改动,很难。毕竟影响很多的利益。
2.搭积木式建房子,国内在那技术的胶水吗?
3.何止是设计人员失业啊,我觉得建筑一条产业链都不稳定,设计、施工、监理、预算,工人都面临选择和失业。
4.上次看到的机器人砌墙,这下好了,直接搭积木,这叫工薪族和工人怎么活?
5.国家的田地已经荒废了,工人回家生活都困难,而自80后,90后的人,试问有几个会耕地的?
6.我觉得搭积木式还有中国的特色吗?房子都是一样,感觉像是集体宿舍,城市都失去了特色,哪里都一样,天黑了,还担心会不会回错家的笑话。
7.为未来的经济感倒担忧,第三次世界大战估计很近了,互联网和和科技。
8.互联网和科技的到来,人若无高智商,以后很难立足。思维决定未来。


壹︱First

昨天(2月21日)晚上,中央公布了一份重磅文件,仅仅那一句“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就足以炸开了锅。

就是说,今后原则上要建那种没有围墙的住宅区。不仅如此,文件还明文提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

这份重磅文件,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配套文件”。1978年,中国在启动“改革开放”前夕,召开了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如今,历史走到了“大国崛起”的关口,中央时隔37年再开此会——两个月前,习总在大会上作了高规格的讲话。

昨晚发布的那份文件很长,有7000多字,叫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从文件名称可以看出,这不仅是国家的意志,更是党的意志。可见规格之高。

文件发布后,不少人有疑问:这样好吗?没有围墙,物业怎么管?陌生人随意进出怎么办?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属于全体业主,其私利怎么保障?……

不要看到新事物就马上冷嘲热讽,至少我们应该先冷静地想一想,这么做背后的逻辑到底是什么?其实,不设围墙的住宅区,也不是什么新事物。在绝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纽约也好,东京也罢,住宅楼都是直接朝着大街或小巷,保安坐在大堂里;有围墙的,通常是极少数超级豪宅。

全国尽是封闭式住宅区,很难形成街区的活力,围墙隔绝出了一片又一片“孤岛”;而且浪费土地资源,因为城市的公共空间都被小区花园挤占了;甚至,造成了交通拥堵——每个楼盘各自封闭,导致整座城市大量缺乏“毛细血管式”的小路。

可能是我们太缺乏安全感了,所以现在我们似乎还很难接受“开放式社区”的做法。我们需要围墙把自己围起来,顺便围出一个或几个花园,并且拒绝外面的陌生人进来。

那么,到底为什么习总要召开高规格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并且发文件不要封闭式住宅区?


纽约曼哈顿的路网密度

贰︱Second

事实上,要不要围墙,学界至少已经争论了几十年。神奇的是,竟然有地产商已经做出了“开放式社区”,并且成为当地有口皆碑的一道风景线。

那个楼盘在四川的宜宾,叫做“莱茵河畔”。整个楼盘内的道路全部向城市开放,住宅的安全防护体系后退至单元门口。虽然房子盖得有点粗糙,但住宅楼单元门直接朝向道路,俨然一副巴黎或纽约街头的景象。

老百姓怎么评价这个没有围墙的楼盘?“莱茵河畔”被认为是当地最好的楼盘,甚至有“宜宾人宁愿呆在‘莱茵河畔’哭,也不住在其他楼盘里笑”的说法。

楼盘内的道路向城市开放之后,会乱糟糟吗?去过的人通常这样描述:宽敞的步行街干净整洁,临街店铺玻窗明亮无占道经营,车辆统一停放在规定地点……“莱茵河畔”被评为“四川十大最美街道”,而且名列第二,排在成都春熙路之后——若不是因为成都是省会,春熙路实在负有盛名,恐怕宜宾的“莱茵河畔”应该排在第一。

物业管理怎么样?安全吗?早在2011年,“莱茵河畔”就荣获了“全国物业管理示范小区”称号。

绿城董事长宋卫平曾去考察过这个楼盘。多年来,他对建造“开放式社区”一直抱有美好的幻想。他的绿城,曾经想在江苏一个叫做“扬中”的县城,开发一个没有围墙的社区,整个规划方案都做好了,但最终没有拿下土地。

他也曾动过念头,把杭州的绿城·杨柳郡做成没有围墙的社区,但最终还是屈从于市场主流做法。毕竟,再有理想,也要首先确保能顺利把房子卖掉。

现在好了。中央用一份高规格的文件,宣告了不要围墙的决心。其实,对于不设围墙的绝大数抱怨,都是我们害怕改变,害怕失去,安全感不过是个借口而已。毕竟,我们这个国家从两千多年前就开始造长城来封闭自己。

既然中央心意已决,那么以后的住宅区到底要不要围墙,已经不需要多说什么了,一切都会好的,至少宜宾的“莱茵河畔”已经做出了美好的示范。现在的关键问题是,已建成的住宅区,到底要不要打开?是否还有商量的余地?

宜宾“莱茵河畔”开放式社区规划图

叁︱Third

住宅区的公共空间,特别是那些美丽的花园,是不是属于全体业主?虽然我们的土地都是国有的,但我们毕竟是交过土地出让金的,拥有70年的使用权,红线范围内的空间,国家应该没有资格拆掉我们的围墙吧?

我们那美丽的封闭式花园,应该受《物权法》保护吧?《物权法》和中央文件,孰高孰低?

这一系列问题,恐怕还需要一番争论。中央文件的表述是“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请注意“逐步”这个词,它指的是怎样的时间表?如果是在70年的土地使用权过期后,国家要求把围墙拆掉,那应该是法理之内的事。

如果还在70年使用权期限之内,那么国家该如何与业主们商量?捍卫自己的私利,并为此抗争或妥协,这是社会持续进步的一大动力。至少,中央的这份重磅文件也没有把话说死,并且给出了一个可资讨论的契机。

有些人说,文件上不是说“单位大院”也要逐步打开吗?那我们就先看看他们会不会先把围墙拆掉。

实际上,很多政府部门的围墙早就被“消灭”了——不是靠拆,而是通过搬迁。如今,不少地方政府都搬进了新建的“市民中心”,绝大多“市民中心”是不设围墙的。

这个国家在进步,我们虽然还没法像国外那样自由出入市政厅,但至少越来越接近了。我们可以搬张小板凳坐等:那些还把自己圈在围墙里的地方政府,应该会逐步把安防体系后退到大楼入口,而不是大院入口。

还有人说兴头上的风凉话,那中南海的围墙拆不拆?美国各地的市政厅可以没有围墙,但白宫总还是要有围墙的吧。

深圳市民中心

肆︱Fourth

我还是愿意坚信,这是一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件。它意味着我们将与整个世界进行更深度的对话。

如果你读过《马丘比丘宪章》就会发现,昨晚公布的这份重磅文件,在很大程度上是对《马丘比丘宪章》的呼应。

1977年,一群城市规划师相聚在秘鲁印加文明遗址——马丘比丘(MachuPichu),签署了一份新宪章,重点批判了那种“把城市里的建筑物变成了孤立的单元”的做法。有围墙的封闭式住宅区,正是《马丘比丘宪章》所批判的做法。

次年,国际建筑师协会(UIA)认可了《马丘比丘宪章》,并且用它取代了1933年的《雅典宪章》。前者是对后者的猛烈批判,用极具前瞻性的眼光。

这是两份非常学术化的宪章,如果用它们来衡量我们中国,大概是这样的:此前我们中国的城市建设,主要采用的是《雅典宪章》的精神;而昨晚公布的那份中央文件,主要契合了《马丘比丘宪章》的精神。

我们的中央文件所提出的一系列思念,无论是“装配式建筑”和“窄马路、密路网”这样的新见识,还是像“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健全公共服务设施”这样耳熟能详却未被落实的共识,都是《马丘比丘宪章》的心头好。

过去,整个世界都已走下《雅典宪章》的大船,唯有中国迟迟留在船上,做着满是“城市病”的美梦;现在,我们终于扬起了《马丘比丘宪章》的风帆。

现在,我们的国家已是大国崛起,我们的国民是否更应该培育自信的大国心态?如果我们总是乐于用围墙把自己封闭起来,那么我们的心是否也会慢慢封闭?那个造长城的时代,或者那个“寸板不许下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一个大国的国民,不应该恐惧没有围墙的生活。正如《马丘比丘宪章》在“住房问题”的章节中所写:“在人的交往中,宽容和谅解的精神是城市生活的首要因素……”

拆掉围墙,大国才会真正崛起。

《马丘比丘宪章》签署地,秘鲁

伍︱Fifth

昨晚公布的那份中央文件,我是读得热血澎湃。

读到“鼓励国内外建筑设计企业充分竞争”时,我想到了程泰宁院士的感叹:这位已经年逾八十仍在认真画图的建筑师,在竞标政府的公共项目时,竟然被要求必须借用外国建筑事务所的名义才能参与,即使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只能接受如此屈辱的方式。他不是要谢绝老外,他要的只是一次公平竞争的机会。

读到“防止片面追求建筑外观形象”时,我想起的是美国新古典建筑鼻祖罗伯特·斯特恩亲口说出的名言:“那些张牙舞爪(crazyshapes)的建筑,只能娱乐你五秒钟。

当我读到“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时,我很想知道,此刻王石先生是什么心情?他的万科,费力做“住宅工厂化”,他们的装配式轻钢龙骨墙,被购房者赠以“毒墙”的污名,售楼部被围堵,闹得不可开交,当地政府却连出来及时说一句公道话都不敢。这不过尚是几个月前的事情。

读到“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时,我也很想知道,这时候的宋卫平先生作何感想?他让绿城设计师团队学习宜宾那个叫做“莱茵河畔”的开放式社区,做出的一摞又一摞没有围墙的规划方案,却在残酷的现实中屡屡碰壁。他们的满腔情怀,却不得不向顽固的“围墙爱好者”妥协。

与孙中山同时代的土耳其国父凯末尔,在1925年下令全国禁止戴传统的高毡帽,改戴西式礼帽,把土耳其这个“西亚病夫”,从传统伊斯兰国家强行拽进入了世俗文明之中。当年的土耳其尚能如此,更何况今日之中国?

习总为什么要拆除住宅区的围墙?我只能这么理解:这个已经懂得玩转“一路一带”与“亚投行”的大国,还需要围墙吗?

2008年奥运会的那首《北京欢迎你》,早就唱过了啊:“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听了一整夜。


这个问题下回答关于装配式建筑的都是从设计角度来说的,我从施工角度说说装配式建筑的优点。
一是我国目前人口红利开始下降,劳动人口减少,劳动力成本越来越高,推广装配式可以减少劳动力的使用。
其次,施工造成的扬尘、噪音、光污染都可以大大减少,现场施工工期缩短,对交通,对周边居民造成的影响也可以降低。
缺点确实有,个人觉得,还是利大于弊的


仔细思考了一下
两大两小政策结合起来看
1 放弃新农村提法 改为建设五大城市群
2 注册建筑师改由建筑协会审查
3 注册结构师将地方审查权利收归中央
4 装配式住房在2020年达到30%,封闭小区逐渐开放

我的看法
1 形成以城市居民为中心的管理主体,向美国日本看齐,珠三角、长三角、武汉-长沙、成都-重庆、京津唐地区成为五个主要城市群
2 业委会形式的底层民主瓦解,街道办的回归
3 城市建设市场扩大,市政权利范围扩张,房屋建设用地将由片区划分变为单栋用地审批,按片区或者按比例将分为私人住房用地,保障性住房用地。
4 建筑市场有开发商主导改为个人主导,建筑事务所将大量出现并承接私人住房业务为主,建筑师可能需要掌握结构设计。
5 保障性住房为装配式住房,由政府直接主导,成本为装配式房屋单元+地基成本+装配施工成本,结构师负责结构安全,建筑师不再参与或者只在规划阶段作为专家参与,有利于成本控制审核,利润透明。
6

想想还是加一句 我觉得并不一定执行得下来


感觉学院的教学计划要改了。


城市专业问题如果都需要中央发话尊于统一一言九鼎,那么就不需要专业人员在学术上面的探索试错和竞争,专业也就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打个比方,从此某种城市规划观点做法(不管是否合理)就成为汉武帝的儒家学说了。


瞎搞啊 瞎搞啊 瞎搞啊
这样搞会把大部分的设计人员搞死的 !
@李思凡也说了 室内二次设计的可能性也没了。
老百姓连选择自己住房样式的选择都没有了 。
大部分中流砥柱的设计人员也只能千篇一律的搞了 。
那和以前千篇一律的抄来抄去的现象都不如了,可悲啊!
缺乏积累,你还想和国外建筑设计人员拼,明显这样的潜力自己都砍掉了?
陛下还要重视本国设计人员 这还是真的吗???
就像NBA有如此多的人才不断涌现,是有合理的培养机制
再来看看CBA 国足 ,你还想在这个领域搞出这些个大笑话吗?
是不是可以这样推测 难道 赵老爷的某个孩儿在某装配工程公司?
细思极恐


请问装配式和预制式有何区别?是否要回到唐山大地震以前都用预制的?


封闭式小区的源头在于里坊制度,新中国之后的源头部队机关大院,本质上都是用权力限制居民的居住方式从而便于管理。

搞开放社区和最近反腐的思路都是一样的,用权力来修正权力带来的不好的现象,结果并没什么用,依然是权力说了算。


让他们把政府大院和行政部门有关单位的围墙拆了做试点,不久,就实验三个月,你看他们愿意不


推薦閱讀:

BIM在國內三邊工程的環境里如何生存?
小區電梯總有狗尿尿,怎麼解決?
考過一級建造師是什麼體驗?
海底隧道和過江隧道都是怎麼建的?
你們做建築設計的流程是怎樣的?

TAG:建筑 | 建筑行业 | 建筑设计 | 建筑工程 | 建筑景观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