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傳統壽司里常見的發光魚類(比如小鰶魚,青花魚等)都需要醋+鹽漬呢?

為什麼說,傳統壽司里常見的發光魚類(比如小鰶魚,青花魚等)都需要醋+鹽漬呢?不是像鮪魚啥的直接生吃呢?


【知乎日報】餓了 · Bling Bling 的發光魚就這樣躺在壽司上
謝邀。(☆_☆)@王端端的答案很簡潔到位了,我再說兩句。

1、首先日本的光り物(發光魚)不是中文字面上的發光魚,而是專指壽司里使用的青背銀身魚(會反光取其意)。

國內常見的秋刀魚,青花魚,竹莢魚,不常見的小鯽,鱚魚等等都屬於壽司用語里的發光魚。
可以參考下面這張圖感受一下~

發光魚的經典做法就是用醋來腌,為什麼呢?首先這是江戶前壽司古來就有的傳統做法,過去的「壽司」在日語里也可寫作「酢し」,本來便和醋密不可分,是一種用來方便儲存的「保存食」,所以壽司用魚也大多用醋來腌制。
其次過去的生鮮運輸冷凍技術並不發達。鹽和醋的腌制可以壓制魚腥。
發光魚里尤其是青花魚,肉里含有大量組胺酸,死後消化酵素自我分解細菌繁殖很快,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成組胺,極易引起過敏反應甚至食物中毒。
(化學上描述有差池歡迎指正)
這裡問題又來了,很多赤身魚比如金槍魚也是肌肉中組胺酸含量很多的魚,為什麼不像發光魚那麼腌呢?
實際上金槍魚里我們常見的腹肌上的大脂、中脂確實不太腌,但背肌上的赤身往往也是要拿醬油腌的。不僅壽司,鐵火丼等食用赤身的場合一般都腌制過。

那大脂和中脂為什麼不腌呢?沒有考證只是自己作為食客的胡亂猜想:大脂和中脂主要吃個醇厚的脂肪香,醋腌讓脂肪酸化是否會口感大減呢?(笑)

但隨著壽司漸漸演變為「高級食」,不再以貯存為目的,而是追求採用新鮮食材凸顯本味以後,醋腌作法也漸漸改變了,比如腌味變淡,甚至很多壽司店都直接拿未經任何腌制的新鮮秋刀魚、小鯽來捏壽司,都是了不起的變化。清淡又鮮美、完全無腥又有彈性的發光魚壽司,是很考驗魚本身的鮮度和師傅的手藝的。一家壽司店的優劣,有時候便可以從發光魚上來判別。

壽司之神次郎店,只選用脂肪層最厚的冬天的青花魚,到了三月以後產卵期,風味就減了。淡淡地用醋腌過的隔天便是品嘗的最好時機,再久脂肪也會酸化就不好吃了。
-按土佐人的吃法,會和柴魚一樣過分地腌,然後烤到只留中心生嫩的地步,又是一番風味了。

而次郎店的竹莢魚,四到六月是旬,竹莢魚身體柔軟,醋腌入味迅速,30min鹽+30min醋即可,生竹莢魚捏壽司其實是項技術活,很容易和醋飯打滑,也算是壽司職人的必經考驗。

小鯽比較特殊,它不像其他很多發光魚常用作煮物或者煎烤,因為小細刺很多,在壽司店裡卻算是定番。吃過的幾次人均水準比較高的店,沒記錯的話都是帶些淡淡的醋味的。

(我那一餐唯一一條發光魚…)

拜訪過壽司神的店的隔天早晨,就和朋友去排了築地的早市壽司,以前一直不是特別明白壽司除了食材的新鮮還能有什麼,現在答這道題也不禁想到,不談匠人精神和情懷,除了食材精挑細選、醋飯溫度、捏制手法和成品外形等等,醋鹽醬油的腌法之類的「下処理」也是至關重要的差距所在呀。

參考資料:「次郎 旬を握る」


因為發光魚類腐敗速度太快,在以前沒有先進冰鮮技術和運輸條件時,除了產地基本不可能吃到新鮮的,因此才使用各種腌漬方法延長保質期,順便口味上也逐漸改善。現在條件好了,是有新鮮發光魚類壽司的。


因為它們的皮有利於提升口感但是容易腥


推薦閱讀:

日本的味增湯到底健康嗎?
如何評價日劇《孤獨的美食家》里的食物?
吃壽司的時候有什麼規矩?
壽司米怎麼做才好吃呢?用什麼米比較好?
如何用新鮮鰻魚製作鰻魚飯?

TAG:日本 | 美食 | 壽司 | 日本料理 | 壽司之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