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作家傑弗里·迪佛?


有一個答案將作家的迪弗寫得很好了,這裡寫得是讀者眼中的迪弗。
  傑弗里迪弗可以說是國內比較紅火的歐美作家,在日系百花齊放的今天,能夠在國內的推理圈內撐起半邊天的當代歐美作家也只有包括他在內他等寥寥幾人,國內也有不少他的粉絲。在豆瓣上的評分也相對不錯,除了《石猴子》和《第十二張牌》稍低之外,中期的作品在豆瓣上的評分都超過了8.0。
  他最為人熟知的創作風格,即連環殺手+高科技偵察的模式,在《人骨拼圖》時走向成熟,而《冷月》一作創建凱瑟琳丹斯這個人物之後,他又更換了一個創作風格。《人骨拼圖》確立了最富盛名的兩位主人公——輪椅神探萊姆和「刑警之女」薩克斯,這一本在歐美的影響力也最大,我手邊的幾本原版書進行宣傳迪弗時基本都是「The Author of The Bone Collector」。也確實,這一本的主題非常鮮明——忘卻死者,三位主角的塑造也非常貼合這一主題,節奏更是符合巔峰時期的水準,結尾的逆轉來的比較快而不顯突兀。這一本一舉奠定了迪弗在歐美推理懸疑的地位。
  迪弗之後的作品較好的繼承了這一風格,節奏緊湊,追求意外性,多線敘述(即大紅大紫的POV寫法),雙方的鬥智,充分的誤導和令人驚訝的逆轉。
  迪弗作品的最常見開頭就是一個路人突然被連環殺手劫持或者殺害,之後的情節大體上可以分為兩線,一方面為薩克斯等警探,忙不迭的趕赴現場,採集證物(期間可能遇險),返回總部,再次啟程,同時總部分析證據,得出結論後指派薩克斯等人奔赴下一個可能的現場。同時在殺手那邊,往往能幹掉前幾個被害人,之後就很難全身而退,往往會被緊密追蹤,預定的受害人被驚險的救下。在這樣的你來我往的節奏中突然走向決戰,而且伴隨著兇手身份、鬥智策略等一系列出人意料的逆轉。說起來可能略感俗氣,但是迪弗每次寫這種故事都有不一樣之感,破綻露的合情合理,每一處轉折也吊足了人的胃口。給出的證據相當公平,每過一段時間便更新現場找到的證據列表,方便讀者和書中偵探推理出下一處犯罪現場。
  不過公允地說,這一模式化其實也只不過是林肯萊姆系列的模式化,在非系列中有很多完全不一樣的布局,《少女的墳墓》為綁匪和警察在野外的對峙,《Edge》中為主角保護被威脅報復的對象,《棄屍》中為荒郊野外的「大逃殺」,《野獸花園》中為被派遣的刺客前去謀殺德國高官。這些能被概括為「智斗」類,其推理性稍弱,但是慘烈程度比系列作有過之而無不及。
  同時很多書都有相應的主題,《消失的人》的魔術主題,《石猴子》的中國文化,《第十二張牌》的美國歷史,《空椅子》的昆蟲是所有書中比較明顯的幾本,甚至有的書主題直接與最後逆轉相關,看得出來作家在搜集一個領域的相關知識時下足了功夫。
 迪弗的逆轉也向來是其書的一大特點,喜歡利用人的心理死角和盲點,在結尾之時往往能給猝不及防的讀者帶來極大的震撼,而且你以為你猜到了的同時要將你再騙一次,一直到書的最後幾頁甚至也有顛覆的可能。但這是迪弗優點的同時也存在問題,有的書刻意追求逆轉和犧牲了一部分合理性和情節的流暢性,讓人讀完有「生硬」和「不自然」之感。
  不過人物的細緻描寫某種程度上能稍稍減小這一缺陷。迪弗的書中,POV寫法有利於最大限度的製造和保留懸念,比如從犯人角度觀測主角方設下的陷阱自然要刺激許多,這一寫法也能加快情節的進程,不過在迪弗的筆下,POV而在人物刻畫方面沒有發揮太大的作用。
  迪弗最大的幾條優點說完了,稍微說說問題。
  最讓人不滿的地方就在於可推性,雖然有些人一再強調迪弗的書是公平的,是可推的,但是坦白講我並不完全這麼認為。誠然,書中的線索是足夠我們推理出下一個可能的犯罪現場,這一點我也十分贊同,但我不滿意的是關於結尾逆轉的推理。迪弗的書中已經出現過幾次我們在這裡看著逆轉和雙方交涉互不相讓,背後的主角卻偷偷得知了某些線索將這一逆轉提前識破。所以我覺得這可性並非完全。接下來的最大問題就是逆轉,前文已說便不再贅述,也難怪有幾本書被評價為「過猶不及」。
  鑒於以上這些特點,迪弗的書都是適合一口氣看完的類型,因為一旦有了比較充分的時間,讀者便難免從這一時的誤導中脫身,去探尋被作者掩藏起來的真相,便無端的缺失了許多驚奇之感,在出現短暫緊湊的連續逆轉時更是如此。所以建議各位在有較長的閑暇時(如坐火車),捧起一本看完,體驗絕對比斷斷續續幾天看完來的多。
  同時,迪弗的書讀起來還有另外一點需要注意:短時間內不宜多讀。因為迪弗的風格如此固定,短時間讀大量比較傷神,同時很多作品中使用一樣的誤導或藏匿技巧,連著看有被看破的危險。
  這一點在迪弗的巔峰期後幾本作品中尤為明顯,最好的幾個把戲已經在巔峰期中用完,剩下的作品就是把這些老酒重新裝起來釀一釀,但是明顯不夠有味道。所以這裡說明兩點,傑弗里迪弗的作品最好就是看其巔峰期內的,如果不幸先看了其巔峰期後的幾本作品,很容易變成黑或者棄迪弗,即使喜愛,看起名作時也會少了很多味道。當然,後期的作品也有著自己的看點,其中不像前期的純粹的好萊塢快餐,凱瑟琳丹斯系列的幾本書往往是提出了主旨的,比如《路邊十字架》中,對於網路空間對人的危害有了更貼近時代的論證。
  同時人物真的有點硬傷,雖然歐美現在喜歡出現的主角都是一意孤行的,但是迪弗筆下這種主角晃蕩半天並且亂開光環有時候讓人覺得受不了。而且常常會出現被保護對象頑固地要命帶來了無數的危險。
  另外,我個人也覺得迪弗在歐美推理圈的地位中沒有那麼高(我是指,有很多名氣相似或稍差的作家並未得到同迪弗在華文推理圈內相似的地位。),他在國內受到的矚目較多恐怕是他的作品引進得較早(剛好在國內看推理的人數激增但引進的作品還沒有那麼多時),而且剛好受到了當時百度貼吧偵探小說把的大吧主的推薦,才有了今日比較高的地位。


以下為個人觀點。
迪佛的整體水準絕對不低,而且很有自己的風格。其在劇情逆轉上的造詣個人認為僅麻耶雄嵩可比,兩人的路子還完全不同。那種逆轉再逆轉的節奏很容易讓人手不釋卷。美中不足之處是人物塑造太過扁平,開掛開得一塌糊塗,以及看多了就會覺得高度模式化的情節。
總體而言,算是非常有大師潛力的作家了。


老師的作品看的不多,但是其中一部讓我如鯁在喉。

《燃燒的電纜》(萊姆系列中的一本)

有段時間我一直把譯林當作另一本科幻世界來看,由於邁克爾克萊頓的作品我一直都是看的譯林版,所以誤以為美國小說凡是和科幻沾邊的就都是和克總一樣的專業水平。比如《深海風暴》之類作品就確實很精彩。某個外星人在火衛一上用彈弓彈波爾布特他家玻璃的小說雖然蛇尾,但是也算過得去。
後來我才發現譯林大部分作品都沒那麼冷艷高貴,一般都是西德尼謝爾頓老師那種帶有勵志色彩的社會批判作品,而且其中大多數都是會被日本人歸到推理範疇的犯罪題材。
其實推理就推理嘛,美國作家都經過專業訓練,小說技巧比日本鬼子強太多了,一定不錯看。
我真傻,真的。

《燃燒的電纜》我是當科幻看的,按照美國佬的分類,這叫「技術驚險小說」,我以為肯定是像克萊頓巨巨一樣充滿技術細節,然後線索一二三都只會導致你誤入歧途,最後捲入政治陰謀,對現代文明進行批判。

但是看到小說第一個犯罪現場的時候,我就傻逼了。
那種描寫方式,一看就是分不清電流和電壓的文科僧查了一堆資料編出來的。如果說第一個現場還算建立在現代電學基礎上的話,高潮部分乾脆就胡編了。後來一查,老師第一部小說是十一歲的時候寫的,哦呵呵呵呵呵呵……
果然我還是看得少,對美國科幻的印象根本就是錯的。
(這小說還有個譯名叫《馭電人》,有點味道,不過不符合中文科幻小說簡單粗暴的命名美學,要真是用了這個名字我大概就不會上當了)

好吧,我不看科幻了,就當犯罪小說看吧。
我過去的印象是美國犯罪小說都是真實系的,按日本說就有點社會派,案子本身不重要,線索一般也是扯淡的,破案純屬偶然,所以小說重點不在案子上而在故事本身。
但是這個印象也是錯的。
一開始我看墨西哥鐘錶匠出現的時候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麼事,直到嫌疑人變成女主管他弟我才覺得不妙——這怎麼好像日本鬼子的思路,一個套一個,怎麼複雜怎麼來,根本不管合理性。日本人的美學就是工作量=質量,老師相比也是這個公式的追隨者。
而且美國人還有個好萊塢帶來的毛病——追求最大意外性,你要是看到作品開頭出現一個無關緊要的路人甲,後面再沒出現過,那兇手就是他了。這書至少套了3層假象,而且毫無推理,單純的「你沒想到會這麼複雜吧,說不出話了吧。」
最討厭的是老師還沒忘記作文要首尾呼應,收尾部分的犯罪手法也是靠民用電。《睡偶》也是老師寫的,我覺得比這本強多了,但是我要是學法律或者心理學的,肯定感受會大不一樣。
如果用一句話總結這個小說的套路,那就是1+1-3+2-4+5=25,工作量有了,意外有了,邏輯在哪裡

哦,另外,幫手A靠社會工程學找到兇手,然後噴了高科技小組一臉,這情節雖然很接近現實,但是我很不爽,我想給老師帖個標籤——「自己連燈泡都換不了,卻在理直氣壯地指責進化論是偽科學。」


傑夫里 迪弗的推理偵探小說,總是在讀的時候希望它是一部電影會不會更好。但每每讀時又難以放下,一口氣讀完,那份驚悚、刺激、略有溫情,總相伴。但到結尾處,那種現實的溫暖所帶來的感覺,又難以言說。
他確實是位很有潛力的作家,當然現在的名氣也不算小了。


符合大眾審美的暢銷推理小說作家。


那個躺在病床上癱瘓的人的系列非常好,極具電影畫面感的小說。
那個電影採風師系列看了兩個,不怎麼感冒,好像是早期作品。
好像也寫了007的東西,自由裁決吧,看了四分之一,看不下去了,典型的迎合作品。


推薦閱讀:

你能以"從此,你我再無瓜葛"為開頭寫一篇古風虐文嗎?
有哪些手機軟體寫小說比較好用,而且有稿費?
苏轼的哪句诗影响了你?
在赤壁鏖戰中周瑜幾次想殺諸葛亮,在周瑜死後諸葛亮為什麼會如此痛哭哀悼周瑜?
對聯,腳踏黃河兩岸,下聯怎麼對?

TAG:文學 | 推理小說 | 偵探小說 | 推理 | 電影劇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