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不恨自己?


恨自己,也就是恨現實的自己,從精神分析的理論來看,是內心結構中超我對自我的責備。那些超我具有施虐性與過度懲罰性的人,容易習慣性的攻擊自己。所有自卑者都是自我批評的高手:「我不擅長說話……」「這個我做不好……」「那個我吃不消…….」。自卑者的超我習慣性的責備現實自我,為自己設立了諸多的約束與不可能,變得縮手縮腳。

超我有兩個成分,一部分是良心,另一部分是自我理想。良心便是道德規則,當一個人違背了良心時會產生罪惡感。按照弗洛伊德的說法,良心起源於俄狄浦斯情結,即戀母弒父情結。在克服戀母情結的過程中,良心逐步的建立起來了,因此,一個有強烈的戀母衝突的人,容易形成一個過度苛刻的良心結構,以防禦潛意識裡的戀母渴望。這些人對自己的道德標準很高,容易對自己產生憎恨的情感。另外,那些有較高自我理想的人,也會經常性地會攻擊現實自我。這些人會非常的勤奮,潛意識的理想自我會不斷地鞭策現實自我,因此他們難以讓自己放鬆下來,因為一旦放鬆了,理想自我便不高興了。

怎樣才能不恨自己?方向是逐漸的放下過於苛刻的道德標準以及逐漸地修正過於高遠的理想自我。如果一個人能夠充分的意識化被壓抑的戀母弒父的衝動,表達與覺察相關的情感,那麼其良心結構會逐漸的鬆動與柔和,其道德標準便會有了彈性。一個執著於理想自我的人,內在一定會有一個無法整合起來的卑弱部分。因此,如果一個人能夠放下理想自我接受現實自我,他會處於比較整合的狀態,能夠放棄對於完美的渴求,這個過程雖有一定的痛苦感(畢竟當一個人意識到自己不能成為完美者時會感到失落),但這些人能夠享受生活並充滿感恩之情。而一個執著於追求完美自我的人,無法整合內在卑弱的部分,這些人也許會不斷地奮鬥並取得一定成就,但卻會習慣性地恨自己,無法享受生活(也即無法滿足於現實自我),也難以對他人產生感恩之情。


學會和自己相處。


當用實際行動愛自己(吃飽睡足、做認可的事情、尋求幫助、化解內心衝突)的時候就不會恨自己,當感受到越來越多的自我良好感覺的時候,慢慢地就會更愛自己。


恨自己,因為活的不夠洒脫,條條框框太多。我就是這樣,我希望我不善良不大度不會怕傷害別人,我希望我不缺愛不在乎不需要依賴別人,我希望我能洒脫到一切無所謂的地步,至少我會開心。


推薦閱讀:

明天陪女神晨跑,需要注意什麼?
同性同學和我表白,我該怎麼辦?
什麼是宿命?
「感性」問題可以通過理性的「學習」來掌握么?
我是优质女,怎么样才能遇到对的人?

TAG:心理學 | 情感 | 心理醫生 | 心理諮詢師 | 戀愛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