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問題時,我們應該擺數據還是講邏輯呢?

有些學者偏重於用擺數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我們如何證明他說的真偽呢?分析他的數據還是解析他的邏輯。
生活中也很多類似的問題,對於別人提出的觀點,我們為辨析真偽,應該分析他的數據還是解析他的邏輯。


數據是經驗資料,而邏輯則表現了一種關係。兩者之間是完全不可能矛盾的。

之所以我們會認為有矛盾,是因為我們可能忽視了邏輯中的隱含前提

就比如說硬幣的例子,我們根據邏輯得出的結論是:拋硬幣正反面概率各佔50%。可是這個結論的前提是什麼呢?我覺得至少有以下兩點:1. 硬幣為理想狀態(沒有厚度,不會立起來,質量均勻等)。2.每次拋硬幣的方式完全隨機。

在所有的前提都成立的情況下,結論一定會成立,這樣的論證被稱為有效(valid)論證。


而如果由於硬幣自身的原因,導致得到的數據有誤。因為並不是所有的前提都成立,因此即便結論不成立,也無法證明這個邏輯有誤。

上面的這種只是演繹論證,而我們經常使用的並不是這種論證,而是歸納論證。即:

在所有的前提都成立的情況下,結論很可能會成立,這樣的論證被稱為強(strong)論證。


還用硬幣的例子吧。一個硬幣,我投了1000次,有700次是正面,那麼我可以說,當我以相同方式投擲這個硬幣(這是前提),它正面朝上的概率很可能為70%(結論)

總而言之,如果出現數據與邏輯「相矛盾」的情況,有兩個可能。

1. 該邏輯本身就不嚴密,沒有考慮到這種情況。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即便是沒有這組數據,邏輯也仍然是不嚴密的。是邏輯本身的問題,與數據無關。

2. 該數據有問題,不符合邏輯的前提。
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即便邏輯是嚴密的,由於這組數據不符合前提,得出的結論也可能是錯的。這是數據的問題,與邏輯無關。

========================我「理論」與「實踐」之間的分割線========================

舉個現實生活中的例子。
下面有兩個數據:
1. 用百度地圖搜索「孤兒院」,只有20多個結果。
2. 每年美國領養中國孤兒約為5000名。

首先,這兩個數據都是正確的。
有人可能會說:這不是與邏輯矛盾了嗎?怎麼可能每年平均每個孤兒院都有250名孤兒被美國人領養?

這是怎麼回事呢?

問題就在於隱含前提。這個邏輯的隱含前提就是,這5000名孤兒都是從這20多個百度地圖搜索「孤兒院」的結果顯示的地方收養的。

然而,這一前提並不成立。因為中國的「孤兒院」,大都叫做「福利院」或「兒童福利院」,還有的叫做「兒童之家」等等。那些孤兒基本上都不是在百度地圖搜索「孤兒院」的結果顯示的地方收養的。


註:針對舊版問題作答:
————————————————————————
能寫出「擺數據還是講邏輯」這樣的(無補充說明即應視為互斥的)選擇疑問句,這提問的成色未免可悲。在這樣可悲的基礎上,坦言自己要針對公知學者,簡直算是悲壯。悲壯之上,發明出一個「求真教派」來,很好,接近神聖了!


提問的這位衲衣主教明言不想要「正確的廢話」,叛逆精神可嘉。可惜我也不太想賣破綻,說出什麼「不正確的話」或「可利用的話」,下面還是要板起臉來把答話說得枯燥、平穩些:


即使從「講數據與講邏輯不可兼得」這個錯誤的前提出發,純數據都還比純邏輯強些,因為純數據堆砌到一定地步,總能獲得普遍性;而純邏輯歸納一旦面對到具體問題,往往無力應付現實的複雜性,純邏輯演繹在預設前提錯誤的情況下又可以得出無法預料的推論——無論邏輯多麼自洽(俗話說就是通暢),都是浪費時間。


更多情況下,數據即使不用堆砌到「夠多」,對於誠實而務實的人已經足夠有說服力了。例如公知學者——首先都不是公知學者——認為紅朝三年「自然災害」時期非正常死亡人數約三千萬。單這一句話真是沒有邏輯成分,更論不到通暢與否,也形不成美麗的推理鏈條,所以它就不說明任何問題,也不值得驗證,這樣說可以嗎?反正只有人急著正面(用數據!)反駁,還沒人強調它缺乏邏輯色彩。


到此也該確定了:數據和邏輯不僅不是互斥的,而且根本不是同一個層面上的課題。


或者,提問者筆下的「邏輯」一詞是個筐,外延遠大於嚴格意義上的「邏輯」,而要把任何「(誰認為?)必要的」外部信息(包括數據!)都算在內。然而,即使「不合乎『真理』」都不能等價於「不合邏輯」,反之恆假命題倒是合乎邏輯地蘊含一切命題。拜託不要把某些「不合自己胃口/『三觀』/想像力」的立論濫歸為「不合邏輯」吧!


其實指認公知學者喜歡堆砌數據,也是冤枉。堆砌數據是很不親民的做法,即使它經常滿有價值。而公知按其定義,是要追求傳播效果的,如果可能,寧願只玩邏輯不要數據。能對數據如數家珍並經得起(其他數據源,而不是以哪門子「宇宙真理」或「求真教義」為前提的「邏輯」)驗證的,正是原義上的精英公知。你不管多麼不贊同其立場,還是先致以適當的尊重為妙——這也有望令你自己的形象更體面一點。

(個人最近關注克里米亞危機,其中事先擺明了提問者價值立場的問題異常多。其中有的也和此問一樣,居然要划出分隔線,下加註釋來指導答題方向,把「除此不予承認」的醜話說在前頭。提問者既想「搶佔宣傳陣地」,又缺乏自信的模樣真是太萌啦。然而應該坐視此風在知乎滋長嗎?這樣限定答題方向,減少回答的普遍參考意義,倒接近了代替提問者募集資源、完成私人任務的做法,與知乎目前的提問精神是並不協調的。)
————————————————————————————
於是原提問果然被修改了,我很欣慰,樂見摺疊了。
————————————————————————————
補充:對提問的評論及評論答疑
ZiL
這問題改了之後還像點樣,原先簡直低能外露。

昨天 20:43

回答問題時,我們應該擺數據還是講邏輯呢?

*****

蔡猜猜
回復 ZiL
現實中遇到一些討論,反應出來恐怕是有偏差,我們看一個問題的字面意思,卻不知道別人問問題的背景理由的時候,是不是應該理智的去考慮是否要回答一個問題呢?對這個問題提出看法呢?而不是出題的人吧?我想這也是知乎允許修改問題,模糊作者的原因吧。
———————————————————————————————————

我之前所抗議的「正確的廢話」是在答題者「這哪裡是問題的清高態度上」,(當然有說的對的地方我會改進:如無論是否是好答案,都要尊重別人,哪怕確實再說
沒有幫助的話。)也有態度非常好的答題者啊,也有說這個問題是個好問題的人啊?也有說數據和邏輯是分開的,但不是你這種態度的啊?你們是一種看法覺得這是
個不好的問題,但是有必要人身攻擊嗎?有必要代表誰的意見嗎?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為被代表的各位代言嗎?
———————————————————————————————————
佛由心生,心中有佛,所見萬物皆是佛;心中是牛屎,所見皆化為牛屎。
———————————————————————————————————
09:09

回答問題時,我們應該擺數據還是講邏輯呢?回答問題時,我們應該擺數據還是講邏輯呢?回答問題時,我們應該擺數據還是講邏輯呢?

*****


ZiL
回復 蔡猜猜
「反『映』出來恐怕是有偏差」。
——————————————————————
尊重與良好的態度是相互的。網友看到的,只能是你字面表達出的內容。如果你要和密友對暗號,有私信可用,不應往提問里摻雜質。既然公開到提問里,卻再強調什麼背景理由,方便事後翻臉不承認字面上的疑義,這樣「晃點」人,已經是對回答者的不尊重了。

有人的答案正確又「清高」,你也承認了,只因為沒有滿足你提問時的私慾,就被指為廢話,在提問里追加註釋以謝絕,尊重又在哪裡?

最後表示「你若不能夠揣測配合我的私心,不妨放慎重點,別來回答」,這又叫什麼尊重?

「無論是否是好答案,都要尊重別人」。你對「正確」的答案已然尊重成這副樣子了,讓別人還怎麼說下去……

因為原先的提問在核心上有缺陷,為社區問答質量計,我想與其勉強修改,不如指出缺陷何在。這似乎不應受到指責。


到指責回答者:原來的提問者自稱「求真教徒」,然而此處的「真」看來比約定俗成的「真」並無新意,則提問者只是想自稱為一個「具有類似宗教虔誠精神的世俗
的求真者」。既然仍要入世,也就不好攔著別人以手指他,當眾試問:「各位請明眼看:此君何德何能,敢以虔誠求真者自居」了。畢竟,跟一個確定為貨真價實的
虔誠求真者作對並不光彩,必須先把這個稱號的真偽驗證一番。以這種低級話術,客觀上陷潛在反對者於不義的做法,又算哪門子尊重呢?

最後,我之前一評一答,代表了誰了??何出此言,我很好奇。


由心生那話純是詭辯,否定了人的判斷力和判斷對象的客觀區別。此話原本出自朋友逗趣,當真則可笑。不過我家鄉的小兒管路上狗屎叫「地雷」,以兩者都不好
踩;之前我踩進那個修改前的提問,是真心被「雷」到了,哪裡顧得上別人稍後會不會拿佛家俏皮話來討論我心中有什麼。現實中的牛糞,我不介意它反「映」在我
的心中,這就是所謂的「認知」,不怕人笑話。

16:10

回答問題時,我們應該擺數據還是講邏輯呢?


我個人認為,數據是證據,而邏輯是鏈接證據和結論的過程。兩者不在一個起跑線上,不是二分矛盾的。

再看到一個由數據作為證據的推理時,質疑數據應當是第一步,之後再讓步假設數據成立,邏輯是否成立,不可偏廢。

而你回答問題時,如果是做嚴格的科學研究,數據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你的數據要能夠重複得出,即他人在你規定的條件下,也能得出同等數據,這才是有效的證據。


好問題,不請自答。

作為使用數據者,最之初,應該做到下面這幾點心中有數:

1. 我要用的數據源自哪裡,可信嗎?這些數據曾被引用過嗎、是如何被引用的?
2. 這些數據是如何收集的?樣本是怎樣的?我能找到數據收集的相關說明嗎?
3. 如果我知道了要用的數據來源可靠,並且我也了解了它們是如何被收集的,現在我需要考慮的是,它們也適用於我自己的實例嗎?


引用數據時:

1. 我有沒有詳細闡述引用數據來支撐我的什麼觀點?
2. 我有沒有說明為什麼我可以用這些數據來支撐我的觀點。
3. 我有沒有註明引用的來源、包括數據的各種相關信息?


如果大家都喜歡硬幣的栗子:

1. 我投得的結果近似 70% 正面朝上,所以我就能推斷說、這枚硬幣被投正面的概率是 70% 嗎?為什麼能、為什麼不能?換了小明 A、小明 B、小明 C 來投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2. 如果我的 70% 的結果不可以支撐我的假設,我該如何修正我的實驗?
3. 我的 70% 可以支撐怎樣的假設、為什麼?

我的觀點是:確保你要論述的內容嚴謹、無懈可擊,比選則用什麼方式論述,要重要得多。


邏輯論證得出結論就必須依靠一個前提,這個前提可能是數據也有可能是常識公理。兩者缺一不可,只靠數據得出結論或只靠邏輯推理(無前提)都是不可能的!你之所以看到這種現象只有兩個原因,一是別人隱藏了論證邏輯或者論證前提(別人認為這個不需要列出來看的人就懂,但是有的外行人就看不出因果關係),二是這種論證本來就是一個錯誤的論證過程。


先舉個栗子:

我們有一枚硬幣,拋了它10次,正面7次,70%。但從一般邏輯上來講,它應該是50%。數據是真實的,但是因為其完全可以用誤差來解釋,這裡會選擇相信邏輯。
我們有一枚硬幣,拋了它100次,正面70次,70%。但從一般邏輯上來講,它應該是50%。數據是真實的,而且基本不可能用誤差來解釋了,我在這個時候會選擇相信數據。即,硬幣有問題,我們應該對邏輯進行修正。如果這個不夠的話那麼——
我們有一枚硬幣,拋了它1000次,正面700次,70%。如果說上面需要依託一些基礎的公式的話,那麼這裡憑直覺也可以認為硬幣有問題了。

以上假設的前提當然是:數據是真實的。這個栗子只是在說真實的數據能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參照。

回到原問。首先應該確保的是數據的真實性,這需要拿這些舉例的人提到出處(當然,一般是沒有的)或者讀者自己具備檢索這些數據的能力。如果是假數據,那麼滾好不送。如果是真的,那麼查看來源的可信度,事實上這裡幾乎只能基於經驗判斷(至少我想不到更好的辦法),如果是花邊小報一類,那麼滾好不送。如果來源也ok,那麼判斷數據本身的說服力有多大,這時可以看看開頭的那個栗子。以上都沒問題的話再看作者用這些數據佐證了怎樣的觀點:

1、原文的邏輯是否清晰?
既然論據是可靠的,如果論點和論據結合緊密,我認為這個論證就會有其價值。
2、接上,如果它很清晰,但與你的已知事實/邏輯有衝突,那麼是否通過一些附加條件後,能讓兩者都說的通?
無論是你還是作者,都可能有意無意的增加了某些條件,這讓你們的觀點不合成為可能。比如你看著統計局發布的平均工資線,基本都覺得怎麼會有那麼高(好吧從一些基層單位的尿性來看,我想它確實不該有那麼高)。但考量到一群可以大幅拉動平均數的個體存在,這個數值當然可以是合理的。
3、如果確實說不通,我們的觀點邏輯就是完全對死了,甚至我同樣能找到可以證明我觀點的可信數據,該怎麼辦?
既然你只是在網上隨便看看貼,又不是搞科研,對此留個念想就可以別管了。or你可以掏出你的論據及邏輯和作者大戰300回合,畢竟人家都寫的如此嚴謹了大概不會排斥和你繼續辯論。當然,最後這句話是我沒實踐過瞎bb的,麻煩聽過就算。

最後總結一下:先檢證數據,再考慮邏輯。前者可以死摳,後者無須深究。畢竟在至多花幾個小時的事情上,考慮不到的方面有太多了。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建議題主先端正一下你問問題的態度。你現在所做的,就像是在鑽牛角尖爭辯1+1=2跟1X1=1哪條算式才是「更正確」的。當別人告訴你兩條都正確,還被你指責「在說正確的廢話」、「沒有立場」、「和稀泥」。

究竟是別人在說廢話;還是你搞錯了什麼概念而不自知、卻在強求自己和別人一起做一道非此即彼的奇怪選擇題?再者,這罵罵咧咧的口氣是請人作答解惑的態度么?


==================下面是答題正文=================

@王昱洲 說的有點高端,我嘗試用更淺顯的解釋。

我大膽猜測題主應該讀完了初中。初中語文教的應該是議論文吧。議論文有三要素:論點,論據,論證。題主所說的數據,經常出現於論據(但論據不止於數據,還包括實例等,只不過數據是一種很有說服力的論據);而邏輯,則通常屬於論證的過程

然後我們來分析一個例1:
小明手裡拿著2個蘋果,小青手裡拿著1個蘋果,所以小明持有的蘋果比小青多。

這一句話中,所列舉的數據屬於論據
通過比較數字的方式比較多少,這是邏輯論證過程
最後「小明的蘋果比小青多」是論點

再看例2:
小明手裡拿著1000個蘋果,小青手裡拿著500個蘋果,所以小明持有的蘋果比小青多。

這一句話中,1000&>500,得出最後的結論,邏輯論證過程沒錯。
但是,人類的手掌不足以拿著1000或500個蘋果,所以這是2個假數據。也就是說,論據是不成立的。這導致最後的論點也站不住腳。

例3:
小明手裡拿著2個蘋果,所以小明持有的蘋果比小青多。
這一句話中,小明有2個蘋果為真,論據沒出錯
但論據不全面,我們不知道小青有多少蘋果。在論據不足、未經比較的情況下得出如此結論,是邏輯論證過程不成立導致論點不成立。

邏輯出錯有很多種的,隨手再舉個例子:
例4:
小明手裡拿著2個蘋果,小青手裡拿著1個蘋果,所以小明持有的水果比小青多。
具體哪裡邏輯有問題就不用我說了吧。

綜上所述,無論是論據有問題,還是論證過程有問題,都足以推翻論點。所以語文課本上說,議論文的三要素,缺一不可。
是不是覺得舉的例子太弱智了?哪有人會蠢到犯這種錯誤?

不過現實就是,類似的論證在網上真不少。例如我們把例3或者例4裡面的字眼稍微改一下:

明朝後期開放了海禁,所以明朝對外貿易比清朝昌盛,明朝更開放。
是不是覺得類似的觀點在網上很眼熟?之前有沒有懷疑過這句話的嚴密性和真偽性?


再來看最後一個例子:
例5:
小明手裡拿著1000個蘋果,所以小青手裡拿的蘋果比小明多

這句話中,論據中的數據有問題,論證邏輯也有問題。那題主覺得應該是「更傾向於驗證數據的真偽,還是邏輯上的通暢呢?」

顯然隨便說一個就可以。兩個都說更加可以,這樣你的反方證明將更有力


對內行人,講數據;對外行人,講邏輯。


世界上有三種謊言,分別是:謊言,拙劣的謊言,和展示數據的統計調查報告


給老闆彙報,講數據。
同事討論,debug,講邏輯。


數據=論據,邏輯=論證,兩者沒有先後之分,只有兩者同時正確的時候回答才是正確的。


這提的叫什麼問題?標題和正文就是文不對題!

「邏輯」有好幾層概念,姑且認為題目中的「邏輯」指的思路,是組織運用論據證明論點的過程吧,也就是論證。題中的「數據」,對應的是論據。

回答標題還有必要多說嗎?有個成語叫有理有據,議論文三要素叫論點論據論證。

問題正文里說的意思——如何識別一個貌似有理有據實則錯誤的觀點——還有意義答一答。

一個錯誤的觀點是怎樣生成的,可能是其論據(數據)錯誤即使其論證(邏輯)正確,也可能是其論據(數據)正確而論證(邏輯)錯誤,二者應居其一。要識別或者批駁一個錯誤的觀點,這兩個維度自然都要試。

對於某些邏輯簡單甚至不需要什麼論證過程的觀點,通過求證其論據/數據是否正確來進行判斷,是相對比較節省腦力的,只要有一定的知識面和檢索方法。費事的是能不能找到數據檢索的渠道,能不能找得到權威的數據來源,甚至需要你具備一定的外語水平。

例子1:
論點:你看我們的工人多牛啊,拿全世界最少的工資,工作時間全世界最長。為什麼我們那麼辛苦,全世界最累,賺的錢還是最少。
數據:中國每小時的人均工資只有0.8美元,是全世界最後一名
——出自郎咸平《新帝國主義在中國》(2010年)

想判斷郎咸平是不是一個大忽悠,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檢索2010年中國每小時人均工資有沒有可能只有0.8美元,是不是排世界倒數第一。可能的檢索範圍應該包括世界銀行、聯合國相關組織(國際勞工組織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簡稱ILO)等等的資料庫,如果想省事,也可以檢索中文新聞,看國家統計局(估計很多人認為可信度角度)或者國際勞工組織有沒有發布相關數據。

真正考驗腦力和知識儲備的,是那種數據確實沒問題,邏輯或論證過程卻具有迷惑性,結論又偏偏是那種隱藏的、暗示的、誘導性的。一旦觀點的受眾帶有意識形態傾向,先入為主,很容易就上當,或者叫被釣魚。

例子2:
數據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生的人還沒有一個活到七十歲的。
數據2:「中華民國」從1912年建立到轉進台灣後,現在的人均壽命已經提高到79.15歲了。
邏輯:人均預期壽命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生活質量的高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出生的人沒有一個活到七十歲,「中華民國」建立後人均壽命卻提高到79.15歲。
隱藏觀點:意識形態相關XXXX。

兩個數據都對,邏輯里隱藏著一個基本算術題沒做,一個人均壽命和「活到」的概念沒區分,需要在贊同觀點之前稍稍開動一下腦筋。

例子3:
數據/例子:一氧化二氫有很多危險,又叫做「氫氧基酸」,是酸雨的主要成分;對溫室效應有推動作用;是腐蝕的成因;皮膚與其固體形式長時間的接觸會導致嚴重的組織損傷;被吸入肺部可以致命;處在氣體狀態時,它能引起嚴重燙傷;在不可救治的癌症病人腫瘤中已經發現該物質;對此物質上癮的人離開它168小時便會死亡;全中國的河流及湖泊都被一氧化二氫污染;常常配合殺蟲劑使用;洗過以後,農產品仍然被這種物質污染;在一些「垃圾食品」和其它食品中的添加劑;然而,中國政府和眾多企業仍然大量使用一氧化二氫,而不在乎其極其危險的特性。
邏輯:避免危險化學品的泛濫使用是政府的責任,政府不能不顧他的人民……
隱藏觀點:意識形態相關XXXX。

所有數據全對,邏輯里隱藏著一個初中化學常識沒判斷,需要在表達憤怒之前稍稍開動一下腦筋。

至於當下流行的大數據和數據挖掘概念,就和邏輯沒什麼關係了。


無論是擺數據還是講邏輯

只要能精確針對問題回答,提出自己的見解就好。

你不要在別人「如何減肥」的問題下裝得一副社會老炮一樣的德行說「活該你肥你早幹什麼去了」這類的話就已經是善莫大焉。


不僅要有邏輯和數據,還要有論據的權重分析

沒有權重分析,可以拿一個正確但是次要的論據來以偏概全,進而誤導讀者


不是應該用數據來論證邏輯嗎?經典的議論文模式啊


從數據找邏輯;提邏輯找數據。前者是外企,後者是國企。


只要你別像CCTV那樣說話就行


我認為無論邏輯與否,都應該用數據說話,即使一件事情大家自己都認為從邏輯上行不通,但是數據告訴我們,當我們真正要做的時候,我們最真實的選擇,數據永遠是事實。舉個例子,扶老人,邏輯上,倫理道德,大家都認為應該扶;數據上,事實如此,絕大多數不會去扶。


回答問題,我覺得要看誰問了

如果同輩,那麼就怎麼想怎麼說
如果長輩,那麼就說的白話文一點,太多數據什麼長輩估計也聽不懂,也不會明白。
如果管理層,用數據說話。
如果面試,親和力加數據工作經驗說話。
如果相親,這都是相臉的,臉好你說什麼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哈哈哈哈
PS:個人猜想,僅供參考^V^


既要擺事實(數據,案例),又要講道理(邏輯),才比較有說服力,不過確實是件悲哀的事情。


推薦閱讀:

人們常說的批判性思維是什麼?它和理性、嚴謹、有邏輯地思考是什麼關係?
假如這世界上只有你一個人不是精神病,你該如何證明自己是正常的?
每次跟別人討論、行動等等的當時,總是不能想出很理性、很有邏輯的觀點,而事後就像換了個人似的,很會思考。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比較會分析思考的人,但是生活中總是重複上述那種情況,類似事後諸葛,如何解決?
該如何理解網路上的某些非理性辯論?
為什麼古代,官兒審犯兒,要喊「威……武……」?

TAG:邏輯 | 數據分析 | 邏輯思維 | 說話技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