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靠譜嗎?
靠不靠譜看誰來判斷了。
對於從來沒有心理學理論的普通老百姓來說,看了武志紅的書,了解了一些心理學知識,發現了一些自己問題的原因,覺得就挺好,已經可以了,那對他們來說肯定是靠譜。畢竟武志紅給他們啟蒙了。
對於心理學界來說,武志紅就是一個很麻煩的存在了,因為他紅,影響力大,但又不屑用科學的路子研究心理學理論,他的理論都是基於個人經驗,沒有實證,他也不想實證,屬於弗洛伊德看了會流淚,溫尼科特看了會沉默的那種。這就很麻煩了,一個影響力很大的通俗心理學作者,普及心理學知識時隨心所欲,等於心理學的名譽就在他的筆頭上,沒有任何同行可以審查他,因為人家不跟科學界玩。他寫得沒問題也就算了,哪天胡寫一通,數以百萬計的人要被帶溝里!從這點來說,不靠譜!
最不靠譜的是武志紅自己說,讀者看了更鬱悶那是讀者的事,我寫作是自由的,不會為別人改變的。這話如果寫小說當然無所謂,問題是他寫的都是理論,會讓很多人認為「心理學就是這樣的」的理論。這太不負責任了。太不靠譜了。
有人會說,心理學界真有那麼厲害,出幾個人寫文章蓋過武志紅不就好了。出得了嘛?一般人真寫不過他。理論文章都是用數據堆起來的,一般人誰看,自己說說的那種理論又有哪個人敢不顧學術聲譽去寫,所以除非是具備深厚人文素養超級大牛,一般人想把理論寫得又精準,普通老百姓又都能看懂,還真不容易。不過幸好這樣的人還是有的,只不過目前還沒有形成武志紅的聲勢。相信神州大地遍地都是目前武志紅級別影響力的人物的時候,大眾隨著整體認識能力的提升,自然會有一個分辨。
你也不能說武志紅就完全不靠譜,在心理學發展的初期階段,一定會有這樣的人出現的,初期還有積極意義的,至少做了非常多的普及工作。目前這種快成教主的勢頭,就看他自己能不能覺察了,渡過去了他還是值得尊重的。
這個問題,在看到知乎這個問題之前,我就想過。作為一名武老師的讀者和懷疑者,也想寫一寫自己的體會。
正如會關注這個問題的大部分知友一樣,我也曾經讀武老師的文章和著作,並且從中察覺了許多自身缺陷的起源。例如被拋棄的恐懼感,懦弱,討好等等。那我是什麼時候開始意識到有點不對勁的呢?有一次,一位好友跟我說,她看到了我在武老師的微博里的留言,看完感到非常痛苦。
那位好友新添了一個寶寶,照料嬰兒很辛苦,加上可能有一點產後抑鬱,無意中看到我也在抱怨母親,聯想到自己孤獨童年的經歷——成為母親的壓力,時時刻刻的憂愁焦慮處於幾乎崩潰卻不敢崩潰的邊緣。
我突然意識到一個問題:如果在童年時沒有得到完美的照料,就從那時起就已經註定不能成為一個好媽媽了嗎?人類是這樣運行的嗎?完美的家庭生產完美的孩子?有缺陷的家庭,孩子只能把缺陷累積下去嗎?從常識來說,我感覺這應該是錯的。
我曾向我媽媽抱怨過一件事:小時候家裡很節儉。過年時客人送點心,我知道那是不能吃的,因為還要再送出去。但是某天柜子里出現了一盒龍鬚酥,我非常想吃,每天去看,終於有一天我拿起它,找到我爸爸撲通跪下,說:爸爸我好想吃龍鬚酥啊!
我爸又氣又急,忍了又忍沒有揍我。
我嘻嘻哈哈地把這件事當成笑話給媽媽講,以前也給我的朋友講過,大家一起笑得前仰後合。
但是我媽沒有沒有一絲笑容,甚至她難過極了。她非常難過說:「我們年輕的時候是不是有病?是不是有病啊?那麼省幹嘛呢。」
現在打出這些字我淚流滿面。我必須承認,給媽媽講的時候,我不是真的說笑話,我其實是怨恨的。像這樣說出來,是在為過去的事懲罰她。
我一度想把武老師的書拿給家人看,但是當我自己一再地讀那些文章後,發覺自己沉浸於痛苦難以自拔,看不到出路。那些文章一層層一次次剝開創痛,晾在那裡,我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如果我拿給媽媽看,一定也會傷害她。
但是,我去尋求這些知識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為了更好地愛和被愛,不是為了怨恨和傷害別人,尤其是我的家人。這違背了我最初的意願。
後來我去觀察武老師微博中和讀者的互動,以及讀者和讀者之間的互動,我發現大家都非常痛苦,並且有很多「我完了」「最好孤獨終老」「沒有能力要小孩」的結論。抱團的怨恨作用是什麼呢?當看到那些觸目驚心的哭喊時,我也不由得再次陷入無邊的痛苦,以為自己曾在噩夢中成長,並將永遠困在心靈的絕境中。
但是回過神來想,我所經歷的真的有那麼糟糕嗎?我已經成為一個一無是處,沒有出路,徹底冷漠的人了嗎?我沒有啊。我有真心喜愛的事物,也發展出了獨特的能力,能體驗到真實的愛恨,也建設了一些與別人的關係。又比如和家人,我依然因為童年的經歷對他們有責備,但同時我們還活著,是成年人,我們有了能力去總結經驗教訓,建設一種可以爭吵和分享,並且不斷達成更多原諒和進步的關係。我對自己有信心的時候,就會同時產生原諒別人的能力。
比如之前媽媽要我幫她約一位北京的醫生,她想去做一個手術。她說,當時她的老姐妹說要去伺候她做這個手術,她說:我要是真要人伺候,當然是叫我女兒來,她會做得很細緻,很好的。
說實話聽到這樣的話,我覺得非常幸福。
幸福歸幸福,照顧一個身體和精神都很脆弱的術後病人還是很瑣碎焦急。我一度非常焦躁,但後來我意識到這種焦躁是因為我在責備自己做的不好,所以就胡亂生氣。於是我和我媽進行了一次心與心的交談——
她:你幹嘛老凶我?!
我:沒聽過久病床前無孝子嗎!
╮(╯▽╰)╭
然後我就好多了。
追隨武老師讓我體會得最多的是怨恨和無力,我覺得那對我的信心是一種打擊。
我還注意到有人問,那怎麼辦?武老師有一條回復里說:那就多看我微博啰。我覺得把尋訪者的出路引向自己的作品,這可能是不嚴謹的。
武老師可以用書寫就消化這些排山倒海的怨恨,並且承受這沒有邊際的信任嗎。如果不是有神一樣的能力,那麼就是有非常功利和直接的目的性(為自己招攬名利,我更希望是這樣),要麼就是他陷入了某種令人擔心的幻覺,以為自己只要攤開紙筆,就可以拯救別人。我想,武老師自己可能也是需要幫助。利益相關:心理學從業者,跟武先生同時存在合作和競爭關係,所以匿名。
評價武先生靠不靠譜,其實是評價他的文章和觀點靠不靠譜。所以我盡量爭取對事不對人。
1,武是北大心理系科班出身,但賴以成名的理論體系以客體關係理論為主,不在科學心理學的範疇之內。武本人也對學院派思考方式頗多微詞。誠然,科學心理學只能解釋非常狹窄的心理現象,它之外存在著大量無法證明亦無法證偽的理論假說和哲學思考。因此,我們不能因為不在「科學」之內就全盤否定武的觀點,但也不能因為北大這塊牌子,就默認武的觀點受到學院派的支持。
2,武成名時,對客體關係理論的學養不算深厚,也不做心理諮詢,憑著把書本的理論和熱點事件相結合,幫助大眾解釋了很多現象背後的心理學(特指客體關係)原理,贏得了口碑。這也跟他在傳媒領域的資源和技巧分不開。成名之後,武有一段時間沉迷於靈修,經歷過大量靈性體驗,有時甚至分不清想像和現實,,同時開始開公司,做諮詢,做培訓,膨脹得比較厲害,這段時間的觀點比較不靠譜。現在武重新回到客體關係理論的老路上來,踏實了不少,但還是有些積重難返的意味。
3,武的文章質量很高,破除了大眾對心理學=心靈雞湯的誤解,但也有過度解釋和過度演繹之嫌。
4,武的文章當中經常流露救世主情結,眾人皆醉唯他獨醒,並且一旦說到「中國式」、「家庭」等字眼,就有戾氣。他的炮火一旦指向掌權者(尤其是家庭中的掌權者),就語帶怨毒,這可能和他本人的成長經歷有關。這種戾氣,為他贏得很多鐵杆粉絲,但也會招致很多人的反感。
5,讀者一旦認同這種戾氣,最初是很「解氣」的:啊,原來我的痛苦是這麼一回事!原來家會傷人!但是解氣之後,並沒有更好的解決辦法,只剩下怨恨和指責,以及對家庭傷害的恐懼。所以可能會導致負能量在家庭中的鬱結。這是武氏觀點的一個副作用。而且武為文敏感而雄辯,常常給人一種他的觀點不容指摘的感覺。這也導致了這些負面能量難以自我糾偏,有形成頑症之兆。
6,近來,武開始批判自戀的「巨嬰」,指出這些人潛意識的「全能感」和「無力感」。不知道他能否意識到這其實也是他自己的問題。他在輸出價值觀的過程中,也有當教主的傾向。
7,我們無法用「完美」去要求任何一個偶像,那是我們自己的全能感的投射。借用「足夠好的媽媽」的比喻,武先生談不上是「完美」,卻也算是「足夠靠譜」的一位心理學普及者。我敬重他的為人,理解他的缺陷,欣賞他的貢獻,也批判他的不足。這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
8,過去十年,民間對心理學的了解除了成功學、靈修,和心靈雞湯,就是武志紅。這是時代的局限。未來十年,我相信知乎上的 @動機在杭州 ,@李松蔚,以及來自豆瓣的 @簡里里,還有更多有志於普及心理健康理念的寫作者,將會發出越來越大的聲音,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這裡面的每個聲音,都不能說是完全靠譜的,必然都有自己的優勢和局限。但如果受眾做到不偏聽偏信,同時聽取不同的聲音,判別篩選,他們可能會得到更靠譜的,至少是對自己更適用的觀念。而同時容納這些不同聲音的一個時代,對諮詢心理學來說,也會是一個更靠譜的時代。我對這一點充滿信心。不負責任的來談談武志紅。
提到心理學,武志紅老師可謂是在大眾認識中最「知名」的一個心理專家了。
武老師本身的專業基礎,不足以支撐他現在的名聲。這是我的基本看法。
但是,這也並不意味著,武志紅就真的像一些同行、武志紅的前讀者們所批判的那樣的不堪。
在這個問題下面已經很明顯的可以看出一種強烈的「矯枉過正」的味道。
我曾經也在一兩篇文章中隱晦的表達過對武志紅的批判和不認同。
但後來我自己反思,再加上和一些其他的同行交流,可以這麼說,一個心理學圈子的人在批判武志紅的時候,你很難不帶有——嫉妒。
真正有水平的同行其實並不會對武志紅這個人本身有太多的看法,一是胡亂分析同行這事不太禮貌,二是也沒那個時間和興趣來評判武志紅。
所以會評判武志紅的同行,我想可能都是像我這樣水平還不高的。
我再次不負責任的以己度人的猜想,一些心理同行在了解了武志紅之後可能會想:
就他那野蠻分析的水平,就他那早已被淘汰的理論,憑什麼能獲得這麼大的影響力?憑什麼他有這麼多的粉絲賺這麼多的錢?
我的水平不知道比他高到哪裡去,我的背景比他專業辣么多,我的文章比他寫的好太多,憑什麼大家都只知道他?
好氣哦~
一些摒棄了武的前讀者們可能會想:媽的當初信你信的不要不要的,還以為看你的書和文章能幫我脫離苦海,沒想到信了你這麼多年並沒有任何卵用!辣雞!我當初真是看走眼了!
平心而論,武志紅老師確實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是因為,他在那個心理學還沒有普及,心理學家還沒有進入大眾視野的時期,他率先以心理專家的形象成名,由此奠定了他的知名度和地位。
他佔據了這樣的一個主場優勢,這個優勢會給他帶來很多的機會、資源、資本等等,這些東西又會令他的影響力持續不斷地擴大。
所以就像滾雪球一樣,武志紅這個「幸運兒」的影響力、知名度就不斷的越來越大。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在一開始就說「武志紅本身的專業基礎,不足以支撐他現在的名聲」的原因。
武志紅成名太早,在他自己的理論框架還不完整的時候就已經是「專家」了,當他成名時,無論是大眾對他的認識還是他對自己的定位都已經有些「定型」,而且也比較難以再修整。
所以這是為什麼很多人感覺他偏激、戾氣重的根本原因——一個「並沒有真正成熟的專家卻習慣了以專家的姿態來分析問題」。
他的理論體系感覺有一些連最基本的精神分析的發展路數都沒摸清楚,太過唯客體關係理論是瞻,必然在看問題的時候會有失偏頗。
如果他對精神分析這個流派本身有個完整地認識,他就會知道,用一種理論去解釋一切,這是非常狂妄的、也肯定是不合理的行為。
但這也是他能紅起來的根本原因。
這一點是非常確定的。
「不是非常的專業,觀點有些偏激,所以更容易紅起來。」
這是基於人性,和目前國人的整體文化水平所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
君不見知乎上多少勤勤懇懇的專業人士辛勤答題贊數不過百,某美女一爆照、某大V一個段子,贊數輕鬆飆上數千贊?
大眾首先是更樂於去欣賞簡單的、易於被理解的東西,你枯燥的講理論根本沒人看。
我自己比較喜歡寫一些非常深入分析的長文,但始終不溫不火。
有一回借著《人民的名義》的熱點,我隨手寫了一篇胡亂分析祁同偉的文章,在知乎點贊數上了一萬五。。。
而且,越是偏激的觀點越容易打動人心,越容易被讀者認同,越容易在讀者的心智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所以武志紅能夠這麼紅,不是沒有原因的。
但正因為他紅起來的一個決定性因素是「他入場的時間早」這樣一個和專業無關的東西,所以很多人才會覺得不公平。
武志紅現在的名聲,也可以說是限制他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自身的種種課題沒有處理好之前就成名,他就很難不與那個被別人所吹捧和崇拜的「武志紅」認同。
同時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獲得了這麼多的關注、資源、名聲、和資本,他所獲得的這一切會反過來將他自己給「捆綁」住。
在一定程度上他就不得不為了他現在所擁有的這些巨大財富而活。
所以他一邊要作為自己所塑造的這個形象的「經紀人」跳出來思考自己該如何發展,另一方面又要作為「武志紅」這個心理專家的「扮演者」,這就會造成一種「分裂」。
我不知道武志紅這些年來有沒有持續進行他自己的個人體驗,如果沒有的話,他現在這樣一種狀態其實,也挺不容易的。
他的一些問題應該遺留了很多年一直都沒有得到處理,所以很多人看他的書、他的文章,還想一直在談的都是他幾年前都已經談過的東西。
我剛來上海的時候去找過一些上海當地的心理諮詢機構談合作。曾經遇到過一位在上海諮詢界「有頭有臉」的前輩竟然從來沒有做過個人體驗。。。
因為你已經處於這樣的地位,已經有了這樣的名聲了,你要找誰去做心理諮詢呢?
所以我想武志紅應該是非常孤獨的。
「知名的心理諮詢師」和「心理諮詢師」事實上是兩個物種。
「知名的心理諮詢師」要如何處理自己的形象,所扮演的角色和自己的關係,這是一個說大不大,但其實也很是關鍵的問題。
但是這個問題他很難從別人那裡獲得實質性的支持和理解,因為知名度這麼大的心理諮詢師只有他自己,他只能自己去探索這個問題。
最後我想為武老師「洗個地」。
有很多批判武志紅的人所持的一個根本論點是:武志紅的文章會把你的創傷和痛苦分析的一清二楚,但他只會把你晾在那裡,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所以很多人看武志紅的書與文章會很有認同感,但並不會被遼愈,反而會越來越痛苦。
但這裡有一個基本前提好像被大家都忽略了:文章本來就不具備遼愈創傷的作用啊。武志紅本來也沒有責任和能力通過他的文章來遼愈眾生呀(雖然他自己好像是這樣希望的吧。。。)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看武志紅的書就好像你去做心理諮詢,這個心理諮詢師會把你分析的頭頭是道,一清二楚,但是他不會給你有任何的共情,接納,包容,和理解。
如果是找的這樣一個心理諮詢師,你會更痛苦,更受傷。
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創傷遼愈需要的是你對創傷的理解和領悟,並在此同時你可以從你的諮詢師那裡獲得支持性、接納性的體驗。
有很多人在批評武志紅的書只會揭傷疤卻不給治療的時候好像在暗示:文章或者書籍能夠在除了分析清楚問題之外,是可以起到遼愈作用的。
但事實上文章永遠起不了這樣的作用。再牛逼的文章本質上只能夠在理智層面上、或者是少許的情緒層面上帶給你一些新的理解和感悟。
創傷的遼愈能且只能在真實的關係互動中發生。
所以譴責「武志紅的書沒有遼愈我的創傷」,這種譴責本身就是不成立的。
就好比你在責怪:「他媽的!英國首相卡梅倫竟然不愛我!」「怒了!隔壁老王竟然只給我兒子買、卻不給小張的兒子買棒棒糖!」
對於那些看了武志紅的書而很痛苦的人我只能表示理解,並且建議你去做心理諮詢。只是客觀層面上,你的痛苦確實不是武志紅造成的。
最最後:
對於武志紅老師本人來說,我覺得他可能需要拋掉「武志紅」這個名字,真實的去生活一兩年,會對他更好一些。
畢竟對於一個自身帶著一些問題,還並未真正成熟的諮詢師來說,「心理專家」這個頭銜他背負起來,可能太過於沉重了。
很多具有開創性的心理學大師,他們所一直在論述的課題,有一些其實都是他們自身始終沒有超越的課題。
而武志紅老師最知名的「巨嬰」理論也許不是在批判別人是長不大的巨嬰,而是反過來在暗示他自己潛意識裡的一種衝突:
我還沒有發育好,其實我自己心理上也是一個很需要別人愛和關注的嬰兒。
(不負責任的胡寫了一通,希望不會被打。)
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風墟先生 ID:psyfengxu 嗎?因為這樣的話能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謝謝離歌的邀請!
問一個心理學從業者靠不靠譜,則一定會進入對這個人的評價環節。
作為一名臨床工作者,武志紅的諮詢工作應該是不錯的,這個可以通過詢問武志紅的來訪者的感受,得到驗證。
作為一名心理學寫作者,他寫得很用心,並也屢次被自己的文章感動並著迷,進入了一種不自知的寫作怪圈——對不確定的事物,用非常確定的口吻闡述,並奉為真理進行傳播。
精神分析學沒那麼好掌握,很多諮詢師都有根據社會流行觀點、突發事件、電影情節等等刺激精神分析想像力的因素,藉助自身也理解不透徹的精神分析術語和解釋來借題發揮大做文章,離題萬千邏輯錯漏,各色概念混淆或拼湊,各種猛料加油添醋,製造危言,然後想要達到一語道破天機的目的。
武志紅也是這一類作家,太過唯精神分析馬首是瞻,有的文章寫得令人不忍看下去,他也許自己在寫作過程中會很嗨,思維跳躍,端出一鍋大雜燴給大家吃,但真的很難消化經他改譯過的觀點。
心理學從業者最佳的學習態度是科學心理學與人文心理學兼修,心理學中科學的那部分,大概武志紅也都還給老師了,所以他的文章和微博有許多邏輯不嚴謹的地方,是能夠被人看得出來的,至於他自己是不是能自省覺察,不得而知。
他在網路與人的衝突,多少反映出他個人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誰又沒點防禦意識,誰又能事事都冷靜而考慮周全?所謂個性上的圓融修行,要靠經驗累積認知突破,為人更謙遜更謹慎,更為他人負責才能達成。
怕看到諮詢師寫影評,怕看到諮詢師照本宣科,怕看到諮詢師變成萬人迷和自體教主,怕諮詢師沒有國際眼光,怕諮詢師只愛人氣不愛鑽研,怕諮詢師倚仗心理學抹煞自己的寶貴人性。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靠不靠譜,沒有定論。
有很多比他更好的諮詢師,老前輩,都不上網。有很多不如他的諮詢師,互相傾軋,都在想方設法出人頭地。
完。
我的公眾號:tiangexia2016
http://weixin.qq.com/r/A0gYAOLE8r_NraZj9x0R (二維碼自動識別)
新年前剛取關武老師的公眾號。
所以看到這個題目忍不住想說兩句。
三年的讀者,老師所有的書都看過了。前不久的公開網課也去聽了。
取關的不是因為認為武老師不靠譜,而是意識到自己已經成長了,不再需要從武老師的文字中汲取營養了。
成長的一個很重要的標誌就是深切體會到了凡事不用非得去「靠」點兒什麼才能安心,以及「譜」這回事兒要自己親身去探索發掘。
世界很大,兼容並包。唯有自己的心才是最靠譜的指引。
1 武志紅曾經讓我有很大的認同感,對自己和人際關係對人的影響都有了更多的了解,不再因為混沌而那麼焦慮了。
2 看到李雪寫自己從絕望,一點點覺醒,也很欣賞和讚美她,為她開心。李雪有一種脆弱而絕望的美。她在一點點軟化,一點點自然。
3 武和李都有戾氣。不過也正常,他們也不是聖人。我也有戾氣。我曾經被他們的博文所吸引,未嘗不是因為戾氣而帶來的認同感。
4 武和李都讓人可以正視自己的情緒,需要,以及正視家庭對自己的控制,傷害。以及,正視自己內心的無力感和絕望。
5 然而,不要停留在這裡,不要停留在這裡。繼續往前面走。明白自己為什麼會仇恨,難過,哀傷,無助,不自由,不是為了停留在裡面,相反,正是為了不被它們控制。從裡面走出去。
6 從 free from,掙脫。到free to,創造。人生的目的是為自己負責,創造自己想要的人生。為自己的自由負責,為自己的情緒,環境,更好的未來負責。
7 不要停留在武。多學,多看,多思考,多實踐。不要崇拜。不要停留。從看武推薦的書開始,繼續往前面看。《少有的人走的路》、《請別用愛控制我》等等,繼續往前面看。
8 成為一個內心飽滿,不需要抱怨,不需要用傷口尋求認同,不需要用討好得到關愛的人。成為一個內心有勇氣,能不害怕受傷,地去信任,包容,創造的人。
9 謝謝。再見。1、精神分析學派本身有多靠譜這是有不同意見的。許多學派大概不會把它看成很靠譜的…
2、武志紅點出了非常多看似平常但其實很不合理的現象。注意,是指出了,不是解釋了。中國式家庭關係是混沌不清的,嬰兒早期缺乏關愛(不是人們通常想像的那種關愛)會有許多嚴重的後果,婆媳關係的源頭並非婆婆和媳婦倆人等。這些現象以前並非不為中國人所知道,但讓大家都來注意到,他的微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他還讓人們明白了,這些看似平常的現象不一定是正常的,比如小孩被大人「逗」可能是一種羞辱等。這是他的貢獻。
3、他所不值得提倡的地方在於,他試圖,或者已經,把他見到的各種不合理用同一個流派的理論去解釋,讓人忍不住質疑:是否有些是為了解釋而解釋?他所指出的不合理誠然存在,但這些不合理真的是由這些原因導致的嗎?有沒有別的原因?真的有這麼一種心理學學派能解釋中國人所有的心理和行為異常嗎?他在短短140字對某些人或事做判斷的時候是否妄斷過?
過度解釋、一切都能解釋、為了解釋而解釋有時讓人有「走火入魔」之感,尤其是這種理論無法證偽。(當然在心理諮詢界證偽這麼高的要求就不要想太多了……)
4、沒在他那裡做過諮詢,不清楚他在工作中是否可靠。
5、總的看法是:他讓許多中國人更關注心理學,讓人們將習以為常的陋習抽出思考。他的理論和解釋有參考價值,可以在某些事件的分析里起到作用,但不要全信。
不過話說回來,一個懂得思考的人,在自己想清楚之前,任何「理論」和「假說」都不應該全信……武志紅,或者任何人,是否靠譜,取決於你怎麼看他。你把任何人作為靈魂引路人,恐怕都不是靠譜的。
我關注這個問題很久了,前排的眾多專業答案,贊同的都點了贊。作為武志紅曾經的忠實讀者,也來談一談我作為門外漢的一些小看法。
最初被武志紅的文章吸引,是因為他指出和關注了很多已經很嚴重,卻從來沒有進入過主流視野的問題,也就是中國式家庭的問題。家庭不健全家庭生活不幸福導致各種問題的人,當時幾乎只有武志紅可以看。武志紅的觀點在當時看來還是非常震撼的。與其說是他精準解釋了什麼,不如說是他作為一個已經有一定權威性(當年社會對北大碩士什麼的還是很崇拜的)的專業人士,第一個承認這些問題的存在,第一個認為這些事情有問題,這種見解對社會的影響,遠大於一個普通專業諮詢師能對社會施加的影響。當然,這件事本身也是中國特色,一個更成熟的社會裡,單個人很難施加這麼大的影響。
他的文章看了很多,但我最喜歡的反而是他所轉載的,他朋友寫的一篇尊重自己的感覺——《挪威的森林》讀後感(轉) 這篇文章寫得很散,不是光看題目就能看到全貌,一定要讀完,最好還要去看看挪威的森林。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覺得這個觀點非常新鮮。因為就連村上自己,有時候都會認為自己去寫作是在進行社會批判。文學作品進行社會批判有一個內涵悖論,任何一部作品都無法超越:它只能指出問題,最多提供雞湯,但無法解決問題。所以,讀者讀書意識到問題了,痛苦了,可是又沒法解決,於是越讀書越痛苦。這時候,也不好說文學作品做的是好事還是壞事——對個體而言,那種清醒看到了又無法改變的無力感是非常折磨人的。而此文的觀點完全與《挪威》自身的批判性無關,它從一個很奇特的視角分析了小說,很有理有據,而且提供了一個非常切實可行的解法:「晃晃悠悠」地活著,自己怎麼開心怎麼來。對這篇文章的含義,我思考了很久,到現在都沒有完全參透。一個直接的結果就是變懶了,從直子姐姐式的五好學霸變成了渡邊徹式的學酥_(:з」∠)_。不過這麼幹了以後好像幸福度真的提高了一點,雖然只有一點。
真是奇怪,居然有人以尊重自我的方式見容於賤踏別人自我為特徵的社會。如果村上能做到這點,這說明,社會並不見得就一定容不下你的自我,關鍵是你能否堅持你的自我?能堅持多少?能堅持多久?你離你的內心有多遠?你能一直能活在你的內心裡嗎?
我覺得這段話說的特別好。年輕的時候你很容易就會覺得自我是最沒用的,世界的規則每一點都能無縫碾壓自我。但是當你看看身邊活得開心的人,他們全部都是堅持了自我的。堅持自我是一個很高難度的事,不是說我喜歡什麼就一定要這個不要別的,而是勤於體察自己的真實感受並依據它做出改變。很subtle,需要不斷學習領悟。但如果最開始沒有對它的尊重,也就談不上學習。總之,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
讀武志紅好幾年,最後腦子裡明確記得的,反而是一篇他轉的文,也挺諷刺的。這或許說明他和我脾性終究不合——果然,後來看得多了,漸漸就感覺不對勁了。他有兩個觀點讓我很反感。
第一,他認為由於嬰兒幼年時期得到足夠關愛非常重要,所以女人應該給放兩年產假,強制執行。
第二,他認為同性戀有病。
對第一點,也許這個理論基礎有一定道理,畢竟是精神分析最經典的理論了。可是人的成長並非如此單純。而一定要放兩年產假,實際的效果必然是女人都找不到工作回家帶孩子了,也會產生大量為嫁人而嫁人的婚姻,女性在事業和家庭中的地位一落千丈。嬰兒有受到關愛的權利,他們的母親就沒有么?何況,母親被鎖在家裡,最直接的結果,就是會開始控制孩子。中國人大量心理失衡——源於童年得不到關愛——所以母親要多放假陪孩子問題就解決了,這個邏輯鏈,漏洞百出。更大的可能是社會要求母親在家看孩子,母親心理扭曲變成控制狂,中國式家庭惡性循環又加重了。中國家庭問題有深厚的社會經濟根源,不是一個簡單的政策能解決的,而且多放產假的負面作用肯定大於正面。武志紅的本心我能夠理解,但他犯了一個常見毛病,就是以為一個複雜問題的解決方法可以非常簡單,而且拒絕對自己的想法進行修正反思(不過那是當時的事,後來我就不知道了)。
第二點是我至今無法理解的。我看很多關注武志紅博客的忠實讀者都是同性戀,吳幼堅還推薦過武志紅的書,但武的很多博文里明確認為同性戀是一種病態。我簡直無法理解他這個結論是依據什麼科學道理,難道是武年輕的時候受...不對不能這麼理解...或許是他的一些病態的同性戀來訪者或讀者給了他這種偏激的印象?任何一個受到長期壓抑的群體,都很可能會有比較嚴重的病態表現,但這是長期壓抑造成的,不是他們的性向造成的。不然,如果發現黑人比白人精神疾患率高,難道你能據此說明黑人是病態的?至於有些人可能確實是因為家庭原因成為同性戀,比如小時候爸爸出軌結果不喜歡男人了之類,那也是既定事實了,是人家自己選擇的道路了。每個人的現在都是由他們的過去塑造而成,我想心理諮詢師的使命應該不是挖出過去的傷口-&>否定過去-&>推到自己重來,而是幫助來訪者或讀者建立讓自己滿意的自我吧。這方面我至今無法理解,不過,武談論同性戀的文章也不多,也可能我誤會他了。
所以我後來就不看他的文章了。現在網路上能見到的心理諮詢師越來越多,人人都發文章營造個人品牌,有的時候讀一讀長知識,有的時候覺得不必迷信才好。諮詢師也是人,尤其是寫書和發文章的時候,並不處在工作狀態,他們說的話不都是真理,也肯定不都適合自己。擇其善者而從之,也算是尊重自己感受了。看了些答案,補充點自己的想法:
一。
心理學是乾巴巴的東西,人不能只讀心理學而不讀其他人文讀本,否則就會感到痛苦。
生活並不只有乾巴巴的剖析,還有許多真善美的東西值得去體會,所以也看看小說能補缺。
二。
作為一個讀者,同許多人一樣痛苦過,迷茫過。
但現在我明白了,這本書只是我往上走的階梯之一而已。現在你因為了解真相而埋怨父母,就怪這本書,那你就錯了——試想,如果不曾了解真相,以後你很可能就會因為無知而重蹈覆轍在你的孩子身上。而我們讀這本書,不是為了埋怨父母,而是為了讓自己避免重蹈覆轍。
三。
不想重蹈覆轍確實是很需要努力的。
普通人的生活,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再往上一步,渴望改變生活的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就像讀了武志紅的書而迷茫的人們,我們心裡可能因為活得太「明白」而再難以感受生活中簡單的美。
而真正能改變生活的人,必須再往上一步,重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境界。——直到我們能再享受生活本身,並避免因無知而後悔,這就是努力的成果了。
四。
心理學用來剖析自己很有用,用來剖析別人容易出亂子。
五。
偶爾我也問自己,「糊塗是福」,為何還要選擇把很多東西看得明白?沒人願意活得「明白」,包括我自己。但既然我們渴望改變生活,就要抱著開放學習的態度,不斷往上爬。猛葯也在所不惜,但前提是你在進步,在兼聽則明。
從武志紅老師處受益良多,因為經歷的關係,他講授的東西,更多地給人一種「病人與病人探討病情」的感覺。
他不像身處事外的他人,他也在經受那些痛苦,感受它,咀嚼它,分析它,敘述它……
而且,他的很多感悟都在進化,他並沒有依靠一套成型的理論解釋一切,從他的微博看來,他一直在進步或者說用身心體察自己和他人,不斷修正……
我個人是極為感激他的,他更像是一個領路人,也許有不完美的地方(比如過度闡釋,比如用心理學解釋一切的傾向),但無疑他給很多人帶來了真實的進步。
所以,結論是:靠譜。
而且,你要是他說什麼你都信為真理,完全沒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那就不靠譜了,不過不靠譜的也不是武老師,而是讀者了。武志紅代表著這樣一群人。
1、有正規心理學學歷。
2、並沒有接受完善的心理諮詢訓練。
實際上中國有著正規心理學學歷這些人不見得靠譜的(包括我),心理諮詢訓練體系非常不完善,很多開工作坊的人(不點名了),自己都沒有接受長程諮詢,自己接受督導的經驗也不多,所以講課寫書時候頗為偏激,可以理解。
當年心理學被打倒,文革撥亂反正之後,很多語文老師,數學老師轉過來教心理。並且即使是中德這類所謂三年連續訓練,其實也是短訓,安排學員接受諮詢僅僅有十節而已。
武老師現在也在跟著塔維斯托克的老師在繼續學習,其實我還挺期待他以後的言論的。→_→他的書不錯,對與父母關係有問題的人很有幫助,可是我們在成長,他好像一直沉迷於自己的世界,他這人又喜歡剛腹自用,招收的心理諮詢師都要認可他的,這是他的招收標準,其實最大的巨嬰其實是他自己
武志紅幾乎每本書,每個博文都差不多閱過的人,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最初知道武志紅是因為一個有小孩的長輩他推薦的,還很熱情的給我copy了很多武志紅的文章,那個時候我高三剛畢業,還沒怎麼放在心上。然後,大三的時候,失戀啦,心情很糟糕,想要治療自己,看了很多這類的書,有武志紅、張德芬、素黑、西藏度亡經、靈性鍊金術等等,反正自己也差不多成了半個專家了。
先總結一下武志紅的一些重要觀點,個人理解,可能有不準確的地方:
1、他認為每個人的童年特別重要,每個人童年和家庭的關係,會在成年以後繼續伴隨這個人,並且這個人與愛人的親密關係會不自覺的重複自己小時候和父母的相處模式。所以童年很重要,認清自己的小時候長久以來形成的家庭模式很重要。我個人受其啟發寫了一本《家庭觀察日記》來反思自己小時候的家庭模式,個人感覺受益頗多。
2、他認為母嬰關係非常重要,如果一個孩子在是寶寶的時候能夠對媽媽有全能的掌控感,寶寶才能健康成長。批判了哭聲免疫法,覺得每一個孩子來到地球,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外星人,剛來到什麼都不懂,就有人強迫你呼吸地球空氣,吃地球不熟悉的食物,好像一切都要理所當然融入地球,那麼這個小小的外星人一定是非常害怕。如果這個時候還要用嚴厲的方式對待小寶寶,對小寶寶來說是恐懼和殘忍的。如果一個寶寶在有需求的時候得不到媽媽的回應,那麼他長大後也許就會成為一個不會回應他人的,封閉自己的瓶中人。
3、他認為人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人的情緒要自然流動才是健康的。所以不好的情緒我們要學會掌控,而不是抑制,抑制的話會產生心靈上的創傷。悲傷、憤怒這些情緒都需要我們直面,在他的書中《心靈的7種武器》裡面,告訴我們情緒是人成長的力量,他認為,有的孩子身處悲劇,為什麼還活得那麼自然健康,是因為他們直面自己的情緒,書中的例子是,有個孩子過得很慘,真的很慘,沒人比他更慘了,所以他哭了很久,覺得我就是這麼慘啦,認清了這個現實,所以他的痛苦感覺就自然流動了,這個狀態接受了,不抗爭了,才有了新的開始。
4、他很叛逆,認為傳統的中國忠孝,有時候是滅人性的。比如父母做什麼事情,都拿為你好為幌子,實際上看不到孩子真正的需求,和孩子本身。他也認為中國人的邏輯思維是一團漿糊,什麼事情都喜歡連帶著,所以中國存在著很多巨型嬰兒,因為只有寶寶才那麼自戀,認為世界上任何好事和壞事都與我有關。許多女生談戀愛的時候,也帶有這樣的邏輯,你不這麼做就是不愛我balabala的,就是這種漿糊邏輯。
4、他認為中國家庭有種悲劇的輪迴,簡單來說,就是孩子小時候在無回應的孤單狀態長大,所以他長大以後就是冷漠的,遇到一個熱情的伴侶(多半是無安全感),常常熄滅對方的熱情,婚姻就變成一潭死水,有了孩子以後,熱情過剩的另一半找到人生的意義,就是控制孩子,孩子又變得如死水。如此循環。
……
這些都是我個人的回憶版,而且我不是科班心理學出身的,有說的不是很準確的地方,但是我可以明確感受到武志紅在把自己所有的想法系統化,正在趨於建立一個完整的中國家庭和中國社會心理的理論,因為在他看來中國人的心理是在是太特殊,太有可研究的地方了,而且在國際上算是一個空白領域吧。
諸如此類的看法很多,有很多我都是很贊成的。不過武老師有時候會討論一番政治問題,可能與他當了五年的廣州日報國際版編輯的職業習慣有關,但是他很多時候是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問題,不免會有些偏頗。我覺得他的專業性問題回答的還是很好的,其他方面的問題,就沒那麼權威啦。
說實話,我個人是覺得從閱讀他的文章中學到了很多,可能我本身就是比較喜歡自省,並且希望過更好生活的人,而且他說的很多癥狀我可以從我自己甚至身邊的朋友都可以找到對應的癥狀,所以我還是比較信服的。
建議樓主自己看多幾遍書,看看適不適合自己,覺得有讓自己對現在生活有所反思的,那麼你就看。你是在認為是垃圾,不看也罷。最終應對自己痛苦與快樂的還是自己,找到自己合適的書,合適的理念,合適的方式最重要。
最後我想說,我其實挺佩服武志紅的,他一步一步實現了自己的夢想並且影響了一批人,很多人,大概只有想法吧。你覺得很多不靠譜的想法不靠譜的人,人家成功了,是因為人家有毅力,懂得順時代之潮流而從事,並且實幹。
所以,他的理論靠不靠譜,我覺得要你自己檢驗。
他的人靠不靠譜,我認為,靠譜!
有人說武志紅的文章裡面,但凡提到家庭就有種戾氣,導致認同他的讀者看了之後也滿腹戾氣。我倒是覺得,如果是真的被家庭禍害深的人,一旦覺醒,不可能沒有戾氣。從覺醒到憤怒抗爭再到和解,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
比較理想的狀態,當然是最終和家庭和自己內心達成和解,能不能做到,就看個人智慧和有沒有反省到底的決心,但沒有經過憤怒的覺醒,是難以想像的。一個人既然覺醒,意識到過去種種外界也好,自己也好,加諸在自己身上的枷鎖、不公正和痛苦,心中必然先湧起悔和怒。沒有痛徹心扉的苦,直接就進入雲淡風輕的階段了,那不是凡人。
成長是一個過程,武志紅本人也在成長中,他靠譜不靠譜,要動態的看。但有許多人從他的文章受益,從而成長,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很高興看到知乎上排名靠前的回答都不是一棒子打死式的。
有句老話叫「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各人」,武老師給過不少人啟發,但最終心靈能長成什麼樣,不能指望武老師給標準答案。
感覺他對自己的定位更像是一位結合中國情況的心理學普及者。其實武志紅闡述的很多東西都是非常基本的理論,也毫不新鮮,但是他能夠將這些東西結合到中國的實際中,而且用很平實的例子講出來,所以受眾很廣。
武老師的書一定程度上撫慰了我的孤獨和焦慮,也認識到有一些問題不是我自己單方面造成的。當我逐漸認清了一些東西,我開始釋然,學著改變自己,變得開闊,更懂包容,更願做積極的努力,都是因為真的愛。給願意調整的人一些建議,讀完後自己知道就好,對家人不要血淋淋地揭露,那太殘忍。巧妙地去影響就好。
---------------我是分割線
看到贊同的人越來越多,再補充一下自己的心得:
代際傷害是個普遍現象(國內外皆存在),父母那一代人也沒有得到過我們理想中的那種愛,所以他們也沒辦法給予我們。但無論如何,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命運。同時,這也不能成為沉湎傷痛而不去努力的理由,相反更應該做好自己。越來越好的你,是可以影響或改善家庭關係的。雖然這個過程很痛苦,但熬過了會脫胎換骨,值得!
一個分享專業知識和個人見解、能讓人受益的人,非讓他扛起神全能的責任。
沒有一個人是全然靠譜的,希望別人完全靠譜,否則就是不靠譜,實際上是期望能放棄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努力,希望別人能絕對正確地引領你走向成功。這就是造神造偶像,當送上「神壇」的人出了差錯之後,狂熱的信眾要麼不相信不承認他有錯,要麼更狠毒地痛打曾經的偶像,以標誌自己的精明,發泄對方沒有達成全能帶來的失望。三人行必有我師,還得擇其善者而從之呢。破四舊要是連精華都破了遲早後悔。不能要求別人全能得言行全都沒有問題,以便於自己無腦照盤全收。也不能因為抖落出點不合適的,就把好的部分也否定。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常常這樣:看了一個人十篇文章,覺得挺合我胃口的(不論對錯),粉粉粉!第十一、二、三篇,不合胃口了(不論對錯),我機智的知道這人從頭到尾就是個傻X,蓋棺定論,粉轉黑,以前ta給我長的姿勢都不算ta頭上了……過些日子又看見一篇貼心的(不論對錯),一看作者………………一來二去就知道自己幼稚了。
看過他的書,也關注他的微博,初步接觸武志紅提出的種種觀點時有一種很震撼的感覺,用他的理論關照自身成長和自己的家庭模式,蠻多現象可以得到解釋。
不過我認為有一點要值得注意,他更多是引導人看到問題形成的過程,如原始的親密關係家庭模式對個人性格形成及後來影響等,是一個追根溯源的經歷,但是並沒有過多談論問題可能得到解決的途徑或辦法,對於個人如何建立起自己,改善自身處境談得還是很少。
這就可能產生一種結果,讀他的書,你不斷發現自己身上的種種問題,試圖找到這些問題產生一些深層次原因,甚至能看到它們潛藏在中國社會一些很普遍的文化現象中,很可怕,但是之後呢,怎麼解決,不知道。
而且正如樓上說的,我覺得武志紅有時候真的有點在「為了解釋而解釋」,把很多現象歸類,然後用他的理論(如母嬰關係)加以解釋,事實上現象背後可能產生的原因是很複雜的,不是一個問題就能夠說清楚。如果對自己沒有足夠的了解與判斷能力,就可能陷入片面的誤區,不斷找問題又無解決之道真的很容易就會「走火入魔」了吧。
總之,辯證看。
真的好期待有更多研究中國家庭模式和中國獨特社會文化的不同聲音出現……
嗯。我當初也看了很多武志紅的文章,在這裡聊聊我自己的看法。首先他的文章使我走向了想不斷挖掘自己和自己家庭的漩渦之中,那時候我經常最多的感受就是憤怒,迷茫。因為我覺得我知道有這麼一回事,但不知道解決的方法,覺得很煩惱。然後覺得他的觀點能夠解釋我身上的很多問題,所以把他推薦給我身邊很多的朋友。我身邊的朋友大多與我有類似的感覺,甚至開始變成武志紅至上主義者。在這裡我不評價他的觀點是對是錯,因為我也沒法說清楚。但我後來慢慢思考到,其實每一件事都無法說得過分絕對,因為我覺得武志紅的聲音固然是存在的,有人認同他,有人否定他。但我覺得可取的方法是尊重他,盡量不要去全盤否定或全盤肯定,對武志紅來說如此,對其他人說的話也是如此。一千個人對同一句話有一千種解釋,選自己覺得舒心的就好。
推薦閱讀:
※想做心理諮詢,有心理諮詢師願意來幫助我嗎?本人身上有800元可拿出來做治療費。?
※為什麼常常會因為長輩的表揚和讚許而感到不快?
※為什麼參加了很多諮詢工作坊,學習了很多新的諮詢技巧,但依然無法避免來訪者脫落?
※長期心理諮詢中感覺親人與朋友都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覺得孤獨怎麼辦?
※按摩的時候被解開內衣,是被揩油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