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真的悟道了嗎?
沒咋看王陽明,但我記得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這麼一句話: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悟道了?不不不,根本沒有,他認為這個世界屬於心的世界,認為眼心沒有看見過的東西都不存在,一但看見就存在。那麼看出來他的矛盾嗎?因為他還有心啊,心本無所住,花就是心,心本是花,不能因為看見,了解,所以知道他們在心外,心如果還有內外的話,則此心非真空,實是頑空。
那麼我們在看看《六祖壇經》的護法品是如何來描述這一境界的: 簡曰:『師曰不生不滅,何異外道?』
師曰:『外道所說不生不滅者,將滅止生,以生顯滅,滅猶不滅,生說不生。
我說不生不滅者,本自無生,今亦不滅,所以不同外道。汝若欲知心要,但一切
善惡,都莫思量,自然得入清凈心體,湛然常寂,妙用恆沙。
六祖大師解釋說:外道們認為佛之不生不滅,是因為不生,這個物體還沒生出來,所以他不存在滅。但此非佛之不生不滅,所謂真佛之不生不滅,實是空心無念,了了分明。此刻毫無區別,無我無道,善惡一如,非是不思,實是無所思。後面不寫了,因為此妙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道教稱之為火候天機秘密,不是丹家不肯說,而是說不出來。非君請試不可。
有知友評論,正好再補充改正我的答案:)
還是堅持反對眼心看到的東西才存在的觀點。
宋明理學也是實學,不是空虛的。
宋明理學是反對認世界為空,幻的。
「物生死成壞,自有此理,何者為幻。」
「陸王心學」來得虛么,那麼當時朱子怎麼評價陸子呢:「陸子靜專以尊德性誨人,故游其門者多踐履之士。」
陸子自己說:「吾平生學問無他,只是一實」。
既然心即理,宇宙之理即是吾心之理有何不可?
陸子謂在人情,事勢,物理上做些功夫。
竊以為那個回答可能是根據佛學來得。不取。
2.評價陽明子是否為聖人,都是我的臆測。沒有那種境界只能揣摩。孔子為聖是大體沒有意見的。而說陽明子為聖,我想程朱理學,船山,潘平格大抵都不同意。船山先生在《張子正蒙注》序言寫下:「陽儒陰釋」,是極大地駁斥。
最後以為類似顏子,應是我的過錯,已刪。
歡迎指教:)
祝好:)
(6.17)
……………………………………………………………
最近陽明子很出名的樣子呀~ 也不知道是好是壞╮(╯_╰)╭ 因為那些小說,還是最近的復傳統的政策風氣什麼的~ 感覺又要出現大肆曲解的啦。 ……………………………………………………………… [[ 【性一而已:自其形體也謂之天,主宰也謂之帝,流行也謂之命,賦於人也謂之性,主於身也謂之心】;心之發也,遇父便謂之教,遇君便謂之忠,自此以往,名至於無窮,只一性而已。猶人一而已:對父謂之子,對子謂之父,自此以往,至於無窮,只一人而已。人只要在性上用功,看得一性字分明,即萬理燦然。」《傳習錄》 ] 這麼一看,道心,道體本質之別何在呢。 若純然天理,無私慾夾雜,豈不有道心,道體。 有是心便有是用,舍用不見心,無心無所用。 …………………………………………………………
借用下某位的答案
{沒咋看王陽明}(沒咋看啊~)
{但我記得王陽明的《傳習錄》中有這麼一句話:友人指著岩中花樹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於我心亦何相關?」王陽明回答說:「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同歸於寂;你既來看此花,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 (╮(╯_╰)╭看到這段話默默想起教科書的呀~啊,滿滿的惡意~)
{悟道了?不不不,根本沒有,他認為這個世界屬於心的世界,認為眼心沒有看見過的東西都不存在,一但看見就存在。那麼看出來他的矛盾嗎?因為他還有心啊,心本無所住,花就是心,心本是花,不能因為看見,了解,所以知道他們在心外,心如果還有內外的話,則此心非真空,實是頑空。} (果然滿滿的惡意~)【後補:《定性書》自己去看】
(我記得教科書還有個攻擊。是「仁者心動」的故事。)
壇經未看,不敢評論。
呔,兀那道士,拔劍來戰~
…………………………………………………………
嘖,看(2)好不好呀~
誒,不是心的世界嘛~天地萬物哪來的╮(╯_╰)╭
誒,怎麼能「未嘗離卻事物」呢。(忽略那隻爪…)
誒,這「我的靈明,離卻天地,鬼神,萬物,亦沒有我的靈明。如此,便是一氣流通的,如何與他間隔得」莫非打錯了??
補足注的後文
這「感應」啥意思啊啊啊啊~
好啦,不鬧了。這語氣不好,惡意重。不好意思。
但是所謂自作孽,實在怨不得旁人。
試問您既不咋看,又為何如此執著的下個「根本沒有」。
不咋看,也可以說意見呀,但您的虛心我未曾看到。不咋看,卻以為一眼看穿了么。
您讀《南華》時,大概不是這態度吧。
要不我推薦下《學龠》或者《朱子讀書法》?
戰鬥結束~
………………………………………………………
回歸正題。
陽明子悟道了么?
何謂悟道?
「 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 」堯舜悟道乎?
文王望道未見,悟道乎?
「三月不違仁」顏子悟道乎?
我不知道。
我覺得若把悟道換去,用「止於至善」「盡夫天理之極」之屬倒是不錯。(《大學章句》)
如果換成這幾個詞,在儒學處以為,陽明子並沒有達到「止於至善」。
………………………………………………………………
不過,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呀。
陽明子悟道與否,與我等何干呢?
若您有志於陽明學,「古之學者為己」呀。
若要與人爭論陽明子地位,陽明先師已說
[ 只要此心純乎天理處同。便同謂之聖。若是力量氣魄,如何盡同得?!後儒【只在】分兩上較量,所以流入功利。若除去了比較分兩的心,各人盡著自己力量精神,只在此心純天理上用功,即人人自有,個個圓成,便能大以成大,小以成小,不假外慕,無不具足。此便是實實落落明善誠身的事。後儒不明聖學,不知就自己心地良知良能上體認擴充,卻去求知其所不知,求能其所不能,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自己是桀、紂心地,動輒要做堯,舜事業,如何做得!終年碌碌,至於老死,竟不知成就了個甚麼,可哀也已!」 ]
[ 某曰:「君子不求天下之信己也,自信而已。吾方求以自信之不暇,而暇求人之信己乎?」 ]
當然,容不得曲解╮(╯_╰)╭
……………………………………………………………
若您有志於儒學,共勉~
以上,祝好^_^
悟了
王陽明不僅得了道心,也得了道用,就是少了道體。
佛只得了道心,小心啊
老祖上星期差點拋下紅塵,遁入空門,被佛超渡
完整的道不是僅有心的。
王陽明早期尊崇程朱理學,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據說他下決心窮竹子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從此,王陽明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創建了心學。「心外無理,心外無物」。據說王陽明格竹子的時候,廢寢忘食、目不轉睛地看著、想著,直到累倒。從次陽明開始懷疑「格物",一直影響了中國幾百年,直到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知識分子才又開始「格物」了。這段話摘自www.jsgsjs.cn/639.html這裡,上面有他與達芬奇對比。
沒有到底那個層次的 就不要妄自評論先人了 先理解透了再來談
多年前,有人向我提起過王陽明,所以今天想簡單說幾句。
王陽明真的悟道了嗎?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那就要首先定義道。在不同人視域下,有著不同景觀的道。所以無法簡單評價王陽明是否真的悟道了。
但是既然人們將王陽明歸於儒家範疇,在儒家的範疇內,人們稱其為聖人,那麼如果我們認定其悟了儒家之道,是不會過分的(雖然儒家內部會有不同的意見和爭議)。我之所以想在這裡評論幾句,並不是因為王陽明,而是覺得很多人經常將儒釋道混為一談,從而在此基礎上去判斷儒家與佛道兩家的高低,雖然這種判斷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覺得這種比較不會有很大的益處。
比如現代哲學也是一個很大的分支,但是人們極少去評價某個哲學的流派是否高於佛道等宗教或者玄門性本。特別是哲學家本身,他們深知思想探索的邊界,而不會冒然與宗教等對比。宗教與玄本,是從思想的終點開始的,他們是在不同的領域探索真知和生命。不同維度的生命視域,可以展開交流,但是如果忽略了其向度的截然不同,那麼就不會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收益。
我覺得在評價儒家方面,最好能在儒家的範疇內評論儒家學說。就像評價哲學那樣,最好不要將思想領域的事情等同於宗教或者超思想領域。比如哲學的主題之一是道德,但是哲學之道德,與宗教之道德,是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思想之道,也不同於宗教之道。他們之間,雖然是用相同的文字,但是在描述不同的世界。人們極少將哲學與宗教等同或者對比,所以我們也最好不需要將儒家學說與宗教或者超思想領域直接對比等同。
儒家有儒者之道,道家有道者之道,關鍵不是混同兩者的時空,而是如何將兩者對接,從而形成一個延續不斷的生命之路。從思想,良知,而過渡到一個能夠超思想的時空,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生命進化的旅程。
人們當然可以向儒釋道三者學習,這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將三者混同於一個時空的東西,那對我們不會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會深受其害。用佛去解釋道,那麼道的根基就會逐漸的被佛教視角所覆蓋,從而中華之道,最終衰落為保持肉體之道。如果用儒去解釋道,那麼中華之道,就會最終被限制在思想領域。這樣,一個完整的生命現象,最終被分離肢解和異化。有用腦袋去活著的人,還有用佛本去活著的人,但是我們也需要一些人,用「華人」的完整生命去活著。用華人的文字,華人的故事,去讓先祖的魂魄再次復活於這個星球,讓後人能接續上中華之氣根。
中華之道,會通過你的氣息,而吹動這個鮮活的世界!
推薦閱讀:
※有哪些關於王陽明的書值得去讀?
※有哪本有關王陽明的書籍最值得看?
※鵝湖之會,陸九淵即以心學與朱熹辯論。何以沉默了300年之後,心學在王陽明手上一炮走紅?
※如何理解,老師說王陽明的話「你不看事物,事物就不存在」違反現實,但是在量子理論里卻有薛定諤的貓?
※「我在南都以前,尚有些子鄉愿的意思在。」這裡王陽明所指的「鄉愿的意思」究竟何指?
TAG:王陽明王守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