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耕地越來越少,而農產品卻越來越過剩?
先斗膽糾正一下,你的問題不夠客觀!
首先,我國耕地雖然比較緊張,但整體面積並未出現明顯下降。國家一直在嚴格控制耕地面積不被侵蝕。
其次,我國的農產品總體來說供給比較充足,只不過出現了結構性短缺。其具體變現為:小麥基本自產自銷,稻穀略有剩餘,玉米庫存高企,大豆產不足消,需要大量進口!
所以,整體而言,我國農產品出現比較明顯過剩的只有玉米而已!而這些年,隨著我國玉米臨儲制度的改革,玉米庫存高企的狀況也已經得到了明顯改善!
我國耕地寶貴,需要像保護大熊貓一樣保護它。
最近一段時間內,有人去我國很多地區做了調研後發現,一些鄉村對土地徵收、流轉政策不夠了解,不少地方存在著明顯的違法違規徵佔耕地、流轉耕地的現象。
即便是有正常合法手續,但是在手續審批過程中或者在在土地徵收過程中,違規現象依舊比較突出,比較明顯的例子就是有人徵佔大量耕地甚至基本農田搞房地產開發、建工業園區、開發區等。
其實,我國如果說整體來說算是地大物博的話,那麼人均下來的話數據就有些尷尬了!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5畝左右,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3.38畝的一半。
耕地問題決定了我們吃飯這樣的頭等大事!必須把關係十幾億人吃飯大事的耕地保護好,絕不能有閃失。要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像保護國寶大熊貓一樣,保護我們國家的耕地。
我國玉米市場整體來說走勢向好!據糧油市場報了解到的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5.3億畝,同比減少2640萬畝,減幅4.74%,而玉米總產量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但我國玉米產量整體而言還能夠滿足國內的大部分需求,市場缺口不大,在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
有業內人士在接受我們採訪時表示,自2015年我國玉米市場化改革以來,國內外玉米價差進一步縮小,扭轉了持續3年的價格倒掛局面。目前我國玉米庫存問題得到了明顯緩解,但改革之路依舊漫長!
《糧油市場報》官方賬號首發於在悟空問答!12.15這個問題其實很好回答,根本原因自然是因為進口的糧食太多了。
2016年全年進口大豆8391.3萬噸,同比小增2.72%。
2016年全年進口稻米353.39萬噸,同比增加5.49%。
2016年全年進口小麥337.4萬噸,同比增長13.51%。
2016年全年進口玉米316.66萬噸,同比減少33.03%。
2016年中國大麥進口500萬噸;
高粱進口665萬噸。
2016年中國進口油菜籽357萬噸,進口豆油56.02萬噸
而統計顯示,2017年,全國糧食播種面積達112220千公頃(168329萬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全國糧食單位面積產量達5506公斤/公頃(367公斤/畝)。
2017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61791萬噸(12358億斤),比2016年增加166萬噸(33億斤)
我們來簡單計算進口糧食的總量,單位為萬噸:
大豆8391.3+稻米353.39+小麥337.4+玉米316.66+大麥500+高粱665+油菜籽357
=10920.75萬噸。
這還不包括進口豆油的重量。
與統計的國內糧食總產量 61791萬噸相比,進口糧食能佔比17.67%。
這是一個恐怖的數據,說明接近五分之一的糧食需要進口來滿足內需。
那麼,反過來想,假如不進口的話,是否就有20%左右的人糧食不夠吃呢?
所以,並不是糧食過剩了。
而是國外的規模化種植,糧食成本比國內更低,大量進口使得國產糧食失去競爭力,看起來像是過剩了。
實際上,更值得警醒,萬一有事,進口不了糧食了呢?
萬一國外巨頭聯合,高價壟斷貨源呢?
耕地毀去很容易,污染也很容易,但是想重新開荒種植就難了。
民以食為天,糧食問題是大問題,糧食自給自足涉及國家安全,必須重視。
微信公眾號:jiabailidiancom 或輸入 加百利點靠木 ,歡迎關注。』
咱聽聽九號地主是怎麼說的:
①耕地面積是少了,但基本農田的安全底限沒破。
因為工業用地與城市擴張,耕地面積相對是有所減少,不過有一點人們往往會忽略,機械化使土地更加平整益耕,逐漸完善的科學種養和與配套的生產技術,產能其實不減反增。
②耕地減少了,倉庫卻滿了。
曾經連續十幾年的增產記錄表明,糧食高產抵消了耕地減少的壓力,隨著儲備庫的增建與糧食增儲,整體存量有增無減。
③耕地減少了,進口增多了。
加入世界貿易後的中國,國外質優價廉的農產品大量進口,也使得本地普通農產品一再退守進存。不能變現的農產品沒被消化,難免出現剩餘假象,靠吃,怎麼吃得完?
④食材多元化,也造成部分糧食過剩。
隨著科技進步,人們在各領域都得了發展,尤其向深海的生產延伸。還有飲食習慣的改變,在一定程度上,也對農產品過剩產生深度影響。比如一些女性為了美,一頓飯只吃一個蘋果加一杯奶,比如一些養生愛好者為了健康長壽,晚上甚至不進食。
另外,出苦力下死勁的勞動者少了,人們整體的飯量在減小。現在,還能看到幾個一頓吃十個饅頭的漢子?
註:九號地主不是農業磚家,他只是一位在新疆生產乾淨食材的老農民,問答觀點純屬個人生活經驗,與悟空官方無關。
現在耕地越來越,人口越來越多,而農產品卻越來越過剩,價賤傷農,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造成。
第一個原因,產品改良,過去種傳統種子,畝產兩三百斤,連自家吃飯都感覺到困難,現在每家每戶都用雜交品種,糧食每畝單產一千多斤,是過去糧食增產的4倍,國家糧食連年大豐收。
第二個原因,科技興農,科學種田,合理施肥,精耕細作,機械化生產,選擇優良品種,是奪取糧食大豐收的關鍵。
第三個原因,經濟全球化,進口糧食,進口農副產品也加大了力度,國外糧價,農產品價格便宜衝擊著我們國內農產品與糧食市場,並且進口糧食質量高於國內,價格又低,糧食加工企業也鍾情於進口農產品加工,以取得降低加工成本,增加企業利潤與產品銷售競爭。
第四個原因,傳統零散種植,各自為戰,造成生產成本高,價格增高,沒國際競爭優勢,造成國內農產品積壓滯銷,再加上種植信息閉塞,跟風種植,分布不合理。
所以,北斗七星認為,以上四個主要因素,是造成我們農產品過剩的主要原因所在。
[熱愛生活,喜歡交流,請大家多多關注北斗七星回答,不勝感激!]
這個問題相當有趣,雖然我並不是在這個區塊的,但是也忍不住給這個問題添一個回答。
目前的情況確實是耕地越來越少了,這個市場給我們發的印象就是,各種資源都在擠佔耕地,不管是道路啊房屋啊還是別的什麼。
可是,奇怪的是,耕地雖然減少了,糧食卻並未升值,反而大有降價的趨勢。這特么就值得警醒了,到底什麼原因使糧價下降呢?
學過經濟學的我們都知道,一種產品價格下降的根本原因是供大於求,也就是市場上同類產品太多啦,大家一起降價,導致價格更低。
但是,耕地就那麼多,糧食就是再豐產,也是有限度的。更何況,近些年為了發展經濟,不斷的建廠蓋房。耕地面積是不斷減少的,糧食產量應該縮水才對,為何反而增產了呢?
其實,糧食並未增產,但是國內糧食供應增多,這是事實。糧食供應增多,這是外部環境引起的,眾多糧食出口國都在向國內運送糧食,這是導致國內糧價下跌的根本原因。
有人就好奇了,那些糧食出口國一畝地能打一萬斤糧食不成?他們自己人就不吃飯啦?
額,我只能說,同樣的土地論單產,沒有哪個國家能和我們的農民想比。奈何人家地廣人稀啊,咱中國農民人均才一畝地,人家一個農民一百畝地,根本沒有可比性啊!要是咱中國一個農民也能擁有100畝地,按照現在的態勢,估計能養活全亞洲的人民。
所以,根本的原因還是外國的糧食向中國輸入。由此導致中國能夠騰出更多的土地,去種植蔬菜瓜果養殖等經濟作物,以此豐富我們的市場。
可是終歸有一天,外國會切斷這種來源的。切斷的方式無非政府強制,或者非強制性的提高出口價格。到那個時候,也是中國農民揚眉吐氣的時候了,不過,中國的農民能揚眉吐氣,也就到了迴光返照了。
謝邀。
六十年代初,中國人口只有六億多,耕地卻比現在多得多。而糧食要定量且需要有糧票才能購買糧食類食品,所有農副產品都需要票證,沒有票證而只有人民幣是難以購買許多農副產品的,沒有布票也是難以購買衣服的。那時候糧食和農副產品都是非常欠缺的,老百姓能夠吃肉都是非常稀罕的,不是像今天可以天天開葷的。
如今,許許多多農民進城打工,農民大規模減少。而耕地也因為搞鄉鎮企業和房地產等等其他用途而大規模減少,甚至許多耕地因為生態需要而退耕還林,退耕返湖等等。像今天全國人口是六十年代兩倍多了,可是糧食和農副產品卻不見得更加稀缺,恰恰相反是越來越豐富。
有人說是耕地單產大規模增加了,其實耕地單產增加畢竟是很有限的,不可能是可以無限增加的。而且現在各地撂荒的土地也是非常多的,但是農產品卻越來越過剩,小編總結了如下幾個原因:
1、主要農產品供過於求。目前國內主要的農產品如糧食、蔬菜、豬肉、食用油、水果等大宗農產品,都全部供過於求,價格總體上處於低位運行,甚至繼續下跌。
2、農產品貿易逆差擴大。雖然國內農產品全面過剩,但中國農產品出口卻並不多。
3、受流通環節影響。菜農沒有能力決定菜價。農產品從田間地頭到農貿市場,最少要經過3~5個流通環節,每個流通環節都要從中獲得自己的利益,同時今年油價持續走高、人工成本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蔬菜的最終成本。
4、結構矛盾導致部分低質農產品過剩。近幾年來糧食連年豐收,使得國內糧食供給從總量上和結構上都出現了相對過剩。當前農產品市場突出的表現是:「大路貨」產品過剩,優質產品仍供不應求;初級產品過剩,經過深加工的農產品仍然稀缺;一部分地方的農產品過剩,另一部分地方農村卻沒有完全脫貧;國內農產品過剩,但是沒有能力打入國際市場。
不請自來,這問題值得探討,嘮叨幾句。先說下,不是耕地越來越少,是耕地荒廢越來越多,因為種地不掙錢,農村勞力都進城打工了,家裡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和念書的小孩,只能少量種些莊稼,保證自己基本生活。那些顧不過來的地塊兒如果誰能種就包給誰,包不出去只有荒廢,所以感覺是耕地越來越少了。
其實咱們國家對於耕地和可耕地把控還不錯,基本紅線是不允許突破的。總理不是說過么:「家有餘糧,心中不慌」,啥都可以出問題,就是糧食不能出問題。所以對耕地的保護是相當的重視。
至於農產品過剩有兩點。1、進口力度加大,如韓國水稻、泰國的大米還有菲律賓香蕉等,每年會大量進口。2、耕種方法越來越先進,越來越科學。比方說以往一個一畝大棚西紅柿一個季度能出8000斤,現在就能產出12000斤.。
總之,現在的生活絕對不會出現以前的「4兩低指標」的情況。
謝謝邀請!為什麼說現在耕地越來越少,而農產品越來越過剩的問題我們要從全國的地理環境和農業經濟產糧區來分析.
1.耕地減少這個說法在北方產糧地區並不存在.因為北方大多數是平原,土地肥沃,適合種植糧食.在南方地區因為山區多,再加上國家實行了退耕還林的政策,從這麼看來耕地是有點減少.
2.為什麼農產品過剩:我們的社會在發展.現在的農產品通過技術改良已經達到產糧倍增.我們的農業在進步,不是以前缺衣少食的社會了.
3.外國農產品的衝擊:比如我們知道泰國的大米很好吃,現在國外的大米進入中國市場很多.有錢的人都喜歡吃外國大米.
綜合以上情況,都不難理解為什麼農產品過剩了吧
仔細理解這個問題問的是啥,我的理解所謂的「農產品「在這裡指的不是一般糧食,題主豈能不知道政府在進口糧食,所謂農產品指的是三大主糧以外的農副產品,不知我理解的對不對。
為何耕地越來越少,農產品反而越多,很簡單的答案,主糧價格低,生活消費高,再種小麥,玉米,水稻已無法保障正常生活所需,所以農民改種其它作物,如果全國農民增加20%的蔬菜種植,可想這些菜豈能吃的完,農民改種果樹,水果豈能吃的完,「農產品「供大於求就是因為三大主糧價格低。
耕地的確越來越少,但農產品越來越剩是另有原因
糧食分為主糧和輔糧,水稻和小麥屬於主要糧食,而玉米大豆等則屬於輔助糧食!
水稻和小麥基本能夠實現自足,但也略微進口!而大豆玉米則需要大量進口!這原因在於,中國每年消耗太多的大豆玉米用於畜牧業,一頭豬吃三四斤糧食才能長一斤肉,而我們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肉類的需求不斷增加,所以養殖業需求很大,進口的大豆玉米主要用於養殖業!
進口糧食短期內會發現成本更低,以玉米為例,從美國進口玉米比收取當地玉米要便宜,因為美國是規模化農場種植,量大,成本低!所以進口一多,顯得糧食越來越剩餘,價格越來越低!
但是國家處於糧食安全,並不是一味進口,這樣的話是打擊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也涉及的國家的糧食安全,所以才畫出了糧食耕地紅線!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