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都南京的王朝多短命,為什麼洪秀全還是偏愛南京?


謝邀!

首先說下建都南京的王朝多短命的問題,這個我覺得不需要考慮,洪秀全等人也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縱然他還是「天父」,信奉某些東西。就拿秦朝來說,秦朝這麼強,也是個短命王朝呢,能歸於建都建錯了嗎?並不!

相反的,南京還是個六朝古都,在皇權認同感上,會得到很多百姓的支持。

其實當時建都,洪秀全等人是有幾個參考地的,最佳的競爭者,就是河南開封或洛陽,還有南方的南京。

建都河南的原因不多說,有一句話叫:「得中原者得天下」。河南的地理位置,對於進一步推翻清政府有著很大的幫助。

著重的說一說建都南京的原因。

第一:富

江浙地區的富庶是人盡皆知的,不僅富商多,而且地大物博,糧食豐富。打仗打的不就是錢嗎?有了豐富的後勤保障不是增加了很多安全感嗎?再說了,人說江南出美女,嗯,大家懂的!

第二:地理位置

這個就是比較牛逼之處了。像咱們普通人,什麼長江以南啊、太行山脈、黃河天險啊等等戰略性的地理知識,大多都是從書上或電視上看來的,真實意義感受不到。這南京是「地連三楚,勢控兩江,群山屏圍,長江襟帶,鍾阜有龍蟠之像,石城有虎踞之形」,什麼意思呢?說白了就是說南京地勢很好,進可攻,退可守。再者,南京接近運河,如果控制運河,清政府的糧道就不順暢了。以至於當時朝廷里到處在傳「遏絕各省解京糧道,糧道不通,京師震動」的言論。

第三:政治

這個前面有提到。南京是六朝古都,在封建社會的人們心裡,意義非常重大。一旦天平天國建國成功,力量再強大起來。那雙方在百姓心中的角色就反過來了,到那時,清政府就是反賊,太平天國才是「正統」。民心所向這個事,對政權的幫助實在是太大了。

第四:難度

洪秀全雖然一直在壯大,但清政府依然是一塊難啃的骨頭,越往北,越難打,越靠近北方,越不安全。南方相對來講,清政府勢力比較小。

以上四點,基本上是當時建都南京的主要因素,但儘管如此,當時的河南吸引力還是挺大的,洪秀全也一直猶豫不定。直到一個叫錢江的人出現。錢江這個人,是江浙的一個名士。早期很受林則徐的器重,後來林則徐被貶,他也失意。這個錢江給洪秀全洋洋洒洒的寫了幾千字,又巴拉巴拉分析了一堆,反正基本上還是那些原因。但洪秀全覺得他是名士啊,林則徐都器重的人,眼光、智謀等等都不差吧?

其實,在這個時候,南京和河南就像一個天平的兩端,哪怕是一根稍微有點重量的羽毛壓上其中一方,天平就會大大的傾斜。

最後再來說一下很多人說當時洪秀全就應該一直打,不應該建都的問題。我覺得,是打還是建都,洪秀全、楊秀清等人,恐怕比我們都看的清楚,太平天國運動自開展以來,雖然一路壯大,但也是打一路失一路,並且急速的擴張在此時也急需修整。就像康熙猛的擴張,做成績,如果沒有雍正去給他擦屁股,大清早就亡了。所以說,當時建都,並建都南京,於洪秀全等人來說,應該是最好的選擇。


洪秀全和孫中山都定都南京不是沒有道理的。相反,定都南京是有能力一統南方的政權,最好的選擇。

南京所在的位置,早在南北朝時期就是把守江南的門戶之一。六朝時候的建康城就是南方地區最大的治所之一,附近的石頭城則是非常堅固的要塞。這裡靠近長江最寬的一段江面,所以對於防禦北方勢力的攻擊,非常有好處。

同時,隨著唐宋時代的南方經濟崛起,南京控制下的長江中下游平原,也就成為了東亞大陸的經濟中心。其中,就有蘇州和杭州這樣的古代超級大都市。除了豐厚的糧食產量,當地的絲織業發展,也提供了足夠強勢的外貿產品。茶葉貿易崛起後,江南南部的茶葉,也是重要的經濟作物。

所以,到了明清時代。中國的經濟中心其實就是以蘇州為核心,向著周圍地區輻射。定都南京,就是控制了整個江南地區的經濟。

在同樣的因素作用下,反襯的則是北方經濟的衰敗。東亞文明早期非常倚重的關中和中原地區,都因為過度開發和戰亂,造成了生態惡化、經濟衰退。帝國中心遷移到北方的北京後,當地的產出也無法供養龐大的官僚與貴族群體。

於是,當時的主要賦稅和物資,都需要從大運河,由江南地區運來。很不巧的是,南京就是控制大運河的一個關鍵地段。

這也是為什麼鄭成功希望長距離遠征,拿下南京。

這也是為什麼鴉片戰爭時候的英國遠征軍,逼近南京後,清朝就直接服軟了。

這也是為什麼洪秀全的太平天國,在拿下南京後,清朝中央財政瀕臨奔潰。

南京就是一個適合防禦北方,控制南方經濟中心區域,還能階段物資北上的要地。換了其他人,一樣會希望定都南京。


最早在南京建都的是孫權,後來也有幾個王朝在此建都如東晉,南朝宋,齊,梁等,都是短命王朝。當然明朝除外,但到了建文帝,不也是被朱棣逼得不知所蹤了嗎。後來朱棣建都北京。

再說洪秀全,建都南京,首先考慮的是作為六朝古都的南京,地理位置優越,擁江抱海,龍盤虎踞,易守難攻,從兩次清兵圍困江南大營可見一斑,再者,南方經濟發達,物產豐富,便於籌錢籌糧,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打仗打的是錢。

南京地處長江,運河,可憑藉有利地形,用水師順江而下,迅速佔領江南,站穩腳跟,向北,可切斷運河運糧通道,打擊滿清的經濟,而北方乃滿清的政治中心,軍事力量強大,很難一時站穩腳跟。

自金田起兵起來,太平軍除了在永安盤桓半年多以外,就一直北上,而在北上的途中,遭到清軍的層層阻擊,損失慘重,馮雲山,蕭朝貴先後戰死,在此不利的環境下,急需一個根據地來休整隊伍,發展群眾,而南京是六朝古都,江南又是富饒之地,雖說在南京建都的都是短命王朝,但朱元璋不也是先建都南京,然後再揮師北上定鼎中原的嗎?


他們都知道建立南京的王朝短命,他們也都想建都北京。但他們都是從南方打天下,他們的勢力範圍在南方,在北京建都沒有政治經濟軍事基礎!當然也有政治格局和眼光的問題。中國歷史上,除朱明外,都是從北方特別的從西北關中統一全國的。就是我們中國共產黨,無論什麼原因,他們也是從南方轉戰到西北,從西北統一全國!這看似偶然,其實也是歷史的必然!


長安,洛陽,金陵才是王都。明朝之前,哪有北平什麼事?建都哪裡,本就不應該迷信短命長命之說。推行好的國策,得到百姓擁護才是正理。都城之選,是否能有效控制自己的勢力範圍。民國發家在廣州,後逐步控制長江以南,而北方多為北洋軍閥的勢力範圍。再有列強佔據,建都南京或者武漢再適合不過。


他的格局也就是東南半壁,心就那麼大,沒辦法的。老洪本身就不是一個能吃苦,鐵了心幹革命的料,老馮和他一起去廣西山區發展教徒,他吃不了苦跑了,回到家什麼都不幹,好逸惡勞,像神經病一樣躺床上做白日夢,實在是沒得吃了快餓死了才起來幹革命,幹革命就要有個把腦袋掛褲腰帶跟敵人拼的覺悟,但是作為精神領袖的老洪連這一點都做不到,韃子一來他跑的比誰都快。你指望他能幹什麼,這樣一個廢材竟然能領導革命,只能說廣西人太老實。


這個是本末倒置了。洪秀全從金田起義一路北上至南京,定為太平天國都城改名天京。不要說什麼偏愛了,北京洪秀全想建都也不成呢,在太平天國的勢力範圍中,有比南京更合適的選擇么?

再說建都南京的王朝多短命一說,這是沒有根據的成見之說。小王朝建都北京短命的多了,自古中原王朝面臨最大威脅往往是北方游牧民族,定都南京的往往都是江南半壁江山拒守,所以明清都是建都北京成為一種成見,往前推定都西安、洛陽等更長久。

一個朝代的長短和定都哪裡沒有正相關,主要取決於天時人和。


南宋以來,江南經過大規模經濟開發,有漁鹽和外貨之利。而北方屢經戰亂,人口和經濟已大幅度下降。南京地處江南,是著名的漁米之鄉,依山傍水,為東南形勝之地,自古就有龍盤虎距之說。南京北上可取中原,西征可取武漢,東下蘇杭,南向可控安徽和江西。所以,只要佔據南京就可控制東南半壁江山,就近利用江南的賦稅,保證太平軍的軍政所需,然後進行北伐和西征。


命短的王朝很多那裡都有短期朝代,北京的大燕,趙,幽,元,大順,只是明清兩代時間長了人們認可了。朝代長短取決於天時地利人和人民生活習性。對生活的慾望。以及民族信仰,文化的根基與傳承,殘暴,腐敗,懦弱無能,虛偽,都可倒置社會變革,變更,朝代更換。物質基礎再強也強不過人的慾望,社會上層建築的政治的腐敗,自私無作為,心中無百性,百姓離開誰都可以生存朝代變更很正常。


洪秀全想定都北京也定不了,他的勢力範圍只在南方那一片。

起初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了武漢,北伐成功後,右派蔣介石就在南京組織了一個政府與武漢左派對抗,國民政府能牢牢掌控的地區是在長江中下游幾省,其他地區都在軍閥的控制之下,雖然他們名義上加入了國民黨,但保持了很大的獨立性。另外大部分通商港口城市都在南方,建都南京方便控制財政。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王莽是穿越者?
劉伯溫臨終前不準子孫學帝王之術,那他的後代過得如何?
分封制和中央集權制哪個更優越?
歷史上的皇太極為什麼會娶大玉兒?
古代時春節有哪些風雅的習俗?

TAG:洪秀全 | 歷史 | 李秀成 | 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