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眼目睹親人的死亡後,怎樣自我治癒?
不能忘卻的紀念,愛的悼念與傳承
關於你提的問題,我想談談我和我一個朋友的經歷。我有一個非常好的閨蜜,她發小在她大二那年自殺了,這個事件對於我們那個圈子的同學,都是一段銘記於心的痛苦回憶。此後幾年,我們幾個人會約定一個時間去看望他的父母。他父母的傷心,遺憾全部落在我們的心上。直到某天,他父親隱晦的表示不要再去打擾他們的生活,他們已經收養了另一個飽受創傷的孩子。到了這裡,故事並沒有結束,生活也一直還在繼續。
對於我自己而言,我的親人死亡讓我難以忘懷的是我的奶奶和外婆,她們兩位老人家陪著我成長,直到我長大。兩位老人家都是頗有生活智慧的人,走得時候也很平靜。我的外婆最後那一程,我正在外地,事情突發的很急,等我到了醫院,餵了她兩口稀飯,她才平靜的離開,一切都那麼突然而有讓人難以承受。聽著親人們說起了她們的故事,我覺得我們活著的人應該如她們那樣的堅強與勇敢的過好每一天。
一、對於死亡的理解。很多人一直認為死亡就是我們愛的人,再也不會對我們微笑,再也不會親吻我們,再也不會在我們失落、難過的時候陪在我們身邊。這是一種對於親人之死的第一反應,很多人沉溺於對於親人逝去的情緒中,無法走出來。我認為悼念親人的最好方式不是哭泣,而是哀痛之後,帶著他們曾經給予我們的愛,繼續前行。
二、破繭成蝶。諾貝爾文學獲得者莫里斯·梅特林克 (1862—1949,比利時劇作家、詩人、散文家。)在《青鳥》中寫到「.世界上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生命總是以各種新的形式不斷延續著:玫瑰花雖然凋謝了,但它會播出花粉,孕育出新的玫瑰花,這些玫瑰花的花瓣還會將香味散發到空氣中;果樹上的花朵雖然也會衰落,但花落後會結出果實;醜陋的毛毛蟲最終會變化成美麗的蝴蝶。所以,永遠都沒有死亡,所發生的僅是變化而已。」當時看到這句台詞的時候,我眼眶濕潤了,是啊,說的多好。特別是在沉睡的墓地那一章,當文中主人翁以為在墓地會經歷恐怖的時候,突然敞開的墓地中卻開滿了鮮花,其實死亡之後並不如我們之前認知的那樣黑暗和可怕,它應該是一場開滿了鮮花的旅程。而我們所愛的親人只是用另一種方式繼續他們的旅程而已,終有一天,我們也即將踏上一樣的道路。
三、思念的力量。《青鳥》的第三章的思念之國提到——每當活著的親人的思念之時,逝去的親人在思念之國就會從睡夢中醒過來。我覺得這也是一種比喻,我們的思念,讓我們的親人以另一種方式而好好的存在。
四、「活在活著的人的心裡,就是沒有死去。」——坎貝爾。我愛過的人雖然肉體離開了塵世,但是在我的心裡她們一直都在。她們教給我的生活智慧,她們教會我怎麼去接受愛,感受愛,怎麼去愛,我都繼承了下來,我想,這是一種愛的傳承。我這麼一直做著,不管是對我的家人,還是朋友,還是我的學生,在我的言行中,都有著她們愛的身影,因此,她們是以這種傳承的愛的力量而繼續存在的。
五、勇敢面對,用心生活。我想,一個人死前最大的願景就是希望留存於世的親人們能夠好好的活著。帶著他們愛的祝願而活著的我們,應該勇敢的面對困境,當懈怠、沮喪,不如意的時候,振作起來,克服生活的問題,過完剩下的人生。人有很多種活法,也有很多種紀念親人的方法,也許你我的結局是一樣的,但是你我留給世間的愛是否能夠好好延續下去,這才是我們應該去努力的方向。
帶著對親人的愛與祝願,我每一天都好好的做好自己。
助人者自助,自助者助人。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你,祝你平安喜樂。
學會接受情緒和恐懼死亡的確很難令人接受,你需要接受的不是死亡,而是要試著學會接受因為它而產生的情緒和恐懼。當你覺察到全身顫抖、眼淚直流的時候,你是否能夠跟這些身體的覺受共處於當下,而不是想去推開它?如果我們學會了和自己的情緒共處,你就擁有面對一切的能力。找到自己內在那一方凈土要能夠做到這一點,你需要一定的安全感和穩定感。所以我建議你去皈依一種宗教、大師、信念,這些東西對我們修行的道途上來說,都是一種助力,在我們還沒有 找到自己內在的那一方凈土時,可以幫助我們身心安頓。但是,就像腳受傷的時候你用的拐杖,在你痊癒之後它是必須要丟棄的,千萬不能養成對他們的依賴。做一些身體的工作接觸一些靈性的思想,對我們身而為人的一些真相更加了 解之後,你對死亡的恐懼會慢慢減少,減少到你可以管理的地步。這個時候,再用覺察、觀照身體、情緒反 應的方式去接納自己的這些恐懼,就會更有效果。我建議你多做一些身體的工作(鍛煉、瑜伽),把自己的重心放在身體上,和大地連結,和大自然連結,這樣有助 於你釋放那些不必要的負面情緒。你有沒有赴死的勇氣?我記得「破碎重生」這本書裡面有一句類似這樣話:「如果你沒有經歷赴死而成長,你就沒有好好活過」。你有沒有赴死的勇氣?當你有勇氣豁出一切,在所不惜的去生活的時候,你的生命是精彩的、充實的,在你離開的世界的前夕,你不會有一絲一毫的悔恨。活著的時候怕死,死的時候覺得好像沒有活過。這是我們人最大的悲劇。別讓這個悲劇發生在你身上,親愛的。
親眼目睹親人的死亡,不知道是一種什麼樣的形式。
1)如果是車禍或者其他比較突然劇烈的方式,有點擔心你是否會有創傷後應激障礙。創傷的治癒需要更加專業的陪伴和治療。
2)如果是後者,親人的死亡給你帶來很多的思念和難過的情緒。可能需要給你一下的建議。
A:對於生命的離去會有很多的情緒需要處理,有一些是沒有及時的告別,有一些是哀傷的部分。你可能在短時間會面對一些情緒的階段。分別是否認的階段,憤怒的階段,討價還價的階段,沮喪的階段到最後的接受的階段。這個五個階段對於每個人來說可能時間可能都不太一樣,有時候這五個階段也會很混亂得出現。所以,需要一定的時間的,你也需要給自己時間。
B:要怎麼治癒。不要壓抑自己的情緒,不要嘗試讓自己不悲傷不難過,你要面對的是一個對你來說很難過的事情,你可以允許自己有這樣的痛苦的情緒狀態。每個人都有這樣的狀態,不需要去否定和拒絕自己。你也可以尋求其他的幫助來幫忙自己緩解這樣的狀態,比如說心理上的專業人士的輔助。或者你還有一些未完成的情緒,沒來得及說出口的話。或者需要一個儀式和方式讓自己去表達。
其實我們很多人都沒有接受過死亡的教育。對於我們來說死亡是一個神秘的可怕的巨大的負性事件。
個人薄見。希望你可以早點恢復。
當我看到兒子去世的情景,不由的嚎啕大哭。想到兒的離開真的似天都塌下來一般,撇下年老的父母和相愛的妻子及年幼的女兒,這以後的日子怎麼過啊?里里外外全靠兒子支撐,怎麼就突然不在了,實在讓人無法接受。整天不想吃飯夜裡睡不著覺,想起兒子生前的點點嘀嘀常常都會淚流滿面,心裡象刀剜一樣的痛,無時無刻在思念著,在痛苦中煎熬度日。我想這種痛會伴隨我餘生永遠都不會消除。願人們都不要有白髮人送黑髮人的事發生,願人們都平平安安幸福長壽。
父親去世的那晚始終不由自主的回想,就像電影畫面一樣永遠定格了,忘不掉也抹不去,害怕一人獨處,總是反覆回憶父親在世的點點滴滴,任何關於父親的事都可以勾起一場大哭,只有哭出來才是放鬆才是解脫,我想他,特別想,下輩子還可以繼續做父女嗎?其實害怕到下輩子,因為我怕找不到他,怕失去對他所有的記憶,怕孟婆湯讓我忘了所有!上天為什麼不能拿走我十年甚至更多的壽命給他,讓我們再做十幾年的父女,因為我對父親沒愛夠!
親人去了,那種痛想起來得哭一場才能釋懷,只有讓時間慢慢治癒。
那一年,我爸去逝,從頭到尾我都陪伴著他,眼睜睜看著離我而去。
又一年,我的岳母,罹患癌症,從頭到尾我陪伴著她,眼睜睜看著她離我而去。
對於親人的離去,我無可奈何。我只能認識到人生只有一次。我只認識到人遲早是會死的,有一天我也會死。
你所說的自我治癒,我從來也沒想過。
我想,需要治癒的人是因為他沒有盡到責任的原因,對死去的人深感內疚,這樣的人是需要治癒的。至於怎樣治癒,自己怎麼得的,還需要自己去治,自己的心病還得自己來醫。多想一想,在親人離去之前,你到底做了些什麼?你到底應該做什麼?假設你都沒做到。從此以後你對你現在的親人,在他(她)活的時候,做你應該做的事兒,盡你該盡的責任與義務,你的心病自然被化解。
當我老公離開我的那一刻,我感覺整天天都要塌下來了,他走了,一聲不響的走了,留下我和11歲的兒子,我知道他並不想離開我們,只是逼不得已。也許他選擇離開才是最好的。剛開始每時每刻都不想著他,想起又忍不住流淚。相信時間會慢慢的沖淡一切,時間就是最好的療傷葯。
聽說有個女兒在母親去世後當場哭暈了。我在媽媽走的時候,沒有嚎啕大哭,只是默默的流淚,不太敢相信媽媽就這樣走了。我小聲跟她說說話,親親她的臉,就像以前每天晚上睡前親親她一樣。後來去到我們曾經一起去過的地方,才嚎啕大哭,到現在也沒辦法接受。一直想找傳說中會過陰的人,讓我見見媽媽,哪怕聽她說句話,我也就放心了。
推薦閱讀:
※繼續留在國內工作還是移民加拿大,很迷茫?
※不停拉黑別人再不拉黑,從未刪除對方是什麼心理?
※抑鬱症給人帶來的痛苦?
※當一個精神病醫生,是怎樣的感受?
※每天早上四點半到五點就自然醒了,然後就睡不著了,平時還困的很,這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