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不少朋友去超級俱樂部等平台參加戶外徒步運動,為什麼徒步運動這兩年特別風靡?

現在經常聽到有人說想去戶外徒步旅行,感覺好火啊!這到底是什麼樣的運動呀?


說起徒步,就覺得僅僅是走路而已。其實並不是。

每日對著電腦, 手機, 電視各種屏幕, 上班下班的穿梭在水泥和玻璃的城市,覺得一成不變。到了山野間, 帳篷, 草地, 森林, 動物甚至昆蟲都讓人覺得有血有肉有趣。在入徒步坑之前,我是一個跑步愛好者,對徒步知之甚少,直到超級俱樂部的好友邀請我一起去徒步,雖沒有什麼經驗,但因為之前參加過幾次這個APP的同城活動,就欣然同意了。

在徒步中,眼睛會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

會遇上不少野生動物。

偶爾會看到動物的骨頭

也有小狗,一路跟隨,可能在這山間待久了,它也覺得寂寞,就乖乖的跟著我們

夜晚只有眼前的篝火和頭頂的星河,聽著柴火劈啪啦響,烤烤濕了的鞋和襪子,坐在一旁聽故事。

在路上的時候我已經開始迷戀上這種行走在山間的感覺了,在這些大自然的奇景面前,就想多看看,再多看看。

我在城市裡的社交場合常常不知所措。在戶外就會好很多,一是人少,二是有的是時間慢慢來。那次徒步認識的兩個談得來的朋友,到現在我們仍然保持著聯繫,我們沒有業務往來,就是同甘共苦的純粹友誼。

遇到不同的驢友,聽到不同的故事。即使精心安排好了每一個細節,也會有無數驚喜。

現在徒步也發展的越來越快,也有許多app和平台可以提供服務,例如:超級俱樂部,徒步去旅行,8264等。剛開始接觸徒步可以選擇超級俱樂部上一些輕戶外的運動。


首先明確一個定義,徒步與散步不同。徒步是指長途步行運動,也包括翻山越嶺的長途步行。許多人把飯後去花園走一走也叫徒步,這是不準確的。徒步是從國外(更多是一些歐洲國家)傳來國內的,但因為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所以一些理解和定義有所不同。

首先糾正一個認知上的偏差,也就是 浪人獠 所說的,覺得「徒步是一個人的事」。個人認知我們不做對錯評判,只是從安全層面來考慮,我們希望你更多時候可以覺得「徒步是大家一起玩的一項運動」,畢竟在無法預估風險的戶外,多一個人在你身邊你遇難時獲救的可能就多一分。

回歸正題,第一個問題先解釋一下為什麼國內外對於徒步的定義和認知會不一樣?

1、歷史文化積累(主要)
外國人喜歡徒步旅行這跟他們的文化是離不開的。歐洲人起源於海洋文明,他們許多航海家都曾冒險尋找東方,開闢新航路,開發新島嶼,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徒步經驗,而且培養了他們不同於其他民族的冒險品質。現在,幾乎所有冒險項目都是歐美人創造的。愛冒險的傳統和基因,使得徒步一直深受外國人的喜歡。

2、獨立自主的家庭教育

眾所周知,國外的家庭教育把「獨立」作為很重要的培養方面。孩子們從小便會接受或長或短的徒步考驗。在徒步的過程中,家長和孩子們共同參與鍛煉,既考驗體能意志,還考驗團隊協作,生存技能等知識。所以國外的家長們通常會和孩子們一起完成一些較輕鬆的徒步旅行。

美國步道是如何發展的?

歷史文化隨著時間的積累,徒步步道的發展也愈發成熟。拿美國舉例, 20世紀60年代,人們戶外休閑活動的需求不斷增長,而美國各地,特別是國家公園和森林裡有許多地方或景色優美,或與美國早期歷史密切相關,卻因為山川阻隔人跡罕至。

PCT沿途風景

為了讓民眾能夠有機會欣賞這些美景和重溫歷史,美國國會於1968年制定了「國家步道體系法」。該法案將國家級步道分為三類,即國家風景步道,國家休閑步道,以及連接與輔助步道。在1978年,又增加了一類,即國家史跡步道,這幾類國家級步道統稱為國家步道系統。

到目前為止,美國一共命名了11條風景步道,19條史跡步道,6條連接與輔助步道,以及超過1200條國家級的休閑步道。其中最主要的30條風景和史跡步道總長度超過54000英里(86400公里)。其中最為著名的太平洋山脊步道(Pacific Crest Trail, PCT),太平洋山脊步道PCT 走的是北美最高的落基山脈,不但路程長,而且上下起落頻繁,全線高程變化達128284米,相當於從珠峰北坡大本營登頂來回將近18次。

美國國家步道圖

它有許多路段非常險峻,南段旱季缺水,北段大部分月份頻繁降雪,每年的適行時段較短,一般年份只有一兩百人完成全線穿越,個別年份甚至只有一二十人能夠走完全程,而且全程穿越者絕大多數選擇從南到北。

看到這裡有人會說,既然都立法了,肯定是政府出資的啦~

如果你看到這裡有這個想法,我只能說:「sorry,讓你失望了」

  • 雖然政府有一定的財政支持,但是PCT主要的建設與維護整修是由義工完成的。
  • 到1993年PCT基本貫通後,PCTA才有了第一個付薪員工。
  • 每年都有成千上萬的義工參與小徑的整修維護,2010年他們貢獻了10萬小時以上的義工時間。

國外徒步步道安全嗎?

安全與否取決於相應的設施和後勤保障是否完善,還是以美國為例。

美國國家步道發展較早,具有良好、完善的保障制度,在電影中我們便可以發現不少這樣的標識系統、遊客設施、驛站營地,以及根據沿途的生態類型設置的補給裝置。

在步道的入口處,均設置了明顯的標識。同時,徒步旅行者會在本子上進行登記,一方面可以保障在出現意外事故時,能夠在一定的範圍內進行搜救。另一方面,也為徒步者們提供了一個認識同行者的機會。

在步道沿途,均會設置明顯的道路標識,保障徒步者的方向、範圍正確。

PCT設置有三個營地,每個營地都可以提供補給並收發快遞,保證徒步者在整個旅途中的物資充分。

由於PCT 跨越了美國南北,南段旱季缺水,北段大部分月份頻繁降雪,因此在途中可以看到設置的水箱,保證補給。

太平洋山脊步道PCT作為美國步道管理的體現,充分的實現了資源開發和生態保護的平衡,沿途設施更保障了徒步的安全性和適宜性。

為什麼我們至今還沒有自己的國家步道?

因為成熟的發展與建設,國外步道基本避免了國內步道出現的「亂差」問題和「不可預估的危險」(即安全)問題。

而徒步運動自國外傳入國內來,沒有如此風靡,目前還是如此低調的原因正是因為這諸多的「不確定性。」,其中,「不確定的危險」最多。而在諸多新聞報道(xx驢友穿越xx線路脫水(失溫)(意外)死亡)的輿論引導下,徒步登山更是成了「危險」的代名詞,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對它們敬而遠之。

驢友遇難新聞層出不窮

在我國,目前「國家步道」實體以「國家登山健身步道」、「綠道」、「騎游道」、「漫遊道」等形式存在。我國官方目前還沒有正式提出「國家步道」的概念,還沒有形成完善的國家步道系統,沒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和標準可供參考。

去年,「大橫斷」國家步道在圈內備受關注。

這條由眾多民間科學家、學者、戶外愛好者共同探索出的「國家步道」,無論從地理學,還是旅遊資源和戶外資源角度講,都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據「大橫斷」公眾號介紹:

橫斷天路是是中國首條類似於阿巴拉契亞山徑的國家步道系統。這條線從雲南大理出發,縱穿橫斷山腹地,直達甘肅合作市,全長2226公里。線路穿越虎跳峽,進入俄亞大村,跨越稻城三神山,深入雅礱江秘境,並連續繞行貢嘎山、雅拉雪山、黨嶺、三奧雪山系列高峰,走過若爾蓋草原,向北直達迭部扎尕那。」

2016年一隻隊伍用時63天勘測的橫斷天路路線圖,圖片來自公眾號:大橫斷


如此看來,「橫斷天路」幾乎是薈萃了我國西部地區山脈資源的精華。在未來,也必將是戶外旅遊的重地。

而這條路的開拓者,是由128位志願者組成。2016年9月,這128位志願者響應「大橫斷」項目組召集,組成「橫斷軍團」。最終18位中標者分8組,在63天內完成了近2500公里的首次實地勘線。

他們值得讓人敬佩,而他們做的事情也值得讓更多的人知道。

至少,現在我對於「為什麼中國至今仍舊沒有一條屬於自己的國家步道?」這個問題不再像以前那麼膽怯。

因為我知道,新的歷史,正在書寫。

END

==========================================================

寫在最後:去年的一部《航拍中國》紀錄片讓許多人驚呼,原來我們的大中國竟然還有這麼多美麗的地方我不曉得

作為戶外行業的從業者,我們深知在戶外路上,還有更多的不為人知的絕美秘境。我們期待著相應的法律,人力還有物資可以更完善,如此一來,我們可以呼籲更多人「安心」的走出來。

我們希望,在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之後,我們可以驕傲的對別人介紹我們的步道文化與景緻。而不是在外國人問我們「你們都去哪裡徒步?」時,我們只能無奈的搖搖頭。

為了避免廣告,關於我們app的介紹再此不多做贅述,感興趣可以下一個了解下。

(部分內容參考城市設計)


按捺不住躁動的心靈了,物質不斷豐富的今天,是時候追求精神上的升華了。


戶外運動提醒一點,別以為自己很屌,對大自然常懷敬畏,安全第一。

說三遍怕你們記不住,說四遍!!


帶出去的短時間內不可降解垃圾記得帶回來!!!

帶出去的短時間內不可降解垃圾記得帶回來!!!

帶出去的短時間內不可降解垃圾記得帶回來!!!

帶出去的短時間內不可降解垃圾記得帶回來!!!


徒步也是一種心靈的凈化和體驗!


我2012年開始愛好徒步走,也去參加一些徒步活動。運動的重點是堅持,不要強調什麼形式,走起就好,到哪裡走不重要。有些人糾結於表面功夫,穿什麼衣服,什麼鞋。你又不是專業的,何必糾結這些。鞋只有自己才知道,合適不合適。合適就好。


沒聽說過超級俱樂部,總覺得徒步是一個人的事,為什麼徒步,我不太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至於自己,大概可以總結如下吧:

關於風險,風險是不可避免的,不論是一個人還是幾個人,如果不是有默契、有經驗的同伴的話,在高危環境下,人比環境潛在更大的危險:,

不論採取怎樣的徒步形式,事先考慮好風險,並做好應對風險的心理準備吧,路途艱險,唯有拚命向前:


算是在大城市的包圍下的一種自我釋放的方式……


因為開車的越來越多,磚家越來越多


推薦閱讀:

衝鋒衣是怎麼做到防水又透氣的?
為什麼有一些人願意冒著生命危險去登山?
有哪些常見的登山方式?不同方式的體驗有何不同?
在8000米以上的高度人體到底是處於什麼狀態?
新手有什麼可以入門登頂的雪山可以嘗試?

TAG:徒步 | 登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