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正山小種的正山?
前幾天喝了朋友送的正山小種,味道獨特,挺喜歡。好奇什麼是正山小種的正山?
8年前,若去北京馬連道茶葉市場詢問正山小種,知者是鳳毛麟角的。那個時候,由單芽採摘製作的金駿眉已掀起了國人品飲紅茶的風潮,但人們對與金駿眉相同產地,又是紅茶鼻祖的正山小種卻知之甚少。而在300年前,正山小種就已經成為英國皇室的御前珍飲。
一方面,它在國內不為人所知,另一方面已風靡歐洲。除了一些老茶農,產區農民生產卻不飲用紅茶,紅茶長期以來都是完全的海外貿易化產品。當地流行一句話:「武夷山一怪,正山小種國外買。」
正山小種的起源地上武夷山市星村鎮桐木村,從市區出發,沿著盤旋的山間公路上行,一路是飛濺的流水和層疊的毛竹與松林,作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009年開始便嚴禁遊客入內,若沒有當地村民引領,並通過檢查站報批,外人很難進入。
許多歷史資料與當地口述傳說,都將「正山小種」的起源歸於一系列的「偶然」。大意是,1568年,一支過路的軍隊駐紮茶廠,晚上就睡在晾曬的茶青上面,軍隊開拔之後,茶農發現茶青發紅,認為這是做壞的茶青,出於不想浪費的考慮,用當時流行的炒焙技術製作後挑到距此幾十公里外的星村茶市賤賣,沒想到,這種烏黑油潤帶有松脂香味的「做壞的茶」反而受到荷蘭商人的親睞,願意出高價收購,第二年也持續高價定購。
這個「偶得」,其實經不起推敲。炒焙技術源於炒青工藝,炒青的出現是中國綠茶的轉折點,這取代了過去的蒸青工藝,一直延續至今。炒青工藝源於1567年松蘿製法的出現。清人周亮工在《閩小記》中記載了:「崇安殷令招黃山僧以松蘿法制建茶,堪並駕。」殷令即為崇安縣令殷應寅,他在任的時間為清順治7年到順治10年(1650年-1653年)。也就是說,作為正山小種前身的武夷紅茶的起源時間至少應在1650年之後。
小種茶樹
從武夷紅茶到正山小種名字的衍化,與紅茶海外貿易的繁盛、國內紅茶製作範圍的擴大息息相關。起初,由於茶色發黑,當地人將這種茶叫「烏噠」。按照正山小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梁駿德的解釋,「噠」在當地方言即為「茶」的意思。時至今日,與桐木村相鄰的光澤縣司前鄉干坑一帶,仍稱紅茶為烏茶。
1650年以前,歐洲的茶葉貿易為荷蘭人所壟斷,經過三次英荷戰爭後,英國開始擺脫荷蘭並漸漸壟斷茶葉貿易。1684年,清政府解除海禁。5年之後,英國商船首次靠泊廈門港,從此由廈門直購這種稱為「Bohea Tea」的「武夷紅茶」。在廈門語音中,「Bohea」與「Tea」分別為「武夷」和「茶」的諧音。在英國《茶葉字典》中,武夷(Bohea)條的注釋為:「武夷(Bohea),中國福建省武夷山所產的茶,經常用於最好的中國紅茶(China Bohea Tea)。」
用於熏焙茶葉的青樓外部
隨著海外貿易的擴大,武夷紅茶外銷需求直線上升。自1757年至1783年東印度公司的採購清單中,對中國對其他茶類的採購量都有具體的數量要求,唯獨武夷茶一欄寫的是「as much as possible」,即越多越好。據學者蕭致治、徐方平在《中英早期茶葉貿易》一書中的統計,1792年武夷紅茶的出口已達9175噸,為上世紀末年平均出口的815倍。
當時產量有限,18世紀時桐木村一地的紅茶產量早已供不應求,紅茶製作開始由閩東向福建乃至全國各地擴散,也由此產生政和、坦洋、白琳三大福建功夫紅茶,以及祁紅、宜紅等繁盛一時的功夫紅茶。
青樓內部
清雍正年間(1732)的崇安(武夷山市)縣令劉埥在《片刻餘閒集》中記載了「山寨之風」的興盛:「山之第九曲盡處有星村鎮,為行家萃聚所,外有本省邵武、江西廣信等處所產之茶黑色紅湯,土名江西烏,皆私售於星村各行。」
山寨之風直接帶來的是出口質量的參差不齊,儘管仍是歐洲各階層所歡迎茶類,但出口價格卻在明顯下滑。如1780年的數據表明,Bohea的單價是幾大茶類中最低的,佔到荷蘭東印度公司當年採購茶葉總量64%的武夷茶其每磅價格僅為0.4-0.5盾,而採購量僅佔0.12%的珠形紅茶每磅則高達3.59盾。
面對這種情況怎麼辦?一個合理的推論是,為區別正宗的產自桐木的紅茶與外地仿製的紅茶,為了強調原產地產品的正宗性與唯一性,當地茶農特彆強調了「正山」二字;而作為消費者的英國人,也適時的做出了調整,只是強調的還是茶的口味「煙熏」,即Lapsang Souchong。
後來的《中國茶經》把正山的地理範疇也標識得更為清楚明白:「產於福建崇安縣星村桐木關的稱『正山小種』,所謂『正山小種』紅茶之『正山』乃表明是『真正高山地區所產之意』。」「正山」的範圍,則指福建武夷山國家級保護區內,以桐木村江墩、廟灣為中心,方圓約600平方公里的範圍。
這個區域實則說的是生態俱佳:山間霧氣繚繞,流水淙淙,由於常年氣溫保持在8.5~18攝氏度,降水充足,環境濕潤乾淨,茶樹的根干長滿苔蘚。比起山外整齊成行的茶山,這裡的茶樹散落在亂石與泥土之間,只能人工採摘,以正山小種一芽二到三葉的採摘標準,最好的茶工一天頂多采二三十斤茶青。梁慶朝指著一叢大約只有三四十厘米的茶樹問我們它的年齡。由於海拔較高,霧日漫長,這裡的植物生長緩慢,一棵矮小的茶樹,很可能已有近百年的壽命。
儘管當地政府試圖將正山小種的範圍擴至武夷山市全境,可在當地茶人心中仍有不成文的規定。武夷紅茶共分四類:正山小種、小種紅茶、煙小種與奇紅。其中,正山小種為桐木所產用傳統工藝製作,有「松煙香、桂圓味」的紅茶;小種紅茶,則指桐木以外武夷山市範圍所產的無煙紅茶;煙小種,是用外地茶青加以煙熏工藝製作的紅茶,由於煙味很重,全部用以出口;奇紅,得名於本地的奇種茶樹,用以容納金駿眉、小赤甘等用創新工藝製作的紅茶。
看正山小種,初級茶客先看看有沒有煙熏味兒,真正的老司機,關心的還包括:原料它長在何處。他們也深知,只要是桐木核心區域的原料所制紅茶,無論叫什麼,基本錯不了。
正山小種就是指的桐木關內的,其他周邊的都不能算,這是從場地範圍來說。
其他的例如正山小種的口感滋味、干茶形態、葉底等,網上百度下一大堆解說,具體還是自己多喝多對比,自己的感官是不會欺騙自己的
提供幾個素材供參考
茶干
茶底
茶湯
茶葉
傳統
茶花
「正山」是指正確正宗的意義。意為桐木及桐木周邊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種傳統工藝製作,採取易燃松木加溫烘乾,品質相同,形成特有的一股松香味,桂圓乾味的小種茶
推薦閱讀:
TAG:正山小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