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心理諮詢師需要對自身進入行業的動機不斷反思,這件事非常重要嗎?

諮詢師在其職業生涯的開端,就需要對自身進入精神健康行業的動機進行不斷反思嗎?不恰當的動機會帶來怎樣的影響?怎樣的職業動機是有利諮詢師自身發展和前來諮詢的來訪者的呢?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困境中的心理諮詢,更多「心理諮詢」相關的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我覺得,諮詢師反思自己的動機,是內觀修行的一部分。
諮詢的動機,是人性的一部分,即光明面與陰暗面、利他及利己。抽象地說,我覺得該取得的,是平衡。
首先談做諮詢工作的動機,諮詢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做得好,會得到合理公平的報酬、在諮詢里與來訪者一起的成長、在一次又一次深入地談話里進入來訪者的生命去體驗與思考、看到來訪者在這過程中不斷成長,然後衝破迷霧,重新感受到生命與意義時,充滿了滿足感與成就感。
這些「好處」,每一個都可以是從事諮詢的動機。你喜歡這份工作,你去做,我覺得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別想得太美好哦,諮詢里也充滿了無力、辛苦、自責,需要好好照顧自己然後去反思,去學習與提高。我也看到很多初入行的諮詢師在面對這些情緒的時候,非常多的防禦,沒有足夠的心力去面對自己的不足甚至對來訪的傷害,有辯解、合理化、反過來責怪來訪、自圓其說、逃避等等情況,實在是堪憂。其實此時此刻在諮詢師的內部,是迷惘且混亂的。我覺得這也是非常需要督導的部分。好的督導,會陪伴你直面自己的不足然後反思與進步,與督導的關係,也是一種信任且安全的關係。
另外,督導的價值觀、世界觀與個人修為,也會不斷帶著諮詢師本身走向一個利人利己的方向。如果沒有一個個人修為高的督導,諮詢師是很容易走歪的。因為諮詢師的工作也充滿了各種誘惑。
自我膨脹:諮詢師的職業非常容易讓人有自我膨脹感。覺得自己有廣大神通什麼都做得了,不知道自己的限制和水平在哪裡,對自己缺乏客觀的認識。最可怕的,當然就是自我膨脹下,難以面對自己的無能感與無力感,則易體現在諮詢里有可能通過否定來訪來保住個人的權威性,這將會是對來訪的傷害;
名與利的誘惑:這個市場對諮詢師的需求其實是很多的,而且諮詢的市場並不透明。首先在價值與價格上,諮詢是非常不透明的。諮詢師之間難以橫向比較,即使是同一個訓練和取向出身,也可以非常不同。所以註定出現很多渾水摸魚的從業者,而且還有劣幣驅逐良幣的傾向。再者,在自我膨脹下,很容易轉去做老師、教學生、創門派,有些則是求出名,做很多的個人營銷。名利雙收個人膨脹後,便難以靜得下心來做臨床。尤其是依然需要很多成長的諮詢師一旦出了名,再回到低調並實務的狀態的,少之又少。更多是被其他事情困住,臨床被排到很低的優先順序。
說實話,諮詢師的成長需要很多的歷練,則需要有很長的時間專註在臨床上。在有系統培訓及督導的情況下,500小時,你開始明白什麼叫諮詢;1000小時,你開始開竅了;2000小時,你開始穩定;3000小時,我不大清楚,因為我還沒到呢。1萬小時,就達到我督導給我說的,出師了。能夠堅持在1萬小時前,be humble be focus,需要非常沉得住氣,可能會錯過了一些機會,但這就是作為一個臨床高手的成長之路了。
過度專註於內部世界,忽略外部世界:諮詢師的工作,其實很多內部的工作。而人的內部又不可抗地受外部的影響。外部,大至經濟、社會、文化,小至行業、潮流與新聞,其實都需要去理解更新,而不是充耳不聞的。保持對外部世界的好奇,而不是封閉自己在安全區內,才能好好去與世界鏈接,更好地理解來訪。
當然,以上只是作為臨床人員的發展道路。所謂反思自己的動機,當然就是審視自己的需要。比如如果一開始,你想做諮詢師,但做著做著,你發現科普作者和講師更適合你,那你就好好去做科普作者和講師;如果你發現自己更適合做生意,就去做生意;只要找到自己工作的價值、準確的定位,提供的服務和內容是靠譜的、專業的就夠了。在不同的路,自然有不同的風景、不同的付出與不同的收穫。


這個圓桌里目前的所有問題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道題了,哈哈。。

當然這裡我只是在說國內的狀況,可能在國外是不同的。

假如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把心理諮詢界看做是一個江湖世界的話,每一個諮詢師可以看做是一個俠客,那麼武功,就是諮詢師的理論、道德、技巧、經驗的混合。而我認為武功的總訣,就是諮詢師入行的動機。

說到這裡,可能大家就會知道這個動機的地位。但是為什麼這麼重要呢?

我個人認為原因有如下三點:

1.我們入行的動機就是我們的自我預言。這種自我預言反映了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哲學觀,並且最後決定了我們的職業生涯的歸宿。每個人入行的動機可能都有所不同,可能我聽過比較多的,有如下幾種:

1)自我療傷型。在之前的公司里我給新入職的同事進行理論培訓的時候,我曾經問過他們為什麼想要學習心理學的時候,很多人的說法是,覺得自己有問題,需要療愈一下自己,因為想要療愈自己,所以想要更多的知識。

2)好奇型。我就是這一類型,我學習心理學的主要原因是我真的對人類的心理感覺到好奇。特別是深入的了解到一些理論的時候,會驚訝為什麼一個理論家會把人類的心理描述的如此透徹,並且對於自己的探知感覺到深深的興奮。

3)混沌型。有的人進入這行之後,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那個都想要做一點,去嘗試。

4)自我展示型。有的人覺得可以通過這行來幫助其他人,在幫助其他人的時候,證明自己的重要性。

當然可能有更多的類型,我這裡只是舉例說明,歡迎大家的更多的討論。我這裡只說我舉例的這四種類型可能的發展方向。

自我療傷型會想方設法獲得很多體驗類的理論,或者自我療愈方向的。例如薩提亞、家排等等有成體系的自我療愈的理論體系。他們往往第一需求的,不是理論或者技巧本身,而是體驗。當他們活的到一定程度的自我療愈的時候,就會有更深入的學習的慾望,這種慾望會轉變成對理論的需求,但是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可能還是體驗本身。

好奇型出發點是為什麼。為什麼這個理論的描述是這樣的,為什麼那個人的理論觀點和那個不太一樣,等等。關鍵在於理論和描述對為什麼的解答。求知本身就構成了最大的動力。這群人可能也是最容易提出理論的。

混沌型的人其實是相當迷茫的。對於他們來說,書上的理論不具有太多的吸引力,而且也沒有太多的想要自我修復的問題。對於他們來說,可能就是一個偶然。但是當他們看到他們碰到的第一個成熟的諮詢師的時候,會把那個諮詢師的武功拿過來學,但是最後的結果,可能是他們會發現那個諮詢師的東西不怎麼適合他們,之後的變化,有可能向其他類型轉變,也有可能就這麼迷茫下去。

自我展示型的人可能會關注於技巧方面。他們會學理論,但是他們始終關注的是技巧。他們關注於展現技巧去解決問題,從而獲得別人的認可。在通過幫助他人的過程中,越認可,他們的成就感就會越高。

2.我們入行的動機就會吸引那些滿足我們需要的來訪者。

假如比較客觀的來看,基本諮詢師最初的頭幾個案例,一定與自己的動機、狀態是有關係的。甚至很多時候,當諮詢師的生涯進入危機的時候,可能來訪者就是諮詢師的危機——一個危險的機會去轉變自己的生涯。

大部分時候,諮詢師會吸引那些和自己在潛意識上有關聯的來訪者。並且在和這些來訪者進行工作的過程中,增加自己的經驗,把理論變成自己的東西,最後形成自己的經驗體系。

3.我們入行的動機,就是我們的需要,也是我們最高的渴求。當這個渴求和現實達成平衡的時候,就是我們自己的武功達到了最完善的時候。

這個方面在 @FuHouzhi的答案中有很好的描述。他很好的描述了動機的陰影面對我們工作的影響。我想補充的,是當我們對自己的動機有足夠充分的覺察的時候,其實我們是可以利用自己的特點來進行工作。

比如我在前面說到我是好奇心比較強的人。我這種動機的缺點,是我可能會忽視個案的感受,而更多的在於滿足自己對他人狀態的解釋的需求,但是這樣的過程可能對來訪者是無益的。但是當我了解到我自己動機的陰影面的時候,我會在部分的滿足自己的需求的同時,更多的專註在如何幫助來訪者的方面,而由於我對於原因的敏感度較高,所以會比較容易抓住一些比較深入一些的東西,所以我可能在個案的進展上,有更多的理論上的收穫,而這種收穫可能會幫助到我接觸到的其他的來訪者或者諮詢師。

以上可能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想法。對於一個諮詢師來說,對自己動機的審視,其實就是在觀看自己的職業生涯的未來。當我們對這一點都不怎麼清晰的時候,帶給來訪者的,除了混亂可能不會有其他。


首先明確一下,反思是絕對有必要的,對諮詢師來說,可能不是一項硬性要求,畢竟現在仗著自己學過一點點心理學,玩弄著簡單的心裡陷阱然後按小時收費的無良醫生也不是沒有,不過說到一個夠格的諮詢師,或者至少是一個有良心的諮詢師,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可能大多數人不會認同,不過諮詢師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職業,雖然仍然有著技術和道德的概念,但正因為諮詢師所做的工作是了解受者的心理,所以諮詢師的技巧和道德並不是完完全全分開的,有著若即若離的聯繫,也許從微觀上來看,諮詢師說的個別一句話,或者個別一段話,可以被理解為在一定程度上試圖把受者引導到相應的方向,但是從整體上來看,諮詢師所說的每一句話無不是出自自己的知識水平、道德底線甚至個人信仰的,這些話單拿出來一句可能看不出什麼,但每一句話對受者都會產生可能暫時沒辦法被發現的影響,而很多真正意義上讓受者走出陰影的情況,正是那些短時間內不會被發現,但是在對方心裡紮下根的一個念頭,這樣的念頭會在未來的一段時間裡慢慢發芽,什麼是諮詢?就是以個人的手段將病患引導至自己認為是正確的心理環境下,而這個「自己認為」的來源無疑大多是反思。


弱弱地說一句,雖然說,諮詢師是需要對自身為何投身於這一職業做反思和調整,但是,不代表其他的行業里不需要。

只是由於諮詢師職業的特殊性,可能會需要諮詢師看得更清楚,是否在選擇職業的時候有自身尚未處理完善的情節在「救人助人的英雄主義」背後是否隱藏著更深的自卑和無助?在「想要探索自身」的背後時候又暗示著什麼?而這些情節在諮詢中可能會再次在來訪者身上遇到,那時,諮詢師是否有能力處理,是否能妥善處理,這是需要預計到的。

因為諮詢師的價值觀對諮詢的過程和效果必然會存在影響。真正意義上的「完全中立」是不可能的,諮詢過程中會無法避免地帶有諮詢師自身過去的印跡。這才是為何要去探究的原因所在吧。

至於怎樣的動機是恰當的,怎樣的動機又是不恰當的,這些動機對來訪者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這些問題反而沒有諮詢師是怎樣認識自己的動機、怎樣對待自己的動機、怎樣利用自己的動機來得重要。

說到底,不傷害,是最基本的要求。


非常重要!真的!我們來看看各種動機:1為了錢,之前就有聽過我們這被惡評的諮詢師,為了賺錢,不斷利用病人的情結來增加療程。所以入這行如果只是為了賺錢,那還是算了,在我看來簡直就是對這行的侮辱,和利用人病賺人錢的勾當沒差,甚至就是害人。2為了虛榮,心理諮詢師是一個非常有光環的職業,聽著就牛逼得不得了,然後呢,還能幫助人改變人生,得到很多人的崇拜,所以每次當我介紹自己的時候別人看我的眼神,卟啉卟啉冒星星的樣子,都讓我暗爽很久,我剛入行的時候覺得,這簡直就是一個既能滿足個人榮耀感,又能滿足能力自戀感的完美職業。這種動機在初學者里特別多,然而,這就是一個極大的心理陷阱,會讓人沉溺在這種滿足和光環里,對於諮詢師本身的成長很不利,長久而言,對於病人更不利。3想通過學心理改變別人,在我剛考諮詢師證的時候,最常聽到的就是我對XXX不滿,想通過學心理改變他。當然,在學過之後,他們應該就不會這樣想了。有一些在潛意識裡就想去通過改變別人來尋求能力感的諮詢師那就有點麻煩了,說到底,就又變成了去滿足諮詢師自己的某些情結了,也對長期諮詢不利。4從專業治療的角度看,諮詢師本身就像一面鏡子,用來反映求助者的問題,如果這面鏡子本身就不幹凈,或者本身就扭曲,如何能客觀反應求助者問題。只是,人這個東西永遠做不到客觀。其實,很多人之所以會對心理感興趣,或多或少都是覺得自己有點什麼不正常。我們必須通過不斷地反思,我今天為什麼說這句話?我面對這個求助者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情緒?產生這個情緒的動機是什麼?是什麼需求產生了這個動機?這個為什麼會有這個需求?這個需求之下可能是什麼事件……通過反思不斷的看清自己,找到自己的情結,知道自己這面鏡子哪不幹凈,哪扭曲,才能不把自己的東西投射給求助者,或者知道自己可能會投射什麼,來以此校正,在我看來這就是對他們負責,也是對自己負責。


因為,如果你連你自己都搞不定,你怎麼能搞定別人?起心動念,總在最深層的需求,他的外面包裹著厚厚的偽裝,有倫理道德,有自我麻痹和欺騙,有情感和情緒。你無法辨識他們,你就找不到真正的初心。那沒法解決對方的問題!這是一個危險又敏感的過程,你只有不斷在自我世界裡練習,才能慢慢掌握!


好喜歡這個問題!正好這幾天看了一打文獻(叫我學霸!),我也來補充補充。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In Session 期刊在2005年出了一個特刊,專門請了美國心理治療界的8位大牛講講他們入行的動機和故事。我記得特別清楚的一件事是每位大牛都說「為什麼成為了心理治療師」是一個職業生涯中需要不斷去思考的問題。入行幾十年,他們也還在持續地更新這個問題的答案。在與形形色色來訪者的對話中,幾千個小時的個人體驗後,這個問題的答案才能越來越清晰——大牛諮詢師之所以成為了大牛,大概也是他們真正想清楚了這個問題的答案,認識了他們自己吧。


以下引用這期特刊在綜述了不同的入行動機、總結了大牛們的生平故事後,對「為什麼要對入行動機不斷反思」的回答 (Farber et al, 2005):

所以,了解我們自己和他人進入這個行業的動機到底有什麼用?

也許最根本的,是我們需要去認識到,我們最想從這份工作里得到的(通常是理解人類行為的深層動機、或者與人的緊密聯繫)也許並不是來訪者希望從我們這裡得到的。比如說,有些來訪者需要的是癥狀的緩解、問題的解決,他們最急需的可能不是對自己的深層理解或者和人建立親密聯繫。了解我們從事這個職業的動機能讓我們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在工作中的「盲點」——儘管學習了很多知識,也持續接受個人體驗,我們還是會傾向於從自己的(而不是來訪者的)角度出發去看世界。諮詢中脫落的發生,就很可能是由於我們給來訪者提供的我們認為有價值的東西並不是他所需要的或想要的。

此外,時常回顧、甚至是重新定義我們選擇這份工作的動機能讓我們在低谷時重燃對這份工作的熱情。定期地反思自己的入行動機和堅持做這一行的原因有利於諮詢師自我照顧,避免職業倦怠。我們自己的需求得到滿足了嗎(比如說需要與來訪者建立深度聯結的感覺)?如果沒有,我們需要做出哪些改變(需要篩選不同類型的來訪者,還是不同的工作方式)?我們現有的知識和技能是否已經能滿足我們的工作需要、和想要深度理解來訪者的求知慾?如果沒有,是不是應該去參加工作坊、讀書小組、或者做更多個人體驗了?以及,我們是否有哪些「黑暗的」動機還需要處理?這些是否干涉到我們和來訪者的工作了?

最後,我們都需要時常提醒自己我們是為什麼要在這個領域工作的,以及這個職業是怎樣給我們帶來那些獨特的、意義深遠的、甚至有時是難以捉摸的成就感和喜悅感的。

Farber, B. A., Manevich, I., Metzger, J., Saypol, E. (2005). Choosing psychotherapy as a career: Why did we cross that road?.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1(8), 1009-1031.

最後再弱弱安利一下這期特刊,我也翻譯了其中的三篇,感興趣的話可以看看大牛們的故事呀:

女性主義療法代表人:成為心理諮詢師從來就不是因為想要幫助別人

不想當拳擊手的體育生不是好治療師 | 體驗療法奠基人阿文·馬勒

漸凍人症帶不走的,是她要為世界「做點什麼」的堅定 | 諮詢師故事


——這是回答結束的分割線——

在國內做心理諮詢師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遇到有自殺傾向的個案如何干預?

「高危行業」中的心理諮詢師如何自我照顧?

你要的專業靠譜內容,都在這裡啦: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我們還有公眾號喲~ 關注簡單心理Uni (微信號:jdxl-uni) ,就能和大咖諮詢師一起輕鬆讀經典,參加全國諮詢師的線上/線下分享會與大爬梯,與3萬+成長中的諮詢師一起學習一起飛!


首先說明,作為諮詢師,最重要的一項能力就是反思。

在每次做完諮詢後,對諮詢內容進行反覆思考,緊密推敲。

精神世界的現象往往沒有邏輯,雜亂。諮詢者的言語往往帶著遮蔽,偽裝。

能把這一團漿糊一樣的東西理出一個頭緒來,靠的就是反思。

所以反思很重要,作為諮詢師,必須對所有事情反思。

然後說說諮詢師需不需要對進入行業的動機進行反思。答案是可以反思,也可以不反思。

不恰當的動機也沒有什麼。比較覺得一個諮詢師是否合格的不是動機而是能力。

魯智深當和尚的動機只是為了逃脫法律制裁,卻不妨礙他修成正果。

倒是一些居委會老大媽,一條到晚帶著慈愛幫別人介紹對象,結果亂點了鴛鴦譜,被人記恨一輩子。

歸根結底,有能力,動機不純,無所謂,時間能修正很多事情。

反過來,動機再偉大,能力不足,往往也是好心做壞事,反而害人。

所以作為一個諮詢師,與其反思入行動機,不如先反思一下自己有沒有這樣的能力。


觀點一定要,而且是所有行業中,最需要反思的。

分析動機
行為背後是動機,動機背後是需要,需要的背後是內部體驗到不平衡。舉例來說,吃飯是行為,想要吃飯是動機,餓了是需要,肚子空血糖低是內部不平衡。
因此心理諮詢師從業的動機,其本質來源於內部的某種不平衡。例如助人情結,拯救者情結,無所不能的自戀等等。
換句話說,一個人為了能夠滿足這些心理層面的不平衡,才會選擇心理諮詢師這種「無名無利」的行業。

然而現實是……
心理諮詢行業沒法滿足人們的上述需求。你沒法成為一個人的拯救者,因為只有他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你也沒法洞悉一個人心裏面的內容,做到讀心術;你更沒法直接幫到一個人,因為你會發現你只是悄悄的給對方種下一刻種子,然後他的生活會讓這顆種子生根發芽。
我個人經常體驗到的一部分是,內心千錘百鍊的一句自以為經典的話,來訪者反而聽了沒感覺。不經意間說一句「今天藍色領帶更適合你」,卻讓來訪者久久不忘。

要明確「誰為誰服務」
諮詢行業有效性的重點是關係,次要的才是技術。因此建立起助人關係是很重要的。
諮詢師之所以要明確自己的從業動機,是因為經常在諮詢間中,諮詢師會不自覺的「為自己服務」。
例如有的諮詢師從業動機為「獲得讚許」,因此他在工作中會不經意的迴避很多內容。
心理諮詢中有一種技術叫「面質」,它是通過直接點出來訪者語言或行為前後不一致的情況,來引發來訪者反思,並以此改變其認知。
對於上述諮詢師來說,使用面質技術是一項困難的事情,因為在他的潛意識中相信,面質會帶來情感不適,情感不適會讓來訪者停止讚許自己。
類似內容還包括:沉浸於來訪者對原是理想化客體的迎合中,不會使用沉默技術,工作超出心理學工作範疇,不會結束諮詢關係等等。

怎麼辦?
接受個人體驗,並且持續接受督導。

廣告:
天津本土心理學科普平台,用一種新思路幫你重新看待生活。微信公眾號:tianjinpsy

http://weixin.qq.com/r/ATjZwb7EgOP-rfqi920T (二維碼自動識別)


挑重擔須先強自身,就是這麼個道理。

來你面前進行心理諮詢的,無一不是一肚子的心裡垃圾,你必須從他的心理中找到他的問題所在,挖掘根源,然後在抽絲剝繭,揭開謎底,解開心結。
這個過程中,需要你有一個大心臟!
你必須有超過受體層次和格局的心態,才能不把自己陷進去。
你必須有充足的閱歷和格局去感同身受對方的人生困境。夏蟲不能語冰,你要語冰,必須經過無數個春夏秋冬。
同時,你必須在對方理解程度和接受能力的層面上找到溝通的方式和技巧,還要在這個層面上去影響對方,這種影響必須是精確的,你的表情動作語氣態度甚至環境,都有可能使得你的影響力失效,或者,起反作用。
你還要有消化那些心情垃圾的能力。一滴墨水滴到水盆里可能沒影響,一瓶呢?一天一瓶呢?所以,你要有自潔能力。
這就是不斷問自己的意義啦。


至少動機要強大到不能被諮詢者的世界觀動搖,不能利用自身所學的優勢去動搖別人的世界觀。疏導而非改變,治癒而非利用。


問題一:當然一定需要反思入行動機,但是有時候你也會發現這種反思也不過是一種自圓其說,並無卵用。

問題二:不恰當的動機可以毀滅地球
假設一個叫東特勒的來訪者來找你,這個反社會的來訪又有其一場值得可憐的一面,同時又展現出某些獨特的才華。
然而你的從業動機卻是對這個世界主流的仇恨,憎恨會計、憎恨程序員、憎恨政客和妓女。
於是你有意無意地利用了這個來訪者身上巨大的破壞力,於是在2020年的某一天,地球沒了。

問題三:恰當的動機是啥?我覺得這個行業有個詭異的奇特之處,100%的恰當 = 完全的不恰當。
比如:助人的熱心腸是要有的吧?但一心只想著助人,就有拯救者心態了。
比如自尊水平要很高吧,但老得瑟就是自戀了。
。。。。。。
目前我粗略的認為,對合適動機的評估,主要是看量而不是質。說的通俗一點就是,你可以什麼動機都有一點,但都不能太強烈。看看各自的從業動機,如果大概都是60分(剛及格)左右,那麼我認為你的動機是合適的。


我認為,動機決定了一位諮詢師的成長潛力。
若以一位諮詢師完整的職業生涯作為單位。
為了錢的,潛力就低於為了自我療愈的。
為了自我療愈的,潛力就低於純粹喜愛的。
為了純粹喜愛的,潛力就低於追求榮譽的;
為了追求榮譽的,潛力就低於追求自我實現的。
這符合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的分布。
依次是:
錢(安全的需要)
療愈與喜愛(愛與歸屬的需要)
榮譽(尊重的需要)
自我實現(自我實現的需要)
現在來看,動機決定了一位諮詢師未來所能到達的最遠的地方。
但是,到底能走多遠,則取決於個人多種因素的混合了。
一個立志於自我實現的諮詢師,未必能比為了單純為了錢的諮詢師走得更遠。
因為兩者的區別就像是仰望星空的人,和只盯著面前一畝三分地的人。
看到了多少不等於他們做了多少。
但我想,後者就算再多,也是造不出飛船的。
這或許就是動機的意義所在吧。


所有行業都需要時刻反思從業動機,只不過心理諮詢師們都特別矯情,僅此而已。

心理諮詢行業沒什麼特別的,和其他行業基本一樣。

如果你是為了寫二級論文,那麼要認真反思一下。如果你是為了搞個沙龍,那麼也要認真反思一下。如果你只是為了從業,那麼等你接了諮詢,等你困惑的時候,你自然會反思一下。

但,最大的問題是,反思也是一種智力。所以,反思這件事兒,不是你想反,想反就能反的。


個人認為 作為一個優秀的人,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完善自己,自身反省而達到所謂的圓滿,這是一個在進步的過程。


有很多的評判標準,更多人只是關注經驗,閱歷,學歷。但是我覺得一顆為人,助人的心最為重要。諮詢是什麼?諮詢不是告訴人家要怎麼做,只是跟他一起心平氣和的捋清楚思路,讓他自己最終想明白,知道怎麼做。所以這個過程,耐心,共情,引導最為重要。當然無論諮詢師還是其它任何行業,人都需要反思,需要交流。


由於中西方社會環境以及思維習慣的不同,國內問題的確更大一些。就國內而言,反思是有必要的。但是要避免過度反思帶來的負面影響。如何處理好每次心理諮詢過程中,諮詢者給予的「生活垃圾」已經成了重中之重。不能含沙射影將可能會感同身受的負面情緒影響到自己本身。針對現在很多心理諮詢師本事也存在心理亞健康甚至抑鬱症,偏執型人格障礙等問題。科學而不過度的反思已經成為每位從業者迫在眉睫的事。這是一場以自己為對手沒有硝煙的硬仗。要想打贏這場戰鬥,借用弗洛伊德的思想來說就是要從「自我」到「超我」。


其實只要知道自己是救人還是害人就可以了


舉個誅人心的例子吧。

認識的人太多就匿了。

有這麼一位知乎答主,小V,心理學心理諮詢學分支下面的問題回答過一些,質量都比較高,關注的人不少,在知乎上也掛了自己的聯繫方式,收網路諮詢的來訪者,聽他自己說也不少。

實際上這位答主和我研究生一個學校,他本科學心理學,研究生讀的不是心理諮詢的項目。他曾在朋友圈掛出自己的心情,訴說自己因為生活拮据,所以不得不接回曾經被他拒絕的有嚴重心理問題和精神分裂傾向的來訪者,來賺取更多的生活費。

細思極恐的是,他本身接受過相關的訓練,不會不知道從業背後所需要接受的專業訓練和監督都是必不可少的。他學習能力很強,是個很自律的人;我接觸過幾次,很是誠懇和溫和;從朋友圈看出來自己也是一直在慢慢看視頻看文獻學習相關知識,想要提高自己(那麼我要問了,你為什麼研究生不來我們心理諮詢項目吶???);對於來訪者來說,他應該是可以信賴的人。

就是這樣一個人,且不說他沒有督導,他甚至沒有從業的資格。在我看來,他一定是願意助人的,自身能力強,也有知識儲備,卻因為經濟原因「知法犯法」去接待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來訪者(而且發朋友圈是個什麼思路???),這怎麼看都不應該是他應該做出來的事,真的是及其不妥。

所以對於這個需要不斷的學習和提高,需要具備很強的自我約束和行業道德感的職業,我們更是得不斷的揣摩驅動自己做某些事情的目的和意義,去對比自己的能力和可能帶來的諮詢效果。不斷的反思自己的出發點,才能更好的服務於人,而非自己。

(希望這位小V無意間看到了能想想看是不是這個道理)


圖名圖利?心術不正結果已定!


推薦閱讀:

心太高怎麼辦,,對自己要求太高,老感覺心累,老想征服世界,怎麼辦,是不是有心理病?
為什麼許多抑鬱症患者抗拒吃藥?
為什麼我總是什麼事情都做不好。我沒有和我一樣經歷的人呢。我學得慢是不是智力有問題呢?
看黃網被女同事發現了?我該怎麼解除心理障礙?

TAG: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