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的人吃哪些糖果,甜品?如何製作?

準確的說在民國以前的人們,可以吃到哪些糖果,甜品等,又是如何製作的


季羨林《糖史》里提到唐初時中國向印度學習了先進的熬糖法。到了宋代,甘蔗種植和製糖法又進一步發展,此時糖才作為食品,可以被廣泛消費,在大城市裡製成的吃食類別也五花八門,與唐時不同。

正好注完《夢粱錄》里飲食類詞語,就大概講一講宋代,特別是南宋臨安的甜品。

1、蜜餞
宋時有「蜜煎局」,專門製作各種蜜煎糖煎。與今天的蜜餞差不多,都是用花啊果啊一類泡蜜或泡糖。宮中的多個雕花。

2、糖類
直接拿來做成吃食的也可以,可能會做出各種形狀,給小孩子玩。或者加入芝麻、麝香、楊梅、荊芥等。熬稀一點就成膏,比如製成荔枝膏、杏仁膏、薄荷膏等。

雖然蔗糖已經完全壓倒其他糖類,但麥芽或其他糧食製作的膠牙餳還是可以在街頭買到。

也有用糖面來捏人的,捏出甲胄門神模樣,謂之「果食將軍」。

3、糕類
糖和米面可以製作不少東西,糕和團一般就是拿米粉來制。

顧名思義,蜜糕則是用蜜來制,棗糕就是拿棗來制。但雪糕,並非我們今天吃的,而是形容潔白如雪。

到了重陽節的時候,要吃重陽糕,糖面蒸成糕,很奇葩的是上面擺放豬肉、羊肉和鴨子肉絲作為擺設,插小彩旗。還要吃一種獅蠻栗糕,則是拿栗子泥加麝香、糖、蜜和勻,再加上各色的米粉捏成獅子形狀。

《事林廣記》里的高麗栗糕:以栗子不計多少,陰乾去殼,搗羅為面,三分之一加糯米粉和勻,以蜜水拌潤,入甑烝熟食用。

《吳氏中饋錄》五香糕方:上白糯米和粳米二、六分,芡實乾一分,人蔘、白朮、茯苓、砂仁總一分。磨極細,篩過,白砂糖滾湯拌勻,上甑。

4、團類
煮的話就是湯圓,可以用豆沙、芝麻、金橘等做餡,也可以就加上山藥和糖一起揉成無餡的元宵。《本心齋疏食譜》這樣形容水團:秫粉包糖,香湯浴之。團團秫粉,點點蔗霜,浴以沉水,清甘且香。

《吳氏中饋錄》煮沙團方:砂糖入赤豆或綠豆煮成一團,外以生糯米粉裹,作大團。蒸或滾湯內煮,亦可。

但也可以有別種製法,比如炸。「圓歡喜」,可能就是我們今天吃的炸麻團,或者麻球,或者煎堆,各地叫法不同。

5、粽子
那時可以叫角黍、粽子、裹蒸,看記載多數是乾果和糖來製作,也不知道有沒有咸粽子。

《西湖老人繁勝錄》記錄當時臨安人善於製作,可以做成諸般形狀:角黍,天下惟有是都城將粽揍成樓閣、亭子、車兒諸般巧樣。開鋪貨賣,多作勸酒,各為巧粽。

《吳氏中饋錄》粽子法:「用糯米淘凈,夾棗、栗、柿干、銀杏、赤豆,以茭葉或箬葉裹之。一法:以艾葉浸米裹,謂之艾香粽子。」

胡三省 注《資治通鑒》曰:「今之裹蒸,以餹和糯米,入香葯、松子、胡桃仁等物,以竹籜裹而蒸之,大粗二指許,不勞四破也。」

6、酥餅
用酥油,有些加了麵粉製作的點心。有蜜酥、小蚫螺酥(形狀如鮑魚)、糖蜜酥皮燒餅。

《吳氏中饋錄》雪花酥:油下小鍋化開,濾過,將炒麵隨手下,攪勻,不稀不稠,掇離火。灑白糖末,下在炒麵內,攪勻,和成一處。上桉,捍開,切象眼塊。

7、甜包子
當時饅頭和包子都是有餡的,區別只是皮有沒有發酵和厚薄。有糖餡的,七寶餡的,豆沙餡的。還有一些做成祝壽或者節慶時候的壽桃或者龜的形狀,可能也是甜的。

8、菜肴
當時的肉凍也叫做姜豉,可能是訛字。有一種叫「蜜姜豉」的,其實就是類似今天用吉利丁製作的甜品,羊羹一類。

糯米藕當時沒有,灌藕卻是有的,用的是蜜、麝香和粉調製成糊,灌入藕中,煮熟了切片吃。

差不多就是這些類別。要知道當時糖仍然是稀缺品,這裡記錄的畢竟是臨安這樣的當時世界最富裕繁華的都城。


以前做作業時整理過一段時間的資料,可能有不完善之處,作為這個問題的補充回答。主要是以時間為主軸,看中國各個朝代的甜品發展歷程。

我能說我整理完這些資料後,從一個無甜不歡的人變成了現在能不碰甜食就不碰的人嗎......

中國的傳統甜品種類紛繁多樣,品種極為多樣,單是分類就可以列出好多,尤其是在明清時期,製作工藝更是臻於完美,外觀極為雅緻,味道也不輸西式甜品。許多地區都有自己的特色甜品,比如廣東的糖水,就已經發展為一個非常成熟的種類,其設計理念兼具食物和葯補兩方面功能。

看完傳統甜品的發展歷史,覺得這個領域確實大有發展潛力。

-----------------------我是分割線-------------------------------------------------------------------------------------------
中國甜品歷史悠久,製作精細,品類繁多。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便有了麵食點心,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製糖的國家之一。早期製得的糖主要有飴糖、蔗糖,而飴糖佔有更重要的地位。我國古代就有「食蔗高年樂,含飴稚子歡」的說法。

在中國西周的《詩經·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飴」的詩句,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自西周創製以來,民間流傳普遍,廣泛食用。

西周至漢代的史書中都有飴糖食用、製作的記載。飴加上糯米粉,可以熬成餳,這兩種都是古代的糖。而我們現在更常見到的「沙糖」(甘蔗糖)則是古代從外國進貢的東西,一般人吃不到這種糖。宋初宋祁《寒食》詩里「簫聲吹暖賣餳天」,說的就是麥芽糖,而不是沙糖。

而更為廣泛使用的白砂糖,即蔗糖在中國的歷史沿革也頗為長久。據傳甘蔗大約在周朝周宣王時傳入中國南方。而蔗糖的發原地是古印度,敦煌殘卷中有一段關於印度製糖術的紀錄,證明了蔗糖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和世界各地的。

後來印度的煉糖術有進一步提高,《新唐書》中記載唐太宗遣使去摩揭陀(印度)取熬糖法,說明印度的煉糖術在唐朝傳入中國。

到了宋代時,我國才真正出現白砂糖,北宋初期,三佛齊和大食等國進貢白砂糖。宋代也因此出現世界第一部甘蔗煉糖術專著《糖霜譜》。從此製糖成為一門重要產業,糖製品種類繁多,有香糖果子、獅子糖、花花糖、膠牙糖、芝麻糖、鎚子糖、楊梅糖等。

發展到明代,製造白砂糖的技術進一步進化,品質有所提升。宋應星的《天工開物》第六卷《甘嗜》篇詳細敘述造白糖和冰糖的方法,季羨林更是在所著《中華蔗糖史》說:中國明代熬練白糖的「黃泥水淋脫色法是中國的偉大發明」

雖然古代中國曾為製糖大國,但品質優良的甜味食物,如白砂糖或蜂蜜仍是十分稀少和難得,因此古代中國先民將甜品作為珍貴的食物類別,只在重大的紀念日或節慶時分採用糖或蜂蜜製作甜品。

所以,我國的許多節慶傳統食品都是甜味的,大部分節慶甜品也成為了中國傳統甜品的代表和象徵。而隨著市場的繁榮發展、製糖工藝的進步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歷史的變遷也帶動了中國傳統甜品的變遷,從稀有珍貴的宮廷上品,到逐漸進入尋常百姓人家;從節慶時節才能見到的難能可貴的食物,到生活中隨處可見,遍布大街小巷的茶餘飯後食點。中國古代傳統甜品的發展也記錄了我國的另一段食文化歷史。

古代中國各朝代甜品代表

1.先秦代表:餅餌、糍餌


秦漢以前中國人大約主食湯餅或者蒸餅。《釋名》:餅,並也。溲麥面使合併也。崔實《四民月令》:立秋日食煮餅及水溲餅。先秦先民對麥、面的運用和食用,是我國古代傳統甜品發展的基礎,開啟了麵食的源頭。

2.戰國時期代表——角黍粽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筒粽」。,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包成粽子。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粽。

雖然這個時期的粽子並不入甜餡,但粽子這一種食物發明,在後代逐漸分類成為具有鹹味、甜味的不同類型。

唐代時粽子的用米,「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而到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3.漢代代表——胡餅

《漢書?百官表》在「少府「屬下有「湯官」,主餅餌。這些都是講的煮湯作餅,即湯餅,或煮餅。此處的餅餌即由先秦發展而來。


除了麵粉外,芝麻、洋蔥、雞蛋、清油、酥油、牛奶、糖、鹽都是不可缺少的原料。在做「托喀西」饢和其他饢時,不僅要放油、蛋、糖等原料,還要在表面上撒些「斯亞旦」(黑草籽,很像黑芝麻)。

因此,甜口的胡餅可以說是中國古代有記載的早期甜品之一,只是在這個時期,甜品的概念並未成形。而胡餅也基本上是作為人們生活中的主食來食用,與後來發展的點心的概念頗有不同。但是,甜味在麵食中的運用,使得胡餅成為是中國古代傳統甜品的製作技藝實踐的雛形,是中國傳統甜品製作路程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

4.唐代代表——醍醐餅、紅綾餡餅

唐代飲食比前代更加豐富多樣,小麥麵食是最主要的食品,無論貴賤皆食之,因此唐代餅類形樣最多,而其中自然不乏甜品甜食。

唐代最具特色、名聲最盛的餅類甜品當屬醍醐餅和紅綾餡餅。由於與西北少數民族間貿易往來交流更為頻繁,便捷。

少數民族製作糕餅的技藝與原材料得以傳到中原地區,其中奶製品、蔗糖等主要的製作甜品的原料物在這個時期開始得到重視並加以對於甜品的製作技藝上的發展。

唐代西北民族地區對於馬、牛、羊、駱駝等牲畜以及家禽乳汁的提煉加工,已經取得了相當成效,在豐富當地民族生活的同時,對於農耕民族也有一定的影響,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西北民族貿易的內容。

「醍醐」由牛乳煉製而成、以脂肪為主的食品,所謂「醍醐餅」,即是由家禽、牲畜乳汁加工成的乳餅。其子段成式《酉陽雜俎》中對唐大盛行的小吃甜品餅類記載之目。後來發展成為佛教禪食點心的一種。

醍醐餅來自我國雲南地區,現仍見於雲南大理白族人的日常飲食之中。以山羊奶製成的質量為最佳。醍醐餅為白色塊狀。酷似豆腐塊,可以沾糖食用。其製作過程是取鮮奶,兌入一種從當地山上採集的酸果榨汁液,酸化乳液。

酪蛋白遇酸析出。經過濾,壓實,適度脫水後成品。其工藝原理和工序跟製作豆腐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醍醐餅又應該稱為「奶豆腐」「乳餅」。

而紅綾餡餅則是唐代的一種珍貴的餅餌。以紅綾裹之,故名。也稱作「紅綾餤 」。

在古代文集中多有記載,相傳為唐代宮廷糕點之一,皇帝曾將其作為御賜糕點賞賜進士與功臣。在宋·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唐御膳以紅綾餅餤為重。昭宗光化中,放進士榜,得裴格等二十八人,以為得人。會燕曲江,乃令太官特作二十八餅餤賜之。 盧延讓 在其間。後入蜀為學士。既老,頗為蜀人所易。延讓詩素平易近俳,乃作詩云:『莫欺零落殘牙齒,曾喫紅綾餅餤來。』」紅綾餅以小麥麵粉,洗沙,糖豬板油為原料,揉成麵糰,放入模具按壓成形,烘烤得而食之。

縱觀歷史,可以說中國古代甜品到唐代才開始得以發展,並且逐漸成為小巧精緻的點心類屬,並在製作工藝上開始不斷進行創新。

唐代甜品的特點是多採用相對後代甜品來說較為粗糙的小麥麵粉為糕餅點心原料,其做法與形狀與前代相比,稍有精緻化趨勢,但是仍較單一,以圓形或特製模型按壓出的形狀為主,形狀以扁平居多。且由於原材料的局限性,唐代甜品種類雖然繁多,口感卻並不豐富,甜味並不明顯突出。但是直至唐代,甜品已經成為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從主食類屬中獨立出來,逐漸成為人們茶餘飯後供消遣食用的一種食品。也從側面反映出了唐代社會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百姓生活的繁榮。

(紅綾餡餅)

5.宋代代表——冰品

宋代對於我國傳統甜品的發展可謂是助力最顯赫的朝代之一,特別是南宋建都臨安(今杭州)後,中原城鎮水陸交通發達,行業猛增,市場繁榮,專業糕點作坊、南貨店、糕團店林立於街頭,大江南北糕餅甜品交流活躍。

據浦江《吳氏中饋錄》一書記載有製作方法的「甜食」,就有雪花酥、灑孛你、油夾兒、酥兒印、五香糕等近20種。據南宋史籍記載,當時,市場上的糕點品種有多達種。

杏黃如玉的綠豆糕、小杏仁餅;薄如蟬翼的澆切片、糖薄脆;鬆脆爽甜的巧果、油棗;清涼爽口的薄荷糕、陳皮酥;更有紅印顯赫的狀元糕、酥皮月餅等等,月餅之類的帶餡食餅也是根據最初的餅餒改良而來。

而宋代在甜品發展史上的另一革新就是對於冰品的發展。

事實上,唐代時長安的市場上已有了專門做冰買賣的商人。晚唐時,更有商人嘗試在冰中加糖來吸引顧客。從而也使得中國甜品的品種和風味得到擴展和革新。

到了宋代,中國傳統甜品中冷食種類就更多了。如北京,汴京市場上出售的「砂糖冰雪冷圓子」,南宋臨安街上賣的「雪泡梅花酒」等。這個時期還出現了「冰酪」,如當時詩人楊萬里所描繪:「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銷。」

宋代貿易市場的繁榮直接推動了中國古代傳統甜品的發展。

在製作原料上,人們開始採用綠豆,杏仁等天然穀物果實,輔以奶製品,油、面,各種糕、酥、餅等不同種類的甜品出現在市場上。冰的進一步大量使用,更使得甜品得到保鮮,增加風味和不同口感,在四季出現應季甜品供人選擇,享用,甜品的製作技藝也不斷發展,我國傳統甜品發展革新規模空前盛大

(製作冰品的小販)

6.元代代表——凍乳酪

經過前代的發展與革新,我國甜品的發展歷史進入元代。

元朝時的商人在冰中加上蜜糖和珍珠粉。加以攪拌,淋上各式蜜豆湯,成為別緻的冰品——凍乳酪(即今天的冰淇淋)。元忽必烈執政時,開始生產凍乳酪,為了保守製作工藝的秘密,還頒布了一道除王室外禁止製造冰淇淋的敕令。直到13世紀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離開中國時,才把中國冰淇淋的製作方法帶到義大利。


元代冰品具有濃郁的西域特色,所制凍乳酪與游牧民族的生活習性和食物特點相符合。游牧民族善於製作奶製品,因而凍乳酪所用奶品質量更是上乘,在元代宮廷中,凍乳酪也因而成為御用宮廷甜品。元代凍乳酪不僅受到當時人民的追捧,更是遠播海外。馬可?波羅在《東方見聞》一書中說:「東方的黃金國里,居民們喜歡吃奶冰。」

今天夏日消暑必備的冰淇淋其實起源於中國,之後又傳到法國和英國,經過改良加工,成為一道聞名世界的冰品。

7.明清代表——各式糕點
中國古代傳統甜品發展到明清時期已擁有了豐富廣博的食譜。宮廷甜品品類增加,尤其是各類糕餅,品種五花八門,十分惹人喜愛。單是說的上名字的宮廷糕品就有芙蓉糕、綠豆糕、水晶糕、桂花糕等等。

著名白話小說《紅樓夢》中,就已經出現了許多傳統糕點,均是作為賈府中休閑小食存在,為生活增添別樣情趣。

如棗泥山藥糕(第十一回「慶壽辰寧府排家宴,見熙鳳賈瑞起淫心」)、桂花糖蒸的新栗粉糕(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蘅蕪院夜擬菊花題」)、藕粉桂花糖糕(第四十一回「賈寶玉品茶櫳翠庵,劉姥姥醉卧怡紅院」)等等。

明末清初名士李漁的《閑情偶寄》中提到:「穀食之有糕餅,猶肉食之有脯膾。」而清代袁枚所著《隨園食單》中更是特辟有「點心單」一章,其中提到的雪花糕,脂油糕,軟香糕,百果糕、雞豆糕等等都是清代著名街巷糕點。

糕點是以麵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輔料、餡料和調味料,初製成型,再經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製成的食品。糕點品種多樣,花式繁多約有3000多種。月餅、蛋糕、酥餅等均屬糕點。

糕點既可作為早點,又可作為茶點,還可以作為席間的小吃。傳統中式糕點的分類繁複,從工藝上分為八個大類,油酥類、混糖類、漿皮類、爐糕類、蒸糕類、酥皮類、油炸類等,而在中國按地區分類可分為京派、津派、蘇派、廣派、潮派、寧派、滬派、川派等。中式糕點亦可分為甜咸兩種口味,但也不乏咸甜口味的,如椒鹽桃酥等。甜味的糕點種類相對較多,並且口感層次因做法與原料的不同而相差甚遠,滿足了酥脆、鬆軟、香糯等各種口感要求。

中式傳統糕點的名稱大多直接點出所用原料,如綠豆糕,紅豆糕,桂花糕等。

而最大的特色是所用的原料不僅包含五穀雜糧,更囊括鮮花類屬,如槐花、桂花、玫瑰花等皆可被用作製作糕點的原料。而且,人們製作糕點並不只是以米粉麵粉作為主要原料,磨細的菱粉、藕粉、綠豆粉等均可作為原料來製作糕點。

因此,明清時期的代表甜品——各類糕點,也代表了傳統中式點心的技藝高峰,同時中式糕點的風格和製作手法於此時基本定型。經濟的發展與製作工藝的進步使得中國傳統各類甜品不僅供應宮廷貴府,更逐漸走向大街小巷,成為百姓茶餘飯後,隨茶聊天的必備小吃。

基本上這算是古代傳統甜品發展的一個簡要的過程,到今天,西式甜品在中國奪去了傳統甜品的風頭,我也常因為中國傳統甜品過於甜膩而只在節慶時分淺嘗輒止,真心希望能見到更多改良後健康的傳統甜品品牌~謝謝看到這裡的朋友們~

【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轉載,需要引用或有疑問請私信本人】

參考文獻:


1.
蔣榮榮. 紅樓美食大觀[M]. 廣西科學人民出版社, 2007

2.
袁枚. 隨園食單·點心單[J]. 雲南人民出版社, 2004.

3.
李漁. 閑情偶寄[M].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7.

4.
孟元老, 伊永文. 東京夢華錄箋注[M]. 中華書局, 2006.

圖片來源於百度,關於甜品各類別做法,詳見各百度詞條。


x
x
x
x
x
x
又看到喜歡的題目啦,答之。
上張圖鎮樓,出處請見logo
更貼第3天,受到 @未然 童鞋的啟發,決定不把自己坑進去了,工程量太巨大。
PS 所有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

====================請叫我分析題目的分割線====================
首先重新讀下問題:古時候的人吃哪些糖果,甜品?如何製作?

  • 時間:通過題主的補充可以了解到是從古追溯到民國前;
  • 地點:在這裡特別感謝題主通過「民國前」把地域範圍框框在我大中華地區啊~么么噠!
  • 研究對象:題主提到了「糖果」和「甜品」,從屬關係有點複雜,所以只好偷懶撿幾個大家都熟識的來

【糖果】:糖果糕點的一種,指以糖類為主要成份的一種小吃。
【甜品】:甜品,是一個很廣的概念,大致分為甜味點心和廣式的糖水。那麼第一波引申概念強勢來襲~~
【糖果糕點】:一種食品,以麵粉或米粉、糖、油脂、蛋、乳品等為主要原料,配以各種輔料、餡料和調味料,初製成型,再經蒸、烤、炸、炒等方式加工製成。
【點心】:點心是糕點之類的食品。

世俗例以早餐小食為點心,自唐代之時,已有此語。按唐人鄭修為江淮留後,家人備夫人晨饌,夫人顧其弟曰:「治妝未結,我未及餐,爾且可點心。」吳曾與梁紅玉同一時代,並其成書於高宗紹興二十四年至二十七年間,所載唐人鄭修一事有按有據,應當足信。——宋人吳曾撰《能致齋漫錄》

【糖水】:糖水是廣東地區漢族甜品小吃的總稱,屬於粵菜系。

=====================請叫我開始答題的分割線====================
【關於蜜】請叫我「糖」家大哥大

用「甜」字造詞,想必第一個造成的詞99%是「甜蜜」。我們來先說說「蜜」。

我國用蜜,約始於周代後期,人們以蜜作食品,封建貴族間以蜜作饋贈之禮,其時已有蜜漬的果實。魏晉南北朝至隋,有蜜餞、蜜蟹等食品。蜜多由南方貢獻至中原。宋以後,廣泛用於菜肴、糕點、醫藥。

  • 概況:隱藏在蜂巢中的甘甜的稠厚流體狀食物。蜂蜜,蜜蜂採取花液釀成的甜汁。
  • 文獻:東周時期,人們將蜂產品用於食品。《禮記.內則》中載有「子事父母,棗栗飴蜜以甘之。」
  • 製作:@蜜蜂兄

【關於糖】甘甘甜甜就是我

  • 糖在中國古代調味史中佔據很重要的角色。中國最早有飴、餳、糖等字,都是以糯米為原料,稀的叫飴,乾的叫餳。漢代時函谷關以西的關中地區稱「飴」,而函谷關以東的中原地區稱「餳」。「糖」字,在六朝時才出現。(註:六朝一般是指中國歷史上三國至隋朝的南方的六個朝代。)
  • 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糖法出西域,唐太宗始遣人傳其法入中國,以蔗准過漳木槽取而分成清者,為蔗餳。凝結有沙者為沙糖,漆瓮造成如石如霜如冰者為石蜜、為糖霜、為冰糖。由此得出,有本土的飴糖以及外來蔗糖。

飴:請叫我麥芽糖的老祖宗,我是原住民

  • 概況:所謂飴,就是一種以穀物為原料製成的澱粉糖,現在一般叫麥芽糖,也稱飴糖。飴糖的生產始於殷商時期,周代時飴已成為一種常見的甜味劑。
  • 文獻:「周原朊朊,堇荼如飴。」——《詩經·大雅·躲》說明遠在西周時就已有飴糖。飴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製造出來的糖。晉代醫學家陶弘景稱:「方家用飴,乃雲膠飴,是濕糖如厚蜜者。」
  • 製作:飴糖的製造是以穀物的澱粉摻和麥芽再經過醣化熬煮而形成的粘稠狀製品。

其他代表性飴糖:

  • 餳:常常特指凝結成塊的麥芽糖。漢揚雄《方言》稱:「凡飴謂之。」
  • 餦餭:戰國時,南方的楚國對餳糖的稱呼。《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餦餭些。」 在西漢楊雄《方言》卷13中,「餦餭」又寫作「張皇」,注云即干飴也。
  • 餹:《方言》卷13又云:「餳謂之。」在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竹簡中,第121簡上還寫有「餹一笥」。
  • 饊: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則稱:「餳,飴和饊者也。不和饊謂之飴,和饊謂之餳。」(有待討論,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存在。)
  • 餔:東漢劉熙《釋名·釋飲食》則稱:「餳,洋也。煮米消爛洋洋然也。飴小弱於餳,形怡怡然也。,哺也,如餳而濁可哺也。」
  • 軟糖:五代則稱之為「軟糖」。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四·飴糖》﹝集解﹞引 韓保昇曰:「飴,即軟糖也。」
  • 膠牙糖:即灶糖,是臘月祭灶的的必用供品。在唐代著作《輦下歲時記》、宋代著作《東京夢華錄》、《夢粱錄》中,都有祭灶用灶糖的記載。《夢梁錄》記載宋人祭灶,「不以貧富,皆備食糖、豆祭灶」,膠牙抽為長條型的叫糖棍,拉製成扁圓型就叫做糖瓜。南宋以後,膠牙糖多用於祭灶,因此更名為「灶糖」。

石蜜:請叫我冰糖的老祖宗,我打西邊來

  • 概況:石蜜,冰糖之異稱,指甘蔗汁經過太陽暴晒後而成的固體原始蔗糖。
  • 文獻:《唐本草》說「石蜜出益州、西域」。根據季羨林考證,石蜜一詞最早出現在漢代文獻中;石蜜又稱為「西極石密」或「西國石密」來自古印度。
  • 製作:甘蔗汁或者白糖、澱粉、白礬經過太陽暴晒後或者熬制而成。
  •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甘蔗的種植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甘蔗只是榨汁飲或直接食用,並未掌握製糖技術。

其他:待隨時整理補充ing~

  • 花生糖:起源於戰國時期。採用潔凈花生米,蔗糖,液體葡萄糖,(即化學飴糖)製成。據傳花生糖的最早 出現時間是在公元前475-221年的戰國。(花生的起源還在掐架中,待定)
  • 酥糖:花生糖的糖二代,最早源於唐代,享有:「茶罷一塊糖,咽而即消爽,細嚼丹桂美,甜酥留麻香」的美譽,為歷代名人所稱讚。傳統特色產品--桂花酥糖由屑子和麥芽糖骨子組成。屑子是酥糖的基本原料,用麵粉、棉白糖、熟純芝麻仁、桂花等合制,麥芽糖骨子是麥芽糖釀製而成。

======================請叫我下一段更新的分割線===================
【關於甜品】
鑒於甜品概念略廣,我們先來看廣式糖水,再看甜味點心。

  • 概況:糖水由某些藥材、豆類、水果、面制食品加上糖經煲制而成。

說法一:(待考證,求補充)

  • 糖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王公貴族宴會後吃的一種甜湯,其功能是調和食氣,幫助消化。歷經千年演進,糖水已經成為中華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說法二:(待考證,too:如果雛形初現在宋代,那麼唐朝的「冰蓮百合」是個神馬鬼= =)

  • 糖水源頭已不可考究,追溯廣州自有史以來就有。不過有研究指在宋代的「涼水」,可能是糖水的雛型。
  • 周密《武林舊事》載,當時南宋市集上有售的涼水有:「甘豆湯、椰子酒、豆兒水、鹿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茶水、沉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團、雪泡縮皮飲(宋刻「縮脾」)、梅花酒、香薷飲、五苓大順散、紫蘇飲。」

歷史上的糖水

  • 如唐朝有夏季糖水「冰蓮百合」,宋朝有冬季糖水「赤豆糖粥」,而清代大行其道的「酸梅湯」更是流傳至今。

糖水種類一覽

【豆類】紅豆沙、綠豆沙、眉豆沙;
【果仁類】芝麻糊、杏仁糊、花生糊、合桃糊;
【米類】麥米粥、紫糯米;
【藥材類】百合糖水、蓮子糖水、清補涼糖水;
【蔬果類】番薯糖水、木瓜雪耳糖水等。

糖水製作方法

  • 糖水的做法分為燉(即隔水慢火煮)、煲和煮三種。
  • 用糖區別:煲豆類糖水,會用白砂糖或片糖;加入了姜、藥材一類的「重口味」糖水或是需要增色的糖水,則要下紅糖;燉燕窩類味道清甜的糖水,則要用冰糖,能使糖水顏色清亮。

===================請叫我終於開始講重點的分割線====================
起源於商周時期:粢、蜜餌、粔籹

  • 古人的飲食分為飯、膳、饈、飲四個部類,飯就是穀物做的飯,膳是以六畜為主的牲肉製成的菜肴,饈是用糧食加工精製的滋味甚美的點心。

【關於米糕】
糕,和黍、糯米加上粳米婁蒸成,形狀像凝膏。漢朝對米糕就有「稻餅」、「餌」、「糍」等多種稱呼。唐以前無「糕」之說,但稱糗、糍、餌?。糍與餌都是古代糕點。魏晉南北朝時已流行。古人對米糕的製作也有一個從米粒糕到粉糕的發展過程。糕點真正受到重視,還是唐代飲茶之風盛行的事,最初佐茶的糕點餅餌被稱為「茶食」。

  • 文獻:《周禮》中「羞豆之食」而言,那便是後世所說的點心。《禮記·內則》中說:「羞,糗餌粉糍,元陳皓《禮記集說》云:「粉,以豆為粉,糝糍上也,糗,炒干米麥也,搗之以為餌」。

粢:請叫我美味黏牙君

  • 概況:一種以蒸熟的米飯搗碎做成的餅狀食品,周代時已有。糯米、粟米皆可做粢後世稱為糍糕、糍飯、糍粑、糍團等,形狀、做法亦各有別。
  • 文獻:/《玉篇》:「糍,糕也。」/色如糯米糍。——宋·沈括《夢溪筆談》
  • 製作:用糯米蒸熟放到石槽里用石錘搗成泥狀製作而成。北魏的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中得到,將糯米粉用絹羅篩過後,加水、蜜和成硬一點的麵糰,將棗和栗子等貼在粉團上,用箬葉裹起蒸熟即成。

其他代表性糍類:

  • 白繭糖:南北朝的食譜《食次》上記載了年糕「白繭糖」的做法:「熟炊秫稻米飯,及熱於杵臼凈者,舂之為米咨糍,須令極熟,勿令有米粒」。即將糯米蒸熟以後,趁熱舂成米咨,然後切成桃核大小,晾乾油炸,滾上糖即可食用。
  • 糍糕: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馬行街鋪席》:「冬月雖大風雪陰雨,亦有夜市......糍糕、糰子、鹽豉湯之類。」
  • 年糕:《帝京景物略》記載,崇禎時,北京「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 糍團:清顧祿《清嘉錄.八月.糍團》:「二十四日,煮糯米和赤豆作團祀社,謂之糍團。人家小女子皆擇是日裹足,謂食糍團纏腳能令脛軟。蔡雲《吳歈》云:「白露迷迷稻秀勻,軟團戶戶已嘗新。」
  • 糍粑:《湘西風土誌》:「糯糍粑,系糯米飯就石臼中杵如泥,壓成團形,形如圓月......土人苗民皆喜之。」

粽子:因屈原而千秋萬代一統江湖(旁支)

  •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
  • 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鹼,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稱為廣東鹼水粽。同時期出現少量裹餡粽子最受歡迎的莫過於豬肉粽。
  •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米中摻雜珍禽獸肉、板栗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瑩如玉」,粽的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
  •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台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
  •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 明代: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松子仁、棗子、胡桃,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 清代:出現「火腿粽子」。

蜜餌:請叫我始祖級糕點

  • 概況:施蜜的餅餌,用蜜和米面製成的糕餅,
  • 文獻:餌,糕餅。粉餅也。――《說文》/揚雄《方言》雲∶「餌謂之糕,或謂之粢」/《楚辭·招魂》:「粔籹蜜餌,有餦餭些。」 /清 吳偉業 《友人齋說餅》詩:「水溲非用淘槐葉,蜜餌寧關煮蕨芽。」
  • 製作:用蜜汁、豆粉和米粉合蒸的糕餅。

粔籹:請叫我麻花的始祖

  • 概況:猶今之饊子。又稱寒具﹑膏環。粔籹在楚國招魂時是祭品,而在唐代則是秋日登高時攜帶的乾糧。
  • 文獻:《楚辭·招?》:粔籹蜜餌,有粻餭些。/唐 劉禹錫 《楚望賦》:「投粔籹以鼓檝,豢鱣魴而如犧。」/皮日休「一錢買粔籹,數里走病仆」,說明粔籹又是當時飲食市肆經營的普通食品。
  • 製作:以蜜和米面,搓成細條,組之成束,扭作環形,用油煎熟。北魏 賈思勰 《齊民要術·餅法》:「膏環,用秫稻米屑,水蜜溲之,強澤如湯餅面。手搦團,可長八寸許。

極速前進於兩漢南北朝:胡餅、蒸餅
【關於餅】

  • 概況:漢代隨著石磨的廣泛使用,發酵等面點製作技藝的提高,面點品種迅速增加,並在民間普及。漢代面點的品種已相當多,這時的面點通稱為餅。餅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即湯餅、蒸餅、胡餅。而晉人將水煮、籠蒸、火烤、油炸的麵食總稱為餅。
  • 文獻:《釋名》說:「餅,並也,溲麵使合併也。」/ 西漢史游《急就篇》中有「餅餌麥飯甘豆羹」的記載。/漢末劉熙著的《釋名》記有:「蒸餅、湯餅、(飮)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西晉束皙作《餅賦》中提到了許多面點品。如安乾、豚耳、狗舌、劍帶、案成、髓燭、饅頭、薄壯、起溲、湯餅、牢丸等等。
  • 製作:宋人黃朝英在《緗素雜記》總結道:「凡以面為食具者,皆為之餅,故火燒而食者,呼為燒餅,水瀹而食者,呼為湯餅,蒸籠而食者,呼為蒸餅。」

胡餅:請叫我很多餅的祖先,我也打西邊來

  • 大約是在漢代班超通西域時傳來的,可惜至今尚未找到直接的文字記載。到了唐代,胡餅得到長足的、大面積地發展和推廣,一躍成為長安十分流行的主食之一,受到歡迎,王公貴族競相食用。
  • 據資料記載:麻餅發展到後來演變成「燒餅」、 「爐餅」、「麻餅」、「鍋盔」甚至是「饢」;還有一說「胡餅」是「月餅」前身,待考證。
  • 《續漢書》:「靈帝好胡餅」。/《三輔決錄》:「趙歧避難至北海,於市中販胡餅。」

蒸餅:我是包子他祖宗還是饅頭他祖宗?

  • 崔緹《四民月令》中記述的農家麵食有燕餅、煮餅、水溲餅 、酒溲餅等。
  • 《晉書·何曾傳》,何曾尊豪,累世蒸餅上不作十字不食。意即蒸餅上不蒸出十字裂紋就不吃。這種裂紋蒸餅,實際上是經過發酵後,整出來很酥軟適口的「開花饅頭」。
  • 十六國後趙石虎「好食蒸餅」,並且吃法更為講究,「常以干棗、胡核瓤為心蒸之,使之坼裂方食」。是一種種夾入果肉的蒸餅。

關於「蒸餅」,有說是形同現代的「包子」,有說「饅頭」。
PS:【湯餅】不是餅喲,是麵條君的鼻祖!!!!!!

百家爭鳴於隋唐時期:煎堆、饆饠、酥山

隋唐五代,隨著中外文化的交流,不少胡食、麵食西來,部分中國面點東傳,面點製作進入全盛時期。

煎堆:請叫我密密麻麻團的祖先

  • 概況:為古代的一種麵食,現代的稱謂有麻圓,麻團,珍袋,油堆,芝麻球等。(據專家考證,這種食物的起源可追溯到幾千年以前的秦漢時期,)據文字記載唐代稱「煎堆」為「碌堆」,由唐代以前的「煎?」演變來的。因珠江三角洲一帶的居民,有許多是在唐宋時期陸續從中原南遷入嶺南,所以「碌堆」也隨之傳入廣東,由此可見,今天廣東的「煎堆」,起源顯然是中原人南遷的結果。
  • 文獻:《玉篇》蜀人呼蒸餠為?。《李萼·饞語詩》拈?舐指不知休。初唐詩人王梵志有詩云:「貪他油煎?,愛若菠蘿蜜。」
  • 製作: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

饆饠(bi四聲luo二聲):我我我失傳啦

  • 概況:亦寫作「畢羅」,此詞來自波斯,是一種包有餡心的面制點心。
  • 唐代時期,長安有一些胡人開的饆饠店,十分流行。晚唐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中提到,當時長安城中有許多饆饠店,為人們會客常去之所。據記載,當時饆饠的品種繁多,主要有蟹黃饆饠、櫻桃饆饠、天花饆饠等,甚為著名。至宋代,記飲食諸書皆無記載,可能名已更改或失傳。其形狀頗「粗大」而不可詳考。
  • 文獻: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赤母蟹,殼內黃赤膏如雞鴨子共同,肉白如豕膏,實其殼中。淋以五味,蒙以細面,為蟹黃饆饠,珍美可尚。」
  • 製作:《太平廣記》卷二三四「御廚」引《盧氏雜說》:「翰林學士每遇賜食,有物若畢羅,形粗大,滋味香美,呼為諸王修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韓約能作櫻桃饆饠,其色不變。」唐李匡乂《資暇集》:「畢羅者,蕃中畢氏、羅氏好食此味。今字從食,非也。」此外,唐韋巨源《燒尾宴食單》中記有「天花饆饠」,宋高似孫《蟹略.蟹饌》中記有「蟹饆饠」(即蟹黃饆饠)。

酥山:請叫我來自大唐的冰激凌

  • 概況:唐朝奶製品甜點佔了相當的比重。當時十分看重"酥"制的甜品,重要宴會上一定會有精緻的大型凍酥花糕,其中最流行的是酥山。
  • 製作:其製作工藝稱為"滴酥",頗接近今日向蛋糕上擠奶油裱花的方法:將酥微微加熱到近乎融化,拌入蔗漿或蜂蜜,然後由婦女們拿在手裡,向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一邊淋一邊做出造型。甜酥"淋"成山巒起伏的形狀之後,經冷凍定型,便會牢牢地凍黏在盤子上。在連盤端上宴席之前,還會插些人工做的彩樹、假花作為裝飾。

冰激凌的主要原料為:冰+奶,這裡我們分兩條線梳理:

關於「冰品」

  • 戰國:《周禮》就載有上古時代冬天如何采冰、夏天如何使用的文字。
  • 隋:乳製品作為夏日的飲料其實在隋代初年已經流行,《大業雜記》說,仁壽年間(601~604年),有籌禪師造「四時飲」,其中「夏有酪飲、烏梅飲、加蜜沙糖飲」等。「酪飲」,即以羊、牛、馬等的乳製品做成的飲料。
  • 唐:開始出現「冰商」,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精明的商人把冰塊刨成冰屑,加上糖和香料售賣,製成了「第一代」冰淇淋,這種冰淇淋就像現在吃的碎冰。

  • 宋: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由果汁、冰塊等調製而成)的冷飲大加讚賞:「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底碎,雪向日冰銷。」

  • 元:元朝開國皇帝忽必烈很喜歡冰酪,將它列為宮廷消暑食品,元代的商人在冰中加入了果漿和牛奶,經多次改進,風味更佳。

我是刨冰里的豆沙君

  • 此外,糯米與麵粉、豆粉製作的甜點也很發達。驚人的是,當時可能已經出現了細膩的豆沙。《雲仙散記》中就記載說,虢國夫人府上有一位叫鄧連的廚藝大師,他濾掉熟豆泥中的豆皮,製成豆沙,美名"靈沙臛"。

關於「乳品」(這明明是雙皮奶= =)
然後我們來聊聊乳製品。相關辭彙包括「乳」、「酪」、「酥」等。

  • 秦:關於牛乳的記述是比較早的。
  • 漢:西漢文帝時已有關於加工奶酒的紀錄。據今2100年前,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匈奴列傳》中說,古代匈奴族「人食其肉,飲其汁」,這個汁就是牛、馬的奶汁。「得漢食物皆去之,以示不如湩(dòng)酪之便美也。」湩是牛馬乳,酪有乾濕兩種,乾酪就是今天所謂乾酪,濕酪大概就是酸奶。
  • 唐:到了唐朝,食用乳製品已比較普遍,據史書記載,牛奶在當時已是和尚的日常食物。《唐書地理志》在記述各地向皇宮進貢的禮品中就有乾酪。
  • 元:義大利旅行家馬克?波羅曾在他的遊記中,有過元代蒙古騎兵食用馬奶食品的記述,不同的是,蒙古大將慧元對它進行了巧妙的乾燥處理,做成了便於攜帶的粉末狀奶粉,作為軍需物質。
  • 明: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對各種乳的特性與醫藥效果,有詳細的闡述。

各種果子為主角的大宋時期:蜜餞、湯圓

宋人謂糕點糖果等零食為「果子」,在北宋,果子是生果、乾果、涼果、蜜餞、餅食的總稱。
在中國飲食文化史上,北宋各種果子的出現具有革命性的意義,開創了麵食製作的新紀元。

蜜餞:又甜又有營養怪我咯

蜜餞也稱果脯,古稱蜜煎。漢族民間糖蜜制水果食品。流傳於各地,歷史悠久。以桃、杏、李、棗或冬瓜、生薑等果蔬為原料,用糖或蜂蜜腌制後而加工製成的食品。除了作為小吃或零食直接食用外,蜜餞也可以用來放於蛋糕、餅乾等點心上作為點綴。

  • 東漢人趙華所撰《吳越春秋》一書中有"越以甘蜜丸(木黨)報吳增封之禮。"的記載。
  • 唐代,將進貢朝廷的水果用蜂蜜浸泡保存。
  • 到宋代,製作精細,品種多樣,由蜜漬發展為兼用蔗糖干制兩大類。經選果、洗凈、浸泡、熬制等工序製成,色味俱佳。宋代宮廷設有「蜜煎局」,專制各色雕花蜜煎以供御用。

北元宵南湯圓:大宋雙生子we are 伐木累

  •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
  • 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均有記載。

元明清時期未完待續……
====================請叫我資料來源分割線====================
資料來源:(排名不分先後)
我"糯米"飲食文化圈的形成及興衰史
糖粒上的歷史_百度文庫
石蜜_互動百科
糖類
糖的歷史_百度文庫
古漢語通論(二十二)古代文化常識(四)
中國古代的調味品
中國古代的乳製品
古代食品探「蜜」--《中國蜂業》2011年05期
古代的糖果-《食品與生活》1997年第04期
從《說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國古代飲食文化.pdf 全文
《楚辭·招魂》中的古代楚國神秘食譜
【圖片·資料】紅樓夢中點心
中式甜品的演化過程是怎樣的? - 歷史
春秋戰國、秦漢時期的飲食文化
臘月祭灶_徐海輝博客
中國古代的麥芽糖
曼說練市方言之 秦糖、勁糖、餳糖
切糕:絲綢之路上走來的瑪仁糖_lnrbhyf_新浪博客
解密:古代人為何發明了切糕這種糕點?
遙遠的鄉風—粢·糍·米時
【古典食譜】《金瓶梅》食譜:水晶鵝與果餡涼糕
中國古代的小食_3N3N_新浪博客
古代面點一瞥-美食天下
中華文史網-漢唐節日飲食禮俗的形成與特徵
湯圓 煮餅 炒米餅
那些年,咱們一起吃過的「糕」
tech-food.com 的頁面
花生是中國原產的農作物嗎?
[原創]《金瓶梅》中的茶食(到古代去尋找美味16) 【經濟風雲】
餓了?那就來欣賞下古代吃貨們的點心
糖水裡的香港味
糖水
偷窺古人的衣食住行--文化--人民網
冰酪配櫻桃_百度百科
古人過夏天:宋朝有冷飲 唐代"袒胸裝"既潮又涼快
有關甜品的故事或代表的意義?
古代的甜品-鎮江第一綜合性門戶網
喝粥的學問 一碗粥承載半部中國歷史--人民網食品頻道--人民網
唐朝穿越甜點指南
宋朝的冰淇淋――蜜沙冰、乳糖真雪
鐵血網
宋代的精彩生活(連載)
飲食文化中的奇葩: 中式糕點
【論文】漢代,中國飲食文化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時代
漢代的飲食發展
漫話麵食
由楊貴妃與月餅的不得不說的故事引出的一些餅小覽~~~
何謂胡餅-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古代與境外的文化交流(初稿)
中國食文化講座「天街小雨潤如酥」――中國古代乳製品史概述
中國古代的乳製品
漫談根植於南昌食文化的「」美食
和瀟復原唐代無敵甜品――酥山櫻桃!
古人避暑吃「冰酪」飲中草藥
論唐朝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徵――中國文學網
文化風俗 - 唐朝歷史百科
【完結】唐朝穿越指南(搞笑科普貼)
宋代已流行「飯後水果」 包含乾果片、香葯果子
舌尖風華——宋朝飲食文化
宋代物質生活習俗
粽子(端午節節日食品)


古代人應該吃麥芽糖的。


桂花糕:

是糯米粉、秈米粉、玉米粉等製作而成。相傳在明朝時期,楊升庵進京考中了狀元。到了明朝末年,新都縣有個叫劉吉祥的小販,他從狀元楊升庵桂子飄香的書齋中得到啟示,將鮮桂花收集起來,擠去苦水,用糖蜜浸漬,並與蒸熟的米粉、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和,裝盒成型出售,取名桂花糕。桂花糕一經售出,便引來人們爭相購買。後來,由當地「天順榮」、「武靈軒」糖果坊將此糕的製作繼承下來,並且不斷提高質量,使桂花糕成了遠近聞名的新都特產(上面一引自百度百科新都桂花糕_百度百科)

不過在桂湖(楊升庵故居)有一說法是由楊升庵的妻子黃娥在楊升庵被貶至雲南的時候,為楊升庵製作的糕點。

薑糖:

新都薑糖產於三河鎮,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據傳,大約在清朝康熙末年,三河場有一位馬婆婆,將糯米炒熟磨細,摻上生薑汁、紅糖調和均勻,揉成軟糕,切成小條,做成一種糖出售,取名薑糖(同樣引自百度百科)

這些是現在還能買的到的一些比較傳統的糖果,當然還有一些沒辦法查到來歷以及製作方法的傳統糖果。

比如冬瓜糖、柚子糖,這兩種是屬於一類糖果,冬瓜取瓜肉,柚子取柚子皮的白瓤部分,後面的製作方法我就不太清楚了。

然後就是灶糖,為何叫做灶糖呢,是我們本地用於祭拜灶神之用的祭品,主要是由麵粉油炸而成,外面裹芝麻、酥麻(可能有誤,不知書面名稱)、白砂糖之類的。

另外就是被摺疊那位說的麻糖,也就是麥芽糖。我們當地稱之為叮叮糖,原因就是舊時賣糖的人都會帶把切糖的刀和小鐵鎚,一路走,一路用小鐵鎚敲切糖的刀,發出叮叮糖的聲音,小孩子們聽到了聲音就知道了是賣糖的人來了。

再說一種,四川本地的零食,第一個是桃片,桃片主要有米粉製作而成,之所以稱之為桃片是因為裡面會放入核桃仁。

前幾天去鎮上唯一一家賣這些傳統零食的店,發現了一種新的零食,老闆說是涼糖,製作方法就是由薑糖演變而來,吃進嘴裡倒是涼悠悠的很符合名字。


我姥姥會用糯米粉做絕大多數傳統糕點。據她說,這是她媽媽教的,她媽媽是她姥姥教的,一代一代傳下來,傳到我這算是全斷了…


手冢新理

飴細工匠人

小時候

校門口總有小販用粘稠的糖漿

製成各種栩栩如生的造型

每次經過都會看得目不轉睛

零碎的硬幣湊一起買糖吃

舔一舔,可以甜一下午

可不知道哪天,突然不愛了

就暫且說那天,突然長大了

可在日本,有個男生

越長大,越愛糖

當我還是個小學生的時候

我就決定靠手藝活下去

世界上有兩種糖

一種用來吃,比如這種

另外一種

更像僅供觀賞的藝術品

比如這種

可你想得到

下面這些也是糖么?

近乎透明的金魚

在空氣中自由遊盪

即將起跳的綠色青蛙

瞪著軲轆大的雙眼等待著獵物

俏皮靈動的小貓

讓身邊愛貓的友人

不禁想要撓撓它的下巴

如此逼真的「小糖人」

是靠雙手捏出來的

中國的糖人手藝

在日本被稱為「飴細工」

曾在江戶時代盛行過

剪刀和雙手,是唯二的工具

能將一塊不起眼的糖漿變活

幾百年過去,熟知這門技藝的工匠

全日本只剩20多位

出生於1989年的手冢新理

是其中最年輕的一個

手冢新理從未拜過師

現在授人以漁的技藝,全靠自學

隔了400年,「飴細工」被他接手

曾經他東湊西拼,齊全工具

利用暑假做了人生第一把小刀

這一年,他還是個小學生

父親做房地產,母親家庭主婦

身在完全與「匠」字隔離的環境里

忙於手作,廢寢忘食

連手冢本人都說

「從小開始,除了工具

我一點都不會想買其他東西

這是由天賦註定的行為」

從千葉縣當地初中畢業後

他去了木更津的一所技校

「這是不是我的未來」

在機械系待了一段時間後

手冢開始疑惑

「那是培訓工程師的地方

和手工匠人沒關係」

高二開始,學習開始變成無聊事

手冢每天在外面騎摩托車

時不時去練習空手道

可能是偶然靈光,或必然所趨

他突然覺得,「我可以去做做煙花」

煙花,轉瞬即逝

外人眼裡看來

這是個不讀書不上進的小孩

但手冢說

「我希望以匠人的敏感力和創造力

與世界連接

煙花製作,有著我需要的這些」

想,便去做

手冢在高三的時候

獲得了煙花製作的國家資質

期間找過很多相關兼職

四年級開始,大家紛紛開始求職

手冢還在努力,從專業技工到煙花師

而老師和同學都認為,他在犯傻

煙花易冷,好景不長

看不慣廉價煙花湧入市場的現狀

一年之後,手冢放棄了

「我想要堅持純粹的手工藝

除此之外,別無其它」

這一年,他21歲

有了技藝,能重現自然所有真實事物

誰都有過畢業後的迷茫期

手冢也是

當其他同學都找上光鮮工作時

他待業在家

但負能量很快消失,他讀書、研究

發誓一定要找到最想做的那件事

某一天,記憶復活

他想起小時候

常在夏天和父親路過糖果攤的情景

但現如今,市場下滑

之前做糖的人,都跑去做技工了

以往節日的歡悅也變淡了

「這是一個好機會

如果我全新投入

五年內可以改變這個行業」

他開始去糖果車間學習基礎

然後用廚房現有的食材嘗試製作

起初,他每天都會被90度的糖漿燙傷

雙手長滿水泡,也並不影響

加上網路、書本上的資料

他自行練習,無師自通

我不能吃它,因為它是偉大的傳統

製作飴細工,糖是主要成分

加熱成半凝固的糖漿

取出適量,開始捏出大致形狀

處理細節需要迅速

因為在糖漿冷卻後

表面會變得堅硬,難以改變

做好細節後

再調整形態

接著,吹風冷卻

再以火槍噴射

直至糖漿呈完全透明

等到糖漿冷卻

再用食用色素上色

最後放入膠袋,加入防潮珠

可經年保存

其實,傳統的飴細工並不透明

年輕的手冢為了作品更現代

創造出了彷彿琉璃的透明飴細工

2013年秋天

他在淺草中設立了一家店,Ashikusu

有12名員工,7名學徒

再加上兼職已是飴細工行內最大

這一年,他24歲

七年,從普通人變成無人不識

甚至獲邀出席紐約設計周

他將完全冷清的糖果行業

再度在世界上發力

然而,手冢並未滿足

他認為傳統工藝還有進步空間

現在的他,已是日本網紅

活動和電視節目都曾出席

「飴細工,就像江戶時代的街頭表演

直到現在和未來的時代

它始終是有吸引力的」

「我要走得更前

做一些別人未做過的

不想單單繼承傳統

期望能開創傳統,名留青史」


糖王周毅,中國的飴糖藝術沒有斷根,也沒有在日本發揚光大,被知了青年推崇倍至的手塚新里和周毅比起來就是個票友水平。 @知了青年 中國古代貴族們所賞玩的糖偶糖畫,是趙佶的《芙蓉錦雞圖》,而貴和貴族所賞玩的,不過是《小雞吃米圖》。


馬丹!一群人居然沒一個提龍鬚酥!

華夏糖類最強!


我來強答一下,紅樓夢的也算吧,糖蒸酥酪,這是我紅樓夢裡最念念不忘的,因為一碗酥酪引發的「血案」!還有寶玉愛吃的豆腐皮包子,同樣引起了「血案」!不知道是那一回的牛奶茯苓霜,情節忘了,但是覺得看著名字就一定好好吃啊!還有賈母給劉姥姥吃的各種點心,奶油炸的花樣小面果子,鵝油松瓤捲兒,蟹肉炸餃子,不行了……好餓啊……
還有的名字都忘了,但是想想就覺得餓,當時第二次看紅樓夢都是沖著吃的去的啊,專撿有吃的的章回……


印象最深的是唐朝人愛吃的糖酪澆櫻桃。將櫻桃去核,澆以乳酪,蔗漿。想一想都感覺好好吃的樣子,而且現代也能做啊。冰鎮一下應該更棒。森林鹿在《唐朝穿越指南》和《唐朝定居指南》裡面也寫過一些。《東京夢華錄》里更多,不過記不住。


隨手摘幾個明清的


蜜餞:

「宮裡頭出名的是零碎小吃。秋冬的蜜餞、果脯,夏天的甜碗子,簡直是精美極了。甜碗
子是消暑小吃,有甜瓜果藕、百合蓮子、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乾、鮮胡桃、懷山藥
、棗泥糕等等。甜瓜果藕不是把甜瓜切了配上果藕,而是把新采上來的果藕嫩芽切成薄片
,用甜瓜裡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葡萄乾、鮮胡桃,是把葡萄
干(無核的)先用蜜浸了,把青胡桃(南方進來的)砸開,把裡頭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
葡萄汁,冰鎮了吃。吃果藕可以順氣,吃青胡桃可以補腎。其他像酸梅湯、果子露就不在
話下了。


奶皮捲兒:

將鮮牛奶放入鍋內。慢火加溫,不久牛奶上層生成一塊奶皮,將皮細心撈起,不要弄破。撈後再將牛奶加溫,又成奶皮,將皮撈起,反覆多次,待奶鹹水即止。將奶皮包果醬或覆盆子,食之。


小時候村裡有家糖廠,做糖塊的,貌似是用玉米做的,因為當地不產甘蔗


綠豆糕,也有叫做豌豆黃的,超市裡就有賣的,是那種四四方方的,不是圓的綠豆餅


少許紅糖,少許生薑切絲,加水煮沸。
這個甜品應該不是古代的。


金瓶梅,紅樓夢中描寫了不少,有空去找找看。


冰棍


一人一口酥,三國時期


季羨林翻譯的剎果令,剎果就是sugar


因為喜歡吃三刀,所以知道傳統有一種飴糖,即甘之若飴的飴糖。

百度下:飴糖是以高粱、米、大麥、粟、玉米等澱粉質的糧食為原料,經發酵糖化製成的食品,又稱餳、膠飴。主要含麥芽糖,並含維生素B和鐵等。有軟、硬之分,軟者為黃褐色粘稠液體;硬者系軟飴糖經攪拌,混入空氣後凝固而成,為多孔之黃白色糖塊。


李瓶兒會做泡螺…


推薦閱讀:

廣東人過冬至有什麼習俗?
麻辣水煮魚如何做好吃呢?
鹼性食物都有什麼?
寶寶飲食早餐需要注意什麼?
有哪些熱量少、容易飽的食物?

TAG:美食 | 糖果 | 古人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