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訓練自己臨危不亂,能在危險或者高壓的環境冷靜的分析環境並且作出最佳的決定及行動的能力?

高壓環境:威脅自身生命安全等一切危險環境
最佳決定:能使自身邊際效益最大化的決定。


我一直認為這是一種天賦,後天可以培養,但是作用有限。這就好比「霸氣」,自信可以加強一個人的「霸氣」,但是自信造就不了一個人的「霸氣」。


任何時候都考慮最壞的結果,並且思考自己的行動。

這是一個長期鍛煉的過程。

從小時候差點把狗狗給燒了,到稍大點玩汽油、玩酒精、從大火上跳過去 (都是玩火的)

然後玩水差點淹死

騎車差點撞死

捅螞蜂窩 (比排球小一點)

…………………………

總之有豐富的冒險經歷並且好好活著才有可能做到臨危不亂。

如果沒有那麼豐富的冒險經歷,那麼只有隨時把自己放在悲觀的位置,任何時候都不放鬆,思考萬一出現問題自己該怎麼做,思考多了,就可以印在腦子裡面。

當然,知道的得多一點,這正是我來知乎的一個原因。


同意一樓的答案。

從小就是表面乖巧內里卻無限反叛的菇涼。
與當時不好好學習的「小混混」們一起四處晃蕩,夜不歸宿,宿醉,逃課,等等等等家長無法苟同的事做了一件又一件。
但是,每一次,做這件事之前,我都會考慮一個問題。
如果我爸媽知道我今天XXX了,那我怎麼解決?
每一次,只要想到一個借口,理由,或者稱不上解決辦法的託辭,確保自己不會被爸媽拉回家痛打一頓,那我就會放開手去玩。

很多年,一直都保持這個習慣。
做有一定危險係數的事之前,想好最壞的結果出現之後,解決辦法是什麼。
有時候面對突如其來的意外,自己也下意識的能反應出最壞的結果是什麼,解決辦法是什麼。

最壞的結果是什麼。
解決的辦法是什麼。
連最壞的結果你都能有辦法搞定。
那你還在擔心什麼?


多讀歷史、經典,修身養性,尤其是看一些傳記,比如王陽明的,慢慢思考,就積澱下了。


1、鍛煉肌肉耐力,既可以增強意志力,又可以使身體處於健康狀態面對各種反應。2、多進行情景設想和模擬,就好像演員演戲一樣帶入角色,久而久之心理會對突發事件有所準備。3、明確自己最想要的是什麼,才能做到自己滿意的利益最大化。4、把容易影響判斷的有情感糾葛的人列出來,他(她)們的存在才是最具影響力的因素:)歡迎大家圍觀!


多去領導的辦公室轉轉


答:致良知。

跟著良知走,心如明鏡,而可照萬物,應變不窮。所以只怕鏡不明,不怕物來照。

有些人的鏡子比較光亮,照得比較清晰,有些人鏡子比較昏暗,照不清晰,清晰的人知己知彼,自然百戰不殆,無往不利,王陽明說:「聖人之心如明鏡,只是一個明,則隨感而應,無物不照。」

聖人說了,良知人人有,就在我們自己的心中,這顆心是一顆存天理,去私慾的心,不是跟著感覺走,跟著私慾走,是跟著自己的心走,一心要在天理上,這些東西其實大家都有,只是很多時候被自己的私慾蒙蔽了,好比說,很多人看別人的時候很清楚,很明白,到涉及到自身的利益的時候就容易犯糊塗了;

聖人還說了,說再多也沒用,要在事上磨鍊才能出效果(和馬克思同學殊途同歸),如果不信的話可以試試。

比如作為一名心理諮詢師,要接觸的是各式各樣、形形色色的來訪者,會有年紀比自己小很多的,也會有年紀比自己大很多的,他們說的一些是自己經歷過的,也有很多卻是自己沒經歷過的,甚至聽沒聽過的,但是不要慌,不怕物來照,只怕自己的鏡不明。如果心理想的是這句話應該怎麼說,下一句話該如何應對,擔心著自己這樣做是否足夠專業,她說的我沒經歷過,怎麼辦?先賞自己一巴掌,你想的是自己還是來訪者?說明自己這面鏡子有灰,先擦擦乾淨。以來訪者為中心,從他的角度去思考他的情緒、認知、行為、處境,不是以自己的角度去講道理,心裡不是想著自己該如何去應對,先認認真真地去傾聽,共情,捨身處境地去感同身受,心理師如一面鏡子,讓來訪者看到的是自己,而心理師需要的做的是一面乾乾淨淨的鏡子就行了,剩下的事情相信來訪者。


(語出《孟子·盡心上》 :「 人之所不學而能者 ,其良能也 , 所不慮而知者 ,其良知也。」《大學》有「致知在格物」語。王守仁認為,「致知」就是致吾心內在的良知。這裡所說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識,也指最高本體。他認為,良知人人具有,個個自足,是一種不假外力的內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將良知推廣擴充到事事物物。「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過程,因而也就是自覺之知與推致知行合一的過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百度百科)


理論結合實踐
理論 :看書
實踐:狼人殺 被派查殺你就有威迫感了
加油


推薦閱讀:

如何判斷一個年輕人是 「暮氣沉沉」 還是 「少年老成」 ?
如何克服敏感?
出國留學學業壓力會不會很大?該如何調整?
我面對壓力會焦慮和延遲,拖到最後不得不面對時才會去做,但是在壓力狀態下卻往往表現很好,有什麼建議嗎?
心裡承受能力是天生的嗎?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 心理調節 | 壓力 | 自身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