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惠文王要車裂商鞅?


謝邀。

很多人都看過這段歷史,不論是通過電視劇、小說,還是通過歷史讀物,因此,對商鞅如何入秦、如何變法、如何掌權、如何被誣衊謀反、如何逃亡以及如何不得不真的謀反,最終死於非命的生平故事,大家一定都了解,我們就不多說了。只說秦惠文王為什麼一定要商鞅死,做一個評價。

一、表面的原因:商鞅得罪的人太多

不論是因為商鞅個人有怎樣的性格,他的變法只要成功,勢必會損害其他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史記》里,記載了商鞅在變法成功十年之後,他自己大權在握,似乎沒有什麼威脅的情況下,與趙良的一段對話。

這個趙良本來是商鞅的救命恩人,他告誡商鞅的幾條理由,商鞅一條都沒有聽進去。真是太可惜了。

趙良說了什麼呢?《史記》記載的原文很長,我就直接自己翻譯、引申並分成幾條,便於大家閱讀:

一、商鞅最早來秦國的時候,是通過太監寵臣景監才得到國君重用的,從名義上就不好。換句話說,商鞅來秦國就」來路不明「,不光明正大。

二、商鞅的變法,不是為了富民教民,而是富國強兵,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所以傷害了民力。潛台詞是:沒有群眾基礎。

三、因為變法打擊舊貴族,所以給太子師傅上了肉刑,對老百姓犯罪的懲處就可想而知了。這本身就是在創造自己的仇人。

四、變法改變了秦國的舊的習俗,老百姓覺得不習慣、不方便。而且,改變習俗不是別的事情,能夠很容易的就變,本來需要老百姓慢慢改變,但商鞅的法度極其嚴厲,逼迫百姓必須迅速改變,造成了大家的不滿。

五、商鞅已經成了商地的封臣,大權在握,作為外人,那些秦國的本地勛貴肯定會擔心秦國的大權落到外人手裡。

說完上面這五條後,趙良指出,商鞅其實自己內心並沒有安全感,每天出門必須要有全副武裝的衛兵保護才敢出門。為什麼?怕被人打,怕被人殺啊。

因此,在秦惠文王還沒有登基的時候,商鞅已經離死不遠了。他與時為太子的秦惠文王之間是否有私怨,並不是什麼重要的事情了。

二、深層次的原因:商鞅必死

商鞅是個聰明人,在先君在世的時候,他不可能一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命運 其實完全維繫在先君身上。有先君在,就沒有人敢動他。那麼,他為什麼不早點作一些準備呢?

他又不是和珅,沒有外國可以逃跑,他完全可以提前安排好出路的。

所以,有可能是這樣的原因:

商鞅的變法改革已經穩定,他本人已經沒有太多價值。先君會不會先穩住商鞅,告訴他太子將來也會善待他,不用擔心;同時,又暗示太子登基後先殺商鞅,從而將改革的成本、代價,全部推到商鞅身上,用商鞅的死,來平衡改革對舊貴族對老百姓的傷害。

不管秦國的王室有沒有這樣的打算和預謀,商鞅的死,確實是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商鞅的變法正是因為得到了秦孝公的大力支持,雖然舊貴族強烈反對但也在秦國得以實施。然而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文王。失去了秦孝公的有力支持,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新君即位政權不穩,為平息舊貴族勢力的怨恨及穩定朝政,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逃至邊關欲宿客舍,但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其未帶憑證余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其入境。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王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同時下令誅滅其全家。商鞅雖被害,但他的新法並未廢除,仍在秦國得以繼續施行。

註:商鞅是死後才被車裂,並不是活生生被車裂。

秦惠文王嬴駟為太子時,一度觸犯新法禁例,被治罪。秦孝公去世,太子登位,想起當年受罰之事就很不高興。加之時商鞅威望極高,家家戶戶都知商君之法,惠文王對其也有所顧忌。舊貴族勢力的代表:公子虔等人就乘機說商鞅造反,而秦惠文王誅殺並車裂商鞅,既為平息貴族宗室怨恨,也為鞏固權利和地位,或許其中也不乏摻雜私恨在裡面。

公子虔

戰國時秦國公子,秦孝公嬴渠梁之大哥,曾為秦孝公太子嬴駟之右傅。商鞅變法時太子犯法,公子虔受刑。後因犯他法,公子虔受劓刑挖去鼻樑,與商鞅結仇,隨後閉門八年不出。後太子繼位,他與老世族等"狀告"商鞅,秦惠王誅殺商鞅並車裂之,滅其家。

他與商鞅不僅有私仇,且商鞅的變法也損害舊貴族的權益,勢必得到強烈反對。加之,公子虔為秦國公子,不僅是秦惠文王嬴駟的師傅,也是他的長輩。公子虔後雖閉門不出,但仍在秦國舉重若輕。


商鞅的死是必然的,因為這個人所想要達到的目的,就是一切以增加秦國的軍事力量為目標。為了實現這個目標,他的政策達到了不擇手段,甚至變態的程度。比如,商鞅鼓勵秦國的老百姓互相檢舉,檢舉什麼?只要是發牢騷的,都可以檢舉,檢舉可以獲得報酬,比如可以獲得對方的一部分家產。商鞅還鼓勵家人親戚朋友之間互相檢舉。檢舉的範圍可以是方方面面。有些人在家裡面談論,說,「商鞅這個人是一個好人,我們的國君找到這個人,實在是太好啦!商鞅的變法真好,我服氣!」有人就偷聽了這個人讚揚商鞅的話,趕緊去檢舉,於是,讚揚商鞅的人就被逮捕。商鞅判處這個讚揚了自己的人死刑。商鞅的理由是,國家的政策好壞,老百姓是不能評論的。你只有老老實實執行的權利,沒有去思考政策得失的權利。即使是讚揚國君和變法,也是不允許的,因為商鞅要的是排除一切潛在的可能性的干擾,要把人變為機器,一切與增加軍事力量無關的思想都是不必要的。你今天可以誇讚我的變法,明天就可以貶低我的變法,只有讓人徹底的喪失思考能力,不敢對國君和任何的國策說三道四,才能把人凝聚成一股只懂得打仗的恐怖機器。在商鞅執政時期,秦國出現了很多的親人之間互相檢舉揭發的情況,妻子檢舉丈夫,兒子檢舉父親,比比皆是。當時,很多婆老太看見媳婦都不敢大聲說話。商鞅把秦國變成這樣一個恐怖的國家,怎麼能不讓人恨呢?商鞅自我感覺太好,以至於得罪了太子的老師,更是把自己置於死地。如果商鞅懂得急流勇退,早點避居他國,說不定還能活命,可惜他捨不得他的事業。


商鞅的死即使外力的必然,也是他自身的必然。

首先,商鞅變法中,新法確實過於嚴厲,法制沒有錯,但是過度的刑罰過猶不及。法制應該教會百姓知法守法不犯法,而不是知法懼法不犯法。這一塊,商鞅之法顯然做的不好,所以不管是秦國的新舊貴族,還是下層百姓,嘴上不說什麼,心裡都有怨言。而且商鞅在變法過程中,太子嬴駟犯了一些過錯,商鞅懲罰太子或者懲罰太子太傅並沒有本質問題,只要量刑適度,不一定會得罪太子集團。從惠文王繼位後的一系列施政措施來和用人來看,他並非昏庸無能之人,所以不會因為小事刻意報復商鞅的,也許他未必繼續重用商鞅,但是也不一定非要弄死他。然而商鞅顯然是在其他國家沒有得到重用,到了秦國被重用了幾天就不知道自己姓什麼了。居然割掉了太傅的鼻子,這種酷刑讓人永遠不能真面目見人,一點不輸給宮刑了,還不如給人家一刀,死個痛快。所以後來惠文王要弄死商鞅,不能說完全沒有私心,何況你被告發謀反,秦王可以順理成章的按照商君之法把你辦了,作法自斃。

其次,商鞅變法中,很多措施雖然從長遠來看,是有利於秦國的強盛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任何一場變革,要想取得成功,不僅改革本身要符合歷史前進和發展,更要重視改革的方式方法。如果急功近利,很可能把原本很好的事情辦砸了。秦國變法中,對舊貴族的利益觸犯太大,嚴重侵犯了舊貴族的利益。而舊貴族多半是世世代代的老秦人,秦國能夠建國,能夠成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是這些老秦人,舊貴族嘔心瀝血的結果。而新貴族很多都是六國中周遊而來的外來人。現在為了所謂的富國強兵,把老秦人的利益完全忽視了,貴族的頭銜,爵位完全無視老秦人的過去的功勞了,這肯定會得罪一大幫舊貴族。商鞅變法在這一塊又明顯操之過急,激起了老秦人的嚴重不滿。

因而於公於私,商鞅都把很多人得罪了,大靠山秦孝公死後,商鞅在秦國的仕途其實也就基本上走到頭了,秦惠文王具體為什麼要弄死商鞅,這個不得而知,也許就是看他不爽,公報私仇,也許是像很多後人分析的那樣,為了平衡秦國新舊勢力的利益關係,維護自己的統治基礎和穩定。但不管怎麼樣,像商鞅這樣的人物,歷史上有很多,不管他們對與錯,多數下場都不太好。


確切的說不是秦惠文王和商鞅的矛盾,而是和秦國士族之間的問題。

商鞅在變法過程中,遭到秦國老舊士族的阻撓和反對,但當時的秦王全力支持商下,變法雖然成功,但也留下後患。

就是說秦國士族的利益受到削弱,在這個過程中,國家依法治國,老士族在秦國的前景堪憂,但他們手中掌握著秦國的武裝力量,秦王也有所忌憚。

那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所有的問題最後都轉移到了商鞅的身上,,處死商鞅,給士族一個警示,商鞅自己犯法,也要依法處理。

士族的怒火併不能因為商鞅的死徹底解決,但又不能對秦王下手,車裂商鞅就成了士族泄憤的工具。


1.改革是要觸及既得者利益的。改革成功必損害既得者利益,既得者必恨之,然後一個新君有需要樹立威信和迎合這些既得者,必然拿人開刀,但不會拿明知對自己和國家有利的制度開刀。

2.要解既得者們的氣,以最嚴厲的刑法來處理最恰當不過。

3.衛國人在秦國耀武揚威,雖為秦國強盛做出了貢獻,但商鞅畢竟是外國人,有崇洋媚外之嫌,這樣的人殺之,以免本國人才外流。

4.制度相對能保證新君治理當下,再改革恐怕危急自己的利益,又怕商鞅留後手,殺之,以免禍害。


敢問罪太子、而且太傅也受刑這在他的心裡早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斬草不除根給自己留下了隱患。秦只有秦始皇對得起功勛們其餘的基本都是狡兔死 良狗烹。所以政治上掌權就問鼎天下否則就眯著吧!哈哈


推薦閱讀:

為何商鞅遭車裂,而張儀得善終?
為什麼現代中國人不再批判法家?
變法後,商鞅若要保自己不死應該做些什麼?
韓非、商鞅、管仲等法家代表人物的觀點與馬基雅維利有何共同點?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和真實的歷史有哪些出入?秦孝公死後真的給商鞅留下了一支只聽商君的軍隊嗎?

TAG:商鞅 | 大秦帝國 | 秦惠文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