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強弩不過能射50步遠,為什麼戰國時期的強弩卻能射600步?


這並不能說明科技的後退,因為戰國時期距離我們年代太過久遠,有點失真。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戰國時期打仗動不動就幾十上百萬軍隊滅亡,但是三國赤壁之戰後,全國人口才幾百萬。

再來回到問題上

《戰國策.韓策一》中說:天下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之外

這其中的六百步如果用現代人的度量單位來算的話,就比較恐怖了,跟槍都沒區別了。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這句話我相信絕大多數人聽過,出自荀子的文章。

我們再來看看「跬步」的解釋:

也就是人的左右腳各自向前邁一次的距離為一步,這樣的「一步」大概相當於現在1.3米的樣子,想想真是恐怖,這個距離600步。


當一種東西的存在完全超出正常的理解範圍,我們基本可以肯定這個東西的錯誤性(當然神學或者超自然的除外)

所以把《戰國策》裡面對弩的描述作為論證依據,本身題目就有問題。

第二、《天工開物》成書於1637年(明崇禎十年),也就是說,已經到了明的後期,那個時候遠程打擊武器,已經開始被火銃取代,弩在元明就開始被淘汰。

又經過元朝的禁弩政策,基本牛逼的弩造技術已經失傳,弩的工藝已經比不上宋朝的時候。

所有綜上所敘:戰國時期對於弩的射程有誇大嫌疑,不真實,而明朝之際弩的技術確實也退步了。



首先,戰國七雄中的韓國弩箭威力可達600步,縱橫家蘇秦有言: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秦代一尺是23.1cm 五尺為一步,那麼一步就相當於1米還多一點,那600步就是600多米,我們先不說史料的可信度如何,600步韓弩史籍也沒有記載其張力大小。我就想談一談射出600米的箭,注意還是弩箭這種輕飄飄而且飛行極不穩定的東西,飛行600米之後的殺傷力究竟幾何...?



另外,強弩的近程殺傷力非常強,但是中遠程由於彈射時的力矩以及自身重量所以在仰角射擊的時候效果較差,當然如果是巨箭另當別論。但是巨箭的遠程打擊面殺傷效果太差,威懾力也比較有限,所以在遠程火力方面希臘羅馬軍團使用的是石彈而非弩箭。而希臘羅馬軍團的弩箭一般是用於中近程的局部火力支援以及狙擊來使用的...有的強弩最遠能射七八百米。弱弩有效射程一般在百米左右。目前在兵馬俑坑發現的只有這一種,但具體是哪一種弩目前還不清楚。史書上記載秦朝有連排弩,但是目前還沒有發現。


不過,北宋時床弩盛行。所謂床弩,就是將一張或多張弩安裝在床架上,絞動床弩上的輪軸來張弓裝箭,多張弓的床弩一般是很多人來絞動輪軸,由於用幾張弓合力發射,其彈射力遠遠超過單人使用的擘張弩、蹶張弩。《武經總要》中記載有雙弓床弩、三弓弩、次三弓弩等多種。三弓弩是在床架上的前側安置兩弓後置一弓,用繩軸絞動張開,大的需70人方能張開,射程約500米。這種大的床弩在使用時分工明確,瞄準和射發都有專人管理。床弩所用的箭有大鑿頭箭、小鑿頭箭、一槍三劍箭、踏橛箭等,這些箭特別堅利,如踏橛箭射到城牆上,人可踏著它登城。


個人感覺是兩條發展路線,舉個例子,往前看30年,那陣我的父輩抗麻袋,一百斤的麻袋扛起來就走,而我這代人別說一百斤了,我屬於比較壯的了,五十斤扛著都費勁,人的體質在不斷的退化,而且各位看看史書也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很多科技經過時間的衝擊都是倒退的,戰國時期的弩就能六百步射程,現在的弩有能六百步的么,一些槍支也達不到六百步射程,而這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情,近期比較出名的是越王勾踐劍,現在仍能吹毛斷髮。一把漢朝的劍在南京出土之後嶄新如初,輕易割斷電纜,劍身柔韌能彎曲。很多古代的科技放到現在仍然不能破解,秦朝古都地下排水系統一點不比現在差,所以我有一個大膽的猜測,古代人會不會走的發展路線是發展自身和基礎設施而不是像現在一樣發展外物



謝友邀請,戰國時期的強弩能達到600步的射程應該是床弩,床弩也是強弩中的一種,另一種針對個人的弩,射程能達到百步就能牛逼了,所以才有百步穿楊的說法。到宋朝的時候弩的發展可以說達到了巔峰,在元代失傳,沒能保留下來。到明朝的時候又遇上火器的出現,弩就開始不受到軍方的重視,對弩的需求不大就導致人們不會花金錢去發展跟改進弩,最後射程不如以往也再正常不過了,沒落只是時間的問題。而火器的出現到大範圍的使用也是經歷了很長時間,直到明朝滅亡也沒廣泛運用,反而在國外廣泛運用,最後反過來打開我們的國門。印證了一句話:一個新事物的出現,總是伴隨著眾多的爭議,熬過這波的爭議,後面的紅利期就掌握在你的手中,熬不過去就成別人的踏腳石。



瀉藥,弓箭的射程達到數百米,是很正常的

本題目前回答多言之左右,不能解答問題。題主的問題在於,為什麼天工開物的弩箭射程記載比弓箭要近,以及戰國弓是不是真的比明朝的弓射的遠。

首先,天工開物所記載的弩箭區別於弓箭用的箭,通常弩箭要比弓箭短,以發揮弩的特長。那麼,發射飛行的物體,在受力同等的情況下通常符合越小越輕速度越快,但是飛行距離會受損。舉個例子,投擲標槍的時候,如果換成筷子,初速肯定會很高,但可能只能飛幾米。而如果換成鐵棍子,質量又會過大,可能也只有幾米距離。所以,弩箭的射程很短,但是在有效射程里,速度很快,穿透力很強!但是超過了距離,就會很快衰減,失去威力了。

第二個問題,參考上一點,天工開物記載的是有效射程,很可能是平射,即弓為二百步,弩為五十步。而戰國策記載的六百步很可能是極限射程,也就是只觀察落點,不考慮威力和飛行,採用拋射的形式。例如當今土耳其的飛弓競賽,只為射遠。

同時,加之不同歷史時期,對於步的定義不同,自然描述有所不同了。不過有些朋友所說,對於弓能能射這麼遠感到不合常理,未免有些小瞧弓箭了!
配圖為比較接近弩箭的短箭與普通箭的對比

補充一下,土耳其飛弓競賽的成績通常都在八百米以上,這個是有錄像裁判證實的,只是所用箭為特製飛箭,而我想古時候弓箭作為生產工具,很可能能達到這個射程。

再補充一下,這裡所說的弩為手弩,不包括蹶張弩,神臂弩等。


看了很多評論,禁不住也想說幾句。

首先,問題本身就有問題,用根竹竿拴上麻繩也能把箭射到50步之外,更別說弩了,雖然我沒見過,但我覺得明代的弩沒那麼差,畢竟是軍用品,事關江山社稷。

第二,在起源於西方的現代科學傳入中國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中國的科技並沒有突飛猛進的發展。明朝與戰國雖隔千年,科技方面並沒有隔代感。

第三,古書沒那麼嚴謹。很多記載是有偏差的,特別是在軍事上,為了震懾敵人,誇大人數和軍事實力的現象很普遍。現在看到的戰國時代的書是經過無數次的傳抄後的,抄錯的可能性是有的。

第四,現代科學是有局限的,但它仍是現在唯一的有理論依據的真理。也是現代社會存在的理論基礎。所以,相信現代科學而不能迷信古代的書籍。

第五,不僅古代人喜歡吹牛,現代媒體更喜歡吹牛。每次出土文物都吹的神乎其神,都說現代科技複製不了云云。其實基本都是媒體為吸引眼球說的,不是出自專業人士之口。

總而言之,我們應該具備必要的科學素養,不要人云亦云,根據自己掌握的科學知識做出自己的判斷。


按照我理解1步1米不到,600步怎麼也有500米。50步最多50米。軍訓過應該知道50米射擊還是相當遠的。古代就有百步穿楊的成語來形容射術好。但就射程而言一般弓箭有1-200米。所以我理解50步可能是有效精確射擊距離,至於600步除非是大型射擊裝置,否則是不能達到的。弓再強人的力量有限。著名的英國長弓射程不過300米。


看了很多評論,這裡也想發表一下。第一,戰爭武器的更新方向,可能出現了變化。在戰國時期百家齊放,魯班也生於這個時代。缺少現代科技材料的同時照樣做出了各種現代都覺得巧妙的工藝。所以大一統的時代里可能某些東西就失傳了,這個很正常。所以不能武斷的說這個東西存在或者不存在。另外說一下,人類是否進化跟社會和環境有很大的關注。古代人跟現代人肯定有區別。古代人,都是體力活為主。身體素質,職業軍人可能比現代人身體素質高出很多。另外能夠射出遠距離的殺器肯定不會小,所以多人協作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現在看來不太可能的情況。例如設計距離高達600米。就算折一半算300米也是很恐怖的距離了。所以說,沒有親眼所見就不能確認更不能否定。


戰國時的弩和後來的弩應該不是一回事。戰國時的應該是重弩,射的可能不是箭,而是矛。另外步是軍隊測量單位。可以推論下,手持重盾的步兵方正每走一步的距離。估計是不會超過現在的0.6米,那麼600步也就360米。機械拋射矛應該達得到,人手都可以拋80米了。這個重弩就相當於炮。

明用的是手弩,明有火炮。手弩是替代弓箭的,因為弓箭有個最大問題,就是發射久了,發射者體力下降,開弓不夠,就會降低威力。不像弩,只要掛上弦,發射波動不大。手弩行程只有那麼大,射擊不超過30米也很正常。還有一點,明的步可能與戰國步距離有差別。隨著重盾的淘汰,人類平均升高的增加,這個方陣進攻時的一步距離可能會增大。明的可能會是0.8米。總體說,這兩個沒有直接的可比性。不要當成一回事。


看了很多評論,真是語文老師走的早,有很多人拿百步穿楊來說事,關鍵是百步穿楊形容的是什麼要搞清楚,百步穿楊說的是準確度而不是距離,古代沒有放大准鏡,所以拿百步穿楊來形容準確度,而不是說弓箭只能射百步。弓箭的拋射射程是很遠的,當然代價是準確性。而對於古代大型戰爭來說,準確性不是一個很主要的要求。當然說六百步弩床或對於需要絞盤上弦的弩來說不是太誇張,當然這些東西的考慮不要加上準確率。戰爭的方式在不斷變化,所以記載有出入還是很正常的。


推薦閱讀:

項羽為什麼竭力突圍,最後卻在烏江自刎?
先秦兩漢文獻中所提及的封禪的「七十二代」具體是指哪些帝王或首領?
鄭成功在1659年為什麼要和清政府議和?
明朝皇帝朱元璋姓朱,那麼殺豬行業是怎麼規避皇家忌諱的?
元朝宮殿是什麼樣的?

TAG:中國歷史 | 明朝 | 歷史 | 春秋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