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數據研究蘇軾」為何刺中公眾神經?


wechat:tikvah20

日前,北京某知名小學推送的以蘇軾為主題的研究報告刷了朋友圈、還被一些媒體公眾號轉載。這些小學生所在的班級有一個口號,「人人有課題,個個會研究」。而看完文章和該公眾號列出的學生的「小課題」後,我的憂慮早就超過了欣喜。

1

這是六年級孩子的推送。經過了解得知,這個班級的家長不少畢業於國內一所知名大學;而這些研究報告是國慶假期作業的一部分。國慶加中秋,滿打滿算是八天。孩子的年齡,大抵在11-12歲之間。這八天時間40多個孩子一共完成了23份研究報告。

國慶中秋雙節,按說孩子和家長都應該休息,不過這數字本身並不能說明問題。就好像八年級女兒的暑假作業中有一項叫做發現生活中的數學。於是我們去了圓明園,她驚喜地發現荷葉的莖的布局就是最簡單的分形。所以,在玩耍中完成孩子願意探索和發現的有趣話題、培養研究能力,很可能是老師的初衷,也無可厚非。

那麼這些小學生遇見蘇軾時,都完成了什麼樣的探索呢?我先看起題目:《大數據幫你進一步認識蘇軾》、《蘇軾的旅遊品牌價值》、《今人對蘇軾的評價及蘇軾的影響力》……小學生的論文題目都如此老氣橫秋嗎?我心裡一緊。

圖1

這篇報告的作者是五位同學。寫作開篇讀來就有些奇怪,因為說「我」和一位同學找到蘇軾約25萬字的詩詞。然後進行了分詞,找出高頻詞……等等!這是十一、二歲的孩子,是怎麼做到將25萬字的詩詞做分詞的?用了什麼軟體?什麼方法?花了多久?

這些文中沒有介紹,而是用「我和爸爸」四個字代替了。「我」是誰?「爸爸」是誰?報告中「爸爸」這個重要角色並沒有作為報告的合作者出現、文末也沒有對「爸爸」表示感謝。另外,為什麼要用大數據來研究蘇軾?其他工具和方法都不行嗎?大數據可以給我們帶來什麼新觀點?文章沒有介紹。

圖2

研究回答了什麼問題?小作者大抵問的是:「歸來」這個詞出現了157次,是蘇軾詩詞中出現最多的詞,蘇軾是到處雲遊嗎?提到「西湖」92次、「江南」84次,這麼多頻次是不是和他的人生經歷相關?……可是,這些問題為什麼需要回答?為什麼需要用「大數據」回答?只要讀一讀蘇軾生平,或者經典作品如林語堂《蘇東坡傳》,答案並不難找到吧?

還是看看研究過程吧。孩子們開會,分工、確定主題。然後查找資料。先找到兩本工具書,然後「在爸爸的幫助下」,又找了很多其他資料。手工查詢每一卷詩創作的年代和地點、做對照表考察電子書和紙質書的關係,再然後分析統計……翻看之下最主要的印象是,這麼繁複大量的工作,真的可以由幾個孩子在八天內完成?

結論呢?是蘇軾關心民間疾苦,能體會到「中國文化的深厚底蘊和幽香」。哦,還有意外發現,說,因為「子由」出現的頻次最多,所以發現蘇軾和弟弟子由手足情深!

2

這篇報告似乎有了論文的要素,但是讀完卻讓人十分擔憂。首先是關於學養。這裡最主要的問題是,這項研究究竟有多少是孩子們獨立完成的?文中需要用的分詞方法、詞頻統計、電子書和紙質書的對比等,有多少真的是「我」和同學們獨立做到的?這篇報告中行文中最常出現的是「我和爸爸」,讀來基本是「我」和爸爸兩個人的工作。

雖然提及其餘幾位同學的分工,但主要感覺他們是打醬油。如果「爸爸」是重要參與者,就應當作為合作者出現;即便不出現,也需要通過致謝,來誠實反映所有人該有的貢獻。另外,從公眾號推送貼出的聊天記錄看,兩位老師顯然在搭建框架和行文的具體過程中有無數參與,但文末並沒有對老師的貢獻表示感謝。

如果這些工作,主要是老師授意、「爸爸」執行(文章貼出的聊天記錄顯示,其他報告也是有「爸爸」是一直參與的),那麼目前的署名就是教十多歲的孩子從小養成將別人的工作當做自己的來報告的習慣。如果有孩子將來真以學術為業,無論他們多麼有才華,單單將別人的工作別人的貢獻寫成自己的,就足以斷送他們的學術生命。

其次,帶領孩子們做研究是一件很創新的嘗試。老師們是怎麼看待什麼是研究的?從聊天截圖看,老師們確實犧牲了假期休息,花了不少精力指導孩子們。老師對於如何查找資料是有建議的,「你們先按照這幾個板塊去梳理找材料,特別好找,百度都有」。對於如何研究的建議是,「然後再往一起捏合,用自己的語言來評論一些。」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天性喜歡探索,喜歡問問題的孩子們,寫出了有模有樣的報告,但除了覺得他們會用大數據很厲害之外,並不清楚他們回答了什麼有趣的問題。為炫技而研究、為完成任務而研究,是很多研究的通病。難道十一二歲的孩子,也要從小學會為了問問題而問問題、相信研究就是去從百度這類搜索引擎查找二手資料、再捏合在一起嗎?

3

一邊讀我一邊想,這是十一二歲的孩子。這是花骨朵的年紀。在這些研究中孩子們確實付出了很多努力,他們的熱情應當得到保護和認可。可是,誰來保護他們的童真、他們的創造力?忽視教育規律,小學階段就大範圍推進課題研究,會有什麼後果?

首先要關注的是孩子的健康。在這個年紀,國慶中秋雙節,他們不該跟著父母一起、和小夥伴一起出去遊玩嗎?不該奔跑、歡笑、出汗嗎?

公眾號介紹,孩子們「自願」結成研究小組,加班加點工作呀。文末的花絮,還有寫到崩潰的十一稿word文檔的圖樣。圖片中那些聚精會神的孩子,在我眼中就是縮小版的大人。三張照片中,每張都有戴眼鏡的孩子。八個孩子的身影里,有四位是戴了眼鏡的(當然有一個孩子可能出現在兩張照片中)。

在另一篇介紹小課題的推送中,一共列了四十多個課題。可以想見,這些孩子將會長期需要「做研究」,他們將頻繁使用電腦和手機。因此,近視低齡化、頸椎病腰椎病低齡化應該是自然後果。

圖3

圖4

其次,用科研能力評估小學階段的孩子,只怕對不少孩子的心靈健康也是弊遠大於利。沒有什麼比研究更需要以興趣為導向、更不能強求的了。

而顯然,做研究雖然看起來高大上,但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感興趣、都適合做的事。「因材施教」,首先需要學校和老師能夠放下成見、先認真發現自己手裡的孩子究竟是何種「材」。

據說愛因斯坦曾說過,「每個人都是天才。可是如果對一條魚,你評估它是看它爬樹的能力,那麼終其一生,它都會覺得自己愚蠢無比。」小學階段,孩子們正是展露才華和志趣的時候,但是如果孩子的天分在舞蹈、在音樂、在運動,卻不得不天天被逼著做課題,如果報告質量決定了孩子的成績,那麼很可能良好的初衷,帶來了「不會爬樹的魚不是好猴子」的評估錯誤。

第三,產生新的讓家長疲於奔命、也殘害孩子的扭曲。現在這個時代,大城市基礎教育的現狀是,周末不上課外班的孩子已經成為極少數;而對素質教育的追求,逼著家長和老師不得不選擇「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同時抓起來。

「中式應試、美式素質」的思路下,孩子們的自主時間已經很少。這種背景下,進一步違背孩子學習基本規律、過早在小學階段引入研究,將導致家長發現,原來掙錢買學區房也是不夠的,還得會寫文章。

可是自己沒有那麼精力和能力教孩子寫文章,這可怎麼辦。經濟學基本規律是,有需求就產生供給。家長的焦慮會產生新的培訓需求。如果在小學階段推行大躍進式科研,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就會出現新的培訓班教小學生如何寫程序;同時也會出現幫助小學生和中學生寫各科各種主題文章的槍手。這將導致孩子們已經少得可憐的自主時間越來越少,並失去對研究的敬畏與好奇。

4

當然,不能否認的是學校、老師的初衷都是好的。各大名校的競爭中,如何可以脫穎而出,學校一定花了不少心思。據說有家長對學校這些做法提出疑議時,有班主任很冷靜地告訴家長,「如果你的孩子想上北清,就得這樣」。

但是,如果可以給大學教育者發聲的機會,我想說,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精通研究的套路、習慣做花拳繡腿的研究,到大學或者成年階段,孩子只怕很難有真實的創新和自己發自內心喜悅的人生。

就具體執行而言,小學階段並非不可以對孩子的研究能力進行培養,但可能更多要從基礎的、在孩子日常生活中可以運用的才能做起。

比如,老師可以帶領孩子們去探討什麼是事實、什麼是觀點;老師們可以幫助孩子們學習究竟何為批判性思維,從而學會不是非此即彼、而是能多角度看同一個問題;在自己著手研究一個問題前,也對前人的工作有充分了解。

對於確實學有餘力、家裡父母又可以提供良好條件的孩子,他們可以參與力所能及的研究。但是,這些研究必須是自願的。而保證完全自願的方式,就是小學階段不應將孩子研究報告的質量以任何形式計入對學生成績的總體評估中。

紀念蘇東坡,簡簡單單帶著孩子們一起品味幾首美好的詩詞、或者去吃頓東坡肘子是否更有樂趣?但願我們沒有用課題上的大躍進,讓孩子們從小對研究產生錯誤的看法。但願家長老師們,可以靜靜觀察、等待,讓這些種花家的花朵兒,靜靜地、慢慢地綻放。

wechat:tikvah20


一個在北京一些小學名校很正常的事情,居然會刺中公眾神經,引發各種議論,這的確是個問題。但問題的問題是,在北京幾乎所有的小學名校的許多學生,只要願意,都可以做出同樣的課題,所以,這件事在北京的小學名校幾乎沒有產生任何影響。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在於,不知道從哪一年開始,北京某小學名校在某個暑假前宣布,從今年開始,寒暑假不再布置假期作業,但學生必須在假期中完成一個課題,課題內容自選,既可以獨立完成也可以幾個同學合作完成。這個決定一宣布,學生自然是歡天喜地。幾年下來,結果是學校,學生與家長皆大歡喜。為什麼呢,因為這個小學的代表隊第一次代表中國出征世界小學生創新大賽就奪得冠軍,其後接二連三地奪得該大賽冠軍。而且,該小學推出讓每一個孩子的特長得到充分發揮的教育理念,讓孩子們的不同天賦得到激發,學生的多樣性轉化為學習的動力。接下來的結果是,該小學的足球隊連續奪得全國少年足球賽冠軍,學生創作的繪畫作品在國家博物館展出十四天,觀眾達十萬人次,並獲俄羅斯國家文化部邀請赴俄羅斯展出,學生寫作的《三個乖乖女歷險記》出版。至於現在大家議論的論文寫作,在這個小學就是一件學生畢業必須要完成的認為,語文課的畢業要求是不是一次語文考試,而是一篇與文學相關的論文。這個小學名校的做法,後來被北京的所有小學名校認可並學習,因此,小學生搞一個大數據研究蘇軾,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這些小學名校的孩子們的能力,有一些大大超出人們的想像,比如上述小學的一年級新生中,有的孩子的英語水平已經達到一般初中畢業生的水平,可以流暢地閱讀英文兒童文學書籍。再比如,該校一四年級學生,做了一個課題:菜市場為什麼沒有紅豆芽賣?他用紅豆綠豆和黃豆同時做實驗,發現紅豆發芽需要的時間比綠豆和黃豆要長許多,由此得出結論,賣紅豆芽的時間成本太高,不具有經濟價值。你當然可以認為他的研究沒有任何意義,甚至完全錯誤,但是,科學探索的精神不就是這樣形成的嗎?而對客觀事物的觀察與分析能力不也由此萌芽嗎?所以,當你對這件事感到驚訝,感到不可思議,只能說明你孤陋寡聞,而且也說明你的教育理念已經落後於時代。


小學生會寫程序,有可能。假設他小學三年級開始學編程,而且一開始就學python或者ruby,那麼兩到三年後有可能會熟練使用第三方工具包來實現文本的讀取、分詞和統計。文中所謂研究成果也就是分詞之後做了個統計和辭彙排名而已,沒有太複雜的邏輯實現。比如我用ruby做分詞,solr或者es包都提供了不複雜的介面可以調用直接輸出結果。

但是,以上只是有可能而已。現在令人質疑的第一是小學生怎麼會用「大數據」這種這兩年國內成年人用來吹牛逼的辭彙;第二是他爸爸怎麼會在報告中亂入。

懂行的人都明白,那些嘴上成天說「大數據」的人根本不知道大數據到底是什麼,以為數據大就是大數據,或者乾脆就是在蹭熱度。比如我也可以說我在賣量子內褲、量子鞋墊、引力波胸罩、引力波高壓鍋,以前無良商家乾的還少嗎?這種不懂裝懂的辭彙出現在一個小學生的研究報告里,會讓人感嘆不良習氣這麼早就沾上了我們的孩子們。。。除非。。。這個表達根本就是他爹,一個不懂裝懂的成年人寫的。那就牽扯到第二點了。

第二,既然是學生作業,那麼主力應該是學生自己,而且還是團隊作戰。最後的報告里起碼應該出現的是「我們」或者「我和小夥伴們」吧?怎麼會出現「我和我爸爸」?這孩子真是老實頭,這麼一寫,他爸不就明顯的暴露了嗎?而且還拋棄了同伴,他的隊友們在這項目中的作用跟他爸爸相比不值一提?

從報告起的題目、報告里的用詞等,基本可以判斷這篇研究報告背後的勞動有著孩子他爸(可以確定是個程序員)的大量參與。孩子的貢獻僅限於根據老爸的程序結果編了些結論性的內容,然後自己寫了報告,僅此而已。由於這是家庭作坊式的一個項目,其他小夥伴也沒啥可以參與的,就是最後一起加工了一下報告而已。

這事情刺中公眾神經了嗎?好像一開始是刺中了一個教授的神經,然後這教授寫了篇文章將其公諸於眾,這篇文章才刺中了公眾的神經吧?我們到底應該批評的是小孩子的作業老氣橫秋?還是小孩子的作業由家長代勞?還是學校老師明知道家長代勞卻視而不見聽之任之?還是以上全部?


這個案例,其實還是傳統的數據分析、數值統計的路子,噱頭意義大於科學意義。但往往這就很多文科生眼中的大數據了(手動滑稽)。

大數據的5V特點:Volume(大量)、Velocity(高速)、Variety(多樣)、Value(低價值密度)、Veracity(真實性)。就拿第一個特點大量性來說,大數據是一個體量特別大,數據類別特別大的數據集,並且這樣的數據集無法用傳統資料庫工具對其內容進行抓取、管理和處理。(其餘特點的解釋略)

至於小學生寫蘇軾論文這個例子,歸根結底還是傳統數據分析、數值統計、批量數據處理的路子,用office excel就做出來了,並沒有使用真正的大數據工具例如Hadoop,spark,R,Hive等等。


說是刺激神經,無非就是絕大多數人不接受而已,說是揠苗助長啊,弄虛作假啊,家長代理攀比啊,抹殺孩子的天性啊,總之是鋪天蓋地的質疑,因為沒辦法接受別人家的孩子竟然到了這種程度,雖然已經寫明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但是依然刺痛了很多人脆弱得內心。

然而,時代變了。當很多人還停留在過去的時候,現在孩子的教育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我們是教室走出來的一代人,現在孩子更多的是在培訓班,活動室,課題小組。

回想自己小學初中高中大學,有個很讓人忽略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老師,還記得大學前自己老師的學歷嗎?我相信相對來說並不高,名牌大學的也不多。

現在呢,你們如果有孩子,關心教育,會發好一點的小學老師已經換成了名牌大學畢業,初中老師很高比例研究生,高中已經有不少博士生,聽說有幾個名校高中要求老師是海歸博士,知道差距了吧?

最近這些年,不僅是房地產,互聯網,金融,等突飛猛進,教育也不聲不響的拉開了差距,名牌大學和普通大學的差距更是驚人,已經到了用人單位都開始無視普通一本的地步,比如現在蘇寧招聘。

學區房那麼貴,難道大家心裡沒有一點兒逼數么?真以為是錢多到沒地方花?最主要的,花這些錢的大多不是富豪,因為他們有的是渠道,更多的是中產階級,他們大多就是靠教育出頭的,所以比誰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為啥要讓孩子死命的學?

你的孩子開開心心長大,藍球乒乓球羽毛球,上了個普通大學,人家孩子培訓班奧數競賽鋼琴舞蹈,長大上了清華北大,你說人家孩子是沒有童年,人家會說你家孩子沒有未來,要童年還是要未來?

這件事爆出來反應大,接受不了的是差距,哪怕是在家長的幫助下,哪怕孩子只出了十分之一的力氣,但是架不住趨勢和引導,一次學一點兒,積累起來也很恐怖,自己孩子一開始就輸這麼多,能不各種質疑嗎?

總之,教育差距在近年來被相對忽略,但是教育的貧富差距已經擴大了,以後會越來越大,要給孩子童年還是要給孩子未來,自己選,不過,成功人士為什麼拚命的把孩子送到那樣的學校,自己還是要多想想,你與他們的差距,很可能就是你孩子與他們孩子的差距,因為從各國來看,中產階級有很高的穩定性,他們很少大起大落,他們既然這樣,總有其道理。

要童年,還是要未來?



刺中公眾神經的是別人家的孩子,刺中公眾神經的是別人學校的教學方法,刺中公眾神經的是有那麼多人,傾其半生心血學習研究蘇軾,可在大數據面前,發現自己還不如一個小學生。

孩子們沒有錯,縱使其全部成果都是由父母帶勞,那也是一次親情遊戲,是成長過程中的一次美好收穫的記憶,是一次共同學習共同進步的愛之教育。把各種指責及疑問拋向孩子,在我看來,恰恰是成人世界的浮躁與虛偽。別說孩子已寫"在爸爸的幫助下"等,就是不寫也不能把孩子和父母一起指責。

仔細看了全部學生作品,說實話離一篇標準而又高質量的論文,還差很遠。但此次事件使關於蘇軾的詩詞,生平等的知識,對全民更多的是正在求知的學生,進行了一次很好的知識普及。可以說今天這次利用現代科技的初步研究方法及成果,在人們的質問與爭論中,在媒體的介入與傳播中,今後會得到更多的利用與推廣。可以說學校學生及他們的父母都功不可沒。

清華附小是全國最好的小學之一,那裡的學生他們的父母,可以說是中國知識金字塔頂尖上的明珠。如果他們教育的自己孩子,也和我們普通人家一樣,那我們的教育才是可笑的!對於孩子,我們告訴他們一加一等於二,別人告訴他大數據,這那裡有不公平了,那裡有拔苗助長了?真是在烏托幫里呆久了,在井裡呆久了。藍天之大無一塊相同!任何時候任何社會,孩子們的生活生存環境,教育及成長都不可能相同。正是千姿百態的成長方式和五顏六色教育方法,才使我們的人才不盡相同,才能滿足社會各個層次各個行業的需求。

期待更多的學校像清華附小一樣教育孩子,期待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研究,甚至用大數據分析李白,杜甫。


我就是做教育的,深知現在中國教育的浮躁與急功近.暫且不說使用的什麼工具,就是那些統計學方法和文字的語言邏輯,也不是一個六年級小學生可以獨自完成的.我相信孩子肯定參與了,參與就是成長.但是學校這麼宣傳是不合適的.

大家其實應該注意到孩子身後的校長-竇桂梅.我佩服竇校長的業務能力,其實大可不必用這樣的方式宣傳宣傳學校和學校後面的巨人.蘇霍姆林斯基也達不到這樣培養學生的水平,他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把最平凡的事情用平凡的方式認真的做好,然後用平凡的語言講述,讓無數個平凡的老師和平凡的管理者跟隨.無關政績 無關金錢 無關利益.

推而廣之,微課 慕課 反轉課堂這些本該促進與改變教育的手段變成了工具主義,採購主義,機械主義的時代,學生成為工具也是不可避免的.

還是建議竇校長回歸教育的本質吧,回歸您作為普通老師的初心吧,中國需要竇桂梅,需要李希貴,更需要千千萬萬平凡的老師.卓越起於平凡,精英不忘謙虛.可能一個微研究更有價值.對於小學生,生活比蘇軾更有價值!


其實我也關注這一點,所謂軟體分析蘇軾的必要性,合理性。所得出的高頻詞,結合具體作品的閱讀感悟,不能得到嗎?文學能用軟體以解牛的方式來解析嗎?意境何在?與家人情深何用數據。難道我們也必須用大數據記錄我們每年回家的次數,得出結論家對我們來說是非常重要的?


就是小孩子太聰明了有人接受不了「小孩子12歲就可以做出自己三十歲都不一定做到的事」這個事實。例如說猶太教,他們的孩子大多10歲就可以獨立完成自己任何想做的事,有一個10歲的猶太小女孩在電視上看到了自然災害帶來的嚴重損失,自己立刻去寫了一個商務公益計劃,想為受災的群眾做些事,她拿著計划去分別問了母親、父親和哥哥,結果是母親同意,父親與哥哥反對,於是她和母親找到商家完成了她的公益商業計劃,讓每一個參與其中的人都獲得益處。而她也獲得了獨一無二的獎項,這個獎項對她而言只是形式上的、起宣傳作業的東西而已,這之後她也沒有耽誤過學習,該吃吃該喝喝該玩玩,只是完成心裡想做的一件事,這件事花的是休息的時間,值嗎?我相信她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也不會去想。我們需要擔心的是那些為她憂慮的人而不是她自己以及她的家庭。


歸來,西湖,江南,是大數據研究蘇軾得出的高頻詞。與東坡肉,蘇堤,赤壁賦,詩人和書法家有多少關聯?這讓小孩子來回答,自然是能答多少都是學習。但是,要命的是孩子習慣了這種學習方式,過分依賴高頻詞,忘了或不再關心勤勞,謙虛,孝順,刻苦,誠實這些低頻詞,這會是你希望孩子得到的教育嗎?

有人說過中國中小學教育中的奧賽是掠奪式智力發開,如今,大數據研究名人則創出了這種發開的新高度。當有一天你的孩子問你,`老爸,我們家的公司市值全省排名第幾啦?"你會如何回答?


推薦閱讀:

林徽因為什麼學建築?
山東有什麼好酒?
上聯:大漠無水沙做浪,下聯怎麼對?
金庸筆下《雪山飛狐》胡斐為什麼喜歡袁紫衣不喜歡程靈素?
有哪些上下兩句不挨著,卻十分順口並意思貼切的詩詞?

TAG:大數據 | 蘇軾 | 文化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