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陰間天子十代冥王就閻羅王最出名?


這位朋友問「為什麼陰間天子十代冥王就閻羅王最出名?」,問題應該更正一下,陰間天子並不是十代冥王,而是十位冥王,也稱之為「十殿閻羅」,分別是秦廣王、初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閻羅王、變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轉輪王。那麼,為何在這十位閻王中,只有閻羅王最有名呢?下面我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做一個解答。

先簡單回答:之所以十殿閻羅中,只有閻羅王有名,那是因為閻羅王在中國的歷史最悠久,並且身份很特殊,是從印度傳進來的佛教神袛。而其餘九殿閻羅,都是閻羅王的分身形象罷了,並且全部是晚唐時期的人為偽造出來的。也就是說,閻羅王從印度來到中國之後,開始是孤身一人在地獄裡忙活,後來中國的土著們又給他安排了九位助手,這樣一來,地獄十層,每層都有一位閻王主管,大大減輕了閻羅王的工作量。再後來,地藏王菩薩跑進了地獄中超度惡鬼,將閻羅王的地位給下降了,使得閻羅王雖然名氣大,地位卻不如以前了。在地獄中,地位最高的是地藏王菩薩。

【閻羅王來自印度,帶著洋氣】

閻羅王,大家耳熟能詳,一個黑臉包公形象,是中國冥界中最著名的神袛。而在印度,閻羅王的梵語為Yama-raja,由Yama(原意為「縛」)和後綴詞raja(原意為「王」)組合而成。按照音譯可翻譯為為:閻羅王、夜摩王、耶摩王、焰摩王、琰摩王、剡魔王、閻摩王、琰魔王等稱。在印度,閻羅王的來歷據說有兩個,第一個是夜摩神,也就是閻摩,在印度史詩《梨俱吠陀》有他的故事;第二個是毗沙王,其事迹在《問地獄經》《凈度三昧經》中有記載:

雖然閻羅王在中國名氣很大,但是在印度佛教中,他只是一個地位低下的神,根本沒有露臉的機會。隨著佛教在東漢明帝永平年間傳入中國,閻羅王也就跟著來了。他進來之後,很快就和中國一個土生土長的神袛合體了。

【印度的閻羅王與中國的泰山府君金剛合體】

在佛教傳入中國之前,我國本土就已經有和閻羅王一樣身份的神靈了,這就是「泰山府君」,也稱之為「東嶽大帝」,泰山府君其實是東嶽泰山的人格化的神,而泰山府君變成陰間主神的原因就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泰山主死」的觀念。顧炎武在《日知錄》卷三十《泰山治鬼》條中,通過研究之後認為「泰山主死」說起源於東漢末年。也有的說法認為大約於西漢後期逐漸形成了「泰山治鬼」的說法。秦漢以後,人們構想了死後魂魄的不同歸宿:魂升至泰山,魄歸於篙里或梁父。

(泰山府君,也叫東嶽大帝)

印度的閻羅王進入中國之後,號稱是死後世界的主宰者,而中國本土的陰間主神是泰山府君,佛教為了更好地使世人相信和崇拜閻羅王,就藉助泰山府君對閻羅王進行本土化改造。比如早期的佛經中出現直接將「閻摩」譯為「太山君」、「泰山府君」的情況,也就說,閻羅王借屍還魂,通過泰山府君把自己包裝了起來,並逐漸深入人心,可見佛教適應中國本土的能力是非常強的。

泰山府君在佛教閻羅王進入中國後,很快就在地獄裡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其知名度再也沒法與閻羅王相抗衡,真實原因就是印度的閻羅王搶奪了泰山府君的位置,慢慢地二者合二為一,外來的神靈徹底本土化了。

【十殿閻羅是怎麼來的?】

地獄裡由閻羅王一個人掌管,到變成十殿閻羅掌管,也經過了漫長的演變過程,從東漢一直到中唐,閻羅王都是以泰山府君的形象出現的,一直到了晚唐時期,《佛說十王經》出現,讓地獄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第一是地獄的層次數目和各自的名稱固定了,至少十層地獄已經有了具體名稱;第二是各層地獄中,也出現了可以冠之為名稱的閻王,也就是十殿閻羅。地獄裡十殿閻羅的標準配備在這個時期逐漸成型,並且變成了穩定的組合,一直延續到現在。

綜上所述,閻羅王根正苗紅,起源最早,還喝過洋墨水,當然要比土生土長的九殿閻羅名氣大得多。


十殿閻羅的傳說

萬卷縱橫眼欲枯 2017-12-12 20:58:54

閻王在中國民間影響很大,被尊稱為「閻王爺」,傳說他是陰曹地府的主宰。人死後都要到陰間去報道,接受他的審判。生前行善的人,可升天,享富貴;生前作惡的人,會受懲罰,下地獄。

中國古代原本沒有關於閻王的觀念,陰間的主神另有其人。佛教從古代印度傳入中國後,閻王作為地獄主神的說法才開始在中國流行。中文「閻王」是從梵語中音譯過來的辭彙,本意是「捆綁」,意思是捆綁有罪的人,也譯作「閻羅(王)」、「閻魔(王)」、「琰魔」等等。

閻王原來是古印度神話中管理陰間的天王,在《梨俱吠陀》中即已出現,佛教沿用這一說法,稱閻王為管理地獄的魔王。據《問地獄經》載,閻王從前是毗沙國的國王,在與維陀始生王的戰爭中因兵力不敵而立誓,願為地獄之主。他手下的十八大臣率領所屬百萬部眾共同立誓,一起懲治地獄罪人。十八臣就是後來的十八地獄之小王,百萬部眾就是地獄的眾多獄卒。另據《禁度三味經》,閻王治下有五官,鮮官禁殺,水官禁盜,鐵官禁淫,土官禁二舌,天官禁酒。慧琳《一切經音義》卷五說:「梵音閻魔,義翻為平等王,此司典生死罪福之業,主守地獄八熱、八寒以及眷屬諸小獄等,役使鬼卒於五趣中,追報罪人,捶拷治罰,決斷善惡,更無休息。」

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我國獲得了極大的發展,並和中國民間原有的迷信和道教信仰互相影響,佛教中的一些神被民間信仰加以改造後吸收和採納。「東嶽大帝」原本是民間崇拜的泰山神,泰山被認為是人死後靈魂通往冥界之地,而泰山神則是「冥王」,這一「冥王」慢慢和佛經中的閻王合而為一。另一方面,佛教本身為了發展也主動本土化,以適應新的社會環境。於是在佛教中原本只有一位的閻王,逐漸演變成為「十殿閻羅」。「十殿閻羅」的信仰形成的具體時間沒有確切的依據,大約在宋朝時期。也有人認為,唐代時,就有天帝冊封閻羅王,並由其統率五獄衛兵之說,同時也有地獄分為十殿,十殿均有主,稱地府十王,十王各有名號,合稱十殿閻王的說法。

一般認為「十王」這個說法源自一本叫做《佛說閻羅王授記令四眾預修生七齋往生凈土經》的經書。北宋阮閱所編《詩話總龜》中出現了「十王」,南宋洪邁《夷堅志》中的「俞一郎放生」也直接提到了「十王」。北宋《玉曆至寶鈔》寫到地獄十殿閻王及敷演所轄地獄的各種情景。這十殿閻羅分別是:

第一殿秦廣王蔣,二月初一日誕辰,專司人間夭壽生死,統管幽冥吉凶。善人壽終,接引超升;功過兩半者送交第十殿發放,仍投入世間,男轉為女,女轉為男;惡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名曰「孽鏡台」,令之一望,照見在世之心好壞,隨即批解第二殿,發獄受苦。

第二殿楚江王歷,三月初一日誕辰,司掌活大地獄,又名剝衣亭寒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在陽間傷人肢體、奸盜殺生者推入此獄,另發入到十六小獄受苦,滿期轉解第三殿,加刑發獄。

第三殿宋帝王余,二月初八誕辰,司掌黑繩大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陽世忤逆尊長,教唆興訟者推入此獄,受倒吊、挖眼、刮骨之刑,刑滿轉解第四殿。

第四殿五官王呂,二月十八日誕辰,司掌合大地獄,又名剝剹血池地獄,另設十六小地獄。凡世人抗糧賴租,交易欺詐者推入此獄,另再判以小獄受苦,滿日送解第五殿察核。

第五殿閻羅天子包,正月初八日誕辰,前本居第一殿,因憐屈死,屢放還陽伸雪,降調此殿。司掌叫喚大地獄,並十六誅心小獄。凡解到此殿者押赴望鄉台,令之聞見世上本家,因罪遭殃各事,隨即推入此獄,細查曾犯何惡,再發入誅心十六小獄,鉤出其心,擲與蛇食,鍘其身首,受苦滿日,另發別殿。

第六殿卞城王畢,三月初八日誕辰,司掌大叫喚大地獄,及枉死城,另設十六小獄。忤逆不孝者被兩小鬼用鋸分屍。凡世人怨天尤地,對北溺便涕泣者發入此獄。查所犯事件,亦要受到鐵錐打、火燒舌之刑罰。再發小獄受苦,滿日轉解第七殿,再查有無別惡。

第七殿泰山王董,三月二十七日誕辰,司掌熱惱地獄,又名碓磨肉醬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陽世取骸合葯、離人至戚者發入此獄。再發小獄。受苦滿日,轉解第八殿,收獄查治。又,凡盜竊、誣告、敲詐、謀財害命者均將遭受下油鍋之刑罰。

第八殿都市王黃,四月初一日誕辰,司掌大熱大惱大地獄,又名惱悶鍋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在世不孝,使父母翁姑愁悶煩惱者擲入此獄。再交各小獄加刑,受盡痛苦,解交第十殿,改頭換面,永為畜類。

第九殿平等王陸,四月初八日誕辰,司掌豐都城鐵網阿鼻地獄,另設十六小獄。凡陽世殺人放火、斬絞正法者解到本殿,用空心銅樁,鏈其手足相抱,煽火焚燒,燙燼心肝,隨發阿鼻地獄受刑。直到被害者個個投生,方准提出,解交第十殿發生六道(天道、人道、地道、阿修羅道、地獄道、畜生道)。

第十殿轉輪王薛,四月十七日誕辰,專司各殿解到鬼魂,分別善惡,核定以後,發四大部州投生。男女壽夭,富貴貧賤,逐名詳細開載,每月匯知第一殿註冊。凡有作孽極惡之鬼,著令更變卵胎濕化,朝生暮死,罪滿之後,再復人生,投胎蠻夷之地。凡發往投生宅先令押交孟婆神,酴忘台下,灌飲迷湯,使忘前生之事。

在「十殿閻羅」中,最為人們熟知的就是第五殿的閻羅王。

在傳說中,擔任閻羅王的有隋朝名將韓擒虎,宋朝名臣寇準、包拯、范仲淹四人。

韓擒虎是隋初大將,據稱他在十三歲時打過猛虎,所以取名叫擒虎。在隋王朝統一中國的滅南陳戰爭中,他首先渡江進入建業 ,由此立下了大功。《隋書》記述他病重臨死前夕,「其鄰母見擒 (擒虎,唐人諱虎字,故省略虎字) 門下儀衛甚盛,有同王宅母異而問之.其中人曰: 『我來迎王』。忽然不見。又有人疾篤,忽驚走至擒家曰: 『我欲謁王。』左右問曰: 『何王也?』答曰: 『閻羅王。』擒子弟欲撻之,擒止之曰: 『生為上柱國,死做閻羅王,斯亦足矣。』寢疾,數日竟卒。」可見在初唐時,這條傳說是頗為流行的。所以在晚唐敦煌變文《韓擒虎話本》,更是惟妙惟肖描述了韓擒虎在滅陳後,五道將持天符請他出任陰司之主,韓應允,請假三天。隋文帝楊堅舉行了告別宴會。第三日,有一紫衣人、一緋衣人乘烏雲前來迎接,自稱「原是天曹地府,來取大王」上任。於是,他辭別朝廷君臣和家小,赴陰間當閻羅王去了。

北宋名相寇準以耿直聞名於民間。傳說他的愛妾茜桃臨死前說: 「吾向不言,恐泄陰理; 今欲去,言亦無害.公當為世主者閻浮提王也。」(《涌幢小品》)還有一部叫《翰苑名談》的著作記載「寇準卒,有王克勤者見公於曹州境上,向從者曰: 『閻羅處政。』」 可見寇準生前已知要出任閻羅王,而死後果然當了閻羅王了。大概在他生前已經流傳此說,所以當時就有人在驛舍側,掛起寇準圖像,上面寫有「今作閻羅王」字樣。 (《通俗編》)

北宋名相范仲淹也以清廉、正直著名。他生前就以官聲好為民間稱道,因而在他死後,就有傳說他「在冥間」「見司生殺之權」,「人死五七則見閻羅,豈非文正為此官耶」。(《中吳紀聞》)

北宋龍圖閣直學士包拯死後出任閻王,在當時就有傳說。「俗傳包拯為陰司閻羅王,其說在宋恃盛,《宋史·包拯傳》云: 童稚婦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京師為之語曰: 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范煙橋《茶煙歇》)由此元明雜劇、平話多有包拯下陰司審案故事。石玉昆的《三俠五義》中還出現包拯扮閻羅審郭槐「狸貓換太子」的情節。包拯的剛正直言、執法嚴峻,自然是人們理想中的閻羅王最佳人選。中國古代文化是講現世報的,陽世之冤,陰司必報,所以必須要有包拯做閻羅王,才能了結冤報。


弄清這個問題,其實應該理清陰間到底是佛屬性還是道屬性。個人認為,如果是佛屬性應該是地藏王菩薩最大,不過地藏王應該不管行政。如果是道屬性,就應該是酆都大帝最大。

都是神話傳說,錯綜複雜,很難理清。

個人認為陰間應該是道屬性。首先說玉皇大帝是修鍊成仙,眾多神仙也都是修鍊成神。那時還沒有道教之說。後人經整理,將這類修鍊稱為道。如果這個邏輯成立,那麼,與天庭對立的就應該是陰間,也就是說陰間也屬道。

道教起源比佛教晚,某些部分也有向佛教學習,其中關係錯綜複雜。

我從狹隘的角度來說,畢竟佛教是從印度引入,能否代表中國的神話體系,有待商榷。

而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應該可以支持中國的整個神話體系。


我想你怕是搞錯了,出名的並非閻羅王,而是閻王,閻王並非閻羅王,只是因為名字相似所以很多人把他們混為一談,大家都知道中國的神話傳說一向是非常混亂的,並沒有一個標準,在最初的傳說中閻王是地府之主,閻王是唯一的,你也可以將他理解成冥王、死神、地獄主宰,但在後來的神話傳說中又漸漸變了說法,變成了十殿閻羅,就是說閻王不應該是一個人,應該有十位,這這是兩個不同的傳說,彼此之間是完全沒關係的,我們常說的實際上是第一個傳說中的閻王,不過第二個傳說中的閻羅王跟閻王名字相似,所以很多人將閻羅王和閻王當成同一人,同時閻王又可以作為十殿閻羅的統稱,所以之所以閻羅王最出名,是因為我們把閻王、十殿閻羅統稱、以及閻羅王都混為一談了。


十殿閻君一殿秦廣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五官王五殿閻羅王(最出名)六殿卞城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平等王十殿輪轉王


個人理解可分三種因素。

一,閻羅王掌管人間世人壽命,自中國歷史長河中,小到販夫走卒,大到皇族貴卿,無人不想長生,無人不怕死亡。

二,大眾化普遍接受事物的慣性。

人類在接受某種事物的時候,面對一些無關緊要的史書或者謠傳時,總是會習慣性的用大腦記住一些簡單好記的名字。

如傳說中的四大龍王,人們大多對東海龍王記憶最深,也是脫口而出頻率最高的一位。

三,受影視評書小說的影響。

閻羅王在西遊記這種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說中,屢屢出場的鏡頭次數那可是高於其他幾位閻羅王的總和。


不請自來還請樓主海涵。

個人理解可分三種因素。

一,閻羅王掌管人間世人壽命,自中國歷史長河中,小到販夫走卒,大到皇族貴卿,無人不想長生,無人不怕死亡。

二,大眾化普遍接受事物的慣性。

人類在接受某種事物的時候,面對一些無關緊要的史書或者謠傳時,總是會習慣性的用大腦記住一些簡單好記的名字。如傳說中的四大龍王,人們大多對東海龍王記憶最深,也是脫口而出頻率最高的一位。

三,受影視評書小說的影響。

閻羅王在西遊記這種四大名著之一的小說中,屢屢出場的鏡頭次數那可是高於其他幾位閻羅王的總和。


謝邀,很簡單,因為掌管凡間陽壽,凡人只注意自己壽命


推薦閱讀:

虎刺梅老黃葉子是怎麼回事?
神鵰俠侶後期郭靖,金輪法王誰厲害?
悟空的緊箍咒是什麼時候取下來的?
不能出現「性」字,怎麼改寫「在我們的一生中,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孫悟空收服黑熊怪,為何非要逼著觀音菩薩變妖精?

TAG: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