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的主流是什麼?為什麼木心不是主流?
為什麼木心在大陸不受歡迎?所謂的社會的主流究竟是什麼,以致讓木心在其門外徘徊致死?
題主如何得出木心不受歡迎的結論呢?
我們看下百度指數的搜索數據,截取範圍是2013年1月-2015年12月。
對比作家是莫言、沈從文、蘇童三位。
莫言拿了諾貝爾獎,最近一直熱門,肯定最高;沈從文是現代文學的大家,這些年一直有被大眾討論。蘇童是當代文學的典範,許多作品被改編成影視。
四人搜索指數平均值
木心:1661
莫言:7119
沈從文:1891
蘇童:716
從上面看到木心和沈從文持平,遠高於蘇童。如果覺得百度指數不夠全面,我們再結合下圖書網站的數據看下。
《文學回憶錄》(套裝共2冊)
出版時間2013年1月10日
- 亞馬遜第1位 - 圖書 &> 文學 &> 紀實文學 &> 回憶錄與口述
- 亞馬遜第3位 - 圖書 &> 文學 &> 文學史
- 噹噹文學榜單排名:7
- 豆瓣評分9.3, 12263人閱讀
《雲雀叫了一整天》( 精裝)
出版時間2013年3月20日
- 亞馬遜第6位 - 圖書 &> 文學 &> 作品集 &> 詩歌集
- 亞馬遜第9位 - 圖書 &> 文學 &> 詩歌詞曲 &> 現當代詩歌
- 亞馬遜第9位 - 圖書 &> 文學 &> 詩歌詞曲 &> 古典詩歌
- 噹噹文學榜單排名:53
《哥倫比亞的倒影》
出版時間2010年10月
- 亞馬遜圖書商品類排名:1478
- 噹噹文學榜單排名:78
《素履之往》
出版時間2010年7月
- 亞馬遜圖書商品類排名:964
- 噹噹文學榜單排名:135
由此可見,至少在現階段,木心並非不受歡迎。而且只要陳丹青還在世,他的畫還受世人追捧,木心還會繼續熱下去。但木心是不是文學的主流,這個有待商榷。他的作品,總的來講還是屬於純文學的範疇。而眾所周知的是,中國的文學主流並非是純文學,也許大行其道的網路文學才是。
簡要地概括一下:
今天中國文學的主流仍然是現實主義。
首先,這與我們的儒家傳統有關,儒家強調入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具有很強烈的社會和現實關懷,反映在文學上,即是現實主義。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文學只有現實主義,其他主義如浪漫主義,中國也有,比如《離騷》,但不曾佔據主流地位。
近代以來,從清末的社會譴責小說,到「五四」、新文化運動,到文學研究會的出現,描寫且反映社會與世情的現實主義依然是主流,其中雖然也有如扛浪漫主義大旗的創造社的出現,但沒有發展壯大成主流。究其原因,最主要是因為當時國家內外交困,前途未定,一方面屈辱地遭到外國列強殘暴的侵略,民族危亡,另一方面國內革命不斷,局勢動蕩。其時,尋求民族振興反抗外來侵略、謀求國家獨立社會穩定便成為人民的迫切願望。在這種嚴峻的情況下,誰還有去心思賞花吟月,所以在那時及更早些的時候,中國的文學便與家國政治、社會現實緊緊關聯起來,這也是中國現當代文學發展的一個鮮明特點。魯郭茅、巴老曹等等一批批中國大師級的文學家,其作品無不直面慘淡的現實。(註:郭沫若初期的詩歌如《女神》具有強烈的浪漫主義,其成就和影響非常之大,這另論。)
延安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文學與革命、現實的關係日益密切起來,強調文學要服務人民,尤其是解放區,鼓吹革命的作品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其後的「十七年文學」更是把革命主義文學推向巔峰。其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如丁玲的《太陽照在桑乾河上》,趙樹理《小二黑結婚》,以及著名的「三紅一創,保林青山」(《紅日》、《紅岩》、《紅旗譜》、《創業史》,《保衛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鄉巨變》)。另外需要指出一點,這一時期的中國文學深受蘇聯的革命現實主義文學影響。
八十年代以來,從「傷痕文學」、「尋根文學」到「先鋒文學」,再到新歷史寫實主義,以及後面有些評論家所謂的「底層寫作」,現實主義依然是主流,是潛移默化到骨子裡的,拿先鋒派來說,「先鋒」主要是小說形式、敘述風格上的變革,它是大於內容的。後期先鋒派也回歸了傳統,比如余華、蘇童和格非等人。余華的《活著》,蘇童的《妻妾成群》,格非的《人面桃花》,都體現出強烈的現實關懷,這時的他們已經不是所謂的「先鋒」派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主要的作家都回歸了現實主義傳統,莫言的《豐乳肥臀》,張煒的《古船》,賈平凹的《廢都》,陳忠實的《白鹿原》,阿來的《塵埃落定》和王安憶的《長恨歌》等等,不勝枚舉。
新世紀以來,現實主義完全取得了確切無疑的主流地位,現實主義的範圍也被拓寬。現在我們討論一個作家的風格時,不再像以前那樣說誰是現實主義誰是浪漫主義,或者是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現在主要討論的都是作家的敘述手法和表達方式,其中判定一部作品優劣的主要標準之一是語言。這一時期的優秀作品有賈平凹的《古爐》,閻連科的《受活》,莫言的《檀香刑》、《生死疲勞》,劉震雲的《一句頂一萬》,蘇童的《黃雀記》,韓少功的《日夜書》,金澄宇的《繁花》等等。
當前,中國文學與現實主義已經不可分離,我相信往後隨著文學進一步發展,「現實主義」這樣帶有鮮明區分度的表述是否應繼續存在都是一個值得商榷的問題。有理由相信,以後的文學會更關注和執著于于文學本身。當然,現在我們用現實主義這個概念來歸納中國文學,仍是非常適合的。縱觀近兩年多來的中國文學,徐則臣的《耶路撒冷》,遲子建的《群山之巔》,寧肯的《三個三重奏》,東西的《篡改的命》,周瑄璞的《多灣》,弋舟的《我們的踟躕》,以及近期的賈平凹的《極花》和王安憶的《匿名》,這些作品對現實的挖掘已經切入到毛細管,它們的最主要區別只在於題材和呈現它們的不同的手法及語言。
——如果非要說主流,那麼現實主義就是中國文學的主流,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
***
第二個問題,木心為什麼不是主流?
這個問題本身有些問題,按純文字的標準來看,木心算主流,但是相對而言他的影響力並不算很大。他的書有一套《木心談文學》,也可以看出來,木心更多是以一個學者身份參與文學的。他寫過詩,教過書,對文學有很深的研究,中國文學需要這類人。但以文學成就來看,我們今天包括過去甚至將來,衡量它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實實在在的文學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中國作家有長篇的情結,這個標準幾乎是心照不宣的,你能寫出一部不錯的長篇小說,那是很了不起的;你要是能寫出一部偉大的長篇,那你毫無疑問就是一個偉大的作家。當然現在中國每年的長篇小說據說有幾千部,泥沙俱下,真正好的經得住考驗的優秀長篇並不多見。
據我所知,木心先生在小說創作方面的建樹很少。
——
ps:第一次回答問題,好緊張~
————
2016.04.17更
最近在學習文學理論,對文學上所謂的現實主義等概念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其複雜性有了新的認知和理解,之前只能算是半吊子水平,認知還是過於簡單和膚淺。
現實主義是近代以來我們從西方引進的文學概念,在胡適等人提倡「文學革命」也即新文化運動時期,在此之前中國是沒有現實主義這樣的概念的,它是舶來品,現在來看這種引進在當時至少可以說是略顯突兀的。因為現實主義這個概念的產生在西方也是複雜的,大致是產生於十九世紀二十年代,而在此之前,西方文學理論的主流是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最大的兩支主流。前者的概念和理論的產生及發展淵源流長,起始於古希臘時期的「模仿論」、「中庸論」和「凈化論」,此後歷經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王政復辟時期及十七世紀的法國古典主義和德國古典主義時期,可謂盛極一時。浪漫主義起源於十七世紀後期,它在文學和美學上的標準與以整體性、規範性、和諧性為特點的古典主義迥然不同,強調人的主觀情感對世界的感受,這種範式的轉變意味著人在文學上的能動性的提升,從原本的被動「模仿」變為主動感受,也即艾布拉姆斯著名的「鏡與燈」的心靈隱喻變遷。當然,這個過程以及其更內在和具體的意義,三言兩語是無法釐清的。
現實主義回頭抽空來說。。。
————
2016.04.25更新
以上大概可以說明,嚴謹意義上的現實主義在中國傳統中(近代以前)是不存在的,但是如果非要問中國文學的主流,還是可以用現實主義傾向來稍作概括的,也即是傳統儒家倡導的積極入世的態度,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一點在中國的「史著」中體現得最為明顯,中國傳統一向是文史不分家,文學和歷史的在學科上嚴格的區分也是近代以來的事。所以近代以前,中國文學主流是具有強烈的積極的家國天下胸懷的現實傾向,近代以後則是關照社會關心國家出路心懷人民大眾的現實主義。
——與前面說的作一些概念上的撥正。
————
2017.03.23更新
一晃眼又近一年過去,作為野狐禪的我正在逐漸往專業的方面前進,算是自以為的前進吧,不斷的啃書,作品加理論,慢慢填充自己,也覺得至少比以前在某些方面提高了一點,人總是會通過學習而進步的。以現在的眼光再來面對上面的問題以及我當時我作的回答,很多地方都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一些觀點也很有些不嚴謹甚至站不住腳。
我暫時不打算在上面的回答里作刪改,雖然有不足甚至錯誤,但畢竟可以視為我個人在某些認識上前進的曲線,這樣一個不斷更正的過程於我大抵是有些意義的。所以現在我打算做的仍是對其進一步的修正和補充。
先自我批評一下。最初的回答里我試圖對中國近代以來的文學發展先作一個粗略的簡介,或者說梗概,然後從中歸納結論。頗有點自不量力,貽笑大方。囿於當時的狹隘的眼界與半吊子學識,很多東西都是比較含糊不清地一帶而過,一些概念也沒有作出必要的界定與釐清,也有很多疏漏。
比如現代文學部分,單從小說這個體裁來說,按時間的線索,從五四新文學白話小說開始,到二十年代文學研究會和創造社等諸多文學社團的創立,從社會問題小說到寫實人生派的題材轉變,再到三十年代鄉土小說的湧起,以及後期左翼文學及東北作家群的出現,文學在思潮、題材與創作手法上有了很大的迥異於以往的發展。這一階段的文學主流我認為可以算是現實主義。但在此我想指出一點的是,在某種意義上,主流的構建必然是依存支流而得以成立的,沒有支流,又何來主流的確認呢。另外主流的確立也不應和不能掩蓋住支流,所以為了凸顯主流,我覺得有必要在這裡標註出相應的支流的情況。在五四到三十年代間,除了以上我所提到的,二十年代創造社作家群也創作了一批具有浪漫氣息的文學作品,以郁達夫為代表,之後又出現了以廬隱為代表的自敘傳題材作家。這些都是不得不提的,研究文學繞不過去的、在當時和後世影響很大的創作流派。
四十年代,我們可以且適合從地域上來討論中國文學的發展。由於抗日戰爭的爆發,日寇入侵,造成很大的動蕩,大片的土地淪喪,大量的人民流離失所,在文學上也造成了不同的格局。總的來說當時文學在地域上分為三大塊區域,國統區、解放區以及淪陷區。解放區自不必贅言,革命文學如火如荼,尤其在1942年毛澤東發表了《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報告》之後,新的為工農兵、為政治服務的文藝思想與規範與體制被確立。國統區存在著比較複雜的多種創作傾向,有以茅盾為代表的左翼文學的繼續發展;有由三十年代後出現的所謂京派與海派的創作,同樣也各自堅持著他們自己的創作原則及文藝觀念,比如以沈從文為代表的自由主義,比如以施蟄存為代表的新感覺派和以劉吶鷗穆時英為代表的新的都市文學創作。淪陷區則以上海孤島文學以及張愛玲蘇青等人的創作為代表。
然後我們需要面對一個問題,解放區、國統區以及淪陷區內的文學創作,它或它們的主流是現實主義或具有現實主義傾向的嗎?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首先要對現實主義作一個概念和意義上的確認,現實主義的起源、發展以及內里的衍變,然而這些是三言兩語是講不清楚的,是另外一個也可能是比現在這個題目更複雜的課題了。所以我們這裡為了方便,也為了便於分析和理解,我們把現實主義放在狹義上來理解,不作過度地引申與發散,因為廣義的現實主義實在過於繁複和龐雜。
有點事回頭再更。
————
2017.09.24更
一晃又幾個月過去了,偶爾還會收到贊。學習仍在繼續。從文學革命到革命文學,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革地下潛在寫作,新時期以來各種思潮,總算有一個大概的把握了。再來看中國文學,尤其現當代文學,深深感覺到它的複雜性。現在看之前說的,很多地方有謬誤,也有誇大其詞之處,比如對西方文藝理論的賣弄,自我反省。有空會來試著來梳理一遍。以前寫的依然不會改動,雖然肯定會見笑於大方之家。喜歡的東西被越少的人知道越好。
"知名度始於誤解"
木心在國內不受歡迎?
大概還是了解太少。很多人的了解限於《從前慢》,對於大部頭的《文學回憶錄》,好像說給自己聽的其餘作品並沒有多大興趣。另外,受歡迎真的好嗎?一個作家如果受歡迎一定是因為迎合大眾審美需求,符合大部分人的內心訴求,像什麼郭敬明,大冰,張嘉佳這類。木心顯然不符合這點,符合他就不叫木心了。
文學主流?
這個問題也很麻煩啊…
如果單純從暢銷書來看,你也不願意承認那就是主流。那麼主流是魯迅,張愛玲三毛錢鍾書?看的人也並不多,是文化界的主流但顯然不是大眾娛樂的主流。好像在過分安逸的時代沒有主流這回事。因為大家的,知識分子的情感沒有高度的統一。
他在門欄外?
你喜歡,我也喜歡,他怎麼就在門欄外了。
讀冷門作家的作品,會有一種獨獨為我而寫的私密感,發現不為人知的珍寶的欣喜。他的欣賞者寥寥無幾,而我有幸是其中一位。能讀的肯定是真正喜歡,若成主流,哪裡知道真正喜歡的人有幾個呢?
這個答案可以去木心的《文學回憶錄》里找。
推薦閱讀:
※東營的黃河口刀魚為什麼那麼出名?
※母乳餵養孩子剛滿月,想自己開個工作室適合嗎?
※未來五年內我國CBD300米以上摩天大樓最多的,會是哪座城市?
※老婆被領導暗示潛規則,我該怎麼對付這樣的人?
※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做生意方面有什麼差異和值得學習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