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會不會在近期面臨醫生更為大量的短缺或專業水準過低?

總體來講我認為中國醫學界有以下特點:
醫生的付出與財富收入不成正比,工作壓力和強度大。醫患矛盾問題突出。輿論因極個別不道德醫生事迹的宣傳導致群眾對醫生整體評價低。
導致部分醫生轉行或投入其他相關行業
認識的醫生家庭基本都阻止孩子學醫。學生選擇專業時也很少首選醫學。畢竟學醫時間長,且在當下環境下看非常賣力不討好
那等到這代醫生老去,還會不會有合格且足量的醫護力量?


今天把手機超頻玩壞了,刷機裝軟體的時候順便看到了這個,有點手癢的就來答一下……

本答案主要討論城市醫療問題,農村醫療我不熟悉。
以及說明一點,本答案姑且考慮醫院面對的患者主要是有醫療保障(任何形式)的人群。無醫療保障的人群不作為醫院的主要責任對象考慮。因為無醫療保障人群的醫療情況不清楚嘛。學生黨能力有限。(不過,這個假設在城市醫療中是有一定價值的額……)

且先跑個題的來看一下美帝的情況(好像我每次開始都在跑題……)

美國面臨醫生短缺 http://cn.nytimes.com/world/20120806/c06doctors/?

內陸衛生服務部門總負責人泰梅特里·林西(Temetry Lindsey)希望僱傭更多醫生。

美國其他地區,包括密西西比三角洲、底特律以及鳳凰城郊區,都面臨同樣的問題。美國醫學院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Medical Colleges)預計,2015年全國將出現6.29萬名醫生的短缺。到2025年,隨著保險範圍擴大以及嬰兒潮人群老齡化引發醫療護理需求的增長,這個數字將增加一倍。即使沒有醫療法案,2025年醫生的短缺數量仍將超過10萬人。

可以開心一點了吧,你看超級大國也是缺醫生的。當然沒有我們這麼嚴重。

首先要考慮一個問題,怎麼定義醫生的短缺。

據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調查統計, 截止2009年,中國每千人城市人口的醫生人數是1.75人,而每千人農業人口的醫生數只有0.47人(2005年美國的人均醫生數是每千人3.59個,法國3.37,英國2.2,韓國1.6)。

數據上明明領先了我國幾條街,那為什麼美國人還覺得自己的醫生不夠用呢?
這其中的原因是對於醫生短缺的不同定義。
如果我們來分析美國的醫護人員短缺情況,可以很容易的發現除去單純的患者醫生人口比例之外,還有醫療質量,醫護人員工作負荷等等多方面的考量。在維持高醫療質量和保障醫護人員正常的工作負荷的條件下,美國的醫生是有短缺的。奧巴馬醫改被人抵制的一個原因我覺得就是把3000w人口扔進了醫療保障體系,但是沒有增加醫護人員的數量。在要求質量和不強制醫護人員勞動的條件下,這個醫改方案本身是有問題的。我國的醫保體系有類似的問題只是政府不願意承認。而且我國政府有強制醫護人員額外勞動的能力。

既然我們可以理解所謂的短缺了,那我們來聊一下我國的情況。

中國醫改歷程大事件
1994年 國務院啟動城鎮職工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試點,由此揭開醫改序幕。
◇1998年 國務院頒布《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決定》,要求建立覆蓋全體城鎮職工、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醫療保險制度。
◇2003年 SARS的襲擊使人們意識到,中國醫療衛生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存在重大缺陷,當年進行了第三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所得數據令人震驚。
◇2005年7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和世界衛生組織合作的研究報告被披露,其中明確指出中國的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從總體上講是不成功的」。
◇2006年9月 國務院成立十餘個部委組成的醫改協調小組,由國家發改委主任和衛生部部長任雙組長。
◇2007年1月 由衛生部主導制訂的醫改新方案披露,強調政府主導。該方案引發激烈爭議,隨後,醫改協調小組決定委託6家海內外研究機構獨立制定方案。
◇2007年5月底 8個獨立醫改方案接受醫改協調小組及國內外專家評議。大部分方案傾向於市場化。
◇2007年7月23日 國務院發布《關於開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要求今年在79個城市試點,2010年覆蓋全國。
◇2007年9月 國家發改委宣布,最新醫改方案已形成,並上報國務院。
◇2008年10月 國務院新醫改方案在網上公示並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然後大家結合一下社會新聞和群眾的呼聲,可以發現一點就是群眾對於醫療問題的不滿意是隨著醫改的推進而越演越烈的。當然這個過程中有媒體的逐步參與和互聯網傳播能力提高的原因,但是更有意思的是,醫改其實才是主要的推手。醫改的方向是從少數人群向全面人群的覆蓋,是提高醫療質量的要求(參見醫院分級考核等),以及醫院市場化等問題。但是並沒有對於醫生的培養和教育體系上做出很大改變(高考擴招?各種醫學院擴招了人也不多……)。醫生患者比例上漲,醫療質量提高,人員數量相對持平,醫生要活也得吃飯睡覺上廁所不能一天24小時干48小時的活。
所以當然短缺啊,當然大家不滿意啊。一個煎餅果子攤本來就提供50個人的煎餅果子,你非要讓它在維持一個人經營的前提下,提供一百人的煎餅果子配豆汁焦圈腸粉艇仔粥胡辣湯肉夾饃任選混搭,這能玩?
以及,醫療服務和早餐還不一樣,早餐吃不了好的可以吃點簡單譬如煎餅果子可以不要果子,但是醫療這個東西,如果說現在醫院都換成10年前的醫療水平,患者是要掀桌的。每個人都有權利要求優質的醫療服務,這個沒錯,可是客觀上這個要求本身是達不到的。不只是我們達不到,美國也不行。奧巴馬醫改玩脫了,至少美國政府還知道要臉的站出來。我國政府不這樣啊,反正拍腦袋做決定的自己有的看病,誰管下面的醫生是累死還是被罵死還是被捅死。患者什麼的,我從來不覺得政府在意過,從複雜而低效的醫保體系就看出來了。

順帶說個現象,很多人都回憶80年代或者90年代初看病不像現在這麼難。一來是醫院制度的問題,二來我們理性的分析一下,那時候能有醫保看病的人比現在少的太多,醫療水平和現在不能比。所以不奇怪啊,當然那時候醫生的短缺和患者的滿意度比現在好得多。

關於近期或者未來會不會醫生短缺
毫無疑問,必然的。醫療質量的提高,患者數量的增加,醫生數量和醫院數量的持平。只要醫生不是集中營那樣的強制勞動,是一定不夠用的。

專業水準過低這個問題。
沒有標準說水平差的都是耍流氓。現在大三甲的醫療水平在很多方面絲毫不比很多發達國家的同等醫院差。當然我不否認很多地方上技術設備理念還是有很大差距,但是專業水準過低這個話我不能接受。你要是讓國外醫生來面對我國這個醫療壓力,我十分肯定他們也會被捅。

再次強調,以上討論主要對象是城市醫療體系,農村醫療體系不在本答案中考慮。


我覺得會的.既會短缺,又會水平降低.

先說短缺.

我國醫生一直就是短缺的.更準確講,是醫院數量短缺.一方面,每年大量醫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一方面,那麼多病人看不上病,住不進院,另一方面,醫院的醫生每天都累得要死要活,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醫院數量不足.醫院數量不足,無法提供足夠的醫生就業崗位,無法提供足夠的病床數量,只能通過拚命增加醫生工作量來勉強滿足病人看病需要.

所以,與其說醫生短缺,不如說是醫院數量短缺.

醫學院招生數量應該不會有太大下降.因為很多高中生選擇職業時,一方面是自己的意願,一方面是家長的意見.自己的意願么,白衣天使,總是一個很好的很理想聽上去很美好的職業,家長的意見么,基本都是當了醫生能掙大錢買豪宅開名車.大部分人對醫生這個職業基本上沒有任何了解,靠自己意淫出來一個"白衣天使"和一個"掙大錢",然後就報考醫學院.這樣的人是很多的.

至於醫生子女是否學醫,主要看工作前景.如果能在其他行業找到工作(比如父母中有一方不是醫生,在其他領域有較好人脈,或者子女非常優秀,靠自己本事就能找到工作),那麼這個孩子一般不會學醫.學醫的基本都是孩子不是特別優秀,學醫的話還能有父母在找工作上幫幫忙.

再說水平.

醫生水平從何而來?儘管學校學習是重要的一方面,但實踐更重要.每一個操作,每一個手術,沒有大量的練習,是不可能掌握的.由於現在惡劣的醫患關係,年輕醫生的操作鍛煉機會越來越少,成長速度越來越慢.20年前30年前,很多醫生30多歲就開始主刀各種手術,40歲方成大家,現在50歲快60歲,還是醫院裡做手術的主力軍.現在,在大醫院,40歲能開始主刀的醫生都不多.因此等現在50歲60歲這批人老去後,肯定會有一個斷層.內科操作相對較少,應該影響不是很大.


從醫學專業以及醫患矛盾、社會關係本人不熟悉是外行,但就業環境,各行各業是一個個圍城,醫院作為一個技術類的行業圍城,行內所有的人都會順從的通過評職稱這樣的台階一步一步往上爬,也許行內的人會厭倦,但行外也有年輕人對此羨慕,並跳入此行,大多數父母則是干一行傷一行,所以小孩只要沒做父母做的行業就可以,並不反對小孩學醫。另外更重要的是,大部分市屬公立醫院從行政上都是副處級以上公益二類的事業單位,意味著小康級別的收入以及穩定的社會地位,如果能考入事業編製,還有得到各種福利等附加價值,屬於「體制內」的一個位置,可能醫學圈內的子女對此不感興趣,但總能吸引徘徊在體制外而想進入體制內的子女的到來,如果能隨著醫療衛生系統進入仕途,也是一部分人(主要是二代們)的做法,所以僅僅看題主列舉的栗子,短期醫生一定不會短缺,但如果醫院取消了行政級別,不再屬於體制內,就不好說了,需要業內人來回答。


我不知道全國缺不缺,我只知道有2個朋友拿到醫師證就去做碼農和金融了


不會,這絕不是一個近期的問題,而是一個長遠的問題。如果我Dang不從根本上進行醫改,你的問題要等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結束了才能解決,我想你懂的…


短缺,水平低
這個短缺的情況在偏遠的地方,或者社區之類的比較明顯,我身邊的同學沒有哪個願意七年制畢業後去小醫院屈就的,大家都想進三甲!門都擠爆了!但就這樣每天人手還是不夠,我們老師有次上課說到他們科室每天有500+門診量(比較有名的三甲醫院),不知道我有沒有記錯,反正就是忙的焦頭爛額。

水平低這個,比較主觀,我是從我周圍小夥伴身上得出的結論,有優秀的,但是少,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名醫是吧!老師也說教學質量大不如從前。

還有聽到說有醫生父母的會阻止孩子學醫確實有這情況,但也有一家幾代醫生現在還在學醫的。


補充一句:我是醫療系統的,我深知醫療模式,我認為天朝醫生必定短缺,在說這個之前先說個童話:
總共100個雞蛋,99個發給了豺狼一人一個,剩下一個交給綿羊,敲到太平洋裡面,森林裡的動物每個從裡面舀一勺蛋花湯,然後豺狼宣布,森林的蛋保政策已經覆蓋了全森林居住者90%以上!什麼,吃不飽?沒嘗到雞蛋味?那是你們交錢買的雞蛋全被綿羊吞掉了,就是綿羊導致了你們喝不到蛋花湯...
醫生是被利用甚至犧牲的一個階層,為的是維護穩定,而且豺狼會從醫療系統攫取巨額利潤,所以近期的醫改政策會很多,但是不會有實際療效,多是做給森林小動物看的,還有很多折騰綿羊的政策,什麼發改委宣布又一批藥品降價...發改委一宣布降價這批葯就要停產換名字重新上市,不然各個鏈條的環節都無法生存,治療甲亢的丙硫氧嘧啶停產就是最好的例證,醫生決定不了葯價,醫院也要高價從豺狼組建的醫藥公司進貨,醫藥公司負責從廠家按特定的價格進貨,然後再按特定的價格賣給醫院,醫生深知這裡面的鏈條關係,但是很無奈,被某些人推在前面幫他們挨罵挨刀子,豺狼在後面數錢,豺狼為了做好人還大力發動媒體報道醫療不得不進行的不光彩行為,推動輿論強行給醫生套上脫離實際的醫德的精神枷鎖,以便把看病難看病貴的矛盾牢固的推給醫生
對於醫生深知自己的無奈,對於醫生房價物價是一樣的,不會便宜,豺狼卻強迫他們額外勞動不給他們獲得補償(包括灰色收入),給他們套上醫生只能付出不能謀取該得得收入的精神枷鎖,否則就是沒有醫德,上了賊船的絕對不會讓自己的下一代和親朋好友再學醫,在看病也推行中性看病,不會冒風險給你看病(現在的民眾心理都是看好了你應該的,不會給你物質感謝,看壞了或沒達到他的預期那都是醫生的錯,都是醫生沒醫德搞得,他們認為給醫院的錢就是給了醫生,實際呢?呵呵)
中國醫生必定會短缺,不信拭目以待吧,吃虧的終究是病人,豺狼有高幹特需病房,他們才不管醫改不醫改呢,只要有人給我看病自己又能偷著背後數錢就行


0:」醫生的付出與財富收入不成正比,工作壓力和強度大。醫患矛盾問題突出。輿論因極個別不道德醫生事迹的宣傳導致群眾對醫生整體評價低。「題主的這句話可以把醫生二字扣掉,換成中國當下的任意職業(是的,包含公務員)在知乎、貼吧、論壇上發問,都會有一大批從業者找到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1:對於醫學這類研究深度很深的應用學科,出於培養成本、機會成本、轉行的風險成本與可能的收益這幾方面的考慮,轉行不是一個很靠譜的選擇。你為了這個事業已經搭進去五到八年的青春,會輕易就放棄轉行么?本來醫學本科畢業就難找工作,就算進了大醫院也很少開始就有良好的待遇。能在醫院找到工作的醫生大部分都是一路抱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不斷強撐著前進,讓他們試圖說服自己轉行是個很困難的決定。另外現行的醫生單點執業制度也註定了醫生轉行就是一輩子的事,作為年輕醫生,走了就沒可能再回來。
2:家庭阻止子女學醫,會對整個醫療的形勢產生很大的影響么?我持謹慎態度。相反的,國家只要有心要發展醫療行業,能有很多種辦法鼓勵應屆高考生選擇將來從事醫療行業。定向培養、就業包分配、減免學費,這些都還只是用了好多年的老法子。對於國家,這是個完全能用錢和政策解決的問題,而目前我國對於醫療(還有教育)的投入佔GDP比例低到令人髮指,也從側面說明還有很大的空間留給ZF來操作。
3:中國面臨醫生數量和質量的缺口不是近期的問題,而是長久以來一直面臨的問題。專業素養是一個行業整體面臨的問題,與發達國家在科技水平醫療水平的差距擺在那,只能一點點學一點點追,是要靠大量的臨床醫生、研究員的工作來實現。從目前的政策面來看(主要是大力發展全科醫學、社區醫院、家庭醫生)ZF下來主導的還是先解決醫生數量的缺口。所以我認為,醫生數量的缺口不是問題,有3-5年就會緩解,而這正是目前國內醫學本科培養方式所擅長的:批量「生產」水平接近的合格醫生。
4:回到答題最初,因為醫療行業的特殊性而試圖把醫生、醫患矛盾單獨拎出來討論本身就是狹隘的。社會瀰漫著一份戾氣,人把不公平作為理由,肆意宣洩憤怒,有人動手,有人叫好。中醫里把戾氣也叫做疫氣,這是一場在當下中國這片精神和信仰的荒原上瘋狂傳播的瘟疫。醫療行業因為同事的流血獲得了社會的聚焦和熱議,但在當下的和平年代,我們這些社會中的老百姓,流的血還少么?又有多少人真的能得到關注和幫助?
言猶未盡,不知所云。有機會再修改吧。


「近期面臨短缺、專業水準低」?

所謂「看病難,看病貴「」醫患矛盾突出「莫不是因為我們一直都處於短缺狀態中嗎?


我們現在正在經歷的就是你所說的那個狀態好不好。哥哥我工作7年,屬於低年資主治大夫,但是經常要干副主任甚至主任的活。因為我們人手不夠啊。我們不得不上一個24小時的白班加夜班之後,再上一個8小時的白班。在渾渾噩噩中給你看病,還不允許出錯。因為我們招不到醫學學的好,還能在事業單位招聘中《申論》也考優秀的。
為啥下班之後,大家都坐在休息室不急著走?大家都在那裡先喘口氣,喝口水省的在地鐵上睡著啊。
至於水平?雖然過去也沒怎麼高過,以後也就這樣吧。


作為一個在讀醫學生,我得說兩句了。光我們學校臨床專業(包括5年,7年)就將近400個學生雖然說不准他們是不是未來全會當醫生,但是這個數字已經很可觀了。據我們老師說他們開會的時候遇到有些稍稍差一點的醫學院光臨床專業的就收了1000個學生。既然有這麼多醫學生是不是未來醫生就不缺了呢?我覺得不是,就看周圍的同學的未來規劃也覺得不是。

就看最近的溫嶺殺醫案吧,應該是街知巷聞吧。當然醫學院必須更加轟動呀,就拿我周圍的同學說,一個個地都對未來充滿了恐懼,各種後悔,各種想辦法走其他出路…當然也包括我,下面這段話我覺得特別能表達我們當時的心情:「如果一個人生下來是十成的命,一個從醫的人,從一個醫學生成長到研究生,博士,再晉陞為見習,實習,住院,副主任,主任醫師,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磨練,用自己的命在消耗,為了以後去救患者的性命!不入此行,你永遠無法了解那些挑燈夜讀的日月,那些捅了醫生以後說自己是精神病的人,你知不知道你的一個衝動,一次辯解,殺了一條救過無數個人的性命的人,卻讓自己僥倖逃脫自己良心的譴責!那些不明事理就對此下定論認為醫生都是垃圾的人,你們是被那些少數的人,少數的違背醫學道德的「從醫者」蒙蔽了眼睛就看不見那些千千萬勤勤懇懇工作的「醫生」了嗎?這些種種都讓我這個走在醫學道路上的菜鳥心寒,我該拿怎樣的熱情去對待我的專業,我以後的職業,我以後的生命!」(摘自我舍友扣扣空間里的怒吼)

如果再出現幾個殺醫案,醫學院估計是要招不到人了!


對於有錢有權的永遠不會短缺,水平不會差。
普通人嘛,現在就已經短缺了,已經低水平了。


好醫生永遠都缺,我們需要的是大量合格醫生,以及更多數量提供優質服務的護理等醫務工作者。
中國的醫生評價體系有問題,沒有很客觀和透明。這個問題太泛了, 專業水準很難評判,不像在淘寶或者點評網消費。


活累,錢少,責任重,醫患關係還不好。去年某三甲醫院離職創業的路過。


我認為數量短缺不是醫生,而是醫院,不知道為何現在大醫院很少增加,現在人口增加了,農民也進城了,按說應該幾倍數量的增加醫院。


極度短缺,從基礎到高級。
每個醫生都很忙,退休了的返聘。


這就是個互相折磨的世界,中國的醫生跟病人很少把對方放在相對對等的地位,醫生會覺得自己辛辛苦苦學了這麼多年可以看你的病所以很傲嬌,病人也會覺得我花了大價錢所以我是上帝,所以矛盾不斷攀升,漸漸將對方的缺點不足無限無限無限的放大……用不著將來,現在的醫生已經在慢慢減少了。至於專業水準的話,醫生的專業水準半是自己奮鬥半是經驗得來,倘若病人不再給予醫生信任的話,我想這個專業水準多少都會受到影響的吧。
新人愚見。


推薦閱讀:

女朋友晚上睡覺不肯開窗通風怎麼辦?
男朋友是醫生,看到他值夜班連續長時間工作,感覺很心疼,不知道能做些什麼,求教大神們?
在醫學院讀書是什麼感覺?
現在醫院是不是急缺兒科醫師?兒科醫師是不是越來越少?是什麼原因導致的?
為什麼很多醫生態度都那麼糟糕?

TAG:醫生 | 醫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