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在電影中較早年代的美國人的英語口音與現在的美式英語口音不太一樣?

最近看了《了不起的蓋茲比》發現裡面所呈現出來的英語口音與現在我們所常聽到美式英語口音不太一樣,覺得電影中的口音更偏向於英式一點。那麼,美國人的英語口音究竟是怎樣慢慢轉變成為現在的美式英語的感覺的呢?


確實,現在我們所熟悉的美國口音其實並不是上個世紀早期流行的口音。在二戰前,美國社會流行的「精英口音」在很多方面都接近現在的英國口音。

出於歷史原因,新英格蘭地區的居民大部分來自於英國的清教徒和愛爾蘭移民,因此直到二十世紀中葉,美國東北地區上流社會持的口音是一種混雜了英國口音的新英格蘭方言,被稱為Mid-Atlantic English(意即一種美國和英國「之間」的口音)。但相對於今天的美國英語而言,這種口音聽起來更接近英國的標準口音。下面的視頻就是一個例子。視頻的內容是小羅斯福總統在珍珠港事件後在國會發表的演講。這份材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口音對比。注意視頻里最先發言的眾議院院長、來自於德克薩斯州的薩姆·雷本(Sam Rayburn)。他的發音方式(特別明顯的是"senator"、"honor"兩詞的發音方式)跟今天的美國英語幾乎無異。與之形成對比的是,來自於紐約名門望族的羅斯福就持一口帶有今天英國英語痕迹的口音(注意他發"December"、"empire"、「assert」、"certain"等詞的方式)。
視頻封面美國向日本宣戰——羅斯福總統的演講視頻

二戰前好萊塢電影的演員所操的口音是建立在對上流社會口音的模仿之上的。二戰前的美國仍然是一個被精英文化所把持的國家,因此在大多數當時的好萊塢電影里,演員都竭力擺出東海岸的名門望族說話的語調。由此催生了語音教練的生意。艾迪斯·斯金納(Edith Skinner)便是有名的例子,她不僅曾是百老匯的發音顧問,而且她用一本發音教材《Speak with Distinction》定義了演員「合適的發音方式」。建立在這本教材上的「標準演藝口音」(American Theater Standard)把Mid-Atlantic English的影響力保留到了今天。

但二戰結束之後,這種口音慢慢消失了。(當然,並沒有消失得無影無蹤,比如從今天的費城方言里還能聽出一點英國口音的蛛絲馬跡——前提是你聽得足夠仔細。)其中的一個原因可能是二戰所帶來的文化影響。隨著大英帝國這個昔日文化標杆的國力江河日下,美國崛起成為世界的政治中心,美國精英在心理上對老大帝國的高雅文化的追隨慢慢消退了,帶有英國腔調的口音便也變得不再那麼有格調。另一個原因可能是二戰後美國社會精英主義的衰退和平民主義的崛起。政治上,戰後美國社會的普遍訴求體現在平權之上。文化上,美國的娛樂產業開始供應崛起的中產階級的需求。也就是在戰後,特別是越戰之後,美國精英才不約而同地拋棄了老氣的上流社會口音。這或多或少反映了一種新的文化意識形態。


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假設你談的是今年的最新版)里的口音,和美式英語口音的歷史演變是兩個問題。

美式英語口音演變這個話題太大了,我就說說這部電影吧。

今年這部《了不起的蓋茨比》里的演員口音是被普遍抨擊的,所以拿它來說事,沒有太大意義。影片里的幾個主要演員,有美國人、英國人、澳大利亞人,要他們精準地模仿上世紀二十年代的紐約人說話,太難了。

即使是迪卡普里奧,他在這部影片里的口音也是被批評的。他說的算是某種Mid-Atlantic English,又稱Transatlantic accent(其含義可查維基),但說得不好,特別是他老掛在嘴上的Old sport,被好多人嘲笑呢。

所謂Mid-Atlantic English,是在二戰前美國東海岸上流階層中流行的一種口音,可能和蓋茨比小說里描寫的那個世界接近。總的來說它介於英式和美式之間,地域特徵不太明顯,也曾被廣泛用於當時的百老匯劇場及古典好萊塢電影中,比如英國人加里·格蘭特、美國人凱瑟琳·赫本、美國人奧森·威爾斯,以及羅斯福總統,都是說這種口音。

這種口音在五十年代以後已經不流行了,不過當代的一些影視劇中,出於某些特殊的需要,還有演員在模仿這種口音。


凡是移民多的地方(國內、國外來的移民都算上),地方話口音一定是在不斷變化的。近20來年裡,我的老家上海的地方話口音就變化很多,電話上一聽對方說「我」字,老上海人就知道對方的大致歲數:年輕人(包括很多土生土長的)的發音與老一輩上海人完全不一樣。


關於口音問題我曾詳細研究過。早期美國電影即二戰前即二戰後到50年代,裡面的上流社會人說的是叫做Transatlantic Accent,下層人說的其實和今天的美式英語差別並不大。上面的例子里也提到了羅斯福等人的例子,其實還有肯尼迪,羅斯福的老婆也是,他們那顯著的新英格蘭口音,非常接近英國口音,這是上層社會的標誌,一般美國人說不出來的。演員們則是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拚命學習這種Transatlantic 口音。

到了現在,你會發現美國電影里仍然有兩種口音,當然Transatlantic 口音已經消失了。一種是我們都知道的那非常典型的美式發音,另外一種,你則聽不出來是什麼口音,這個叫做American Theatre Standard,對應中國來就叫做話劇腔,比如三國演義里的台詞對白那種味道,和我們平常說普通話是不一樣的。再以美國的廣播和電視為例,你去聽20,30,40年代的廣播、看50,60年代的電視資料,裡面的播音腔和現在的媒體播音也是截然不同的,那個時代的播音給人一種很明顯的舞台劇風格,美式發音也抑揚頓挫。我舉幾個American Theatre Standard口音的例子,如果你玩魔獸爭霸或者魔獸世界的話,裡面大量的CG、NPC語音就是這種。再說星際爭霸,裡面蒙斯克皇帝的配音也是這種。


美國的人不都是英國啊哪兒的過去的嗎

一開始肯定是英腔啊……

後來漸漸的有了美腔

你看澳洲,過去的人都是流放犯呀,被貶謫的領導啊,口音迷汁奇怪


新英格蘭口音還真不像英式口音,感覺就是現在老爺爺的口音。我們有老教授就是這樣的口音啊~
美國口音也是很複雜的,我至今還只能分出大的幾個地區,什麼波士頓口音和紐約口音的區別完全分不出。紐約周邊的只會聽長島口音。
但是基本上的確有「城裡的」和「鄉下的」口音區別,總之在紐約現在也沒什麼人覺得是啥是上流口音,但是大家都很喜歡各類外族口音。東歐口音和中國口音的都很招人愛的噗!


你回想一下《地道戰》里姑娘們土裡土氣的普通話口音,再對比今天的,差距也不小。


其實不光口音,上東區那種說話有氣無力半死不活的頓挫斷句方式,以及部分辭彙故意模仿法語或者英式英語發音的那種作勁兒,也和美國的其它地方普遍不同。好多演員還在故意模仿,感覺就和國內某些南方小丫頭故意模仿港台腔一樣,真正的香港台灣同胞聽了也覺得怪裡怪氣的


你現在聽到的「標準美國英語」是依託電視傳媒和電影等媒體興起的加州英語。和東北的新英格蘭老派英語的口音是有很大差別的。


美國人在面對歐洲人時對自己的口音是有一些自卑的, 記得top model 裡面的女孩兒在巴黎對法國人說: you must think my accent is ugly.


《飄》好像就是這種感覺


可能那會美式英語還在發展尚未成型吧,現代日語也只不過是戰後形成的,還有韓語的「頭音法則」也是戰後才規範化的。


這些和錄音設備的更新也有關係吧,


退化了?


其實很多美國電影的演員都是英國人。


推薦閱讀:

國內外運動品牌選擇代言人的策略是否正在變化?
沙縣小吃是怎麼個商業模式?
在商業社會,誠信是不是一個可貴的品質?英文合約中常見的「Good Faith」如何理解?
如何讓自己的插畫商品化?宣傳推廣如何策劃?周邊如何開發?
如果獲得「任意門」如何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收益?

TAG:商業策略 | 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