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醫療大家覺得會有空間嗎?把健康數據管理起來,通過移動互聯網的方式?移動互聯網對於醫療領域會有什麼機會嗎?

可參考這篇文章http://finance.sina.com.cn/money/roll/20101206/05569058823.shtml


看了樓上所有人的回答,大部分人對健康數據的管理並不看好,歸納起來是兩個方面:
1、因為國情,醫院之間競爭等原因無法互通系統,整合數據
2、覺得這些數據管理起來也因為更新慢等問題無太大價值

我不這麼覺得,建議大家去看看http://patientlikeme.com這個網站,網站的初衷就是讓患者之間通過分享協作提高療診的質量。結果發現很多人願意分享自己的病歷和求醫遇到的問題,甚至不介意非匿名的方式!
所以個人健康數據的管理和分享是有可能而且大有益處的,但很可能是在一個開放的社區,非標準化的UGC方式。

移動互聯網對醫療領域的推動在於更容易接入感應設備,逐步實現遠程自我檢測,診療。
我相信有一天,因為互聯網,大家對醫院和醫生不再滿滿是畏懼、憤恨的情緒!


「把健康數據管理起來」,為什麼一定要這麼做?一般來說提出宏大目標的,最後失敗的幾率更大。

我的建議是:能不能從一些小點的地方入手?


備註:這個答案是我三年前空想出來的。現在已經不這麼傻了。

  • 1.針對國內前期百怪的HIS系統,農村包圍城市是一條思路.

  大醫院耗資百萬開發一套醫療信息管理系統,並且有知識產權,他們肯定不會輕易的放棄這套成熟解決方案.

  但是很多中小型醫院情況不同,他們要麼沒有錢買醫院管理系統,要麼管理系統很爛.如果開發出一套可用的,基於雲的醫療信息管理系統,他們只會受益,沒有必要行政干預,推行起來阻力也不會太大.
  待千千萬萬的中小醫院使用雲醫療時,用戶培養的也差不多了,全民雲醫療的時機已經成熟,大醫院的傳統cs(client-server) his系統弊端就是他們的墳墓.

  • 2.數據標準

因為所有的數據都是基於雲,伺服器提供數據標準

  • 3.用戶隱私

線下(挂號即授權,結束門診後授權結束)
線上授權

  • 4.信息共享

病人在不同醫院(安裝相同的雲his)就診時,既往病史,影像學資料,診療記錄,一目了然.

  • 5.醫院.病人,藥房的整合

醫院的治療記錄全在雲端,病人可以在任何一個藥房拿葯,處方自動投遞.

  • 6.疾病監測

地區疾病監測,患病率統計,等一系列的預防醫學的相關分析.

  • 7.開放api給各種醫療設備

電子血壓計,血糖儀,等設備通過api存儲數據到病人的健康檔案中,打造一個醫療的app 平台.


前些天和兩個兄弟在聊這塊, 因為以前和醫療有些不解的淵源, 也來談談我的看法

中國的醫療體系, 是個資源高度不均衡的體系, 一方面, 三甲醫院的病人擠破頭, 同時又有很多不需要到三甲醫院來就診的患者佔據了這些稀缺的資源, 另一方面, 在基層的醫療機構, 則是門可羅雀.
再加上中國的醫院從計劃體制到市場體制的變化過程中, 醫院的經費不能完全保證, 需要醫院通過"創收"來解決一部分經費的問題, 這樣就造成了下面的一些結果:

1. 差的醫院要靠檢查, 藥品來盈利, 那麼, 是否是適當且必要的醫療手段就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 會出現過度治療, 過度檢查的情況; 並且進入惡性循環;
2. 進入惡性循環後, 導致患者的不信任更加加劇, 患者更加追求到更加好(知名)的醫院去治療;
3. 同時, 出現了一些民營醫院, 通過稍好的服務, 加上各種流量導入(百度, 醫托, 飛刀)等等, 要不來一個騙一個, 要不通過價格槓桿, 變相的提高了醫療價格水準(暗的紅包變成明的);

再加上醫療晉陞體系的相對壟斷, 進一步加劇了這種資源配置不均衡的格局.
最簡單的一個例子, 是在非公營三級甲等醫院的醫生, 很少能進入中華醫學會各分會, 更不用說分會的各種主委了.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 拿歐美的實踐和行業格局來比照國內有可能的服務模式, 可能不一定合適.
國內醫療行業的核心問題, 是稀缺資源的分配不合理. 扭曲的醫療服務價格, 醫院公益定位和市場定位的邊界模糊進一步加劇了這種不合理的資源分配.

其實, 從主管部門的多種努力來看, 在解決過度利用醫療資源和不均衡上, 也還是有些進步的:
1. 在醫學檢驗結果的通用和質量控制上, 還是有進展的; --這個是需要有整個的質量控制體系才能推進的, 雖然依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2. 之前衛生部試圖建立的全科醫生, 社區醫療體系, 是試圖解決稀缺資源不合理且效率低(在基層或者低級醫療機構能解決的問題在基層解決), 雖然談不上成功.
3. 診療費用的提升, 藥品供應體系的變化, 在醫療價格合理化上, 走了一小步, 至少是個開始;
我理解這個和前面大家說的國家政策層面的問題是相關的, 至少這個問題是要試圖要解決的.

大環境中其他幾個值得關注的點:
1. 智能設備的泛在和普及;
2. 醫療保險市場的粗放式經營結束和精細化運營需求增加;
3. FDA/SFDA管制規則的日漸趨同; 及全球趨同帶來的套利空間;

**************
所以, 如果一個基於IT或者移動互聯網的醫療類應用和服務, 是加劇了這種不均衡, 在我看來, 長期來看, 是不一定有機會的.
比如, 春雨掌上醫生, 在12年8,9月份我下來看了一下, 感覺有如下問題:
採用線上諮詢+線下(電話)收費諮詢的模式--先不說彙集三甲醫院醫生資源的難度, 就從線下電話諮詢的資源要求來看, 是有問題的--
1. 三甲醫院的醫生, 不差這點錢,
2. 三甲醫院的醫生, 不一定能保證足夠的諮詢時間--有論文要寫, 有家裡面的事情, 晚上可能還要燒個飯, 帶帶孩子神馬的....

能提供挂號等的服務也是不靠譜的--沒法scale.
*****************

如果把醫療資源的供給和服務的採購(病人)看成是一個市場的兩邊(two sided market)來看, 從開始就討好/教育雙邊市場的模式, 可能是比較難的. 如果再加上醫院的HIS互通的障礙, 就更加象Mission Impossible了.
有所為, 有所不為.
先說不為的: (在現階段)
1. 基於遠程診療的判斷--貌似現在的技術手段還不足以實現完全替代面對面的診療
2. 進一步加劇資源不均衡的服務--比如提供收費諮詢服務, 比如協助挂號;
3. 改變現有利益分配模式的業務--賣個葯56的;
4. 倒流量模式

這是個比慢的市場, 不是比快的市場, 所謂慢, 是要把從單邊市場的某個需求做紮實, 建立credibility, 其實還是有不少機會的, 相比來說, 更看好針對用戶側的產品和服務;

1. 簡化, 方便用戶的應用, 並通過該應用積累數據--通過offer用戶一些價值, 換取用戶數據--嗯, 沒錯, Google的做法--比如丁香園的用藥助手; 比如, 類似Snaptax的做法, 拍照上傳醫學檢驗報告單, 給出報告的解讀, 給出檢驗機構靠不靠譜的建議, 並建立患者檢驗報告的profile;
2. 建立某種疾病患者的community--這個丁香園在做--在為患者提供信息之外, 其實這個是可以發揮互聯網細分, 目標用戶聚類+套利空間的機會;
3. 基於某種終端外設的, 慢病管理和早期篩查, 部分干預的設備+服務 --- 順便說一點, 中國電信搞的那個東西, 了解一些, 不敢說不靠譜, 關鍵是中國電信想靠這個拉動終端銷售--出發點就是大家掙快錢, 沒想著做服務和為用戶提供服務;

而針對供給側的服務, 可以看作是用戶側服務的一個防火牆;
試想, 你手裡有了一堆醫生, 有了一堆典型病人, 做個新葯的臨床, 是不是可以比其他人更快些?畢竟中國病人還是多且便宜. (沒有貶義, 事實如此).


作為曾經的業內,我只能說在技術上沒有任何問題。衛生部現在的政策和醫院的體制決定了現在行不通。
1,做過HIS的都知道醫療IT行內的一些事情,不好講的。IBM等在中國的醫療系統上有什麼作為?那家醫院敢用外國公司的HIS。
2,衛生部依託某公司現在就在做一個類似的東西。各個醫院的數據是不可能由除衛生部外的機構獲得的。衛生部也不允許除醫院外的其它機構來組織醫生進行營業性的活動。所有的醫療設備是要獲得衛生部的認證的,遠程檢查類的設備至今沒有通過的先例(心臟監護類的除外)。
3,記得某大學的教授、博士後曾受邀衛生部,對這方面的數據做過挖掘、分析、研究。還有幸聽過它的階段報告。我自己的結論是機會肯定有,但是不是留給普通人的。你懂得??


1、健康數據的管理我覺得現在國內很多醫療機構都在做,這種院際間的資料共享使得轉診於各醫院的患者以及異地就醫的患者得到很大的方便。但是存在不少的問題,比如說數據採集的標準化、數據真實性可靠性的互認、還有更重要的保密性等。這是一種趨勢,互聯網上的共享或許有可能,但是如果將這種資料發放給個人感覺會比較麻煩。
2、IT醫療的概念不是很明白。看各位的回復,如果說指的是在網上診療疾病,這個就不靠譜。中醫講「望聞問切」,西醫講「視觸扣聽」,都講究的是醫患面對面直接交流的重要性。網上對疾病作出診斷其實是不負責任的,但是用來除外一些疾病可能,或者提供健康指導意見、提供就醫指南、互通醫療資源和諮詢等,就顯得現實的多。
3、移動互聯網對於醫療領域的機會:在醫院之間的機會如上述。還有現在已經提供的網上預約、挂號、隨訪等。現在很多醫生用自己的手持設備來登錄訪問下載醫療信息,也有廠家在做電子設備提供固定的信息比如說電子疾病指南、診療常規、網路圖書館等。如果互聯網或者相關行業能夠協助醫療機構建立比較完善的院內或者更大的院際間的網路,那就再好不過了。
以上僅基於個人愚見。希望跟大家多交流。


IT 醫療空間當然也很大,但是要從一個很巧妙的方法進入。正如iphone redefined the phone.健康數據只要能管理起來,就一定能盈利。當然至少50萬級別。xtrail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
移動互聯網是革命性技術,當然也會用到醫療健康行業。怎麼做?涉及商業秘密了哦。


我非常看好移動互聯網和健康管理的結合。

我覺得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有必要分清兩個概念:醫療信息化和健康管理信息化。前者包括遠程診療和電子病歷等;後者主要是便於為用戶提供準確和個性化的健康顧問及管理服務。站在創業者的角度,醫療信息化的客戶主要是政府和醫院,收益穩定,見效快,但需要大量資金做系統集成,以及跟相關機構維持合作關係,市場模型可以參考盛京熙康。健康管理信息化的客戶主要是個人用戶,創業者可以從製作最簡單的健康數據管理網站和移動平台應用入手,創業成本低,但需要較長時間來積累用戶,以及發展線下業務。

相對而言,我更偏愛健康管理信息化,不受醫院和地域的限制,不用過於依賴機構客戶,想像空間巨大。


Google已經退出Google Health業務了。


我個人非常看好這個方面,不過合作的形式需要更大的一個創新而且需要更好的運作線下的能力,以及與設備商醫療機構等的合作,當然我只是曾經想過一下,不曾具體!


IT醫療、醫療信息化、健康數據信息化等等。其實都是不同人在不同角度看這個黑盒子,然後給出的猜測。
HIS接入各醫院,不同科室都在做信息化。那麼信息化的產物終需要一個標準吧?


遠程醫療 健康監控 數據集合實現雲診斷


不太看好這種類型收集的健康數據模式,收集健康數據的最終目的是什麼?怎麼用?數據傍大後,即時性也是問題。誰最終服務用戶?醫生。服務資源的搭建是個大問題。醫院需要什麼?醫生需要什麼?醫療行業的利潤最終體現在藥品上,老美去年網上藥品交易以1700億美元,而中國呢?由於中國醫療政策的特殊性,限制了醫生的流動性,從而降低了中國醫療資源,使原本不足的資源顯得更加稀缺。同時,網上藥店發展緩慢,導致資金向醫療健康網站流入緩慢,從而影響醫療領域的發展速度跟不上互聯網的速度。但裡面提到的點,幫助醫院提高效率值得肯定,在一定程度上幫助醫院間搭建橋樑,減少信息孤島。


最重要的是利益,發展IT醫療當地現有醫院會受到遠程醫院競爭,全面有效的健康檢測設備在當地醫院,那麼在IT醫療實現過程中,怎樣讓當地醫院參與建設,開放信息?

政府相關部在實施IT醫療衍生出的權利、政績、money…分配的博弈,各醫療點間對接軟硬體招標、醫療人才資源的配置、醫療信息的安全性和及時性、回扣分配… 這些怎麼解決

所有技術方面的問題都不是問題,技術一發展問題就消失
最重要的是各方能不能達到一致的利益分配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民間組織能夠搞定的,如果有一天衛生部想通了要全國統一醫療電子系統,憑身份證生成、提取病歷,這就肯定做得出來,當然中間細節需要考慮的問題很多


最關鍵的是醫療信息和移動互聯網結合能帶來新的價值么?我覺得如果將來出現醫學相關的輸入設備(當然還得便宜從而可以普及)也許會有機會,否則沒看到結合的價值。


看到題目就想到IBM了
看下文章果然有這貨
其實IBM等大佬早就在做這些了 也不是什麼新鮮東西了
這些東西不是一般的企業可以做的
要做就要考慮下一些細小的方面 比如終端接入
不過感覺上這個整體上還是個高投入的事
而且還會被大佬排擠 和 很強的政策影響
謹慎為好


一般這個領域應該主要被稱呼為醫療IT(Health IT),這塊內容涉及面很大,這裡就不展開了。針對題主的互聯網醫療和管理健康數據的觀點想說一點自己的看法。

互聯網醫療,經過15-16年大大的泡沫後給我們留下的更多是反思。為什麼當初暢想的那麼多場景竟然就那麼一下子死了?在移動互聯網普及如此的今天,為何移動醫療卻一直處在比較尷尬的境地?

一言以避之,沒想明白。

國內做很多事都喜歡扎堆,排除掉其中的水分不說,讓我們看看移動醫療都在做些什麼。首先,為了構建一整套健康生態系統(大家現在不都喜歡用這個詞么),要有各類數據來源。於是來自智能硬體(手環)等的企業做出了醫療物聯網,互聯網企業做了各類慢病管理app,健康平台。

醫生和患者作為醫療領域最大的人群,自然吸引了極多的目光。於是各類醫生平台、患者社務相繼成立。
應用層面,有資源的大型企業做了線上輕問診,流程方面,各類線上挂號、預約、手術、遠程醫療等服務層出不窮。理想的人開始做各類智能醫療輔助機器人,讓患者可以自己在線上點點屏幕就知道得了什麼病。


互聯網的人進入醫學行業,技術雖不差,但吃的就是不懂醫療行業的虧。做了那麼多嘗試,但似乎也沒人認真想想幾個關鍵問題的答案:

1.醫生想要什麼
說白了,醫生並不是那麼熱烈地喜歡新技術的,所以你有什麼邏輯讓醫生可以不斷從你的服務中得到好處這很重要。你當然可以給醫生買酸奶讓他們註冊賬戶,也可以讓醫生可以在平台上免費打電話而留住醫生。但是,so what?現在我們看下來,還活著的幾家公司,無一不是為醫生開源節流的公司。讓醫生看到明確的「好處」是保持他們參與和活動的唯一途徑。達不到這個效果,哪怕拐了一點點彎子,也做不成事。


2.患者想要什麼
雖然很多創業者之後會被整出一身病,但他們創業那會還是鬥志昂揚並無身體不適的。所以還是借用交互設計HCI課程上的一句話「you are not your user」,創業者其實不懂患者。

患者為啥擠破頭去最好的醫院?是看病去了么?是,也不是。

是去看「病」,但更是去看「醫生」!

看到最好的醫生心裡就踏實,他說一句話我這病估計也就好了一半。所以你讓他一個人自己下一個app,對著一個模擬的人體圖點點,得到一串可能的病和一大堆帶著推廣鏈接的藥物。換你得病你會咋想?

而你給他做的可以存放所有健康相關信息的網站(美其名曰EHR),又能給他真正帶來什麼實質的改變?

傳統醫療太重,移動醫療又太輕。一些企圖平衡這兩個點的公司還活著。


3.誰來買單

醫療不像互聯網,大部分情況下還是要有人買單的。那麼咱們這些如野草瘋長的移動醫療廠商,你們去找誰要錢?患者付費查詢?還是醫生付費使用?投資者倒是真傻白甜,給了不少錢。但哭完一輪之後,誰不都捂緊了口袋。

所以,沒想明白這點的,都死了。

你讓你的用戶看到明明白白的利益了,你才能從中分上一丟丟,想明白如何做到這點便是移動醫療破局點。


健康數據管理起來,其實是一個很偉大,也很有意義的目標,難度也非常的大,阻礙來自於

1 各種利益關係的問題:病案資料在醫院屬於需要保密的,屬於知識財富,還要考慮法律和醫患糾紛
2 需要從一個政府管理機構或者行業協會來合作和推廣實施
3 技術層面:健康數據介於結構化和非結構化之間,醫療設備日新月異,規範化極困難


個人認為機會能來自於
1 LS 有專家說的,從小一點的地方入手
2 成為醫生的助手(his 系統一般做的都很爛)
3 拋開在醫院看病這條主線, 嘗試從醫生之間交流的的需求
4 醫患交流,不一定就非要往網上診病牆上撞不可。總所周知,中國看病的體驗很差,人文關懷幾乎沒有,因此這是一個補缺的市場
5 考慮一下私人診所。


醫療方面,我認為在現行的監管體制和各大醫院的壟斷下,移動醫療想真正實現還是有難度的。我覺得是不是不應該只著眼於治療這一模塊。
現在我們處於大健康時代,而互聯網也處於一個大數據時代,對數據的儲存和整理,並不存在技術門檻。隨著穿戴式設備的普及,這些設備的供應商是不是可以為購買設備的用戶建立一個資料庫,然後通過專門的人員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相當於給這些購買設備的用戶一個私人醫生(營養顧問,健身教練,醫保政策解讀專員)。單純的穿戴式設備與智能設備的互動只是停在人機交互上面,當熱情結束後,也會失去對這個設備的依賴。但是如果對這些上傳的數據有一個真實存在的人,來根據這些數據,為你提供健康諮詢和建議,我覺得還是有人會願意為之買單的。而且因為是科技公司,例如現在的小米的空氣凈化器,通過對數據的分析,來為用戶推薦這些智能設備的設定,跑步機啦,空調啦等等,我們為您設置最適合您的生活環境!生活上的私人定製!
因此,做這些事情的,不一定是那些醫院,應該是現在的,想爭奪健康市場的科技企業。而且越來越多的科技類企業看中了這塊肥肉,如何下口,卻都沒有合適的方法。
和小組同學夜談時聊到這個話題。業內從業人員,普遍想從醫療的方向去思考如何將互聯網與健康結合,現在的先驅從挂號,到診斷再到取葯,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尋求突破。我覺得從本質上來說,都無法脫離傳統的醫療。
很多大城市的私立醫院都會對用戶建立這樣的就健康資料庫,並提供一系列的醫療諮詢等服務。是不是現在的科技類企業可以嘗試從健康人出發,來為購買穿戴式設備的消費者提供這些服務呢。
而營養師,藥師,都是可以來全職或者兼職提供服務,我身邊很多朋友對於醫保卡如何使用,對於營養品如何合理使用都是充滿疑問的,他們也都是20或者30歲的人群,更不用說我們父母這一輩了,他們也需要這些幫助的。
當建立了這樣的用戶群體後,我們可以拓展的業務就更多了。
比如線下的體檢服務,與當地醫院合作。我大南京就有靠體檢發家的大醫院
比如健康投資,為自己的明天買一份理財,這就涉及保險行業了 不太懂,但是當用戶真正願意接受線上的健康服務諮詢後,那這份健康寶也肯定願意買單的
這類變相的融資達成後,再用這些錢建立私立醫院,線上線下一體化

以上全部是我的YY


推薦閱讀:

Instagram 為什麼能夠值 10 億美元?
醫藥行業和互聯網究竟如何在一起孕育新機遇?
如何用互聯網思維賣饅頭?
人民日報發聲標記陌生號碼是侵犯隱私,難道外賣、中介、快遞的號碼以後都不能標記了?

TAG:移動互聯網 | 移動醫療保健 | 醫療數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