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響樂隊里樂器演奏的位置有什麼學問?是一定要固定位置的嗎?
交響樂團亦稱管弦樂團,演出時的隊形排列是有學問的。
看下管弦樂隊的座次排列圖(最常用的那個),通常指揮在最最前面,弦樂組位於前排,管樂器都是集中在靠後面的,打擊樂器都是在最後面。
1.這樣排列跟樂器本身的音色特性有關。弦樂組人數很多,占整個樂隊的2/3左右了,弦樂的表現力非常強,它也是管弦樂團最重要的聲部;管樂器音色是很有力量、很有穿透力的,樂器的色彩感很強烈;打擊樂器的音量是很大而且效果是震撼的(定音鼓等)。從他們的音色特性來看,為了保證樂團中每一個聲部的聲音都能被清楚地傳遞出來,這麼排是合理的。試想定音鼓如果放在最前面,勢必是會蓋住整個樂隊的音響,一般情況不會這麼排的。
2.這樣排列跟音響設計的需要有關,主要是一個音響平衡的問題,這要和樂器本身的音色特性結合起來看,就會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麼會這麼排。樂器本身性質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樂器的音量,為了讓觀眾聽到均衡的、符合作品本身初衷的音響效果,樂器的數量及排列的位置要做合理的設計。音響設計還包括聲相(主要是左右)的設計、遠近的效果等。
補充一點,有時作曲家對於樂器位置的擺放有特殊要求。例如 Richard Strauss《英雄的生涯》裡有一段小號需要類似從遠方傳來的效果,如今樂隊演出時是打開後台的門,讓小號手走到後台去吹的。
來自在學校樂團的經驗。
首先是聲音相對纖弱的,以及聲音比較相近的要「成群」。比如小提琴/二胡,一般十幾個「一群」,然後細分可以分為一二聲部,稍微粗一點分可以是中高音弦樂組【小提琴、中提琴】/【高胡、二胡、中胡】作為一群。然後與之可成群可相對的一群是中低音弦樂組,就是【大提琴、低音提琴】(民樂的革胡什麼的就先不考慮了,其實就是大提琴和貝斯)。中高音弦樂和中低音弦樂可互相呼應也可成群,這兩組就要平均分布在指揮的兩側,並且盡量保證音量【音量=人數*樂器音量】平均,具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第二是管樂,因為音量相對大,所以人數少就不太需要成群,而是在需要它的時候能出的來,不太需要的時候能弱的下去,所以坐在後排,平時可以看到激動地抬著號/嗩吶的碗吹的,也可以看到收著低頭吹的。然後木管樂器+圓號也可以算是一群增加色彩的小群體,所以一般坐的近一些。
還有個理科生歸納的原則。高頻波穿透力弱,對人耳的刺激程度比較高;低頻波穿透能力強,對人耳刺激比較弱。因此高音樂器一般在前排,低頻的低音樂器在相對靠後的位置。這個前後順序的擺放一個是相對觀眾來說,一個是相對指揮來說,因此需要兩者平衡,才有了現在這個相對成形的位置擺放。
至於打擊樂,從物理上講,就算再尖的打擊樂,頻率都不算高,而且不可能一直在使用……同時打擊樂物件太多,又普遍偏大,放在後面是再合理不過的了……雖然容易被擋著,但是經常站著演奏也算是露臉了哈哈哈。
——————————————————————————
感嘆一句,雖然不是音樂專業的學生,但是學了十幾年琴在學校樂團里混了四年,跟著專業的老師們學學想想,長見識又長本事,朋友圈裡總算有了藝術家/未來藝術家,而不只是科研的小狗狗們
一般都是有固定座次的
不同樂器的位置是固定的
同一樂器比如 第一小提琴內部也是有相對固定的座次的。樂團首席一定會坐在第一排外側。依次這樣排開。每一排叫一檔。所以經常會說三檔外,三檔內。說的就是第三排靠觀眾一側,和遠離觀眾一側。
如果不按照教課書上的回答,通俗點說就是越吵就放在越後面
以貝多芬為界
以前的維也納古典使用歐式座次,一二小提琴分坐兩側
以後的浪漫主義使用美式座次,一二小提琴合坐指揮左側
不一定,不同作品不同編製,有時應作曲家或指揮家要求,改變傳統坐法
弦樂和管樂在器質上不同,總體來說弦樂音量小,因此靠前,而且數量多;管樂音量大,靠後且數量相對少,而打擊樂最後。時間長了就成為慣例了。
推薦閱讀:
※如果没有鉴赏能力,欣赏艺术有什么意义?
※怎么学二胡?
※为什么Taylor Swift的六专风格突变?
※現在的音樂怎麼了越來越聽不懂了?
※去過張國榮的演唱會是一種什麼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