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喋血長平》這樣大開腦洞真的好嗎 ?

紀錄片《喋血長平》的劇情真是腦洞大開啊,廉頗參戰的時候史料記載趙國已經丟了上黨的主要地區,廉頗怎麼還能用玉溪河谷和空倉嶺啊 ,史書記載廉頗直接到的地方就是長平,此後一直到趙括出擊,兩任統帥的大本營都是在長平城內的,空倉嶺築什麼什麼的明顯是後人附會啊 。

另外,說秦軍迂迴奪了趙人的百里石長城,趙軍被困在丹水谷地,也太扯了吧,簡直神兵啊 。而趙人為了做好對抗秦軍主力出擊的準備,就不能派部分力量打這部分秦軍啊 ?而且丹水谷地內有縣邑城池的,趙軍不進城是不是很傻 。

總之,這腦洞大開的劇情……想問問推演這些軍爭活動的編劇是誰啊,是不是秋原?感覺每次推演這些的時候秋原出來說話的 ,還是說真正推演這些的人臉皮薄,所以把個年輕人推到前台擋箭 ?

【2017年12月16日補充】:

秋原關閉我在其回答下評論的權力,我非常遺憾。

此人從最初到現在,一直都在避重就輕,強調我誤解他的某處意思後寫在知乎評論上是對他的「造謠」行為,為了防止他避重就輕的搗糨糊,我已經很爽快地向他道歉(見問題評論),但此人面對我的核心質疑(見秋原回答下我的兩條簡要評論即可)仍然以可哂的不與造謠者交流逃避,面對質疑,既不直面討論,也不坦然接受,沒有任何求真精神,而是一再避重就輕,以一種卑劣的伎倆進行堂而皇之的龜縮,這是慫包的行徑,學人不齒。


這是我原著中原話的截圖:

這個問題的提出者,已經承認他根本沒看過我在原著中原話。那我要問問您,您既然連我說過什麼話、陳述過什麼觀點都不知道,那您胡說八道什麼呀?


軹關道是沁水河谷通原城,羊腸道是山頂小路通陘城,太行道是丹水河谷通葵城
南邊的韓國陘城和魏國葵城往北都匯聚於天門、高都一個北口天井關

當時陽城和澤州之間,似乎還有個古沼澤沒有干,走軹關道起不到大包圍的效果,而陘城、野王(沁陽)雖然先後被秦軍攻克,但是葵(博愛)、雍城(焦作)在魏國手裡,秦國沒有佔據絕對優勢,不敢走魏國晉鄙率領的10萬大軍囤積的葵附近的天門城的羊腸道和太行道,所以秦軍不能一開始從南部澤州進攻長平,只能走北部玉溪河谷,所以廉頗前261年在這裡設防,而秦軍秦王四十七年前260年只能從這裡進攻,而且必須先在後勤基地憋兩年糧草,以防六個月以上被困在澤州盆地死地里,而廉頗的思路就是節節消耗秦軍兵力和糧草,爭取一比一交換,並避免被秦軍從南路包餃子,必要時放棄澤州盆地,削弱秦軍後,聯合韓軍從西部皮牢、聯合魏軍從南部野王,把殘兵無糧的秦軍困死在澤州盆地里

秦有了河內郡軹道也沒啥用,還是會害怕魏國切斷天門,當時有個古沼澤擋在陽城縣,軹道這條路根本沒啥用,翻過山後還是要先去天門城、高都城,到光狼城,才能從玉溪河谷到端氏城

三國魏曹操《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艱哉何巍巍!羊腸坂詰屈,車輪為之摧。」亦作「羊腸阪」。羊腸有兩處:

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北。《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裴駰集解引晉皇甫謐曰:「有羊腸阪,在太原晉陽西北九十里。」其實是太原羊腸山《尚書禹貢》《呂氏春秋有始》《淮南子地形訓》的羊腸山

一在今山西省晉城市南。《史記·魏世家》「斷羊腸,拔閼與」唐張守節正義:「羊腸阪道在太行山上,南口懷州,北口潞州。」羊腸坂南起河南焦作沁陽市常平村,北抵山西晉城市澤州縣碗城村。羊腸坂是古代太行八陘之一的太行陘,又名太行道。

http://www.guoxue123.com/other/map/pic/02/03.jpg

韓氏上黨守馮亭使者至,曰:「韓不能守上黨,入之於秦。其吏民皆安為趙,不欲為秦。有城市邑十七,願再拜入之趙,財王所以賜吏民。」

晉城市轄1個市轄區、4個縣,1個市,即晉城城區24.8萬人、澤州縣50萬人、陽城縣40萬人、沁水縣21.2萬人、陵川縣25萬人和高平市47.8萬人,總面積9490平方公里,總耕地面積為283.38萬市畝(近2000平方公里)。山西自古以來耕地面積變化就比較小,扣除幾個古沼澤變干,剩下的都和古代一模一樣,生產力也低下,人口耕地對應比例遠比南方要低,完全可以作為參考對象,現代山西人口耕地比例也不過是戰國的4倍而已

根據衛星地圖,這個盆地大概是三個(陽城、晉城、高平)方百西周里(2500平方公里)有多的面積(7500平方公里),也就是12個方五十里。其食者半,西周論耕地劃分政區,就是有六個(陽城、沁水、晉城、澤州、陵川和高平)方五十西周里(400平方公里)的有多的耕地面積(2400平方公里,現有耕地加現為城區古為耕地),每個西周有7680戶38400人,共23萬人。戰國論人口劃分政區,則可以分成九個每20萬人的區域,對應戰國九個萬戶5萬人的區域,共45萬人,人口比西周翻了一倍。一個方百里有一個大都(萬戶都),一個方五十里有一個都城(千戶都)和四個鄙城。《史記趙世家》韓上黨郡「有城市邑十七」,《戰國策趙策》誤為「今有城市之邑七十」,是按韓地三縣,有一個萬戶都和四個附屬鄙城和兩個邊境城堡以及兩個千戶都和八個附屬鄙城。《戰國策秦策一》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爭韓之上黨。大王以詐破之,拔武安。當是時,趙氏上下不相親合,貴賤不相信。然則是邯鄲不守。拔邯鄲,完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逾羊腸,降代、上黨。代三十六縣、上黨十七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民,皆秦之有也。代、上黨不戰而已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而已反為齊矣,中呼池以北不戰而已為燕矣。《韓非子初見秦》悉其士民,軍於長平之下,以爭韓上黨。大王以詔破之,拔武安。當是時也,趙氏上下不相親也,貴賤不相信也。然則邯鄲不守。拔邯鄲,管山東河間,引軍而去,西攻修武,逾華,絳代、上黨。代四十六縣、上黨七十縣,不用一領甲,不苦一士民,此皆秦有也。以代、上黨不戰而畢為秦矣,東陽、河外不戰而畢反為齊矣,中山、呼沲以北不戰而畢為燕矣。是按趙韓「大上黨」(包括長治盆地、澤州盆地、太原盆地、臨汾盆地)一共70個縣來計算的。《荀子議兵》韓之上地,方數百里。。。趨趙。。。秦奪之。就是誤會了韓國三縣為三個百里。《韓非子存韓》天下共割韓上地十城以謝秦解其兵。則是扣除了皮牢。懷劍聽雨:如何理解長平之戰後「王齕攻皮牢」的事件?

戰國上黨郡考

戰國時期上黨郡新考_吳良寶

兩文其實都有誤,韓國上地不僅僅是上黨,還有平陽

郡,在秦朝是以10個為單位,西漢是以10個縣為單位,西漢後期同面積繁衍到40個縣。以10個縣為原則的話,中山國有2個郡20個縣(30多個邑)80萬人口,一個縣4萬人,趙國吞併中山國後400萬人口,應該有12個郡120個縣,大體是中山國兩個郡、邢台一個郡、邯鄲一個郡、長治盆地兩個郡、太原盆地一個郡、忻州盆地兩個郡、代地兩個郡、西北一個郡

韓國上地不是指上黨一個郡,而是整個韓國北部約20個縣,韓國按6縣設1個郡,大概有3個郡

那麼西北一個郡、代地兩個郡、中山國兩個郡50縣,扣除給燕國的呼沲以北4個縣,就是所謂代區域46個縣

長治盆地20個縣、澤州盆地10個縣、趙國太原盆地10縣、韓國臨汾盆地10個縣、忻州盆地20個縣,就是韓非印象里的上黨區域扣除秦占外的70個縣

《戰國策齊策》秦攻趙。。。。以上黨二十四縣許秦王。長治盆地20個縣、澤州盆地10個縣

《史記趙世家》以萬戶都三封太守,千戶都三封縣令,皆世世為侯,吏民皆益爵三級,吏民能相安,皆賜之六金。三個百里就是3個萬戶都,封郡守,6個千戶都,封2個縣令,也就是把韓國上黨郡(陽城1、陽城2、沁水)和趙國上黨郡(晉城、澤州1、澤州2、陵川和高平1長平、高平2泫氏)都給了馮亭的意思。至於趙國廉頗為什麼不佔有韓上黨而是駐軍長平,因為這個盆地喪失了翼城和野王后,就門戶大開,無險可守

前453年(布哈林圖)

前403年(布哈林圖)

前261年冬,王齕憋了兩年糧食後,進入韓上黨,取端氏城(沁水縣)和翟澤城(陽城縣)後按兵不動,趙軍同時進入長平和光狼城,在玉溪河谷設防

前261年廉頗帶去長平的20萬,估計大部分是負責修理加固原有工事的農夫,修好就回去種田去了,留守也就6萬職業軍人,加之後前260年逃難來的7萬上黨軍人和民兵,具體計算等我慢慢寫,但是傻子才在前線有大量工事的情況下堆一大群人在前線白吃白喝,而不是後期逐漸增兵。個人認為廉頗初期能有6萬人就不錯,三道防線,前兩道空倉嶺和大糧山,一個卡西方,一個卡南方,應該是滿員,第三道防線百里石長城在後方,修好後應該沒什麼駐軍。先秦和西漢都是實行編戶齊民的原始制度,且因為平均壽命不高,里長村長都不是老人而是中年的士兼任,依靠家庭奴隸代替自己種田的職業軍人,到了長平時期,應該什戶長就是甲士了,秦國因為抓獲了大量人口,和贏得大量勝利繳獲盔甲很多,很可能部分伍長就是甲士,也就是二十等爵的最低一級。

長平的儲備應該是按三個月這個標準駐紮單位計算的,每次收穫完都會派農閑的農夫送新糧補充,連種收帶運輸前後正好三個月,所以秦趙六個月的交戰中間都斷過一次糧。戰國包括趙秦總產量我也是可以計算的,但是變數太多沒有意義,而且只能計算年產量,還是童貫老師的直接計算前線糧食儲備略有一點意義,但是意義也不太大

我覺得用人口編製和秦律軍功計算,是一個思路

秦二十等爵與編製對應,左庶長帶甲士10萬,下轄一個五大夫作為副手。為什麼王乞握有重兵,卻不去進攻丹河,而是從固縣鄉入手?目的只有一個,佯攻空倉嶺趙軍糧倉,吸引廉頗6萬主力和7萬上黨民兵全力投入支援,自己請的後援偏師就可以從野王沿丹河包抄空倉嶺後方。但是老將廉頗以損失5萬人的代價,成功消耗掉進攻的秦軍5萬人後,全身而退,到第二道防線韓王山大糧山一帶,避免了被秦軍包餃子。

秦此時有500萬左右人口,其中175萬左右成年男,其中100萬左右壯丁男,其中近40萬精兵,其中17萬野戰甲士。隨著王乞的包餃子戰術,很可能又有5萬野王秦軍被派到長平準備包抄趙軍後方,秦軍殘餘總數達到12萬,趙軍殘餘3萬加5萬上黨郡軍人和民兵(因為戰爭而被動脫產)。

韓上黨郡只有兩個縣(沁水和陽城,一個小都一個大都)。韓趙上黨郡加起來有三個方百里(按照我發現的每個邊長25公里),人口稠密,也就是有六個縣(按照我發現的今古對應原則,對應現代的沁水、陽城、澤州、晉城、陵川和高平),每個萬戶左右,合計30萬人口。趙王的賞賜等於是把盆地更大更肥沃的趙上黨郡也給馮亭管理,當然是名義上的。按每戶1到2丁,就是8萬軍人和民兵,扣除趙軍重複計算,還剩7萬,廉頗時戰死了2萬,還剩5萬

粟和黍一年可以收穫四次,第二次收穫時,秦趙前線負責修工事的農夫(秦河內郡和趙長治盆地)就要就近回去村裡,導致前線缺糧又缺人,王乞和廉頗在此時有一番計謀較量。但是隨著新一波運糧農夫的到來,趙農夫中夾雜著大量偽裝的職業軍人趙括,秦則夾雜著白起,只是秦保密工作做的好,而趙括不擅長細節已經暴露(從趙國謠言滿天飛就已經知道趙國有大量秦國間諜)。秦趙各自已經出了全力,不決出勝負,是不可能輕易罷休的了。

趙國300萬人口70萬丁,全國13萬甲士(邯鄲手工業經濟發達,趙披甲率高於秦),廉頗損失了3萬,混在運糧農夫中來到的、剩下的有近10萬甲士集中在了長平,另加損失2萬還剩5萬的上黨人,晉中與河北的趙運糧農夫25萬,兵力40萬。

秦軍全國20萬軍人17萬甲士,王乞損失5萬,但是因為勝利,敵我盔甲可以回收,立功可以升級,所以還剩15萬甲士加5萬新甲士(這就是商鞅變法秦律的可怕之處,只要不斷勝利就有永遠打不完的甲士),長平前線有10萬甲士加5萬新甲士。別的地方還有2萬甲士。

趙的野戰甲士隨趙括幾乎全部集中到了長平,實力很強,但徵集調動的動作太大,一如撒拉丁滅耶路撒冷王國時,十字軍幾乎抽調了王國各地全部的精銳

秦的運輸線上的各段共40萬運糧農夫(野王、侯馬、安邑、函谷關四大區各10萬,以及關中水路)已經離開,趙的5萬偽裝援兵和25萬運糧農夫則被趙括命令放棄下次播種偷偷折返,守衛大營和百里石長城。趙括殺了不聽命令的8個校尉,率主力10萬甲士加長期抗戰的5萬上黨人,強行渡河對守衛丹河的秦第一道防線的5萬甲士發起突擊,把他們打的大敗,但是同時,白起命令第三道防線的預備隊2.5萬人敢死隊從側面偷偷渡河插入趙軍後方,佔領了趙軍沿河防禦陣地,另外5千騎兵敢死隊從另一側趁亂渡河割裂韓王山與大糧山的聯繫和埋伏專殺趙括的聯絡騎兵。避免趙軍從大糧山收縮兵力糧食至韓王山。

趙括的15萬人,被秦第二道防線的空倉嶺防線和丹河夾住,反而被秦軍包圍,趙括拚死二次強渡丹河,聯合韓王山10萬農夫,擊敗了秦軍2.5萬敢死隊的封鎖,但是背後沒能渡河的被白起趁機包圍,趙軍15萬精銳在兩次渡河中損失近半,且被丹河阻隔,白起並不急於消滅兩處趙軍,而是繼續大穿插,派兵繞更大的路從背後攻佔兵力空虛只有5萬農夫守衛的百里石長城,同時秦王親自召回了河內郡運糧10萬秦農夫,讓他們放棄播種,去參與包圍大糧山的10萬趙農夫守衛軍,等到通訊斷絕的大糧山10萬趙農夫明白趙括已經戰敗,自己也已經被10萬秦農夫包圍。趙括兵分三處,無法指揮,韓王山只剩4萬精銳和10萬農夫,糧倉主要在更靠後的大糧山,很快就斷糧,另外4萬在丹河對岸的更慘,只能不斷反擊和吃死屍,很快就全軍覆沒,有多慘可以參看俄羅斯電影《決戰要塞》或金門戰役,白起從而抽出兵力渡河包圍韓王山和大糧山,很快韓王山也戰敗,4萬趙軍被坑殺,10萬農夫抓去按秦律當除庶子(奴隸),大糧山的10萬農夫以及5萬百里石長城投降的民夫也是,秦律22萬秦人升了一級,3萬敢死隊不論死活贏了就升、戰死了就升兒子(估計只殘存萬人),剩餘12萬秦甲士殘活9萬,戰死的不升級保留田給兒子一代人,而趙軍有10萬甲士,所以秦軍基本活著的人人基本都可以升一級,10萬河內郡升一級。之前擊敗廉頗的軍功之前就已經結算過了。這是估算,但是實際情況應該差距也不大,主要問題是河內郡很可能是罪人當農夫,則升級只是庶人,這就少了10萬奴隸,但是秦軍可能還有別的農夫輔助。秦律公士賞田1頃,長240步寬100步,面積大概是100市畝,即使休耕一半,剩下的土地沒有牛加奴隸,一家五口剩四口也就一兩個勞力是耕不完的,更何況那些2、3、4、5頃的軍官,所以秦軍對奴隸的渴望很大,但是會武功的趙職業軍人種田不行又狡猾不適合當奴隸,就被坑殺了。春秋戰國不是沒有職業軍人,只是平均壽命不高和編戶齊民下職業軍人還要兼職伍長什長等保甲職物進行地方防禦警察,進攻時才被抽調組成野戰軍。長平關丹朱嶺掘山村出土有戰國秦半兩錢近兩萬枚,零星也有趙刀幣出土,史記也有百金之士的記載,但是這些都只是潤滑劑一般的小獎勵,不應視為軍功獎勵的主體。

長平屍骨身高都很高,一米七以上,所以不可能有幾十萬矮小農夫被殺

總之,秦軍最後只坑殺了不超過六萬殘餘趙韓軍,最多再加上韓王山的殘餘8萬趙農夫,達到坑殺14萬人,至少有十餘萬到22萬趙農夫成為奴隸。

長平屍骨未發現大量兵器和盔甲,戰國推行牛耕,皮甲逐漸退出歷史舞台,說明秦軍獲得了趙軍的裝備,也因此能坑殺赤手空拳的趙軍。秦軍又有了20萬甲士(永遠打不完)。。。雖然只有7萬是老兵,所以白起說損失過半。。。因為新兵太多,秦軍在邯鄲城下,先是五大夫王陵5萬,之後王乞增援5萬,損失5萬,趙安平增援5萬,又損失3萬,15萬,比當年龐涓攻佔邯鄲的人數更多,損失了8萬

根據商君書,每5000編製的秦人有2000輕兵甲士和3000輜重兵。

公士:一等爵,賜爵一級為公士。漢舊儀:國君列士也。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伍長   

上造:二等爵,賜爵二級為上造。漢舊儀:乘兵車也。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什長,輕兵甲士

簪裊:三等爵,賜爵三級為簪裊,劉劭爵制:御駟馬者。師古註:以組帶馬。對應編戶齊民就是屯長五十夫長,領有什長4人、伍長5人,輕兵甲士共5人(《商君書》五人一屯長)、兵共10人,配奴隸16人

不更:四等爵,賜爵四級為不更,漢舊儀:主一車四馬。對應編戶齊民就是卒長百夫長,領有屯長1人、什長8人、伍長10人,輕兵甲士共10人、兵共20人,配奴隸33人

大夫(三百石):五等爵,賜爵五級為大夫,漢舊儀:大夫主一車,屬三十六人(主車領有屯長1人、什長級護衛1人、什長8人、伍長10人,輕兵甲士共10人、兵共20人,配奴隸36人)。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五百主,下有百夫長4人、屯長5人、什長40人、伍長50人,輕兵甲士共50人(《商君書》五百主,短兵五十人;故,爵為大夫、爵吏而為縣尉,則賜虜六,加五千六百畝)、兵共100人,配奴隸166人。精銳化野戰軍,500人只留下100伍長,兵馬俑一號坑就是這種模式。

縣尉、丞(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三百石)縣有塞、城尉者,秩各減其都尉百石。道尉秩二百石。

官大夫(四百石):六等爵,賜爵六級為官大夫,漢舊儀:官大夫領車馬。對應編戶齊民就是二五百主千夫長,下有大夫1人、百夫長8人、屯長10人、什長80人、伍長100人,輕兵甲士共100人(也就是裨將,王乞失敗後,從左庶長降四級到官大夫《商君書》百人一將;二五百主,將之主,短兵百;千石之令短兵百人,八百之令短兵八十人,七百之令短兵七十人,六百之令短兵六十人)、兵共200人

縣令/國治(六百石~千石)

公大夫:七等爵,賜爵七級為公大夫,漢舊儀:公大夫領行伍兵。也就是5000丁的曲候(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六百石,見縣令、丞揖而不拜),其中輕兵甲士共500人

公乘:八等爵,賜爵八級為公乘,漢舊儀:與國君同車。師古註:言其得乘公家之車。歷代兵制:雖非臨戰,得乘公車,故日公乘。庶民之爵最高者。《商君書》國封尉(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司馬,千石;郡尉,千石以上),短兵千人。則1司馬部有1萬人、1校尉部有2.5萬人(其中輕兵甲士共3000人) 

五大夫:九等爵,賜爵九級為五大夫。師古註:大夫之尊也。歷代兵制:自公士至不更皆士也。自大夫至五大夫皆軍吏也。(漢代,秩六百石之吏,始予以五大夫之爵)   有五大夫之爵者,要成為官長或軍將之時,在同爵者中,從上位採用年高有德者。   (秦制,爵等,生以為祿位,死以為號謚。皆軍吏也。吏民爵不得過公乘者,得貰與子若同產。) 《商君書》將,短兵四千人.12.5萬人(其中輕兵甲士共16000人)

秦國500萬人口,125萬丁,也就是16萬甲士 

左庶長:十等爵(左翼25萬人副手)。右庶長:十一等爵(右翼25萬人副手)。左更(中軍25萬人):十二等爵。中更(中軍25萬人):十三等爵。右更(中軍25萬人):十四等爵。師古註:更言主領更卒,部其役使也。歷代兵制:庶長三更所將皆庶人更卒。   

少上造:十五等爵(左翼指揮)。   大上造:十六等爵(右翼指揮)。   師古註:言皆主上造之士也。   駟車庶長:十七等爵,師古註:言乘駟馬之車,而為眾長也。   大庶長:十八等爵,師古註:又更尊也。   

關內侯:十九等爵,師古註:言有侯號,而居京機,無國邑。   徹侯(列侯、通侯):二十等爵,師古註:言其爵位,上通於天子。

【出土史料】二年律令【霍成君吧】_百度貼吧戰國時秦國是怎麼樣一步一步獲得勝利 拋開制度和地理位置 其中每一個小的歷史事件中 蘊含著什麼樣的故事?

其實還有個辦法,就是計算白起台骷髏廟這個人頭武軍建築的面積,從而推算甲首的數目。


靳謝二人的《長平之戰》你可以看看。

史料哪裡記載了廉頗和秦軍對峙時趙國已經丟掉大部分上黨地區了?


@秋原 是主創之一,我感覺他這人不怎麼懂歷史。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央視紀錄片《喋血長平》?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精銳部隊有沒參加長平之戰?
怎麼看待對長平之戰戰損人數的懷疑論?

TAG:中國歷史 | 戰國時期 | 春秋戰國東周 | 長平之戰 | 白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