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誅殺明朝使臣,朱元璋想滅掉日本,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


公元1369年,朱元璋派遣使者出使日本,日本懷良親王殺使者五人並拘禁其他使者。朱元璋大怒欲發兵征伐,後被勸阻。那麼,日本人為何如此大膽 敢在太歲頭上動土?朱元璋意欲征伐,劉伯溫勸阻又是為何?若出兵,大明軍隊勝算幾成?接下來,我們來詳細解讀事情的來龍去脈(第1-4條):


第一:日本天皇(懷良親王)為何要殺明朝使臣?

答: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 年號洪武。稱帝後的朱元璋又陸續平定了國內的各方勢力並統一中國。此時的朱元璋達到了人生的巔峰,軍事實力也達到了空前強大。作為開國皇帝的他必然不會滿足於此,畢竟古之帝王都有相互攀比相互超越之心。元朝忽必烈曾征伐日本但最終失敗(事情前因後果第四條解說)。再加上東南沿海受倭寇騷擾,朱元璋作為大明朝開國皇帝自然產生征服四夷之野心。於是,朱元璋派遣使臣前往四方,一時間萬國來朝。但是朱元璋派往日本國下發國書的使者卻遇到了日本的一個刺頭親王,致使朱元璋的兩個意圖破滅:一來威嚇日本使之主動認輸,二來解決沿海地區倭寇的侵擾。日本親王看完國書不僅沒有順從之意,而且果斷大膽的砍了大明使者的腦袋!故而朱元璋決意征伐日本,但卻受到了劉伯溫的勸阻!


第二:劉伯溫為何阻攔?

答:劉伯溫熟讀史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必然知道,歷史上征討日本的戰爭:元朝統一後,出於征服四方征服四夷的目的,當忽必烈聽說東方小國日本對大元朝的冷漠態度後,也產生了征伐日本的決心。於是忽必烈徵召江南水軍和朝鮮水軍,自朝鮮半島南端出發征討日本。結果戲劇性的一幕發生了。每當日本將要被打敗時便會有颱風來襲,如此遭遇兩次之後,元朝軍隊的船隻幾乎全軍覆沒,也由此日本得以倖存並仇視中華地區。以至於幾十年後大明朝的使臣前往日本時日本仍懷有敵意。劉伯溫將原因講給朱元璋聽,朱元璋膨脹的內心開始回歸理智,他再次派遣使臣前往日本,告訴日本天皇元朝已經被滅,現在是大明朝的旨意。沒想到日本天皇仍沒有給朱元璋面子,拒不接受向明朝進貢。於是,惱怒的朱元璋發出戰書,日本懷良親王看過後很淡定的給朱元璋回了封信,其中有寫到:「順之未必其生,逆之未必其死。相逢賀蘭山前,聊以博戲,有何懼哉!」看完信的朱元璋決定給日本點顏色。劉伯溫看已無法阻擋,便於第二天遞呈了一道關於災民的奏摺。貧苦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深知百姓苦難,看完奏摺後決定放棄征伐以免勞民傷財。


第三:歷史上有沒有帝王前往征服日本?結果如何?

答:宋朝時中華文化發展至歷史頂峰,作為十分推崇中華文化的日本與兩宋的交流十分深入。兩宋滅亡前,中國是日本學習的榜樣。南宋滅亡時,日本「舉國茹素」哀悼大宋的滅亡,足見日本的「中華情結」之深。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因「倭主不來朝貢」,造戰船7000艘兩次遠日本,結果均被颱風摧毀,也因此日本人將此風稱為「神風」。雖然百年後漢人復國成功(建立大明),但在日本人眼裡大明已失去中華「正溯地位」。這便是後代史學家所言的:「崖山之後,已無中國」 。


第四:明太祖朱元璋想滅掉日本,勝算有幾成?他心裡有沒有把握?

答: 明朝初年,日本正處於「南北朝」時期,執掌「南朝」的懷良親王通過治理使日本出現南強北弱局面,南朝大有一統南北之勢,而殺明使回戰書更使懷良親王威名遠播。而中國,自古以來主要應對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對於海戰毫無經驗。作為統領日本的懷良親王,深知自己所處的優勢:天時(海風、神風)、地利(海上島國)、人和(國內威望、戰勝元朝的信心)。

朱元璋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深知遠征日本的弊端:對內,戰後重建發展經濟;對外,韜光養晦養精蓄銳。朱元璋放棄遠征日本這一舉動,一則戰略眼光,一則實屬無奈。

日本出現南強北弱局面,南朝大有一統南北之勢。而殺明使、回戰書,更使懷良親王威名遠播。而中國自古以來,主要應對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對於海戰毫無經驗。作為統領日本的懷良親王,深知自己所處的優勢:天時(海風、神風)、地利(海上島國)、人和(國內威望、戰勝元朝的信心)。

朱元璋,作為一個偉大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也深知遠征日本的弊端:對內戰後重建發展經濟、對外韜光養晦養精蓄銳。朱元璋這一舉動,一則戰略眼光,一則實屬無奈。


在元朝時,忽必烈曾出兵攻打過日本, 但奇怪的是,每次就要成功的時候,就會颳起颱風。如此重複了三次,忽必烈的軍隊損失慘重,幾乎全軍覆沒,日本僥倖得以生存,但也因此結下了不小的仇恨。所以這次朱元璋派使臣去日本,日本故意殺了其中一個使臣,讓另一個活著回來報信。

朱元璋起初不知其中原因,聽後很是氣憤,想立刻出兵攻打日本,被劉伯溫勸了下來。劉伯溫告訴朱元璋原因後,朱元璋冷靜下來,並決定再次派使臣前去日本說明情況,告訴他們元朝已經滅亡,現在是大明請你們來朝拜、進貢。可不想日本不吃這套,拒絕向大明俯首稱臣,這讓朱元璋火氣又噌噌上來了。

朱元璋立刻向日本下戰書,說既然不稱臣,那就戰場上見。日本也是比較硬氣的,二話不說接了戰書,他們認為明朝海上作戰的能力一定不如自己,所以相當有自信,對朱元璋的宣戰不屑一顧。朱元璋也不是吃素的,見日本這麼不給自己面子,說什麼也要給他們點顏色瞧瞧。劉伯溫見情況不妙,攔也攔不住了,就沒再勸阻。只是第二天上朝時,劉伯溫呈上了一封關於災民的奏摺,朱元璋看後遏制住了怒火,感嘆道:「現在天下剛剛太平,應當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不應再生戰事。」遲遲沒有再動兵,並告誡子孫,不得對東瀛(日本)出兵,否則必定損失慘重。

劉伯溫憑藉自己的智謀阻止了一場災難的發生。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日本再怎麼折騰,到頭來傷的還是自己,在二戰中還不是簽了投降書。


日本這個一衣帶水的鄰居讓我們很是尷尬,從歷史上倭寇作亂到上世紀的侵華戰爭,沒少讓我們頭疼,可是日本恰恰又比我們更加推崇漢文化。

當年徐福曾三次鼓動秦始皇派他出海尋求長生不老之術。第三次,秦始皇終於動心了,可是直到秦始皇死在巡視的途中也沒見徐福回來。徐福從一開始就沒打算回來,他們直接在海外定居,日本這個國家就這麼在歷史上出現了。

日本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崇遠超國內。世界史上,被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的日本開始了變革自強的「明治維新」!「明治」二字源自《易經》「聖人南面向明而治」,「維新」二字源自《詩經》「周雖舊邦,其命維新」。日本首都原為「京都」,今日是「東京」,「東京」二字意為「國土以東的京都」,「國土」指的便是今日中國。自徐福出海至今兩千餘年,日本人始終視自己為正牌的中國人,只是在外流浪,早晚要想辦法回到故土!日本島災害太多,中國發行的世界地圖上對日本描述開篇就是「火山地震之邦」,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死傷慘重,讓日本意識到這裡根本不能住人。而當年源自清政府的戰爭賠款讓日本工業吹氣球般迅速膨脹起來,這次地震更是加快了日本侵華的腳步。也正因為在身邊有此隱患,所以中國歷史上富強時期都要想盡辦法遠征日本。至於為何日本人覺得自己是正經的中國人,根源在於兩千多年前的歷史狀況,不便多說。

回到問題本身,劉伯溫不讓遠征日本是非常明智的舉措。跨海作戰無論是後勤補給還是兵力補充都非常困難,而糧食問題無法解決就只會半途而廢。無論是歷史還是今天,糧食問題都是非常惱人的大事,增產速度總是要遠遠慢於人口擴張速度。古時候生產力低下,對自然災害幾乎沒有抵抗力,崇禎帝更是倒霉,碰上蒙德極小期,連年天災不斷,農民因為沒飯吃而造反,結果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內憂外患之下政權居然還能運作十幾年,堪稱不可思議的奇蹟了。中國歷史朝代變革經常離不開自然災害的影子,家裡豐衣足食,有多少個農民願意冒著誅滅九族的風險去造反,腦子有病!

即便是今日要遠征日本也是困難重重,表面上日本是個主權國家,可搞笑的是日本跟韓國一樣幾乎沒有多少自主權利,當年日本把黴菌的拆遷費安置費都準備好了,黴菌就是不搬走。當然,背後還有更多更複雜的因素在作怪,時至今日,日本依然是美帝插在東亞的一把利劍。況且日本海軍硬實力非常厲害,哪怕是今天想要幹掉日本也是困難重重。


到底怎樣,我們無從得知,這些都是流傳而已,但是看現在的局勢,我國在沒有被日本再次侵略下是不會自己主動找日本報仇的,這就是為什麼日本老是和我們作對,也不會向我們道歉的原因,因為它看清了我都的思想,看清了我們的脾性,所以,它們就敢膽大妄為,但是它們也很聰明,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只是小法小鬧,不會挑起大的爭端,但是,當它們抓住時機機,發現我們鬆懈的時候,必然會再次侵犯,到時候,必將生靈塗炭,國將不國,這就像一個釘子在你走的路上,雖然你有意躲避,但是擁有失意之時,一下就可能讓你血流滿地,有可能要你的命,所以,為防止被扎,只能把釘子砸彎,或者拔掉,要是為一時舒服,而不願去做,後患無窮啊


不要忘了在中國唐朝,日本已經就成了中國的了。只是日本太缺德,忘了中國是它的再生父母。但是當今社會已經都走出了這個局面,我們都將和平相處,現在最厲害的是美國,美國是一個核武器大國。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現在哪個國家都不好期負,但我看好中國,必盡中國已有五千多年歷史了。在我看來中國永遠是最偉大的,最厲害的。 是中國人就點贊 ?????? 中國是最振動世界的,相信將來中國會發展的越來越好!


憑藉這個彈丸之國,就算有朝一日壯大起來,也無法滅掉大明,

不僅僅因為他們資源相對匱乏,而且還有即使他們現在不斷對明朝海疆進行侵擾,

總有一天,我朝海上軍事作戰能力也能威力無邊,一舉將其擊潰。


推薦閱讀:

秦始皇團隊vs李世民團隊vs劉邦團隊VS朱元璋團隊,哪個更強悍?
朱元璋《討元檄》最後一句「蒙古、色目原非華夏,有禮儀者,願同養之」,你怎麼理解?

TAG:明朝 | 劉伯溫 | 朱元璋 | 中國古代史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