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如何?
要論金庸在世界文學史的地位,這個問題的確有點大!不過我認為,不管是在中國文學史還是放在世界文學史,金庸都有相當高的地位,是站在文學巔峰的人之一。或許我這麼說,有人會說我是在嘩眾取寵,但我是有理由的。
此問題既然提到了世界文學史,那麼就得從這方面談起。其實我並不是一個保守而固步自封的人,但我一直認為:若要論文化科技,我國要向世界學習的地方還非常多;但若要論文學,我國要向世界學習的地方極少,甚至不必要花經歷學習外國的文學作品,把我國自己浩瀚如煙的文學作品學精就了不起了。說點題外話,我極痛恨當下學校開口閉口就要學生購買世界名著!什麼普希金雪萊的詩,詩中的意境和美學能和李白蘇東坡等相提並論嗎?當然小說方面的差距還是要小一些,但無論外國哪部小說,都不能望《紅樓夢》之項背。也盼讀者朋友們不要言必稱雨果托爾斯泰,先把國學經典學好學透吧!
其次,再回到正題,簡略談一下金庸與世界各國聞名的文學大家之間的對比。英國最知名的是莎士比亞,其作品都堪稱史詩級,文學性思想性都很高,而我認為莎翁的短板也不少,比如他的戲劇作品就顯得非常繁冗而啰嗦;不少地方結構顯得鬆散凌亂;情節方面牽強附會的地方也比較多。而看看金庸的文字,何其簡潔、精鍊!其中對人物(小說主要是寫人)形象的刻畫,寥寥幾筆就極其生動,比如寫喬峰:「段譽見這人身材甚是魁偉,三十來歲年紀,身穿灰色舊布袍,已微有破爛,濃眉大眼,高鼻闊口,一張四方的國字臉,頗有風霜之色,顧盼之際,極有威勢。段譽心底暗暗喝了聲采:『好一條大漢!這定是燕趙北國的悲歌慷慨之士。』」像這樣簡潔又生動的描寫,不論莎士比亞,也是任何歐式語言無法企及的;再比之託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這的確是一部名著,我看過這部作品,內容恢宏廣博,也對社會對人性有深刻的揭露。然而這部作品的閱讀性卻不強,內容過於平實,情節拖沓冗長,看得人昏昏欲睡。而反觀金庸作品,其中情節跌宕起伏、環環相扣,讓人慾罷不能。而一部小說的好壞,情節是否動人當是重要標準之一。再如雨果《巴黎聖母院》,固然也是世界名著,其中對人性的刻畫、對現實的批判可謂是入木三分,然而在人物的描寫方面,可說仍要遜金庸一籌,這部作品對敲鐘人、大祭司等三五個主要人物寫得很好,然而在其它配角人物方面就太單薄。再看看金庸,主角人物描寫就不用提了,在一些極次要的人物舉例如「崆峒五老」,三言兩語之間也可分得出有的頗有骨氣,而有的品格卑下,有的投機心理極重等。這方面金庸的文筆功夫登峰造極。
其次,再論金庸的小說。有些作家如王朔批判其庸俗,但我認為金庸的小說是大雅若俗,雅俗共賞。在雅俗取捨之間,雅的成分更多一些。首先看金庸的文字就相當典雅,其舉例可以隨手拈來,如描寫完顏洪烈在醉仙樓觀賞南湖「這醉仙樓正在南湖之旁,湖面輕煙薄霧,幾艘小舟蕩漾其間,半湖水面都浮著碧油油的菱葉,他放眼觀賞,登覺心曠神怡。」未見王朔作品有如此功力。另外,金庸小說是相當有內涵的小說,其中國學經典、詩詞歌賦、諸子百家、音樂書法、易經數理、茶酒之道……無所不包而又能切中肯紊。比如音樂描寫,本人雖說不上博覽群書,但也每天手不釋卷,然平生只佩服三處文學作品對音樂的描寫:一是《琵琶行》,二是劉鶚《老殘遊記》聽戲,三是《笑傲江湖》之「聆曲」,也就是令狐沖與儀琳聽「笑傲江湖曲」那段,由於篇幅限制就不再贅述了。對音樂這種抽象的東西,要為之用文字描寫,難度極大,我認為就此而言,金庸當排在劉鶚之前。
最後,再論金庸作品的思想性。常言「文以載道」,就是這個意思。文章千古事,必須要對讀者負責,應對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要有積極引導。金庸的作品,其中通過刻畫人性、揭露社會矛盾、映射現實、深刻的佛家道家哲理、儒家捨生取義的精神,還有深深的悲天憫人的情懷……這些無不給人真善美的啟示!給人一肩擔當的社會責任感!給人一身正義、不屈不撓的精神脊樑!給人深深的愛家愛國愛民族的情懷!
總之,金庸的作品,我們應多讀,多體會,這是有營養的好作品。至於金庸能在世界文學史有什麼地位根本不重要。去它的世界文學!去它的諾貝爾文學獎!論文學造詣,只有中華文化才是文學巔峰上最為熠熠生輝的明珠。
金庸離世界文學大師多遠(一)
權杖朽在泥土,思想與藝術卻亮在天上,人類得以在喘息間獲得美麗的存在。
——鄧簫文
很自然地想起金庸,想起的其實不是金庸其人,是金庸的筆下世界。如煙的文學及文學史,唐詩宋詞、四大古典名著、魯迅以外,近年想起最多的,是金庸,特別是梁羽生羽化而去的這一年以來。金庸、古龍、梁羽生三劍客失其二,碩果尚存的金庸在日漸高升的峰頂上內心想必是環顧無人故交零落的寂寞。
(一)
無所不在的金庸
無緣相識金庸,金庸卻無所不在。
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他的經歷有關,這一點,我們很多人都會承認。
那是一次體育課。因為下雨,改在課堂上本應是跑跑跳跳的體育。雖然是小學四年級,我們的體育老師卻不比我們大很多。至今佩服他的創意:在體育課上做說書人,講金庸小說《射鵰英雄傳》。至今記得他講到郭靖六歲時白白胖胖、憨厚老實的可愛樣,為了加強趣味性與易於理解,將班上一位白白胖胖、憨厚老實男同學比劃成郭靖的現實版,引得我們哈哈大笑。講到精彩處,手舞足蹈。
人生總會有許多超出意料的事。這位老師絕對想不到我們津津有味的結果是,全班的小男子漢在整整一年裡經常談論《射鵰》,只要有誰講出以後的故事發展,其他人必定羨慕,拿他當英雄看待,似乎不是眾人的江湖而是此人的江湖。道理很簡單,知道後續故事的人手中掌握著資源,資源的分配人類歷史上從來就沒平等過。1985年,金庸熱瓊瑤熱才傳入大陸三數年,正當其時。那時除了小說還有小人書,有錢人家的孩子肯定得風氣之先能買得起可以搶先看得到。
及待略長,上初一時,終於從同桌一陳姓同學手中借到一本,書名忘了,說的是一位女俠以琴聲快意恩仇,這是人生讀到的第一本武俠書,似是一口氣讀完,十分過癮。一發不可收拾,天天想方設法到處借閱,一拿到手,如獲至寶,比那些正兒八經的書有趣多了。發展到後來,下定決心長大後要寫武俠小說,於是乾脆專門買了本厚厚的筆記本,手抄金庸、古龍的精彩描寫——沒有梁羽生的。一本記不下,抄了兩本,那時想,好好學別人的寫法,積累素材,為以後開筆做準備。
想不到倒是同桌的陳同學先寫開了。這傢伙是典型的不務正業,作文不怎麼樣,大部分功課不及格,卻天天趁著上課時在課桌上寫他的武俠小說。他的套路很簡單,要麼鏢局走鏢,要麼是尋寶,要麼是不知所謂的恩仇,典型的陳青雲寫法,小說人物的名字千篇一律都是班上或隔壁班的同學,根據他的喜好為大家安排了各種各樣的角色,胡鬧了一年,我們班每個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跟著他的胡鬧在故事中「被扮演」了無數的不同角色。由於同桌的便利,每次都是他這些傑作在世上的第一兼唯一讀者,每次寫完,通常等我看完寫在練習本上的這些傑作,絕不停留,馬上銷毀,倒是爽快。這些趣事,在此前的《文壇舊事曾記》大致述及。有時想想,如果當年不是銷毀,而是留存下來,又如果,再走一步、兩步,真的在這條路上走下去,會是什麼樣的結果?他會不會真的變成武俠作家,而不是現在據說四處奔波才勉強保暖的小生意人?
我當然也沒成為武俠作家,至今沒動筆寫過一段武俠故事,手抄本在某一年不知所蹤,走進腦海里,成為少年時代不滅的印記。這段經歷,也許是世上唯一的版本,可以入選頂尖級武俠迷。你可以痴迷武俠小說,卻不會痴迷到手抄裡面的內容;你可以痴迷到手抄裡面的內空,卻不會痴迷到手抄兩大本。
當然,始料未及地影響了我的一生。裡面的文字,文字蘊含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寫作手法起了潪移默化的功效,儘管後來絕對不主動看的是香港作家寫的任何作品,絕對不主動看的是大陸近年來出現的小說,唯金庸例外。忘不了從一個低兩個年級校友手上借閱厚得象磚頭的《神鵰俠侶》的狂喜,在被窩裡打著電筒幾乎通宵閱讀,為楊過與小龍女的悲喜而悲喜;忘不了日落時分坐在門前木堆上津津有味看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與圓潤瀟洒的《楚留香》。
從小習慣於代位閱讀,一度痴迷到整天代位活在金庸古龍的武俠世界裡,加上大量閱讀唐詩宋詞、痴愛文史哲,看現實世界總是覺得哪些地方不太妥當。「憐我世人,憂患實多!」在世俗中淡淡的傷感就此不知不覺中養成。
隨著時光推移,竟然發覺金庸影響的不分男女老幼不止一代人。
1996年,以「青年詩人」受邀上武漢文藝廣播電台《藍靜書屋》節目接受專訪。此前,為了直播效果達至默契,主持人三天兩頭約見,或一起打球。她桌上顯眼處赫然擺著金庸小說與關於金庸的書籍,這自然成了我們聊得特別多的話題。原來年長几歲的藍靜同樣深受金庸影響,深自驚喜與親近。
及至後來互聯網的出現,各種有關金庸的評論、論壇不斷湧現。金學研究者之外,「凡有華人處,必有金庸迷」竟是這樣的勢不可擋,分布在各個層次,奉旨填詞的柳三變在飲水處醉看曉風殘月時,應想不到千年後會有晚輩在作品普及程度上超過自己。據北大孔慶東教授考證,金庸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位在世時讀者數量過億的作家。
與梁羽生同地同年寫作的金庸,想不到煮米能煮出金條,煮出豐碑,封筆三十年仍健在的今天更是不斷身不由己「被登」上各種名目的榮譽高峰,卓然為成名於武俠小說卻超越武俠小說領域的第一人,遠遠將古龍、梁羽生甚至所謂的百年來有數的「雅」文學大家拋在路上。
閱世日深,越是不自覺將世情世事比照金庸筆下蘊藏的人物、故事與思想,不自覺想起與金庸有關的一切,深感其文學家的功力、哲人的深遠與宗教家的悲天憫人情懷,暗自慶幸中國向世界貢獻了金庸。
文學的金庸。永遠的金庸。
2010年5月2日
謝悟空問答邀請!有這樣一種寫作模式或者說寫作套路:一個男人不斷奮鬥,奇遇不斷,最後成為大英雄甚至一代宗師,其奮鬥過程中或許還會有若干艷遇甚至生死愛情。你會說,這不是網路小說的套路嗎?是,但發明權在金庸!如今中國網路小說風靡日韓東南亞乃至歐美,其實是金庸熱的延續,網路小說的作者們,都是金庸的弟子或再傳弟子。
當年華文作家中擁有讀者最多的是金庸,甚至產生了專研金庸的」金學——要知道,在此之前,自古以來,只有「紅學」啊。
據北大嚴家炎教授研究,金庸小說從最初發表在報紙上,到1994年止,正式印行的已達4000萬套以上,讀者達兩億,加上數量龐大的盜版書的讀者,很可能比上面的數字還要多出一倍至幾倍。
金庸的讀者遍布海峽兩岸、東亞地區和北美、歐洲、大洋洲,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人在讀金庸小說。據說南越國會議員吵架,一個罵對方是左冷禪,對方就回罵你才岳不群。金庸小說在韓國早有譯本,並且相當風行。日本最大的出版社德間書店也向作者買了版權,要將金庸作品全部譯成日文,其中《書劍恩仇錄》日譯本四冊已全部出版,其餘的正在緊張翻譯之中。英文翻譯可能相當困難,但《鹿鼎記》的英文節譯本亦已出版。
金庸小說的讀者包括我國數學大師華羅庚,美國的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以及著名數學家陳省身和一些專門研究中國文學和世界文學的教授、專家如美國著名學者陳世驤、夏濟安、夏志清、余英時、李歐梵、劉紹銘。中國作家李陀甚至說:「中國人如果不喜歡金庸,就是神經有毛病。」
鄧小平和蔣經國都是金庸迷,他們都接見過金庸。
(以上摘自北大嚴家炎教授《金庸熱:一種奇異的現象》)
從政界到學界,從底層到高層,都在讀金庸,談金庸。曾經是「開談不說《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後來是開談不說金大俠,縱讀詩書也枉然啊!
金庸對電影、電視劇的深遠影響,那更是有目共睹的了。
金庸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嗎?早有人認為他是中國的大仲馬。大仲馬何許人?「通俗小說之王」,死後入了國家先賢祠。
能夠把金庸與大仲馬相提並論,是肯定了他在通俗文學的地位。
但是,純文學較之通俗文學,不就是多了一些人性和人類終極命題的探討嗎?我認為在金庸文學裡,是有的,他對於人性的展示,甚至超過獲諾獎的莫言,畢竟他的閱歷和他的閱讀,都比莫言複雜,他甚至寫到了變態的人性。
只是他並未深入,但是他並非沒有相應的思想與才華。
還有人稱,其實金庸筆下所有的歷史,都是中國當代史。
金庸小說能否稱得上世界名著?
這個毫無疑問,他的小說會像大仲馬的《基督山伯爵》等名著一樣,讓人類讀到它們,就會感到正義在手,就會在閱讀中快意恩仇。
在今天信息化的時代,後現代文學已經低下高貴的頭,不再認為自己可以對始料未及的、未來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大的人類世界發表系統的見解,不再和所謂「通俗文學」劃清界限,所以,我認為,金庸文學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還會看漲的吧?
如果金庸寫現代人,估計早得諾貝爾獎了,因為中國古代的東西,以及中國式文筆的優美,幾乎是無法翻譯的。
謝邀。正如題主所說一樣,『』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說。『』 『』如果你在1962年左右看小說而不看《射鵰英雄傳》,那簡直是天大的笑話『』。 這兩句話,無疑是對金庸莫大的肯定。的確,每每人們談到金庸小說,總是樂此不疲,津津樂道。
金庸武俠小說可說是風靡世界,有華語,英語,日語,泰語等多個版本。書中情節曲折生動,人物形象豐滿,寫忠寫情寫權寫欲都表現得幾乎完美,小說中亦極大地宏揚了傳統文化。為此,專門成立了『』金學研究『』 『』金庸文化館『』 而這研究的第一人,便是著名科幻作家倪匡,他寫的《我看金庸小說》大受歡迎,讀者認為是研究金庸的第一巨作,一看再看直到五看才告一段落。
同為武俠小說四大家之一的溫瑞安先生也研究過金庸,他寫的《談笑傲江湖》、《析雪山飛狐與鴛鴦刀》及《天龍八部欣賞舉隅》都刨析深刻,見解讀到,頗有玩味。
綜上,我認為金庸完全可稱文學大師,他的小說也稱得上世界名著。謝謝
金庸在武俠小說的世界裡是大家,亦是名家。寫武俠小說的作家很多,有古龍,梁羽生,溫瑞安等,但是能夠與金庸比肩而立的不多。金庸小說有禪心,有佛意,著作等身,於是形成了有華人的地方必讀金庸。
金庸的武俠小說嚴格來說不能等同於名著。名著是指有較高藝術價值和知名度,且包含永恆主題和經典人物形象,能夠經過時間考驗經久不衰,被廣泛認識以及流傳的文字作品。能給人們以警示和深遠影響的著作,以及對世人生存環境的感悟。金庸小說現在看的人沒有以前看的人多了。除了用電視劇的形式一遍有又一遍重拍外,看的人數量已大不如從前了。所以武俠小說以後會怎樣,只能拭目以待。當然,金庸在文學史上的會佔有一席之地,畢竟武俠小說也是一種文學藝術。地位高低如何只能留給時間。
謝邀。回答:
1.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
2.金庸小說還不能稱為世界名著,跟世界名著的不同之處是:
因為是通俗文學,武俠小說是脫離於現實生活之外的,武俠小說中的世界是通過作者給我們構造出的一個烏托邦,而世界名著基本都有一定的現實基礎,或者比較接近現實生活,不會有特別大的臆想、虛構成分。在人們的意識里,一般都覺得武俠小說是不入流的消遣的東西,武俠小說作者就類似老北京天橋下說書的,跟「正統文學」不能相提並論。但我覺得隨著人們思想的多樣化、思想的開闊,以及時間的發酵,武俠小說一定是會登堂入室。武俠小說能有這種發展,金庸功不可沒,他硬生生拔高了武俠小說在人們心中的地位,使它不再是僅能供人消遣娛樂的不入流文化,而是蘊含人文思想、哲學、佛學、醫學、人情世故、歷史知識等等的文學巨作。
金庸入不了世界文學史,能夠入武俠史。金庸武俠小說很精采,作品很吸引人,同時也有著明顯的不足,作品內容都是虛幻湊出來的,起承轉合生硬,邏輯性不強,缺乏經典文學的厚重,因此沒什麼廣乏的影響,論其地位也不太高,和中國四大古典名著,與世界十大文學家無法相比,(荷馬一希臘詩人,旦丁一義大利,歌德一德國詩人,劇作家,拜論一英國浪漫詩人,莎士比亞一英國文藝復興戲劇家,泰格爾印度詩人,托爾斯泰一俄國文學巨匠,高爾基一前蘇聯文學家,魯迅一中國現代偉大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金庸武俠小說為通俗文學,植根於民間大眾,頗得中庸之道,難怪有人評價金庸小說,大俗,大雅,適合大眾口味,有一定的商業利益,作品很有市場,暢銷東南亞,日本等國,總的看來,不會太長久。
瑞典皇家學院評價金庸小說,有幾點不符合評獎條,沒反映中國當時文化背景,思想性不強,國際上有些人知道金庸小說是因為看到漫畫,(其中有降龍十八掌,只用Pong!,一個聲音詞就可以代替了)。
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
宏圖霸業談笑間,勝似人生一場醉。
金庸老爺子的文筆你不得不服,他的作品用一副對聯概括便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金庸老爺子在中國的文學地位是沒人能動搖的,他的武俠小說開闢了中國的先河,但是現在看傳統武俠小說的人很少了,金庸影響的那一代人估計最遲的都是九零後了,現在很多青少年都沉迷於網路玄幻小說,基本上都是那種直接牛逼吹上天,還來個修鍊等級,來個人生逆襲等等云云的無聊小說。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被普遍譽為武俠小說作家的「泰山北斗",更有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由於金庸小說深受歡迎,不少文字工作者都提筆撰寫感想、書評,於是就有了「金學」一詞。不過金庸本身對這名稱有點抗拒,認為有高攀專研紅樓夢的紅學之嫌。現在大多統稱「金庸小說研究」。而最先研究金庸小說,倪匡第一人。當台灣「遠景"取得金庸小說版權後,出版一系列由沈登恩主編的[金學研究叢書],由旗下著名作家分別評論金庸小說
謝邀。我很樂意就這一問題說一說我的看法。
金庸的作品,迄今為止,我只讀過二部,其一是《射鵰英雄傳》。其二是《神鵰俠侶》,無不以為好。但從來沒有想過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地位這一類問題。
金庸的小說,雖寫劍俠,但聯繫歷史大事,抒人間之情感。豪盪處,驚天動地,婉約處,沁人心扉。可謂妙文。
文學作品,大約可分為二類。一類是直面現實,另一類是寫歷史或其他。在這二類作品中,我更看重第一類作品。金庸的作品雖精彩,但非寫現實,所以,我僅欣賞之,而少思考之。
中國四大古典名著,《紅夢樓》居首。除其他原因外,直寫現實,不能說沒有很大關係。
外國許多名著,也都是以現實為題材,深刻反映現實生活的,如巴爾扎克,托爾斯太,等。
儘管如此,畢竟金庸的小說達到了一定高的水平,也許能在世界文學史上爭得一定的地位。這是我樂見其成的。
推薦閱讀:
※此草書毛病在何處,請直言?
※劉邦為什麼要斬蛇?
※溥儀上戶口成難事,家庭住址派出所不敢寫,最後是如何解決的?
※冬至開始進九,一九到九九是什麼意思?
※為什麼從衛星地圖上看,故宮乃至北京城不是完全正南正北的,難道是古人測量有誤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