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老子》中「塞其兌,閉其門」之句中,兌、門指什麼?


在「塞兌閉門、開兌濟事」句里,塞兌閉門指代修養,開兌濟事指代踐行。「開兌濟事,終身不救」,不是一句壞話,這是講「內修大學」畢業以後的情景。

「塞兌閉門、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句里,具體描述了內修的整個過程。

「兌」是個象形字,中間是個「口」,表示中空的另一個地方,四面的「丷」、「八」表示發光,或者也可以理解為吸光(像黑洞似的),甚至可以理解為一收一發,脈動式的呼吸,反正就是類似這麼樣的一個形象。我們把人身心中的這個地方先叫做「關竅」。

「兌」指這個關竅的功能,「門」指這個關竅的閥門。

初學,我們把這個關竅之外的世界,暫且叫「外境」,關竅之內的世界,暫且叫「內境」,而這個關竅,暫定在眼耳鼻舌身這五官上。這時的「外境」實際上就是現實世界,「內境」就是意識世界。注意這只是方便理解的暫定一下。

進一步,我們去返觀這所謂的「內境」,實際上每個人的「意識世界」也是紛亂雜呈的,甚至比「現實世界」還要亂。抽絲剝繭,其中有一部分,是「應事而生」的想法,也就是,僅就當下之事而觸發的當下的想法;有一部分,是過去的記憶、未來的幻覺、現在的臆想,以及過去某時的這三種想法殘存的記憶,還有這些記憶給我們留下的,對某一情景就會產生的,不可控制的刁慣性定式思維,等等等等,這些「非應事而生」的想法。這樣一分,似乎又可以摸索到一個「關竅」,這個關竅之「內」的意識世界,比較單純,而關竅之「外」的意識世界,比較紛雜。

這時,我們再重新定義,那個相對單純的意識世界,稱為「內境」,而那個相對紛雜的意識世界,稱為「外境」,這時的內外境,包括那個「關竅」,全都在「意識世界」中,不在「現實世界」中。這時或許就能理解所謂的「萬法由心造」這句話,前四個字,「萬法由心」,是在講什麼了。

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時所理解的「關竅」,也仍舊不是最終的「兌」和「門」,嘴上功夫,也不見得能做到「塞」和「閉」。

我猜,「天門開闔,能無雌乎」的要求是很高的。「開闔」也不是簡單的一閉了之,我們都是推東牆壘西牆,不得要領難入門呢。


【塞其兌,閉其門】在《老子》帛書中寫做:塞其悶,閉其門。

【悶】本意是懣(mèn),指因志氣不通,而引起心情煩懣。

【悶】比【兌】字,顯然更為明確,指的就是,因為慾望不能實現而心情煩懣。

【門】本意是聞,指內外可相聞,往來可相通。從字形上看,【門】比【悶】還少了一顆心,顯然是指把慾望拿走還不夠,還要關閉與外界往來的大門,從而實現: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老子的這句話,還需要結合全文來理解。帛書本章全文如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

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謂襲常。

這段話,最為關鍵之處,其實正在於開頭的兩個字——【天下】!

何謂【天下】?《老子》有云:

1、夫天下,神器也,非可為者也。

2、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3、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可見,在《老子》中,【天下】是對人類社會所屬世界的總稱。簡而言之,就是人類社會。

而把【天下】解讀為天地萬物,則未得《老子》之本意也。

明確了【天下】即人類社會,那麼本章就有了基本的立足點。後文所有的【其】也均指代【天下】。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人類社會的形成,自有起始;這個起始,可以作為人類社會誕生和發展的本源。

那麼,人類社會是怎麼形成的呢?

人類社會的形成,起始於原始社會,它與動物社會的根本不同之處在於:人類的個體能力,極為弱小,而人類的慾望,卻無比強大!

極弱的能力,與極強的慾望,這個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石。

這個矛盾,處理不好,則天怨人怒,謂之天下無道。

這個矛盾,處理的好,則螺旋上升,謂之天下有道。

這個矛盾,永恆存在,也正因為如此,人類社會才得以誕生和持續發展。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

既然獲得了人類社會之所以誕生的原因、過程與歷史,那麼就能夠以此而獲知人類社會的將來。

因為人類個體的弱小,所以必須相互依靠,相互依存,相互依偎,人類才能在天地間生活。

因為人類慾望的強大,所以必須建立組織,建立政權,建立領袖,人類才能在慾望中存活。

因為人類的體格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崇拜強者;

因為人類的意識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創造知識;

因為人類的精神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產生宗教;

因為人類的道德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追求仁義;

因為人類的能量弱小,而慾望強大,所以人類發明科技。

所以,人類社會的將來,依然是這個矛盾的結果。

【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沒】全入於水也。所以,【沒身】既有隱身之意,也有投身之意。

知道了人類社會的過去與將來,復守於人類社會的基石(個體的弱小與慾望的強大),那麼:

天下有道之時,投身入世,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天下無道之時,隱身出世,也不會有什麼危險。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

【悶】志氣不通而心生煩懣,可引申為暫時無法實現的慾望。

【堇】堇草,一種草藥,可以迅速止血,古文多用做比喻少。

《老子》帛書中,還有【綿綿呵若存,用之不堇】【上士聞之,堇而行之】的用法,都是【少】的意思。

所以這段話的意思是:當天下無道之時,隔絕人類社會的奢欲,關閉人類社會的進階之門,則終身不致短缺。

【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

【啟】不但有開啟的意思,還有教育與啟蒙的深意。

【棘】荊棘,艱難困頓之意也。

當天下有道之時,啟蒙人類社會的同欲,共濟人類社會的事業,則終身不致困頓。(《左傳》中有【聖人與眾同欲,是以濟事】之語,可與之相互參照)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

古往今來,人類社會不過是能力弱小和慾望強大之間,產生矛盾的結果。

而人類的注意力始終被自身強大的慾望所左右,而卻幾乎無視自身的絕對弱小。所以,痛苦和毀滅,成為了人類社會的永恆主題。

所以,當認識到人類自身的弱小,承認人類自身的弱小,不掩飾人類自身的弱小,這,叫做明。明,可以明哲保身,可以照臨四方,可以超脫人類社會的痛苦和毀滅。

意識到人類的弱小,並且能夠永遠守住這個根本,用柔自勝,人類才能不斷進步,才能不斷由弱到強。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謂襲常】

【毋道】原本存在而又失去,叫做毋(比如脛毋毛)。毋道,喪失大道。(通行本寫做【遺道】)

【身央】央,為中,為半。身央,可與上文【終身】對應,終身之半也。(通行本寫做【身殃】)

人類社會,能夠正確處理人類能力弱小與慾望強大的矛盾,則能夠用之以取得和平與進步,人類因此得以發展,得以發揮光彩。

人類社會,在發展的同時,始終要復歸於人類社會的基本認識——人類能力的弱小與慾望的強大,構建了人類社會的基石與永恆矛盾。否則,就會喪失大道,身死半途。

這些,就叫做承襲常道了。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以當今世界而言,全球化正在發生逆流。美國要回歸於自身,要隔絕自身的奢欲,同時,關閉國門,並在世界各國之間樹立藩籬,美國之所以這樣做,正是要解決自身的短缺問題。

而這正是【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的道理。

在這種形勢下,中國卻正在做【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的工作,想要啟蒙天下之共欲,倡導路帶建設,意圖與各國同舟共濟,要解決的是自身的困頓問題。

那麼,這兩種對於世界潮流,截然相反的作風,究竟誰會是最後的贏家呢?

答案顯然是:見小守柔,用光復明,失道者身殃。

誰能見小?誰能認識自身的弱點,承認自身的弱點,不掩蓋自身的弱點?

誰能守柔?誰能守持自身的軟實力,用好自身的軟實力,不貿然乘剛用武?

誰能用其光?誰能使人類社會得以發展?

誰能復歸於明?誰能使人類社會復歸於人類的基本認識?

誰能堅守這承襲萬載,永不改變的常道,誰就是最後的贏家!

=====================

全文完

=====================

歡迎點擊作者(葉培盛)頭像,進入作者頭條號,點擊關注按鈕,訂閱獲取每日最新文章!

精彩好文不容錯過!感謝您的關注、打賞、評論、及轉發。


《道德經》的著述和翻譯,自古以來就很多,即以近現代學者的譯本為例,我手頭有四個,僅中華書局出版的就有三個,分別是:1984年版 《老子校釋》 朱***撰;2008年版 《老子道德經校釋》 樓***(校釋);2014年版 《老子》湯***(譯註);另外一本是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老子他說》南懷瑾(著述)。嚴格來說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是著述,不屬於譯本,因為他對經文是以「釋義」為主,沒有嚴格的按照字詞進行對等翻譯。初習《道德經》者,估計大多會以近現代學者的譯本為參考。

題目的問題出自《道德經》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翻開上述幾種譯本,「兌」的解釋如下:

1984年版 朱***(撰) 列舉了注本上的各種解釋 兌:(高誘注)耳目口鼻也; (易 . 說卦)兌,為口; (河上注)兌,目也;(廣雅 釋室):兌,通「隧」,道也。

2008年版 樓***(校釋) 兌:古通「隧」,道也。

2014年版 湯***等(譯註) 兌:口,出口。

2005年版 南懷瑾 (著述) 「兌」是《易經》上的卦名,....在人體是嘴巴,是有漏洞有缺口的地方。老子說打坐修道的時候,嘴巴閉起來,不要講話。人身上不止一個缺口,共有九個缺口、漏洞,所以全身都要把它嚴密關閉起來,就是不要漏氣的意思。

上述幾種解釋,哪一個會讓你覺得正確或合適呢?一般有三種類型:

第一:如果你是學者,沒有接觸或修鍊過道家的氣功,僅僅從字句方面考證,估計上述幾種解釋,各有根源,但會偏向世俗方面的解釋,如2014年版 湯***等(譯註)在題解里講的:「兌、門乃是通向世俗功名的門徑,不必如各家所解,附會為實指耳目口鼻等感官嗜欲的孔竅」。

第二:如果你初步修鍊過道家的養生功或靜坐,你會偏向於「口」或「目」,因為道家養生功一般要求「閉口」、「閉目」、「觀息」。這也是《道德經》第十章中所講的:「專氣致柔」,修道之法。在初步階段,雖然你在靜坐,但耳朵還能聽到外界的聲音,鼻子還會聞道外界異樣的氣味。

第三:如果你靜坐到了很深的程度,達到「念止」,乃至「忘我」的境界,耳鼻口舌等刺激的傳輸已經完全被「隔絕」或「阻止」了,你會偏向於「耳目口鼻」等身之七竅或九竅的解釋。這時你就能理解《道德經》第十章中所講的:「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的涵義了。

《道德經》除了講述「何為道」之外,還告訴了我們修道的方法、境界,所以道教把老子奉為鼻祖、太上老君,而如果完全沒有修行經歷的學者,「以字解義」來解釋經文,很容易造成如盲人一樣「抓住大象的耳朵,大聲告訴人們,大象與蒲扇是一樣」的....。

(上述提及譯本,為方便區別之需要,均非針對譯者個人,請諒解。另《道德經》的完整譯本,我已經放在公眾號:國學漫讀 之「道家經典」,有興趣可以完整閱讀)


耳與耳,關係?一模一樣,耳是大腦,頭腦,電腦,大門與門戶,凡是聽進出去的,輸進去的,想進去的,用進去的,溶進去的,教進去的,學進去的,灌進去的,叫進去的,打進去的,必須百份之三百,是真實性的話題與東西,而且,經得起驗證,考證,法證與兌現自己,字已,治已身上的大腦身上的系統上來,,,否則!天地間,所聽,所聞,所學,沒有兌現,實現,體現出來,到是自以圍事,自作自受,亂其耳亂其目,亂其身,亂其心,亂其性,亂其人,,,耳,聽,多,了,假話,鬼話,笑話,閑話,廢話,甜言密語的話,富有希望的神話,鬼話,人耳朵就失聰,失明,失靈,耳門關,耳朵關,自然性自我塞死,堵死了,整死了,人話所不進去大腦與良心,,鬼話,廢話,完全接受,毫無防備,防範,意識,警覺性,警惕性,慘遭敵人的攻擊,詐騙與傷害,,,耳門,耳語,耳通,耳心,耳言,聽進去的東西,一定要,實現與兌現,,,才叫,耳,兌,,兌,耳,關係。由如!!!現實銀行與保險關係,,,不是這樣,你的耳朵,也會終生殘廢,被人利用與詵腦關係,,道,者,,清靜無心,方能,靈聽天外之物與聲音,辯之真假,錯覺與虛妄,貪婪之濁氣與心態和關係。


此句取自老子52章: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襲常。

母為道、子為德,道生德、道德。什麼是格物致知、天人合一後生的道德言行?「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即無為。如果違背道德,「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即有為。兌、門皆為口,開口、開竅之意。一開竅就死了,為什麼?莊子的解讀就是更誇張的混沌故事: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並不是混沌死了——混沌一開竅變聰明就不再(對人)無為而欲有為(大有作為)了——而是人類隨著開發民智、建功立業,自然之道就(在人的意識形態中)死了。


老子的心思不要猜。

《老子》的書在他不知所蹤幾百年後,由於內容高深莫測,被魏晉南北朝時的學者稱為"玄學",且玄之又玄。5000文的《道德經》引無數文人墨客競折腰,紛紛註疏,有些似乎一語點破玄機,還有的則更加雲山霧罩,摸不清頭腦。

其實,老子的在面對社會變革時期的基本觀點是消極的。他主張"絕學無憂,復歸於嬰兒"。這裡的"兌"和"門"指的是人的"七竅",意思就是不要接受新的信息,新的思想,回歸自然無為的狀態,最好回到嬰兒狀態,因為"物壯則老","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動"。


漢墓出土的"玉塞"(玉兌)

中國文化中自古就有"七竅"之說,即1、目2、鼻3、舌4、口5、耳6、肛門7、尿道。人的頭部也有七竅,即雙目,雙耳,雙鼻孔,口。古人認為人死了,靈魂尚在,所以下葬時要將人體或頭上的這些孔(竅)塞住,免得靈魂出竅,四處遊盪,沒了歸宿。

老子的"兌"和"門"就是人與外界溝通接觸的器官,堵塞起來,無為而無不為,順其自然就好。


這是老子介紹修鍊的一個基本法門,兌指兌卦之象,先秦時人們對八卦的卦象都了解,兌為口、離為眼、坎為耳、艮為鼻,又如嘴上端、人中穴下面有一個穴位就叫兌端也取兌為口之象,塞其兌即塞其口,閉其門之門為肛門。那麼,為什麼要塞其口閉其門呢?這裡就要說到任督二脈,道家修鍊在築基階段時就要打通任督二脈,即氣要貫通任督二脈,氣要通就得先把任督二脈接起來,怎麼接呢?一是閉口,舌抵上齶,將督脈的水溝、兌端和任脈的承漿連在一起;二是閉肛,閉肛即提肛,是將任脈的會陰和督脈的長強連起來,這樣任督二脈就形成一個物理閉合迴路,塞其兌閉其門要貫穿於道家整個修練過程。老子要人們修練就是要人法天、地、道和自然,不了解道家修鍊之法就不能準確理解道德經。


這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習常。應釋為,萬物都有其規律和產生的原因或條件。既然知道了其原因或條件,就能知道,推測出結果,從結果,也能反推測產生結果的條件和原因。凡事都是這個道理。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相當於,相知道房間里是什麼樣,而沒有進門,始終不得而知。明白了這個道理,就有助於了解該事物的前因後果,凡事,以小見大,以弱知強。例如,因為有光,才能看見東西。不要放過每個細節,這就是分析事物的方法!這裡兌,是道理的意思。門是原因,條件的意思。好在我感應強,否則真被繞彎了。


兌:孔竅;門:門徑。堵塞嗜欲的孔竅,關閉起嗜欲的門徑。

老子講「和」循序漸進。一是以和為事物的常態,即「知和曰常」。其次是「沖氣以為和」講事物矛盾雙方經過鬥爭而達到和諧。怎樣才能保持常態的和,包含了許多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老子看來,修養達到理想人格境界的聖人,能夠「知而不言」「塞兌」閉門」「挫銳」「解紛」「和光」同塵」。就是通曉事理的智者,不多說話,而到處說長道短的人不是智者。堵塞嗜欲的孔竅,關閉起嗜欲的門徑,挫去銳氣,解除紛爭,和平光耀,混同塵世。這是「和」達到的最完美境界:「玄同」。一切眾生心理,已經沒有了正念邪念之分。

老子希望人們提供自身素質,摒棄外物,藏起鋒芒,超凡脫俗,不分高低貴賤和利益,客觀公正的看待世界。天下便可以大治。


兌是八卦之一,指沼澤,這裡指慾望的孔穴,門是路徑通道的意思,整體文句是塞住慾望的孔穴閉上慾望的門徑就不會有煩惱的時候,如果開啟慾望之門就會增加繁雜的事件


推薦閱讀:

騎青牛入函谷老子姓李,怎麼對下聯?

TAG:老子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