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在漢中抵抗曹魏40年,為何到姜維手中一個月就丟了?


這個有多方面的原因,主要是魏蜀雙方的戰略方針都有所改變。

在魏延鎮守漢中的年代,曹操是奪取漢中之後主動走人的,當時的魏國是在實行戰略收縮的。為什麼?因為曹操這個時候圖謀代漢,內部不穩,荀彧、崔琰等名士,耿紀、金禕等漢朝遺老連番發動反對曹操的鬥爭,而劉備、孫權也趁此利好不斷的進攻,曹操在漢中、荊州、淮南三條防線上遭受劉備、孫權的輪番進攻,有所不支。

這個時候,漢中的地勢,從北方來看是交通不便,如果屯大軍在漢中,補給費力,且在群山之中,容易被分割包圍,不能策應東部戰線。從南方來看,則蜀道本來艱難,進出漢中雖難,但也不比蜀道更難,所以必須奪到手裡。

因為曹劉雙方對漢中的看法不同,所以爭奪漢中的決心也不同,最終以曹操主動退卻收場,劉備奪取了漢中。此後曹操對西部戰線採取守勢,在中部荊州戰線做掉了關羽,所以這時魏延哪怕守衛的部隊不多,曹軍也不會大舉進攻漢中,自然守得住了。

後來諸葛亮北伐時代,魏國貫徹西守東攻的戰略方針,西部戰線勉力招架,自然也不會去攻打漢中。到諸葛亮死後,魏國曹爽有發動漢中戰役,但是受阻於蜀將王平,不得不退兵。

雖然這個時候魏國的方針變化了,開始進攻蜀漢了,但如果蜀漢的方針不變化,漢中還是很難攻下。魏延的防守策略是派兵佔住所有的山谷通道,避免把魏軍漏進漢中,但姜維認為這種辦法雖能守住漢中,卻不能獲利,不如把魏軍放進漢中,拉長他們的補給線,堅守漢中的漢、樂二城,等到魏軍不及發生危機以後再追殺,可以得到大勝,其實就是拿漢中當誘餌。另外從漢中守軍里勻出來的多餘的部隊也可以用來北伐。

但是當魏軍大舉伐蜀時,蜀漢已經人心盡失,魏軍人數眾多,殺入漢中後圍住漢樂二城,繼續南下。這樣漢中就是去了誘餌作用,全部被魏軍奪取。然後在此基礎上,鄧艾得以偷渡陰平,滅亡蜀漢。


正所謂時也,運也。蜀漢以實力較弱的一方能在漢中抵抗曹操40年,既有雙方人力財力等實力消長有關,也與兩國國內情勢密不可分。

其一,相持初期,蜀漢因初建國,勵精圖治,有強烈的危機和憂患意識。作為領頭人的劉備在戰略目標上以恢復漢室為己任,因長期受曹魏政權追趕壓迫,認識比較清醒,以守勢為主,恢復百姓生計,積蓄力量,徐圖進取。此時文有諸葛,法正,李嚴等人儘力輔佐,武有關張趙馬黃魏等人全力守備,所以即使曹魏來攻,也沒有什麼機會。

其二,相持中期,雖因劉備伐吳元氣大傷,但諸葛亮因能全力施展才華,經過多年休生養息並外結東吳戰略得當,所以實力有所恢復,武將中雖關張黃已不在,但魏延,趙雲,馬操尚存,張苞,關興,王平也都可用。此時曹操政權內部爭鬥加劇,曹操,曹丕死後,曹休,曹真等曹氏皇族和權臣司馬氏之間明爭暗鬥,一定程度上掣肘了對外的攻勢。但曹真等人志大才疏,曹氏第三代繼承人缺乏進取,耽於享樂。所以,諸葛亮看準它們內部問題主動進攻,試圖恢復中原六出祁山,故此時表面看起來是蜀漢佔了上風。

其三,雖然蜀漢採取一定的攻勢,但就兩國國力而言,蜀漢完全是剛吃飽了肚子就想擴張,基礎很不牢靠,很多隱患,危險都被強大的戰爭動原掩蓋或說被孔明的雄才大略擺平了。而反觀曹魏陣營,地處中原,地勢廣大,政權穩固,人才鼎盛,雖曹三代又些驕奢,但尚在可控範圍,國力並沒有太多消耗。倘此時蜀漢能自我休養以守為主,觀釁而動,或許曹魏貴族和司馬氏之斗會是另一結果。而因為蜀漢相攻,魏政權不得以而起用司馬懿,遂使司馬氏做大,並埋下統一蜀漢的伏筆。

其四,就魏延和姜維而言,在謀略上姜維肯定要超出魏延,否則以諸葛亮之能,斷不會選擇他。但姜維北伐時蜀漢國力已不堪,姜本身威望又不足以服眾。此時只宜固守,而姜為報諸葛知遇之恩,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也是一種天意吧,再遇上鍾會,鄧艾這樣的勇將良將。所以不敗是偶然的,失敗卻是必然的。

以上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拍磚。


你要清楚三點:1 魏延做漢中太守哪有40年?劉備219年才正式拿下漢中!

2 223年,劉備死後,諸葛亮主大權就在開始籌備他的北伐計劃,漢中大開發正式開始!227年,諸葛亮直接屯軍漢中,把政治軍事行政處也是設立於漢中的!諸葛亮常年也是待在漢中而非成都,漢中才是蜀國的軍事中心!

3 諸葛亮死,劉禪親政蜀國再沒丞相一職,姜維只是大將軍,軍權只局限於五萬左右而已,在行政權力上還處處受到制約,甚至還因為黃皓等小人而屯田避禍!也就是說,姜維時期的政治處境,權力大小和蜀國政治結構比諸葛亮時期有天壤之別!


姜維改變了防守策略。

漢中守將是魏延,再是王平,再是姜維

魏延注重外圍防禦,里外結合。

王平守漢中時使用和魏延同樣的方法。

姜維守漢中則撤掉了外圍防禦,主力全部回縮。唇亡齒寒,沒有外圍,不好打


魏延守漢中時,是蜀漢正輝煌的時候。無論內政還是外交都是最佳的狀態。無論曹魏還是孫吳都不敢輕易行動。而姜維守漢中時情況可為是一團糟。內有黃浩弄權,外無良將相媛。正所為獨木難撐天。就是誰也挽回不了這個破局面了


證明諸葛亮是對的,王業不偏安,臣在可保幾十年。臣不在難呀!這已經證實了孔明的憂患意識是多麼遠有遠見的…。國力是一方面因素,另一方面是人才與內部矛盾的主要原因。證明諸葛亮不是渣的,也不是被神話了,而在蜀中有中流抵柱的作用…。


提問有問題,劉備在219年才拿下漢中,魏延建興三年(225左右)隨諸葛亮南方平叛,建興五年(227)年又隨諸葛亮北伐曹魏,諸葛亮234年病逝,魏延隨後被殺,什麼時候魏延抵抗曹魏40年。姜維243年左右北伐,到263年蜀國滅亡,怎麼一個月就丟了漢中了。


40年?劉備219年得漢中,到234年魏延死,就算他一直守漢中,也不過15年。更何況諸葛亮227起開始北伐,經常自己駐漢中,魏延撐死守了10年而已。姜維253年掌權,到263年蜀亡,也是10年,怎麼能看出誰好誰差來?


魏延作為漢中太守時蜀國勢力正盛,偏偏曹操老家不斷有人跳反,實力收縮鞏固後方去了。如果說漢中丟了姜維要付一點責任,那這責任也應該是由諸葛亮來負,因為魏延守漢中是以防禦為主,而諸葛亮和姜維卻主張進攻。在姜維接手蜀漢大旗時,蜀國已經是日薄西山了,這個時候兵力消耗殆盡,漢中失手也是沒辦法的事


劉備公元219年獲得漢中,魏延公元234年被殺,前後15年,神提問「魏延在漢中抵抗了曹魏40年」,666……


推薦閱讀:

為什麼三國,春秋戰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分裂的地緣政治在中國不能穩定?
三國演義里的曲阿小將最有可能是誰?
關羽在襄樊之戰中的部署是否存在戰略失誤?如果存在,那劉備在取漢中後該怎麼辦?
袁紹只是太守,怎麼推為盟主,而其他牧或者刺史都不是盟主啊。按理太守不就是市長級的,而州牧可是省長啊?
諸葛亮死後,司馬懿為何終生不敢伐蜀?

TAG:三國 | 姜維 | 魏延 | 漢中 | 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