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每年有 80 萬的醫學生畢業,然而成為醫生的只有 2.2 萬」?


我發現類似問題快成了「月經帖」了,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來問:「為什麼每年畢業這麼多醫學生都不做醫生了?」「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學醫了?」「為什麼每年醫學生選擇做醫生的比例越來越低了?」諸如此類。而且馬上要高考了,估計類似問題又會多起來了。

這些問題其實不是在提問,或者說提問的人其實是有答案的,無非就是想表達:「你看看吧,這麼差的醫療環境,你們再不對我們好一點,照這樣下去,就沒人做醫生啦!」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下面,我就用數據來終結這樣的提問。以後誰再問出這樣的問題,就讓他來看這個回答吧。

先說結論:醫學生畢業後,選擇做醫生的比例並沒有降低。

以下的所有數據來源,均來自2016年衛計委的統計年鑒。

在年鑒中,從1981年開始,就有了比較完整的執業醫師、畢業醫學生的數據。我做了下面的這些統計。

先看看每年中國的執業醫師數量(不含助理醫師)。

這是1981-2015年,中國醫生的數量,總體呈增長趨勢。其中2002年有個小的減少,是因為此前出台了執業醫師法,規定要通過執業醫師考試的人才能獲得執照。有相當一部分老醫生不符合執業醫師的要求,因此沒有獲得執業資格,所以那一年中國的醫生數較前一年有減少。但此後每年都在增加。

這張圖,是每年醫生增加的數量。我們看到2002年出現了一次負增長,此後,每年增加的醫生數量也呈上升趨勢。

按照執業醫師法,新增的執業醫師,絕大多數應該來自當年畢業的醫學生。所以,我們看一下,每年新增醫生數量,和當年畢業的醫學生數量的比值,呈現怎樣的變化。

有兩點說明:

1. 上個世紀,大學(包括本科和專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比較少,所以有相當一部分的執業醫師是中專學歷。比如1994年醫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是47090人,但是新增的醫生數是52904人。因此在統計醫學畢業生時,包括了醫學專業的中專畢業生。執業醫師法之後,只統計大學及以上學歷的醫學專業畢業生。

2. 因為2002年發生了一次負增長,2003年有過一次補償性的增量。因此,統計的時候,2002和2003年就沒有統計進去,只統計了2004-2015年12年間的情況。為了作比較,又統計了1990-2001年的情況作為對照。

這是兩個12年中,新增醫生數/畢業醫學生數比值的波動情況,藍色是1990-2001年,紅色是2004-2015年,二者是在大體一致的範圍內波動。

這是這兩個12年中,這一比值變化的散點趨勢圖。上面的是1990-2001年,下面的是2004-2015年。可以看到前面的12年中,比值略有下降;而2004-2015年這12年,這一比值則保持穩定。並沒有出現醫學生畢業之後做醫生的比例下降的情況。

那麼除了醫生數量之外,醫學生的數量有沒有變化呢?

這是1981-2015年,大學畢業生中,醫學生的佔比。可以看到,除了八十年代有過大的波動之外,進入21世紀之後,這個比值穩中有升——更多的人選擇了醫學專業。

這是1981-2015年,研究生畢業生中,醫學生的佔比,其中有幾年缺少數據,因此顯示為0。不過就有數據的這些年來看,這個比例也是一直穩定的。

可以說,對於學生來說,醫學專業的吸引力,也沒有下降。

數據統計說完了,最後再啰嗦兩句。

我相信,發出那些提問的人,大多數是年輕醫生,更大可能是沒畢業的醫學生。他們被自己的帶教老師,或者上級醫生的抱怨所充斥,失去了獨立判斷的能力。要知道,那些抱怨的醫生,不過是出於職業倦怠而發發牢騷;不單是醫生,各行各業都是如此。剛入行或者即將入行的新人,不要被這樣抱怨帶偏了。

現在醫療環境好嗎?當然不好,我甚至都認為是沒法再差了。這話都說了10多年了,和我做醫學生的時候相比,抱怨的內容都沒什麼新花樣。但是,又能怎樣?上層決策者們,他們不會聽某個從業人員的抱怨,就做出決策;更不會被知乎上這樣的提問「點醒」。他們是要看數據的。當他們看到的數據,是像上面這樣的平穩發展,那麼大規模劇變改革的動力在哪裡呢?你們一個個口口聲聲說不要做醫生了,「將來孩子學醫就打斷他的腿」。但是數據告訴我:醫學生的比例沒有減少;醫學生畢業後做醫生的比例沒有減少;醫生的增長情況,也沒有減少。或許,某些局部會出現小的問題,比如兒科醫生少了點,那麼就做小修小補就行了,大的基本面並沒有什麼問題 。

所以,如果你真的受夠了這樣的醫療環境,那麼不要動嘴,用行動說話;如果你只是想發泄一下,甚至只是希望用別人的行動,帶來自己未來環境的改善,那麼就呵呵了。

最後回答問題:為什麼這麼多的畢業生,但是新增醫生的人數還那麼少?最大的原因是——執業醫師考試!當然不能讓所有畢業生都那麼輕鬆的做醫生了,人命關天的事情,當然要設門檻了。執業醫師考試通過率擺在那呢。

要說起來,每年畢業法學生那麼多,只有很少人作律師;每年也只有很少人做注會,做建築師,不都是因為相關執業證書沒那麼容易考嗎?

所以,考慮清楚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歡醫生這個職業,是不是真的想要做個醫生。想好之後,付諸行動,而不是去問這樣的問題。


「 470 萬醫學生畢業,只有 75 萬從醫」?這項 The Lancet 研究不準確

首先是這個。

470 萬醫學生畢業,而醫生總數僅增加 75 萬

然後是這個。


看到這個問題嘆了口氣,想起兩年前曾經回答過一位高三學生家長同樣的問題,所以忍不住答一下。

首先,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

首先聲明,我的回答只看國家的統計數據,資料來源為中國統計年鑒、教育部統計年鑒和衛計委統計年鑒,我個人相信這些數據的正確性。

那麼我們看看下面的數據:

首先說說醫生的數量,根據衛計委2016統計年鑒,2015年和2014年,中國的執業醫師數量分別是2508408和2374917,執業助理醫師分別為3039135和2892518,分別增加了133491和146617,總計增加了280108人,也就是2015年一年中,執業醫師和助理醫師增加了將近30萬人(這些數字是各級醫院增加人數總和,所以個人以為是實際增加人數)。

接下來,我們再看看醫學類畢業生人數,根據教育部統計年鑒上的數據,2015年的基本信息如下:

醫學類研究生:62602

醫學類本科生:223917

醫學類專科生:342616

醫學類成人本科:193779

醫學類成人專科:212084

醫學類網路本科:55401

醫學類網路專科:50079

醫學類中等職業:460809

總數加起來的話可不止80萬,基本上是要翻倍了。但是……我統計的時候,是忽略掉成人、網路和中等職業這些的。根據2014版執業醫師報名規定,我覺得他們有資格參加考試的人並不是很多(即使有資格,很多也限定在農村或基層就業),應該是以護理等專業為主(比如中職)。那麼只統計前三項數字是629135,60萬多一些,和題主80萬的數量差距不小啊!

而且……

就是這60萬的數據,和未來能當醫生的有多大關係?

簡單來說,我們應當把這些數據分為兩類,一類是研究生和本科生,因為他們工作一年是可以直接考執業醫師的,一類是專科生,他們考的是助理醫師。

那麼數據的結果是,年畢業人數不到29萬的研究生和本科生,誕生了超過13萬的執業醫師,而畢業34萬的專科生,誕生了14萬多的助理醫師。

當然,這個結果是不考慮任何其他影響因素的,比如說執業醫師資格考試的通過率相對比較低,每年報考的人數中有很多都是往年沒考過的,再比如說很多學生畢業一年不到就已經轉行的等等。但是同時必須看到的是,每年這60萬醫學類畢業生,真的就是全部能報考執業醫師的?

當然不可能!

比如說在專科生中佔據了相當大比例的護理畢業生,別說各大醫學院的高職學院和醫學專科學校的護理學院,就是普通綜合性高職院校的護理學院,招生量動輒都是七八百上千,每年畢業的總人數相當的龐大!她們可是考不了執業醫師的,而在本科和研究生畢業人數裡面,基礎醫學、檢驗、護理等專業的人數也不算少吧?這些專業多數已經不能報考了。

算下來的話,每年畢業60萬人,有資格考執業醫師的有多少?

沒耐心去查更多的資料,所以取個巧,隨機抽取了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中國醫科大學、濰坊醫學院、海南醫學院四所醫學院校,統計了他們的本科招生計劃,大致估計了一下能考執業醫師和不能考的醫學類專業學生比例。同濟醫學院大致為1:1,中國醫科大學為2:1,濰坊醫學院為1:1.5,海南醫學院為1:3(因為很多是分省分專業出計劃,我懶得精確統計,所以這個數據不一定準確,歡迎大家去找數據)。樣本數量太小,不能代表全國醫學院校,但是結合自己讀醫學院時的數據,個人以為,其中臨床、口腔等專業的招生人數應該在一半,多也多不了多少。

也就是說,每年全國22萬左右的醫學類專業本科畢業生,其中有資格報考執業醫師的人數,應該也就是十萬多一些——這個數字,就算加上有資格報考的研究生們和專科生們(大家可以查詢醫專和本科高職專業,或者綜合高職院校醫學院,臨床不是主要專業),應該也不會超過25萬,和80萬的數字差距也太大了吧?

現在我們回頭看看題目上的數據,每年80萬醫學生……這個數字肯定是不準確的,尤其將它和醫師增加數量放在一起對比的時候,完全沒有意義。至於說後半段的2.2萬人,也不知道是從哪裡得來的,我覺得看了一笑就好了。

PS:

下面是各地區擁有的執業醫師數量(2015年)

其實在我看來,這恐怕才是大家感覺醫生數量少,總是無法滿足需要的原因。每千人口(城市)擁有執業醫師的數量,各省基本都是3-4,上海能到4.2,浙江能到4.4,但是我大北京則有6,僅次於青海!而且更別說全北京匯聚了軍隊、協和、北醫、首醫四大醫療系統,還有拚命想要展現存在感的清華,以及三博、和睦家等民營外資,基本都是中國醫療資源的精華,遠不是地方那些普通三甲能比的。


除了臨床醫學,還有其它專業,例如預防醫學,生物醫學工程,護理學,基礎醫學,放射醫學,衛生檢驗等等,如果大家都做醫生,恐怕沒人敢做病人^


故意誤導輿論,完全忽略了市場的調節作用。

大家也可以這麼想,每年中文系那麼多人畢業,有沒有十分之一的人成為作家啊?每年法學院畢業那麼多人,有沒有五分之一的畢業生當律師或者法官啊?

其實各大學大部分專業都這樣……人都去哪了呢?

靈活就業啊。

市場上那麼多行業,你一定要把畢業生局限起來,用輿論鎖死他們轉行的自由嗎?

從某種程度上看,大部分的社會問題都是經濟學問題。

醫學生畢業無法成為醫生,長此以往,確實於國於民皆是大危之兆,所以,我們更要重視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比如改革醫院管理體制、提高醫生收入、加強醫生人身安全保障,嚴查黑診所和無證行醫人員,嚴肅清理極個別的違法違規無德醫生。同時更要妥善處理醫療糾紛問題,探索建立更加「公正、公平、公開」的醫療糾紛仲裁機制,重塑白衣天使形象和公信力。


好多職業沒有對應的大學的專業,比如開玩笑的藍翔技校手機貼膜專業,但是像醫學這樣專業對口投入巨大而預期收益樂觀的畢業生不從事醫療工作無論放到哪個國家都是很可惜的。


首先,醫學生≠醫生

這個問題,應該要從多個方面來回答吧,簡明扼要來說

第一,是高考填報志願的時候

很多高考生在上學的時候,年紀小,學習壓力大,每天在課堂上束縛,其實自己很難決定以後的發展方向以及學什麼專業,大部分孩子都是在成績出來之後,父母為孩子選擇的就讀哪一門學校與專業。

從父母的角度來說,醫生這個工作,體面工資又高,比起其他一些很複雜的專業來說,學醫對於以後的發展來說,目標很明確,就是去醫院,所以有很多的父母為孩子選擇了學醫的道路。但實際,醫學生不等於以後就是醫生。

二是學習方面

其實好多孩子在上大學之後,發現自己可能並不適合學習醫學,但也已經無能為力,而無論是臨床醫學,還是醫學技術,這是一門很嚴謹又很複雜的學問,所以說醫學生比其他大學生上學的時間要長,很多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就已經放棄了。

三是實習方面

然而不只是幾年學上下來就可以當醫生的,醫生最重要的還有實習,書本上的知識一旦放到真人身上操作,又是要攻克的難關。書本上的內容是可以記住的,但面對患者心理和精神上的壓力又是另一種考驗。

四是醫院用人制度

這個要分兩方面,小城市總是想要高水平醫學人才,招聘學歷研究生往上,大城市不缺乏高水平人才需要技術操作性人員,而工資又達不到城市發展水平,生活比較困難,所以造成了很多人轉業。

五是醫患關係

這的的確確影響了很多人,我當時選專業的時候沒有選擇臨床,是因為我媽媽在醫院工作的時候見過太多因為醫患關係被無緣無故毆打,在門診大廳燒紙,去醫生家裡鬧,住在醫生家不走等事情。

特別是最近,患者砍死醫生的時候時有發生,很多高考的孩子因為這一點大批的選擇放棄學醫,我們家裝修的時候,刷牆阿姨的兒子馬上高考,他媽媽想讓他學醫,他不想學,問他為什麼,他說醫患關係太可怕了,他不敢。

這也一定會成為好多在校大學生的擔憂。

六是學什麼專業不一定幹什麼工作

這句話是人們經常說的,不單是醫生,其他專業也一樣,學醫也不僅僅只能當醫生,還可以從事醫學其他方面的工作,像疾控中心,生物科技公司,製藥公司等等,醫學也分很多個方面及專業,不能簡單的把醫學生就定義為以後一定會成為醫生,這就像是第一條說的,父母們以為學醫就是去醫院當醫生,實際是不對的。

另外大家有什麼其他的疑問,或者想學醫不知道選什麼專業也可以私信或者評論哦


另一種極端,悲哀


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


每天80萬,一年365日就有292000000醫學生畢業。


這也不是網遊練號,你做了牧師就能給人加血了。
醫生得去醫院工作才能做醫生,就業機會沒那麼多,自然就沒有那麼多醫生,有什麼不好理解的。你說的那個數據就是醫生這個工作每年能提供的工作崗位。
高中時候老師每天給你留五十張卷子,你只能做二十張,那三十張不就折了紙飛機或者擦屁股或者「忘帶了」嗎?


討論這種問題無意義。。

應該有多少就是有多少醫生。。


這已經很高了,那麼多人學數學,畢業後(並沒有多出多少數學家


真的無意義,其實大部分人讀的專業和工作都沒有關係。
有什麼大不了的?


醫院能僱傭的醫生數量,所謂編製是有限的。每年退休的人和補充的人數和增加的編製只有這一點。國家招生不是按照這個編製來的。我覺得我的答案是最直接的太帥氣了。


學校不硬也沒關係的醫生很難進醫院的。


關鍵不是醫生的數量。而是醫生的質量。。。。


先不說這篇調查的權威性。從自身制度上找點問題。

專業不對口的就業是很常見的,這大家都知道,但是我們難道不應該想辦法讓專業對口么???

醫學的專業知識學習是有難度的,且不說背熟那些枯燥的生理生化知識,就是在解剖室里忍受福爾馬林刺鼻的氣味還要認真記憶屍體標本上的五花八門的人體結構,這些學習的內容就超過了很多其他專業。

如果這樣的醫學畢業生,且不說碩士、博士,就算僅僅是本科生,就業之後無法成為醫生是非常可惜的。而且他們學習的醫學內容如果不從事醫療行業,許多專業都完全用不上了。因為醫學太專了,不像經濟、歷史、政治、文化,許多知識在以後的職業生涯中或多或少的能起到幫助。大多數醫學院里非常鼓勵認真學習知識,並非拓寬視野、與人交流、課外活動等,如果不從事醫學,很多辛苦完全白費了,而且在大學更難以積累到足夠的人脈、經歷或者是情商。


這個問題的內在原因其實不是醫學生沒辦法成為醫生,而是醫學生不願意成為醫生。

為什麼呢?用一句俗語解釋就是「搞不成,低不就」。畢業之後,想去大醫院門檻太高,淘汰率驚人;但是小醫院裡待遇和條件太差。於是乎,還不如讓家人幫忙給我找個銀行職員、國企辦公室、或者是銷售這樣的0門檻職業。扔掉5年的學習內容,找一個能在城市立足的體面工作即可。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


怎麼樣才能夠解決呢?很簡單,給醫學生提供選擇的權利。比如醫療資源平均發展,不要讓話語權全部都掌握在大醫院手上。不要再擴建病房了,不要打造那種巨無霸醫院。這樣的醫院只會造成壟斷,壓縮小醫院的生存空間,小醫院不得不淪為靠醫托才能掙錢的地方了。

就像馬雲說的,過去幾十年,所有的跨國貿易都掌握在少數幾家跨國企業中,而未來的貿易,應該有更多的中小企業參與進去。那麼如何參與?大企業掌握的資源太多了,中小企業不得不滾雪球一樣的被吃掉。只有阿里巴巴這樣的平台才給了他們生存的空間。

國家真的得為小醫院、小企業做點事。首都都已經不堪重負了,需要搞一個「千年大計,國家大事」的雄安新區。很多大醫院也已經到了尾大不掉的地步了。一個醫院成千上萬個醫生,普通醫生連院長是什麼樣子都沒見過。這樣龐大體制,很像有些政府部門。

只有到了,像美國一樣,各個級別醫院的規模和待遇都差不多,或者是差距不要那麼大的時候,才是最有力的發展條件。如果大型國企待遇好,可以壟斷壓榨中小企業,導致人才都到了大型國企,造成博士只能去坐櫃檯。這難道不是資源的嚴重浪費么?而許多中小企業,最需要發展決策和創新視野的部門,卻不得不找一些半路出家的野路子。


教育和就業不對接,不是好事,更不應該習以為常。這是教育資源的浪費,教育體制的嚴重問題。4年,5年的最好青春不是用來浪費的,或者說僅僅是掌握學習的方法,這些知識也應該學以致用。不然每天坐在教室感受,還不如去上知乎吧,或者去社會上闖闖來的更好。


因為80萬畢業生畢業後要讀研,讀博,規培,專培,找工作被拒,迷茫,困惑,自暴自棄,想死,考慮轉行,轉行無門,自我安慰,自我麻痹。。。。。國家統計局的大刀已經饑渴難耐,等不了你們那麼久了!


小夥子,每年大學畢業生才多少啊,十分之一都是醫學生啊……


推薦閱讀:

臨床診斷和鑒別診斷的區別是什麼?
醫學生感覺無從下手學習醫學書怎麼辦?
為什麼現在的醫生感覺都略微有些沒有耐心?
在中國做醫生有多好?
我是一名國防生,985大學,馬上大四畢業了,女朋友卻要分手,怎麼辦?

TAG:大學生 | 醫生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