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店與作者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作為一個出了20本單行本的小說作者,實話告訴你們什麼關係也沒有!
一個青年作者,憑著興趣和一點點天賦,用三年時間寫了本科幻小說。歷經坎坷,在毫無人脈的基礎上得以出版。
被告知新書上架的當天,他忐忑不安地來到新華書店,欣喜的在書架上發現了那兩本新書。他當前人生最大的夢想就是,第二天再來時,兩冊書能被人買走。
當然他並不清楚書店實際進貨了幾本,若是被買走了,是否會立即再放上新的。
在這段日子,青年人會去家附近的書店閑逛,甚至他會樂此不疲地去所有書店尋找自己的書。
如果原本有3本書在架上,當他看到少了一本就會非常高興。
然而,他發現公司附近的新華書店,一周過去了,書架上依然還是那兩本書,看上去似乎沒人動過。
忽然,來了兩個青少年讀者,他們當著他的面拿起了這本書。
青年人的心劇烈跳動起來,然而那拿起書的少年交流了兩句。
「這個好像挺好看。」
「封面太幼稚了,是給小孩子看的。」
書又被放了回去。如此又過了幾天。
兩個星期過去,青年作者忽然發現書架上的兩本書沒有了!他強壓住內心的激動,默默等待書店在未來某天會添上新書。
但是……又過了三天,他的書沒有再出現。
於是有一天……
青年作者不知哪裡來的勇氣,去詢問書店店員,那兩本書賣的如何?
店員略有點緊張地看著他,問:「你是出版社的?」
「是的。」作者硬著頭皮說。
「書在這裡。走得不太好。」店員從倉庫拿出兩本書。
就是那……兩本書……作者眼睛紅了,他問:「為什麼不放在外面?」
「因為沒人買,放了好久沒人買就入庫了。」
「可你入庫了,就更賣不掉了啊!」作者有些憤怒。
「但有太多新書了。」店員有些無所謂。
這是青年作者和心愛的書店發生的第一個故事。
作者愛書,所以上班之餘,每天會到這家書店看書。每天站著閱讀1小時雷打不動。
但因為這件事,作者和該書店的感情破裂了。
若干年後。
青年作者奮發圖強,終於躋身一流作者的行列,作品單本銷量達到5萬冊。
書商給他在書店打了廣告,這是他第一次擁有打書店廣告的權利,並被告知,家門口的新華書店也會有大幅廣告,所以那顆矜持的心再次洶湧澎湃。
但是家門口的書店,遲遲沒有放上廣告。
編輯表示,可以自己去書店問一下,畢竟你是暢銷作者啊。大神啊!
於是,青年作者厚著臉皮去到家門口的新華書店,詢問宣傳廣告的事。
他被帶去了書店辦公室,找到了渠道方的管理者。
「什麼書?」
「一本科幻懸疑。」
「哦。好像進貨不多啊。」
「上一冊賣的很好,有五六萬冊。」作者提醒說。
「那也不算很多啊。和某某的書不能比,還有某某書才叫發的好啊。」
「書商說,這裡已經安排了好了。」
「是的,海報是會有的。但是我們這裡只有5本。擺不起來啊。我們的書都是總店統一調撥的。」
「……好吧。」作者沒有再堅持。
雖然後來,青年作者在其他書店看到了廣告,甚至在總店看到了橫幅。 但他和家門口書店的關係已經回不去了。
三年又三年,青澀的小作者,成了真正的大神。
他坐在總店做簽售,看著四周排著長隊的粉絲,他心裡卻已經不激動了。
寫書是為了什麼?為了賣書嗎?
如果寫書並不單純是為了賣書,那麼作者和書店有什麼關係呢?
以上故事並非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書店和作者間的關係,就是小作坊手工藝者,與售賣店鋪的關係。
理論上,當中還隔著分銷商。
作者當然希望能和喜歡的書店關係密切一些,比如自己的書能夠第一時間到貨,到貨後能夠放在顯眼的位置,如果有機會和讀者面對面的交流當然是更好啦。
作者一度幻想自己是童話故事的主角,書店會張開雙臂呵護關懷自己。但書店重視的是銷量。
他們當然也會希望作者來店裡做活動,但大多數時候書店歡迎的是暢銷書,而不是作者。
這是冰冷的現實。
所以書店和作者之間,大多數時候沒有關係。
至少中國的書店是這樣的。
那些非常暢銷的作家,可能會定期接受書店邀請去做簽售。 但簽售前,和簽售後,他們也沒有更多的聯繫。
很少有書店工作人員,與作者保持長期固定聯絡的。
作為作者和書店的關係,與大多數普通讀者是一樣的。
當然每年有一些特殊的時間點,比如新書上架的時候,作者會去書店看看自己新書擺放的位置。
有一段時間,流行作者調整書架上自己的書擺放的位置。把它們從不起眼的地方,挪到熱銷的位置。
自己搬書有一個類似於做賊的心態,因為一些書店管理員特別在意別人動書架。
他一則會認為你是賊,二則非常介意你這個舉動,打擾了他日常的工作。
被挪過的書,最終會被放回原處。
其實讓作者,或者讀者幫忙換位置,其實是書商推廣不作為的結果。
如果書商在書店購買了相應的廣告位,作為新人作者,有時候會去各家書店看看位置是否顯眼合適。
作為作者,最害怕的是新書上架的時候,在書店找不到。或者新書上架兩周,最初看到書架上有幾本,之後仍舊還是那幾本。
這邊說讀者在書店看不到書,那邊說書店大規模退貨。
在當前的圖書形勢下,這種事是很多幾率發生的。
中國有那麼多書店,一萬冊書若是平均分,你想在一個書店裡擺幾本?
更何況現在大多數的圖書連一萬冊也印不到。
這種時候作者的心態,就像站街賣藝的,見到書架前來個人,就會希望他看看自己的書。
說實話,這很可憐。
現在有些獨立書店,會邀請作家去做講座。
在這種時候,作家和書店的關係會密切一些。
書店會派代表主持講座,而作家也許提前預備話題。這個話題多少要圍繞自己的作品展開。
作者的尊嚴也會有較好的維護,因為講座一般經過預熱,很少會有特別冷場的時候。
以上是作者認為自己和書店的關係,其實我很想看到書店工作人員寫的,書店和作者的關係。
有朋友提到網上書店的問題,的確現在網上買書已經成了風氣。在書店買書的,只有沒有網銀的學生,以及不會網購的老人。但其實,書仍有一大部分銷量來自實體店。
而網上書店的利弊,我只說一句。網上書店的話,如果你不知道具體書名或者不去查具體作者。基本上只能看到他想讓你看到的書了。
這個世界已經被排行榜和廣告控制了。
淘書的樂趣還是在線下。
我們在這裡說的是作家和書店的關係,我默認為就是談「作家這個身份和實體店的關係」了。
作家當然大多數都是愛書的人,【包括大多數網紅作家在內】,其本身也當然是讀者。作為讀者我愛實體書店多過愛網店,但出於經濟考量,仍舊是在網上買書。
實體書店現在對讀者來說,有點像圖書館閱覽室的功能,休息日去書店看看,你們就會了解。尤其是去兒童書那一塊……
至於說實體書店現在大部分營業額都是來自非圖書,這其實挺遺憾的。
正在看《孤獨小說家》,這本書似乎能一定程度上回答這個問題
不賣我書的書店,都不是好書店。
嗯!一定是這麼回事。
托爾斯泰的書和郭敬明的書擺在一起的關係,都是讓人買的的貨物。
看前面大家的回答,其實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作家與書店並沒有什麼關係,出版社才是兩者之間的紐帶。作家寫書,出版社量產,書店銷售。但是你會發現作家會舉辦見面會,簽售會,講座之類的,這就是靠出版社在中間聯繫和協調才促成的,有點類似電影明星為新上映的電影跑通告一樣,都是為了刺激消費,打響知名度。
有你書的書店才和你有關係,不然一毛錢的關係都沒有。
商場與專櫃品牌代言人的關係。
應該是作者沒名氣時巴結書店,反之書店巴結他
書店和作者之間,應該還有個出版社吧,作者應該和出版社之間的關係更緊密些
你個流水線工人和一個一線銷售店鋪有啥關係?
書店應該是作者宣傳出售自己作品的載體
我現在高中,哈哈
言歸正傳
話說現在真的讀的書還不如小學的時候多了,當然是課外書啦!發現中學時期除了教科書就沒啥了,真有空時也就溫習一下愛的教育和四大名著了。。哎,說實話好多閱讀文字的時間都跑到屏幕上了,書也就是傳承和傳播文化的一種方式了。大家也說一下自己的見解吧
書店就像一條寬鬆肥大的褲子,作者就是這條褲子的腰帶。
你和你家小孩上的幼兒園之間的關係
作者:我們只生產
書店:我們只搬運
讀者與經銷商的關係
影院和導演的關係。
一直都在讀的路上
出版社付稿費給作家 出版社印的書給書店銷售 出版社獲得提成填補稿費的支出 並打響自己的名號所以說 書店在和作家並無直接的利益關係 算是作家的書的代銷點和傳播者
這個的話,雖然跟這個產業鏈沒什麼了解的我沒什麼資格回答,但是有幾點旁觀者的感覺想說一說。
作者本身寫書的過程的確是跟書店沒什麼關係,但是,就好像現在中小學的書攤上,出現的越來越多的東野圭吾先生的作品,因為有這些人在宣傳,越來越多的人知道這個作家,從而對這個作家的小說的需求就會更好,增加了他的粉絲,對作家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激勵吧。書店對待一本書的態度,如果說經營者覺得這本書不太好,把它放在貨架里最不起眼的地方,如果包括網路上的書店的話,我覺得對作者來說,就會減少被人知曉的機會吧。
以上純屬個人意見,我只是覺得書店就是一個絲帶吧,把作者和粉絲自己世界聯繫起來的絲帶,這樣的感覺。
推薦閱讀:
※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在世界文學史上的真實地位?
※有哪些值得一看的作家手稿?
※想了解日本文學,先從什麼作家的什麼作品看起?
※寫出了《青蛇》、《胭脂扣》等驚艷作品的李碧華是怎樣的一個作家?她有怎樣的個人經歷?
※如何評價資中筠和章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