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電影《你好,瘋子!》?

饒曉志導演第一部電影作品。


昨天趕著下線把電影看了,沒有看過話劇,只從電影的一些地方來寫

《你好,瘋子》:先鋒電影在中國的本土化

先鋒電影運動,在戰前風靡了整個歐洲,其中過於現代化的影片主旨如今已經被時代淘汰,但是在裡面起了主要作用的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現在已經融入了世界藝術的創作範圍。如今不太容易找到純粹的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作品,但是這兩種藝術手法和創作模式早已如同呼吸一般融入了現代的藝術作品的創作中,這股創作風潮也蔓延到東方,在中國掀起一場電影的盛宴。

早在2016上半年,一部表現主義風格突出的《路邊野餐》贏得了觀眾的眼球,也讓電影人發現了觀眾的對於這一類風格的包容和喜愛。到了年末,一部《你好,瘋子》又帶來了表現主義和象徵主義的盛宴。

《你好,瘋子》講述了七個不同的人被關進一個精神病院的故事,在這個精神病院裡面,他們竭盡所能表現自己沒有瘋,從而引出了一幕幕鬧劇。而在這些鬧劇中,細微之處卻是充斥著大量的優秀的細節,在這一系列細節的帶動下,電影所要表現的東西,也能夠展現地非常充分。

精神分析的細節

表現主義擅長利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來表現人內心的情緒波動,畫面的歪曲變形甚至損毀,都是來源於主人公的內心的波動。在這部《你好,瘋子》裡面,各種地方的細節也是有精神分析和心理學依據來進行支撐。

(表現主義經典電影《卡里加里博士》,也是描寫一個精神病院中瘋狂的故事)

在這部電影當中,除了安希和醫生以外,其他的角色其實是有些微的撕裂的。比如司機楊師傅,本性暴戾,對人的仇視也很重。可是他破壞了馬睿的鎖從那個封鎖瘋子的地方出來的時候,他卻接受了馬睿、醫生和歷史老師的建議,表現出來一種服從。

在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當中,夢中所有人的做法其實和做夢的那個人的思維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雖然精神分裂不是夢境,可是每個人格都是依存於主人格的,因為他們是從主人格的精神中產生出來的。在這裡,主人格安希表現了極大的害怕,她的強烈的心理影響了楊師傅的行為,讓他可以向眾人道歉,情緒一度變得友善。

除了楊師傅以外,其他很多人的行為也和安希有著若即若離的聯繫。比如在安希發現李正要失手殺掉歷史老師的時候,她急切地表現出要救下歷史老師的願望,這個時候楊師傅也衝上去拉開李正救下歷史老師。這些人的行為與他們本人的性格都有些微妙地剝離,但是卻和安希的想法聯繫在一起,回想起來,也是暗示了這個故事是一個精神分裂的人的內心自己的戲。

同樣的,安希的情緒還融入進了所有人的生活習慣中。在所有人回憶起自己是如何來到這個地方的時候,莉莉的回想中她是剛剛洗完澡想要推門出去卻發現門被堵住了,這個時候門外面的標籤是「推」,也就是說,如果莉莉想要出門,需要把門拉開,可是她只是不停地推門,導致卡在門上的毛巾被越擰越緊,最後徹底把門堵上。同樣的錯誤還在於楊師傅在樓上那個小門前,摁下手柄然後使勁推門卻推不開,而馬睿走過去把門拉開了。

這種錯誤雖然出現的概率不低,但是不會高到這麼個程度。這一個隱秘的暗示,其實也來源於安希,也許是她本人就有一種非得推門的習慣,也許是她拒絕對人敞開自己的內心的大門。不過觀眾不得而知,但是不難得出,安希的生活行為融入了其他人格的習慣中,這同樣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內容,主體的習慣會影響到夢境和潛意識中出現的其他忍或者物。

到了最後,那扇精神病院的大門,也是被拉開的。而一開始,所有人都是用力去推那扇大門。

除此之外,還有安希歐洲風格畫和她的頻頻祈禱暗示著她對於歐洲文化的喜愛,所以精神病院也是一個蒸汽朋克的建築;最後安希知道真相,精神病院開始扭曲和碎裂,暗示著她和這七個人格之間的決裂,也暗示了她的精神世界的破碎……大量的細節充斥在情節中,給結尾的鋪墊謹慎而又厚重,不得不說一句製作人的用心。

寓言化的象徵

比起表現來,象徵主義可能被應用地更加嫻熟和突出。

這七個人,恰到好處的,代表了社會上的七中不同的階層,也是具有代表性的職業,但這七個人被關在同一個地方的時候,一個小小的社會也就形成了。有意思的是,這個社會在發展的過程中,也代表了人類社會發展的某種規律(而老師蕭乃恩正好是教人類歷史的)。

在病房這個小社會初步形成的時候,李正用他的理性獲得了其他人的信任和尊敬,他的外套也穿在象徵財富和慾望的莉莉身上。一開始李正有著讓其他人動心的所有的優勢。然而故事慢慢發展,李正逐漸開始變得暴躁易怒,也開始用自己手中的權力來威脅有些人,最後甚至走上了極端的道路。他的行為暗示著一個人集權的封建時代,而在封建時代的變革發展中,總會出現種種矛盾,君主也不可能一直是一個明智理性的人,所以封建君主會被人民推下台是必然的情況。

李正之後,迎來了混亂的楊師傅作為主導的時候,莉莉脫掉李正的外套,穿上楊師傅的外套,依附了楊師傅。而這一段混亂的梟雄時期後來也被推翻了。律師、醫生和老師三個人組成了所謂的「人民」,在他們的帶領下,所有人,包括莉莉,都穿上了拘束衣,暗示著某種民主的到來。同樣,民主也是有自我膨脹的,掌權的雖然都是社會上有身份有學識的人,可是他們同樣會因為自己的慾望而對某一個人來施加自己的威嚴,從而達到利益的最大化。在這幾個人的領導的變革中,好像人類社會也被象徵了,文明成為幾個人困在密室的秩序,秩序成為了領導人在越來越枯竭的心靈中生出來的慾望。

在這個寓言化的故事裡面,每個正常人都好像瘋子一樣在行動,在他們構建的小社會裡面維持著自己的生活。那些陰影,那些祈禱的語言,那些刻在牆上的字,都成為這一個秩序中的上層建築,到底是什麼在社會中引導我們的精神?

如果真的有上帝,他們是不是也在看著我們,就像我們看著戲中人?

先鋒電影與中國文化的失衡

中國文化是厚重的,是內斂的,是理性的。我們用一個挑眉代替歐美人五官的激烈動蕩,用一個微笑代替歐美人表示喜悅時候的讚不絕口。在中國這種內斂的文化下面,顯然對於表現一個人心理的變化也是內斂含蓄的。《你好,瘋子》中,我們看不到那種狂飆式單純表達出自己想法的情感抒發,甚至安希最後的對每個人的獨白,都是帶有鋪墊和解釋的意味的。

在對每個人的解釋中,安希的邏輯依然是理性和清晰的,每個人也反映了她在成長的某個過程對於外界的需求。但是顯然這種清晰的條理和理智是和表現主義,和她的精神病人的身份不相符的。我們將精神的爆發仍然約束在理性的框架內,雖然我們會從安希身上看到曾經孤單無助的自己,但是這個自己卻離我們還有些距離,我們只看到外部的真實,沒有看到內心潛意識的反映。

(先鋒派另一經典作品《貝克與僧侶》,赤裸裸表現了性無能的僧侶的內心世界,毫無理性,毫無秩序)

這正是來源於東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中國千年的農耕傳統下,我們形成了腳踏實地的民族精神,我們講究理性,講究因果,講究一切道理和意義。我們也崇尚言之有物,崇尚藝術要有自己的內部意義,這樣的想法不僅對安希這個精神病人的形象稍有破壞,更是割裂了影片的主題。

在象徵主義的作品中,同一個物件不宜象徵過多。而安希的這些人格,不僅象徵了社會上各個階層的人的處境,象徵了在歷史變革中不同的地位,還象徵了一個人在成長中對於外界的需求。只不過在第三重象徵中,每個人的形象都扭曲了,他們嚴格來說都算不上一個好的象徵意向。在追求主題多元的時候,製作者們往這個故事裡添加進了過多的東西,導致故事的主題一再改變,最後變得有些四不像。


《你好,瘋子》是中國和西方思潮的一次交匯,在欣賞了精彩的故事的時候,如何讓東西方文化可以更加完美地糅合,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最後來一句:萬茜真的好美!


劇情很大部分借鑒了致命id,所以基本在劇情上沒有什麼驚喜,可以說一切都在預料之中。最後的反轉也並沒有致命id嚴密。不過在國產片中仍然是鶴立雞群了,一聲嘆息。劇情我給6.5分。
演員表演非常不錯,話劇功力強就是不一樣,女主最後的長鏡頭獨白難度極高,不是一般演員能完成的了的,好評中的好評。周一圍金世傑等人也都展現了很深的功力。表演我給9分。
攝影剪輯之類的就不提了,畢竟是密閉空間,沒有什麼難度,也沒有什麼明顯的疏漏。我給7分。
總體我給7.2分吧,國產片中的佳作,但放在大環境中仍然是一部比較平庸的作品。但仍然在元旦的最後一天給了我一個下午的享受,影院極少的排片也讓人痛心疾首,希望大家都去影院支持,讓這樣的電影擁有票房才是值得驕傲的。


隨便說說吧
驢得水是上一屆學長學姐的畢業戲,你好瘋子是我的畢業戲,只是舞美,對劇本的理解不免片面,輕噴
1.1晚上去看的,基本上來了大半個劇組
記不住電影里的名字,就用話劇版說吧
Sunny沒有記者的感覺,所謂記者完美的思辨是在哪裡展現給觀眾的呢?反正這個剪輯把大家的長台詞都剪碎了,什麼人物性格,什麼思維方式全都揉在一起,不過也有個優點,畢竟這都是Icy的幻想,混亂一些也可以說得過去
Ben從暴躁變成了完全的暴力,給人感覺像混混,而不是黑車司機,Ben變得不熱愛自己的工作。不知道是因為剪掉還是因為導演完全刪掉了這部分戲,Ben完全讓人看不出會自卑的點,Ben和其他人是有身份差距的,他是一個會因為沒有發票被乘客罵甚至不給錢但還要忍著的人,所以他才會沉迷那種高高在上的感覺,所以才會被Lily一聲「師傅」打回現實,電影里太輕描淡寫了,讓人摸不著頭腦
Lily說實話我看不出人物性格,戲份也被剪的少之又少,Lily的包包、手錶、香榭麗舍大街有多少奢侈品專櫃、高八厘米的高跟鞋呢?感覺Lily變軟弱了,這個只是個人觀點而已
Shawn老師最讓我可惜的是沒有了「講話了」,也沒有「今天不講你死不講我死我們來講一講西方歷史」,評書也沒有了,還有加里波第,感覺這段是被刪了,因為院長最後還有說到除了加里波第還講什麼之類的記不清了。還是要小小的說一聲心疼金老師
Tom,「我反對!」呢?明明從頭貫穿到尾的我反對最後只剩下了一句。我真的看劇本很喜歡Tom,但是感覺看小王爺還是會齣戲
Sam,爸爸一樣的存在,話劇裡面就是三句不離自己的女兒Lucy,其實這樣的角色是很溫情的,但是電影版感覺對Icy並沒有像女兒一樣的愛
Icy,我最愛的Icy,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劇組的Icy就坐在我旁邊,萬茜演的真好,但就像前面的人說的一樣,沒有其他人的音軌會更好。亞伯拉罕的故事沒有了,其他人去了蔚藍色的大海邊,無論怎樣,我還是最愛Icy(((o(*?▽?*)o)))
院長吧,我還是更愛我們自己的結局(捂臉

好了說了這麼多都是電影版和話劇版的區別,作為一個小舞美亂說而已,人總是喜歡自己付出精力做的事情,電影不是不好,只是在我心裏面電影沒有和我一起排練兩個月的小夥伴們。其實已經不是客觀的面對這部電影了,無論說好或不好都帶有非常主觀的傾向。但是容我再廢話一句,前半部分陰暗恐怖的氣氛讓我看到萬茜就跳到捉迷藏

好了摺疊我吧,我只是來抒發一下情懷

p.s.放首歌吧
我知道你愛我,我知道你在乎我,只要你懂我,我就出現,你想要我的心,你想要我的愛,我們就永遠永遠永遠不分開


元旦檔我最推薦的一部電影。(不過並不算最喜歡的)

以下推薦語不涉及劇透,可以放心觀看,後面涉及劇透的我會有分割線提醒。

這是一部不斷超出你預料的電影,電影開場,7位主角被關在一家神秘的精神病院里,經過自我介紹,我們知道了,其中六位是記者、老師、醫生、司機、公關、律師,他們被關起來前都不同程度地受了外傷,都不清楚自己為什麼會被關在這裡,以及到底怎麼做才能被放出去。第七個人,自稱失去了記憶,什麼都想不起來,充滿了神秘感。

此時,我們會在腦海中回憶曾經看過的這種多人聚集的密室類型故事——暴風雪山莊,即其中一個角色是全知的背後主使,他操縱著一切,所有人都難逃他的布局。

不,這部電影不是這種懸疑片。

這七個人接下來見到了精神病院的院長,除了失憶的神秘人,其餘六人由於不承認自己患有精神病都遭到了電擊,於是他們為了離開這裡,開始想方設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他們拒絕食用院方只提供一份的藥品和食物,他們一起唱歌、跳舞、佯裝打架,甚至乾脆承認有病配合治療。於是事情發生了變化,其中有些人開始變得,跟一開始不一樣了,開始不像正常人。

此時,我們會在腦海中回憶曾經看過的一個經典試驗——斯坦福監獄試驗,人們會在極端的角色設定中,代入自己到角色中,從而釋放中人性中隱藏的惡,所以看起來最聰明的記者,脾氣暴躁的司機,膽小怕事的律師、老師和醫生,都變成了另一幅模樣。

不,這部電影又不是這種諷刺片。

院長向7人宣布,他們中間有一個人是真的精神病,只要找到那個人,其他人就可以離開,於是他們如預期般開始爭執、吵鬧乃至大打出手,此時,精神病院的大門卻打開了。

真相揭曉,一位演員以一個連續鏡頭的演技像我們展示了,被關在這裡的7位病人,關在這裡的原因是什麼,他們每個人都忘記了很重要的事情和很重要的人,他們不是因為受傷才來到這家精神病院,他們中間的確只有一個人,是有病的,這才是他們被關在這裡的原因。

最後,結局,然後彩蛋,告訴我們,之前的那個結局,並沒有結束。


在不劇透關鍵情節的情況下,劇情介紹寫成這種含糊的樣子,是不是很難提起興趣(笑),接下來的部分會有劇透,請謹慎觀看。以及,這部電影絕對不是喜劇片,這點是此部電影最大的宣發失敗,我後面會再提起。

劇透慎入分割線—————————————————————————————————————————————————————————————————————————————————————————————————————————————————————————————————

這部電影,核心的故事與一部韓劇異曲同工,那部韓劇叫做《Kill Me Heal Me》,如果你看過這部韓劇,立刻就能撥開我前面那些障眼法一樣的描述,明白這部電影講的是:

一個有多重人格分裂的人,其人格互相爭鬥的故事。

而且到了結局彩蛋,這場爭鬥都沒有出結果。

還有一個隱藏人格,直到彩蛋才揭露身份。

如果僅僅以這一句話簡介,很難將此片推到國產電影「強心針」這樣的高度上來,因為除了那些障眼法一般的鋪墊,該片的核心內容,實在很難有深度可挖,尤其雖然揭曉了主角是精神分裂,但是關於她(他)精神分裂的動因和所有的背景故事全是一篇空白,整部電影,更像是一場推理遊戲,最後編劇得意地解開最後一道謎題,告訴你:你什麼都沒猜中。

而且這部電影在後段的解謎過程中,有太多囫圇吞棗一概而過的部分,像是解釋那六人不存在的說辭,就幾乎沒有太多鋪墊,甚至是有些牽強的,以至於結局這六個人格決定自決,讓主人格能夠成為正常人,這樣很感人的戲份,都被大大削弱了。

而且本片有太強烈的話劇質感,從布景、燈光、表演方式,無一不在展現自己的話劇基因,而且本片也的確是由同名話劇改編的,導演饒曉志就是話劇版的導演。

說到話劇改編電影,以及話劇導演執導電影,前有帶來《十二公民》的徐昂,同樣是在各方面都極具話劇質感,以及去年的口碑電影《驢得水》,本身就是一部較為成功的話劇(舞台劇),改編成電影就具有天然的劇本優勢,他們都是有一個好故事做底,然後轉化成電影的,這種轉化多少都逃脫不話劇質感,而這種質感,究竟是帶來特別的觀影體驗,還是給觀影帶來障礙,取決於個人的審美趣味。

我個人就非常喜歡這種質感,這種不生活化、不接地氣、你看著就知道是虛構的方式,你知道這是一齣戲,所以會完全以旁觀者的角度去欣賞這齣戲。

中段眾人自證沒病的過程,最意蘊深長,很有趣,但也並不高明,你完全能看出主創想表達的是什麼,7人更換的三次領導者,都各自代表了什麼樣的惡劣品質,你在歷史上能對號入座出那些現實,所有的意有所指都沒有遮掩,儘管這些表達最後並沒有明確的價值取向,但這種表達已經足夠。


其實國產電影在類型化的路上走了幾年,在類型片的這顆大樹上,有已經成長到結出部分碩果的國產喜劇片,也有突然竄出的粉絲電影,圍繞IP的定製電影,國產電影明明前路漫漫,卻也變得越來越缺乏驚喜。比如我們看《長城》前就能預測到這是一部什麼樣的電影,我們能看到什麼,精準的觀眾群定位和市場營銷定位,以及迎向大部分普通觀眾審美的取捨,都讓這些作品,都成為一個個可複製的工業流水線產品,這是電影商業市場之必然,卻也是電影這種藝術形式的掙扎。

《你好,瘋子》當然不是什麼藝術殿堂佳作,將一部在話劇市場得到證明的作品,搬到大熒幕上,本身也是一種商業行為,但在這樣的商業行為背後,真真正正凝結了所有主創對觀眾的尊重,對自己創作的喜愛,是將用心打磨的心血呈現上來,分享他們的作品。有人將電影只是當做商品,按照模板、套路、經驗去堆砌時,還是有創作者,將電影作為作品,分享自己的審美、趣味、思想。所謂強心針,莫過於超出既定的預期。

所以,我力薦此片。


但是,此片在宣發上棋走敗著,居然將本片作為喜劇去宣傳。

看這群星賀歲風格的海報!還「笑出療效」,你跟喜劇沾一點兒邊了嗎?!

遙想三年前的黑馬作品《催眠大師》的海報,是你看了就能預判自己看的是什麼類型的電影,會獲得什麼樣的觀影體驗。

預判類型和體驗,不同於預判故事啊,或許將電影包裝成喜劇,會在不斷反轉中帶給觀眾驚喜,但問題是如果觀眾是抱著樂一樂的心態觀看的,這種破壞性體驗就是災難。

哪怕宣傳成驚悚片呢,喜劇片的確是屢獲成功的一種類型片,但驚悚片在國產電影市場上也是有一席之地的啊。或者懸疑片,本片在類型上也更靠近懸疑。再加上同期市場上有一部標準的喜劇片《情聖》,想看懸疑驚悚的不知道這部電影是懸疑驚悚,想看喜劇的卻被騙了進來。

宣發團隊真的要好好反省。


在知乎上只寫過兩部電影,第一部是戲劇感十足的《一步之遙》,第二部就是這部從劇場里走出來的《你好,瘋子!》

和饒曉志導演在之前的版權專題中打了些許交道,耐心而熱情。他的《你好,打劫!》和《你好,瘋子!》兩部戲,口碑一直很好,尤其在大學校園裡,是學生劇社排演的常客。

究其本質,他的戲有社會觀察,也有個體關懷,他的導演手法稱得上是「乾淨利落」,也不晦澀難懂,這一切都是年輕人鍾愛他的原因。

《你好,瘋子!》的大半個班子還是戲劇人:有大家都認識的金士傑老師,有我個人特別鍾愛的劉亮佐,還有時常能在北京舞台上見到的李虹辰,都是實打實的話劇演員。

片子中最大的「咖」 @萬茜 和周一圍,素來也是影視界的演技擔當;王自健和莫小棋作為角色演員,在整部戲裡也算得上各盡其責。

對一個常年泡在劇場里的人來說,看到這部片子上映像看著鄰居家孩子出嫁一樣高興。

原創話劇改編的電影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稀少,然而這幾年銀幕上看到的都是哪些作品呢?《分手大師》、《惡棍天使》、《夏洛特煩惱》。

喜劇電影在中國好賣是不爭的事實,但心情挺複雜。我們平時在劇場里看的戲,並不都是這樣的呀。

有著幽默元素的《你好,瘋子!》被打上「懸疑喜劇」的標籤來推廣並不意外,但最後的結果是,我噙著眼淚從影院里走了出來。

離首映已經過去了幾天,不再避諱「劇透」這件事,如果不喜歡的話,可以看過電影再來看這篇文章。在我眼裡,它的劇情本就不是關鍵。

幾個不同職業的人被捉入瘋人院,在密閉的環境和電擊之中逐漸接受了事實。他們得知之中只有一個「瘋子」,找到那個人,其他人就能出院——和話劇一樣的劇情。

在差不多前1/3場,我的心情是焦慮的。和所有舞台改編作品一樣,整部片子的開始部分依舊沒能把舞台語言到鏡頭語言的過渡做好。

舞台的「假定性」比鏡頭當中有力許多。教師、司機、律師、記者、公關、獸醫,六個人物在舞台上,用兩句獨白就可以證明自己的身份。而在影片里,必須切入他們之前生活的插敘才好建立人物,這無疑放緩了舞台上原本緊湊的節奏。

無疑,多了一層鏡頭表達的劇場內容,自然沒有劇場中吸引力足;戲劇到電影的天然溝壑甚至讓我開始擔心。

難以預料的是,影片進行到一半,最大的改變發生了。

原本在整部戲末尾才告訴大家的「謎底」,被提前揭曉:所有人都是女主角安希人格分裂的角色,「逃出瘋人院」是她消滅其他人格,恢復正常的方法。

之後的近一小時戲,重心幾乎全部落在了安希與其他人的情感關係上和內心鬥爭里,懸疑的殼就此被剝開,真正的核心出現了——情感。

在話劇中只佔最後五分之一長度的情感部分,成為了電影版本的最大主題。在「講什麼」不如「怎麼講」重要的時刻來臨時,戲劇人的主場來了。

瘋人院院長勸說安希:幹掉那些人,然後你就是健康的了;

在循環夢魘痛忍受痛苦的安希說:我做不到啊,他們是我的朋友,也是我自己啊。

當孤獨與瘋癲必須二選一的時候,你會選擇哪個?

於是你看到了萬茜這段分飾六角的鏡頭,可能是今年在銀幕上最好的表演。

視頻封面《你好瘋子》萬茜片花 分飾七人詮釋變態瘋 - 你好,瘋子! - 騰訊視頻視頻

在狹小的空間里產生情感、捕捉情感、表達情感,沒有人比戲劇人做得更好。

孤獨啊。

我們是多渴望和別人交流而不得,才創造出自己內心的分身;我們是多麻木於日常的生活,才會沉浸在日夜的重複中而不自知;我們是多孤獨,哪怕成為了一名瘋子也不捨得改變。

這一個點,把心裡的防備狠狠擊穿。儘管與話劇原版已經大有不同,仍舊在今天都讓我時刻牢記被打動的那一刻。

話劇改編到電影,其實最為害怕的一句話是「只有表演」。看過後半部分再去回想開頭,其實導演思路從開始便在貫徹。安希的諸多閃回鏡頭和一些劇情上的循環,早已證明了導演將情感作為主線的明確思路。

在鏡頭裡秀演技當然不是目標,抓住了和觀眾的情感共鳴才是。無論表演、敘事、還是鏡頭,都只不過是創作者達到走向終極的必經之路。

在話劇中,孤獨悄悄地藏在結局裡;而在電影中,孤獨是閃耀著的最高主題。有朋友跟我說,這是部中國版的《致命ID》。而在我眼裡,同樣從「24個比利」中取得的靈感,它比《致命ID》少了刺激的硬核,留下的卻是更能打動我的情感。

用力媚俗可以名利雙收的年代,堅持自我還能擊中觀眾的心的作品,像一名真正的勇士。

它不是一部完美的作品,可我依舊想推薦你抓緊時間,進電影院看一下這部電影。用你的電影票來改變中國電影現在的環境,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如果有機會的話,也推薦你進到劇場里去看一下這部戲。它與電影的側重點不同,真實而鮮活的表演也一定會讓你從此愛上進劇場。

噢還有一點一定要說,看到片尾,不要急著離場。

我到現在心裡都還記掛著,那個孑然一身的主角。


之所以去看《你好,瘋子》,是因為女主角萬茜

我個人非常喜歡她在《軍中樂園》中的角色,一個為贖罪而賣身的慰安婦,形容嫵媚,面若冰霜。

她並沒有刻意地騷首弄姿,也沒有全程擺出一副性冷淡的面孔,而是從骨子裡流露出一種「誘惑又抗拒」的女人味,透著永遠得不到的騷動。

萬茜在《軍中樂園》中的表演,讓我想起了《色戒》里的湯唯,《一代宗師》里的章子怡,還有《師父》里的小宋佳。

都是大熒幕上令人難忘的女人。

所以,抱著這份私心,我去看了《你好,瘋子》。

事先聲明,我並不關心它在話劇舞台上有多麼成功,那是另一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我一向評價的原則是:電影的歸電影,話劇的歸話劇。既然拍成了電影,就要遵循電影的規律。

所以,直接說結論:如果從電影的眼光去看《你好,瘋子》,很抱歉,它是一部不及格的作品。

記得當時只看了十分鐘,我就低聲對旁邊的T小姐說,「嘖,這片子的剪輯怎麼這麼爛?」

黑暗中,屏幕很亮,她看著我,點了點頭。


其實,我能明白導演的意圖,他希望通過快速的剪輯來迅速交代人物,並製造人格分裂的錯亂感。

這個想法我是認同的,但做法上太失控了。剪輯過於零亂,喪失了呼吸感,鏡頭與鏡頭之間留白不夠,看得人抓狂。而且出現了大量的跳軸鏡頭,造成了視角的混亂。

印象最深的是,導演不斷在幾個人物彼此對峙的過程中,強行插入安希(萬茜飾)的鏡頭。這個用意太過明顯了,還破壞了連貫的情緒和時空感。

我甚至產生了一種陰謀論的猜測:這或許是導演的一種補償心理,因為在話劇舞台上沒辦法運用鏡頭,所以他憋足了一口氣,要在自己的電影里把鏡頭玩出花樣來。

在場面調度上,導演的存在感也很低,很難看到什麼有效的調度,基本上是誰說話就拍誰,正反打和中近景結合,演員很少走位,鏡頭很少移動。

給人的感覺是:這還是一部舞台劇,只是通過局部鏡頭,把舞台的一部分展示給你。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說,這個片子的亮點本身也不在電影語言,劇作才是亮點好不好!

OK,接下來我們就聊聊劇作。

這裡就要提到《致命ID》了。

很明顯,本片在劇作邏輯上,是模仿《致命ID》的:先通過敘事不斷製造懸念,再層層推翻,然後揭露出「主角人格分裂」的真相,完成第一次反轉,就在大家以為真相大白時,再來一個更震撼的反轉。

在整個脈絡上,兩部影片如出一轍。這倒沒關係,只要做得好,完成度高,也是可以的。

那麼要想完成這整套的邏輯,最關鍵在於兩點:「情節推動」和「人物設定」。其中,前者負責製造懸念,吊觀眾的胃口;後者則是為了強化人格分裂的複雜性。只有這兩者都做足,最終的戲劇效果才能充分地呈現出來。

在情節方面,《致命ID》是通過一個封閉空間的連環殺人案展開的。在一家汽車旅館裡,各色人物紛紛登場,又一個個莫名死去,每個人都有秘密、都值得懷疑,但又被一次次推翻。

就在我們為「兇手是誰」而焦慮時,導演揭曉了真相,原來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來自一個人格分裂者(以下簡稱「胖子」)的臆想。

而這不是終點,最巧妙的設計才剛剛開始。

在另一條現實的敘事線里,胖子真的犯下了一起連環殺人案,法庭上,他的心理醫生在努力為他辯解:「胖子的罪只是他的某一重人格犯下的,並不是他的本心。只要我們找到這重人格,消滅它,胖子就成了無公害的良民。」

到這裡,上述的兩條線匯聚到了一起:原來,尋找旅館連環殺人案的兇手,也正是在尋找胖子內心的罪惡人格。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見證了胖子的人格被一個個殺死,而嫌疑人也被一個個幹掉,直到最後,只剩下一個從良的妓女活了下來,她離開了旅館,開著車行駛在溫暖的小路上,象徵著胖子的本心得到了救贖。

可是,故事還沒完。在最終的反轉中,我們意外地發現:原來,胖子騙了所有人,在他的人格中,有一個一直被我們忽視的孩子,那才是他的本體——一個有著童年創傷的男孩。

最終,這個男孩殺死了倖存的妓女(現實中的胖子最痛恨的母親也是個妓女),至此,胖子所有的人格都被冷血的小男孩消滅,這個罪惡的元兇已完全佔據了他。


我們看到,這整個劇情的推進極有章法。環環相扣,驚喜不斷,幾次反轉的銜接也無比順暢。

由此對比《你好,瘋子》的劇情推進,是非常無力的。

在安希(萬茜飾)的身份被揭曉之前的段落,劇情基本是零進展的,沉悶而停滯,就像是那幾個被困住的瘋子一樣,劇情也被困住了。

在最該做文章的地方,比如「為什麼是我被關了起來?被關的這些人之間又有什麼聯繫? 」幾個瘋子對這些問題顯然毫不關心,他們只是一根筋地要出去,然後忙於絕食、合唱、跳舞、互毆、抽嘴巴……賣力地上演著一出出的鬧劇。

這就很尷尬了,如果處理不好整個劇情的推進以及懸念的不斷挑逗,後面揭露安希是多重人格時的力量也就沒了。

說白了,你都沒有提出像樣的問題,光告訴我個答案有什麼用呢。


至於後半段強行轉成「溫情治癒戲」的部分,就更尷尬了。

只見安希和每個人物對話,講出他們之間的情感聯繫,已經到了編劇說什麼就是什麼的程度。

我們既看不到這些人格被分裂出來的必然性,也看不出這些人格身上的特質對劇情有絲毫的推進作用。


反觀《致命ID》的人物設定,就要精妙得多。

在影片一開始,導演用很隱晦的方式向我們交代了:胖子的童年很悲慘,父親始終缺位,而母親是個愛偷東西的妓女,時常虐待他,並把他一個人鎖在汽車旅館裡。

雖然只是一些信息的殘片,卻極為重要。從這些片段,我們看到了胖子分裂出各種人格的合理性,比如:片中有一個妓女,在旅館裡偷了東西,這當然是一個很直接的和母親的對位;片中那對不斷爭吵的年輕夫婦,是小時候的胖子對父母關係的一種投射;片中還有一個深愛妻子的男人,他是小男孩的繼父,這代表著胖子對於一個慈愛的繼父的嚮往……

總之,你去分析,每個角色、每種人格都有他存在的道理。而且這些人格的特質,又通過在旅館的幾場戲中,得到了最真實的再現。

最終,胖子內心裡那個受傷的小男孩站了出來,將其他人格殺死,完成了對這些人格的否定和復仇。


而《你好,瘋子》中的那些人物呢?

他們的身份、性格、特質,全部都是模糊的,甚至是不成立的。

律師沒有體現出思辨的一面,帶領大家破解迷局;寵物醫生在普及了「精神病」的知識後,便歸於沉寂;公關小姐除了賣弄姿色外,幾乎毫無作用;歷史老師也只是在說出「歷史的車輪」時,才和自己的身份有了短暫的關係;計程車司機則專門製造生硬的戲劇衝突,無論什麼小事到他那裡,都變成了可以破口大罵、大打出手的借口……

至於記者,我在他身上看不到機敏,也看不到睿智。相反,他抖出的第一個機靈,就讓我笑噴了。劇中,院長來送飯後,記者二話不說就把飯打翻了,接著咆哮道:「你們還不明白嗎?他這是要分化我們啊,讓我們為了口吃的反目成仇!」

大哥,你們別中計就好了啊,飯照吃,不行嗎?幹嘛要浪費糧食……

總之,看過了這群人物,我只能說,女主安希——這個終極瘋子的想像力實在太有限了,所以她分裂出的人格才會如此蒼白。

一旦分裂出的人格立不住,那麼多重人格的豐富性,也就失去了。

由此,再去看「萬茜一人分飾七角」的特寫長鏡頭,其精彩程度,也由於這些角色本身性格的模糊,被大大折損了。


最後想說,話劇和電影的區別在於,話劇是一台戲,而電影是一種虛擬的人生。

我們在看話劇的時候,知道那是一場為我們而演的戲。因此話劇可以容納更多的荒謬、演繹、實驗性、超現實性。

而電影卻是創造真實感的藝術,它雖不是1:1的還原真實,但它建立的世界觀和所有人物的反應,卻應該是真實可信的。

這也是話劇改編電影的過程中,需要轉換的一種思維。


嗯,文章最後呢,要點題:瘋子不表示沒邏輯,只是他的邏輯比較瘋狂。


——————————————————

原發表於公眾號:子戈說【ID:zigetalk】

歡迎關注交流!


典型的有個點子,卻因為能力不夠拍瞎了的電影,完成度很低。除了最後女主演的還算可以,前面的基本沒法看。總體低於此類類型片平均水準甚多。將話劇搬上大屏幕之前必須仔細研究劇本細節,該改的必須改,很可能還要動大手術。有些橋段,舞台劇OK,電影卻不行。


自開心麻花話劇「夏洛特煩惱」「試水」電影一舉拿下14.42億票房,成功反超坐擁大IP、明星演員卻不怎麼好看好笑的「港囧」後,國內越來愈多的話劇都開始陷入改編電影的「跟風潮」。正當「驢得水」的上映引發影迷朋友對電影改編戲劇形式的大討論之時,更「極端」的「你好,瘋子」也不期而遇的殺了出來。雖評分和口碑均抵不上前兩部,但其自帶的噱頭和「懸疑+喜劇」的情節設定,也收穫了不小的關注度。


1

毒毒不認同「話劇導演集體涉足電影圈,把國產電影的智商提高一個檔次」這種說法,但不可否認的是幾部話劇影片確實在劇本上優於部分國產爛片。本片導演饒曉志在話劇界聲望很高,曾給孟京輝做副導演,執導的話劇作品「你好,打劫」「將愛情進行到底」也都很有名氣。此片延續了導演「黑色幽默」的作品風格,試圖在懸疑劇中不斷添加喜劇效果,以達到嚇尿+笑哭的「糾結」效果。


此外,影片高出及格線也跟演員陣容脫不了干係。女主萬茜的演技得到了廣大網友的肯定,尤其是一人分飾7人的長鏡頭,表現幾乎拯救了電影的先天缺陷。在多重人格操控下的「瘋態」以及對想像世界一點點消失的恐懼演的極其震撼,甚至讓人汗毛直豎。

此外,一些配角演員的來頭也不小,在片中飾演歷史老師的金士傑,傳說當年在蘭陵劇坊是台灣沒拿過影帝的最佳男演員,其在片中的出色演繹更是顛覆了以往的形象。在「綉春刀」中魅力略壓主角的反派周一圍,在本劇中飾演的記者表現依舊可圈可點。

2

影片自開場就用詭譎的氣氛來吊足觀眾胃口,七個不同身份的陌生人在傾盆大雨之夜,相聚在了這個有點像大倉庫的精神病里,密封空間與鬼片獨有的雨夜場景有點像「電鋸驚魂」。不過神秘的氣氛很快就被心理醫生的出現打破了,幾個拒絕吃藥又不想坐以待斃的年輕人開始嘗試各種辦法逃離此地。

隨後劇情走勢變成了針對掌權者的諷刺劇,在周一圍飾演的記者領導下,幾個人隔離了唯一拒絕電擊而選擇吃藥的女主安希,開始了一系列「證明自己不是神經病」的荒唐舉動。可惜這一連串又跳又唱的舉動並未引起院方注意,照樣還是每天送一碗飯+一小瓶葯。

終於在眾人的質疑中,李虹辰飾演的司機以「暴力革命」的形式將記者「趕下台」,開始了他霸佔公關女並對其他人暴力相向的獨裁統治。

隨即又在反對聲中迎來了醫生、律師、教師組成的小團體領導,開始了證明「有病並積極配合治療」的一系列舉動。而他們也在院方「指出唯一瘋子其他人就能出去」的誘惑下,決定將萬茜淪為犧牲品。

此後電影畫風又一變,金馬最佳女配角萬茜在施展了瞬間變換7種人格的演技中,揭開了影片的最大懸念。原來萬茜飾演的安希患有重度人格分裂症,其他所有人都是臆想出來的附屬人格,只有附屬人格的死亡才能換回主體的正常。於是起初看不順眼的幾個人在得知真相後上演了催淚的一幕,為了主體人格紛紛主動赴死。

影片結尾處,女主成功出院並恢復了正常的生活。豈料片尾的彩蛋卻和觀眾開了個大玩笑:原來根本沒有精神病院與醫生的存在。女主的主治醫生也是她分裂出來的一個人格,而這個大boss最終設局殺害了其他所有的人格,只剩下了他與女主兩個人。

3

首先毒毒不得不服導演這種看似「小聰明」的懸念設定,讓一切的密室與懸疑都有著可以歸為臆想的合理性。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跟題材相似的經典之作「致命ID」相比,影片「你好,瘋子」雖然在國產懸疑片中算是一個不曉得突破,但在一些情節設定上卻顯得過於粗糙。

人格設定過於粗糙

對比來看影片「致命ID」,每個人格因找出藏在其中的兇手而有著共同的目的,這也是為何因情節推動而造成的人格互相殘殺符合故事邏輯。但「你好,瘋子」影片中記者試圖掐死老師,以及司機毆打記者並逼迫其吃藥就顯得過於莫名其妙了。而後影片又在女主吼完後,讓6個人格由壓根不認識,瞬間站成統一戰線並為保護主人格甘願犧牲自己,致使懸念達不到應有的衝突效果。


而且在「致命ID」中每個人的身份都是基於患者童年陰影以及記憶的延伸,因此在結局中小孩人格會出於對母親的不原諒,而殺死代表其身份的妓女人格。而在「你好,瘋子」中的人格設定不像是生病引起的連鎖反應,倒像在憑空捏造幾個不存在的人格。比如記不清班級和學校的歷史老師,永遠只給女兒過6歲生日的父親,哪怕隨便拉過來一個偶像當成自己的初戀,這樣的邏輯設定顯然不合邏輯且難以服眾,畢竟從小陪到大的人格沒理由會如此陌生。

其實分裂出的人格與主體之間的聯繫,應該是故事性很強的橋段。諸如影片中一直提到父親要給女兒過6歲生日,安希的主體人格也一定在6歲時應該有過和男性有關的不幸遭遇。以至於她會臆想出父親來陪伴那時的自己,並且是一個能治「病」的醫生。

再比如影片中提到的一直講述「死亡」的老師,想必安希的主體人格應該經受過校園暴力,並且聽過過「死」之類的激烈言辭。以至於她會臆想出一個虛構的「名人」死亡,並由歷史老師反覆講述。

影片類型設定有待研究

影片的話劇腔過重無疑是一大槽點,即便是萬茜演技好飽受好評的內心獨白狀態也因太過於直白被吐槽。其實話劇改變的影片,很大程度上都會因電影時長不夠而顯得操之過急,進而出現很多鋪墊交代不清而導致的邏輯粗糙。

不過毒毒在這更想說的確是影片「懸疑+喜劇」這一充滿噱頭的類型設定。其實「致命ID」之所以耐人尋味更多的是因為場景中的不同衝突矛盾以及自帶的恐怖色彩,這樣的設定反而更容易迷惑住觀眾,未來懸念造成的心理衝擊也會更大。


而「你好,瘋子」將懸疑中注入的搞笑元素則顯得有些不倫不類,畢竟喜歡懸疑或是喜劇類型的影片大多不是一類人。看懸疑片的人群大多喜歡在影片中捕捉細節並期望能在結局看到出乎意料的反轉,以至於影片前面大部分鋪墊那些所謂的冷幽默會造成這部分人群在觀看過程中的失望。而觀看喜劇的人大多抱有放鬆的態度,也不易在觀看中找出前期埋下的伏筆。

金融界不務正業的電影發燒友一枚

專註於各式影片毒辣點評

關注「金融毒舌女」微信公眾號,來一起玩兒吧!


作為饒曉志導演話劇版《你好瘋子》的腦殘粉,耐著性子看完了全劇,表示很失望!!
喜歡話劇版的張力,那些信馬由韁的想像力,直指人心的針砭時弊,這個過程中的感動弱化了人格分裂的設置,也稀釋了邏輯硬傷帶來的不適。電影相反,把這些丟了,重在營造懸疑感,步步推進到最後,把重頭戲押寶在了人格分裂來解釋。不但缺少邏輯基礎,還讓人覺得你到最後就是為了講人格分裂嗎。感動沒有了,熱血沒有了,甚至連科普都沒有。(人格分裂不會同時出現人格)
走懸疑就不要搞人格分裂,太土了沒創意。
削弱懸疑感,留篇幅給人物塑造得更明晰,保留話劇里人物身上黑色幽默的部分台詞橋段,讓人物和觀眾不那麼疏離,更容易移情。這樣結尾部分點出人格分裂,所有人都要犧牲化成一個人時才算得上是讓觀眾觸動不舍的爆點。


2017年的第一部電影選了你好,瘋子~依舊是完全沒有節日氣氛,所以場次還是可憐,中午場只排了一個迷你屏幕的七排廳( ?? ?? )樂觀地想這樣更有話劇感覺(?˙3˙)

開篇恐怖片既視感,閨蜜立馬說不敢看⊙ω⊙開場30分鐘,從一個人的葯已經能夠猜到劇情走向,不過好奇導演準備怎麼編織劇情~本來以為是更加血腥地互相殘殺,徹底搞成恐怖片再反轉,結果還是比較溫和,只是苦了金老師一直被打~

周一圍和金老師上次在綉春刀里作為戲份不多的配角就十分出出彩,一個大師兄正邪難辨,一個魏忠賢氣場強大,這次再次合作,周一圍的李正堅持到近乎偏執與蕭老師收斂存在感近乎懦弱也是相映成趣。

中間證明正常人的部分真是話劇風十足,最後的反轉也在意料之中,總的來說看得出來成本不大,請的都是些靠譜的演員,萬茜在軍中樂園的表現並未讓我覺得實至名歸,這次的人格轉換倒是讓我覺出她的好來,稱不上是演技炸裂,還需要配音加持,但已經秒殺市面上同期女演員了。

閨蜜問我這電影到底講了什麼,其實就是一個多重人格的精神病患者的形象化病例,但國產電影有這種題材總是好的,10分滿分的話可以打7分左右~


想說愛你不容易,可能我們會被開篇的人物設定所吸引。然後慢慢的跟進者劇情深深陷入進去,保持著自己的好奇心去觀看本片無疑會發現更多。但是之前接觸的過多的關於本片的信息卻也不容被忽視。因此在觀看的過程中總是伴隨著諸多的尷尬的。

我們可以說在片尾處萬茜的獨自介紹每一個人是本片的最出彩的部分,同時也是對於萬茜的演技最為考驗的一部分。是的,萬茜毫無疑問成功了這是一種我們可以看到的成功。但是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同時也是本片失敗的地方,因為從這個時候開始我們就已經深深的齣戲了。https://pic1.zhimg.com/v2-2b91f0418de8e3010f62bfc7c6490d68_b.jpg

也許如果我們在觀看話劇的時候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的話,毫無疑問整個話劇推向高潮的部分。觀眾基本上就會進戲。但是我們確實是在看電影因此對於這種表達方式,還是有著諸多的不盡如人意之處的。也許本片為何還是和《夏洛特煩惱》《驢得水》等諸多由話劇改編的電影的差別就在於此。但是本片的劇情構造上卻依舊展示著話劇自身的流暢連貫的魅力。依舊是不輸給同期的許多電影的劇情的。

https://pic1.zhimg.com/v2-8ddc492de0aa1235798d85bd1c46eaa8_b.jpghttps://pic2.zhimg.com/v2-5c32c2b365ce4fd0a2f83a794cba3729_b.jpg

因為多重人格的電影本身就有很多珠玉在前。本片不止借鑒了《致命ID》我們還可以依稀看到《美麗心靈》等一些電影的影子。這本身就是一種難以逾越的點。但是本片雖然說不上是十分精彩,但在完成度上起碼在及格線以上。我們不難看出導演的敘事功底很紮實。

水的意向基本就像是對於記憶的最完美的詮釋,因為只有在水裡一切才會融合,因此本片在「水」這一個點上安排了很多的場景,包括萬茜每一次的醒來面對著這幾個人都是與水有關。精神病院外面永遠下著雨,萬茜每一次醒來基本上都會面對水,不管是倉庫裡面的水龍頭,還是擺在她面前的水杯,抑或是浴缸以及大海。都逃不出這一個固有的印象。因此水可能是對於萬茜的一個預示,當她身邊的形象不是水的時候,一切都是美好的。一旦出現水的話,一切都扭曲了。這也說明了當看著他的朋友們離去的時候外面的是雪景一切都是好的。最後的彩蛋中萬茜依舊是在水裡醒來。然後本片就以一種開放式的結局結束了。https://pic1.zhimg.com/v2-951ba0c3bbf003e27b2541972793f3ec_b.jpg

不得不說水這一個隱喻貫穿了本片,也對於本片有了一個很好的串聯。正是每一次的轉場中唯一不變的水的印象,才使得所有的場景串聯起來並不是那麼的突兀。甚至於當萬茜撞破楊師傅和莉莉的親熱的時候用的武器也是水。因此水是一個主要的元素。

其實大多數觀眾一開始就會知道誰才是主導人物,唯一一個合理裡面所有的人格格不入的角色正是萬茜。即使你一開始沒有覺察出來你也會在本片的中部,當萬茜回憶起來所有的場景的時候,一屋子人都不約而同的面朝萬茜望去可以看出到底誰才是瘋子。但是本片告訴給我們的並不只是誰是瘋子這麼簡單。我們能知道的在最後一刻的彩蛋中和盤托出了。原來這是一個案中案。https://pic1.zhimg.com/v2-250db9baa0209a6944be39b47a4d22dc_b.jpg

從正常人的角度來看一開始不會有人認為萬茜是瘋子的,因為其他幾個人自作聰明的表現無疑是他們自己不正常的最好的佐證。而萬茜此時非常的冷靜不去參與他們的行動無疑是正確的。但是慢慢的到了後半部分一下子揭露出來了這幾個人原來是萬茜的幻想以後我們才覺得只有萬茜才是最不正常的人了。但是此時的我們就會慢慢的認為本片也就不過如此。因此當最後的彩蛋出現的時候一下子就提升了本片的高度。原來不止如此,原來導演和大家開了一個玩笑。原來你想的本不是最終的結局,原來最終沒有結局。

https://pic3.zhimg.com/v2-405da3bdd17f0b0d5d82c1b1a5c5dd42_b.jpg

我想這才是本片的精髓所在吧,也正是這樣本片才會和之前的珠玉們有所區分。獲得好評也是理所當然的。雖然有著諸多的瑕疵,但是作為話劇改編的電影強點在於,你永遠不用去擔心演員們的演技以及劇本的精彩程度。觀眾們近距離接觸都能考驗的作品不會畏懼熒幕前方的你但是也是這一點使得本片在表達上有點用力過度的味道。這是缺點。過猶不及嘛。雖然這樣,本片也是年前在國產電影普遍叫衰的大環境下,給了一百多分鐘的續命時間,強行注入了一劑強心劑,使得國產片順利收官。希望在今後我們能多出這樣的走心的作品,使得我們的電影市場重振繁榮。


烏雲密布,陰雨綿綿,懸崖峭壁上矗立著一座破舊的城堡。七個人,不同身份,卻都在一場意外中來到這座城堡。他們的身份各不相同,有粗魯的計程車司機、有圓滑美貌的項目公關、有年邁的歷史老師、有正直勇敢的記者、有唯利是圖的律師、有急著為女兒過生日的寵物醫生,還有一個什麼都想不起來的女人。

這是電影《你好,瘋子》的開頭,有點詭異卻讓人忍不住想跟隨鏡頭了解真相。

七個人想盡一切辦法,想知道這究竟是什麼地方,站在高高的木椅子上想遠處看,他們驚訝的發現原來自己被關進了精神病院。
七個人都不承認自己就是瘋子,他們寧願點擊也不吃藥,想盡一切辦法試圖逃出生天,他們不厭其煩的做著各種各樣的舉止,去像院長證明一件事——我們是正常人,我們不是瘋子。

可院方卻丟下了一句話:你們中只有一個人是瘋子,找到他,你們才可以走出去。所以,你們猜,誰是那個瘋子。

一開始我也認真的在推理誰的舉止最異常,誰是在假裝正常人,誰是那個瘋子。可是當那個名叫安希的失憶女人面對院長時突然不斷變換語氣,像「變臉」一樣用另外六個人的身份說話的時候我才驚覺這部片子在拍什麼。
沒錯,瘋子只有一個,答案也是唯一的,那個人就是安希,因為另外六個人都是安希幻想出來的「朋友」。從頭到尾,所謂的「七個人」都只不過是安希一個人罷了。
而安希的「瘋」就是傳說中的「多重人格」。

你可能不了解「多重人格」,接下來,我會透過這部電影帶你走進「多重人格」的世界,體驗自己一個人就可以湊齊一桌麻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多重人格,這個名詞有個你可能不太熟悉的專業術語叫分離型人格障礙,精準的定義就是個體在不同情境下表現出多種完全不同的人格,也就是我們俗稱的「一個身體里住著好幾個靈魂」。

為什麼會產生多重人格?
會患上多重人格的人往往自閉、內向、懦弱,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解決問題,而是通過幻想創造出另一個「自己」,來幫助自己收拾『爛攤子』。
在主人格(真實的自己)遭受重大打擊或者有急迫需求的時候,往往會突然跳出來,幫助主人格解決問題,成為其附屬人格。
這樣還不夠清楚?好,讓我們結合這部電影來分析一下。
女主安希是一個遇到事情容易害怕,比起解決更願意逃避的人。
安希從小沒有父親,在對父愛的極度渴望中,她虛擬了一個「總是為女兒過生日」的好爸爸的形象,也就是電影中的那個醫生。在安希需要父親的時候,這個人格就會順理成章的佔據安希的身體,彌補她父愛的不足;
安希沒有朋友,她總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生活,就在這時一位和她全然不同的閨蜜上線了,她陪著女主逛街,教她搭配衣服,給了她溫暖的友情。這就是上文提到的那位女公關,當然,這個角色也是安希自己想像出來的。

渴望過洒脫的生活,渴望坐著車兜風忘記一切煩惱,於是計程車司機作為「哥們」的形象來都女主安希的腦海里。

在學校被欺負,沒有存在感,一個溫柔和藹的歷史老師就在這時悄然登場,幫女主點亮前進的道路。

在被誤解時說不出辯解的話,你就需要一個能言善辯的人替你擺平一切,於是律師的身份也在適當的時候潛入了安希的身體。他總是第一個跳出來為女主辯護,總是大聲的幫女主說出心裡的那句「我反對」。他充當了女主一個人的辯護律師,女主是他永遠的當事人,而且是永遠無罪的當事人。

還有安希第一個崇拜的人,也是第一個喜歡的人,她把初戀寄托在自己的想像中,塑造了那個剛正不阿的記者角色。

明白了嗎,每個角色都彌補了女主的一種感情缺失,每個人的存在都在幫助主人格解決一定的問題,救主人格於水火之中。

就像小時候遇到困難,看似普通的路人甲就會突然變身奧特曼,把眼前的怪獸給打趴下。擁有多重人格的人會在每一個難以度過的當下,突然虛擬出另一個自我,變身為想像中的人格來打倒心底的「怪獸」。

在一次一次的逃避中,一個又一個人格像陪伴你良久的好友一般寄居在你的身體里。他們,像是一個個跑龍套的演員一樣,在舞台的黑暗處蟄伏著,等到一個屬於他們的情景,便借用你的身體,粉墨登場。

多個人格之間會相互干擾嗎?
不同的人格就像不同的故事線一樣,他們只會在屬於自己的場合出現,不會意識到別的身份的存在,當然有時候他們也會努力為自己加加戲,企圖多佔用主人格的軀體一點時間。
在電影中,在安希的腦海中,其他的幾個人格彼此之間都不認識,甚至會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瘋子而互相傷害。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脈絡,有自己的身份,自己的字跡,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的性格特徵。他們像一個個真實存在的人一樣,相安無事的活在同一個軀體里。
他們是服務於主人格的幾個「朋友」,平時乖乖的待著,等到主人格心理防線崩潰的時候再跳出來。
就像你看電視的時候換台一樣,從這個頻道調到另一個頻道,從暴力片跳到愛情片,從淚流滿面跳到歡欣鼓舞,從狂暴粗魯跳到溫文爾雅,完全沒有一絲預兆。
畢竟這些情緒都是每個人都會有的,而多重人格的人所擁有的每一種人格都會將該種人格體現的淋漓盡致,因為他們就是被創造出來進行這項使命的。
所以,溫和的角色只會在需要溫暖的時候出來,帶給人很多安慰;而被欺負的時候,暴力的形象就會接過交接棒,展現出萬分的兇狠。

為什麼要消滅多重人格?
寫到這裡,你可能會說,既然所有的人格都是被創造出來解決主人格的麻煩的,那我們幹嘛還有消滅他們呀,有他們的陪伴不是很好嗎?
其實並不是這樣。你能想像某一天的自己突然表現的像另一個人,說話的語氣和語調判若兩人,走路的姿勢也改變,沒有預警的說著和自己真實的身份毫不相關的話嗎?
沒有邏輯,失去對自我的掌控,落入另一個人的手中,完全的被操控,像個木偶。
更可怕的是,就像後宮每個妃子都想獨得恩寵一樣,各個附屬人格也會不遺餘力的去佔據主人格。他們會想辦法讓真實的你沉睡,這樣他就可以在你睡著的時間裡登上舞台為所欲為了。他們會放任自己去做那些平日里你自己不敢去做的事,等你醒了,就只能獨自去背黑鍋。沒辦法,誰讓動手的真的是你本人呢?即使那不是你的本意。
多麼想小時候被人惡作劇,一個人握著你的手去打另外一個人,然後指著你對被打的人說「不是我,你看,是他才對哦。」
在美國曾經有一位多重人格的患者,他被控訴強姦了幾名少女。可是在審案件的時候,這名罪犯卻聲稱自己根本沒有做過這樣的事。在經過一群心理醫生的鑒定後,才認定犯下這種滔天大罪的是他24個分身中的一個人格。
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個人格居然是一名年輕的少女。
不同的人格一旦產生,就會像幽靈一樣存在在你的身體里。他們利用你的雙眼觀察、感受、接觸著這個世界,並隨時準備侵蝕你的意志,徹底的取代你。

電影中的安希習慣了她附屬人格的陪伴,寧願自己一直病著,也不願承認那些給予她溫暖的人是不存在的。所以她折磨著自己,久久的不願承認自己就是那個瘋子,從而才有了電影開頭那個「找出那個瘋子」的殘酷遊戲。

有人說治療多重人格就像是一場謀殺。因為每一個人格其實都有他自己獨有的生命軌跡,在那些曇花一現的出場里,他們藉助一個身體,延續著自己的故事。

安希不願意殺掉他們,而是用另一個方式結束噩夢。影片的最後,那些陪伴著安希一路走來的「朋友」主動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說「我們不走,安希就永遠沒有辦法做她自己,也就永遠不能真正的快樂」。

安希的六個附屬人格就這樣用一種溫情的方式和她道了別,在她的腦海里乘著公車,在藍天下,揮手走遠了。

很溫馨是不是,可是字幕後居然還有彩蛋,讓看完後原本很感動的我瞬間不好了。不行,不能我一個人嚇到,我要分享給你們!!

最後一幕是精神病院的院長慢慢的走進從浴缸里伸出頭來的安希,輕聲說「好了,安希,現在就剩我們倆了。」

什麼,玩我嗎?原來院長也是安希的附屬人格呀,並且按劇情分析很有可能是最近才冒出來的,並且這個人格更聰明更可怕。因為他懂得借主人格之手滅了其他六個人格,從而讓自己可以更輕易的扳倒主人格。

我真的好心塞,有一種破案破到最後,漏掉最強boss的挫敗感。告訴我,為什麼電影總是溫馨不過三秒。讓我害怕又心疼的安希呀,請你打敗這個更強的對手,我祝你好運。
最後,我想對導演直接而真誠的說一句: 媽的,我們續集見!!!

--------------
寫的好累,覺得還行的請關注我的個人公眾號
【十六個石榴】
你的關注對我來說很重要哦


帶有話劇味的電影往往口碑容易兩極分化,最典型的就是去年豆瓣年度最佳的《驢得水》和更早一年豆瓣年度前十的《十二公民》,坦白說這兩部片子我都不太喜歡,《驢》稍好一些,《十》簡直是讓我想重新寫一篇去從頭到尾噴一遍,觀眾對於這種片子的口碑分化主要在於過重的話劇味兒:電影語言的缺失,單一場景,大量中景全景,演員們恨不得當場為你朗誦一首邊塞詩的鏗鏘語氣——愛的人覺得自己的情緒被完美調動,感慨故事的完整與尖銳的諷刺,厭的人則反過來會覺得這些都是缺點,而這部《你好,瘋子!》在我看來,是近幾年這幾部話劇改編華語片中,最像電影的一部。


不止是各種鏡頭切換與細節體現,本片最像電影的是用了一幫電影電視劇演員,尤其以金士傑周一圍這樣的演員,很為本片提氣,但其實在看的時候,我一直感覺角色的人設很對不起各位演員的演技,會有一種角色們都沒有獨立人格,完全為故事發展的方向服務的感覺,而其實應該是由角色們由自己的人格做出的行動去引出故事才對,結果看到最後發現「我操,果然真的都沒有獨立人格啊」,就感覺還真的很氣,感覺被導演耍了,但也的確因此而對這方面無話可說。女主角萬茜在片中的表演也極好,尤其是那段在網上被各種花式誇的七人格輪演長鏡頭,最巧妙的是用頭髮當道具輔以陰影表情再現幾人的神態,真的讓人叫絕,影院里看這一段時也是安靜到了極點,每個人的注意力都在屏幕上,沒人看手機或聊天,所有人的眼中都只有萬茜——我想,我經常號召別在影院玩手機聊天之類,但其實遇到這種時候,恐怕也真沒人捨得移開注意力的吧。


說回故事,本片講述主角七人被關進一所精神病院,面臨治療時各出計策,起初選擇了記者周一圍的建議,強硬反抗,結果被抓去電了,這個計策宣告失敗,之後是出租司機李虹臣做領導人,也同樣失敗,最後王自健金士傑劉亮宇等三人組成領導層,結果沒人聽話——截止這裡的部分應該是影片的笑點集中地,但其實真的沒多麼好笑,因為實際展現出來的是一種重壓之下接近歇斯底里卻還要強行自我壓制的壓抑感,哪怕是集體合唱《月亮之上》或者自己扇巴掌也並沒有能讓人放開笑,反而會讓人感覺會不會隨時出現什麼狀況,在看這部分時我都已經在慢慢去想之後會有人分析不同領導人時其他人所體現的「社會狀況」以及領導人的變換,律師領導的三人組暗示三權分立卻其實一條心背後的政治諷刺,計程車司機當上領導後的變化,有很多很多值得分析的東西,就好像當初分析《死亡實驗》一樣,從小細節,從每個變化慢慢分析人物性格,挖掘人物內心黑暗……停停停,我發現不對勁了,那就是我前面提到過的人物的「強行」轉變,每個人物都是沒人格都是立不住的,就當我以為這又是搞「放大黑點」玩脫了時,導演和編劇狠狠扇了我一巴掌,告訴我。

反轉了!


緊跟著真相大白,原來這些人都是女主角的幻想,都是她因為缺失某部分愛而幻想出來的「朋友」,之前埋的一個個小鋪墊漸漸在後面有了對應,為什麼只供應一份飯一份葯,那些稀奇古怪的畫,牆上寫的「救我」,而最後當女主終於狠下心將其他人格全部抹殺以為治癒了的時候,彩蛋中畫面一轉告訴我們其實主治醫生也是女主角的一個人格,觀眾大呼卧槽神作,在這裡結束,此處鼓掌。
乍一看真的是個很用心的懸疑故事了,雖然多重人格並不是多麼罕見的主題,但是的確也還是能驚艷到很多觀眾了,儘管如此我還是要挑出一些刺來,最重要的問題就是,刨去彩蛋,本片的最終懸念就是「多重人格」了,而關於多重人格的形成是並沒有講的,女主角為什麼病了?又為什麼形成了這幾個人格呢?這些在片中都是留白,僅僅是因為女主角缺愛這個理由還是有些太勉強了——起碼說出為什麼缺愛吧!《搏擊俱樂部》中,愛德華諾頓幻想出布拉德皮特有著非常濃重的鋪墊,他憎恨著周圍的一切卻無處發泄,於是他幻想出這個賣肥皂的臭流氓人格發泄自己,而本片中關於起因的敘述是空白的,這是個很致命的問題,這就導致影片中後期開始類型混亂,原本是懸疑的氛圍,謎底揭開後一下子成溫情了,因為沒有前言,後語就只能是醫生幫助患者治療了,這真的有點浪費之前那麼大段的鋪墊和精心設置的反轉。

而關於影片結尾的彩蛋,其實我對於影片彩蛋的看法一直是認為這是 Bonus,是額外的,哪怕和片中內容相連也並非是應該算作原片的內容,因此彩蛋的質量高低只會給影片加分而不會扣分,本片的彩蛋確實很精彩,對於本片可以加分不少比如,彩蛋完整闡述了為什麼影片中有很多段女主「被水淹沒,不知所措」的片段,因為她就是躺在浴缸里。

而更為重要的是,彩蛋直接使觀眾可以將影片的全部內容都當做女主的幻想,那麼在這裡就不需要再糾結什麼劇情上的問題了,這不是開放式結局,是開放式故事了,導演只是給你呈現了這個人物和這個舞台,剩下的都是觀眾自己愛怎麼想怎麼想了,不可否認這真的很雞賊,但也的確是一種合理的處理方法,對於一部導演的處女作來說,這還真的沒什麼問題,何況對於醫生其實是壞人是有鋪墊的——在還沒揭秘前醫生告訴他們只有一個人是瘋子,逼得大家開始互相猜忌,自相殘殺,然而事實上如果是真的醫生的話是不可能對身為病人的女主角說這個的,真正的醫生想要的應該是由女主角本人來清理掉其它所有人格,而不是讓所有人格自相殘殺,從最弱的開始一個一個排擠掉,再比如女主在舉槍向著其他人格的時候,醫生人格站在她的身後握住她的手幫忙。不過這些說白了也都是知道了菜單內容再反回來看故事才能往這邊理解的一個方向,說強行也好,說扯淡也罷,總歸是給觀眾留了解讀和玩味的空間,這就足夠了。
但是話又說回來,彩蛋畢竟還是彩蛋,只要沒在正片出現,我還是不太想算作正片內容,儘管這彩蛋真的對於正片是一個升華。


總結一下,本片其實很有幾年前徐崢的《催眠大師》的味道,問題多多,但也依然有很多用心的地方,雖有萬茜一個個對著人物抒情的典型話劇場景,但也有導演極力用運鏡和配樂渲染的驚悚懸疑氣氛,至少比起《驢》這樣幾乎話劇直拍更像一部電影,在2016年的國產懸疑片中,本片算是個佼佼者了——誒,2016年有正經的國產懸疑片嗎?我回顧了一下去年我看過的,有《冰河追兇》《判我有罪》《記憶碎片》《追兇者也》《驚天破》《捉迷藏》《少年》,哦其實還是有的,而且不少。


但是結論不變。


昨天看了過來打個醬油。
看完回來的路上說這片子沒驢得水好看被同伴懟得跟孫子一樣?_?
怎麼說呢……感覺非常明顯的話劇感,有的地方人物台詞一板一眼有點違和,有些轉折也略略生硬。
不糾結為什麼把他們抓進去不糾結精神病人治療怎麼集中在一個破舊倉庫也不糾結怎麼只有一份葯一份飯大家紅紅火火恍恍惚惚就接受了禁閉室設定開始撕逼扯淡打群架……然後最後發現這都是分裂出的人格妄想出的場景我只能默默把這種突兀感硬咽了下去……畢竟一切都是幻想出來的,不能太講究邏輯,是吧=_=
然後中途的獨裁啦上層階級抱團啦女性附屬地位啦之類的,正打算嚴肅對待準備深挖,然後就,沒了。
鬧了半天你就為了單純講個人格分裂啊??
結尾部分的溫情階段不算太驚奇,但還是蠻好,悄悄抹了一把眼淚。彩蛋轉折加分,把暗黑基調拉了回來,可喜可賀。
從整體來看,不少場景蠻好看,大走向也很有意思,但是故事有點碎,有些地方拼起來有些吃力。就像是我想了個超棒的劇情大綱,想出不少美麗殘酷的橋段,但當讓我試圖把它寫成一篇文的時候才發現有很多空白填不上,這樣的感覺。
最後說一下那個長鏡頭。可能是我不太懂藝術,雖然看的出來演員還是蠻有演技,但沒覺得有大家說的那~么好,感覺不在演員聲音底下墊那一層分裂人格的本音可能還會好一點。而且每一個人格出現的時間都是差不多,基本都完完整整說完自己的一段話才到下一個,感覺有點刻意=_=
總而言之,片子不是爛片,有一定深度,有蠻好情節,演員也演技在線,在國產片里算不錯的。驢得水過了又來你好瘋子,喜劇外皮下是腐蝕至見骨的黑暗,國產致郁是不是要崛起了啊(≧?≦)請再多一點再多一點這樣的暗黑向吧!

最後一個小小腦洞
如果說那些人格是因為女主太孤獨而分裂出來陪伴她的,那麼是不是女主潛意識裡終於厭倦了前面那些人格,想要回到正常社會,才會再分裂出一個醫生人格,借醫生之名掩蓋自己的自私,除掉從小陪伴著自己長大的"同伴"們呢?


含劇透。
平安夜看完了這部劇,看完思考良久還是有諸多疑惑尚未解決,尤其是最終的院長人格如何以上帝視角凌駕於主人格與附屬人格之上進行操控,還有就是對宗教和院長人格與主人格的衝突如何解讀等,現在僅以我個人對本劇的理解作以下分析。
對本劇的分析要從社會和個人兩個角度出發。
1.社會角度
電影從粗淺的角度上看是七個人為了逃離精神病院所進行的一步步的證明自己沒瘋的滑稽舉措,但是如果把視角僅僅縮小到這七個人的小團體上,你會驚奇的發現這發生一切儼然就是一個隨著時代演變政治社會局勢發生動蕩的縮影。記者、司機、律師、醫生、老師,公關包括沒有工作的安希,代表著社會的各個角色,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政權」的更迭,我們幻想著從專制統治到民主社會的變遷真的會讓現狀有所改觀,但是現實又是什麼?現實卻是每個「政權」都在定義著自己朝代的瘋與不瘋,都在重複著進行永無休止的爭鬥!而身處各個「政權」的這些民眾們又在一遍遍的向著瘋了的政權統治者證明著自己也瘋了!這是不是太可笑了,但是,我想問的是,你笑他們,但是與此同時有沒有人在笑著你呢?也許這就是饒導政治隱喻之所在了吧。
2.個人角度
看到安希對六個角色真情告白的時候旁邊有個女生哭的很厲害,我想這就是這部電影真正能戳到人心深處的部分了吧。我們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所都扮演著不同的角色,親情、愛情、友情,每一段情感經歷都在我們心裡住著割捨不去,我們所扮演的每一個角色都屬於一個自我,每個自我也許都是美好的一面,但每一個自我展現的同時也意味著相應的失去其他自我,這也就聯想到了安希的各個人格,當安希的所有人格同時出被醫生揭穿時,那麼矛盾也就出現了,我到底是誰?那麼結局也就順理成章了,安希為救其他人格而試圖自殺,而其他人格為救安希又一起自殺。也許這說明了為什麼凡是救贖就會意味著犧牲。
總之,這是一部不管是視覺效果還是內容劇情都值得品味與推敲的良心之作,感謝饒曉志導演與各個實力演員帶來的這次聖誕大禮!


觀看之前很期待這部電影,這種題材無論是話劇還是電影在中國都很少見。尤其是話劇中大膽的隱喻與可愛的人物,將荒誕與現實巧妙融合,機智幽默又不失深意。說實話,看完電影之後有點失望。
作為話劇粉,非常不想看到原本的結局被改掉,就算是導演動了「惻隱之心」,沒有朋友陪伴的安希在茫茫大雪中的身影豈不是更顯殘忍?做一個孤獨的正常人真的就是件幸福的事情嗎?就一定要割捨掉美麗的回憶,獨自一人跨入茫茫天地嗎?那安希接下來能去做什麼,能去追求什麼?最後六人的犧牲導致的不止是一位病人的痊癒,還有她痊癒後生命價值的空白。而且他們的令人感動卻缺乏邏輯,不能接受最後的槍聲。
關於劇情,大家普遍反映有些凌亂。但是在話劇中的劇情是非常條理的,尤其是記者,司機與教師、醫生、律師分別上台管理的情節,結合人類進化史的訓練,寓意極深,而且與劇情與人物性格相當契合。可惜在電影中,可能是為了照顧時尚,可能是為了規避風險,太多地方表達不清,跟我在一起的妹子直呼「看不懂」。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比如說刻意渲染的恐怖氣氛。既然表現的是人格分裂,作為電影必有其普遍性存在,人格分裂本就不是一個主流現象,恐怖音效又起了不恰當的間離效果,將觀眾的注意力引向場景氣氛的布置,卻偏離了人物本身。還有安希在牆上刻的「救我」二字,除了與電影后半段呼應,我實在不能理解為什麼她不選擇畫十字或者念聖經,再或者大喊大叫。這種壓抑的感覺是不是抑制了影片中的黑色幽默,讓觀眾不得不分散注意去揣摩安希的想法呢?遺憾的是,安希的想法全在其他六人身上。
院長也是,我甚至一直注意他手裡有沒有攥個蘋果啥的,可惜院長人很正常,話也不少。院長在這部電影里無疑是「正常人」的標杆,這是我不能接受的地方,正常人不可能有一個確定的標準,成為一個正常人也絕不是康復的目的。私以為,心理題材的作品無論講述的方式如何,角度如何,絕不能有定論,人與人本來就不相同。藝術的地位多高,在我看來也不能超過啟蒙二字,過了這一點就有一點多管閑事了。可能院長的出現是妥協的結果,總之,院長的正常與其他六人的消失讓我懷疑這部片子的意義。影片到底要表達什麼?僅僅是一個精神病治癒的故事嗎?僅僅是隔壁女生的幾滴眼淚嗎?有些話劇中提出來的問題被重新掩蓋。
電影敘事,話劇說人。現在的結果可能是作者在這二者之間猶疑的結果,也有可能是作者的妥協。我寧願相信這是妥協。
感覺你好,打劫應該不會被拍成電影了。就算會,估計我也不看了。

可能語氣有些不好,請多見諒。
我愛戲劇。


十萬伏特楊永信萬歲!!!


本來想評一個2016年國產最佳9.9分的高分。無奈我這幾家影院只有萬達晚上11點一場,一天也就只有一場。明明是12.30日上映,結果1月1日晚上才看到「首映」。整個影院內寥寥十三人…
對了,長城線下活動竟然做到「10元看3D」,嘖嘖嘖這票房搶的也太沒吃象了…看來景甜的大腿硬啊!

劇透就不劇透了,說點別的。
安希為什麼會分裂出六個不同人格?
最後的溫情戲給出了答案:我,需要你們的陪伴。
網癮少年少女們為什麼會對網路那麼依賴?
與其說依賴,不如說是需要被陪伴…
需要哪些陪伴?
醫生的父愛,老師的教導,記者的愛情,公關的閨蜜,司機的隨性,律師的後盾。
現實情況又是如何呢?
父親擔起家庭的大部分收入有那麼多時間顧家?老師拿著低廉的工資本想為每一個學生負責,到頭卻發現本性難移後便放任自流,青年時期的愛情只存在於文字里,閨蜜就是為了互撕而存在,家庭學校社會能給隨性的時間和機會嗎?後盾呢,誰會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了解當事人為其辯解。

院長又是怎麼治療的呢?
「怎麼證明你不是瘋子?」一句話,就足以讓一群人,想方設法的去做一些正常人能做的事情…
同樣楊永信的網戒中心也是如此,用各種方法手段逼「戒網者」學會如何去演一個「正常人」。卻不知,這樣只會給「戒網者」帶去更多的心理傷害,甚至於連自己的父母都不信任了…

安希出院後倒地痊癒沒有?
老師給出了答案:安希以後會一點一點的成熟…
怎麼成熟?交給時間自己熟…


模仿與本土化是中國電影的必經之路——評《你好,瘋子》。有劇透。

--------------------------------

禁閉島的底,神探的魂,心慌方的骨,飛躍瘋人院的血肉,還暗示著可以拍成恐怖游輪的影子。這就是《你好,瘋子》。

影片的開頭充滿了一股迎合的味道,每一幀都透露著廉價國產恐怖片的氣息,但五分鐘後,影片進入了自己熟悉的敘事節奏,1拋出問題:「大家來到一個莫名其妙的地方」,2中規中矩的人物背景介紹,分別以職業為辨識度將人物進行了區分。人物立住後緊接著開始推節奏,發現建築是在精神病院內,逐步點亮劇情地圖。總的來說緊湊程度和處理方式都是在及格線以上。

送來食物之後進行爭論,記者站了出來,要領導大家證明自己並非瘋子而鬥爭,整個氛圍進入了《飛躍瘋人院》的節奏。(註:此時的一份食物也是對真相的暗示。)

電擊,也是飛躍瘋人院里的重要橋段,眾人在倉庫內盤算如何自證沒瘋與在各自電椅上的表現穿插呈現,影片節奏變得輕快而具有跳躍感,這個時候導演進入了立影的基本思路,即「讓一個正常人自證沒瘋將是一件滑稽且不可能的事情」。

同時,本片的笑點也在此階段密集呈現。計程車司機在電椅上模擬開車,兩位老人表演一見鍾情,韓醫生笨拙地在金老師身上摸著,金老師懵逼的表情簡直要笑瘋。眾人擺出進化論造型,金老師在電椅上一本正經地打算講講人類歷史等等。另外,導演也借記者之口喊出了影片的宣傳語「讓一個正常人證明自己正常,這件事本來就不正常!」另外人物性格在這得到進一步豐滿,導演用極短的篇幅一秒半秒的台詞畫面刻畫了人物,如計程車司機一閃而過的「你是不是看我窮就覺得我好欺負」透露出該人物的自卑,而莉莉一閃而過的「我上頭有人」則表明了這個姑娘對自己的生存哲學的篤信以及性格中tough的一面。

緊接著,隨著記者將安希流放,影片節奏由《心慌方》開始接管。《心慌方》也叫《異次元殺陣》,影片內容為一群性格各異的人被莫名關在一個巨大的矩陣里,人群從慌亂平靜下來後,開始自發的組織起來,尋求自救,暗示著人類社會自組織各個階段的雛形。不同的角色代表著不同的組織理念和力量方式。經驗力量權力科學依次接管,交相輝映。

在《你好,瘋子》里,這樣的隱喻則做的更為露骨。記者代表的現實理想主義,積極尋求出路,強硬貫徹理念不惜犧牲少部分人(放逐安希)。為了追求出路不斷地尋求可能繼而試錯(唱歌,跳肚皮舞,打架,掐蕭老師)。而記者的失敗揭示了「試錯成本」的存在。個體可以貫徹自己的理念在不斷的錯誤中承擔後果並累積經驗,但組織所能承擔的後果則有一道隱形的紅線,當陣痛超過這道紅線時,組織就會崩潰,而領導者將獲得全部該承擔或不該承擔指責。歷史上王安石的青苗法,或者王莽新政,都揭示了「試錯成本」這一道理,當群眾拒絕支付時,領導者必然萬劫不復。

隨後的計程車司機代表著更為原始的組織方式。青壯力量的絕對統治,在原始社會結構中的優勢毋庸多言。其對食物的分配(群眾基礎),對記者的絕對暴政(處理危機最簡單的方法,即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政,讓少部分群體徹底承擔危機,如納粹)使其獲得了統治權力。隨後其展開了對資源(性)的掠奪並與群眾發生了摩擦,但這並不是他被打倒的根本原因。本質來講,其對「出去」這一追求的缺失構成了統治階層與人民群眾的主要矛盾。任何群體都需要理想和目標的感召與引導,當清廷無法帶領中國繼續向前並展示出其安於現狀的態度時,人民會自發的召喚出袁世凱與辛亥革命。同時,計程車司機在現代社會中的失敗與在封閉環境中的力量統治形成強烈對比,以至於最後被戳破被打回原形時,王自健的那聲「屌絲楊師傅」會顯得那麼有力而刺痛。

接下來接管比賽的是弱者三人組,帶來的理念是和解與屈服。曲線救國也好,綏靖政策也好,這一思路其實並沒有太多可挖掘的點。所以導演將更多的筆墨著力於刻畫文明的復甦,並通過荒誕誇張的手法去解構嘲諷這些禮貌與文明。隨後院長電話言「你們中只有一個是瘋子,找到他就可以走」一時讓我誤以為影片要走向「狼人殺」的節奏。

很顯然走筆至此編劇想往前再推一步,可惜略顯生硬的銜接給人一種強弩之末感。回顧一下劇情,弱者三人組準備推安希出去,犧牲安希換取所有人的自由。其實可以看出來編劇的思路,首先確定要亂,要讓所有人打起來,亂了才能推動情節,才能讓院長出來各個點破真相。所以我猜測編劇是抱著「求亂」的需求進行的此處設計,故顯得十分生硬。但如果你一定要在此看出粗魯計程車司機的善良,懦弱者的殘忍我也沒有太大意見。

門開了,流淚的安希又一次睜開了眼,影片又一次回到了開始的節奏。(我彷彿聽到導演在說,如果我想,也可以拍成恐怖游輪這樣的片子)這給人一種驚異的新奇感,使觀眾的情緒上升了一個level,從而為本片的高潮進行鋪墊。

主治醫生的大揭底率先指出了各位都是虛構的事實,而隨後萬茜的超神表演則是全片底牌的亮出——多重人格。至此,全片迎來了最大高潮。

隨後的告白與和解給了一個交代。最後結局是清麗的雪景,音樂起的也恰到好處。台詞的最後一句「彈著吉他唱著歌」和歌詞的第一句「剩最後一曲,你先開口唱吧」無縫銜接,讓人心有所動。

上文是對影片細節的復盤解析。接下來我還想談談演技的問題。

記者李正這一角色安排和其職業十分考究。從理性克制到試錯發狂,掩蓋在理性下的狂熱理想主義和記者這一職業十分匹配。而演員出彩的點也在於如何調和外在理性和內在理想主義的矛盾共存,本片演員周一圍完成的還算不錯,可以給到8分。

計程車司機楊猛是一個粗人,他需要呈現的點有:勇、粗俗、若隱若現的正義感、自卑。該角色的設立較為立體,而演員李虹辰在這一基礎上還給這一人物賦予了一種奇特的萌感,在不經意的地方會讓人覺得很搞笑。但整體協調性上個人認為有所瑕疵,人物連貫性較差,仁者見仁智者見智,7分。

同上述兩個角色相比,剩下的四個分身在角色設立上就較為單薄,角色出彩點也就相對較少,對他們來說,滿分也就是8分了。

莉莉是一個風情女人的底色,反正也就是那老一套,至於片中呈現出來的神經質般的仰天大笑也難以對其增色太多,其他小細節諸如換夾克站隊,台詞「多堵的路啊,楊師傅該交班了吧」也都功底在線,呈現的有模有樣。莫小棋當然是很漂亮的,也出色的完成了自身角色的呈現,及格6分。

蕭老師實話實說是最沒什麼特色和用處的角色,如果把片子比作一盤菜的話,墊在最下面最邊上的生菜一定是他。這個角色在整個影片中常常被當作道具來使用,被人掐,跟著混。但不得不說金世傑老師依然全身心的投入到這個略顯滑稽的角色里,絮叨,臉皮薄,知識分子的酸腐嘚瑟勁兒,這些特質對劇情又有什麼意義呢?我只呈現出酸腐勁兒夠不夠使呢?實話實說是夠的,但金老師還是通過自己的實力和敬業精神,使這一配角更加立體,給這部影片增加了厚度,貢獻了全片最多的笑點。7+1情感分,8分。

韓醫生的專業知識是影片劇情推動的重要道具。這一角色的設立上,牢牢立足於對女兒的執著(與最後的告白相呼應)。所以這一角色最出彩的點在於,這個角色從頭到尾都應當處於一種焦慮狀態之下,因為女兒在等著他。扮演者劉亮佐十分精準的勾勒出這一特質,7分。

王自健是我們大多數觀眾比較熟悉的藝人,我沒有用演員這個詞,因為演員王自健老實說我並不是很了解。他的形象註定了自己的戲路會比較窄,演起那種鑽營,精明,城市白領,偽精英,小市民,那真的是得心應手以至於人們常常誤以為他本來也就是這個樣子的。這類演員也不算個例,演李逵的老師還可以跨個張飛,這裡面學問也不少,終歸是餓不死的。

演員王自健其他的作品我只看過《發條城市》,憑心而論王自健的演技是過關的,尤其是在本片中夾雜在這麼多出色的演員中也完全沒有落了下風,在本部影片中,王自健最超神的一幕來自萬茜的那句「不和解」(笑)。總的來說王自健是一個優秀的人,在鏡頭面前也以一個演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並做到了,如果他持續的接好片,真的在這條路上走下去的話,也一定會成為一名極其出色的演員的。6分拿好。

重頭戲當然是萬茜了。貼吧有一個圖特別火,出自電影《自殺空間》。網友評論,這個男主的經紀公司接到這個本子後一定樂到不行,整部片子都給了男主肆意飆演技的機會。(個人認為片子是個三星偏下的微爛片)

我不知道萬茜的經紀公司拿到《你好,瘋子》的時候有沒有樂到不行?

要我看,《自殺空間》的節奏是硬塞給觀眾這麼一個男主,前半截秀顏值,後半截過度爆發自我撕扯秀演技,整個影片都在強說他要火啊,你得看看他,手法上過於直給,落了下乘。(這個圖或許你會眼熟)

而《你好,瘋子》的節奏,才是打造大神的正確方式。最關鍵的一點是因為,《你好,瘋子》懂得「收」。

對演員來講,「收」和「放」是兩個不同的維度,怎麼說呢,舉例來講,《烈日灼心》里的鄧超就是收著的,《惡棍天使》里的鄧超就是大放。

《你好,瘋子》里的萬茜,前半部幾乎都處於收的狀態,以至於在最後的演技爆發時給觀眾帶來了極大的體驗衝擊。彈簧拉起來很長,我們看了後會覺得哦,不錯,很長。但彈簧從一個被壓縮的很緊緻的情況下突然彈了起來變得很長,這個彈起的過程,就會讓我們嚇一跳。這也是《你好,瘋子》所採用的策略。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長鏡頭,也就是說這整整五分鐘,大段大段的台詞,大段的模仿,都不能有任何一個出現失誤,否則就是NG。所以說這樣的表現是值得極高的讚賞和鼓勵的,拋開一切不說,誠意起碼是滿的,您聽段貫口都忍不住想鼓掌,又何必對這樣高水準的表演吝惜讚譽呢?當然,完成度也是很高的,9.5分你值得擁有。

最後還想就影片整體在簡單啰嗦幾句。我相信一定會有人看了開頭就想罵我說,這尼瑪也太能吹了吧?意思是這片子等於那麼多偉大燒腦電影的總計咯?這確實就是一個誤會了,我的意思只是,這部片子在那麼多些偉大電影身上汲取了能量,僅此而已。

禁閉島的節奏和氛圍,它遠比不上。心慌方的刺激和深度,它也有所遜色。飛躍瘋人院對人性的挖掘,它遠遠沒有做到。把不同人格用不同的演員來呈現的方式,我最早是在杜琪峰導演的《神探》里看到的,而那裡的人格多少意味著人性的豐富和強大,老實說我還是更喜歡杜導的設定。

但是,我們要看到他是在跟好的學,雖然是商業電影,但他依然在努力的向「牛逼」靠近。他沒有像《澳門風雲》之類的電影打著迎合市場的旗號拍一堆烏七雜八的東西來給人們看。

前年國產電影有一部叫《心迷宮》的,在昆汀的電影《低俗小說》里汲取了不少營養,用自己的才華和理解將其本土化,最終為我們貢獻出一部非常優秀的本土電影。

這叫什麼?這他媽就是學習的力量

而對這種電影,市場一定要頂起,票房錯過了,起碼口碑給它。

BTW,最後院長出來強行反轉扭轉劇情,真的是狗尾續貂得毫無意義。

更多文章,請關注公眾號:夕北漫談。

我想跟你聊聊。


我從心理異常的精神病學角度來談談電影中安希的病吧。

七個人,某一天醒來後突然警覺到,自己居然被關在一幢殘破的建築物中。

慢慢穩定下心神,他們發現這是一家精神病院,而院方只有一位醫生,會將他們綁電椅上逼迫他們承認自己有精神病。無論怎麼辯解,最後總是會被電擊,發怒也沒什麼用。每到飯點,門口的小窗打開,每次總是送一盒飯進來,無視他們七個人的存在。

在屢次反抗無效的情況下,他們幾個人決定配合醫生要求,不但乖乖吃藥,還把自己偽裝的象一個精神病人。可是不管他們做些什麼,都沒有人搭理他們,而且每天也只是送一盒飯來。就算他們中的有些人差點殺了其他人,院方居然也可以置之不理。還有人對其中一位女性上下其手,如果不是被另外一位女性看到阻止的話,顯然院方是不打算插手的。

在這個破舊的醫院中,沒有人意識到時間是怎樣計算的,每次只有一盒飯,他們也不會覺得飢餓。每個人都記得自己的身份,也都記得在醒來之前自己在做什麼,除了一個人:安希。當醫生要求他們找出他們之中唯一的精神病人的時候,矛頭漸漸指向了安希。

安希的確看著和其他人都不同,當其他人從昏迷中漸漸蘇醒時,安希彷彿一直就醒著。其他人到處摸索這是個什麼地方時,她對這裡的環境卻好像一定也不關心,又或者說她根本就很熟悉這裡。其他人在介紹自己時,對被關在這裡表示抗爭時,想辦法裝精神病人期望能離開時,安希總是瞪著憂傷又恐懼的眼睛,小心翼翼的躲在一邊,安靜的看著他們。但是他們每一個小動作,每一句話,她都知道。

那個對他們幾個很殘暴的醫生,對安希格外的友善。醫生總有用大喇叭來通知其他人做些什麼,卻用電話和安希耐心的交談,而電話每次只有安希恰好能接到。最後當所有人的矛頭都指向安希的時候,安希終於不再隱忍自己的情緒,向他們哭訴到:「為什麼你們都變成了這樣?

他們都不認識安希,彼此之間也不認識,可是安希卻認識他們每一個人。

安希能認識他們每一個人,其實這很不容易,甚至可以說,這應該是經過了漫長的治療後的顯著成效。因為寄主往往不會記得自己的交替人格的存在,如果寄主和交替人格有並存的意識,那麼當交替人格出現某些行為時,寄主才能漸漸意識到其存在。是的,也許看到這裡大家可以知道,安希是這群人中真正的精神疾病的患者,她患的疾病叫分離性認同障礙 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DID,以前被稱為多重人格障礙。這種疾病和分離性遺忘症、分離性漫遊症、人格解體障礙一樣,都屬於分離性障礙的一種。

分離性障礙和人格成分的分離有關,我們的認同、記憶、對自我或環境的認知,有時被隔離出了我們的意識。也許聽著很滲人,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健康的人也會體驗到分離性。開車的時候,我們可以和身邊的朋友交談,但是只要你是個熟練的老司機,一樣不影響你的身體在操作駕駛汽車。但如果前面的車突然變道,我們也會馬上把自己從聊天中召回,重新關注在路況上。可是患有各種分離性障礙的患者,卻無法做到自主的召回,那些被分離出去的部分將無法被他們意識到。

為什麼安希會患這樣的疾病?分離性障礙,並不會源於腦部的損傷,也不是因為遺傳因素導致的。往往,都源自於嚴重的心理應激。而把某部分記憶、認識或自我分離出去,是他們應對這類創傷性應激的方法。

安希第一個分裂出來的人格,應該是寵物醫生韓沐山,他永遠都會在手術後,趕著去為六歲的女兒過生日。而他的女兒,就是安希。雖然影片沒有交代安希的過往,但根據DID的研究發現,也就象前文所說,分離一般都是源自於心理應激,通俗來說就是外界或別人帶來的虐待或傷害。當年幼的孩子無法面對這種創傷性的傷害並受到嚴重驚嚇時,一部分人就會和安希一樣,得上分離性障礙。而分離性認同障礙 DID,則是其中最不尋常的一種。也並不是所有,在兒童期有過被虐待和創傷經歷的兒童都會成為DID患者,一般而言容易被暗示,想像力豐富的孩子(也包括成人)更容易在應激情況下產生分離性障礙。無法知道安希是什麼時候被虐待或遭遇極端事件的,可以推測應該是在六歲或之前,而韓沐山這個交替人格就在此時出現了。他成為第一個安希分離出來的人格,來完成一個想像中的慈父的形象,安慰和照顧弱小的安希。

一般而言第一個交替人格出現的時間越早,那麼寄主越容易分離出更多的交替人格。接著,其他幾個人格也一個個的出現在安希的生活中。和安分守己的安希的主人格完全不同的莉莉,她代表了安希的對立面,性感、放蕩,對勾引男人毫不為恥。但交替人格並不會遵循絕對的好與壞,歷史老師蕭乃恩或許只是安希對自己多年患病,沒有任何正常的社會生活和人際交往的一種補充。律師馬睿,則幫助懦弱的安希在必要的時候,振振有詞的為自己辯護。粗魯、愚蠢、充滿攻擊性的計程車司機楊猛,也許是那個曾經傷害、虐待過她的人的內在表現。而看似理智、聰慧的記著李正,是成年後的安希為自己安排的一個男友。

這幾個交替人格輪流控制著她的身體,有些人想殺了另外一些人(電影《東邪西毒》:愛有盡時,恨卻無期中,慕容嫣就想殺了慕容燕),有些人又想勾引另外一些人。這些人格還會組成一些臨時的聯盟,例如一開始記者將外套披在莉莉身上,意味著不用害怕,有我在,我罩你。當偽裝的清醒和理智不再起作用,記者開始失勢,莉莉就立刻脫去了記者的外套,蠻幹派楊猛開始登台起主導作用,同時莉莉也披上了他的外套。最後楊猛也應付不了難纏的醫生,律師馬睿、寵物醫生韓沐山和歷史老師蕭乃恩就結成了新的聯盟。在這座精神病院里上演的權力交替,其實是安希在面對醫生的治療時自己內心的掙扎。安希的主人格,顯然非常弱,弱到不足以應付任何正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每次只要有一些風吹草動,總是由這些交替人格根據情況出場應付。而這一次,顯然醫生的治療開始起作用,因為她的所有交替人格全部都上了一次陣,結果都鎩羽而歸。

我們不知道醫生用了多少治療方法,才讓安希走到這一步。一般來說在面對DID的患者時,動力學療法會採取三個階段的治療。第一階段先和患者建立彼此的信任,幫助平復患者情緒,並對其所有的交替人格做一個梳理。例如採用催眠的方法,讓患者的幾個交替人格能夠呈現出來。第二階段,恢復患者的創傷記憶。醫生也許會在催眠中讓寄主可以和交替人格對話,讓寄主意識到交替人格的存在。也可以通過寫日記的方式,讓他們之間能彼此認識,並進行溝通。第三階段會重建創傷,讓患者不會再用分離的方式來應對它,而讓主體人格變的強大起來,足以應付之前以及之後人生中出現的種種挫折。也許寫下三個階段很容易,但實際治療中困難重重。假設安希第一次出現交替人格是六歲左右,到她能在治療中呈現所有交替人格,意識到這些人格並與之對話,可能二三十年就這樣過去了。從她向其他人彙報的「沒有工作」這點來說,也許她此前一生都在精神病院進行治療,現在才算有了起色。

安希最後還是不能殺死她的交替人格,也許意味著她的主人格還沒有強韌到可以獨立存在的程度。分離性認同障礙的患者中90%的人有抑鬱症,一半以上有過藥物濫用和自殺的企圖,女性患者是男性的5-9倍。在人格進行的交替的時候,主人格通常會體驗到頭痛、失眠、性功能障礙和驚恐發作的癥狀,他們是非常痛苦的。經年累月的經歷這些,主體人格想要強大起來,哪怕是些微的進步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誰也不能指責為什麼安希不能強大起來,為什麼安希扣不下扳機殺了他們。能將交替人格放飛,對安希已經是巨大的進步了,所以最後她內心的那座精神病院才會倒塌,她才有機會拉開門走出去。

這次談到的分離性認同障礙經常被影視作品當做題材,常常伴隨的一個疑問就是:如果交替人格犯了法,要不要服刑呢?現在中西方都遵循一個原則,犯法的時候這個交替人格是否能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如果能意識到,自然要接受相應的律法制裁。那麼如何判斷交替人格是否真的意識到了呢?交替人格會不會為了躲避法律制裁而撒謊呢?這點不用擔心,專業的心理學家們早就有很多方法來驗證,這裡就不展開了。

——————————————————————————————————————————

喜歡電影和心理學的小夥伴歡迎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影心理,如果有任何和心理或電影相關的問題,可以在分答提問,賬號名是:心理諮詢師賈睿。也可以收聽我們的分答,獲得更多心理學資訊。想預約心理諮詢,請聯繫助理,微信號:xinliwanka


在同期電影《血戰鋼鋸嶺》豆瓣評分8.8的情況下,最後我還是選擇來站邊一下這部小眾電影
歲末的時候上映這種題材的電影的確有些不佔優勢,而且基於中國市場的大環境,《你好,瘋子》評分不高也是可以理解的

由話劇改編過來,電影有技術力的支持呈現上要容易一些,但劇情的安排上有點點小失水準
我覺得可以給個4分,有1分給最後一幕彩蛋吧,主要還是支持一下這類國產電影
國外《致命ID》、《恐怖游輪》、《七宗罪》之類的會精彩很多,就聊一下劇情吧

是怎樣一種人生,會需要分裂出額外的六七種人格來支撐自己活下去?
人格分裂本身就不是單純的幻想,而是反反覆復自我暗示,塑造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才會形成一個人格
醫生:安撫型人格,安希幼年時期家庭不幸,塑造出一個父親來疼愛自己,典型的場景是過生日
老師:不像其他老師那麼嚴肅無聊,也是安希的一種安撫型人格,寬容安定,兢兢業業
律師:守護型人格,在別人指責的時候能夠強有力的說出「我反對」,在無助的時候給自己信念的支撐
記者:第二個守護型人格,也扮演了戀人的角色,正義、剛硬,在場面混亂的時候能第一個站出來鎮定的進行邏輯分析
莉莉:陪伴型人格,是安希閨蜜的角色,一起逛街化妝,也是安希用來幻想自己風情萬種被男人喜歡的一個人格
司機:陪伴型人格,也可以說是守護,武力的代表,是安希自卑但不願被戳穿的心理映射,並且作為一個放縱的借口,安希會抽煙,對著峽谷大聲唱歌

當這六個人格合理出現的時候,是能夠支撐安希正常生活的
我們看到她風格溫暖的家,看到她美好的作畫,畫風是很溫馨的,反映了她和各個人格友好相處時的畫面。(我想其他人格出現的時候,安希很有可能用畫畫的方式來表達)

想爸爸的時候,韓醫生出來給我過生日;
平日里有蕭老師出來循循善誘,他說道理是腳下的路,心裡的明燈;
有人指責的時候,馬睿會站出來為我辯護,我永遠是他無罪的當事人;
李正正義且智慧,他的擁抱肯定很溫暖,是我崇拜和愛慕的那個人;
女人應該是莉莉那樣風情萬種的吧,我學會了化妝和打扮,她也誇我漂亮;
楊猛會開著小破車帶我去兜風,我跟著他抽了第一支煙,生活的疾苦都暫時忘記了;

稍微延伸一下,這種精神疾病在醫學上叫
分離性身份識別障礙(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簡稱D.I.D)
當各個人格能夠和平相處,有序出現的時候一般都是能夠正常生活的
公眾號「英國那些事兒」曾經有篇文章就是講一個人擁有12重人格
每個人格都是畫家,畫風迥異,並且合理安排好了哪個人格主要照顧孩子
文章直達鏈接:(侵立刪)
她十二重人格,十二個不同的畫家,然而最暗黑的那個揭示了一切...

安希慢慢有自殺傾向並且會把這些人格聚集到一起,源於各個人格之間開始出現混亂且互相傷害的情況(原因電影里沒有交代),安希作為一個性格上較為懦弱的人格,無法處理這個局面
於是出現了管理者院長這個人格(彩蛋交代的),是安希用來協助自己解決問題的,並且對於其他人格有絕對的處決權,是比較強勢的主導人格,對於其他六個人格有清醒的認識

院長這個身份應該是最後的大boss了,引導安希把其他六個人格一起關入思維密閉空間,站在上帝視角去審判大家,然後矛盾升級,鼓勵安希把他們都槍斃掉

從最後六個人格都選擇自殺以及前面也有互相幫助的情況來看,這六個人格均處於劣勢且可以控制的狀態,也是出於守護「安希」這個主人格的目的存在

從六個人格互相傷害的現象來看,安希由於現實生活的痛苦已經產生攻擊傾向
這種傾向在院長身上最為明顯,直至最後幫助安希舉槍,殺心極重

目的是想要佔領陪伴主人格的機會,還是想要完全乾掉主人格,我就不知道了

戲謔的海報,絲毫不知道背後會是這樣一個陰鬱的故事
當作喜劇來看的同學可能會有些失望,其實大部分時候我都笑不出來

拋開「人格分裂」的話題,我一直在想,我們要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
我們一起唱歌跳舞,一見鍾情是兩個人勾搭在一起,進化論是猿類學會直立行走
可笑嗎?為什麼我覺得如此可悲,精神病人從來不說自己有病,那麼你有病嗎?
荒唐到無法反駁,我越是想要證明自己正常,為什麼越是表現的那麼有病?
在這個悖論里,誰也站不住腳,誰也拯救不了,唯有安希口中念念有詞的上帝才能安撫人心
我們吵著鬧著,變成了這個世間最不起眼的一個玩笑……
快樂治療吧,我有病,我吃藥,多電幾次好的快!

這真是個讓人難過的話題,因為孤單而變的脆弱,因為脆弱而變的分裂
正常人也好,精神病也好,就在那個風雨雷電的夜裡,在那個破敗陰森的精神病院里,上演一出滑稽的鬧劇
你好,瘋子……

(圖來自網路,侵立刪)


推薦閱讀:

有哪些高智商電影值得推薦?
電影青蛇中開始時有一個女人在竹林中生子,青蛇和白色在為她擋雨,那個生孩子女人是不是也是修鍊成人的蛇精?
什麼是劇情簡單和劇情薄弱的區別?能否以《西遊記之大聖歸來》為例?
如何評價第 89 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Moonlight)?
看完《驢得水》感覺很壓抑怎麼辦?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 戲劇 | 中國電影 | 你好,瘋子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