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自曹丕篡漢到趙匡胤建立北宋的七百多年裡,臣子以下犯上篡奪前代政權(且以禪讓居多)的事情屢見不鮮?

曹魏代漢,司馬代魏,劉宋代晉,南朝中只有陳朝是被外敵滅掉;拋開十六國,北朝中東西魏分別被北齊與北周取代,除北齊被武力消滅外,北周最後禪讓於外戚楊堅,而隋朝政權也被國戚李淵所取代,而李唐最終也禪讓給了後梁,再到趙匡胤陳橋兵變代周建宋為止。
下犯上,這儼然已是魏晉以後的政治生態,那麼這一切到底是為什麼?曹丕篡漢開了壞風氣嗎?那麼王莽之後為何沉寂了許久?為何宋以後外姓篡位禪讓之風又不再出現?與魏晉南北朝時的士族政治有關嗎?與地方豪強勢力有關嗎?


隋末唐初的科舉制和宋太祖的改革舉措是最好的答案。

士族地主階級過去掌握人事權(九品中正制),又帶兵打仗還大權獨攬,地方政府基本都是士族,大分裂時期武將爬的快,上台就想要權力,和士族做好交易很容易奪權。

因此科舉制度終結廢掉了士族地主階級的來源、從源頭上讓庶族地主階級替代了士族。
北宋的改革,「收精兵」打擊了地方政府兵權;「削實權」分化了權臣的力量;「制錢穀」消滅了地方割據的經濟基礎;「統調分離」極大的控制了武將;「分權宰相」直接拆分了相權。

這麼多制度,保障了下克上成為極小概率事件。


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乃自然之理。


好問題。
很高興有人能夠發現曹丕篡漢對日後的影響。
關於這個問題,我也答不了,這個答案需要過萬字以上才能勉強敘述清楚,坐等大牛過來。
本人也是這個月才開始了這方面知識的了解


誰當皇帝都不影響群眾吃瓜,so who care


首先,能不斷的發生下克上的事件,跟地方豪強,分裂勢力有直接的關係,中央皇權在這幾百年里無法壓制門閥家族。那麼為什麼這段時間門閥發展如此壯大呢,我認為一定是跟生產力的發展相對應,就像改革開放初地方政府權力大是為了形成競爭,下放自主權,加速自由市場的經濟發展一個道理。
在這幾百年的時間裡,幾乎任何一個有為的帝王都想要權利收歸中央,打擊地方豪強。但是皇權和門閥士族始終處於相持拉鋸之中,而隋唐之後門閥士族徹底退出舞台。我們不能簡單的說,是隋煬帝,唐太宗他們英明神武,天降偉人吧?因為這幾百年里多少英雄豪傑,連曹操都知道搞個唯才是舉呢,但就是無法戰勝門閥。制度建設能夠成功一定是跟生產力發展相對應的。

所以我推測,東漢以後生產力的發展讓地方勢力能夠在一定地理範圍里形成最優的生產力合集,有利於集中當地的物質對抗中央政府,但具體資料恐怕需要相當繁雜的考證,希望有高手來回答。


名與器不可假人,威勢既成,當移權柄。亂世英豪,唯力視勝。


與封建君主專制集權程度高度相關 要展開說估計要寫一篇碩士論文了 鄙人只能拋磚引玉


是不是宋明來不及被人篡位,就被外族滅了。


推薦閱讀:

如果宋朝太平興國四年北伐幽州的統帥由宋太宗換成明成祖,宋軍能戰勝契丹人收復燕雲嗎?

TAG:歷史 | 魏晉南北朝 | 趙匡胤 | 魏文帝曹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