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長輩親戚說的越外向話多的人越聰明?
前幾天跟親戚和長輩出去吃了頓飯,他們說越外向話多的人越聰明,我很無語,他們想什麼呢?僅憑一個人內不內向斷定他聰不聰明?這豈不是很荒謬嗎?內向的人就這麼不受待見嗎?
當然不能僅僅通過這一點就下判斷。
不過,外向,接觸的人多,話多,都有助於訓練頭腦的敏捷度靈活度,視野也得到擴展,那麼這樣的人在社會中的人際交往比內向的人更容易適應一些,也容易被大家喜歡,所以人們會以為他們聰明。
內向,話少的人當然不見得不聰明,他們只是與人接觸少,那麼他的閃光點也就不容易被很多人看到,而且容易給人木訥、不善交際甚至是冷漠等印象,所以會以為他們不聰明。
偏見、刻板印象等,就是這樣產生的。
等你長大就知道親戚說的是對是錯了
因為別人說自己內向從而覺得自己內向,因為別人說他外向而覺得他外向,自身缺少一個判斷標準。我認為不是你內向,而是你缺乏與長輩溝通的技能。
你長大點會發現,年紀越大的人越能與人聊天,並不是長大了就變得外向了,而是他在生活中有意無意的修鍊著這個技能。跟朋友聊天,跟同事聊天,跟家人聊天。通過不斷的聊天而達到一種看起來外向的本領。
而與長輩聊天需要注意的是,禮儀問題,輩分問題,自身的表現問題。比如你吃飯時輩分大的人先起筷才能動筷子,倒茶時最好是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倒,喝酒時自己的酒杯盡量放低,吃東西時不要狼吞虎咽。做好這些之後,當長輩與你聊天之時,說得上就說一兩句,說不上就盡量微笑,切記勿過分專註的玩手機。
雖然這樣看起來還是不外向,但已足以,過個三五輪之後大人們也會覺得你大方得體。
人們不會因為你聰明與否對你更加青睞,你看過年紅包也不會因為這個小孩聰明而多給500塊吧?聰明是一個標籤,圖省事方便。不要把別人口中的聰明當做自身判斷的指標,現代社會,誇那個孩子不是聰明英俊漂亮,這些詞語早已被濫用,已經失去了真正的讚美作用。更多的時候,人們是對聰明的孩子抱有更多的敵意。不要太在意聰明了,誇你聰明也不會讓你受益了什麼,反而增加了你的虛榮心。
有一套自己的處世準則,明辨是非的能力,比當下誇你聰不聰明更加重要。
關於外向與內向
聊天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很多東西都是無心之說,可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
越外向越聰明只是人們對於會聊天者的一種讚美,想必那些大人也是吃過不會聊天的啞巴虧。但會聊天者不分內外向,只是願不願意聊而已。遇到合適的人,內向者也可以夸夸其談,而遇到不合適的人,外向者也只能點到為止。
關於內向和外向聰明之說,我更傾向於兩個都不一定聰明,但是外向的優勢是可以通過大量的接觸外部資源,而形成資源的優勢,這一點內向者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內向之人的精力更多是分配在自身內部的探索之中,從而形成大人們印象中外向之人比內向之人更能幹的一種認可。
內向外向是一個模凌兩可的東西,它如同薛定諤的貓,你無法真正知道到底內向還是外向。這種沒有判斷標準的東西,你研究再深也只是聊以自慰。大多數人並不是非此即彼,不是完全的內向也不會是完全的外向。比如一個學習很好的人,你和他聊遊戲,也許是說不出個一二三,這並非他內向,而這只是他不熟悉的領域,當你聊起學習的時候也許他便可以說的天花亂墜。
要有自身的判斷標準,不要人云亦云。學會從別人口中,眼中,行動中看出他沒說的話。這些話,才是他們的真話。
表達是個人和社會的溝通。表達的渠道有很多,說話只是其中的一種。你親戚認為話多外向的人比較聰明,那是因為你親戚和他人交流溝通的渠道比較依賴對話這種獲取信息的路徑。
你親戚這麼說可能讓你感到不爽,但他們這種話多人聰明的看法也是從他們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會哭的嬰兒有奶吃,就是這個理。
內不內向與聰明一點關係都沒有。外向有外向的優缺點,內向有內向的優缺點,這無謂好壞。你也別反駁你親戚了。這不是辯論,不是說要把對面辯駁的無話可說。你親戚怎麼說,讓他怎麼說。覺得實在要辯駁的,駁一下就可以。其他時候應付一下就可以了。覺得煩,找個理由走開。這不是辯論賽,這是人際。理是怎樣的理,心裡明白就好。
有的人把自己所有知道的全盤說出口,讓別人知道我知道。
有的人在心裡沉澱。
遇到這種親戚不搭理就好,他們怎麼想和你怎麼做事,你將來怎麼樣一點關係都沒有。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熊逸的新書《王陽明:一切心法》?
※怎麼樣能做到走一步看幾步?
※如果被當成病人抓進精神病醫院,如何證明自己不是精神病人呢?
※「他讓你去跳樓你也去嗎?」這句話有邏輯錯誤嗎?
※怎麼看待奧地利電影晚安媽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