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理解弘一法師李叔同圓寂前留下的這四個字?

李叔同在升天的之際,留下這四個字「悲欣交集」,對後世之人又有何影響?


此答案多參考於《說不盡的李叔同》陳星著

悲欣交集

弘一大師病重之後,拒絕醫療探問,一心念佛。他告訴妙蓮法師:「你在為我助念時,看到我眼裡流淚,這不是留戀人間,或挂念親人,而是在回憶我一生的憾事。」

由此可見,「悲」並非一事,「欣」也絕非單純。


縱觀大師一生,1918年,是大師的里程碑。而非轉折點。

1918年,大師39歲。正月間,虎跑習靜,正月十五,受三皈依,法名演音,號弘一。

農曆七月十三日,虎跑寺正式出家。


大師的轉折點在哪?

很難界定。 是夏丏尊的「出家當和尚」的玩笑話?
是西湖的氛圍?
是虎跑斷食?
是斷食期間小和尚經過窗前的身影?
是當時的政局?

這些都是,但最要的是弘一法師自己。

大師一生造詣極高。

弘一法師摯友夏丏尊對弘一法師的評價:做一樣,像一樣。
學生豐子愷對其進行解釋: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
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
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
辦報刊,像個編者;當教員,像個老師;
做和尚,像個高僧。

以及豐子愷所說的「人生三層樓」:一是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
物質生活就是衣食,。精神生活就是學術文藝。靈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這樣的一個「三層樓」。懶得走樓梯的,就住在第一層,即把物質生活弄得很好。這占世間絕大多數。其次,高興(或有力)走樓梯的,就爬上第二層去玩玩,或者久居在這裡頭,這就是專註與學術文藝的人。還有一種人,「人生欲」很強,腳力很大,對二層樓還不滿足,就再走樓梯,爬上三層樓去。他們不肯做本能的奴隸,必須追究靈魂的來源,宇宙的根本。這就是宗教徒。
我們的弘一法師就是一層一層的走上去的。他的做人,一定要做的徹底。
這也是弘一法師能夠在律宗方面大有建樹的原因,如此的認真徹底,謹守戒律。
讀起法師的舉行無不落淚。

大師在《佛法十疑略釋》中說:佛法非迷信、非宗教、非哲學等等。
黃福海(弘體書法家)曾說:「在我心目中認定法師是一位藝術家,我能否說佛門的生活,是藝術的生活?」

一位藝術家一生的悲欣,而不是一位高僧大德的悲欣。
(寫的好大,覺得自己騎虎難下了,目前的知識量支撐不下,實在抱歉)

大師欣從何來
一是 大師一生中的摯友,護法,學生,大師(可參考 陳星的另一本書《弘一大師身邊的名人》)
二是 大師在學術文藝方面的造詣
三是 大師完成了自己的宏願:願從今日,盡未來際,誓捨身命,擁護弘揚「南山律宗」
四是 對自己修持之路,一路弘法 成效顯著的欣慰
大師悲從何來:
憶兒時,因篤愛京劇,曾讓母擔憂。
也許對第二任日裔妻子以及原配的一絲愧疚
因身體欠佳,未能赴安心頭陀的西安弘法。
我覺得大師很大的一個遺憾就是創辦南山律學院之願未遂。
因與五磊寺寺方在如何辦學方面意見不合,使弘律的心愿備受打擊,
弘一大師自己敘述說:「這樣的打擊,一月未睡,精神上受了很大的不安,看經念佛,都是不能。照這情形看來,恐非靜養一二年不可。」

之後弘一法師撰寫了《南山律苑雜錄》以及在在伏龍寺應邀講律,都是彌補了這一缺憾。

但是 在伏龍寺的講律弘法課只進行到一半就中輟,原因是在後來弘一大師給亦幻法師的信中能發現:因弘一法師覺得自己在白湖講律是未穿大袖的海清,完全荒謬舉動。承蒙炳瑞長老慈悲糾正。
因自己行為不得當(大師的自我反省)而致弘法的中斷,可能是大師憾事之一。
還有一憾事就是 大師彌留之際,我國還處於戰亂,民生尚且處於水深火熱。

最後一個問題
對後世的影響,我只能說對我的影響。

我看到大師的像,我不會想到難懂的《般若菠蘿蜜多心經》
我會想到大師的德行,我有時會感動的想落淚,會敬畏。
我也會一層一層的爬上樓,也許我會因為腳力不夠而中途停留,也許我最後未能踏入佛門。我都以誠心感激弘一大師對我的啟示。
問:「什麼是修行啊?」
答:「那什麼不是修行啊?」


從生平理解的,從世俗角度理解的,從字面意思理解的,都不對!
這樣理解的不是佛法,更不是佛!這不是在做閱讀理解,各位不要曲解,也不要意淫。

我的哲學老師,曾在佛學院進修,我問他,悲欣交集是什麼意思?弘一法師已經得道,何來悲欣?

老師回答到:悲欣交集,悲欣交集,重點不在悲欣,而在於交集。那什麼是交集呢?亦悲亦欣,不悲不欣,無悲無欣。悲亦不是悲,欣亦不是欣啊。


弘一大師的話來自於《楞嚴經》

阿難整衣服,於大眾中,合掌頂禮,心跡圓明,悲欣交集,欲益未來諸眾生故,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常聞如來說如是言: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薩發心,自覺已圓,能覺他者,如來應世。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欣:我今已悟成佛法門,是中修行,得無疑惑。
悲:欲益未來諸眾生、我雖未度,願度末劫一切眾生。
(這個悲恐怕是大乘菩薩的大慈悲)

而這一段的後面就是四種清靜明誨是戒律
你說弘一法師最後有沒有說法?當然這只是我的一個猜測,對錯還請自辨。


這四個字意思還不夠淺白么?
你還要怎麼解讀?

弘一法師離世之前的感受就是「悲欣交集」。具體為何悲,為何欣,他沒說,別人無從猜測。
對後人,似乎沒什麼影響。因為這是弘一法師個人的感受,他沒有勸誡世人的意思。


補圖


「悲欣交集」,悲顯無上菩提心,欣樂稀有難遭想。

樂:讀yào,無上樂。


悲欣交集見觀經,準確來說是七個字吧?


諸位師兄道友及其他朋友慈悲!

以上的答案多是從凡情世俗,或是從字面上的意思上來解釋弘老法師的遺書(此話並非攻擊以上的回答者,只是就事論事來講,請以上寫回答朋友不要扁我^___^)。但這樣的解釋,反而與弘老法師真正的意思有相當程度的違背。末學作為一名學佛10年,專攻地藏占察法的普通學佛修行者的角度,來給大家解釋一下大師臨終遺言的真正含義。以此來表達一下末學對弘老法師的敬仰,同時也算是從側面向大家展示一下弘老法師高超的修行境界。

頂禮上弘下一法師!

先解釋一下弘老臨終時的偈子(分别致生平友好夏丏尊及弟子劉質平):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這句沒什麼說的。因為偈子是寫給夏丏尊及弟子劉質平,也就是所謂的「摯交好友」,因此開篇用「君子之交,其淡如水」作為開頭, 一是表明與贈與者的關係,二是說明與贈與者的友誼之深。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

這句話有兩層涵義:1是用來對弘老與兩位贈與者的友誼做一個強調,類似詩人王維在《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中的「直」和「圓」二字的作用。2是弘老以此說明,世俗之情之物,皆有形有象之舉,但「現象」並非「本質」。唯有透過現象,只達本質,才真正符合佛法的根本。與《金剛經》中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在涵義上是一致的。

  問余何適,廓爾亡言;

這句話,可以說是被解釋錯最多的。從網上的翻譯來看,有說是弘老至此無法言表,有說是佛法的真諦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但真正的涵義其實非常簡單,現用通俗的漢語翻譯如下:大家問我(弘老)修行的境界如何,我所達到的境界(之高)是用言語無法描述的

  華枝春滿,天心月圓。

這句話就是講弘老的境界:圓滿菩提。也就是本師釋迦文佛在菩提樹下得到的大徹大悟的境界。

下面解釋一下弘老的遺書。

其實來理解「悲欣交集」這4個字的遺書的關鍵恰恰不是這4個字,而是字左邊的「見觀經」這3個字。這裡給大家稍微介紹一些觀經方面的內容。

觀經,全稱《觀無量壽經》,是凈土宗修行的重要佛典之一。這本經主要是講述「怎樣順利往生到阿彌陀世尊的西方極樂世界」。換句話說,如果修行者按照這部經的方法修行,一旦修行成功,一方面,在活著的時候,就能親眼看到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微妙殊勝的境界,另一方面,在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大勢至菩薩就能親自來到修行者面前,把修行者的本體(不嚴謹地說,就是通常說的「靈魂」,但學佛的人,更喜歡用「本體」這個詞)帶到極樂世界,繼續完成修行,直至圓滿佛果。

OK。看了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心裡都能有譜了。為啥弘老會在臨終時候來一句「悲欣交集」。其實答案一目了然:所謂的「悲」,是指弘老可憐在世的眾生,還要繼續受輪迴之苦;而「欣」,暗指弘老已經知道自己來去極樂世界,同時他自己親眼看到極樂世界的種種美妙境界了。因為怕別人不理解,就在旁邊特別註明上「見觀經」這3個最最重要的說明。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就好像一個班50名學生,只有一個人高考金榜題名,考上清華了,而其他49人都落榜了。那麼考上清華的學生也是「悲欣交集」了。就是這麼回事。現在大多數人都把注意力放在「悲欣交集」這4個字,而忽略了「見觀經」這最為重要的3個字。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


入涅槃之欣
戀眾生之悲
欣自己功德圓滿
悲眾生苦海浮沉
大菩薩!


悲欣交集。大師的那一刻應該是開心的 該走了的時候雖知是捨不得 不過也到了時候。有悲有喜 終於算是放下啦。將來我走的時候 可能也會想到這句話吧。


你經過艱辛努力達成了自己的最終夢想,成功的那一刻你估計也會悲欣交集。


推薦閱讀:

有哪些讓人開悟的佛言禪語?
為什麼有人說禪茶在中國基本沒有傳承?
有人真的經歷過頓悟的瞬間嗎,並且從此改變了自己的性格和命運的?
如何閉關?需要做哪些準備?
在寺廟禪修是怎樣的一番體驗?

TAG:書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