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研究比起定量研究會更多依賴研究者本人的研究經驗么?
12-22
如果要做心理治療方面的質性研究,分析治療過程會不會對研究者本身的實際的治療經驗有很高的要求?或者說質性分析有很大一部分因素會受到研究者的實際治療經驗的影響?(而相對而言,做定量研究的話更偏向於數據分析與整理就好,不需要研究者過多主觀經驗參與)
*本人正在碩士論文的準備選題,選題方向已經確定到一種心理治療的取向:心理劇。
謝謝邀請。
我本人沒有做過質性研究,所以還專門去問了問bnu一個朋友,他本人做了多年的心理諮詢工作,對質性研究也有自己的一些見解,我們倆在一起交流了一下。
質性研究確實更多依賴研究者的主觀經驗,這也是質性研究的一個短板,當然你也可以說這是一個特點。 相比於量化研究的客觀性,質性研究就顯得主觀很多了。這裡的主觀不是一個貶義詞。研究者本人的功底在研究過程中起到了極大的作用,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作用。比如最經典的質性研究手段——文本分析,或者人物傳記分析,如果研究者本人的功力尚淺,修為不足,實際上是很hold住那些浩如煙海的文本的。當然,如果研究者本人哲學功底深厚,思辨能力較強,我相信這樣的研究者在處理材料上更能得心應手,分析所得的東西信效度更高一些。
目前學界普遍的看法是質性和量化研究都應該搞一點,而且也在鼓勵研究者不要用純粹的哲學思辨去做質性研究,而是將兩種方法融合起來,比如文本編碼,結構訪談等等。
因為我自己沒有親自做過,絕不敢妄言。就說這麼多,希望有機會我們可以交流更多。
質性研究需要研究者參與到自然情境之中,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研究,歸納形成理論,通過實際互動來理解和解釋對象的行為。
而定量研究重在對事物可量化的特性進行測量和分析,以檢驗理論假設。
我覺得還是質性研究更需要個人經驗和創造力。
雖然和題主的研究領域不同,但是相信研究方法是相通的。
質性研究,如紮根理論等,本身是一個從質性材料中建立理論(theory)的過程。那麼,如何理解文本材料,有很大的主觀性,研究者的研究、社會、生活經驗都可能導致對材料的理解有差異。所以質性研究結果無法存在完全一致性,不同的研究者重複做研究,研究結論也很可能不一樣。而且這種差異經常沒有對錯之分,只是觀點相異。
量化研究,往往是對數據的處理和分析,研究過程可重複性高,因此被認為更實證,更客觀。
————————————————————————
博易數據研發了DataMiner平台,專門用於內容分析法。可以直接在上面搜網路數據,或者導入第三方的文本、視頻、pdf之類的數據都支持。特別適合高校老師和研究生,可以幫助產出學術論文和實用性研究報告。
博易DataMiner,內容分析法在線工具!(微信公眾號:boyidata)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