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博物館工作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其實有點喜歡歷史喜歡考古,很好奇在博物館工作是個什麼狀態,求各位大神解答


感謝大家戳我上日報!

我更新下文了!因為是舊文所以當時沒好意思一起放,沒想到大家都很喜歡。我會趕快續寫的……TwT

———————————【我是上日報了的分割線】——————————

謝 @蘇顏 邀請。我在隸屬史密森尼學院(Smithsonian Institution)的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作為視頻製作人工作過。

「自然歷史」這個概念和歷史無關,是起源於博物時代、對於自然科學的總稱,包括天文、地理和生物。我的體驗也和很多答主的苦大仇深不一樣,也許因為我是個中二少女吧……_(:3_)Z

另外不得不說的是,美國那邊的博物館和國內真是天壤之別,沒有任何要黑國內的意思。我們博物館在陳列的同時還有科研,在館藏、研究和布展方面都站在世界前沿。這也是我時刻充滿幹勁的原因。

下面貼一下工作期間的日誌好了——

———————————【我是熱血的分割線】————————————

1.


早在我剛來弗吉尼亞上學的時候,我就對導師表達過自己對Smithsonian博物館的仰慕。我一腔熱血地說:「我要每個周末去華盛頓做志願者!」導師表情奇特:「你就在學校的藝術博物館做不好嗎?」

我堅決地回答,我的真愛是自然歷史博物館,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


後來我終於買了車,每周五開兩小時來回去馬醫院拍個片子都累得半死,我才明白當時導師的表情可以精簡成兩個字:呵呵。


當然,我這種不撞南牆不回頭的中二少女是不可能輕易認命的。很快我就找到了曲線救國的方法,成為了Smithsonian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名翻譯志願者,可以遠程工作。

在這之前,我從未想到過我國在某些方面的科學技術已經如此發達,以至於世界級的博物館也會需要翻譯文獻來借鑒——說白了,這個方面就是銀杏害蟲研究。


我花了大半年的時間,努力做好我國銀杏種植界與美國博物館學術界間的文化橋樑。需要翻譯的句子大多是這樣的:


「根據我區的天氣特點,4月下旬到5月初噴甲基托面布津或多菌靈800~1000倍防病,在發病盛期噴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用70%代森錳鋅600倍液,隔15~20d噴1次,約2~3次。」


不知那位閱讀我的譯文的植物學家看到Many Bacteria Wonder和Back-off Bacteria Super這樣的辭彙時,能不能體會到我的良苦用心。


翻譯多了,我對銀杏害蟲及其防治方法都已經爛熟於胸。如果以後找不到工作,我就回到祖國,在廣西桂林植物研究所做一名合格的農藥噴洒員。


2.


到Smithsonian自然歷史博物館實習之後,我才發現她的國際化不僅體現在學術研究上,還體現在工作人員上。據我所知,僅僅是我們部門就有野生的德國人、英國人、墨西哥人、土耳其人、波多黎各人,還有我。


我一度以為自己是全館唯一一個中國人。不過後來館長來部門裡開會,為了激勵我們奮發向上,講了一個動人的中國女科學家的故事。


這位科學家生長於一個名叫武漢的小村莊,父母都是農民。雖然她自幼就立志要和植物打交道,但農民父母堅持植物是只有男孩才能搞的東西,禁止她下田。於是她努力奮鬥了大半生,現在終於在Smithsonian植物學部研究葡萄,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館長被自己感動得拿出小手帕擦汗,我坐在下面內心千萬匹草泥馬呼嘯而過,還努力屏住撲克臉安慰自己:還好是搞葡萄的,不是搞銀杏,不然我彷彿就森森看見了自己的未來啊。

我思考了一下,決定如果館長問起來,我就說我從小立志學習媒體,希望有一天實現自己的理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媒人。


3.


每次向朋友介紹我現在的實習地點,我都會補上一句,就是博物館奇妙夜2裡面的那個博物館。

和電影里一樣,除了對外開放的展覽區之外,博物館大部分的館藏都儲存在封閉的區域里供科學家研究。而了解我的人大概都知道,我是一個總把人生當好萊塢奇幻片活的重度中二病患者。比如在學駕照的時候,我糾結了許久到底學自動檔還是手動檔,理由是如果世界末日了路邊停的車剛好是手動檔,我該怎麼跳進去踩一腳油門就去拯救世界啊?


後來我的朋友告訴我說,無論是自動檔還是手動檔,沒有車鑰匙都是開不了門的。


所以呢,我其實是非常樂意像在電影里一樣,閉館之後拿著手電筒和相機在藏品間玩一發的。那為什麼我從來都沒敢這麼干過呢?


這得益於我的老闆戴維給我講的一個故事。在博物館的東樓某條走廊盡頭,一度有個北極熊標本迎來送往。忽然有天,不知是誰把熊移位了,夜班警衛在黑暗中悚然看見兩米高的巨大白影,大喝一聲,拔槍就射。


於是我覺得,在博物館之夜這個設定里,夜班警衛果然才是當之無愧的主角,配角如我還是老老實實呆著就好。


後來那隻破了個大洞的白熊標本,就此消失在了傳說之中。

4.


我有兩個老闆,一個叫戴維,一個叫凱蒂。從他們的辦公室別稱叫做The Bat Cave來看,這兩位和我也是差不多的中二。前段時間他們分別出差一星期,留給彼此的記事條內容都是些「不許讓盆栽掛掉」,「一周最多吃兩次Five Guys漢堡」,還有「猶豫的時候就拉響火警逃跑」這類玩意兒。


我在船上工作過的那個多媒體辦公室也叫The Bat Cave。所以我覺得中二這件事,應該是媒體工作者的職業病。

其實中二是在我們這種極端工作情況下還能保持理智的唯一選擇。如果神六系統和我們的視頻軟體一樣看心情工作,中華飛天夢就會和朝鮮因Windows升級而衛星發射失敗並列成為航天界兩大笑柄。


打個比方,上周趕工的時候,我用了兩天就把活給做好了,剩下兩天都用在了反覆輸出成品上。不要問我為什麼要花那麼久,如果知道為什麼,顯然我們就不會花那麼久。


到了最後,凱蒂、我和另一個實習生卡羅琳都已瀕臨崩潰,而戴維正在北達科他歡快地跟隨科考隊挖恐龍。於是我大膽提議,不如把我辦公室里那隻企鵝拿來當犧牲,以祭Media Encoder在天之靈。


這個企鵝一直掛在我的屏幕右上角上,每次大家圍觀我的視頻成品的時候,就會被它犀利的目光所震懾。

其實他們都不知道,我這是在上班的時候偷偷掛QQ呢。

————————————【我是繼續中二的分割線】————————————

幾個星期前的某天,我照常穿過遊客區往辦公樓里走,半路上被一群個頭齊腰的少年攔住了。只聽少年們問道:「你知道博物館裡是不是有很多神秘房間?」「聽說National Mall地下有個隧道連接著所有的博物館?」「地下室里是不是儲藏了很多標本和展品啊?」


看來是一群博物館奇妙夜中二症患者,我不禁泛起一陣同病相憐的情懷。於是我和藹地說:「沒錯哦,我們有很多秘密房間,但是只有你們長大了才能進去。等你們二十一歲了再來找姐姐哦。」


然後少年們就帶著一種「哈哈到時候你就是老太婆誰要找你啊」的表情滿足地離去了。


傳說中,我大史密森尼自然歷史博物館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自然歷史博物館。但為什麼史密森尼聽上去這麼野雞呢?其實美國國家自然歷史博物館這個名字可能在國內更加知名,我私下認為是國人念不清Smithsonian這個單詞的緣故。


嗯,我就知道你跟著念了一遍。


說是最大,但實際上走馬觀花一天也可以看完了。於是諸君便可坐下掏出小手帕,扇著涼風一拍大腿:「什麼狗屁國家博物館,還不如隔壁王二狗開的便利店!」其實吧,正如我對少年們所說,我們博物館真正的精華都在幕後,不可為外人道也。


比如我想告訴他們的那個神秘房間,內部代號The Poets,是古生物研究部的一間書房。每到星期五下午,隔著一條走廊都能聞到酒精,不滿二十一歲不得入內。你看,我真的是童叟無欺。


這些研究部門和它們的儲藏櫃,才是佔據了博物館大部分空間的主體。除此之外,還有辦公室、圖書館、倉庫和會議室等等等等。有一次,我和戴維從倉庫通向展覽區的門口出來,一按按鈕,整面牆轟隆一聲打開,外面站著一個驚呆了的小男孩。他身後是一群貓頭鷹標本,而他的表情就和貓頭鷹一模一樣。

這是貓頭鷹化的小男孩。

這是倉庫出口。


現在我回想起來,也許就是他走漏了我們有神秘房間的內部機密也說不定。


遊客誤入辦公區域的事件也偶有發生,這時他們就需要我這樣英勇的工作人員為他們指路。有一次,我們最頂層的高層會議室錄製採訪,結束之後正打算乘坐酷炫的透明直升梯回去,結果電梯門打開以後,發現裡面站著一個迷茫的媽媽和她的女兒。


那個媽媽顯然是一個吐槽大王,開口就說她已經在這個電梯里上上下下好幾次了,都沒能找到那個有鯨魚的大廳,這個博物館實在是倒楣透頂。我一聽,鯨魚大廳不就和我的辦公室在同一層嗎!立刻自告奮勇地說,我知道在哪裡,跟我來!於是我就喜滋滋地在二樓把她們帶了出去。


進了展區,吐槽媽說,可是我們已經來過這裡了,不是這裡啊?我一揮手,我就在這工作,請相信組織!


結果十秒鐘後,我就活生生地發現鯨魚模型就懸掛在我們正下方。果然還是走錯了……吐槽媽的女兒繼承了家傳的功力,白了我一眼說:「連我不在這兒工作的也知道這裡不對。」 母女二人飄然遠去,留下我無語凝咽。


這年頭,當個帶路黨都不容易啊。


其實我辦公室真的和海洋大廳在同一層,只不過在我的樓里是第二層,在博物館裡就是第一層。這個奇葩的設定源自博物館的建築結構,一層樓有辦公樓的兩層高,於是二樓自然變成了一樓。


這個結構還有另一個奇葩之處。辦公樓其實是在主樓的庭院里加建的,東西各一棟,和主樓相連,而主樓又分東西兩翼和中間的Rotunda。由於這糾結的建築結構,不僅是帶路會失敗,我自己在博物館裡轉悠的時候也時常迷路。


這天早上,我們八點鐘就開工在人類學部的會議室拍採訪,開始前我突然要去上廁所。那是在主樓的第六層,離任何已知的廁所都很遙遠,迫不得已,我只得根據牆上不知哪個年代的平面圖開始了尋找廁所的征程。

清晨的博物館裡空無一人,老舊的陳列櫃一排未盡一排又起,我心中回想著白熊標本被槍打出大洞的傳說,在陰森的走廊里沒頭蒼蠅一樣到處亂撞。去的路上走錯了三次,回來的時候又摸索了兩次,其中誤入了格子間高聳如迷宮圍牆的IT部門。我哆哆嗦嗦地一拐彎,媽媽咪——

The old lady is watching you! 嚇死我了,要知道我當時可是在憋尿好嗎!


不過後來我總算是成功找到了洗手間,那個夾在牆中間的小門背後別有洞天,居然很像桃金娘的盥洗室。讓人不禁感慨不愧是歷史悠久的大史密森尼,連洗手間都這麼特別。


我的老闆戴維在聽說我悲傷的迷路經歷以後,在他辦公室門上貼了這個:「一個人闖蕩江湖是很危險的!帶上一隻蒙奇奇(咦)吧!」

但是那兩片都不是我撕的,會是誰撕的呢?我不禁掩卷沉思。

——————————————————————————————————

或者要看下文的可以加微信公眾號misseris_13或者搜索卓揚Eris
我會更新的……


大家好我是來強答的,2013年,我在英國的一家美術館(gallery,或者說畫廊)做過7個月志願者,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博物館,不過也有一些有意思的故事。

我「工作」過的畫廊叫做Watts Gallery,在英格蘭東南部Surrey郡的鄉下,主人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不著名畫家George Frederic Watts(1817-1904),擅長肖像畫,代表作之一是這幅《Hope》:

(圖源wikipedia)


畫廊是他的故居和工作室,一座典型的英格蘭鄉間小屋,收藏了Watts一生大多數的繪畫和雕塑作品。內外都保留著維多利亞時代的原貌,氣氛非常棒。我手頭沒有畫廊的清晰照片,下面幾張是網上找的。

(圖源wikimedia)


裡面是真的很小,但很有feel,記得牆面未經修繕,保留著百餘年前的原樣,還有凹凸不平的淡淡紋路,直到現在我都覺得畫廊就應該是長這個樣子:

(圖源http://tophdimg.com)

(圖源precisionlighting)

另有一個玻璃房,裡面全是Watts製作的大大小小的雕塑。自然光從一整面牆的玻璃照進來,非常明亮。最震撼的是一匹騰躍而起的巨大石馬,圖上這是詩人丁尼生(Tennyson)的雕像:

(圖源官網http://wattsgallery.org.uk)


--------------科普答疑時間--------------

我是怎樣找到這樣的機會的

剛到英國不久,我在鎮上的Volunteer Centre登過記,選填感興趣的領域,有了合適的機會工作人員會聯繫你,完全免費,但周期可能長達幾個月。所以留學生旁友們,善用你身邊的volunteer centre吧,他們後來還幫我介紹去了鎮上的劇院做志願者,不過這是另一個故事了。

面試、培訓與上崗

匹配完之後就是自己和機構約時間。好像沒怎麼面試,第一次去的時候和幾個新志願者被帶著走了一圈培訓。雖然這家畫廊登記在錄的志願者不少,但是很多是掛個名不太露臉,還有不少是臨近鄉鎮的居民和退休老人,極少有當地的學生,更少有外國人,我就這麼稀里糊塗地成了其中一員。

第一天我戴的是統一版的volunteer,後面會佩戴有自己名字的工牌,請忽略我當年魔性的濾鏡:

至於為什麼沒有留學生,一來很多人不知道有volunteer centre這個渠道,二來這裡交通超級不方便!又是做白工,一般人估計也不願意來。只有當年的我本著「人生就要多折騰」的原則,自貼車費和時間換了一段有趣的經歷。

怎樣給志願者排班

這個畫廊有一個在線表格。每周一閉館不用來,剩下的時間每天三個shift,志願者把自己的名字填到相應的shift裡面就行,一個shift三個人(少的時候兩個),滿了就填不進去了。所以都靠自己選時間很自由,對頻率沒有硬性要求,不過當時我除了備考和旅行,基本每周會至少去一次。

為了寫這個答案回去翻了一下截圖,那個典型中國人名字就是我(逃)

--------------在畫廊工作是怎樣一種體驗--------------

去畫廊的路

畫廊在鄉下,距學校的小鎮大概15分鐘車程。我每次會走路到鎮上搭公交,車是去鄰鎮的,一小時一班也沒有多少乘客。從公路開到兩車道的林蔭小路,一邊是茂密的灌木叢,另一邊是鐵絲柵欄,扭頭望去,一片寬闊的草場無盡頭地綿延開去。

兩車道開不了一會兒,又變成一車道的窄路,如果對面有車來就要倒回去的那種。按一下鈴,公交就在畫廊門口的牌子停下來,放我下車,下車時要對司機道謝,遵從英國人的禮貌。

這兩張是谷歌街景的截圖,有點像電影畫面:

我的「工作」

下了公交還沒到shift的時間,我會在樹蔭下發個呆或者在周圍散散步。然後到茶水間簽到準備,和同一班的同事打招呼,決定好誰先做哪一部分。因為志願者很多,基本上每次見到的都是不同的人,也談不上多熟。

分工是一個人在門口做接待,兩個人分管兩片展區,40分鐘輪換一下。我很喜歡站在門口,因為可以說話。給來訪者檢票,做簡單的介紹和參觀指導,偶爾回答問題。我私下裡是比較抵觸陌生人的那種,強迫自己去和大量的訪客寒暄,又是用英語對著本地人講,算是對自己的鍛煉吧。

不在門口的時候就更輕鬆了,只是防止訪客拍照和不文明舉動,大家都挺文明的。畫廊的氣氛讓人覺得很安寧,可以沉下心來一邊接受藝術熏陶一邊思考事情。我起初不喜歡Watts那種偏暗的畫風,後來卻覺得越來越耐看。看每幅畫的細節,細讀畫的介紹,可以像挖寶一樣挖掘出越來越多的東西。這麼小的一個畫廊尚且如此,想到那麼多博物館都是走馬觀花地看,難免惋惜。

話說七個月以來,我遇見的所有訪客加上工作人員,亞洲面孔都只見過一個,更別說中國人了。好像給自己身上安了個開關,一進到這個環境聽說讀想就「噠」一下轉換到純英語環境模式了,感覺也挺奇妙的。

放圖片時間

畫廊有三個展廳的繪畫,一個雕塑陳列室,一層臨時展覽。臨時展覽幾個月一換,我看過兩撥,是另一個畫家的肖像畫展和一個百年前的插畫展。仔細看,那面紅色的牆上其實有個暗門,哈,茶水間就在牆後面,茶和咖啡果汁隨便喝,有時候還有小零食。另有一個小圖書館用於存放資料和研究。

這一片更多地講了Watts的生平故事,還有他給親友溫馨的書信和畫像。展廳在地下,就算五六節台階的高度,也有專供輪椅和嬰兒車升降的小型電梯。西方這點做得非常好。

還沒到shift時間的時候,我常常坐在畫廊外面的椅子上發獃。

等公交的時候,好幾次遇到在這裡駐場的藝術家,她給我看她的作品剪貼本。這是偷拍的一個花臂男,站在畫廊門口回鎮的公交站牌下。

畫廊和大路之間有一片很大的草場,經常能看到有人放牧牛群,偶爾有馬。馬很可愛,當它感覺到你在看它的時候,會走過來隔著柵欄和你對視。

畫廊旁邊的林蔭小道,綠蔭蔽日,鬆軟的泥土表面鋪滿了上一季還沒完全腐爛的落葉,踩上去軟綿綿的。路上有馬蹄印和馬糞的痕迹,偶爾還能在畫廊門口看到練習馬術的人,戴著頭盔和護具。後來有一次散步稍微走遠了點,發現附近有一片真正的馬場,也就說得通了。

--------------其他的一些故事--------------

搭便車

前面說了,這個畫廊在鄉下,一個小時只有一班過路車!公交時間固定但特別詭異。結束工作換班的時間是整點,回去的那班車是三刻,也就是說我每次回去要乾等40分鐘的公交。於是有段時間我是搭車(hitchhike)回鎮上的,哎,也可能是我本來就想試試搭車,給自己找個借口而已。

走一段鄉間小路穿過草場,就是一條直通鎮上的公路。我用馬克筆在一張紙上寫上鎮名,站在路口舉起手豎起大拇指等是否有車願意停下來。因為是女生又是一副學生樣,看起來還挺溫和無害的,上車後也會主動解釋說自己在鎮上念書,在畫廊做志願者。還算幸運,沒出過事。

載我的人各式各樣,有時候有好心人一路把我送到學校門口,也有運氣不好的時候等了近一個小時手都舉酸。有趣的事情嘛,有一次開車的是一個棕色皮膚的人,以為是南亞裔,車裡放著旋律和節奏都很奇妙的音樂,問了他說是斐濟民謠,才知道原來是斐濟人。後來回去搜了全套,果然好聽。

還有,學校里的各國留學生同學聽說後都覺得「哇好好玩我也想試一試」,畫廊的本地同事甚至載我的英國人都是「天啊太危險了以後別搭車了」,笑~~不過後來不確定因素實在多,又臨近考試,就改等公交了,所以也就搭過那麼六七次。

這就是我搭車的路口:

好聽的口音

英語最好聽的口音在英國,英國最好聽的口音在英格蘭南部!Surrey算是英國的富人區了,連英國人自己都承認這一片的口音聽起來很posh。聽慣了美音的可能會覺得太過正經有點假。但是我就是覺得他們講話好好聽啊!坐在公交上偷聽路人打電話都能聽醉啊!(激動 &>_&< )


四季風物

因為公交時間很奇葩,我有很多時間在周邊散步和小坐。二月到九月,冬末到初秋,看過了鄉間緩慢時光流逝。我當時還不知道四季風物這個概念,只是覺得自然的季節更替已經極美。比如春天的櫻花,夏天的橡樹,馬走過的小道,還有那一大片從冬的荒蕪慢慢到夏的繁茂的草場。

用力生活,就能花更多時間在這些無用但有趣的事情上。

轉載請私信聯繫。


我的微博

做了個公眾號:Leantravel


故宮的夜景在下圖也有更新
====================

我在故宮的實習都快結束了,一晃已是半年,然則世移物易,惟多增感慨矣。

故宮現在正在招聘,有意向的可以自己在網上查詢哦,考試的話大概是在明年三月份

昨日拍的,冬日的貓咪毛髮格外濃密,坐在老師辦公室外,也不叫也不拍門,就在門外靜靜等著老師出來餵食。

我在宮內最喜歡的一棵樹,iPhone原圖沒有修過顏色,冬日芳華盡落,也別有一番滋味

上圖是夏日傍晚拍的,同樣也是這棵樹。

======================
十月宮內夜景
因展覽加班,所以也有了幾張夜裡拍攝的照片

最後一張是故宮的長街,夜晚的長街寂靜無聲,因少有人走,燈都未開 。

======================


今天早上到故宮後,倒騰著小短腿的趕著去看「石渠寶芨」,就看著從8:30剛開放的午門進來的人們不帶拐彎的直接殺向武英殿了,到武英殿的時候,果然人很多~哼,下次再看(′?_?`)即將在故宮博物院武英殿書畫館、延禧宮推出的「石渠寶笈特展」,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0周年系列展覽中最令人期待的展覽。展覽將於9月8日至11月8日展出,分為「典藏篇」和「編纂篇」兩個部分,分別在武英殿和延禧宮同時展出。由於展覽展出宋元珍品較多,展品將於10月12號更換部分藏品,分兩期展出。兩個展場兩期一共展出故宮書畫藏品283件。包括隋朝展子虔《游春圖》、唐朝韓滉的《五牛圖》、宋朝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東晉王珣行書《伯遠帖卷》等書畫精品都是精品,難得出展,非常值得一觀~

=============

我在故宮實習不是講解工作,是在其中的某一部門,日常就是看書、逗貓;因為8月末有一個展覽要開放,所以也會檢查展覽詞、核對文物信息。
每天8點就上班,?_?,嚶嚶~所以六點就要起床收拾呢

我們工作的辦公室是位於故宮西邊,走出屋子看到的就是四四方方的天,安靜的連鳥咕嚕咕嚕的聲音都聽的很清楚~


很難想像故宮每天幾萬的流量,但中軸線那邊的喧鬧在我們這邊宮裡都聽不見,也算是在鬧中取一個寧靜的所在
(拍這張照片時候 突然就陰天??辣 哼~)

老師們都很好,書卷氣很濃,給人感覺平和而舒服;他們對待故宮的這些小動物都很好,買各種貓糧、肉肉什麼的喂它們,平時侍弄侍弄花草、早上8點上班前打打拳、悠閑安逸故宮的貓是最神奇的所在,好幾百隻,白天呼呼睡覺(-_-)zzz:,或在窗檯、或在櫥下、或某一個不經意的拐角~晚上的時候十里八鄉各個宮的貓咪都會出來串門,行走於暗夜=_=

有時候也要跟著老師下庫房,各個庫房在故宮的各處位置,有的文物很Q很可愛,就先不傳了

其他的也就沒什麼了,哈哈,我們吃完午飯遛彎的時候一般去的都是三大殿、珍寶館什麼的,我的朋友對於這點覺得很酷炫(???)

嗯,最後我們是在三進院落的最後,每一個院落里都有果樹,石榴樹、核桃樹、棗樹~秋天就可以吃啦 哈哈


最初收到香港海防博物館實習的我,內心是拒絕的。作為一個住在新界北的村民,幾乎要縱躍加橫跨大半個香港才能到達位於港島東的海防博物館,我!心裡苦!!!下圖是我在地鐵上的時間,當然總時間還需要加入上地鐵前,下地鐵後,轉乘中的將近一個小時

我還是乖乖的去了海防館,以上抱怨just joking好嘛,怎麼說也是可以去傳說中的博物館實習啊哈哈哈(wuli海防館還是棒棒噠,研究生期間博物館學課程教授經常會提起。請吃下我的安利)還是我親愛的植樹獲獎的地方

電影 「香港仔」 楊千嬅工作的地方就在這裡,聽說吳彥祖新電影也取景了

上班第一天,按照面試professor要求,我穿上了正裝,為此我還特地買了高跟鞋和一堆所謂上班穿的衣服。(正裝在歷史舞台上出現過一次,其他的還在沉睡,我的money啊啊啊啊啊)去了我就懵圈了,大家好隨意,就差沒穿夾腳拖拉!說好的政府工要正式呢?說好的ol風呢?excuse me?於是我穿正裝這件事被我友好的同事嘲笑了兩個月,微笑臉。(我要開始講大道理了)不過也是在這裡我體會到,一個人的價值感和自信不是通過服裝體現出來,每當我下班穿著t恤牛仔褲踩著球鞋經過中環那個英才聚集的地方,我從來都自我感覺良好我並不比他們差。

提到海防博物館,最有名的就是它直接修建在了歷史遺址上,以一個很有設計感,造型感和實用感的帳篷,組成了這個有魅力的博物館。聽說頂部設計還拿過什麼什麼獎(講真確實很神奇,遮風擋雨,自然採光,省電又環保。時不時還能看到鷹盤旋而過,傳說中的八號的風球也完全沒在怕的)

海防博物館海景一流,位於港島東的筲箕灣,遠(?)離中環的繁華,原來的漁村有種讓人安心的寧靜和舒適
我和同事經常會在工作空餘走出office遠眺海景。作為館中唯一的內地人,同事會給我介紹對面可以看到大嶼山,拍戲的將軍澳影視基地,當然還有與海防館息息相關的鯉魚門魔鬼山。

雖然學歷史出身,還是學近代史的,我對海防館中人人都知道的 「六兩四 」聞所未聞。所以最初我的工作是,做模型。

大概就是這樣和一些明清時期的海船模型,英佔時期的魚雷神馬的。因為每周都有手工活動,所以材料分類也是我。

還好這樣的日子就兩天,可能領導發(工)現(作)了(太)我(多)的(做)能(不)力(完),我終於開始接手新工作。在這裡我要謝謝Catt,真的工作能力超強,一直教我上手一些檔案工作和日常行政工作。(可惜你不玩知乎我只能截屏讓你看到我在誇你)之後可以幫助館長做文物資料整理,學習如何做教育活動,開發新遊戲,甚至給參觀學生製作worksheet。worksheet阿!請允許我咆哮,所有來參觀的學生必須做哈哈哈哈哈!!我的身份也由一個難得一見連粵語都說不好的新晉實習生變成了可以應付基本問題,熟練穿梭在博物館忙活各種事情以及給參觀學生當嚮導,攤位遊戲管理及禮物姐姐的存在。

其實在實習之前有谷歌過博物館信息,大多是鬼故事。畢竟是一個軍事遺址,可以想像的空間其實很大。就在我實習期間,放工回到家,蘋果日報報道在海防館發現人骨!(wtf!!驚呆了,命案嗎?!地點還是我幾乎每日都會去的古迹徑,你確定我不是在拍港劇?)在忐忑中第二天上班得知是軍事遺骸,大舒一口氣後,館長見怪不怪的告訴我:我們剛來時經常抓抓野豬,打打蛇,聽聽鬼故事值夜班,發生些怪事情,別怕。

上面提到古迹徑,海防館是由室內展廳和古迹徑組成。室內展廳就是那個白色大帳篷,帳篷下面中間的休息區是原來的士兵集合地,展廳由士兵宿舍,彈藥房和儲藏室之類的組成,四周連著壕溝與露天古迹徑相連,一條條密道可能到現在還會走錯,每次走在其中都覺得非常適合玩密室逃脫,當然我也向館長認真的提出過!

實習兩個月特別累,每天六點多就起來了,在這個11點才蘇醒的城市。下班後最快八點多才能到家,每周只休息一天。幾乎每天全程站在地鐵上被擠成狗,在地鐵上完成各種化妝環節因為想多睡幾分鐘。現在想來,雖然每天早上頂著沒睡醒的腫眼泡,晚上拖著疲憊的身軀,可每天都很充實,做著喜愛事情,完成不同的挑戰,覺得自己在港鐵線來回奔跑轉乘時像super woman一樣帥。每天有同事一起吹水,時不時去有名的東大街聚餐,被館長帶去參加新展覽開幕,聽久仰的大咖的講座,看看兵樂團表演,聽聽交響樂,很多amazing的事情。
我至今還記得我第一次獨自出政府函的激動,也記得第一次用粵語完成電話服務的懵圈,第一次組織遊戲,第一次被誇粵語講的好好,第一次和同事合影,第一次被問及是否願意繼續在此工作,第一次工作失誤。

在香港的一年,經歷了佔中,反水客,也遭遇過一些不公正對待。在實習期間,走向香港社會,我覺得在我的心裡,香港還是以前看tvb中的香港,它井然有序,每個人都努力的為生活奮鬥,每個人都是善良的。
博物館的魅力在於,一個小小的展廳,一件不起眼的文物,背後都有著值得去珍視的歷史。那些展品不會像你生命中的過客,讓人來不及去發掘一個會發光的個體,它就在那裡等著你去看他的故事。在這裡看不到繁華的都市,沒有激動的憤青,有的是不忘初心的那個年代和那群人。


我有過大概3年在博物館工作的經歷,但是感覺糟透了,都不想再回憶起。
下面·貼一個南京博物院前副院長、著名博物館學家宋伯胤先生寫的一篇文章《博物館保管員的一天》,發表在《中國博物館》1985年第1期,可以大致了解到當時博物館藏品保管部門的日常工作情況。30年過去,雖然其中一些工作中所用的工具今兒技術被更先進的所取代,但是大致的規則其實是一致的。

若要問及當館長的感受,可能就要看《讓木乃伊跳舞——大都會博物館變革記》了。


又來更新啦。
2016年12月28日辭職,換了個城市。
辭職的原因也很簡單。

  • 沒有發展前景
  • 付出和回報不成正比
  • 男票在外地?(? ???ω??? ?)?

作為一枚臨時工,雖然很熱愛自己的工作,領導也一級棒,但是現實的問題不得不去考慮。臨時工在博物館存在的意義大概是等待機會考進去,或者等待機會跳槽——很多有編製的老員工都是這麼想的。所以就造成,同工不同酬,工作機會也很少,基本沒有上升的空間。在這種環境下,臨時工的流動性也就越來越大。
私下問過很多小夥伴,都是很熱愛的博物館的。如果可以達到同工同酬,一樣的發展空間,就算么有編製也是無所謂的。然鵝……┑( ̄Д  ̄)┍
從大學起到辭職,在博物館滿打滿算五年整。畢業的時候招聘會都沒有跑,想也不想就決定留在博物館。五年里,從講解員到實習生,再換崗做行政做微信,做微博。博物館就是我的全部。在這裡工作,在這裡成長,在這裡度過自己的青春,遇到真愛。很想一直都待在那裡,但是現實的問題擺在眼前。
辦完離職手續,出大門的時候哭成了傻逼。晚上收拾行李準備第二天飛上海,忽然想起李白的那首《送友人》

李太白的心情,好像有那麼一點明白了。

現在在上海做著和博物館毫不相關的工作,但是每周都會去周邊博物館溜達。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小夥伴都在問,你是不是去上海博物館了呀。(;′⌒`),我也想去上海博物館工作,你們要我不?

有小夥伴問是不是以後都不會在博物館了。
唔,不一定。
如果有機會,我會義無反顧重新回到博物館的。
我愛博物館,就醬。
2017/2/27

時隔一年,可以講講後文了。
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大四,現在就職於某人口館。

先說說【工作內容】。


進入博物館第一年主要做【講解員】,後來工作調動去行政部門順便接管【官方微博和微信】一直到現在。


當講解員是什麼體驗呢?
一言以蔽之——痛並快樂著。
人口館的【講解員】是非常辛苦的,首先要記住多的可怕的講解詞,其次要學會講解技巧和講解禮儀,然後還要接受日復一日講幾乎一樣的東西的考驗,最後就是非常糟糕的工作環境。大部分的講解員都會面臨這樣的問題,不過人口館由於客流量太大,相應的工作壓力和強度也比較大。比如,人口館的基本展廳講完大概需要一個半小時左右。如果再加上兩個特別展廳,一場完整的講解需要
兩個小時到三個小時左右。像這樣的講解,每天至少要講兩到三次。還不包括部門日常的其他工作。人口館的講解員,基本上都有慢性咽炎。這個是職業病。還有少部分的,比如不中用的我,由於走路太多,膝蓋不太好。這是講解員的常態。

後來調去【行政部門】,原以為可以輕鬆一些。唔……某些方面來說確實輕鬆了許多,譬如終於能夠享受正常的休假。要知道,講解員首沒有正常休息的,在大家公休的時候講解員要來上班,然後假期基本上是縮水狀態。不過,雖然行政部門可以正常公休,但日常工作還是非常辛苦的。每天要處理大量的傳真、文件、辦理各種相關業務,維持博物館正常運行。博物館的業務部門如果沒有業務的話,是比較清閑的,而且相對自由。比如長假前一天下午業務部門經常就走空了,但是行政是完全不行的。但當然,不是說業務部門就閑了。有些業務部門忙起來也是要命的,連續出差、連夜布展……這種事司空見慣。如果說清閑,倒也說有一票清閑的人……這個……暫時無解╮(╯▽╰)╭

而我個人主要負責一部分行政的事物之外,精力主要放在微信微博的運營上。
這個……是最耗時耗力的。因為諸多客觀原因,現在幾乎單兵作戰。微信有團隊,微博獨立完成。所以也就意味著工作量十分巨大……主要負責日常的推送,賬號維護還有展覽宣傳。每個月會定期髮長文配合臨時展覽,然後就可以看到……
文案:aki醬
攝影:aki醬
編輯:aki醬
╮(╯▽╰)╭

我也不想這樣_(:з」∠)_
最鬱悶的是……木有獎勵和補助……(好氣哦(╯°□°)╯︵ ┻━┻))
博物館的工資呢,其實挺低的。大家要是想來博物館工作,先想好。這裡不可能讓你賺錢養家糊口,飛黃騰達。多的是埋頭幹活,安心學術。假以時日,也就磨成大家了呢……
那為什麼要來博物館工作呢?

【敲黑板】這裡有外面沒有的東西。
進入一家博物館,不管是體制內還是合同工,都能享受巨大的學術資源。比如每天可以免費看所有展覽不是……比如餐廳吃飯能逮到大大聊一聊人生說說文物。如果是體制內的員工,資源就更豐富了。參與展覽的策劃和布置,管理庫房,修復文物……與其他博物館進行業務交流等等等。
如果你熱愛文物,期盼穩定的生活也不需要一份工作來養家糊口,博物館還是很好的。
這裡有友善的大大們,還有數不清的文物資源以及相對單純的就業環境和不太大大工作壓力。
反正就是沒錢,你們想好。

【怎麼進來呢?】
考進編製或成為合同工。這個關注各地區的文物局信息或者博物館官網上都會貼。區別就是,編製真的……特別……難……考……
先醬……有問題留言,想到再補充。


(╯°□°)╯︵ ┻━┻我是分割線

博物館工作三年,也許還會繼續。
三年間在某博物館擔任講解員,並參與了其他部門的實習工作。
博物館前區和後區的工作差別很大,前區主要負責接待宣傳等工作,與遊客打交道居多。後區則是由陳列,保管等部門,這是另外一個體系了。但一個博物館的運轉是依靠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的,每個部門的工作都會影響到整個博物館。

先說前區。
我負責接待講解。這是一個讓人又愛又恨的工作。作為講解員,會遇到各色人等,有人熱愛文物不遠千里而來;有人匆匆到此一游,在你的解說下也許會有一些啟發收穫,也許只是到此一游;還有人到博物館吹毛求疵;或是有人到這裡炫耀學識。我遇到喜歡歷史文化的遊客會非常欣喜,經常會多花些時間去講更多的東西。但遇到讓人敗興的遊客,也只有無奈了。
作為我個人而言,我很喜歡講解員的工作。因為它蘊含著無限的可能,你不知道你會遇到怎樣的遊客,每批講解都像是冒險。雖然也會有不開心的人和事,但總的來說還是很好的。
以上是個人的主觀感受,每個人都不一樣。
講解員工作的客觀條件呢,這個就分博物館了。陝西的博物館中像西安博物院的參觀感受就很好,遊客人數適中,空間大,環境好;碑林呢,人也不多,但因為有露天部分,夏天比較難過,冬天也不太好過。陝歷博呢,應該是個奇葩,是陝西博物館中參觀人數最多的。有多多呢,類比一下,暑期的陝歷博序言大廳和西安火車站候車廳差不多。遊客數量增多勢必影響參觀。展廳狹小,悶熱,這都不算,最難受的是部分遊客素質低下。許多遊客開閃光燈拍照,手機不設靜音大聲接電話,小朋友展廳亂跑……諸如此類。總之暑期去陝歷博感受非常糟糕。而大明宮裡的博物館還有半坡因為人少的原因,要好很多。秦始皇陵博物院並不熟悉,希望有網友補充。

再說說後區。
後區其實就是行政區,和前區不一樣的工作內容,不一樣的工作時間。行政區基本上是實行朝九晚五的工作時間,並且是事業編製。不同的部門差距也比較大,比如有的部門比較有錢……按照我在行政部門實習的經驗來看,行政部門的閑人確實多,具體多閑大家腦補吧……反正就是很閑。但也有辛苦幹活的。大概在這兒工作就體會到@螺旋真理說的感覺了。具體我也不吐槽了,反正就那麼些個事。

整體來說,在博物館工作的感受因人而異。
不希望大家在遇到不稱職的講解員的時候就認為講解員這個群體都十分不堪,在這裡也有很多認真努力希望把更多東西傳遞給他人的同事。嘛,如果遇到不稱職的講解員,歡迎投訴。別光吐槽,這沒用。存心找茬就算了啊,同事遇到過莫名其妙被投訴的事情。
也別認為行政部門都是混吃等死的傢伙。我也認識兢兢業業在博物館幹了幾十年,現在才爬上小領導崗位還認真工作的前輩。

最後來點私貨吧。
我生長於西安這座擁有著悠久歷史的城市,並且無比熱愛他。因為熱愛這座城市,我選擇留在博物館向更多人介紹他。我希望我的城市和我熱愛的博物館都會更好,雖然事情的發展並不會一帆風順,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去關注他,愛護他。少一點爭吵與抱怨,多一點實際的建議和意見。
以上是我的一點小小感受,有問題話歡迎指正。


博物館的講解員妹子飄過~一直在一家國家級博物館做大學生講解。
講解員的話呢,屬於博物館的宣教部,所以呢其實我們平時沒什麼機會接觸到沒有罩起來的文物的。其實博物館裡面分工很明確。陳列部的就複雜更換展品什麼的,他們會和文物打交道多一些。還有複雜文物修復的部門,大家在博物館看到的文物其實出土的時候很多都是很碎很碎的,文物修復工作者真的工作非常辛苦,特別是陶瓷器,破損的要一點點粘起來,比如兵馬俑。
好啦回到正題,關於在博物館工作是一種什麼體驗,只能說我感覺還不錯吧。可以了解很多文物,有時候對著文物背講解詞的時候就想到幾千年前的人也摸過這樣一件東西。看到具體的東西還會有比如眼前的這件東西原來就是衛青曾經用的啊~這種感覺,真的超棒。一些大家一般只能來看一次兩次的東西經常有機會接觸,也可以仔細看,真的蠻不錯的。而去會發自內心的覺得,古代人真的很牛逼天啦嚕(╯°□°)╯︵ ┻━┻
但是其實作為講解員來說,工作有時候很沒新意,也會審美疲勞……就是看煩了。而且旅遊旺季真的人超級多。總是重複講差不多的東西也是真的蠻煩的~而且有的遊客很死人臉就超級無聊阿嘞Σ(?д?lll)不過遇到感興趣的遊客還是願意說很多的,發自內心的想把自己覺得很棒的東西介紹給真正喜歡的人,也真的希望這些文物能更多被大家認識。最深的感覺就是變得去一個地方一定要去博物館。
另外,我們博物館大部分展廳可以拍照,但是不能閃光。每次看到開閃光的遊客,真的超心疼′д` 特別是陶瓷器真的很容易被閃光傷害,但是旅遊旺季根本管不過來。就是很希望大家也都能文明參觀博物館啦~很不希望文物被破壞……就醬


前不久,和南京博物院的老院長聊了一下午,已經88歲了。以下是當時的錄音整理,或許沒有提到在博物館工作是種怎樣的經歷,但是卻從側面看到了老一輩博物館人做什麼,想什麼。

我們可能會爭取在這兩年多與老院長聊一聊,記錄下他的一生點滴。—— 喜歡的朋友還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松鼠洞」,訪談,雜談,電影,每周更新!

他一生經手無數文物,卻沒有留一件碎片,去年,還把自己多年的考古日記全部捐贈。

他出生在1928年,民國十七年。那一年皇姑屯事件爆發,北洋軍閥政府結束了十六年的統治,真正意義上的民國開始退出歷史舞台。


他在動蕩與戰爭中度過了童年與少年時光,1951年從南京大學地理系、歷史系畢業,進入南京博物院,從基層一直做到院長。


他的一生從此和南京結下不解之緣。

「我是地理系畢業的,所以比一般學歷史的人多了一點空間感」,他曾這麼說。

但是當松鼠君親眼見到他,並且花了一個下午的時間聽他娓娓道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學問與態度豈止是跨越了地理與歷史。

如果一定要下一個定義,我想,這就是一種幾近絕跡的民國范兒吧。


本期講述人:梁白泉


很多朋友聽說我們要去拜訪南京博物院的老院長梁老之後,他們發來了諸如以下的這些問題,希望可以得到解答:

南京博物院有沒有發生過靈異事件?

國民黨撤離的時候留下了多少寶貝?

南京博物院有沒有地宮?

其實,我們一開始也是抱著大揭密的心態來拜訪的。但是,5分鐘之後,我們就放棄了這種想法。


有些東西,比揭秘更吸引人。有些精神,比故事更值得傳承。


梁老的講述從博物院開始,以南京結束,其間沒有一句說到自身的命運與經歷,卻橫跨了地理、歷史、文學、科學。


他說的每一句話中的時間、地點、人物等所有細節似乎都已經深深鐫刻在老人的腦海中,分毫不差。歷史,在梁老的口中變得鮮活起來。


文字較多,如果可以,坐下來,喝杯茶,慢慢讀。你一定不會失望。


1、任何機構都無法取代博物館

美國青年人的第一個興趣是球賽,第二個就是去博物館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美國的博物館非常細緻,東西也很系統,你看了之後會有書本上得不到的收穫。歐洲有一個小國,可能是比利時,平均1000人就有一個博物館。


中國最早的博物館是法國人辦的震旦博物館,建於18世紀中期。而中國人自己辦的第一座博物館是張謇1905年在南通辦的,所以中國的博物館起點很晚很晚。


中國第一張熊貓的皮是美國人帶走的,抗戰八年,日本在中國也掠奪了八年,導致了中國的博物館最大的問題——品類不系統,零敲碎打,支離破碎

我們的南京博物院藏品42萬件,故宮博物院99萬件(號稱百萬件),但大英博物館有多少?4500萬件!這個數字還只少不多,很多同類的都只算1件。


那麼,中國博物館發展的方向在哪裡呢?民間博物館。曲塘鎮有個人辦了個博物館,收了幾百件陶器瓷器,我就幫題了詞。現在上海、北京民間博物館都已經很多了,南京也快一百個了。


國家博物館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私人辦博物館大都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和財力都放在了上面。都說富不過三代,老子辦博物館,兒子喜歡,但到了孫子可能就完全沒興趣嘍。


但是,最終博物館依然會轉讓給其他個人或國家。所以,利在自己,功在千秋。

現在南京博物院的院長已經去過世界上很多博物館了,也建立了雙邊合作關係,前不久就有一次關於拿破崙的展覽。所以,以後大家在南京博物院也可以經常見到來自世界各地的展品了。


2、考古是一套專門的規範

其實,在我們的眼中,最有價值的不是完整的古董,而是各種碎片殘片。它們的剖面可以進行各種檢測,而好的東西你可不能打碎吧。恐龍化石、古生物化石,基本都是碎片,價值可大了。


考古有一整套的規範與程序。比如挖一個墓葬或者遺址,我們挖出來的填土都有一套規範進行分析,精確到泥土中孢子花粉的程度。我們挖坑,每個坑的大小都有規定,坑之間的牆面都要留著,為什麼要留著呢?因為每個坑的剖面都要用專門的分析手段去分析。


3、我們都是劊子手

中國的第一個考古學家是李濟。十幾歲的時候,他在上海乘了船「南京號」,先去了克拉克大學學心理學,後來去哈佛學了人類學。(5年里,他拿了三個學位,心理學學士,社會學碩士,人類學哲學博士)


他的博士論文直到今天在國內都沒有人可以超越。現在我們的學術界,空虛、幼稚、淺薄。


他的博士論文寫是什麼?中國民族的形成。(多麼宏大而可怕的命題!)


他找了中國古代以來的4000多部地方志,研究了中國歷代的城市,什麼時候使用的,什麼時候廢棄的。他還研究了百家姓里人最多的十個姓的4000多個家族的產生和遷移。就這樣兩個方法,中國民族的脈絡就建立了。


回到北京後,他成為清華國學院五位導師之一(王國維、陳寅恪、梁啟超、趙元任、李濟)。他說,我做的事情其實很簡單,就是刨刨古墓,晾晾腦袋


當時,他在西陰村主持了中國人的第一次考古發掘,發現了半個人工切割下來的蠶繭標本,於是在北京進行了彙報展出。梁啟超帶著他的小兒子參觀了這次展覽,他對李濟說,我的大兒子梁思成在日本學古建築,不談啦,我的小兒子要跟你一樣,去哈佛學人類學。梁思永後來果然去了哈佛讀了人類學,也是新中國第一任考古研究所的所長,可惜不到30歲就去世了。


後來,李濟去了台灣,所以他的名字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為人所知。


大概十年前,在北京大學有一次會議,有一位教授問在座的博士、碩士:你們有沒有人知道李濟?寥寥兩三人舉手。教授點名,那你來說說李濟,啞口無言。教授怒曰:你們,包括我,都是儈子手!


我們現今的考古依然處在李濟的時代,除了某些技術性的進步,在其他方面還是無法超越他。


說到這裡,梁老有些激動,轉而落寞,又接著說起李濟讓他最為讚歎的觀點。


3、我們都上了秦始皇一個當

秦始皇造長城,我們就把長城以北一直到北冰洋的土地都不要了,那一大片土地都是我們的列祖列宗坐卧生息的地方哪。


這裡說的長城是漢長城和更早的長城,不是你們在帝都看的長城


好吧,你不要,我要。俄國亞歷山大帝在明代後期開始發展,來到了中國的黑龍江,同時越過白令海峽一直佔領了阿拉斯加,後來才賣給美國。可是在歷史上,這些都是我們的土地。


我們考古的人,應該把眼睛放到遙遠的西伯利亞,那裡才是我們的根源。不要以為黃河流域才是我們的根源。


4、我們從商代開始就是海洋民族

《詩經》里有一句詩: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意思是相土這個人多麼威武雄壯啊,把我們的領土都拓展到了大海之外。


我們後來出土的跪坐人像在太平洋到處都是。我們山東新石器時代的習俗——死人要拔牙齒,太平洋都這麼干。從人類學、考古學、民族學、語言學,都有各種資料證明整個太平洋最早都是我們中國人開發的(所以,不要再以為我們的大航海輝煌只有鄭和時期) 這個事情後來有一個人總結得非常清晰。中國的楊槱(yǒu,船舶學家,院士)有一篇文章叫做《史前吳越文化與太平洋民族文化的淵源》,我可以提供給你們。


5、百越人的海洋遷移

百越族是新石器時代我們所謂荊蠻之地各民族的通稱。在歐洲的探險家們來到太平洋諸多群島之前,這些地方早已有人居住了,他們是從哪裡來的呢?楊槱的文章讓我們看到中國的百越人有這樣兩條海洋推進路線。

太平洋遷移記

百越人最早先是遷移到了台灣,然後到了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約5000年前又到達了巴布亞紐幾內亞;隨後向東南方向推進,到達了斐濟、湯加、薩摩亞。他們給這些地方帶去了飼養豬和雞、製造陶器等文明技術。


他們最大和最後的遷移是在公元後第一個千年完成。先從薩摩亞到了瑪克薩斯群島,再向東南到了復活節島,最終他們抵達了夏威夷群島。


而在印度洋里,他們抵達了馬達加斯加島。這裡距離非洲東海岸只有400公里,但是島上居民的習慣、人種、語言、風俗,卻與非洲大陸完全不同。

在歷史文獻中,二十五史中的南史,粱史,其中有東夷傳,說的是扶桑國有一個慧深和尚回到大陸。說到扶桑國,是哪兒呢?北美洲。只是後來被日本人剽竊了,說他們是日出之國,扶桑國。(不要再以為扶桑自古就是日本!)


6、給青年人的書目

張之洞、胡適都曾經開過書目。有年輕人問我,我也開過書目,中國兩部,國外四部。中國第一部,是《周易》,這是一部直到今天我們也沒有辦法完全搞懂的書。老子說,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周易》就是這個「二」。

1930年,德國有個傳教士第一次把《周易》傳播到了歐洲,德國曆來哲學家多,當時在德國造成了舉國震動。包括萊布尼茨(德國哲學家、數學家,歷史上少見的通才,被譽為17世紀的亞里士多德)都深入研究過《周易》,而他的貢獻也是二元論。

第二本,就是山海經》。二十五史都定不了這本書的歸類,到了隋唐勉強把它定在地理類;到了清代,紀曉嵐參與了《四庫全書》的編輯,卻也發現定不了《山海經》,只好說一句「百無一是」,但還是要編進來;到了魯迅,則把它放在了小說類。


粱老推薦的山海經版本(《山海經注證》,作者郭郛,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


國外有四本書在我看來最值得一讀,第一是《進化論》,第二是《資本論》,第三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第四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體現在多本書中,尤其以《夢的解析》為甚)


「可惜愛因斯坦的相對論我到現在都沒有太讀懂。」說到這裡,梁老笑了起來。

7、南京這座獨一無二的城市

孫中山說南京全世界都沒有第二個,這個城市要深入挖掘,簡直是個無底洞。我們只能認識其中的一部分。我們隨便聊一點。


朱元璋是很特殊的,是少見的老百姓當了皇帝的,所以往往能打破常規。他建的城牆有70華里,並打破了方形的城市構建。


馬皇后先他而死,他就造了明孝陵,這是一次城中造城的舉動,叫做孝陵城。並且還建立了內部的城牆,把紫金山包圍在其中。多長呢?45華里。


一個外城,一個內城,外是陽間,內是陰間。


這些沒必要恢復,但是從我的認知上,我們應該去了解它。我在很多場合去講它,都沒有引起別人的興趣。


朱元璋在洪武二十六年,把全國四萬五千戶能工巧匠調來南京,安置在內秦淮,集體居住,一家三進。


於是,工匠坊、白酒坊、顏料坊……這些名字就這樣誕生了。


現在,這一塊從四十平方公里被拆了只剩不到兩平方公里了。我曾一再反對,可惜我一個老人,無力呼籲。我只好做了兩件事:第一,我接受記者採訪,在那之前,我從不接受記者採訪;第二,一切政府部門的會議我一概拒絕參加。


我們總在不斷拆,不斷建,不斷破壞著土地上的一切,這是我們的悲哀。


這樣的城市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北京的四合院是官僚住的,上海的石庫門是資本家住的,只有南京有這一片能工巧匠的聚居之地。朱元璋靠著集中式的手工業與全國的農業,建立了偉大的明帝國,並且在很多發展上遠超西方。


再往前看,說六朝。六朝時候是古代文化的一個高峰,錢穆說,六朝的戲劇、音樂、繪畫、琴曲,四個字,空前絕後。為什麼敢這麼說呢?六朝第一次發現了自然美、人格美、藝術美。六朝南京設立了四館教學,儒學、經學、史學、文學,這是中國最早的分科大學。舉個例子,四聲是在六朝南京翻譯佛經的過程中誕生的,隨後才有唐詩宋詞的美妙


南齊時,蕭子良被封竟陵郡王,他的公館就在現在的南京九華山。竟陵王的坐上客主要就是文人和印度和尚。當時圍繞著蕭子良形成了一個文學群體,叫「竟陵八友」,排首的就是蕭衍(那時候他還是個普通的文人)。而我們的四聲之韻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交流和集會中誕生的。


8、氣候,大雁與文學

竺可楨有一篇文章,很了不得,寫的是五千年中國氣候的變化。他從三個方面來寫:傳說,地方志,史冊。


赤道的燕子夏天要往北飛,飛到大陸來。最遠飛到哪裡呢?曲阜,孔子的老家。我們二十四節氣的春分就是這麼來的。


後來18世紀後氣候變化,赤道的燕子就只能飛到上海,小時候常看到它們在我們的屋子裡做窩。


反過來,西北的大雁冬天往南飛。飛到哪裡呢?南嶽衡山的回雁峰。當然,我們考古後來發現大雁以前也曾經飛到過廣西。


說到大雁,大雁是終身配偶制,鴛鴦才不是。馮夢龍編過一本情史,大量記載了大雁的愛情。如果有一隻雁死了,另一隻總是「交頸而死」。


元好問在山西大同看到有人賣雁,買下來,可還是死了,另一隻也跟著自盡而亡。他有感於大雁的愛情,寫了《雁丘詞》——也就是後來被廣為流傳的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還有《水滸傳》中一首詞,這樣說到大雁(88歲的梁老說到這裡竟將整首《水滸傳》中的《念奴嬌》一字不差背誦出來):

天南地北。問乾坤何處,可容狂客?借得山東煙水寨,來買鳳城春色。翠袖圍香,鮫綃籠玉,一笑千金值。神仙體態,薄倖如何銷得。

想蘆葉灘頭,蓼花汀畔,皓月空凝碧。六六雁行連八九,只待金雞消息。義膽包天,忠肝蓋地,四海無人識。閑愁萬種,醉鄉一夜頭白。


—— 《念奴嬌 天南地北》,出自《水滸傳》第七十二回

六六雁行連八九,六六三十六,八九七十二。加起來多少?一百零八。所以以前的文學創作從來不是隨隨便便的。我們現在的文藝創作卻也太隨意了。


「今天的中國,大師已不在,知識分子也越來越少了」,這是梁老最後的嘆息。


—— 喜歡的朋友還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松鼠洞」,訪談,雜談,電影,每周更新!


我之前在倫敦的一家超小型博物館實習
brent museum and Archives
總員工數5個,其中兩個偏檔案館,包括我,沒有一個人是全職工作。
在圖書館的二樓的一半,一個有六排展櫃的常設展廳和一個臨展廳
之前為博物館的博客寫過一篇文章講我的體驗

WHAT DOES LIFE LOOK LIKE AS A PLACEMENT STUDENT AT BRENT MUSEUM ARCHIVES?
September 16, 2016

As I wrote on Brent Museum Archives』 Twitter:

Compared to some of my classmates who are doing their placement in the British Museum, V A or the Imperial War Museum, I am working in a small Museum with a small team working across both the Museum and Archives collections. In this way, we work in the same office where everyone is close together. The working atmosphere is warm and relaxed here. Because of the small team, my internship has included almost every aspect of the Museum』s work.

Education and Visitor Engagement:

Together with Brent Museum』s Learning Officer, I have helped to design a tour guide on Gamar for family visitors. We have designed several stops on the tour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activities. I have also designed a map of the museum for our users so that they will find the objects in the game more easily.

Apart from the App, I created a social engagement plan using the popular mobile game Pokémon Go to attract young visitors on Twitter and Facebook. As reported in the media, Pokémon Go is popular among gamers and has got a wide social impact. Many museums have already used this game to attract visitors and we are going to follow the trend. As a gamer and a museum intern, I wrote several Tweets to introduce our museum to local gamers and encourage them to visit. There is also going to be an offline event for gamers in our museum which connects local history to the game.

Auditing the Collection:

Brent Museum is planning to move some of its collection in a store offsite back to the Museum, so the team is auditing the collection in preparation for the move. I am now leading several volunteers to audit the collection in the store. The time spent in the store goes quickly. Our collections are amazing! Can you imagine a trophy for best cat and rabbit? What happened to a couple who entered their cat and dog into the contest? It is such a lot of fun to guessing the hidden history behind these collections.

During last few weeks, I worked with Brent Museum Archives volunteers, Sarah, Mary and Joe, auditing many trophies, dressmaking equipment paper products, medical equipment and others. I tweeted the inner side of some blue discolored trophies and a ceramic telephone model from British Empire Exhibition with the tag #BrentUncovered:


A silver trophy from the Brent Museum collection


Developing present exhibitions and preparing for the future:

I evaluated the temporary exhibition Brazil to Brent (July-September 2016) and wrote a report to present some of my ideas to make the exhibition more accessible to different kinds of visitors and also completed a risk assessment.

The Brazil to Brent exhibition was curated by local people through the Museum』s Brazil themed programme this summer. I helped to edit some of the information collected from local people and presented them in the exhibition. I also wrote some additional labels to offer a deeper introduction to some objects and designed a family trail for family visitors.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exhibition to more visitors, I tweeted the visitors』 comments, the objects in the exhibition and children』s artworks online with the tags: #LeafoftheWeek and #Brazil2Brent.

Brent Museum is the last stop of the British Museum』s Ganesha touring exhibition. The exhibition will open next summer. I am working on collecting information for the exhibition and writing some of my ideas. Looking at the previous experience of other museums who held the same exhibition before us, we learnt a lot. Currently, we are trying to catch up with some loc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Hindu Temples to work in partnership.

Working with visitors is not actually the same as I thought it would be.

Before I had a real working experience in Brent Museum, I didn』t really like working with children. So I chose to challenge myself in Brent Museum! Previously, for me, children were the symbols of naughtiness and impoliteness.

During family activities, I met quite a lot children with their parents and almost every child I met was so lovely and polite. They were happy to join in the activities provided by us and they are so creative! They were willing to share their ideas and feeling to us and their stories were brilliant! Like this story left by a young visitor about a rainbow rabbit!

My placement at Brent Museum and Archives has changed my life. I now know more about local history and enjoy the life in London even more. It has also offered me a deep impression of what work in a good museum looks like. Now I am well prepared and willing to face mor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my career and my life.


我曾是博物館解說員,首先為了快速上崗要背厚厚的解說詞,但為了解說質量,平時要學習歷史知識。

解說的目的是讓沉靜的文物活起來,借你之口,讓觀眾了解文物本身,及其背後的歷史、文化和故事,不同性別、性格、年齡的解說員都會賦予解說不同的風格,真正吸引觀眾的,是你解說中的知識含量,也就是「乾貨」,解說員的性格,就是解說風格。

關於掌聲,最讓我感動的,是每次解說結束後,遊客和普通觀眾的掌聲,是發自內心的認可。但接待政務團,一開始就要被閃光燈和攝影機包圍,結束的掌聲,我不敢確定是出於禮貌還是對我解說的認可。

時常去庫房整理文物,拍照入檔,展櫃維護,時不時還會有新古董入藏,應對各種各種的觀眾、領導。不是特別大的綜合博物館。

我說我愛文物可能大家不太能理解,但是很多文物就像刑事偵查里的證物一樣,它的出現,可以說明當時的生活狀態、習慣和經濟條件等很多問題。有的文物上還有使用者的名字,那感覺就像和他在時空隧道里偶遇一般奇妙。

添加一個工作經歷吧。
我奉命在庫房裡找一個遼代骨灰盒,我聯想著現代骨灰盒的樣子,快速地找到了一個銅皮罐子,領導說:你拿的是清代六棱茶葉罐!我趕快放回去再找,N久無果,最後只得查檔案,查這骨灰盒到底是什麼外形,大家看到照片都瘋了,就在地上擺著的一個超大、石制,骨灰箱!


感覺好多同行,甚至同事。。

上來就亮明身份。我二十歲,在陝西歷史博物館做了兩年大學生講解員。不過,沒拿過優秀也沒拿過什麼十佳。做過一年多新人培訓工作,工作成績有好有差。真的喜歡博物館,喜歡文物,也尊重文物尊重傳統文化但不拜古唯古的這麼一個人。我不是學歷史的也不是學考古的,我學的是新傳。。。

博物館工作,分為很多。文物是門臉,講解是拉近文物與人距離的橋樑。現在逐漸的,人工講解慢慢少了,變成了機器導覽,作為我自己來說,我是極其不願意用導覽的,哪怕是沒有講解員我去和志願者聊聊天,都比機器好很多。(好像扯遠了。。)


對於一個遊客來參觀遊覽來說,一個博物館最最重要的在於(私以為)讓人看得懂又看的不是那麼懂。解釋:任何一個無論他的文化水平,他的工作內容或者他的興趣知識範圍,在遊覽的過程中,總有東西讓他有共鳴,有「噢!噢!噢!就是這個!」這樣的感覺。文物陳列的通俗易懂簡單,做到雅俗共賞就難了。一個相關專業教授來到博物館參觀能被文物陳列吸引,文物陳列還能引發他的思考,這就很不容易。以上所說的一切,都是要靠策展人,來縱橫捭闔。很遺憾,我這個零時工是接觸不到策展人這個級別的。


對於遊客來說,遊覽體驗關乎很多方面,比如,看了兩個小時看不看得懂(不請講解的前提下),展廳人流量,展廳秩序(喧嘩,閃光燈),哪怕是衛生間的設計,冷暖氣的設計,通風系統的設計,都會影響參觀者的體驗。

從一個小小的講解員來說,工作在國家級的博物館,我可以每天和國家一級二級文物來個十幾厘米距離的交流溝通,我可以有一群很有知很有識得哥哥姐姐,教我無論是講解內容還是各種東西。同樣,還會獲得幾個有點理想還沒實現的同齡人。 對於我,博物館工作,一方面讓我牢記「嚴謹嚴謹嚴謹」,從我進博物館那天起,就有人不斷提醒,比如說陶瓷是燒制,玉器是雕琢,石器是打磨,青銅器是鑄造,金銀器是錘揲,鏨刻。 不能差分毫。 被遊客糾正被同事糾正被領導糾正是一件再丟人不過的事。同時,我沒忘記自己是個服務行業,遊客花錢買服務,所以說,無論我個人脾氣如何心情如何,我努力做到一定是有問必答,服務我的遊客。嚴謹的態度和服務的意識讓我收益很多。


在博物館工作(兼職),看起來高大上,實際上,它還是一份工作。中國很大,人口很多,我帶過76歲獨身一人的太原老爺爺,一條腿是義肢和我在展廳里走了兩個半小時(事後我才知道),也帶過一位佛像收藏家,指著我們展櫃里的佛像說品相不好,他家裡有比這還好的,一位北京的老先生很有學識風度翩翩。可是工作就是工作,很多事很感動,遊客給你買水,給你鼓勵,請你吃飯,留你電話讓你去他那找他玩,可是,還是會遇見很多遊客在各個方面不是那麼好(他不一定錯了,但是就讓你很煩),我就是一個普通人,雖然我甘心樂意服務於人,但是我也只是個普通青年。面對這些人,無奈還是主要的工作情緒。可能因為我的平台太好,所以,我的同事會遇見很多你在電視上看到的明星(就不說是誰了)。但是,任何一個工作能給你的,博物館工作也能給你,無論是開心,學習,還是煩悶,當然,它可以讓你陶冶自己興趣,這一點上可能會略有不同。

有什麼問題,你問我答。不校對了,意思差不多表達了。


私貨預警。。
最後提一句,文物從它誕生到現在被我們發掘出來,已經不是來取悅你取悅我的,文物站在那是用來告訴別人,那個時代是個怎麼樣的時代。 任何人沒有權利去人為傷害文物,作為每個普通人,不打閃光燈,就是最好的保護!!希望每個看到這段話的人可以自己做到,然後可以告訴自己的伴侶,日後教育自己的兒女,在博物館裡最大的道德就是不打閃光燈。


坐標青島,一個小博物館,老建築 。

工作接近五年,早八點半到晚五點半,雙休,不加班,收入基本與青島的社會平均工資相當,不算高,也沒拖後腿。

看了上面的每一條回答,想說說自己的感受。這種感受不能簡單的歸納為好或者不好,得看適合或者不適合,與每個人的性格有關,也與每個館的環境有關。

這種感受可以歸納為兩個字:文化。

一、在博物館工作,文化環境非常好。

在各種「企業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博物館在一旁安靜的笑著,因為博物館不用刻意去建立一種文化給職工「洗腦」,這個環境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個專題展覽都充斥著文化,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尤其是在新媒體不斷普及的今天,基本每個博物館都會有自己的公眾號來進行宣傳,普通人很少會關注太多的博物館公眾號,但作為工作人員因為需要了解業界動態,對同行的關注量就會大一些,像我的就關注了接近三十個的文博公眾號,包括國內超一流大館,權威文博文化類報紙雜誌,行業協會,省內的大館和相關的兄弟單位等等。

因為這些關注,我可以很輕鬆的了解到周邊最新的文化活動動向,有哪些新展覽,有哪些文化講座等等如果有興趣,還可以去參與。

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是非常樂於參加這些文化活動的,但往往信息了解的不夠全面,畢竟博物館的宣傳費用有限,一般性的文化活動不可能鋪天蓋地的去宣傳,因此很多人根本無法獲得這些信息。

二、在博物館工作,會接觸到很多「文化人」。

除了本館的一些專家學者外,博物館工作人員接觸其他文化學者的概率也非常高。

一方面會博物館根據不斷更新的展覽主動邀請一些專家學者開展講座,像我們館這樣的小館,一年也會至少舉辦十二場文化講座,講座的主講人以大學教授,行業專家為主,內容五花八門。聽這些「大家」的講座,本身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

另一方面,博物館的接待中,除了普通觀眾,也會有很多名人。我們就曾經接待過央視《百家講壇》的一位著名主講人,還有其他很多領域的權威學者,這些人除了是本行業的個中翹楚,往往也都是文化大家,接待中和他們簡單的交流,也能感悟到很多東西。

同時,博物館的行業內部交流培訓也非常多,這種行業性研討會、交流會也是我們最喜歡的,因為很多內容是在媒體上或者是書本上接觸不到的。聽聽這些行業「大佬」的演講,真真是醍醐灌頂。去年去省博參加一個行業會議,原本六個人講三個小時,結果才講了三個人就兩個半小時了,但大家絲毫都沒有要走的意思,我們最後實在是因為要趕不上火車才提前離席的,

三、在博物館工作,對自己的文化影響非常積極

博物館工作這幾年,給我最直接的改變就是:無論去哪裡旅遊,一定要到當地博物館看一看,不是簡單的走馬觀花、拍照留念,而是認真的參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漸漸的能自己看明白其中的一些文物、展覽,偶爾還能給身邊的小夥伴講講,炫耀一下 。

從生活上來講,女生在博物館工作對家庭的影響也是積極的,尤其是有了小孩之後,可以從小帶孩子參加博物館的活動。現在很多博物館都有兒童親子活動,招募小小志願者,在博物館工作的家長無疑更方便帶孩子參與其中。從小在這種文化環境上熏陶出的孩子,不敢說將來能成為文化大家,但至少能培養出孩子的文化氣質。

最後,放張我工作博物館的美圖吧


在博物館工作七年之久,經常被別人問起每天的工作是什麼,作為陳列部主任,我自然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什麼——做展覽,我也這麼答覆別人的。但是我很清楚,做展覽三個字遠遠不能解釋清楚我工作的具體內容,而且聽到我這個答案的人,也往往想了解更多做展覽的工作細節。
也許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在文化氛圍濃厚的城市,尤其在博物館多的城市,人們有很多機會去看展覽,對博物館的展覽也不會陌生。但是對於我生活的這座三線小城,文化資源的匱乏還沒有讓人養成去博物館看展覽的習慣,而在博物館做展覽也被看成是一種少見的職業。的確,在我這座城市裡,專門在博物館做展覽的,可能不會超過10個人。
說了這麼多廢話,那麼做展覽具體做什麼呢?不妨讓我幫你回憶一下你看過的展覽。你是否該記得博物館展廳里那巨大的玻璃展櫃,裡面擺放著幾千年前的文物,還有牆上眾多的展板,描述著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或是重要文物。你是否還記得那迷宮般的參觀路線,那些逼真的歷史場景復原,那些模型、假人,眾多說明標籤。也許你看的展覽很簡單,只是圖版和文字,簡單的介紹而已,不管怎麼樣,當你回想起這些就夠了。那麼你認為,這些展覽的內容是如何出現再你面前的呢?
在策劃一個展覽之前,我們和觀眾一樣,有可能對展覽的內容一無所知。展覽的選題有可能是上級分配的任務,也有可能是我們看到館裡保存某類藏品較多而選定的,還有更輕鬆的是引進其實博物館的展覽。引進的展覽我們另說,這裡單說博物館原創的展覽。
所謂原創的展覽,就是博物館自己完成策劃,編寫展覽方案,組織設計施工布展的展覽。這裡強調的是自身的創意,並將創意付諸實踐,但是其中一些步驟,如展覽細節的設計,陳列裝修,可以引進外部專業力量(如設計公司,裝修公司)協助。
剛才說了原創性展覽,那麼就有非原創性展覽,比如我引進其他博物館的展覽就不屬於我們的原創性展覽。這是展覽的一種分類方式,還有另一種分類方式很常見。展覽可以分為基本陳列,專題展覽和臨時展覽,基本陳列一般是博物館精心打造的最重要的展覽,體現著博物館的收藏系列和辦館水平,投入資金多,展覽時間長,一般都要十年左右,甚至更長;專題展覽的展期比基本陳列短,一般1年至5年不等,它是基本陳列的重要補充,體現著館藏特色;以上兩種展覽也稱為博物館的常設展覽。最後一類是臨時展覽,這類展覽展期從幾天到半年不等,靈活多樣,展示內容豐富,是博物館吸引觀眾的重要手段,博物館舉辦最多的就是臨時展覽,我每年最多的工作也是舉辦臨時展覽。一般情況下,每年舉辦兩次原創精品展覽,舉辦一次引進精品展覽,剩下的多是書畫展和圖片展。
上面已經說了,展覽的第一步是選題,不管是主動選的還是被動接受的,選題確定以後就要開始編寫陳列大綱。陳列大綱是一個展覽的框架,也是靈魂,最基本的創意都要在大綱里體現出來。
編寫陳列大綱也是要分步驟的,第一步是盤點手中掌握的與展覽有關的資源。比如說我要做一個本土的歷史文化展覽,那麼我就要盤點館內保存有多少與本土歷史相關的文物,這些文物是否都能展出,如果數量太多就要挑選出其中的精品,如果數量不夠就要想辦法徵集,不管怎麼樣,這個時候應該列出一本可以上展的文物清單了。文物只是一方面,還要有本土歷史的研究資料,要先收集足夠的資料,搞清楚這段歷史,這就需要一定量的閱讀,而且這個閱讀要求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這段歷史的精髓,這就要求必須選取經典的研究資料,而不是在低水平的資料上浪費時間。當然還有一種更為有效的方式,直接聯繫研究這方面的專家,請他們給與幫助,或請他們幫忙列出必讀的書單。
如果你耐著性子把這些資料看完的話,那麼你已經邁開編寫陳列大綱的第一步了。第二步就是把你剛掌握的知識和目前有的藏品結合起來。說起來只是一句話,但是做起來很難。其實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起草陳列大綱了,可以先把歷史內容分成幾個章節,列出大概的分類,然後根據這個分類把展覽文物劃分。我們期望分類後的結果是每部分都有展品,相對比較平均,這樣展示的效果最好。但是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這種完美的情況極少出現,當然如果你館藏豐富,又恰好分類合理遇到這種情況,我只能說,恭喜你,能少死好多腦細胞。更多的情況是某個章節文物多,某個章節文物少,有的章節甚至沒有文物。這個時候有幾種處理的方式,首先說最簡單的,就是減少文物少的章節的內容,弱化這部分,甚至去掉這部分對整個展覽影響不大也可以考慮,當然這是下策。那中策是什麼呢?中策就是用輔助展品代替,比如說其他博物館同時期文物的複製品,或者做模型,場景復原,油畫,雕塑,沙盤,或是多媒體表現等等,這要根據手頭掌握的資料而定。上策也是最難的,徵集到這個時期的文物,這個就要看運氣了。除了分配展品以外,大綱里還要體現出創意,比如表現一個歷史事件,是簡單的圖版加文物,還是增加更多的表現手法,大綱里不要求直接給出完整的解決辦法,但是一定要有初步的設想,這個設想會直接影響後面的方案設計和形式設計。
經歷了絞盡腦汁的構想,大綱基本成型了,然後就交給領導審批了。如果涉及到重大問題,可能還要交給更上一級領導,或者組織專家論證會討論。如果是較複雜的展覽,大綱是要經過數次改動的。如果是展期較短內容較少額展覽,大綱一般容易通過審批。
不管如何,大綱終於完成了,不過別急,萬里長征剛走完第一步,大綱之後還有陳列方案要寫。陳列方案比大綱可要複雜多了,如果說陳列大綱只是建了一個房子的框架,那麼陳列方案就相當於把這個房子裝修了。一般情況下,陳列方案上要表現出展覽的絕大多數內容,比如展覽上所以的文字,包括前言,每部分引導語,展品說明牌文字,圖版的說明文字,多媒體中的文字,如果展覽有外語,還要把外語加進去。所有要展示的圖版,所有展品和圖版的展示順序,要具體到在哪章哪節哪組。展覽中出現的輔助展品,如場景復原、模型、複製品、沙盤、油畫等的構思和說明文字,要給製作人提供指導性的文字。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每個章節的設計思路,希望達到的效果等等。對於基本陳列而言,這是個非常龐大的工作,我館基本陳列面積3760平方米,展品700餘件,圖版500餘張,陳列方案將近十萬字,是我們團隊花費巨大精力製作的。對於幾百平米的臨時展覽而言,這個相對簡單,一般方案不會超過一萬字,展品不會超過200件,圖版不會超過50個。如果是更小更簡單的展覽,比如書畫展,甚至可以省去陳列大綱,直接寫陳列方案。
在陳列方案完成之後,就可以開始形式設計了。形式設計就是要把紙面上的東西放放到三維的空間里,安排每件展品,每個圖版具體的位置,還有圖版、說明牌、噴繪等的平面設計。對於臨時展覽而言,如果方案編寫的好的話,形式設計並不是很難的工作,因為臨時展廳一般是固定的,每次展覽改動幅度不大,基本有固定的套路,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的參觀順序設計,將展品和圖版的對應關係處理好,把展品的展示順序處理好就可以了。這個工作可以由博物館內部的員工完成,也可以外包給廣告公司設計。但是,如果是基本陳列或專題展覽的形式設計,就需要由專門的博物館設計公司來做了,因為這類展覽內容複雜,展示手法多變,又涉及到空間重新劃分,需要有專門的裝修設計資質的團隊來設計。
在形式設計完成之後,就是裝修布展。一般而言,臨時展覽不需要裝修,只是調整展廳的展櫃和燈光等,然後布置噴繪圖版,一切就位後,開始布置文物,放說明牌,最後再調整下,基本就可以了。如果是常設展覽呢,那就複雜了,我館的基本陳列裝修一年之久,專題展覽裝修一般也有幾個月,而且博物館的裝修與其他不同,在裝修過程中經常會發現不合適的地方,就需要及時的改動,所以博物館裝修工程一般都要延期。有一點要說明,布展期間是陳列部最忙的時候,因為布展這個活絕對是對體力和智力的雙重考驗。
布展完成以後,前期的工作基本就完成了,沒有大部頭的工作。不過對於展覽來說,僅僅是開始,因為還要編寫講解詞,還要維護展覽設備,還要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及時更新展覽內容,還要根據展覽內容編寫宣傳冊或出版書籍等等。而一個展覽結束之後呢,等待你的是下一次展覽,周而復始。
以上,就是我在陳列部的日常工作了。


曾經在陝博當過一段時間講解員,現在已經不去了。剛看了一遍回答,貌似還有幾個回答的也是陝博的(?ˉ?ˉ?)
默默說一句,陝博招講解員都會考慮長相和氣質的。但是一直想不明白的是像我這麼丑的居然也混進去了真是奇怪( ?? .? ?? )?

剛開始工作那段時間就跟撞了邪一樣,按我朋友話說就是吳邪開棺必起屍,我出門必碰猥瑣大叔?? (??  ̄?? ̄? )?? ??
一般的大叔們也就在講解完之後要求加個微信,請吃個飯而已(當然我每次都是推辭了的)但是!有一次一個帶客戶朋友來的大叔從剛一進展廳放他客戶去自由快樂的單獨參觀後就死乞白賴的不讓我講文物了,非要跟我聊天,說什麼我對文物不感興趣,你陪著我咱們聊聊天就好 伊呦~什麼鬼,感覺工作性質不太對勁啊(⊙o⊙)?那好吧 好吧 好吧。。。既然您這麼不想聽文物我也沒辦法咱聊就聊吧???剛開始還比較正常也就是吹噓自己公司之類。然而!過了一會就開始少兒不宜的傾訴自己的情史(?_?)
霧咯個艹的。。。。。作為一個學過刑法第236條的我內心其實是不屑一顧的。不過並不想多廢話,於是作為回報我在人流中瞄到了他的朋友(陝博講解員用話筒講,遊客發一個耳機,打開之後都有各自信號收聽,這樣做是為了展廳里能安靜點,但如果離遠了信號不好)默默的把我的話筒往前調了調且努力跟著他的客戶,這樣確保他客戶能在耳機里聽他他猥瑣的說話內容。說話之中他還給我發了他的名片要了我手機號讓我有事沒事多聯繫他(真會鬧笑,我會聯繫你?)。。。。。果不其然在一展結束的門口看到他那個客戶在等著我們,對猥瑣大叔憋出一句:沒看出來你啊
當時他客戶的表情(???)
他的表情?(???????????)?
我~(???~)


據我所知還有好多女生碰見過類似不明不白的騷擾,有一個我們學校挺漂亮的學姐直接被問要不要被包養 (??? .? ???)?╰ひ╯當然事情也不絕對,比如每次跟我一起去的朋友@李聰就是在陝博遇見她真愛的男朋友。。。


以下說說碰見大神的經歷。一般我習慣性講的聲音會比較大,不用耳機也其他遊客能聽見那種音量,所以總有遊客跟著一起聽,這也無可厚非。有回有一個老奶奶混在人群中跟著聽。等我中午休息的時候還專門去找我問問題,問的都是中國繪畫方面很專業的問題,當時就知道碰見大神。幸好我還在陝博以外的博物館準備壁畫的講詞,我還有一學比較藝術的朋友,平時跟著受教不少。當時情況就是反正我不會回答問題就各種旁徵博引結果顯得我知識特淵博?(???????)??讓後老奶奶就特激動的告訴我她是貴州還是廣西具體地址記不住了的一個畫家協會的畫家,去過各個博物館還有專門的美術館我是她碰見最好的講解員,還專門找到留言簿誇獎我。。。其實現在想來真是冷汗涔涔:我所謂的淵博其實是泛濫無歸的短處額

還有一次經歷真真是出神入化了,先交代那是在何家村展廳,裡面的文物都是同一次窖藏出土的。我帶的一堆遊客里有一個老爺爺。嗯嗯這次是老爺爺了(⊙_⊙),開始前面幾個展廳講解都正常,自打進何家村展廳後,老人家一眼展品不看,死死盯著我(?????)盯到我毛骨悚然了才弱弱的問了一聲:大爺……嗯……那個……我有講的不對的地方么……還是……您有什麼…………有什麼疑問???
大爺慢悠悠的來了一句:姑娘,這展廳里所有文物當年都是我挖出來的。。。
當時的我:Σ( ???)→?(? ̄? ??  ̄??)?→∠(°ゝ°)敬禮(大爺再見)
狂飆像朋友去吐槽的我( ? ??皿??)??3??
我的朋友:? (?ˉ?ˉ)σ л??a?a?a
被嘲笑的我:( ??? ? ??? )
不過話說呢我一直沒明白大爺那句他挖出來的到底是他是那個打地基發現的人還是他負責文物挖掘。。。但是當時血槽已空,並沒能問出來_(:з」∠)_
最後加一張去碑林認識的貓


看到不少大神的回答,也忍不住說幾句。(///ω///)
我在首都博物館從事講解工作十多年了,十年當中,不同階段的感受當然也不盡相同。在講解中,有觀眾說到,我們能在博物館能常看到很多文物、藝術品,好像能夠觸碰歷史的痕迹,很cool。確實,工作中我們有更多的機會了解、接觸好的展覽,甚至文物,能豐富自己的知識和閱歷。但是,如果大家把博物館工作都想像成《我在故宮修文物》中的樣子,那可差的就有點遠了……

作為博物館的一名講解員,以我的工作來說,從一開始的新鮮到後來的平淡,甚至期中的迷茫,都是我工作中最好的體驗之一。

閑話少說,撈點乾貨!在博物館工作,除了工資低以外,確實有不少普通觀眾無法接觸到的文物體驗。例如一次帶領導參觀,就進入了不對外開放區域,並且零距離欣賞一些館藏精品文物,甚至可以「上手」。普通觀眾只能通過觀看來欣賞文物,而我們可以觸摸,從而感受文物的重量,觸感,甚至味道。這就好像吃飯一樣,食客只能通過『看』來完成對一道菜的認識,這顯然是不夠的。而我們可以通過「色、香、味、意、形」來多方欣賞。

還有一次體驗,讓我記憶深刻。在博物館,親眼所見我們的文物工作者發掘明代時期太監的彩繪木棺。穿過層層安防之後,進去了研究室,看到用類似保鮮膜包裹的彩繪木棺。工作人員正在緊張、細緻的清理棺內的文物,包括屍身……

去之前,心裡一點沒覺得怎樣。心想,自己也算老文博工作者了,一具棺材而已。但是,真看到木棺內部後,真的是脊背發涼。屍身上裹著一層已經碳化的衣物,臉上是看不清五官的,有可能是覆蓋著絲織品。不過,露出的幾顆牙齒和顴骨確實看的很清楚。軀幹也覆蓋著碳化的衣物等,腿骨已經全部裸露出來。棺內還長出了菌絲等,這時的後背冷的甚至有點疼痛了。研究室內,有一股說不出來的味道

我第一次向棺內看是沒有任何防備的,再看的時候,已經用衣服遮住了口鼻。這時的我心裡已經有些彆扭了。而我們專業的研究人員,正在有條不紊的清理棺內的文物。彷彿我看到的跟他們看到的不是一個東西,真心讓我佩服。原來還希望自己能夠參與發掘文物,真到了現場還真不夠專業。因為大家都在忙碌,我也不好打擾,還有研究室為了保證文物的狀態,模擬現場文物環境,確實是非常冷。不,真的是越來越冷……所以,我趕緊離開了。

原來同事們開玩笑,說盜墓怎麼怎麼樣。現在想想,這事還真不是一般人能幹的事情,一般人像我一樣,光看看就毛了,更別說面對面偷東西了。不過,也對我們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更增加了幾分敬佩。盜墓是為了滿足個人慾望,追求價值,都是破壞性發掘。而我們的文物考古,是挽救文物,並研究歷史,功績千秋。所以盜墓和墓葬考古完全不同的!!!

博物館工作真的很有意思!!!


多謝親愛的發小 @桃小圈邀請,前年我在美術館工作的時候就在她家睡地板。

嚴格來說,不是博物館,而是美術館,但大方向也算一致了。曾經在兩家公立美術館工作,中國美術館和廣東美術館。

我曾經在另一個回答里寫過一些工作細節:有哪些表面光鮮,實際苦逼的職業? - 衛析的回答
這個問題里寫了一部分美術館公共教育,特別是兒童教育有關的內容:畫畫有什麼用? - 衛析的回答
你還能看到一些普通觀眾看不到的東西,比如美術館閉館的時候都在做什麼:揭秘 l 看不見的美術館
探索一些可能想過,但沒有深究過的問題:深讀 l 為什麼廣東美術館的展廳管理員都是男士?

這裡不再重複寫工作內容了,講一講在美術館工作時令我最感動的一部分,即志願者。

以下摘自自己以前的一篇文章《一位72歲的少女》。

幾日前,朋友阿碧在微信上發來這麼一段話:


「不,少女力並不是少女獨有的。也不是少女都有的。它是一種需要修鍊和保養的能量。一個女孩到了十幾歲青春期,可能只是變成一個麻木的中學生,然後直接過渡到麻木的中年人。而那些少女力炸裂的傢伙,可不一定年少,有些,甚至不是女的。」


這讓我想起一年前,我結識了一位72歲的少女。


去年(註:指2014年)此時我在中國美術館實習。為了裝逼,我有時候會把中國美術館寫成NAMOC,即National Art Museum of China。


在大學幾年裡我做過一些五花八門的實習,在美術館的這一段是我做得最愉悅的一次。這愉悅的源頭,我想90%是來自於我接觸到志願者們。他們大多是大學生和退休人員,只憑著熱愛,每年付出幾百個小時的時間和精力來做這麼一份完全沒有酬勞的工作。對於那些上了年紀的老人來說,他們年輕時並沒有機會從事與藝術相關的工作。我時常在休息室與他們聊天,得知有人是物理教師,有人電廠職工。除了一位研究礦物的老爺子之外,他們從事半生的職業可以說是相當普通。只是,對藝術與文博的興趣伴隨了他們一生,直到老年,他們終於有時間投入自己的愛好。


我的實習部門是美術館的公共教育部,其中一項工作便是為展覽提供義務導賞。簡單來說,就是公共教育部培訓志願者,志願者再去為觀眾做導賞。當然,美術館有各種各樣的展覽,我們也會針對不同特點的展覽去挑選不同年齡層的志願者。


我工作期間,恰逢一次大型的新媒體藝術三年展。按照常規,這種持續一個多月的大展是必須要安排志願者做義務導賞的。雖然在挑選志願者的時候我們儘可能多地挑選了年輕人,但是正值暑假,不少大學生已經放假回家,無法參加志願服務。志願者名單確定下來的時候,60歲以上的退休人員佔了接近一半。


讓40後50後們去做新媒體藝術展的講解真的可行么?畢竟在他們年輕的時候,接觸的多是傳統中國藝術。藝術門類的巨大差異先不說,新媒體藝術所依附的現代科技,他們真的可以理解么?


略去過程,直接說結果吧。在這一個月的展期里,我聽了不下10次這些老年人志願者的導賞,而結果是我一次又一次被他們震驚。他們可以不明白這些作品背後的科學依據,但他們從這些作品中看出的的東西,遠比我這種20出頭的年輕人要豐富和深刻得多。他們沒有向觀眾是灌輸什麼,而是教給觀眾觀看的方式,與觀眾交流和探討,聊得開心了,就私下繼續聊。同一件作品,不同的志願者有著不同的解讀,甚至,同一位志願者對某件作品的理解,也會在這一個月里慢慢變化。


三層,超過2000平米的展廳,200多件作品,即使只是對其中一部分作品做導賞,一趟至少也得花一個半小時。我自己也曾做過一次導賞,深知這項工作對各方面的要求都不低:觀眾管理技巧、表達技巧、站姿、語氣、與觀眾的眼神交流、如何選擇重點展品、如何將作品與生活相聯繫、如何鼓勵觀眾發表自己的見解等等,更別說體力上的消耗了。


而一個志願者的工作量,是每天一場到三場導賞不等。我自認為是身體素質還不錯的人,應付兩小時的體力與腦力的雙重挑戰已經很累,想想他們,就只覺得自愧不如。


而他們往往同時兼任著好幾份志願者的工作。


可能你已經猜到了,那位72歲的少女,就是一位志願者。最初,我被她的外表所吸引:她行動矯健,聲音清澈,燙著小捲髮,衣著也十分考究。某一天,她誇讚我背的帆布包很好看,作為一個不要臉的厚臉皮,我因為這次誇獎而記住了她的名字:李延。一周里,她大約有三天會出現在館裡。每一次我在展廳碰見她,她都穿著漂亮又合身的裙子或旗袍,身邊圍著十來個觀眾在聽她講解。我不願意打擾她工作,就遠遠地看她一會兒就離開,心裡讚歎著這位奶奶的風度和氣質。


那時候我是不知道她的年紀的。


第一次問起她年齡的時候,她先是笑,眼裡都是光,然後說,我今年18,明年就17啦。頓了一會兒她嚴肅起來,說,我72歲,屬馬的,今年本命年。我說我也是屬馬,農曆90年,但是陽曆就是91年了。她說,屬馬好,我喜歡徐悲鴻,尤其喜歡他的馬。


實習結束的時候,我告訴她我要走了,我爭取每年都回一次北京,也一定會來美術館看她。她抓著我的手臂,上下撫摸了幾次,不停地說,年輕真好啊,我要是像你這麼年輕就好了。接著她又說,我給你我的手機號吧,你有什麼事情都可以跟我說。


她在我的筆記本上寫下了這麼兩行字和她的手機號碼,力透紙背。如果只給我看這幾個字,我不會相信這是出自一位72歲的女性之手。

遺憾的是,我食言了。去年七月底離開北京之後,我就再也沒有回去過。我並非不想回去,而是自己的生活都過得兵荒馬亂。我開始一個人在廣州生活,開始做一份安逸又清閑的體制內的工作。兩個月之後我終於忍受不了,於是第一份工作以裸辭告終。接著我晃蕩了好幾個月,期間經歷了抑鬱和暴瘦。


一年之後的現在,我在廣州的生活已經漸漸步入正軌。幾天前阿碧的那一段話讓我想起去年此時遇見的這位72歲的奶奶,恍然大悟,明白她應該屬於那一類少女力爆棚的人。我開始好奇她的前半生,年輕的時候她也應該遭遇了各種運動,對於所從事的行業和工作,恐怕也沒有太多自由選擇的空間。儘管如此,她仍然成為了一個很酷的老奶奶,一位72歲的少女,會燙頭,會穿長裙,會用智能手機,會看當代藝術。


等我活到了72歲,我能變成她那麼酷的少女么?


也許是時候回一趟北京了。


謝邀。
前幾天在杭州玩,回來第一件事就是來答這個問題。

2014年加入天津博物館志願者隊伍,屬於宣教部。
每周周末都會在二樓珍寶館做義務講解,也算是在博物館工作吧。

先講一下做講解志願者的原因。
一開始的目的其實不太單純,因為準備出國讀研所以想要積累些志願者經驗,恰巧看到天博招募,便迷迷糊糊地報了名。通過了一面之後,拿到兩萬字的講解詞,又是做了就不後悔會認真對待的性格,於是每周周末拿著稿子在角落裡碎碎念長蘑菇,直到一點點了解每件器物背後所承載的蘊意,直到發現它們的美,直到自信又不太自信地向第一個遊客說出——「您好,我是天博的講解志願者,我可以為您講解一下這個場館的文物么?」

體驗,很棒。

1、我是2014年9月加入天博的志願者團隊,那一年我大三,恰好是我開始準備雅思、和身邊的小夥伴一起做一些比賽的時候。生活過得昏天暗地一團糟。每周末坐一個小時的公交慢慢悠悠地來到天博,在幽暗的場館裡對著一件件文物發獃,或者和遊人們分享一下自己了解的小知識,成為了唯一的放鬆方式。一直以來都覺得,沒有比博物館更美好的地方了。現在每到一個新的城市,第一件事就是去參觀本地的博物館。

2、其實性格一直都是非常內向且不自信的,不擅長和他人溝通,就是那種聚會的時候會坐在一邊安靜吃東西安靜微笑被遺忘掉的小姑娘。在天博做講解算是我很努力向外邁出的一步,也是自信心構建的一部分。每當我很有自信或者裝作很有自信地講完一場之後,會收穫很多讚美和掌聲,對我來講真的是一件非常令人開心的事,會覺得,原來自己也是被喜歡著的呀,那下次要表現得更好呢。然後,也慢慢自信起來了,現在可以看著你的眼睛微笑了哦。同時,一直以來都非常感謝很多觀眾對我不定時吐字不清和記憶錯誤的包容和諒解。

想起來也是蠻幸運的,我講了這麼多場,從來沒有遇到過故意刁難或態度惡劣的聽眾,卻遇到很多在我講解結束後特意買水給我的人。我遇到的人呀,都是很好很好的,在這裡感受到了很多溫暖和善意。

3、天博志願者是一個高質量的團隊,成員主要還是已經工作的中青年,和每個人接觸下來,都能感受到那種經過文化浸染的柔和感。中午的時候會坐在志願者之家聽叔叔阿姨們聊天,想著以後呀,我也要成為一個溫和而從容的老太太呢。在天博這一年半,認識了很多很有趣的人,也潛移默化地給我帶來了一些影響。同時,不僅是志願者們,宣教部的哥哥姐姐們身上也有種讓人不自覺想要親近的溫柔的氣質。此外呢,天博每年年初都會舉辦年會和聚餐,年中也會組織志願者們前往外地的博物館參觀學習,去年很幸運地跟隨團隊一起去到河北博物館。這些都讓我對博物館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

4、天博每周都會舉辦一些文化講座和活動。剛來天津的時候我是沒有留意過的,自從做了志願者,便會認真地做些功課然後去聽自己感興趣的講座。很多東西都是這樣吧,越了解越喜歡。

5、聊一些大家喜聞樂見的搭訕。在這裡,遇到過假期回國旅遊對祖國文化一知半解的紐西蘭華人、曾在台北博物館工作過現在在美國讀博士的台灣人、做文化相關的培訓師、喜歡紫砂的小學弟、對青花極為熱愛的學長,還有很多,總覺得在博物館遇到的搭訕,是與自己契合度最高的。偶爾會被邀請一起喝點東西或共進晚餐,朋友笑稱我已經把天津博物館變成了天津相親館。

其實,在這裡停留的時間越長,越能體味到瓷器的美玉器的潤,以及每件器物跨越時間和空間而來,展現出的獨特韻味。講解志願者做到現在,覺得很多東西也只是知識性的,最重要的還是學會從心底里去欣賞它們,懂得琴情相鳴懂得大山大水懂得夕陽紫翠忽成嵐懂得雨過天晴雲破處。最難以掩蓋的,是愛意。

最初,我喜歡講解知識;而現在我更樂於分享,希望將自己對於美和藝術的理解和感受傳達給對方,也喜歡交流和傾聽。一直以為,幸福最重要的組成之一是對於美好的感受力,無論面對的是人、是物;生活,也是如此呢。


要匿名了,怕同行看到,畢竟圈子太小了。很多人問怎麼進博物館,現在招聘正規很多,都會面向社會發布招聘通知,只要條件符合就可以去應聘。不像以前考古所,博物館都去大學直接招人,聊聊天,覺得人不錯就定了。現在都要通過考試,雖然也因為一些歷史原因,中國國情有蘿蔔招聘的現象,大體還是蠻公正的。博物館一般分陳列部,保管部,宣教部,還有保衛科,行政這些部門。在每個部門工作感受是不一樣的。陳列部,保管部大多是專業出身,一般大學學的都是考古學,博物館專業,主要從事考古歷史研究,保管部還承擔文物保管,修復等工作。宣教部多是講解員,一般分有編製和合同工。最後是辦公室,保衛科等部門。說了這麼多,在博物館工作到底什麼感覺呢?大部分還是挺閑的,我們國家制度很奇葩,博物館工作工資增長基本和你工作毫無關係,主要和你個人職稱掛鉤。專業技術人員基本就是發表論文,評職稱,職稱上去了工資才可能上升。但是注意,不是你職稱上去了,工資就長了,還要看博物館有沒有這個空缺。比如單位只能給8個中級職稱的人相應的待遇,你是第9個中級職稱的,只能等這8人中有一個跳槽,或者拿了副高職稱你才能長工資。如果這8個人沒有上述情況,那不好意思,你干到退休前工資都不會變。所以很多有能力的有好機會的都跳了。科班出身的大多跳到考古所或更高一級的博物館。其他的以後在續吧,五味雜陳


在一省級博物館幹了兩年,可惜是保衛部,其他部門不太清楚,保衛部天天守著監控,工作低效無聊令人沮喪,在館長面前不像宣教部一樣是出彩的,我們如果被館長注意到,肯定是出事了

經常做噩夢夢到有團伙拿著手榴彈來搶博物館,要倒班熬夜查崗,監督保安的工作,頭髮大把大把的掉,越來越來越沒精神,身體越來越差,白天晚上都犯困但睡不著,但是最難搞的還是政府機構中的人際關係。

試用期一年,工資只有一千多,我同事經常開玩笑說,我們了解各個監控器位置,知道哪裡是監控盲區,逼急了倒賣文物掙零花
我同事的統一意見是,這地方適合養老,不適合當做工作甚至事業


逼格很高,地理位置很文藝的博物館,看這裡!我有在 西安碑林博物館 工作過兩年,
碑林始建於公元1087年,九百多年的歷史,非常古香古色,建築基本都是元明清朝所建,文物觸手可及。全國有64件不能出國的文物(就是特別珍貴,不能出國外展),其中有兩件都在碑林,所以級別之高不用贅述。
博物館主要分為孔廟,碑林,石刻三大部分,鎮館之寶 昭陵六駿 大家上中學的時候在美術書上都見過吧。
做講解員的時候有很多有趣的事,有書法愛好者,來完成作業的小學生,為拍照發朋友圈的大學生,到此一游的大叔大媽。有一次,給一個六人團講解,但時值旺季,有很多遊客蹭聽(一般我挺歡迎蹭聽的,因為這才能說明我講的好,嘻嘻),團里大叔不樂意了,說:「導遊,請你控制一下你的聲音,你得讓我們六個人聽見,並且只能讓我們六個人聽見!」 ………………………
居然還罵我是導遊!你們全家都是導遊!
嘻嘻,不過回憶起來還是挺開心噠。

more important,碑林坐落在西安著名的 書院門 算是書法古玩印章紀念品一條街,即便如此,它也不是一條普通的紀念品街,青石板路,五彩門樓,黃銅雕塑,各路藝人,就連刻章子的老爺爺都是某院院士,神秘古宅,高大槐樹,夏天經過,抬起頭看,陽光穿過樹葉,和致青春的片頭一模一樣!這條街還有青旅,非常帶感的酒吧,咖啡店!但絕不是那种放幾個洋酒瓶子裝文藝的酒吧咖啡店!他們背靠著古老的碑林,也背負著這種古老的文化經營現代的娛樂,古為今用,這絕A-C是真文藝呀!看完碑林轉身就是搭著小棚的咖啡館,在惜土如金的城牆裡,居然有這麼一角小平房,會讓你覺得 夜光霓虹都是我不要的繁榮~自行唱起來
突然感覺安利色彩有點重,開心就好!


推薦閱讀:

崇德五宮中為何淑妃最不得皇太極寵幸?
古代忠臣因亡國而慷慨赴死是否不以天下蒼生為重?
諸葛孔明的躬耕地究竟在哪裡?
影青瓷是一種什麼瓷器?
歷史上的大玉兒、小玉兒和海蘭珠三個人到底是什麼關係?

TAG:歷史 | 博物館 | 工作 | X是種怎樣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