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痕文學和那個時代的電影,為什麼現在很少出版放映了?
12-22
傷痕文學對當下的中國有何意義?又有什麼局限?
-----
那個時代的電影,指《黑炮事件》《戴手銬的旅客》《苦惱人的笑》《苗苗》等等。
電影新片還放不過來,為何要放映舊片?
中國每年只有10%的電影能進入電影院,根本無機會放映舊片。
另外,傷痕文學已經時過境遷,怎麼會還會有人關心?
老實說,傷痕文學對文革的反思很不徹底,停留在「撒嬌」的層面。
借用舒婷/曲嘯的話:「媽媽,你打錯孩子了!」
還將文革中的暴力專政者視為媽媽……
提問者難道對傷痕文學很懷念?
想起總設計師對傷痕文學的評價:哭哭啼啼,沒有出息。我們是男人,我們不要沒有出息。對於技術性的問題,我們可以努力找辦法解決,對於情緒性的問題,我們要主動抑制。——後來想想也是,設計師一生三起三落,文革之中有甚,仗著命硬和理念堅定好歹挺過來了,沒人比他更傷痕的了。
看來盧新華的等很多人的傷痕文學,的確對文革反思不夠,僅僅是在文革餘威未了的情況下低聲吟訴過去的苦惱,尋求一種慰藉 而不是 深入肌理的高聲吶喊。 梁曉聲《一個紅衛兵的自白》和季羨林《牛棚雜憶》 對文革還是比較中肯的描述和評價
你見過美國沒完沒了拍關於朝鮮戰爭的電影嗎?對國家來說不是很愉快很光彩的歷史老是翻弄它壞處遠大於益處,當前那撥嫌反思不夠的人不僅僅是對那段歷史經驗作科學地分析與評價那麼簡單,更多的是想通過反覆演繹那段歷史來宣揚他們的觀念,最終顛覆現在的國家政治制度。歷史是過去的客觀存在,無論對錯它都在那,它都已經過去,只有客觀公正地對待歷史,我們才能正確地前行,否則,錯誤依然有可能重演。
國人不喜反思
一切向前【錢】看在十年的噤若寒蟬之後,他們好像重新見到食物的饑民一樣瘋狂地批判著身邊所能接觸到的一切事物。而就在這時批判失去了它的意義,它不再理性,不再深刻,倒更像歇斯底里的洩慾,一種對過去的瘋狂報復。
事後煙,早幹嘛去了。需要聲音的時候不發聲,事情過去後叫個不停,這算什麼本事。再講,人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要總是把眼光放在過去的錯誤上。
看看現在電影的審查制度就知道了
推薦閱讀:
※圖書頁邊距(尤其外側邊距)如何設計以增強協調感?
※郭敬明登上財富作家榜首的交椅,你對郭敬明這個人怎樣評價?
※為什麼從張嘉佳微博上摘抄文章編成的《從你的世界路過》可以爆火,而《老徐的博客》慘敗?
※莎士比亞全集英文原版哪種最好?
※為什麼是南海出版公司拿下加西亞馬爾克斯所有的小說中文版權?希望大神解惑?